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的无赖派与太宰治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112.09 KB
- 文档页数:3
无赖派大多是虚无主义者,具有所谓强烈的反俗精神,认为唯有先鞭挞自己的罪恶和自私,甚至毁灭自己,才能改变社会的罪恶和自私;通过自我毁灭,自我否定,才能做到对现有社会、现有道德的叛逆。
无赖派的作品迎合了混乱中的战后社会和一部分人的心理,因而流行于世。
无赖派的寿命不长,主要活跃于1964年至1950年间。
但它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上构成了鲜明的形象,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太宰治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无赖派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无赖派作家。
他那独特的“自我毁灭”式文学,在日本文坛上被称作是“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颓废和厌世情绪。
直至今天,“太宰文学”在日本仍深受欢迎,甚至受到了国际文坛的注目。
《斜阳》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
发表于1947年3月,作者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
”“《斜阳》以贵族家庭为中心,形象地刻画了几个典型的‘无赖派’”。
无赖派一词,是战后不久由太宰治最先提出的。
他在1946年致作家井伏鳟二的书简中写道,“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
同年5月他在《东西》杂志上著文《回答的回答》再次强调:“我是自由人,我是无赖派。
我要反抗束缚。
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得势面孔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对无赖的理解不能单从字面上简单地去理解。
太宰治所说的无赖有两层意思。
正如《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的解释一样:“‘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斜阳》中太宰治以他自己特有的经历和敏锐细腻的感受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
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
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说是太宰治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对他们身上的反俗的东西,即与俗世的一般观念、伦理、道德相违背或不相容的东西进行了论述。
不仅仅是反抗旧道德的和子有反俗精神,反俗精神是贯穿于《斜阳》整部作品的基调。
从小说《樱桃》浅谈太宰治的文学魅力黄文婕摘要:太宰治是日本二战后的重要作家,《樱桃》是太宰治的文学遗作,小说展现了太宰治有违人伦家庭意识,以及他在自杀前内心复杂情感的变化,颇具文学魅力。
关键词:《樱桃》;太宰治;文学太宰治是日本二战后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重要作家。
不同于川端作品的“虚幻”三岛作品的“奇异”,太宰的作品带有极度忧郁的色彩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嫌恶之情,呈现出一种自我嘲讽,否定一切的倾向。
小说《樱桃》发表于1948年5月,小说发表的一个月后太宰与情人投河自杀,因此《樱桃》也可以看作是太宰治的文学遗言。
太宰在《樱桃》中展现了他的另类的家庭意识,以及在自杀前内心复杂情感变化,小说蕴含了太宰独特的文学思想,颇具文学魅力。
一、有违道德、有违人伦“老子比孩子更重要”这句有违人伦、悖于常理的话出现在《樱桃》的开篇中,显得特别醒目。
众所周知,太宰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无赖派文学中的“无赖”一词,在日语中的词义与中文的词义基本相同,是指人没有正经事做的人,或行为放荡,有无赖,无用之意。
太宰在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语出惊人的句子,因此这句话出现在文首倒不令读者感到十分惊讶,反而会勾起了读者对下文的好奇心。
为什么“老子比孩子更重要”文中的主人公“我”接着说道:“即使我一本正经地像古风古气的道学家那样思考,那个。
与孩子相比,孩子的父母更加脆弱。
”虽然主人公“我”说出这句话时并没有什么底气,但是通过上文读者也能洞悉,“我”对于家庭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看法是异于常人的。
再来看看“我”的家庭情况,“我家的孩子们都特别小,长女七岁,长子四岁,次女才一岁。
七岁的大女儿和今年春天刚出生的小女儿动不动就感冒。
四岁的儿子身形枯瘦,至今还不会站立,除了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一句话也不会说,别人说话时他也是毫无反应,他爬着走路,大小便也教不会。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用以对照太宰真实的家庭情况。
昭和十四年(1939年)太宰与石原美知子结婚,昭和十六年(1941年)六月四日太宰的长女园子出生,昭和十九年(1944年)八月十日长子正树出生,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三月三十日次女里子出生[1]。
太宰治无赖派小说《人间失格》中的社会反思作者:张乐洲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12期太宰治(1909年——194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
太宰治擅长于私小说的写作活动,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创作蓝本,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战后日本民众颓废迷茫的心态,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是太宰治所创作的具有自传体性质的绝笔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叶藏的人生境遇,以此来表现当时日本现实社会与普通民众的迷惘心态。
该文通过对小说《人间失格》中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细节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太宰治文学作品中重现出的无赖派文学的艺术特征和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状与各种问题的反思,展示作者在文学艺术继承方面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太宰治(1909年——1948年),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日本著名小说作家。
太宰治擅长于私小说的创作,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为创作的基本蓝图,在文学作品中展现战后日本社会现状和普遍存在于民众心理、心态发展中的颓废和迷惘。
