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织中的对比

促织中的对比

促织中的对比
促织中的对比

悲苦社会,凄美人生——以对比解读《促织》促织盛产地与稀有地征收促织成对比:“此物故非西产”,实际上,这是作者故意在用陕西征促织之举与盛产征促织作对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陕西之为政者却都偏偏这样做,而且陕西官僚的征促织之举还偏要胜过盛产促织之处(从“上嘉悦”可看出)。故“倾数家之产”为平常,“迂纳”之人被“报充里正役”为必然,“游侠儿得佳者”“昂其直”为可能。作者之憎恶犹然在目,弄权者无视民生之丑态亦毕现。

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作对比: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的清贫、苦读,宁静平和的人生与“充里正役”时的惟思自尽、曲折跌宕、几番沉伏的命运,极尽痛楚的辛酸成为鲜明的对比,祥略异常突出,当朝者的喜怒哀乐和为政者“媚上官”支配、控制着老百姓的悲苦。可以说,老百姓的悲苦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是最鲜明的对比:“操童子业”变成“充里正役”;“久不售”之“久”与“不终岁”后的“赏成”“免成役”及“后岁余”之“厚赉成”;“迂讷”之成名的“久不售”、“百计不能脱”“思自尽”等与“不数岁”后巨富,数岁余的“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过世家焉”等更是变化之大,实难意料,而这些变化、对比恰恰又是为政者湖涂为政所为。看似辛酸得来,顺理成章,然于民何益?相反,“乌纱之横”、“皂隶之俗”(袁宏道语)却隐可见之。

另外,成名无意中“成名”富贵,与前番“操童子业”形成鲜明对比,走“正道”“久不售”,走“媚上”之道却可以数岁“过世贾”,那“正道”何以申扬?

成名的无能与驼背巫的妙算的对比:成名之无可奈何和驼背巫的“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又是一组对比。凡夫俗子只能看天过日子,随意生活的逼迫,驼背巫却能游戏人间,吃人钱财。这又反比出普通人生存之艰难。同时,这又曲折地暗示了老百姓希望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一切规矩,给人指一条出路。

成名与村中好事者形成对比:成名与“村中少年好事者”在斗促织中神情、动作对比鲜明。起始,一方“掩口胡卢而笑”,一方“自增惭怍,不敢与较”;继而,一方爽朗“大笑”,一方无奈应斗,最后,“大骇”对“大喜”。其中,成名自己前后神情、动作等也对比鲜明。这是小说的故事高潮,细致地对比刻画,才能真实、生动地再现那种既现实,又离奇的“人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成名的辛酸和苦痛。

诸多官僚的征促织、奖成名形成对比:“上”、“抚军”、“宰”等见成名所献之促织,“大悦”并“赏成”、“诏赐”、“免成役”、“厚赉成”等,此等官僚赏罚分明,大举赏赐与其征促织的残忍,与民众所期待的“德政”、“仁政”等对比中美丑自见。为政者不计民生,不理民事,不谋其位的丑态尽现。

成名之子一个人两个形象又是对比:成名之子的“窃发盆”,导致促织“斯须就毙”后“惧”“面色灰死”与其化成促织之后的大智若愚,“轻捷善斗”、“应节而舞”等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思想上有行孝之意,行为上有献身之举,策略上有超凡之举,胜过普通人!这是成名人生际遇转变的关键,但靠的却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身化促织,一夜成熟的“促织儿子”之勇武伶俐,这与多数人所期望的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是多大的反差。这对当朝者又何尝不是最绝妙的嘲讽,对成名的无能更是嘲讽。同时,这又是对另一种力量的期盼,特别是抛下自己的臭皮囊,换一种行头(抛下世俗的,科举的等行头),说不定就可以更充分地展现人之价值!

文章的喜剧结局与其情感基调对比深刻:以成名的成名显贵,富耀一方结局,是典型性地中国式喜剧结局。但掩卷而思,却难有欣慰、喜悦之感,个中辛酸、悲楚却萦绕于胸,难以释怀。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犹如在凄美的笑声中触摸难以愈合的伤口,这种叙事的外在完美结局和主题情感的强烈伤怀又形成一组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促织》一文处处应用对比手法,对比中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也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情节线索

第一段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再捕促织(受启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作者假异史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表议论

征虫捕虫卜虫再捕丧虫三捕斗虫献虫

《促织》与《野史》比较,有那些异同?

