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诗三首练习

第7课诗三首练习

第7课诗三首练习
第7课诗三首练习

第二单元第七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伤终老辟如朝露慨当以慷

B.攸攸我心兰泽芳草周公吐哺

C.山不厌高越陌度阡乌鹊南飞

D.绕树三匝同心离居误落陈网

【答案】C(A.辟—譬,B.攸—悠,D.陈—尘。)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忧思

..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

..南飞(乌鸦)

【答案】B(苹:艾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D

4.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5.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答案】D(“表明……”一句不对)

6.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

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自身好的清高品质。

D.“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答案】C(“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理解太实。)

7.下列对《归田园居(其一)》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B.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尘世中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答案】C(“表达思乡之情”不对。)

8.《归园田居(其一)》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词语所用修辞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现实、仕途生活的情感。

B.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官场生活,逃避现实生活的情感。

C.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封建制度的束缚,意在冲破封建思想的困扰的情感。

D.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的统治,不满不合理的制度的情感。

【答案】 A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9~11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下列加点字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

(1)A.桃李罗.堂前()B.天罗.地网()

C.门可罗.雀() D.星罗.棋布()

(2)A.户.庭无尘杂() B.门当户.对()

C.户.枢不蠹() D.环村居者皆猎户.()

(3)A.守拙归.园田() B.完璧归.赵()

C.咸归.附之() D.津泽皆归.其根()

(4)A.守.拙归园田() B.守.株待兔()

C.能守.其土() D.谪守.巴陵郡()

【答案】(1)A.排列,B.捕鸟的网,C.张网捕,D.陈列

(2)A.门,B.门第,C.门,D.人家

(3)A.回,B.归还,C.归顺,D.归聚

(4)A.安守,保持,B.守候,C.保卫,D.做……太守

10.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眷恋故土的思乡感情。

B.说明关在笼中的鸟都喜欢飞回树林里,养在池塘中的鱼都盼望着游回江河之中。

C.表达了诗人不愿受人摆弄,任人驱使的主张。

D.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求摆脱官场羁绊,渴求早日回归乡里,怡然躬耕的心愿。

【答案】 D

11.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写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落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作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在405年,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答案】 C

三、延伸提高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2~13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答案】 D

13.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沾衣”代写躬耕的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乐趣远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答案】B(“艰难”不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至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

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

15.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

四、高考热点

1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⑤②⑥③④

17.下面是某种发光中性笔的产品介绍,请你据此写两句能反映该产品特点的广告词,每句要求采用一种修辞手法,总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

本产品由书写装置和发光装置组成,笔帽上端设一开关体,通过打开开关可实现照明功能。本产品在保留了中性笔原有的书写功能的同时,满足了在黑暗的环境下可以照明使用的功能。本产品采用上圆盘形灯座与下圆盘形灯座的结构大幅度的提高了照明的范围和光线的强度。

广告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广告词1:一笔于身,光明随行。

广告词2:在黑暗中书写光明,在书写中照亮人生。

18.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陶渊明徐志摩桑地亚哥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向】作文话题“分数背后”,让我们联想到前段时间上海一名成绩普通的中学生因为跳海救人而得到了留学美国的机会这一事件。当时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很不服气,家长也质疑此事。两件事情同样耐人寻味。其实这涉及到一个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分数能衡量一切吗?分数高的一定能力高吗?分数高的一定适合某个工作岗位吗?这个话题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在人才的选用上不能唯分数是论,而应该依据实际选拔。如果只重分数,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拔,被选用的人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贻害无穷。

【佳作赏读】

哈佛大学的选才观

美国哈佛大学近日在上海招生。最终被哈佛选中,而且成为全球极少数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的,是一个名叫汤玫捷的学生。

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排名一百名之外的女生,何以能被哈佛大学看中呢?打动哈佛大学的,并非汤玫捷的学习成绩,而是她的发展潜力和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哈佛大学招生部的一位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哈佛之所以选择汤玫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较好的治学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玫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哈佛的眼光,无疑是很厉害的。他们把上海出色的尖子人才招去了。重分数,又不唯分