太宰治被认为是无赖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最后的太阁》、《虚构之春》、《虚构的彷徨》、《斜阳》等。
小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作者以其自身的经历为写作基础,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我”(叶藏)的人生遭遇,在呈现出日本无赖派文学的艺术特征的同时,也充分的展现出了战后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民众普遍的心理状态,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一、小说《人间失格》中无赖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无赖派文学又被称为“新戏作派文学”,即日本战后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
无赖派作家试图以真实性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当时日本社会存在的虚无、颓废的混乱现状,其中以作家太宰治为重要代表。
小说《人间失格》作为作者太宰治的重要代表作品和绝笔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写作技巧、表达方式还是作品内容方面都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无赖派文学的艺术特征。
太宰治作品中颓废美探究作者:罗少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太宰治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也是日本“無赖派”文学的代表之一,被后世称为“二十世纪的旗手”。
在短短的十五年创作生涯中,太宰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二战后陷入空虚与绝望境地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描写得比较深刻,因此在日本被冠以“颓废美”代言人的称号。
本文对太宰治的作品进行了细读研究,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美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太宰治;作品;颓废美作者简介:罗少华,天津外国语大学,男,2011级日语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0.前言太宰治的作品创造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前期的作品多表现为颓废叛逆,中期的作品则体现出了再生的精神,后期的作品在充分表达出了毁灭意识与永不妥协的思想。
虽然这三大阶段的作品表达出来的主体不尽相同,但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爱、信任以及真实、自由可以说是贯穿太宰治所有作品的主线[1]。
在这条主线之下,颓废美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后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1.太宰治概述太宰治本名为津岛修治,生于明治42年(1909年),卒于昭和23年(1948)年,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作家,日本战后“无赖派”的文学代表之一[2]。
从某种角度来说,太宰治是一个死得最多的日本作家。
因为他先后共自杀过五次,前四次自杀未遂,第五次才自杀成功。
可以说,太宰治将自杀当成了一种美学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重复的进行实践,直至最后圆满结束为止。
从太宰治多次的自杀行为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太宰治的性格是不够阳光不够开朗的,甚至可能还有许多孤僻与绝望。
作者的性格如此,其作品也自然阳光开朗不到哪里去,自然流露出来了一种浓浓的颓废美。
2.颓废美概述颓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精神状态。
放入到唯美主义中则是一种不矫揉造作、恐惧、枯萎的美,也被称之为“唯美的颓废”[3]。
摘要: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是战后日本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
该流派的作家不仅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上反映战后日本颓废堕落的社会心理,而且在文学批评话语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涵,因此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有效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批评的发展。
但是,由于该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背景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故在分析其文学批评话语内质的时候,应坚持事物二元论的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客观地透析其文学批评话语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日本无赖派作家;文学批评话语;内涵;评价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3-0117-07作者简介:任江辉(1979─),男,博士,厦门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叙事与批评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FJ2016B182)。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评话语研究任江辉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一、引言日本无赖派文学是二战结束后不久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派别。
它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派别之一,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是日本战败的产物。
”[1](p384)由于二战的战败,使得当时日本社会中既有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基础被逐步摧毁,传统中的社会价值观被抛弃,固有的军国主义和天皇制受到极大的质疑和否定,在丧失原有的价值观念而产生的不安、绝望、堕落、颓废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充斥着日本整个社会。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无赖派文学应运而生,其流派作家运用犀利的笔锋和锐利的文学视角,“以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颇具个性的文学手法,集中映射了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状况,提出了与传统文学理念截然不同的文学思想,对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何要描写背德的女性《冬日烟火》是太宰治的第一篇戏剧作品,发表于1946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第2年。