①《促织》与《野史》的主题同是刺虐,《野史》以悲剧结局,《促织》则由悲转喜。

②《野史》仅记述了事情的梗概:起因(皇上好促织之戏),经过(枫桥粮长受郡长官派遣,用所乘骏马换蟋蟀),发展(妻窃视,蟋蟀被鸡啄食),结果(夫归,亦自经)。《促织》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巧妙,细节生动。

第6小节

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第7节,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又由“失色”到“惊喜”。试作一点分析。

【解答】

成名捕捉了一只小虫,自己感到沮丧,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不能符合官府心意。当村中少年要将驯养的“蟹壳青”强与他的小虫搏斗时,他是“蓄劣物终无顾念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一反常态,变成“大喜”。此时,鸡来啄小虫,“成骇立愕呼”,“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折磨摧残至此!

对促织的细节描写

“伏”——“暴怒”——“奔”——“跃”——“张”、“伸”——“龁”——“矜”——“叮”

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最后一段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上)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动用规律: ①名词+名词(非主谓、偏正关系) ②所+名词 ③副词+名词 ④名词+代词 ⑤能愿动词+名词 ⑥名词+介词结构] ⑦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⑧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2)例词分析 1、百年树.人名词+名词(下同)培育 2、春花.秋实.开花、结果实 3、名缰.利锁.像缰绳、像枷锁 4、声东 ..击西.在东面、在西面 5、师心自用把……当成老师 6、天罗地网.像罗、像网 7、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8、宵衣.旰食.穿衣、吃饭 9、腰.金衣.紫腰挂(金印)、佩系(紫绶带) 10、草菅 ..人命草、菅:草。把……当作草 11、汗.牛充栋使出汗 12、不胫.而走副词+名词(下同)长小腿 13、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14、不毛.之地长草木 15、不期.而遇约定日期 16、不情.之请合乎情理 17、不衫.不履.穿衫履 18、不翼.而飞长翅膀 19、莫名.其妙说明白 20、大书.特书.写 21、涅.而不缁.用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缁(黑色),变成黑色 22、人心不古.像古人 23、未风.先雨.刮风、下雨 24、未雨.绸缪下雨 25、华.而不实.名词+而+动词短语(下同)开花、结果实 26、秀而不实.结果实

27、础润而雨.下雨 28、出将.入相.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将、作相 29、飘飘欲仙.能愿动词+名词成仙 二、名词作状语 (1)规律: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而不是主谓关系 (2)类型: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②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③表示动作的工具 ④表示动作的方向 ⑤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 ⑥表示动作的特征(表比喻) (3)例词分析: 1、冰.消瓦.解表示特征(下同)像冰一样,像瓦片一样 2、蚕.食鲸.吞像蚕一样、像鲸鱼一样 3、鹅.行鸭.步像鸭、鹅一样 4、抱头鼠.窜像老鼠一样 5、风.驰电.掣像风、电一样迅速 6、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动、像云一样飘散 7、蜂.目豺.声像蜂一样、像豺狼一样 8、蜂.拥而上像蜂一样 9、蜂.拥而至像蜂一样 10、凫.趋雀.跃像鸭子一样、像麻雀一样 11、瓜.分豆.剖像瓜、豆一样(分裂开) 12、哭狼.嚎像鬼、狼一样 13、龙.争虎.斗像龙虎一样 14、虎.踞龙.盘像虎一样、像龙一样 15、狼.吞虎.咽像狼、虎一样 16、欢呼雀.跃像麻雀一样 17、涣然冰.释像冰块一样消融 18、火.烧火.燎像火一样 19、鸡.争鹅.斗像鸡、鹅 20、狼.奔豕.突像狼、猪 21、鳞.次栉.比像鱼鳞一样、像梳子齿一样 22、龙.腾虎.跃像龙、虎一样 23、龙.骧虎.步像龙、虎一样 24、人声鼎.沸像锅里的开水 25、三足鼎.立像鼎一样 26、神.出鬼.没像神鬼一样 27、声名鹊.起像喜鹊一样 28、石.沉大海像石头一样 29、鼠.窃狗.偷像老鼠、狗一样 30、土.崩瓦.解像土块、瓦片一样 31、瓦.合之卒像瓦片一样 32、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样

