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

BRIAN D.BUSCONI

NICOLA A.DEANGELIS

HEATHER KILLIE

TIMOTHY J.MARQUEEN

解剖

踝关节的稳定性由骨性结构、韧带组织和肌肉组织共同提供,这三种结构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本章将分别阐述它们的作用。一般有3种骨性结构(胫骨、腓骨和距骨)和3 组主要韧带(内侧韧带、外侧韧带和下胫腓联合韧带)参与和加固踝关节。

骨性解剖

骨性稳定由小腿距关节提供,胫骨、腓骨和距骨共同组成小腿距关节。胫骨下端和腓骨在距骨周围形成“榫眼”结构。

胫骨

胫骨下端扩大,形成踝关节上关节面。胫骨下端有5个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胫骨下关节面和前内侧内踝关节面。胫骨下关节面呈凹型,与距骨相适应,朝两个方向弯曲,其中央有一稍隆起的骨嵴,与距骨上面的相应凹陷相接。因此胫骨下关节面为骨嵴,分为两部,外半广而浅,内半深而窄。胫骨下端后缘比前缘低。内踝由前面和后面2个突起组成。内侧三角韧带浅部附着于前面较小的骨突,深部起始于后侧较大骨突和突间沟。

胫骨下端前缘和后缘分别胫腓前、后韧带的附着点。胫骨下端后缘形成三踝骨折中涉及的后踝,它提供踝关节后方稳定性。胫骨下端后外侧面有一腓切迹,与腓骨下端内侧相适应。腓骨

腓骨下端向下形成外踝,是构成成踝关节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平面低于内踝,并位于内踝后侧。外踝构成踝关节外侧关节面。外踝和腓骨下端是许多踝关节重要的支持韧带的附着点。沿着腓骨下端,胫腓骨骨间膜、胫腓前韧带和胫腓后韧带共同组成下胫腓联合韧带群。外踝向远端外侧倾斜,低于内踝接近1cm。当踝关节背屈或跖曲时,腓骨向外旋并移行以使用距骨的移动。

距骨

距骨分为3部分,即体、颈、头。距骨位于胫骨和腓骨之间共同构成距小腿关节。其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距骨表面60-70%面积由软骨覆盖。任何时候,只有2/3的面积被胫骨下关节面所覆盖。距骨被踝下和踝间强大的韧带固定连接于足和踝之间。肌肉组织中只有趾短伸肌附着于距骨,因软组织附着少,所以距骨周围供给血管较少,距骨对血供非常敏感,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坏死。距骨前宽后窄,这种结构有助于足背屈时保持稳定性。

韧带解剖

踝关节稳定性主要由内侧三角韧带和踝外侧韧带提供,其次是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

踝外侧韧带复合

踝外侧韧带复合,包括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及距腓后韧带(PTFL)。当踝关节活动时,这些韧带都参与维持踝关节稳定性,并提供胫距关节比内踝更大的活动度。距腓前韧带分为前、后两部分,于关节囊处汇合。起自外踝的前面,向前止于距骨颈部和头部结合处。距腓前韧带一般厚2mm,宽6-8mm,长15-20mm。它的作用是在踝关节跖曲或内翻时提供稳定性,在踝关节中立位时,限制距骨内旋和前移。距腓韧带是三种韧带中最

薄弱的,也是踝部扭伤首先被累及者。

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起自外踝ATFL起点后下方,斜向后下,止于跟骨侧面的一个小隆。跟腓韧带经过踝下关节,因而也起到固定踝下关节的作用。类似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也固定于关节囊,但和距腓前韧带可明显区分。跟腓韧带一般厚3-5mm,宽4-8mm,长2-3cm。和距腓前韧带之间夹角约为105度。因跟腓韧带解剖位置关系,足处于中立位时,此韧带保持紧张,足背屈时,更为紧张。足背屈和内翻时此韧带容易损伤。

距腓后韧带

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内侧面的外踝窝,附着并加固于关节囊,经距骨后面而止于距骨的外侧结节及附近部分。由于距腓后韧带为外侧韧带中最坚强者,因此,单独损伤甚为少见。此韧带主要作用是限制足过度背屈。但是,当距腓前韧带断裂时,此韧带可限制距骨内旋。

