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赖派文学_太宰治
- 格式:pptx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2
太宰治的生平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明治42年(1909年)6月19日- 昭和23年(1948年)6月13日)日本小说家、作家。
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青森县金木村,(现. 五所川原市金木町) 考入东大法文系,因故,中途退学。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同时经营银行与铁路。
母亲体弱多病,自小他由姑母及保母照顾下长大。
幼年时期少了母亲的影响,改由保母养育长大的过往,对太宰的生涯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对芥川龙之介、泉镜花的文学十分倾倒。
芥川的自杀对高校时期的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与影响,1930年,进入东大法文科,初会井伏鳟二,奉为终生之师。
人物履历中学时代的太宰治中学时代的太宰治[1]一九零九年(明治四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出生于青森县北津郡的金木村(五所川原市),本名津岛修治。
津岛家是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
太宰治的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后当选贵族院议员,同时经营银行、铁路;而他的母亲则是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儿子,因此太宰治从小是受姑母和保姆的抚养而长大。
太宰治出生之后,是津岛家那一辈里面的第六个男孩,上有五哥四姐,其中两个哥哥不幸夭折,只剩下文治、英治、圭治三人。
太宰治出生三年之后,幼弟礼治出生。
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七岁至市立金木普通小学就读,成绩杰出。
一九二一年(大正十一年)十二岁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普通小学毕业,后至离家两公里远的明治高等小学就读。
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十四岁三月,父亲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四月,至青森县立青森中学就读,寄宿该市寺町的远亲丰田家檐下。
中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杂文、戏剧,对泉镜花、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相当倾倒。
一九二五年(大正十四年)十六岁发表《最后的太阁》。
和阿部合成、中村贞次郎等友人合编同人杂志《星座》。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十八岁至远亲藤田豊三郎的家里寄宿,就读弘前高等学校文科甲组(英语)。
年间,传来芥川龙之介自杀的消息,甚受冲击;和青森市滨町“玉屋”的艺妓红子(小山初代)相识。
试论以太宰治和坂口安吾为代表的无赖派文学的特点摘要:无赖派文学是战后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带有独特的色彩,反映了日本战后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空虚的心理。
该流派的作家以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为代表,通过揶揄自己和玩世不恭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战后混沌和痛苦的社会状态,因此得名无赖派。
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批判了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既成道德观念以及近代文学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把战后日本社会的内部情况暴露无疑。
同时,“无赖派”随着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对于战后文学的复兴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无赖派;太宰治;坂口安吾;颓废;羞耻心;叛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8-02最早提出“无赖派”这一名词的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太宰治。
他在论述理论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从这一点看来,太宰治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无赖派文学打破了过去的精神和灵魂世界,用毁灭的创作风格表现了日本战败社会的情景和现代民众的精神状况,特别是人们感官世界的消沉。
脱离了主流文学流派,“无赖派”以颓废的态度来抵抗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
读者也对其独特的手法表示出深深的兴趣。
“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无赖派文学的起源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社会秩序混乱,原来的价值体系崩溃。
此时,一群作家登上了日本文坛,通过作品描述战后空虚而颓废的社会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众生相。
1946年到1948年间,作家们反抗权威,采用自嘲的方式描写黑暗社会和人间百态,处处体现着颓废的倾向。
“无赖派”也被称为“新戏作派”,现在主要采用前者的名称。
二、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一)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太宰治、坂口安吾为中心,织田作之助、石川淳、伊藤整、高见顺、田中英光、檀一雄等人都被视作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其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创作了《斜阳》、《人间失格》、《维荣之妻》等脍炙人口作品的太宰治。
太宰治成为日本文坛无赖派代表的前因后果[摘要]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文坛曾出现一个现代的文学派别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派。
