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这一部分以动态描写为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

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设计海报和练习把画面写具体,“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渔歌子》。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学过的方法记录下来。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再教学中,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把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清楚,写具体,重点要突出景物的变化。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进行简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描写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课文,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教法建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是难以达到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本课以“问题体系”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利用问题、情境、协作、网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议,读中写”,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不断深刻领悟课文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

2.本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写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提前观察,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静态美和动态美进行细致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导入类型:

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绝 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题目“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要知道“暝”的意思,再看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暝”是日落十分,天色将晚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山

( (

里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注意学会正确发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暝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空山日落,天色将晚。

新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刚刚。

浣女任凭。

随意春天的花草。

春芳消散,消失。

歇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王孙居。

留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孙—孔”(6)(7)

(8)(9)

(10—13)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 / 可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美好诗意的课堂,行云流水的笔触,刚柔并济的气势,沧海桑田的回味,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相信,只要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充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之处:学生读的不够多,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具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顾和积累描写秋天的词句,抓住学生对描写秋天的词句产生兴趣的契机导入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引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意。小学生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

想像,领悟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由读通古诗,到读顺古诗,直至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诗句反映出的画面、感受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了解诗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拓展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同时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接着,适当引导,感知韵律。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引导学生划出诗的节拍,按固定的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范读等让学生进行感悟,并指导朗读。最后引导质疑,想象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是一大难点,学生读好难,要读懂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质疑解惑中一步步地走进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有选择地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引导交流,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更好地引领自己走进诗,喜爱诗。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细细的品味感悟到诗人张继的愁绪,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具体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的“愁”时,首先是引导学生想象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的情景,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与想象进行感悟。然后从诗人难以入眠的原因,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更”。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在读中感悟《长相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5.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妙、壮观的画面写成诗词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长相思》)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性德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权臣明珠之子。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 (( (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

21古诗词三首 本课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和《长相思》这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雨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首联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洗衣女归来,由“莲动”可知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闻,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上阕重复使用“一程”,突出路途的曲折漫长,写出了行军的艰辛;下阕叠用“一更”,突出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的情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居秋暝图。第二幅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叶静静飘落。第三幅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大雪漫天飞舞,军旗随风飘动,无数顶帐篷透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均营造了和诗词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词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 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 课题《长相思》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此时学生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学时,应积极挖掘现有的经验基础,做好古诗词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展示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展示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希沃白板 课前活动 1.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纳兰性德。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诗句,借助手头资料初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题目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就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成了寒山寺半夜的一抹悠悠钟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 2.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就让我们走进纳兰的词《长相思》。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层层递进,熟读诗词 1.长相思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资料:长相思,词牌名。36字,上下阙各四句,前人多用于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唐宋词鉴赏辞典》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把这首词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节奏来。开始读吧。 3.师巡视,关注生读情况。 4.时间到,请同学来读一读,大家注意听(指名读,师评价) 5.关注多音字“更"在这首词中读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在成语中也遇见过这个读音,想想看(三更半夜) 6.师解释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所以有句诗是这样说的: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 7.同学们齐读。 8.大家发现没有,每句词的最后一个字都发什么音?(后鼻音),所以我们要读出他的节奏来,哪位同学尝试一下。(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读的真好)再指名读(出示词间隔符) 9.生齐读。 10.同学们,读完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感情?(相思之情),那么能否调动一下你的情绪,读出这种相思来?请同学们自由再读一读这首词。 11.指名读,师评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暝》,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先放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两次。(学生放声朗读诗歌) (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适时正音) 师:大家要注意“暝”的读音,它是后鼻音。请大家齐读诗题。 师:你可以结合注释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 生:“山居”的意思是是居住在山中;“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那么“秋暝”的意思就是秋天的傍晚时分。 师:由此我们发现“山居”点明了写作的地点,“秋暝”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师:大家都知道古诗很讲究韵律,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师: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呢?我们合作,老师读前一句,大家读后一句。(师生读) 师:我们再交换一下,大家读前一句,老师读后一句。(师生读)师:读着读着,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齐读) 师:人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也藏着两幅画,你读出来了吗?