内侧三角韧带

内侧三角韧带分为较薄的浅部和较厚的深部两部分。浅部层起自内踝前突起,止点多个,包括载距突和跟舟足底韧带。深部层覆盖着滑膜,并在关节内走行。起自内踝后突起和突间沟,止于距骨体内侧非关节部分的全长。类似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深部汇合于关节囊处。三角韧带深部是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性的主要韧带。然而,三角韧带浅部和深部主要限制足过度外翻。当外侧韧带断裂时,三角韧带深部有助于关节稳定,限制距骨向前侧、外侧移动。一般来说,只有较大外力作用下,才能造成三角韧带损伤。

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

骨间韧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和胫腓横韧带共同构成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

这些韧带中最易受损的是胫腓前韧带。它起自胫骨下端边缘,约45度斜向外下,止于外踝的前面及附近粗糙骨面上。胫腓后韧带由深、浅两部组成,由胫骨下端后外侧突起斜向外下,附着于外踝后侧内部。its primary function is to deepen the ankle joint。骨间韧带是胫腓骨间主要连接韧带,实际上即骨间膜的向下加厚延长,一般横行于胫骨下端关节面上1-2cm处,向上与骨间膜融合。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和内侧三角韧带深部保证了踝关节的结构完整性。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主要作用是在踝关节活动时维持胫腓连接的稳定性,正常情况下,它对踝关节稳定性没有任何帮助,然而,当外侧韧带撕裂时,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在踝关节背屈时限制腓骨过度外旋。

肌肉解剖

腓骨长、短肌

腓骨长、短肌是维持踝关节动力性稳定的主要肌肉,主要作用是加强外翻力量防止内翻损伤,它们还与踝关节稳定的本位感受反射有关。腓骨长、短肌肌腱起自腓骨外侧,向下走行于外踝后的腱沟内,位于腓骨肌上支持带内,该支持带可防止肌腱滑脱,特别是在踝关节跖曲时。腓骨短肌出外踝后侧腱沟后,止于第五跖骨底,长肌则由足的外侧缘进入足底,止于近节趾骨底的外侧及相邻内侧楔骨的内侧。腓骨长、短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在后面章节中,我们将讨论它们在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的病理学和病因学方面的作用。

腓肠神经走行于跟腱外侧,跖肌肌腱伴行其内侧。在胫骨后内侧,趾长屈肌、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神经和拇长屈肌走行于内踝后侧,向下进入足部。隐神经和隐静脉位于内踝前侧。胫前肌肌腱、胫前动脉、腓深神经、拇长伸肌、趾长屈肌和腓浅神经走行于踝关节前侧。胫距关节

胫距关节是比较特殊的关节。首先,双踝构造使内踝坚强,而外踝活动度大。当踝关节背屈时,腓骨下端外旋并向上移位,距骨体亦稍向外旋,髁间距离稍增大,而使较宽的距骨体及滑车(与胫骨相接关节面)前部“锁”入榫眼结构。所以,踝关节背屈时的稳定性要大于足

跖曲踝关节的稳定性,因此,足跖曲时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比较高。当踝关节背屈时,内、外踝关节面内压力增加,而此时如果有强大的垂直的力量作用于踝关节,发生骨折的几率要大于发生韧带损伤的几率。此外,距骨外移仅仅1mm时,踝关节内压力就会完全改变。

生物力学

踝关节的活动只包括沿内、外踝轴线的简单旋转运动。这些轴线多多少少有些倾斜,因而,距骨的活动类似于圆锥体运动。“榫眼”和距骨后部都比较窄,The mortise and talus are nar-rower posterior1y, allowing congruence throughout a range of motion.一般来说,踝关节背屈最大活动度为30度,跖曲最大活动度为45度。10度背屈活动度即可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而多数体育运动则要求最大的背屈活动度。因为踝关节旋转轴是倾斜的,所以踝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要求更大的活动曲度半径,从而导致跖曲时出现足内侧和足背屈时足外旋。

