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

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 [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 [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

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课后作业

一、按要求做题。

1.给下面的字组词。

杰()鬼()雄()项()亦()

2. 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正——()——()

崔——()——()

二、填空。

()时明月(),万里()人()。但使()飞将在,()胡马()。这首诗的题目是《》,诗句中“但”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

三、选择。

1.《出塞》是一首()。

A.山中田园诗

B.赠友送别诗

C.边塞诗

2.王昌龄是()代诗人。

A.宋

B.唐

C.清

3.下面的诗是王昌龄所作的是()。

A.《清明》

B.《回乡偶书》

C.《从军行》

4.《凉州词》是一首()。

A.送别诗

B.边塞诗

C.赠友送别诗

5. “度”的意思是()。

A.越过

B.度过

C.过度

四、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

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对死亡并不畏缩,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3.《夏日绝句》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全诗仅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六、重点段落品析。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戚继光《马上作》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王昌龄《从军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李白《塞下曲》

,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参考答案:

一、1. jiéɡuǐ xiónɡ xiànɡ yì 2.征征用催催促

二、秦,汉时关,长征,未还。龙城,不教,度阴山。《出塞》,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1. C 2. B 3. C 4. B 5. A

四、借古讽今。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五、1.王昌龄,边塞,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2.充满热爱;“醉卧沙场”。

3. 一、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三、四;二十。

六、1.A 2. A 3.B

4.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七、“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

21古诗三首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出塞》《凉州词》为唐代边塞诗,《夏日绝句》为怀古诗。 《出塞》的大意是:从秦汉以来,明月就这样照耀着边关,征战万里、守卫边关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健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课文选取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盛唐时期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保家卫国的情怀。诗的大意是: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人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这是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在外征战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平安归来?诗中写到的葡萄酒、夜光杯等西域物品,充分展现了极富特色的边塞风情。诗的后两句抒发了将士即将奔赴沙场、为国献身、无所畏惧的豪迈感情。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诗的大意是: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最后两句用了项羽拔剑自刎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4.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2课时精读引领课 《出塞》+图书《出塞二首(其二)》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3.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2.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诗人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走进《21古诗三首》,跟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并齐读诗题《出塞》。(板书:出塞) 2.解诗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3.知诗人: (1)你对诗人王昌龄有哪些了解? (2)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及生平简介。 二、通读诗歌,探究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

3.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全班交流。指导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板书:互文) 5.同桌互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一)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生齐读诗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萧瑟的……) 3.配乐齐读这两行。 4.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 8.引读: 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 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 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 9.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对征人的同情)(板书:同情征人) (二)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生接读,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精品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 词、夏日绝句》精品教案 世人只把雄伟坚固、千年不倒的万里长城看作世界的奇迹,殊不知,由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筑就的精神长城,才更令人叹服。英雄的中国人民凭着这种坚毅的精神抵御外敌入侵,经受历史磨洗,在追求自由、和平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而壮丽的篇章。翻开这浓墨重彩的史册,上面记载着令所有中国人铭刻心间的难忘岁月,激荡着让所有中国人欢欣鼓舞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为了和平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戍边将士,一起和少年时期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的周恩来对话,一起去结交抗战时期不畏身危、蓄须抗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再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熏陶,继承并发扬延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爱国情怀充盈我们内心,将爱国思想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田。 本单元课文是以“保卫国家”为主题编排的,展现了中国一脉相承的保家卫国的思想。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编排设计,有描写古代抗敌将士的,有讲述现代名人维护国家尊严的,还有歌颂革命精神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传达出对爱国思想的热烈赞颂。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古诗三首2借助注释和关键词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人对国