战后太宰治的作品,从风格特征到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而言,战前多描写清纯的、天真浪漫的少女,而战后则偏向于描写人妻、母亲,且多配以通奸等违反社会道德之行为,堕落、颓废渐成为太宰战后文学的主要特征,他也因此和坂口安吾与织田作之助等人一起被称作“无赖派”。
《冬日烟火》是太宰首次尝试戏剧创作。
虽然太宰在创作之前志气满满,甚至使用了“向戏剧界投下一枚原子弹”这样的比喻来表现其抱负之高远,在成稿之后,也同样表示出了对作品的自信,但与作者的期待和自信相反,发表伊始,几乎是批评声一片。
太宰自己在寄给好友的书信中提到《冬日烟火》的写作受到了圣经中的一段话,即“无罪之人无情,有罪之人爱情深厚”的启发,而在作品中,主人公数枝在故事的最后虽然知道了母亲的过去,却没有选择原谅,这样的一种情节设置与圣经的叙述存在矛盾,因而,当时学界和评论界普遍认为《冬日烟火》是一篇失败之作。
在这之后,相关的作品研究也主要分为注重戏剧内容本身和注重戏剧背后的作家太宰治的思想之两大类。
本论文重新从作品本身出发,首先,以“桃花源”为线索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桃花源”之所以破灭的原因。
在作品中,主人公数枝一度试图以日本农村既有的村落共同体为基础,希望在“每个人都会察觉到自己过去的罪孽”的道德秩序下,建立理想中的桃花源。
然而,不久,数枝就发现,现实中的故乡津轻早已不似自己所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清藏原本是数枝的青梅竹马,却强行夜袭数枝,而数枝心目中完美的母亲其实和清藏有过私通,津轻的道德秩序也早已经毁坏,至此,数枝的桃花源的梦想以幻灭告终。
接着,本论文聚焦数枝的“落与否”(堕落)宣言,探究其意味内涵。
在《冬日烟火》的最后,数枝毅然宣言要和自己喜欢的男人一起在东京生活,不论如何堕落都无所谓。
这个宣言与其说表现了数枝的绝望,倒不如说其中蕴含着打破一切旧秩序和旧道德的强烈意志。
日本作家被称为“无赖派”,鲁迅却评价: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关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这种书不能看。
原因是这本书把人间的丑陋,内心的肮脏描写的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面透漏出无数的“丧文化”。
而且这本书还是太宰治的绝笔,写完之后便选择了自杀身亡。
而太宰治本人被称作为无赖派作家,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毋庸置疑的披上了无赖作品的称号,这本书更是被无数人奉为太宰治最重量级的作品,如果有不喜欢的可能会更认为是无赖之巅了。
虽然这本书引起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但是我国近代文学最具有代表的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
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
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展开剩余69%之所以太宰治被称为无赖派作家,在人间失格这本书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文字虽然不华丽,但是字字如同一把尖利的匕首一样直接刺透心脏,让你的每一个呼吸都像在刀尖上一样,急促且又不得不擦一擦头上的汗。
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不知道你读到这句后会有什么想法,为了谈一个订单,对方明明是自己非常讨厌的人,却不得不假装欢笑的跟对方举杯,又不得不在面具之下与对方演绎着所谓的兄弟之情,哪怕是第二天看到对方会吐一样。
不过还是要忍住,虽然内心极其看不起他,但是还要附和的说一声,兄弟,咱俩要彼此信任,我要向你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明明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却又不得不在这个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世界里表演自己,这种痛苦更像是看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无情的摧毁,自己却无可奈何。
看透了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
当然,这句话更像是讽刺,我们很多人可能像太宰治一样,无法忍受看到的,却又假装喝醉一般说上一句,可能这也是对的。
但是关于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作家而言,我觉得这个有失公允,虽然文字中有许多不羁的成分所在,但是任何的文学体都是有它的妙处所在,人间失格这本书里面描写的净是小叶的荒唐之事,而且很多词汇也充满了嬉戏之意,但是这才是太宰治的文学精髓所在,在不正经的文字中却蕴藏着正直的力量,在嬉戏无赖之中却能看到丑陋面具背后一个认真的灵魂。
论太宰治在中日战争中的两面性——以《惜别》为例发布时间:2021-09-28T05:01:21.649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月15期作者:任玥[导读]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中日战争期间表现出的“缺位”现象,为其文学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太宰治的战争“缺位”只是一种表层的形式,任玥长春大学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摘要: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中日战争期间表现出的“缺位”现象,为其文学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太宰治的战争“缺位”只是一种表层的形式,在这种表层形式下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抵抗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对《惜别》等作品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出太宰治的思想底层所流淌的国家主义精神,本文将从表象与真实两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揭示太宰治在中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两面性。
关键词:战争观国家主义国家神道两面性1.太宰治的文学创作太宰治作为日本著名小说家,其作品曾被译介为多种语言,他也被誉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无赖派”文学以自虐的姿态来表现日本战后社会的萎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抵制深陷其中而又难以脱离的现代人的异化,太宰治作为日本“无赖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现代社会,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与社会格格不入。
