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

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

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

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

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

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

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

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

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诗三首》教学杂谈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漫谈〗

2、选用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主要有Authorware、方正奥斯、Flash、Powerpoint、Frontpage

等。各种软件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学会多种软件的使用,这样制作课件时才可以自由选择。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它适合于上练习课。再则

Authorware能够导入AVI、MPG、FLASH

等控件,能增添课件的视觉效果。Flash具有很强的动画效果,它适合于诗歌教学。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我们选取诗歌意境图片,制作成动画,并配上诗歌的朗读声音和背景简介的声音,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如教读诗歌《短歌行》时,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

片断,从而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三、能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凝炼,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几幅鲜活灵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单凭教师的语言组合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而依靠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用多媒体把诗歌描绘的画面变成幻灯投影,创设一种直观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审美再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归园田居》所描绘的是陶渊明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鸡”“户庭”“虚室”等,都可以到我们安化农村摄到,然后用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既能陶醉在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里,又能体悟到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在自然美景之中的高洁傲岸的情操。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设计好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写文章“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讲时首先设

计精彩、新颖的导语,就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人入胜,如教《归园田居》,首先一连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1、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陶渊明他所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不愿随顺的什么世俗

3、在本首诗中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4、他理想之中的生活是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后,让学生要探个究竟,就必须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和现在所要了解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并萌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因此好的导语,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文情节和内容,此时循序引入课文,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自觉地去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阅读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教学艺术〗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和历代经典作品,教师首先应对这些作品的美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引领学生去欣赏品味,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可以从作者率性自然、任真自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人格精神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诗的主旨;也可以从作者淳厚真挚、自然亲切、平和冲淡的诗风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美;还可以引

导学生从诗人“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描写中欣赏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意境美。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发现美,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发现美,进而从生活中发现美,再把这种美糅合到写作中,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学习兴趣的高涨必然会提高。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 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2讲义第2单元7诗三首

7 诗三首 本课话题——人才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诗写出了曹操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曹操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苏联解体后,美国疯狂地在俄罗斯购买廉价的科学人才和成果。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第一个受益者。自1992 年起,该公司已与俄科学家做成了三笔大交易。第一笔生意是与俄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达成的,它获得了俄罗斯光纤研究成果和对200名俄科学家的使用权。俄科学家每年从公司领取的报酬只是720 美元,对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俄罗斯人来说,这钱算得上是一笔不少的数目,但它根本无法与美国科学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年薪相比。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2.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李世民3.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范仲淹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5.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呦.(yōu)呦子衿.(jīn)何时可掇.(duō) 越陌.(mò)度阡谈.(yàn) 吐哺.(bǔ) 羁.(jī)鸟樊.(fán)笼暧.(ài)暧 契.阔(qì ) 譬.如(p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顾 ? ? ?还顾.望旧乡(动词,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动词,顾惜,顾念) (2)遗 ? ? ?采之欲遗.谁(动词,送给) 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遗留的) (3)适 ? ? ?少无适.俗韵(动词,迎合)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处分适.兄意(动词,依照) (4)归 ? ? ?守拙归.园田(动词,回到)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 归服) 不图子自归.(动词,回娘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 (二)人物轶事 “厅中题诗”遭人嫉 在老友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恰好令狐 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一)背景链接 1.《锦瑟》 《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 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卷入了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之特点。 2.《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 讥讽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二)常识整理 1.委婉含蓄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缥缈,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回肠荡气。其诗大量运用隐晦的手法,主旨委婉含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穿。有的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抒发身世感慨,有的寄寓政治含意,有的写朋友交往,有的写与歌伎来往。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缅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2.古代诗歌中常用典故拾零 用典,就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用典,能产生典雅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意蕴。在《锦瑟》《马嵬(其二)》中,诗人使用了很多典故。有了这些典故,诗歌也就更加含蓄蕴藉。但同时,典故的“密码性”也会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只有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一些了解,才能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后诗歌所表达的新含意。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其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青鸾: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如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又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市南面,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被称为“相思子”,常被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在后面,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鸡黍”就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于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如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第07课 诗三首-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解析版)

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谄谀(chán ) 稼穑艰难(sè) 譬如(pì) 如蚁附膻(shān ) B .子衿(jīn ) 趾高气扬(zhǐ) 堑壕(zhán ) 绕树三匝(zā) C .龃龉(jǔ) 运筹帷幄(wò) 羁鸟(jī) 风声鹤唳(lì) D .谈(yàn ) 唾手可得(tuò) 吐哺(bǔ) 叽叽喳喳(chā) 【答案】C 【解析】A 项,“谄”读chǎn ;B 项,“堑”读qiàn ;D 项,“喳”读zhā。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去. 日苦多(逝去的) 池鱼思故.渊(旧,原来的) 少无适俗韵. (韵律) 羁. 鸟恋旧林(束缚) B .契阔谈.(通“宴”) 悠悠.. 我心(悠闲) 方. 宅十余亩(方圆,周围) 榆柳荫.后檐(遮蔽) C .老大徒. 伤悲(徒然,白白地) 焜黄华叶衰.(衰败) 暧暧.. 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 D .山不厌. 高(嫌恶) 绕树三匝.(周,圈) 周公吐哺. (哺育) 误落尘网.. 中(比喻官场)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采之.欲遗谁食野之.苹 B .?????忧伤以.终老何以. 解忧 C .?????同心而.离居忍尤而. 攘诟 D .?????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 【答案】D 【解析】D 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 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 项,连词,相当