数是从;重成绩,更看重的是能力。他们真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哈佛大学,这样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不胜枚举。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材并举的学生;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学生;也有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总之,每位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常人无可比拟的特质,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闻名于世,选好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有真才实学的不多。今天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哈佛的选择是符合选拔人才的标准的。他们看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能,并不一定完全看考试成绩,甚至不看分数。分数高的未必是优秀学生,分数低的不一定是差生。复旦附中成绩一百名外者照样优先录取。可悲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考试成绩样样优秀,但动手能力特别低下。因此,许多有眼光的大公司,宁可要一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也不要高分低能的“好学生”。

认真研究一下哈佛的选拔人才的经验,下决心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让我们每一位受教育的人都有用武之地,是时候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一)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 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 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 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 ..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弹奏 D.山不厌.高厌恶 E.周公吐哺 ..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 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第7课 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7课 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对课文解说不当的一项( ) A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视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里是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华的人。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兰泽.. 多芳草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B .方. 宅十余亩 方:四面、周围 还顾. 望旧乡 顾:回顾,回头看 C .桃李罗. 堂前 罗:排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几何:多少 D .复得返自然..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怀念 答案 D 解析 D 项,“自然”应为“田园生活”或“自然的本性”。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 攘诟 D.???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 答案 D 解析 D 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 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 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 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韦庄是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写词的词人,其词__①__写人或写景,__②__普遍采用勾勒一法,__③__呈现“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鲜明画面和格外清晰的时间、空间、人物、心境等。韦庄__④__善于凭借动态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__⑤__长于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韦庄作词注重立意,依据感情的发展线索款款书写,__⑥__在谋篇上显示出的突出特点是顺理成章,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本题注重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比如①②所在的句子,从“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写词”以及“写人或写景”“普遍采用”等可知,两句话是条件关系,可以用“无论……都……”;而③后是解说前文的示例,可不填;④⑤两处,从“善于”“长于”及后文的“同时”分析可知,两空所在的句子可以是并列关系;⑥所在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用“因此”“所以”等。综合考虑,答案为A 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24分)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作者简介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写诗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不受束缚,独辟蹊径,并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曹操主要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后人辑有《曹操集》。 一代归隐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其学习的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回放 1.《涉江采芙蓉》 士子谋前程奔走交流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相思离别之情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短歌行》 曹操任丞相改革官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之欲遗.谁(赠送) 相去. 复几许(距离) 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 鸟恋旧林(束缚) B .契阔谈.(通“宴”) 悠悠.. 我心(悠闲) 方.宅十余亩(方圆,周围) 榆柳荫. 后檐(遮蔽) C .老大徒.伤悲(徒然,白白地) 对酒当. 歌(对着) 暧暧..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还顾. 望旧乡(回头看) D .山不厌.高(饱) 绕树三匝. (周,圈) 周公吐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误落尘网.. 中(比喻官场) 答案 C 解析 A .韵:本性、气质。B.悠悠:长久的样子。D.厌:嫌。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 解忧 C.?????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 攘诟 D.????? 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 D 解析 D .均是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A.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忧伤..以终老 ②慷慨..(慨.当以慷.) ③譬如朝露.. ④沉吟..至今 ⑤枉用..相存 ⑥开荒..南野际 ⑦依依..墟里烟 ⑧复得返自然.. A .①④⑥⑦ B.②④⑤⑧ C .①③⑥⑧ D.②③⑤⑦ 答案 C 解析 ②“慷慨”在诗中是“情绪激昂”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大方,不吝惜”的

意思。④“沉吟”在诗中的意思是“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在现代汉语中指“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⑤“枉用”在诗中的意思是“屈驾以来”,在现代汉语中指“白白地用”。⑦“依依”在诗中是“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在现代汉语中是“不愿离开”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采之欲遗谁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D.鼓瑟吹笙 答案 A 解析A.“遗”,赠送;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D.“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5.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 D 解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错误。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 6.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 B.青衿,是对读书人的代称;阡陌,“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山水诗的先河,他的诗朴素平淡,清新自然,其诗风对后代影响比较深远。 答案 D 解析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 二、类文阅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 三、《短歌行》教案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 (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3)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4)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1)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使用典故,原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二节

吉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吉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攻坚 (共6题;共20分) 1. (4分)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2. (2分)给加下划线字注音并释义。 涸辙:(________)________ 3. (2分)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误落尘网中 B . 开荒南野际 C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 狗吠深巷中 4.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谄谀(chán)稼穑艰难(sè)譬如(pì)如蚁附膻(shān) B . 子衿(jīn)趾高气扬(zhǐ)堑壕(zhán)绕树三匝(zā) C . 龃龉(jǔ)运筹帷幄(wò)羁鸟(jī)风声鹤唳(lì) D . 谈(yàn)唾手可得(tuò)吐哺(bǔ)叽叽喳喳(chā) 5. (5分)《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6. (5分)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中的“旧林”“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旧林”“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