太宰治文学既是他的人生自画像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昭和时代。
可以说“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影响深远。
以往对太宰治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无赖派”的文学特点、太宰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上。
由于太宰治生长在一个人口众多、女性众多的家庭中,从小对女性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是在他的生涯中出现的数位女性,从艺伎小山初代、他的妻子津岛美知子、到知己太田静子以及最后一起情死的山崎富荣,这些女性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太宰治的人生也影响了太宰治的文学创作。
因此在太宰治笔下森罗万象的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关注,通过对太宰治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考察,可以说是解开他的文学特点的一把钥匙。
一、引言战后初期的日本文坛上出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文学派别“无赖派”。
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大多呈现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真实现象,描绘了“战败后的日本社会政治混乱、经济颓废、民众生活凋敝,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转型状态,社会思潮发生根本变化”[1]的景象,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太宰治就是该文学派别的代表性作家,其被尊称为“昭和文学的金字塔”。
其文学造诣极高,文学艺术表现张力极强,叙事手法丰富多样,其中反讽叙事艺术是其文学创作的一大重要特色。
在采用反讽叙事的时候,太宰治时常将叙事话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进行错位,将叙事者的叙事话语与作者内在观点进行背离,通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叙事对立和冲突,以一种蕴含否定和嘲讽的艺术修辞形式表现出来。
这一特点在其《维荣之妻》的作品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该作品以女性的独白体作为叙事方式,从叙事情节到叙事话语,从叙事人物到叙事主题,反讽叙事艺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叙事情节的反讽叙事情节的反讽是指故事情节的矛盾化并置,将情节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展现出来,体现了一种叙事的相悖,让读者阅读后产生一种反讽的美学效果。
在《维荣之妻》中叙事情节的反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叙事情节的反常态。
反常态的叙事情节是反讽叙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直观性和具体性的艺术手法推动着反讽叙事艺术的呈现。
在作品中,作为丈夫的“大谷”平时对家庭和孩子漠不关心,但是这一天“大谷”喝得酩酊大醉后回到家里,还破天荒地询问孩子的病情。
此外,作为外表斯文的知名诗人“大谷”在居酒屋老板上门讨债时,完全不顾自己的脸面和名声,一反常态突然亮出大型折叠刀以示吓唬。
这些叙事情节的反常态凸显了作品的反讽意味,以一种突如其来的形式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其二,叙事情节的特异性。
叙事情节的特异性是反讽叙事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特异性”的内涵将故事情节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反转,引导着叙事情节向前发展,进而出现反讽意味的彰显。
面对“居酒屋老板的倾述其丈夫‘大谷’多次忽悠,赊欠酒钱不还,并将其居酒屋的酒几乎喝光”这一事实,按照常理,作为妻子的“佐知”会马上表示歉意,然而此时妻子“佐知”并没有直接道歉,相反忍不住笑出声来。
太宰治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
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
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
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
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成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
序⏹“无赖派(ぶらいは)”又被称作“新戏作派”,是日本继“战后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无赖派作家们企图如实地记叙当时虚无、颓废的混乱社会,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
在战后的开放气氛中,雄居文坛前沿,“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无赖派作家有着反抗权威的意识,对生活采取自嘲和自虐的态度,专写病态和阴郁的东西,具有颓废倾向。
“无赖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坂口安吾的《白痴》,《在樱花盛开的树林下》;石川淳的《废墟中的上帝》,《黄金传说》;太宰治的《斜阳》,《人间失格》;田中光英的《野狐》等。
⏹注: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1909~1948)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家。
战后,他最先提出“无赖派”一说,并且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在创作上加以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宰治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成就最高的无赖派文学作家。
3太宰治幼年時代太宰治出生于一个豪华而粗鄙的家庭,因此,让他感受到了卑贱和自豪的矛盾,这种双重情感的分裂,与他自身的极度荣誉感,和自我欠缺感,形成了他的性格基调。
过分的自矜,导致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敏锐的感受性,必然在粗糙的现实磨砺中,动辄受到伤害。
因此,从性格上看,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少年。
由于母爱的缺失,他一生需要女性的呵护、抚慰,就算是死,也要牵着女人的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十八岁受芥川龙之介影响第一次自杀未遂⏹二十岁自杀未遂⏹二十一岁与银座酒吧女殉情⏹二十二岁与艺妓小山初代同居,钱财由女方资助⏹二十六岁因小说《逆行》入围芥川奖⏹二十七岁发表《阴火》第三次入围芥川奖而未果⏹二十八岁与小山初代一起服安眠药自杀未遂⏹三十岁与石原美知子结婚,因作品《女生徒》获北村透谷奖⏹三十八岁发表作品《斜阳》,结识山崎富荣⏹三十九岁再次以《如是我闻》震惊文坛,并着手创作《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太宰治与战后日本文学的悲剧意象引言在战后日本文学中,《人间失格》是一部备受赞誉和广泛讨论的作品。