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逆以煎.我怀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高.余冠之岌岌兮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一样,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名词做状语;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做动词。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A 6.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狗吠深巷中 【答案】C 7.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诗三首 记一记 一、通假字 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通 答案:讠燕宴乐 二、一词多义 1.遗 ①采之欲遗.谁 ②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③得遗.金一饼 ④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①读wèi,赠送,给予②遗失③遗失的④死者留下的 2.适 ①少无适.俗韵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⑤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答案:①适合,迎合②到……去③女子出嫁④顺从,适合⑤刚才,刚刚 3.故 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④此物故.非西产 答案:①原因,缘故②老交情③仍旧④通“固”,本

来 4.顾 ①还顾.望旧乡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答案:①回头看②考虑,顾虑③看④探望,拜访⑤反而,难道 5.当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③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答案:①对着②掌管,主持③处在某个时候④对等,比得上⑤把守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同心 ..而离居 古义: 今义:齐心。 答案:指感情深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古义: 今义:数学上的专有名词。 答案:多少 3.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 古义: 今义: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答案: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答案:过去的 5.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 答案:只是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古义: 今义:存在,生存。 答案:问候,怀念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答案:向南 2.名词用作动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弹奏 3.使动用法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使……归顺 4.意动用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答案:感到苦以……为满足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word 1 / 8 诗三首

word 2 / 8 3、怎么写? 问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合作交流 五、解惑答疑 1、写什么? (2分钟)

word 3 / 8

word 4 / 8

word 5 / 8

word 6 / 8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归去如何?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写? 问题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问题二: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 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 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言之有理即可) 3、怎么写? 问题一: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平淡自然,质朴无华,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 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问题二: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① 运用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 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3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参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7.《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进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可以正确明白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办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办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便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所以,它更为习惯汉往后进展了的社会日子,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要紧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普通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纳二三字格式断句,然而在朗诵的时候能够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刻。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具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讲:“古诗十九首,别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具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同时进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往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往常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2.解读第三、四句。这两句的语气怎么?如此表达有何效果?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课选讲三首古诗: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古诗”代表作,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同心离居”,夫妻异地的相思之苦。妻子采芙蓉送给丈夫,但是丈夫却遥在天涯;丈夫思念妻子,却是一条不归路。相隔万里的夫妻只能发出“忧伤以终老”的悲哀。 曹操的《短歌行》传于后世的共两首,课本选的是第一首。《短歌行》是“汉旧歌”(《宋书·乐志》),属相和歌平调曲。古辞已经亡佚。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而言。清人朱嘉徵在《乐府广序》中说:“《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指出这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创于宴乐的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延揽天下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写出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诗人乐极悲来,油然生出人生苦短、只争朝夕的感叹。接下来转到对人才的渴慕,时而抒写人才难得的忧愁,时而抒发人才到来的喜悦,诗人或喜或悲,心潮起伏。最后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他延揽天下英才的心志。 《归园田居》顾名思义,标题的含意就是归返园田居。园田居,又名古田舍,为陶渊明在浔阳柴桑的住宅之一。“据宋传及陶集诗文,陶住宅凡三处。一为上京(里)闲居,一为园田居(古田舍),一为南里(南村)。”(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全诗20句。前8句回忆由“误落尘网”到“守拙”归田的过程。中8句描了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鸡鸣。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环境清幽,心境闲适,表达其“返自然”的喜悦。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理解和欣赏这几首诗,主要在突破难点: 《涉江采芙蓉》难点有二:一是诗中所抒发的感情的普遍意义。思亲思乡为什么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对这一点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如交通不便、信息难通、战乱频仍等因素去体会。二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是外出的丈夫,还是家中的妻子,还是二者都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短歌行》难点也有二:一是对诗歌情感旋律的把握。诗人的情感起伏不定,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伤沉郁,读这首诗,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要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人感情旋律变化。二是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诗中抒发了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感叹,这是人生的普遍隐痛,由此而生出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颓废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曹操在本诗中抒发的是哪一种?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4: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