其写作的特点大多为消极忧郁,并对传统的道德及价值观极度厌恶。
因此在当时战后社会秩序混乱的日本,震动一时,影响了无数的人。
太宰治作为无赖派的领袖人物,其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太宰治与无赖派到底有何渊源呢?他是无赖派的代表这一说法从何而来?本文针对该论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无赖派文学流派太宰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形:其一,由于战争的失败,使得长期消耗物资的日本更是困难不堪。
加上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伤残,让日本国内家庭不复完整。
战后的日本民众精神基调基本是黑暗而迷茫的。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民主主义改革浪潮的来临,日本国内出现了以确立近代自我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的新的人性解放运动。
在这其中,文坛所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积极。
由于战争期间日本军国政府对人思想的禁锢与压抑已不复存在,一时间新日本文学派、战后文学派等多个文学流派争相而出,同时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政治和文学”的论争也风风火火地进行着。
总之,文人与作家们想通过文字阐述自己的理念,在战后这一特殊时期设立自己的人生路线。
但是大多数民众却对此嗤之以鼻。
在他们的眼中,这等虚伪而不切实际的路对于自己是行不通的。
就在此时,有这么一群人的作品吸引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将长期以来所隐藏于心或压抑已久的情感于作品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
并从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幻想的破灭折射出长久以来导致的社会矛盾。
他们的作品下的日本是扭曲而颓废的,迷茫而又病态的。
在这种夸张而又真实的写照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迷茫与失落。
这样的作品很快的引起了共鸣,并因为其颓废而反叛的文风被定义为“无赖派”。
无赖派虽然不是作家持有相同的文学主张而自觉结合的文学流派,他们中有的人甚至相互不认识,但由于他们的文学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坛便将他们视作一个流派。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心理学角度看太宰治及“无赖派”文学——围绕《斜阳》《人间失格》进行分析白雪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摘 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著名的作家,其开创的“无赖派”及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品以消极遁世为主题,作品问世后曾一度在青年读者中引发太宰治热,同时引发了自杀热潮,导致评论家批评他作品的负面影响。
其创作心理,一直是读者热议的话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浅析其创作出发点及形成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无赖派”;《人间失格》;《斜阳》;消极;心理角度;自我认同感;自我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140-03一、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1、无赖派的产生“无赖派”这一概念是二战后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提出的,他也是“无赖派”最主要的代表作家。
《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了如下解释:“‘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无赖派”作家们文风颓废、空虚堕落、离经叛道,通过消极的方式反抗战后的日本社会和政府。
“跨文化心理学用资料证明,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最精准地解释人类行为。
”[1]无赖派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刚刚过去的战争惨痛使得一部分人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前进的勇气,他们精神空虚,甚至轻生弃世,于是便转向了官能刺激来寻求精神安慰。
他们以越来越浓厚的危机感、幻灭感和虚无感来怀疑战后日本社会的稳定性,否定传统的价值观。
在社会混乱动荡的同时,日本国民的思想意识体系也在一种崩溃中彷徨。
”[2]心理学家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所创建的“自我心理学”的观点指出,“人都具有自我认同感,当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生活的基础时,容易使人发生认同危机。
剧烈的社会变迁、战争威胁、政治和社会权利更迭都会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的情绪出现。
”彼时的日本,刚刚在二战中战败,经济崩溃、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生活设施被毁导致生活无法保障,人心涣散,处于崩溃的边缘。
日本作家被称为“无赖派”,鲁迅却评价: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关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这种书不能看。
原因是这本书把人间的丑陋,内心的肮脏描写的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面透漏出无数的“丧文化”。
而且这本书还是太宰治的绝笔,写完之后便选择了自杀身亡。
而太宰治本人被称作为无赖派作家,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毋庸置疑的披上了无赖作品的称号,这本书更是被无数人奉为太宰治最重量级的作品,如果有不喜欢的可能会更认为是无赖之巅了。
虽然这本书引起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但是我国近代文学最具有代表的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
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