这部小说由太宰治创作,被视为他作品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力的一部。
通过探讨太宰治及其作品《人间失格》,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透露出的悲剧意象对于理解战后日本文学的重要性。
太宰治:生平及写作背景简介•太宰治(1909年-1948年)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坛上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以描写人性矛盾、孤独和绝望等主题而闻名。
•在太宰治早期的文学生涯中,他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并深受福柯厄与柏拉图等哲学家思想启发。
小说《人间失格》:故事情节及主题分析•《人间失格》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通过主角兼叙述者曾国藩来讲述一个道德败坏和自我毁灭的故事。
•小说围绕着曾国藩揭示了他对于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的矛盾感受展开。
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追求真正的自由的困境之中。
•小说中,太宰治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绘曾国藩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以及内心独白,呈现出战后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孤独、无助和失意感受。
太宰治作品在战后日本文学中的影响•《人间失格》被认为是战后日本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探索了战后日本社会以及个体在其中承受的困惑和苦难。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而激进的写作风格引起了广泛关注,深深触动了读者。
它通过表达主角及作者自身对于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引发了对个人处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革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思考。
结论通过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意象在战后日本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部小说从曾国藩的个体经历出发,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矛盾、绝望和困惑,引起人们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太宰治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而真实的描摹方式,将悲剧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战后日本文学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入的阐释和理解。
论太宰治《奔跑吧,梅勒斯》中人性的两面性作者:回颖高小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摘要:太宰治,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
人生和作品多以灰暗色彩为基调。
《奔跑吧,梅勒斯》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明快之作。
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正义勇敢信任通过大量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勾画了美善战胜丑恶的感天动地的理想图。
关键词:人性;两面性;善恶;美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奔跑吧,梅勒斯》是日本作家太宰治(1909.6.19-1948.6.18)中期短篇小说,昭和15年(1940)5月发表在《新潮》上,深受读者喜爱。
后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并搬上了荧幕。
太宰治,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作家,是具有特质和争议的作家。
人生和作品多以“死”和“罪”为基调灰暗色彩较浓。
《奔跑吧,梅勒斯》是作者生活比较安定的中期作品,是太宰治文学中少见的风格明快,主题健康之作。
全文贯穿着正义、勇敢,完全打破太宰治作品阴气笼罩的印象,是一部充满朝气的作品。
小说描写人间的信任、友情的珍贵,歌颂人间真善美。
文笔简洁紧凑,感动之处不觉为人间正义和友情的信赖而拍手喝彩。
真诚、信任这些都是人类高尚的品质,也是每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真善美又是如何存在于真实的人性中呢。
一、梅勒斯内心——“善恶”梅勒斯是善的化身,大王是恶的代表,希伦提乌斯象征着友情。
小说开头写道“梅勒斯大怒!”大怒的理由是大王肆意的杀戮、其他人敢怒不敢言,唯有梅勒斯不同,他是一个“对面邪恶异常敏感”的人、“梅勒斯是率直的男人”。
这是正义和邪恶的对垒。
在妹妹的结婚仪式上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想就这样过一生吧。
希望能和这样的佳人一直生活,但是现在的自己不属于自己。
像梅勒斯这样的男人也会有眷恋的”,“像梅勒斯这样的男人”也是血肉之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人的眷恋会本能的流露。
真实的人是强弱同时存在的。
灾难面前绝望之后,梅勒斯决定横渡洪水的场面时说:“我要把爱和真诚发挥到最大,用这伟大的力量战胜浊流,神看到也会怜悯我的。