慢性踝关节疼痛

引起慢性踝关节疼痛原因有很多种,从而给矫形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病史询问和详细的查体对辨别病因非常重要。

要正确评估踝关节疼痛患者的病情,需收集与病史有关的任何线索,包括外伤过去史和现在史、疼痛位置、诱发因素、共存系统性疾病(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疼痛发作时间(早晨还是夜间)以及既往手术史。

足部和踝关节的仔细查体对慢性踝关节疼痛的诊断非常重要。通常,查体首先从是否存在水肿、排列异常和瘀斑开始,并应该记录负重时的步态和足体位,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变。神经血管检查可帮助明确潜在的疼痛是不是引起跛行、血管功能不全、不明原因周围神经病的主要原因。最后,还要进行踝关节和韧带主动和被动活动检查以及力量检查。

踝关节不稳定

如前所述,踝关节扭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伤。据估计,在美国每天发生27,000例踝关节扭伤。当然,大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长期疼痛或关节不稳。从事激烈对抗运动(如篮球、足球)的运动员更易出现损伤加重和持续踝关节失稳。

引起踝关节失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腓肌型肌萎缩或肌无力、韧带松弛、本体感丧失、粘连形成或四肢僵硬以及炎症。

踝关节不稳定可分为机械性不稳定、功能性不稳定和混合性不稳定,但几乎所有出现不稳定症状患者最终都发展为机械性和功能性不稳定。功能性不稳定是指主观上认为经常发生踝关节扭伤和踝关节活动时不稳定感。然而,查体时常常没有发现活动度的增加。它和机械性不稳定完全相反,机械性不稳定是指踝关节的活动度要大于生理范围。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度用以下标准来描述:(l ) 前抽屉试验时向前移位超过1cm,或较健侧长3mm,(2) 距骨向外侧倾斜5-10度,或较健侧大于3度。这些客观测量数据只能作为一般参考,不能当作治疗的依据,治疗应根据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诊断

病史和查体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常表述既往有复杂扭伤史、外踝弥散性疼痛(可伴有内侧疼痛),运动控制感减退(不平路面上尤为明显)和间断性肿胀。

患者参加正常活动时,往往处于无症状期。

查体时不一定会发现踝关节整体不稳定。

进行关节活动度检查和激发试验,如前抽屉试验和力量试验;

前抽屉试验用以评估距腓前韧带性能

患者取坐位,放松腓肠肌群,踝关节稍跖曲。

一手扶住小腿,另一只手用力将足跟部向前外侧推出。

距斜角和激发试验主要用来检查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情况(图32-2)

踝关节跖屈,施力内翻足中部和后部。

体形较瘦的患者,距斜角大,踝关节前外侧可触及一沟槽。

然后,这个试验特别难解释。

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标准前后位、mortise view和侧位X线检查可排除骨折、创伤后改变和骨软骨损伤。Weight-bearing像或stress像有助于诊断踝关节不稳定。

为精确评估不稳定,应对对侧行X线检查以作比较。

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可观察到距骨向前侧移位,mortise view可观察到距骨倾斜;

因为疼痛、加重损伤和技术的原因,Stress像比较难获得,因此,限制了其在治疗上的意义MRI检查可观察到韧带结构情况,因而,MRI检查常被用来诊断关节不稳定。

MRI检查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引起不稳定和疼痛的病因,例如匿隐骨折、骨软骨损伤、masses 或肌腱损伤。

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应首先考虑保守治疗,进行理疗和semirigid踝关节矫形。

虽然研究显示运动员佩带支具对治疗有帮助,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来说,研究显示使用半硬式支具、制动有助于预防首次或再次发生踝关节扭伤。

无论急性或慢性踝关节不稳定,都需要进行理疗。

治疗目的是通过加强腓骨肌力量来提高踝关节动力性稳定、恢复本体觉(加强神经肌肉控制)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在平衡板或ankle disc exercisers进行本体觉训练

平衡板训练并不能预防首次踝关节扭伤,最近一项对排球运动员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平衡板治疗可预防踝关节再发性损伤。

进行平衡板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腓骨肌在损伤发生后存在延迟性反应,如果此时对肌肉组织进行“再教育”或加强训练,可避免出现控制感减退症状,另外,本体觉训练有助于恢复功能性稳定。