家的深深热爱之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抓住两个过渡段,讲清三件事,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懂得“振兴中华”的必要性。 梅兰芳蓄须1把握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延安,我把你追寻1借助朗读的方式,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歌主题。 习作写信1了解书信的格式、内容及写信的好处;培养写信的兴趣。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1积累形容人优秀品质的词语和一首送别诗;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反问句的妙处,懂得说话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 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 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 豪迈情怀。《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 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 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 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 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边塞诗”的特点。默写《出 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 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 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 重要性。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2 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 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 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 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 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 驾单元说明 ■B| ⅛∣⅛ B∣⅛M⅛M ⅛⅛^⅛⅛ M⅛⅛^B⅛⅛⅝ ^⅛^⅛⅛⅛⅝⅜^^⅛S⅝⅛⅛M⅛⅛⅛B^^⅝⅜ BB⅛⅛⅛⅜^^^⅝I ⅝Mι⅛⅝⅛⅜⅛⅝⅝⅛W⅝⅞ M⅛⅝B⅛⅝⅛ i^⅛l⅝⅛⅞⅛J^⅜⅝⅝⅝^^M⅝⅛¾⅛⅛B ⅛^^⅛⅛⅝O^⅛B riħ∣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 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 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 “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 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 古诗。

21古诗三首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 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一一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⅝⅛j⅛∙JH 1.预习提纲 (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前两首《出塞》和《凉州词》,为唐代边塞诗。两首诗都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但这种教育要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相结合,做到润物无声。 二、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的学习,学生并不陌生。能借助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基本感知诗意。《出塞》和《凉州词》两首古诗中所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借助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8个字,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说出自己的体会。 4.在对比中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深入理解边塞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说出 自己的体会。

难点:在对比中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感悟古诗创作特点,深入理解边塞诗。 五、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走近边塞诗 孩子们,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田园诗 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杜甫笔下静谧柔美的田园风光;送别诗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笔下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家国情怀《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去品味边塞诗的诗意情感。 所谓“边塞”就是边疆的意思。一起去看看唐朝的边塞。(出示唐朝地图) 唐朝时期我国地广物博气候适宜、水草丰茂,特别适合百姓居住。而与其相邻的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因为气候原因,终年过着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 案及反思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 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出示课件: [sāi]①堵,填入。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 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2021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精品教案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都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重点语句象征性较强,需借助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 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课件出示: [sāi]①堵,填入。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 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初读识字,疏通诗意 1.初读诗歌,正音识字。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 如:“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 (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àng”,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关注注释。用“将”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 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jiào”,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ào”。 (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课件出示:塞秦征将杰 (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塞秦征词催 醉杰亦雄项 归类指导:“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雄”左右同宽,要写均匀。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三首》的意思,感受诗歌的美。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三首》,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理解《古诗三首》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自己发挥想象,谈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押韵和节奏,并准确朗读。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2.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押韵和韵律。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引出学习的主题:“我们今天要学习《古诗三首》这个美好的诗歌。” 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 1.请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老师再朗读一遍,让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造句的方式。