生:我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幅画面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幅图景描绘出来。 生: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我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图景。 生:我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 师:(出示古诗描绘的画面的课件),是这样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画面中的“明月松间照”是静止不动的,“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的。 师:是的,你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像这样对人物或景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就叫做静态描写(板书:静态描写),对人物或景物运动或活动状态的描写就叫做动态描写(板书:动态描写)。 师:诗人王维在写景时既运用了动态描写,又运用了静态描写,这种手法就叫做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两幅图读美呢? 生:我认为静态描写的诗句读得轻缓一些,仿佛置身于一幅静静的画卷中;动态描写的诗句读得欢快一些,活泼一点。 师:请女生先来读一读,男生也来读一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把这美景留在心中。(齐读) 师: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王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诗人看到山间美景时心境开阔,流连忘返。 师:王维为何来会流连忘返呢?课前让大家搜集整理了有关王维的生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学生说) 课件出示: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他于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而受牵连被贬官。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他不愿做伪官,心里苦闷,所以四十岁时来到终南山,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说课稿 《山居秋暝》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文题目是《山居秋暝》。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这首诗歌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以“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语文要素,在对山中景物的描写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说学情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诗歌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涉世未深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设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瞑、浣、孙”三个生字,理解“春芳、王孙、歇”等词的意思,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联系诗人生平和相关诗句,了解诗人王维归隐山林的心愿和自在宁静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将教学重点制定为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本课难点在于学生能联系诗人王维生平和相关诗句,了解诗人归隐山林的心愿和自在宁静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运用诵读法、意境想象法和品读感悟法

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学习《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并联系知识经验得出诗题中交代了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季节及地点,是居住在山里的王维在秋天的傍晚所看到的景色。关于诗人王维,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来作答,教师再做简单的资料补充。 环节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第一大法。诗教精神中提及诗词之所以具有感发生命的力量就源于诗词本身的节奏、平仄和声韵。此教学环节中先以自由读和指明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将古诗读通顺,再以师生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这是一首二三节奏的五言律诗,最后教师在示范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为接下来品读诗境诗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三:想象画面,品味诗境美 将诵读与想象融会其中品味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依托诗句想象画面,让学生先圈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展开想象,用“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这样的句式来描绘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在想象画面后,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总结出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美好画面,使学生在感官的触动后产生心灵的感动。 环节四:品词析句,感悟心境美 围绕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品词析句。通过结合诗题、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随意、春芳、歇、自”的意思。并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感受,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环节五:走进“空山” 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讨论王维隐居的这座“空山”到底空不空。通过补充王维类似的作品并联系他的经历去理解他仕途坎坷,想归隐山林,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空山不仅只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 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 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 (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引导学生读诗题“枫桥夜泊”,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泊”的意思是“船靠岸;停船”。诗题可理解为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5.作者简介 教师请学生介绍两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设计 《山君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古诗,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体会动静结合的情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一、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三、识作者、知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四、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五、诗歌朗读指导:1、听范读。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 六、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3.尾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册 教案主题:古诗词《山居秋暝》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古诗词《山居秋暝》,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宁静生活情趣。 2. 通过欣赏、理解、朗读《山居秋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词《山居秋暝》描写的诗意和情趣。 2. 熟练掌握古诗词《山居秋暝》的语言和节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2. 帮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10分钟) 1. 利用关键词“古诗词”、“山居秋暝”引入课题,了解学生对课题的初步认识。 2.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通过音乐感受诗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Step2:欣赏课文(10分钟) 1. 教师先背诵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