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展开剩余69%之所以太宰治被称为无赖派作家,在人间失格这本书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文字虽然不华丽,但是字字如同一把尖利的匕首一样直接刺透心脏,让你的每一个呼吸都像在刀尖上一样,急促且又不得不擦一擦头上的汗。
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不知道你读到这句后会有什么想法,为了谈一个订单,对方明明是自己非常讨厌的人,却不得不假装欢笑的跟对方举杯,又不得不在面具之下与对方演绎着所谓的兄弟之情,哪怕是第二天看到对方会吐一样。
不过还是要忍住,虽然内心极其看不起他,但是还要附和的说一声,兄弟,咱俩要彼此信任,我要向你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明明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却又不得不在这个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世界里表演自己,这种痛苦更像是看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无情的摧毁,自己却无可奈何。
看透了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
当然,这句话更像是讽刺,我们很多人可能像太宰治一样,无法忍受看到的,却又假装喝醉一般说上一句,可能这也是对的。
但是关于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作家而言,我觉得这个有失公允,虽然文字中有许多不羁的成分所在,但是任何的文学体都是有它的妙处所在,人间失格这本书里面描写的净是小叶的荒唐之事,而且很多词汇也充满了嬉戏之意,但是这才是太宰治的文学精髓所在,在不正经的文字中却蕴藏着正直的力量,在嬉戏无赖之中却能看到丑陋面具背后一个认真的灵魂。
日本无赖派作家轶事日本无赖派作家轶事太宰治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二十世纪旗手》。
全篇分为十二“唱”,有的唱段非常短;七唱的标题是“我的日子我的梦”,其下有一句像是副题:“东京帝国大学内部,秘中之秘”,然后只一句话:“内容三十张,全文省略。
”不愧是日本无赖派作家,比中国作家的此处删去多少字无赖多了。
《二十世纪旗手》在题目之下有一句题记:“活着,对不起。
”据山岸外史说,这句话是太宰治剽窃的。
山岸是太宰的朋友,太宰夫人曾叹息:要是山岸在东京,太宰就不会死。
某日,山岸对太宰讲起表哥寺内寿太郎的怪癖,说他写了一首诗,就一行字:活着对不起。
过了些日子,寺内突然冲进山岸家,给他看杂志《改造》,刊登了《二十世纪旗手》。
“肯定是你对他说的,简直偷了我的命!”山岸找太宰要说法,他支支吾吾,说:“其实,不知不觉的,误以为那句是你说的了。
”后来这寺内不知所终。
《快跑梅洛斯》是太宰治的名篇,在他的作品当中很有点另类。
有学者考证,这个短篇全面借用了1937年日译《新编席勒诗抄》里的一首《人质》。
不过,太宰编故事却也源于生活。
那是为修改《二十世纪旗手》,他在休闲地旅馆住了一个来月。
妻子托檀一雄给他送来七十多日元。
檀一雄被人揶揄为太宰的跟班,两个人寻欢作乐,钱很快就挥霍光。
太宰留下檀作人质,自己回东京筹钱。
一去不返,店家起急,跟着檀上京找人。
找到井伏鳟二家,太宰正在那儿下棋呢。
趁井伏离席,太宰悄悄对檀说:“是等待的人难受呢,还是让人等待的人难受呢?”最终佐藤春夫和井伏鳟二这两位被太宰治师事的作家筹措三百日元替他擦了屁股。
于是,太宰用《快跑梅洛斯》写这个意思——“等待的人难受呢,还是让人等待的人难受呢”?在没有著作权意识的时代剽窃无所谓。
井伏鳟二毫不在乎地承认他的名著《黑雨》基本是改写一个广岛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重松日记》。
相比于剽窃,模仿就像是一种学习,其精神可嘉。
创作始于看样学样的模仿。
一部日本近代文学史就是学习、模仿乃至剽窃西方文学的历史。
太宰治《人间失格》鉴赏[Word文档] 太宰治《人间失格》鉴赏关键字: 太宰治《人间失格》鉴赏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斜阳》《人间失格》《维庸之妻》等。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主人翁叶藏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人世的疏离,但又强烈渴望真诚和幸福的扭曲心理。
【关键词】太宰治;《人间失格》;无赖派文学I06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7)05-0284-01《人间失格》是日本战后著名“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太宰治在去世之前完成的中篇小说。
这本书正式发表是在他去世之后,所以,《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与太宰治其他的代表作相比,《人间失格》融入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可以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写照。
一、太宰治生平及其写作风格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明治42年(1909年)生于日本青森县一个大地主家庭。
太宰治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士和高额纳税人,曾担任日本贵族院的议员和众议院议员。
由于日本当时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作为第六子的太宰治在家庭中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因此少年时代的被忽视导致了太宰治既有贵族的高贵意识,也有边缘人的意识和浓厚的逆反心理。
高中时期的太宰治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对自己地主阶级的出身感到自卑和内疚。
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一生,并数次寻死。
1930年,太宰治进入东京大学法文系学习。
在校期间,他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利用家里提供的充裕的生活费享受奢靡的生活。
太宰治还资助了当时处于非法状态的日本共产党,并背着家人和学校参加了共产主义政治运动。
脱离运动后,太宰治和萍水相逢的酒吧女招待相,s投海自杀。
女招待溺水身亡,而太宰治侥幸获救。
其后,同艺妓小山初代同居,但精神一蹶不振。
1935年,他参加了《都新闻》报社的录用考试,但被淘汰。
同年,他自缢未果。
1936年,太宰治因药物中毒而住院治疗,此时,家中的长辈和曾经的朋友都将他视为有精神疾病的狂人,纷纷弃他而去。
论战后的无赖派与太宰治文学二战结束后,日本文坛上出现了一个重要且特殊的作家流派——无赖派。