第三步:表演诗歌(15分钟) 1.分组请学生表演诗歌,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诗歌。 2.老师辅导学生表演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诗歌的意思。 第四步:理解诗歌(20分钟) 1.请学生仔细阅读诗歌,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学生个别发言,讲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给予更多的启示和引导。 第五步:发挥想象(20分钟) 1.请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论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2.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六步:小结(5分钟) 1.请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 1.在讲授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采用提问、朗读、表演等形式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估。 2.课后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 1.《古诗三首》课文。 2.其他相关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二、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板书:秦月汉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师:中华古典诗词像山,她深邃凝重而意境深远。 中华古典诗词像海,她蕴积深厚而壮阔波澜。 同学们,又到我们每节课的经典诵读时间了,今天我们来场中华诗词大比赛,有没有信心,准备好了吗?挑战开始。 第一关早梅初识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关,更上一层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第三关,终极大挑战一览众山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 师: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呢? 生:写景的。 师:诗人的认真观察,用心描写,美丽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有关写景的古诗。(板书)【p】(三首古诗题目)读题目(读一遍指读注意读出节奏)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哪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字看到的。【提醒看注释】暮江吟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傍晚的时候作者在江边看到的美丽景色。 题/西林壁题是书写的意思。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歌。 雪梅描写雪和梅花 诗人个人资料和写诗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感悟诗人情感。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作者和写诗背景的资料,如果让你只用一句话介绍,你会向大家分享哪一点最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选择有效资料) 生诗歌背景以及作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苏轼本诗写在1804年苏轼赴新任的途中。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47岁),皇帝亲自下命令,把因“罪”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五年的苏轼挪到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今天的河南汝阳)。他非常高兴。在上任途中,他去找他弟弟苏辙,路过庐山,受到当地粉丝的热烈欢迎,也感受到了庐山的奇特和美丽,在那儿逗留了十多天,感受到了庐山的山山水水。一共写了五首诗,这便是其中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的最终总结,他最初觉得来到庐山就像是梦游,然后说要不是熟悉它的人很难全面地了解庐山,随后他又发现小小的庐山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让他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诗。苏轼一门三父子,还是一个美食家) (卢钺又叫卢梅坡,他写了两首《雪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诗句意思,体会爱国情感。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部分新字生词。 2.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后两句诗,体会爱国情感。背诵古诗。默写《出塞》。 3. 关注诗人王昌龄、王翰,了解“飞将军”及其事件,学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 1. 阅读单元导语。“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理解?指名说。 2. 学习“语文要素”,指名读,明确学习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 3. 板书:21.古诗三首。哪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 先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全班交流。(《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都与战争有关。前面两首是唐朝的诗人,最后一首是宋朝的)。 二、学习《出塞》,读准读通 1. (板书:出塞)指名读,“塞”是生字,怎么记住它?用熟字“赛”记忆,下面是个“土”。“塞”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或词典,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如军事要地、边塞。你怎么理解出塞?指名说。在书上练写一个“塞”。 2. “出塞”在这篇课文里作为诗歌的题目,这是汉代就有的乐府诗题。唐代的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请同学们白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师巡视) 4. 全班交流。正音。 “征”是后鼻音,形声字,右边是声旁,左边形旁,双人旁与人有关,这里是召集士兵去作战。“秦”是前鼻音,下面“禾”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因为上面有个长捺了。请大家在书上各写一个。 刚才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三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词:人未还、飞将、不教)。 “不教”的“教”为什么要读成“jiào”呢?指名说。结合注释理解,“教”?令,使。“不教”就是不准、不允许,所以要读“jiào”。 “将”为什么在这里读“jiàng”?指名答。将,在这里是将领、大将的意思。 那“人未还”的“还”,在这里为什么要读“huán”?指名答。“人为还”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所以要读“huán”。 这三个多音字是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的,大家读古诗的时候要特别关注。 5.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押韵,感受诗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验情感 1. 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明月和边关) 2.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名句,教师随机引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 可见许多诗人都喜欢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行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生交流:征战时间长、战士思念亲人) 4. 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没有回家的战士,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都会遥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5. 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还有谁对谁的思念?(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孩子思念父亲……) 你现在就是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遥望着村口,思念自己的儿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

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 二、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课目的: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认识诗所描绘的风景,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经过频频朗诵,感觉自然美和语言美。经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课要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光景描绘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日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交口称赞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以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平生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平生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走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特别的快乐,写下这首诗, 经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谈谈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究竟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此刻请同学自由朗诵这首诗,并经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 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诵学习古诗) 4、沟通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谈谈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诵一、二两句 过渡语:由于江边夜晚的风景是这样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绘了江边的哪些风景?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露珠和月亮?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光景的特色,连用了两个比喻描绘了江边夜晚迷人的风景,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诵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诵整首诗。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夏日绝句》 教案及反思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

出示课件: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作者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兴趣。然后话锋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 (2)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杰、征”等生字,规范书写本课“塞、秦”等生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 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 2.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用一句话说一说边塞,用一句古诗说一说边塞。(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 环境恶劣、战事频繁、战况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四声。《现代汉语词典》中“教”的意思是 “使,令,让”,“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教”应读jiào。唐人写 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声,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诗歌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 字音可以拉长,读得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一)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 读,思考诗的大意。) (二)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1.第一、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 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 代,从未停止。) (4)“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 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 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 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