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6), 920-924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0.96128Viewing the Variation of Japan’s “ShameCulture”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World War II from the “Rogue” WritersShuang Bai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Received: Jun. 9th, 2020; accepted: Jun. 23rd, 2020; published: Jun. 30th, 2020AbstractIn 1944, the famous American sociologist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Ruth Benedict was en-trusted by the US government to study the Japanese nation. In 1946, she wrot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Japanese Cultural Models”. The Japanes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have been deeply analyzed. In August 1945, Japan announced its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The Pacific battlefield ended the war. The Japanese people fell into an unprecedented confusion and deca-dence. The “Rogue” came to the stage as a heresy of the post-war renaissance. The “shame culture”, which is specially positioned by Ruth Benedict for Japan, has been mutated. Compared with the vi-sion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ogue” writers use a nearly self-confident ges-ture to disclose the inferiority and sins of human natur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Japanese cultural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mod-el in the years after the war—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Rogue” writers ’awareness of “sin”from “shame”.KeywordsWorld War II, Postwar, Early Days, Japan, Cultural Awareness, Variation从“无赖派”作家看二战后初期日本“耻感文化”的变异白爽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烟台收稿日期:2020年6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30日白爽摘 要1944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之托研究日本民族,于1946年写成《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一书,对日本人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进行了深刻分析。
论《斜阳》中的创作方法经典作文1200字《斜阳》是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
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家。
战后,他最先提出“无赖派”一说,并且在理论上进展阐述,在创作上加以实践。
所谓“ 无赖派”既没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也没有固定的杂志。
无赖派文学的特点是,具有叛逆精神,反对旧的伦理,甚至用“堕落” 行为对抗战前的非人的生活,与战后的社会现实相对峙。
本文欲从文体、记叙顺序、修辞手法来解读《斜阳》的创作方法。
《斜阳》那么在展示日本地主家庭的没落和衰亡的主题中,进一步表现了作家的堕落,成为无赖派文学具有代表性的名著。
小说描写没落贵族和子一家三口在日本战败后初期的生活。
主要人物有四个:高雅纯洁的母亲;离婚后在伊豆的山庄里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和子;从南方复原回家,挥霍放纵,极度空虚以致自杀的的弟弟直治;姐姐和子单恋的弟弟的老师,无赖派作家上原。
母亲在作品中是位高雅,纯洁的贵妇人,在她身上表达了太宰治对女性最高的理想,但母亲同时又是必须消灭的。
而和子和母亲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说她也是个无赖似的人物,但是和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根据太宰治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斜阳》中登场的四个人物都带有作家本人的影子。
以直治为代表,反响了太宰治贯穿一生的反俗精神和不安的内心世界。
太宰治在身份消除后虽然不断试图重构,但却受制于社会准那么,在认识到无力颠覆整个权利构造之后,逐步走向了自毁式的灭亡。
文体上,《斜阳》采取了女性独白体的文体创作手法,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形式,但为了突破这种聚焦形式的限制也掺入了其他的聚焦类型。
作品的表达固定在和子的视野之内,虽然能够充分表现和子的内心世界但是无法深入剖析弟弟直治的思想,所以不能真正地了解许多行为后的心理动机。
太宰治通过在文中插入书信、或遗书等方式,在女性独白体作品中采用的一种突破视角限制的方法。
例如作者通过安排和子阅读直治的《葫芦花日记》和遗书而巧妙地提醒了直治的内心世界。
我最喜欢的作家——太宰治-写人作文550字相关作文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
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
1936年出版之《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赏的候选作品。
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
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享年39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我很有幸拜读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我深深地被作者的笔触给吸引了,时时刻刻充满着淡淡的悲伤,有一些抑郁的文风,也许只是这部作品。
用最纤细的触角感受外部世界,再以最精确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太宰文学的又一特色,太宰治的文字就很能抓人,很能用文字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和场面。
《人间失格》也算是作者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太宰治,39年的短暂人生,经历5次自杀,而叶藏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
最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我想,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以及“生而为人,不过十年光阴,就已看遍这世上最美的风景,可以随时死去,且不后悔。
”我们也许会对他许多次的自杀有争议,但这也是他的选择,并不影响对他作品的喜爱。
也许,以后随着我阅读的增长,会有新的喜爱的作家,但现在如果问我的话,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太宰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