功能性训练应包括力量性和敏捷性训练。

手术治疗

如果经10周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者机械性和功能性不稳定无改善,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并根据是否进行解剖上重建分为两类:

解剖重建手术方法包括Brostrom修补术、Gould矫形术和局部组织强化技术。

非解剖重建手术方法包括应用腓骨短肌腱或其他自体肌腱移植的Watson Jones法、Chrisman-Snook法和Evans法。

然而80%-90%的患者经解剖重建手术治疗后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一些患者术后疗效不佳。

主要是那些后足内翻排列不齐、其他部位韧带过度松弛、合并踝关节关节炎、高能运动员和肥胖患者;

对于这些患者应行非解剖重建手术治疗。

经非解剖重建手术治疗,往往疗效较好,但因为没有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术后患者会出现足背屈和内翻受限。

术后治疗

术后夹板固定一周,然后短行走管型石膏或靴固定

制动2-3周后,开始逐渐加强足跖屈锻炼

经在医师监督下进行的6周理疗治疗后,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然后开始并逐渐加强行本体觉恢复和加强训练。

3-6月后可完全恢复运动。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前外侧撞击综合征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一般由创伤后滑膜炎伴发滑膜增厚所致。

Wolin等人首次描述了腓骨和距骨之间表玻璃样病理改变,这种表玻璃样组织后研究证实为距腓关节囊或距腓前韧带的透明结缔组织状。除此之外,距腓前韧带可滑入到外踝和距骨外侧面之间,称为“外侧沟槽综合征”。后来有研究者对透明结缔组织理论表示怀疑,目前认为是慢性滑膜炎和疤痕组织增生导致撞击综合征发生。当发生内翻踝扭伤时,韧带组织撕裂,未完全愈合前的反复活动导致韧带终止点发生炎症,然后引起滑膜炎和疤痕组织增生。这些病变最终导致发生撞击综合征和症候群,并出现临床踝关节慢性疼痛等症状。三个好发部位是距腓前韧带上缘和远侧部以及距骨体顶部。

诊断

病史和查体

通常有踝关节扭伤史

常述踝关节前外侧疼痛,踝关节背屈时疼痛更加明显

休息时疼痛不明显,活动时出现疼痛症状

也可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症状

踝关节内侧和后侧也可出现疼痛

查体中可发现距骨顶部前外侧和外侧沟前侧触痛明显

仔细检查以排除跗骨窦性疼痛

触痛点注射局部麻醉剂后疼痛缓解支持踝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见轻度刺激反应、钙化和关节间隙狭窄50%。

Stress像常无异常发现

MRI检查可辅助诊断前关节囊增厚。

治疗

首先应考虑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治疗、甾体类药物注射、理疗、支具/矫形。手术治疗适应症:持续疼痛3-6个月,经保守治疗无效。

术前应排除引起外踝慢性疼痛的其它病因。

踝关节内窥镜技术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通过标准关节镜入路,切除发炎滑膜、疤痕、纤维组织和游离体。

同时清除表玻璃样组织,但应仔细操作以防切除正常韧带组织

术后,保持无负重背侧夹板固定5-7天

随后佩带可调支具进行负重训练

术后2-3周开始理疗

过早进行理疗增加患者症状复发的危险性

1-2个月后可完全恢复活动

结果

Liu等人(l994)治疗了55例前外侧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87%的患者获得非常好疗效,98%

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84%的患者继续从事原运动。Meislin等人(l993)报道了对29名踝关节滑膜性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治疗,并随访25个月,26%的患者获得非常好疗效。Martin等人(1989)也进行了类似报道。

后侧撞击综合征

后侧撞击较前侧撞击少见。损伤机制是跖曲时发生,同时也可发生外旋损伤。

诊断

症状包括疼痛和踝关节、足后部后侧和后外侧触痛

疼痛也可来自于足跟部滑膜炎,并局限于前侧

下楼梯和足跖曲时疼痛加重

有时也表现出机械性症状如僵直

查体可发现踝关节后外侧至足跟部疼痛

跖曲时疼痛明显加重,背屈时疼痛不明显

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骨块或其它撕裂损伤表现。

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经3-6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可选择标准前方入路,经关节镜切除后侧韧带附近滑膜和疤痕组织