其主要成员包括太宰治、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等人。
他们带有极度的忧郁和对传统价值的嫌恶之情,呈现出一种自我嘲讽和否定一切的特征倾向。
在社会秩序混乱和价值体系崩溃的战后那个特殊年代,无赖派的出现可以说添补了战后的文学空白,对读者特别是试图否定过去知识体系的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标签:无赖派;文学特征;太宰治一无赖派指的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间活跃于日本文坛的一个重要作家流派。
但是严格来讲,这一派的作家并没有像其它派别的作家那样组成文艺团体或出同人杂志,只是因为在社会秩序混乱和价值体系崩溃的战后那个特殊年代,他们的作品风格正好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和倾向,才被日本评论界和文学界统一冠上了无赖派的头衔。
因此要想明确划定属于无赖派的作家到底有哪几位并不是一件易事。
太宰治、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三人勿庸置疑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其他还有田中英光、石川淳,有时也把现代派作家伊藤整、三好十郎等人包括在内。
当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写下《丧失为人资格》《斜阳》《女学生》《晚年》等无数脍炙人口佳作的太宰治。
津轻首屈一指的大地主之子、左翼运动的参加与转向、四次自杀失败、最后与一名女性投河自尽、毒品中毒、巨额的借债、围绕芥川奖的古怪行为、情妇和私生子,这些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无赖”行径在他一个人的身上独自上演着,直至死亡。
因《堕落论》而闻名的坂口安吾,虽然流行程度不及太宰治,但追捧者亦属于同一系列,他在《堕落论》中曾经这样表述过自己的人生和文学理念:“人没有变,人原本如此,改变的只是世相之表皮”“人生活着,人堕落根本不存在其它拯救人的捷径”,并发出“活下去吧,堕落下去吧”的呼声。
与太宰治、坂口安吾相比,织田作之助只能算是二流作家,比起他的作品来,毋宁说他自暴自弃的短暂一生更加受到世人关注,但他关于大阪平民生活的数篇文章至今仍受到部分读者的喜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太宰治的最后一部作品导语: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战前、战时以及战后,而他的作品,也在第三个阶段到达了巅峰,成为了日本文学界一股特殊的文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战前、战时以及战后,而他的作品,也在第三个阶段到达了巅峰,成为了日本文学界一股特殊的文学潮流“无赖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太宰治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的家庭在当地相当富裕。
但是太宰治在家中的身份是排行老六。
但是战前的日本,家族中奉行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让生活富余的太宰治在家中成为了地位低下的人。
在太宰治小的时候,举手投足都要看兄长们的脸色,甚至他没有单独的卧室,这让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多余”的。
而生活上的富足,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也让他有多余的时间来消沉意志和精神颓废。
因此太宰治的思想,总是游离于对家族的依赖和背叛之间,让他产生了无限的矛盾。
战时的太宰治主要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当时共产主义的运动波及了日本社会的所有阶层。
而太宰治的地主出身,也让他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他加入革命,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
然而现实并不如他所想,因为他身为地主的儿子,自然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因此有让他产生了在社会中“多余”的意识。
战后是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最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混乱和价值体系崩溃。
而相对于战前和战时的气氛来说,此时日本无论是思想还是意识上,都比较开放。
而以太宰治为主的这些人,比较富有反抗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大多表现出阴暗、颓废的思想。
太宰治遗作《人间失格》是在太宰治去世的同一年,也就是1948年完成的。
书名的含义为“丧失为人的资格”。
该书在太宰治生前并没有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探讨作者:赵雨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我是自由人,我是个无赖派”,以此自诩的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的代表人物。
在日本二战期间这个混乱的时代中,他以曲折多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常人无法体验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了《斜阳》、《人间失格》、《维扬的妻子》等典型的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更被译作多国文字,受到世界文学界的关注。
本文对无赖派文学的产生背景以及太宰治生平、太宰治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日本;无赖派;太宰治;文学思想;探讨作者简介:赵雨婷(1992-),女,辽宁沈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3一、无赖派文学的产生背景无赖派文学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出现的重要文学思潮,对日本战后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日本,无赖派又叫新戏作派,无赖派文学以颓废抵抗社会化,以自虐态度表现二战战败社会中的日本人在精神感官世界上的双重萎靡。
1945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败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人民的思维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日本国民的精神也从绝对的天皇主义精神支柱陷入了瞬时没有精神支柱的混乱状态。