二、同步阅读 (共1题;共12分) 7. (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 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 . 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 . 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D . 榆柳荫后檐荫:遮蔽 (2) 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 .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 .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 .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诗三首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还顾.望旧乡眷顾。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礼遇。 D.少无适俗韵.情趣,韵致。 解析A项,回头看;C项,问候,怀念;D项,本性,气质。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乐也 B.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解析A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项,分别为动词,离开;动词,距离。C项,分别为动词,归附;动词,回,返回。D项,分别为动词,断绝;副词,极。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 ..而离居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C.忧伤 ..以终老 D.依依 ..墟里烟 解析A项,这里指“感情深厚”;B项,这里指“多少”;D项,这里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答案C

4.请根据《涉江采芙蓉》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 解析这种类型一般指对古诗名句的扩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对题目中所给句子进行扩写。简单地说,就是把诗句改成散文,当然原诗句的格调、主旨、意境不能改变,要有合理丰富的联想、想象。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围绕“还顾”“望”“长路”三个关键词展开描述;②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多用修辞性语言,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营造出盼归焦灼的意境;③字数要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示例)艰难跋涉的旅人,停伫沉重的双足,回首遥望故乡,烟云渺渺,长路漫漫,迷茫的眼里写满焦灼。 5.请根据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90个字左右。 答: 答案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6.下列各句中,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解析“山水”应该为“田园”。

第17课《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高发灿主备学校:盐塘小学 参备教师: 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和优美,黄河边的浪淘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什么油烫了。这首诗四季经纬锦艺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村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忧郁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造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这首诗全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二是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为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画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静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无穷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3、4。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 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

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四、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7课 诗三首

第二单元第七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伤终老辟如朝露慨当以慷 B.攸攸我心兰泽芳草周公吐哺 C.山不厌高越陌度阡乌鹊南飞 D.绕树三匝同心离居误落陈网 【答案】C(A.辟—譬,B.攸—悠,D.陈—尘。)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 忧思 ..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 ..南飞(乌鸦) 【答案】B(苹:艾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D 4.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5.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答案】D(“表明……”一句不对) 6.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自身好的清高品质。 D.“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答案】C(“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理解太实。) 7.下列对《归田园居(其一)》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B.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尘世中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答案】C(“表达思乡之情”不对。) 8.《归园田居(其一)》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词语所用修辞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现实、仕途生活的情感。 B.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官场生活,逃避现实生活的情感。 C.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封建制度的束缚,意在冲破封建思想的困扰的情感。 D.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的统治,不满不合理的制度的情感。 【答案】 A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9~11题。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七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重点列表】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概括诗歌的内容☆☆☆☆☆ 重点2 意象、意境、情感☆☆☆☆☆ 【重点详解】 重点1:概括诗歌内容 【要点解读】 概括诗歌的画面要求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找到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对诗歌的画面进行简要的描述,概括诗歌创设的意境特征以及蕴含的情感。 【考向】概括诗歌内容 【例题】《短歌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第四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虚心纳士,竭尽诚心的态度。诗歌的第一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情感。从诗歌的后面三层的意思来看,作者想表达倾诉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名师点睛】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对点练习】 《归园田居》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达什么情感? 重点2:意象、意境、情感 【要点解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2.什么是意境 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 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听听梁启超认为什么是“最 苦”,什么是“最乐”。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 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 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精讲点拨巩固检测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五、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 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 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 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 B 解析 B 项无实际意义。A 、C 、D 三项均为介词,靠、用、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 乐也 B.????? 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 项动词,离开/动词,距离。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动词,回,返回。D 项动词,断绝/副词,极。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乌鹊南. 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 瑟吹笙 D.天下归. 心 答案 D 解析 D 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A 、B 、C 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A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B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C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误落尘网中。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开荒南野际。

答案 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 ..而离居 B.人生几何 .. C.忧伤 ..墟里烟 ..以终老 D.依依 答案 C 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D项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6.下列对《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短歌行》中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答案 D 解析“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服自己”。 7.《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田园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答案 A 解析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