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含解析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悟作者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比较、探究、品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繁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归隐之后所写《归园田居·其一》,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走进文本,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预习,(字音、字义) 2、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注意字音,朗读停顿和感情) 3、学生代表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4、理解诗歌内容,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的赏析) 明确:韵:天性、本性丘山:田园生活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羁鸟:笼中鸟,自喻池鱼:池中鱼,自喻 守拙: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荫:动词,遮蔽暧暧:模糊,昏暗 依依墟里:轻柔而缓慢地飘升颠:枝头 尘杂:世俗的杂事余闲:闲暇 樊笼:官场生活自然:田园生活 (四)再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诗的感情。(五)合作探究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合作探究,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感受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点】 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知识补充】 一、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描写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自主学习】 1、常识填空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字,自号,谥号。(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诗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 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 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 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 (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 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五、教学总结 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惑,因此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自如之发展和创造更美好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诗歌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加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和社会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持续的推广诗歌鉴赏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世界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39 1.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完成填空。 答案 □01对酒当歌 □ 02招贤纳士 2.第一段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是 ,分析这两个字在行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 “忧思” 作用:它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时光流逝而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求贤若渴埋下了伏笔。 3.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 .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 .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 .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

的雄心。 答案 D 解析D项,“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错误,从诗中来看,最后两节应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比贤才的投奔。 1.[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 我的答案: 答案(1)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2.[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的句子各有什么比喻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乌鹊南飞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山不厌高 我的答案: 答案(1)“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诗人以此情景来启发贤士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3)“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3.[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短歌行》一诗中,诗人是如何曲折表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3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41 1.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完成填空。 归园田居(其一):“归” 因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少无适俗韵 (2)□01 (5)羁鸟恋旧林 (6)池鱼思故渊(3)□02 (4)一去三十年(7)开荒南野际 (8)□03 (9)方宅十余亩 (10)草屋八九间 (11)榆柳荫后檐 (12)桃李罗堂前 (13)暧暧远人村 (14)依依墟里烟 (15)狗吠深巷中 (16)鸡鸣桑树颠(17)户庭无尘杂 (18)虚室有余闲 (19)久在樊笼里 (20)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 04; 么?答:□

“羁鸟”“池鱼”是□ 05 自比。 答案 □01性本爱丘山 □02误落尘网中 □03守拙归园田 □04官场生活 □ 05陶渊明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展现田园景色?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答: 答案 选择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宁静、安详、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 3.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 .诗歌前六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中间十二句描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最后两句以摆脱仕途和尘俗约束,复归自然,感到内心喜慰作结。 C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归隐躬耕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他感到厌恶;二是他天性淡泊,不愿受束缚。前者是社会原因,后者是个性所致。 D .诗人笔下宁静和平的田园风光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而这些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 答案 A 解析 A 项,分析错误,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且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 1.[高考源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诗人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 我的答案:

【上好语文课】第7课 诗三首(备作业)-2020-2021学年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必修2)

专题二古代诗歌 第7课诗三首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暧.暧.(ài)鼓瑟.(sè) 度阡.(qiān) 樊.笼(pān) B.子衿.(jīn) 呦呦 ..(yōu) 遗.谁(wèi) 兰泽.(zé) C.阡陌.(mò)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D.可掇.(duō) 譬.如(bì) 守拙.(zhuō) 羁.鸟(j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保留,保存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本性、气质 D.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昏暗,模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忧伤以终老 ..至今 ..④沉吟 ..②人生几何 ..③譬如朝露 ⑤枉用 ..墟里烟⑧复得返自然 .. ..南野际⑦依依 ..相存⑥开荒 A.①④⑥⑦B.②④⑤⑧C.①③⑥⑧D.②③⑤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B.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乐也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 B.误落尘网中 C.狗吠深巷中 D.开荒南野际 6.下列对文本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内容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7.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部分语序不够连贯,请调整其语序,使句式协调,语言连贯。 中国文人隐居时都希望是这样的:①最好有重叠的山,②无路可通,③在山的白云深处结一庐,④后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诗三首》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诗三首》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2 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诗经》、《离骚》和“汉乐府”的一些优秀篇章。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在发展变化,《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句式长短不一,“汉乐府”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产生在汉代,并逐渐走向成熟。汉代留传下来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作品,都是五言诗。“汉乐府”中的作品,形式并不划一,有四言,有五言,也有杂言。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诗三首》,收入汉、魏、晋时代的三首诗,都是文人作品。有四言,也有五言。曹操的《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写的四言诗,诗人用这种旧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动人的思想感情。《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在当时属于新诗体,在文人手中发展得比较成熟。不过我们细细体味其诗句,相对于魏晋以后文人写的五言诗,显得自然质朴、不事雕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很大发展,与《涉江采芙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却缺少变化。骚体诗是杂言,一般是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富于韵律感。五言诗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让我们在感受这些优秀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感受各种诗体的不同情味。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细细清理一下,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古典诗歌知识,试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学习《离骚》时产生过的美好感受,并拿来跟学习《短歌行》时产生的感受比较比较。 ③让我们学完本课后,全面清理一下我们在本单元接触到的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 《短歌行》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游子思亲怀亲,于是涉江采芙蓉来赠送给远道的亲人,用以聊慰相思之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通过一曲《短歌行》抒发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性本爱丘山”、视官场为“尘网”的陶渊明,为自己最终能够挣脱世俗羁绊、回归仰慕已久的山林田园而欣喜若狂。这些凝练的语言、形象而理性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彰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及呐喊。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作品,原非一人一时所作。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将其合在一起,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多

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和当时的社会动乱有关。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3)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