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在用伽利略斜面实验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关系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定律从人类开始有这个意识到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要经过许多人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今天这堂课让我们重踏科学家的历史之路来探索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从而来体会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1:有人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正确吗?

你有以下三项选择:

1.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请你用事实或推理驳斥之。

2.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请你为其作辩护。

3.如果你承认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对有些现象又想不通,请你提出这些现象,让大家一起来解决。

让学生思考后,师表态:是正确的。并通过演示:在桌面上演示,用力推动一辆轮子朝上的小车,小车就运动且维持运动,撤去推力,小车马上停止运动。故意支持错误观点来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与争辩。(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事实——只要将车轮子朝下推动或汽车、自行车“趟车”或设计实验——斜面小车(学生设计、教师演示)来进行判断出正确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止运动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或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问题2:上述错误的观点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亚里士多德)

介绍亚里士多德:(PPT显示)

问题3:今天的我们能轻而易举证明是错误的观点,而历史上的伟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并能延续两千多年呢?(犯错原因:当时还不知道有摩擦力的存在,人们对事物的研究还局限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直接得出结论(光凭经验来做判断),缺少思辨的过程,不需要去证明。

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又体现在哪里呢?

(贡献: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第一个想到了力与运动之间存在关系。)

问题4:在历史上第一个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的人是谁呢?(伽利略)介绍伽利略:(PPT显示:)

问题5:伽利略是为了要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而提出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的吗?(否)

伽利略为什么会想到设计斜面理想实验的。

伽利略对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的研究:

演示将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又滚上另一个斜面,引导学生观察:

追问1: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样?追问2:滚下时速度如何变?滚上时速度如何变?

思考:如在水平面上运动时速度将如何变?但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推断: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将如何?(升高到与下落点同高)小球在水平面上将如何运动?(速度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质疑: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但当时人们只公认前者(成为实验事实),但不公认后者;为了说服人们信服他的观点,伽利略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

介绍理想斜面实验设计过程:(斜面倾角越小,小球通过的距离越远,当小球运动到无穷远处时,倾角趋向于0→水平面,小球永远运动下去)课件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

问题6: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是什么?[可靠的事实:当球从一个斜面上滑下来而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与从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滑下来时的高度几乎相等]

问题7:当时的理想实验能成为今天的真实实验吗?[不能。因为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无限长。]

问题8: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何在?[将可靠的事实和理想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问题9: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研究所得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摩擦是影响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摩擦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问题10:伽利略的贡献表现在哪里?[贡献:纠正了历史上的偏见,第一个走出“直观观察就能得出结论”的误区,提出了依靠实验来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研究方法。]爱因斯坦: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的真正开端。

问题11:为什么说是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1.伽利略的失误:伽利略所谓的匀速运动是指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运动。伽利略错误的认为,由于小球将沿着这个贴着地面的水平面轨道永远运动下去,而地球是球形,因此,它将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水平面上的出发点。

2.伽利略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是因为当时伽利略深信匀速圆周运动是宇宙中最完满、和谐的运动,甚至开普勒发现行星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的时候,也没有引起伽利略的重视]

笛卡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首先提出任何改变都是有原因的,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就必须有外力的影响,没有外力的影响,物体就保持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笛卡尔的观点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他还从他数学家的角度理解了伽利略所认为的小球将沿地球表面最后再回到水平面上出发点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只能做直线运动,而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3.笛卡尔的贡献:突破了伽利略的水平面,显得更加正确,他是第一个意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没有明确提出。

问题12:牛顿通过对前人经验及结论的总结,得到了什么定律?[提出了力学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掩盖不了他的贡献。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 内容:

问题13:牛顿的贡献体现在哪里呢?——

(1)为什么不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是伽利略定律或笛卡尔定律;但可把它称作惯性定律呢?

2.意义: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它的特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真正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为什么说“惯性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追问1:何为运动状态改变?(引导学生看书获得)追问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说明物体产生了什么?(加速度)则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了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就有可能去研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因而能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即:没有第一定律就不可能有第二定律的产生。)

二、惯性与质量:

(一)惯性

1.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

讨论与交流:如何理解惯性大小的意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小)

2.惯性大小的意义:惯性大,则物体的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小,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讨论与交流:制动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要难得多,推动一辆汽车比推动一辆自行车难得多;则不同的物体,惯性相同吗?(不同)若有不同,其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质量——初中已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设计思路:即如何来比较惯性的大小?)追问: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怎样?(施加力)对于不同的物体要看其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小则对它们所施加的力应怎样?(相同)观察什么现象就能比较出惯性大小?看不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容易度(即相同时间内看速度的变化)。

实验验证:利用木板(较光滑且带定滑轮)及小车(通过加砝码来改变质量大小),即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前置(说明是定性非定量——相比较而言滚动摩擦忽略不计)

实验演示(如有条件则可学生实验)

实验结论:

3.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和其他因素无关(如:运动与否、速度大小、所受外力等)。(唤醒初中知识)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二)质量

1.符号:m

2.国际单位:千克(㎏)

3.性质: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反思总结:

1.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可见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牛顿成为跨越天地之间鸿沟的第一人,牛顿第一定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有关惯性参考系作为课后阅读完成)

(3)时候:强调了"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外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