内能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

内能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搓手取暖 B. 玩滑梯,臀部发热 C. 放大镜聚光烤焦纸片 D. 压缩空气 【答案】 C 【解析】【解答】A、B、D是利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C、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答案为:C。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内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转化)、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2.一大块铁和一小块铁的质量之比是5∶1,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 A. 5∶1 B. 1∶ 5 C. 1∶1 D. 无法确定【答案】C 【解析】【解答】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热量、温度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C. 【分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热量、温度没有关系。 3.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则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纳米纸”的分子不可再分 B. “纳米纸”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热运动 C. “油水不沾”的原因是分子间无空隙 D. 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水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 【答案】D 【解析】【解答】A、因为分子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可以再分;A不合题意;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不合题意; C、分子之间永远是有空隙的,C不合题意; D、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D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分析解答本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间隙 . 4.如图为某一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截图.图中显示的四个地方,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 B. 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 C. 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D. 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 【答案】 A 【解析】【解答】由截图可以看出,上海和台北属于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西宁和拉萨属于内陆地区,沙石泥土为主,砂石泥土的比热容小.因此,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陆地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较少,沙石泥土温度升高的多,所以沿海地区升高温度较低,内陆地区升高温度较高.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沙石泥土温度降低的多,所以沿海地区降低温度较少,内陆地区降低温度较少. 5.依据你所学的热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 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D. 天然气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一般情况下,物体吸热温度升高,但是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熔点和沸点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变化小,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放出热

促织中的词类活用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聊斋红楼,一长一短,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鲁迅称赞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郭沫若曾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

国的社会面貌。 《促织》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看,显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影晌而写成的,其着眼点全在于揭露和讽刺上。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 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 6、而高其直(通“值”)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8、而翁归(通“尔”,你的) 9、如被冰雪(通“披”,覆盖) 一词多义 进:(1)以一头进进献(2)径进以啄前进 逼:(1)鸡健进,逐逼之逼近(2)与村东大佛阁逼似极 故:(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然:(1)然睹促织然而(2)俨然类画……的样子(3)成然之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笼:(1)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2)笼归用笼子装 责:(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2)令责之里正索要,索取(3)每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生活用电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生活用电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高楼大厦顶部的避雷针都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B.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飘起是摩擦起电现象 C. 保险丝用电阻大熔点低的材料制成的 D. 电饭煲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高楼大厦顶部的避雷针都是用导体制成的,故符合题意; B、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飘起是摩擦起电现象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保险丝用电阻大熔点低的材料制成的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电饭煲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是正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常见的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2)通过摩擦产生了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流的三大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2.知识价值的体现之一是它可以帮我们避免事故发生,在生活中以下要求属于不合理的是() A. 在地铁车站站台上候车的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 B. 汽车在夜间行驶不要在车内开灯 C. 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用手将触电人拉开电源 D. 为了您的安全,请系好安全带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在地铁车站站台上候车的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是防止流体压强把人推入车轮下,对人造成伤害,故A正确; B、汽车夜间行驶时,若驾驶室开灯,车前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把驾驶室内的灯光

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使驾驶员看不清车前较暗的路况,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故B正确; C、人是导体,若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用手将触电人拉开电源,会导致施救的人也会触电,故C错误; D、安全带可以防止在突然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而飞出车外,故为了您的安全,请系好安全带,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分析选择项中每个情境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然后与题目的要求相对应.从中选出符合要求的选择项.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家庭电路,电灯开关已断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灯泡和两孔插座是串联的 B. 开关和三孔插座的连接都是错误的 C. 试电笔接触M点,氖管不发光 D. 试电笔插入两孔插座的左孔,氖管发光【答案】B 【解析】【解答】A. 灯泡和两孔插座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所以它们是并联的,故A 错误;B. 据图可知,开关接到了零线和灯泡之间;三孔插座的左孔接的是地线,上孔接的是零线,它们的连接都有错误,故B正确;C. 电灯开关已断开,图中M点通过灯泡与火线连接,所以试电笔接触M点,氖管发光,故C错误;D. 两孔插座的左孔是零线,所以试电笔插入两孔插座的左孔,氖管不发光,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家庭电路中,各插座与各家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的; B、开关控制灯泡时,开关接在灯泡和火线之间;三孔插座连接:左零右火上接地; C、试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发光;接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 D、两孔插座连接:左零右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用手把触电人拉离带电体 B.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上 C. 目前核电站获得核能的途径是核裂变 D.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发现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施救,若直接用手去拉易造成施救者也触电,故A错误; B、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接在火线上,这样在断开开关后,用电器上才不会带电,故B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聂廷生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 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风餐露宿 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例如: 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例如: 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例如: 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万机 二、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翻译时要注意,

