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5 2020高考语文考前30天提分冲刺天天练五

专题05 2020高考语文考前30天提分冲刺天天练五

专题052020高考语文考前30天提分冲刺天天练五一、知识积累

(一)课本重点实词积累

41、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贼:危害,祸害)

【译文】这是天下的大祸害啊。

42、臣侍汤药,未尝废离。(《陈情表》)

(汤药:中药汤剂)

【译文】我侍奉汤药,不曾简断和离开过。

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热水,开水)

【译文】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行应当处死,我请求接受汤镬之刑。

44、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

(过:拜访、探望)

【译文】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

45、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

(多:称赞)

【译文】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不值得称赞。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伯父墓表》)

【译文】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46、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列传》)

(称赞)

【译文】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才而称赞鲍叔能理解人。

47、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陈公弼传》)

(贷:宽容,饶恕)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成语“严惩不贷”“责无旁贷”的“贷”分别是:饶恕,推卸】【贷于人无得。贷:借钱】

48、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坐:因为)

【译文】归来时相互埋怨生气,只因为贪看了罗敷。

4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坐:因为)

【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50、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柳子厚墓志铭》)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判……罪)

【译文】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

(二)热点素材积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未来乡村的生动图景,“春种秋收,夏耘冬藏,雨落屋檐,灶台炉火,门不闭户”是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在乡村的人民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了,而是开始憧憬于绿水青山之中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就必须守住农耕文明。那么,如何才能守住农耕文明之魂呢?

【篇头】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我们要切实增强对农耕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到农耕文明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素材】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其次,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再次,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最后,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振兴农耕文明需要农村有农耕人。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各级党委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

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村庄建设要留住乡愁。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进入,乡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断强化,成功的例子不断涌现:有的村通过转型发展,吸引资金和专家发展乡村民宿,变成了旅游大村;有的村引进科技人才,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结尾】振兴农耕文明,乡村组织振兴是前提和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大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要努力培养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来源:2019年03月13日《人民日报》(09 版)作者:朱磊

二、强化练习

(一)情境式默写(查漏补缺,以点带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7.《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报任安书》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以此来成就一家的学说。

5.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6.《报任安书》中列举古代圣贤受辱之后发愤有为之事并以此自勉,产生了“,”的愿望。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其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暮山长。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化用了崔颍《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2.第一首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作具体赏析。(6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小题。

滴滴涕(DDT)由奥地利化学家蔡德勒于1874 年合成,此后长期被束之高阁。直到1939年,瑞士盖基公司的化学家穆勒才发现了它神奇的杀虫功效。

由于具有制造简易、功能强大、效果持久、价格低廉、储运方便等优点,滴滴涕在所有杀虫剂中一枝独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利用滴滴涕杀灭蚊子来防治疟疾,20年中挽救了5亿多生命。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滴滴涕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害,引起强烈反响。从美国开始,世界各国①。

但许多研究者指出,几十年来几十亿人暴露在大剂量的滴滴涕中,从无一例中毒记录。滴滴涕的毒副作用②,有志愿者连续口服滴滴涕2年仍安然无恙。而禁用滴滴涕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已被遏制的疟疾卷土重来,导致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亡并造成贫穷国家经济崩溃。

有专家指出,禁用滴滴涕也许是20世纪最大的悲剧,有可能“杀人比希特勒还多”。对滴滴涕认识和使用上一波三折的历史,映射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对于一项科技成果,怎样用理性来权衡利弊并把握平衡?这一难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操行。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引用、排比、设问

B.引用、设问、对比

C.比喻、设问、排比

D.比喻、设问、夸张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疟疾重新流行,出现死亡众多等严重后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6.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

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

7.一位中学生申请加人某慈善义工团,下面是他所写申请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是一位在校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跟父母协商,现决定加入贵团。如能批准,我一定服从安排,处处垂范,为慈善事业效犬马之劳。

强化练习【答案解析】

(一)情境式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非曰能之,愿学焉。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报任安书》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上计轩辕下至于兹6.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二)古代诗歌鉴赏

1.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第一首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说法错误。“孤独的楼台”曲解原意,“独”修饰的是倚楼看景的作者。故选A。

2.①“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风帆无数”与“独倚楼”,都形成了形象鲜明的对比映衬关系。②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③抒发了作者远离家乡、愁绪万千、孤独难耐的悲凉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从作品中找到使用所限手法的具体内容。曲中“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是说我一个人在万里之外孤独地游历,区区之心盛满了千古之愁,这里,“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的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以及远离家乡、愁绪万千的情怀;“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意思是有无数的归舟,扬起了风帆,可惜啊,我却无法回家,只好一个人,在夕阳中独倚高楼,“风帆无数”与“独倚楼”形成对比,表达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文字应用

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杀人比希特勒还多’”这是引用,用来说明禁用滴滴涕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怎样用理性来权衡利弊并把握平衡”,设问,引发人们对之一问题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利用滴滴涕杀灭蚊子来防治疟疾,20年中挽救了5亿多生命”“禁用滴滴涕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已被遏制的疟疾卷土重来,导致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亡并造成贫穷国家经济崩溃”运用对比,说明禁用滴滴涕的危害。故选B。

4.①原文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生动形象;②采用数字说明,表达准确具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本题原文采用拟人手法,赋予疟疾以人格,“卷土重来”说明的疟疾因为滴滴涕的禁用而再次席卷的严重后果,表达形象生动;原文“每年至少100万人”,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疟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说服力强。

5.①纷纷出台禁用滴滴涕的法规;②比许多药品甚至咖啡还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文“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滴滴涕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害,引起强烈反响”可知,各国应该据此出台各种禁用滴滴涕的法规,故此处填写“纷纷出台禁用滴滴涕的法规”;根据“但许多研究者指出,几十年来几十亿人暴露在大剂量的滴滴涕中,从无一例中毒记录”分析,滴滴涕的毒副作用很小,故此处可填写“比许多药品甚至咖啡还小”。

6.A: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B: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C: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2分。内容,1分;连贯,1分。]

【解析】图文转换是高考中一种偶现题,是将图表信息转换成陈述性语言或将语言数据转换成图表形式直观地显示具体情况。图文转换是一种小综合题,也属于压缩语句形式中的一种。一般而言,答案的表述相对比较统一,当然文字上可以允许使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关于表格阅读概括题,此类题将详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这些数据也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做题时要认真研读出它的规律,依题目要求用文字准确地把规律表述出来。图表中的标题是表明调查者意图的关键信息,养成读表格标题和关键词的习惯利用图表标题的关键词(即陈述的对象)作为填写结论的主体,然后再写出相关的情况。技巧总结:利用表格标题,概括信息要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①“一位”改为“一名”。②“协商”改为“商量”。③"决定改为“申请”。④“垂范”改为“争先”。

⑤“效犬马之劳”改为“尽心尽力(尽绵薄之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一位”含敬意,用于对方或他人,不能用于自身;“协商”用于双方商讨重大事务,一般不用于家人之间;“决定”用在文中过于生硬,不符合学生身份;“垂范”意为树立典范,用于上级或长者,不能用于自身;“效犬马之劳”与文段内容和风格不合。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