(4)总:是指“一直”的意思

(5)保持:是指“不变”

(6)或: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2.巩固提高

实验:用留有气泡的矿泉水做观察瞬间运动时水中气泡的运动;(先猜测气泡怎样运动后实验观察)

确定瞬间运动时水中铁球与木球将怎样运动?(先让学生猜测两个球怎样运动后观察)图:

课堂练习:课本第71页问题与练习第2题、第3题。

五.课后作业:阅读课本第70页科学漫步、问题与练习第1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在用伽利略斜面实验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关系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定律从人类开始有这个意识到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要经过许多人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今天这堂课让我们重踏科学家的历史之路来探索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从而来体会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1:有人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正确吗? 你有以下三项选择: 1.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请你用事实或推理驳斥之。 2.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请你为其作辩护。 3.如果你承认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对有些现象又想不通,请你提出这些现象,让大家一起来解决。 让学生思考后,师表态:是正确的。并通过演示:在桌面上演示,用力推动一辆轮子朝上的小车,小车就运动且维持运动,撤去推力,小车马上停止运动。故意支持错误观点来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与争辩。(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事实——只要将车轮子朝下推动或汽车、自行车“趟车”或设计实验——斜面小车(学生设计、教师演示)来进行判断出正确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止运动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或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问题2:上述错误的观点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亚里士多德) 介绍亚里士多德:(PPT显示) 问题3:今天的我们能轻而易举证明是错误的观点,而历史上的伟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并能延续两千多年呢?(犯错原因:当时还不知道有摩擦力的存在,人们对事物的研究还局限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直接得出结论(光凭经验来做判断),缺少思辨的过程,不需要去证明。 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又体现在哪里呢? (贡献: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第一个想到了力与运动之间存在关系。) 问题4:在历史上第一个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的人是谁呢?(伽利略)介绍伽利略:(PPT显示:) 问题5:伽利略是为了要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而提出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的吗?(否)

初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实物展台、鸡蛋(生的、熟的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蜡块、铜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分别让两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旋转。 【提问】猜猜看,两只蛋有何不同?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两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提问】放在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 【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a、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b、每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c、伽利略是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②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学生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 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 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设问】伽利略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及模拟实验。 【结论】改变悬点的高度,摆球仍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演示】模拟伽利略的理想试验。 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通过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 略的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 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没有摩擦的情况是很难实现的,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阻力很小的 条件.我们来看一下气垫实验. 【播放录像】气垫导轨实验 【提问】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到了结论,但定律为何不以伽利略 的名字命名?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还有谁作出过贡献?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如果没有其 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 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作 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 是什么。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了加速和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了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10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2023最新版-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8篇)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8篇) 牛顿第一定律篇一 第1节 [课前预习] 1.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经过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问题: (1)“迫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问题: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__________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3)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为什么? 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___,为什么?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运动起来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c ) ①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将静止 ②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 ③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受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④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 c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 d.折线 4.2.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d )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写教案是每位教师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所以物理教案你都会写了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本章首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然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学习了力学中最常见的力——摩擦力(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并进行实验和推理;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并介绍了惯性的利与弊. 2.第2节为“二力平衡”,本节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不受力的物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运动规律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得到的结果,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第3节为“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学会分析物体平衡时的受力情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6篇)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

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二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师展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 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

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变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全国物理优质课比赛湖北选拨赛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沈文炳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5篇范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5篇范文] 第一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

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 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 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 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 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 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 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 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 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 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 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 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 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 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育 的好素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 一年级 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 高一 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逻辑的推理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理解牛顿

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通用6篇) 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物理优质课现场展示课件---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选自教科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是在运动、力这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属于动力学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牛顿三大定律之一,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三大定律的基石。 本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做了历史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牛顿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标分析】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等,逐步认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通过对伽利略经典实验的再现,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实验加逻辑推理的理想实验方法,渗透科学思维,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通过利用惯性分析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切实体会物理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经入学两个月,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具备基本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探究未知的物理规律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和力两章的内容,在初中也接触过牛顿第一定律和功能关系,已经基本具备学习本章内容的知识储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诸如用手推箱子,箱子运动,不推,箱子便停止的现象,学生容易因为这样的生活经验形成“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样一个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和分析,来打破这种错误的认识。 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们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逐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 4. 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5. 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6. 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8. 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 理想实验 ★教学难点 1. 力和运动的关系 2. 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 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 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 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 牛顿第肯定律教案篇1 [学问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缘由。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抱负试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久运动下去。 3、牛顿第肯定律: ①来源于牛顿第肯定律试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肯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商量: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样子、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转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转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简单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头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力可以转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漂浮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确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案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靖江市季南初级中学陈一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重点难点

教师:实验中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应满足 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高度,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后认为:不可以。应使速度相等。 教师: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演示: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讲解: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点评:控制变量法不是一研究实验就让学生说出,其实没有真正意义,教师而是 通过实验的操作让学生辨别是非,从实验研究的深处确实需要控制变量。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派代表说明,最后讨论,归纳方案如下: 1. 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上的位置。 2. 把棉布拿掉,换上瓦楞纸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瓦楞纸上的位置。 3. 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共同思考几个问题: ①让小车分别在毛巾、瓦楞纸、木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小车所受的阻力。②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