《促织》知识概要

促织 重点难点突破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整个小说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阅读时注意故事的高潮部分——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从失虫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文末有“异史氏曰”一段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讲解】 成名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一形象,我们要认识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官吏迫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小说的线索“促织”以及紧扣这条线索,按其“得失”造成的文章的波澜是文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心理、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是本文的又一重点。 核心知识 选自《聊斋志异》。促织,蟋蟀。作者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友人在宝庄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痛万分。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写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四百余篇。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世界,借助想像谈狐论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 2.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 2.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初三物理内能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物理内能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如图所示实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实验中水可以隔绝空气,并给试管中的可燃物加热 B. 乙实验试管内的水沸腾后塞子冲出管口,对应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C. 丙实验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D. 丁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甲实验中水可以隔绝空气,并给试管中的可燃物加热,故A正确; B、在此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与热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故B正确; C、丙实验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故C正确; D、由于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所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实验中水可以隔绝空气,并给试管中的可燃物加热,这样更安全;(2)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小.并据此可判断能量的转化形式;(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且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4)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2.小明和班里的同学讨论热学知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看到阳光下屋内飞舞的灰尘,这是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 陨石在坠入大气层时,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D. 在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燃气对外做功四次 【答案】C 【解析】【解答】A、尘埃在空气中飞舞是宏观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B不符合题意; C、陨石坠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坠落过程中陨石要克服

(完整版)促织知识点整理

十九、促织 蒲松龄【一】《促织》文言文字词知识整理归纳 一、通假字 1、昂其直 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6、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 )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 二、一词多义 1、责 (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5)受扑责时责罚 2、靡 (1)靡计不施无,没有 (2)虫尽靡败退 3、顾 (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2)徘徊四顾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4、发 (1)窃发盆打开 (2)探石发穴掏 (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 6、岁 (1)岁征民间每年 (2)成有子九岁年龄 (3)不终岁年 7、故 (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8、令 (1)令以责之里正县令(2)急解令休止使,让 9、上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上于盆而养之放置 10、益 (1)死何裨益好处 (2)成益愕更加 11、掷 (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2)虫跃掷径出腾跃 12、异 (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 13、过 (1)裘马过世家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14、强 (1)乃强起扶杖勉强 (2)少年固强之迫使

(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当中 16、然 (1)然睹促织然而 (2)俨然类画形容词词尾 (3)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5)儿涕而去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11)仙及鸡犬成仙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3)益奇之【认为…奇特】

【专项习题】绥化电与磁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

【专项习题】绥化电与磁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对电与磁部分四幅图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 如图装置闭合电路后磁针会偏转,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 B. 如图装置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C. 如图装置所揭示的原理可制造发电机 D. 图中动圈式话筒应用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解答】A、这是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能产生磁场),A不符合题意。 B、如图装置,开关闭合后导体会在磁场中运动,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B 不符合题意。 C、图中无电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发电机,C不符合题意。 D、动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电和磁这一部分中,学到了很多电学设备,每个设备的制成原理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来说,有电磁铁的仪器是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是电磁感应现象原理,电动机和扬声器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原理. 2.在图中的自动控制电路中,当控制电路的开关S闭合时,工作电路的情况是()

A. 灯不亮,电铃响 B. 灯不量,电铃不响 C. 灯亮,电铃不响 D. 灯亮,电铃响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当控制电路的开关S闭合时,控制电路中有电流,电磁铁具有磁性,吸引衔铁,动触头和下面电路接通,电铃工作,和上面的电路断开,所以电灯不亮。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即可. 3.如图所示的用电器中,利用电动机工作的是() A. 电扇 B. 电灯 C. 电热水壶 D. 电饭锅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电风扇核心部件是电动机,工作时主要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制成的,故A正确; B、电灯工作时,主要把电能转化为内能,使灯丝温度升高达到白炽状态而发光,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B错误; CD、电热水壶、电饭锅工作时,都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CD 错误. 故选A. 【分析】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制成的,在选项中找出反映这个原理的即可. 4.下列有关电和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奥斯持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 磁体周围的磁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是不存在的 C. 电动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D. 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只与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有关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五、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的动作行为,或者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又如“追本穷源”、“明火执仗”、“爱毛反裘”、“循循善诱”、“安贫乐道”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动词。 六、形容词用如名词 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另外,象“投机取巧”、“除恶务尽”、“去伪存真”、“驾轻就熟”、“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名词,表示有此性质状态的人