在这么一个一时精神失去依靠的时代,人们原有的相信世界上长期存在的权威都垮了,在这种战争惨痛的背景下,日本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前进的动力,精神失去了依靠,整个日本国国民的思想意识体系都在这种混乱动荡中摇晃着。
这一切时代与历史背景都成为无赖派文学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二、太宰治生平太宰治,一九零九年(明治四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出生于青森县北津郡的金木村(五所川原市),本名津岛修治。
津岛家是津轻当地的大地主家,家里同时经营着银行、铁路等行当。
太宰治的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后当选贵族院议员。
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生平简介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本名津岛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日本小说家。
,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
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太宰治生平简介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出生于1909年6月19日的日本津轻地区。
他的家族是当地著名的富豪,在太宰治上面,还有五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在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1916年,太宰治就读金木普通小学,成绩优异。
1923年于青森县立青森中学就读,对文学、杂文和戏剧十分迷恋。
在16岁的时候,发表了《最后的太阁》。
此后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自己资产阶级的身世十分苦恼,因此开始产生了自杀倾向。
1929年,太宰治生平第一次自杀未遂,于第二年加入了共产党,并结识了银座酒吧女田边,两人相约一起自杀,结果未遂。
但田边却在这次自杀事故中死去,对此太宰治终身被罪恶感缠绕。
1930年,太宰治发表《道化之华》、《虚构之春》、《浪漫主义》等作品。
同年,他和小山初代订婚。
但同时他也被在家族除名,此后只靠小山家的资助而生活。
1932年,太宰治不再寄希望于非法运动,回到帝国大学潜心写作,此间发表了《列车》《圣代东奥》,并第一次使用太宰治这个笔名。
此后,太宰治因求职未遂,第三次自杀。
心灰意冷一下在帝国大学辍学。
期间因药物中毒,在江古田武藏野医院治病,有撰写和发表了《二十世纪旗手》、《HUMAN LOST》等。
1938年,太宰治第四自杀未遂。
此后又发表了《虚构的彷徨》、《灯笼》、《姥舍》、《满愿》等。
太宰治再次潜心于写作,并确定了其新进作家的身份,又开始研究鲁迅,甚至为了调查鲁迅,亲自赶往仙台。
随着二战的发展,太宰治又遭受了一系列的变故,母亲的去世,以及家乡被盟军的飞机轰炸,并且得了肺结核。
不久病情开始恶化,太宰治更加了无生趣。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生平第五次自杀,和他第三人妻子山崎富荣一起在玉川上水投水自尽,死后被葬于三鹰町禅林寺。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无赖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太宰治以主人公太田男为代表,描绘了一群被现实打败的人们在斗争与反抗中的命运。
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力量,在困难中展现勇气,以求生存与尊严。
本文将从太田男及其他角色的反抗斗争、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学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一、太田男及其他角色的反抗斗争在小说中,主人公太田男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赖,因为欠下巨额债务而逃避现实。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展现出了一种对抗命运的勇气。
在小说里,太田男与包括角色朝比奈信夫、古池大的在内的一群人,在现实的打击下绝不妥协,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抗和斗争。
他们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太田男的反抗和斗争并非毫无根据,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动盪不安的年代,社会矛盾激化和现实境遇的困窘也是他们反抗的动力之一。
在小说中,太田男与其他角色都承受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和不公,但他们并未放弃对命运的抗争,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对抗社会打击的勇气和决心。
小说中,这些角色的反抗斗争并非以激烈的方式进行,而是显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无论是太田男的偷窃行为,还是朝比奈信夫的独特性格,古池大的自省与追求完美,都是他们对抗社会现实和命运的一种斗争。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但又不愿意被同化,因而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在精神和内心上进行。
二、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斜阳》的创作背景正是日本社会的动荡时代。
小说创作于昭和初期的日本,那个时候正是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都反映在了作品中。
太宰治把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不满融入到作品中,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来抨击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斜阳》中,太田男和其他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斗争正是当时社会动荡的产物。
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战争洗礼,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挣扎与抗争正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