2. 由学生逐句读一遍,然后由教师逐句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Step3:感受诗情画意(15分钟) 1. 教师复述诗句的场景和描述,让学生自己想象。 2. 让学生自己动笔画出所想象的样子。 3. 每位同学挑选一两幅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自己陈述自己的作品,借助语言表达更深刻地理解诗句。 Step4:分组合作(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询问理解,一起查找自己理解诗意的“证据”。 2. 请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神景。 3. 让每组从他们的讨论中找出最精彩的内容,由组长代表小组分享。 Step5:总结(10分钟) 1. 反思,总结。让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知识,总结体验。 2. 带领学生朗读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外阅读 3. 图片展示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语文要素】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点) 一、朗读唐诗,感知诗意 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3.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二、想象画面,体会动静描写 (一)抓住景物,初想画面。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二)提供支架,化开想象。 1.支架一:教师示范,启发想象。 (1)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向两岸分披,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于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被打碎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叶上。” (2)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说的画面和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3)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 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②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说清楚;③运用好词好句,注意用词精致。 2.支架二:延伸拓展,打开想象。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想象画面:想象“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展现的情景。 4.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5.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成果,完整叙述古诗画面。 6.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三)画面叠加,感受动静描写。 1.小组合作,对碎片化的画面进行叠加,整合完成对“山居秋暝图”的描绘。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中有画。 三、对比阅读,感悟诗人心境 1.出示评价表自学《枫桥夜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 秋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之趣”,本首诗写了山间傍晚的景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首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的动态描写,衬托山间傍晚的幽静。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古诗词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是普遍不深厚。学生古诗词背诵不是问题,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尤其诗句的感悟和鉴赏能力需要提升。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借助景物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解读诗题 (一)习旧知 1.导入:读诗词,读人生,读绝妙华章中的点墨寸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了解旧诗歌的一些知识,旧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介绍五言和七言的知识。出示四首

古诗化抽象为直观,巩固知识。《山居秋暝》是哪种文体?(五言律诗) 2.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引导学生了解五言律诗的结构,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二)解诗题 1.出示题目《山居秋瞑》,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居是什么意思?山居点明地点,秋瞑点明时间(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题目的意思是:居住的终南山秋天傍晚的景色。 拓展:住在山里叫山居,住在村子里叫村居,异国他乡叫客居。住在山里不让别人知道,隐居。王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 2.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时间和地点,古诗的题目经常会告诉我们时间或者地点。出示诗题《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作证。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解读诗题的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二、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初读诗文,读出节奏 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里,在山居秋暝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写在这首诗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1. 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朗读全诗) 2.古诗的节奏主要根据音韵和词意来划分。根据同学读,划分节奏(二三节奏)。格律诗的三字结构,后三个字比较稳定。后三字稳定结构举例:床前/明月光。月落/乌啼/霜满天。(朗读全诗) 3.找出韵脚。平长仄短的原则,韵脚是平声字,读音稍微延长。(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一首古诗,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韵味,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为后面读出感情做好铺垫。 (二)再读诗文,想象画面 1.出示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卡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畔”容易读半边而产生误读,建议与形近字“伴”“拌”作比较,明确“畔”读pàn而不是bàn,再组词对比读一读。“榆”与“愉”同音,“榆”是木字旁,跟树木有关。字义方面,建议结合课文语境随文了解字义。学习《长相思》时,可根据“那畔”的注释“那边,这里指关外”,引出“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边、旁”。也可根据生字偏旁引导学生猜测字义,如,学习“聒”字时,可由“耳”和“舌”推测字义是“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多音字“更”作表示时间的量词时读ɡēnɡ,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可借助“半夜三更”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孙、泊、榆、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指导书写时强调:“榆”字右半部分中“人”下面的短横不要丢掉;“畔”字的右半部分“半”中间不要多加一横;书写“孙”时,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子”的提的下面。“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心”要写得扁一些;书写“寺”时,“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阅读理解 教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前两首诗,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学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 教案

创新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 三、分析诗歌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课标要求: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枫桥夜泊 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 三、分析诗歌

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word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诗句中“暝〞“歇〞“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假设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解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表达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局部,写的是黄昏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2〕女:洗衣物的女子。〔3〕春芳:春天的花草。〔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黄昏,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 四、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诗的首联点明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朝晖夕阴,四季更替。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让我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别样的美。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古诗词三首 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 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 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 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 1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 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 以致用。 鸟的天堂 2 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 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 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 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 1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 的对家乡深沉的爱;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

21 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