《促织》文言知识归纳

《促织》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手裁.举通“才” (2)昂其直./而高其直.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5)翼.日进宰通“翌”,次于当天、当年 (6)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口 二、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追比:宰严限追比(追比,旧时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叫“追比”。)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止)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使)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5)儿涕.而去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命名(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 ..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2)仙.及鸡犬成仙 (三)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四)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3)益奇.之认为…奇特 (五)其它。 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尽近.抚之形作动,靠近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儿惧,啼.告母动词作状语,哭着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例: 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这里作纠正讲。用法令、法则纠正。《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衫:穿衣。履:

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形,形状。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后,方位词。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三个学生走出来,曾晰和孔子落在后面。” 怎样辨别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呢? (一)从整个成语的意思来考虑。如果按一般情况作名词解释不通,就要考虑它是否用如动词。如“有口皆碑”,若解释为“有口都是碑”显然不通。 (二)要分析它在成语与其他词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那么“不衫不履”中,“衫”和“履”就不能作名词,只能从动词、形容词

促织文言知识点整理

促织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文中自称:“异史氏”。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如《画皮》、《阿宝》、《婴宁》。 “聊斋”:书斋名。 志异:专记奇闻异事。 二、通假字 ①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值②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③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④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⑤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三、古今异义 ①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今义:臀部 ②儿涕而去涕,古义:眼泪(文中是名词作动词流眼泪),今义,鼻涕。 四、一词多义 1、益死何神益(名词,好处,利益) 益奇之(副词,更加) 2、逼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非常) 3、然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之为然) 4、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天子一畦步(连词,所以) 5、售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亦无售者(动词,买) 6、岁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7、顾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副词,表转折,但) 成顾蟋蟀笼虚(动词,“看”) 8、以以一头进(介词,用) 能以神卜(介词,凭借) 成以其小(介词,因为) 欲居之以为利(连词,来) 9、靡靡计不施(副词,无,不,没有) 虫尽靡(动词,失败)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傍晚) (4)日与子弟角(每天) (5)力叮不释(用力) (6)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杖至百(用杖打) (3)儿涕而去(流泪) (4)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传诏) (5)裘马扬扬(穿着裘衣,骑着马) (6)仙及鸡犬(成仙) (7)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 (8)细疏其能(陈述) (9)取儿藳葬(用草席裹) (10)上于盆而养之(放进去,放置) (11)自名“蟹壳青”(命名) 3、形容词作动词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献媚,讨好,巴结) (2)薄产累尽(赔光) (3)而心目耳力具穷(用尽) (4)宰严限追比(严定) (5)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变穷,变富) 4、、使动用法 (1)辄倾数家之产(使……倾,用尽)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3)昂其直(使……高,抬高) (4)不如拼搏一笑(使……拼一下) 5、意动用法 (1)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2)益奇之(以……为奇) (3)成然之(认为……对) 6、、形容词作名词 1、成述其异,宰不信:异,特殊的本领 六、本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①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 ②食顷,帘动,片纸抛落(一顿饭功夫) ③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④既而得其尸于井(过一会,不久)

欧姆定律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欧姆定律专项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甲图是灯泡L和定值电阻R的I-U图象,将L和R先后以乙图和丙图两种方式连在同电源上,若乙图中U L:U R=m,丙图中,I L:I R=n,则下述正确的是:() A. m=n B. m>n C. m

C. 电阻丝AB的最大阻值为6Ω D. 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为1:8 【答案】D 【解析】【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由图乙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1A,灯泡两端的电压为6V,即电源的电压U=6V,故A错误; 灯泡的额定功率P L=U L I L=6V×1A=6W,故B错误;(2)当滑片P在最左端A时,电阻丝AB 完全接入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最小, 由图乙可知,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0.5A,灯泡两端电压U L′=1.5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阻丝AB两端电压: U AB=U﹣U L′=6V﹣1.5V=4.5V,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由I= 可得,电阻丝AB的阻值: R AB= = =9Ω,故C错误, 灯泡的电功率: P L′=U L′I=1.5V×0.5A=0.75W, 则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 P L′:P L=0.75W:6W=1:8,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由图甲可知,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根据图乙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以及两端的电压即为电源的电压,根据P=UI求出灯泡的额定功率;(2)滑片P在最左端A时,电阻丝AB完全接入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图乙读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AB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阻丝AB的阻值,根据P=UI求出灯泡的电功率,然后得出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 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风速的装置,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A. B.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