必要时也可选择后外侧入路

术后治疗与前侧撞击综合征相同

结果

关于临床疗效的报道比较少,只有一些相关病例的报道。Lohrer和Arentz于2004年报道了一例曲棍球运动员后外侧撞击综合征的病例。经关节镜切除重建术治疗,患者在2个月内完全恢复了运动。

联合韧带撞击综合征

联合韧带损伤后出现的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比较少见,容易漏诊。足和踝关节过度外旋是其主要损伤机制,过度背屈也可引起此种损伤。

诊断

患者常述沿前下胫腓联合韧带或前联合韧带出现疼痛症状

有时可出现后下胫腓联合韧带疼痛

那些引起踝关节外翻压力的动作,如cutting或pivoting,可产生疼痛

查体时通常发现压痛点局限于前下胫腓联合韧带以上区域,很少出现距腓前韧带或前外侧沟部位的疼痛。

挤压和外翻试验常为阳性

X线平片检查,包括应力像,常可发现既往损伤表现,但不能确诊。

MRI检查可确定联合韧带损伤的范围。

治疗

和其它类型撞击综合征一样,应首先考虑保守治疗

手术适应症为经3-6个月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持续

手术方法包括切除前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关节、骨间膜、后下胫腓联合韧带及外侧沟周围疤痕组织和切除炎性滑膜组织。

治疗应包括前下胫腓联合韧带后侧滑膜隐窝

术后治疗与其它类型撞击症相同

关于临床疗效的报道很少,但临床治疗效果类似于前外侧撞击症

骨夹挤症

骨夹挤症一般是由胫骨和距骨前侧骨赘所致,当踝关节背屈时骨赘陷入关节内,并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被称为“篮球运动员踝”和“足球运动员踝”。损伤机制一般认为是足反复进行过度跖曲动作,不断对关节囊牵拉而导致病理改变,关节囊持续紧张导致关节囊周围不断钙沉着。关节退行性改变和创伤也可促进骨赘形成。足反复背屈动作可导致软骨下损伤和新生骨形成。这些损伤在胫骨前缘和距骨颈部前侧最为常见。

从事足球和舞蹈的运动员最容易出现这些损伤。然而,无论从事何种运动的运动员在踝关节损伤后都可出现骨赘形成。骨夹挤症一般病史较长,常超过10年,在足球运动员和舞蹈者中发病率最高。

骨夹挤症分类分级如表32-1所示

诊断

病史和查体

疼痛往往是首要症状,活动后明显。

开始一般为弥散性不适,踝关节背屈时发生。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性质逐渐变为锐痛,并局限于踝关节前侧。

逐渐出现踝关节触痛和关节肿胀

其它症状,包括catching、僵直、活动度减少。

查体时可发现踝关节前侧疼痛和触痛,尤其是胫骨中央位置尤为明显。

内侧、外侧或后侧有时亦可出现触痛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比较容易发现骨赘,特别是侧位片。(图32-3)

足最大背屈负重应力像可观察到夹挤症。

骨扫描可排除骨折或骨折不愈合。

CT扫描,特别是矢壮位,可观察到损伤的大小、范围和位置。

CT检查可观察到骨赘,并可避免影像重迭。

距骨上骨赘一般位于关节中线内侧,而胫骨上骨赘通常在外侧。

胫骨骨赘一般较距骨骨赘宽大

距骨骨赘也可出现在距骨颈部边缘内侧。

胫骨骨赘常局限于前侧,然而关节退变引起的骨赘分布较为广泛。

MRI和X线检查诊断意义不大

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抬后跟、休息、活动限制和理疗。

手术适应症包括持续疼痛,活动丧失和机械性症状。

通过前侧和后侧入路,关节镜下可切除夹挤骨赘

需要一系列器械,包括磨钻、咬骨钳、骨刀、剥离器和graspers。

滑膜炎症改变明显时,需行局部滑膜切除术。

术中X线侧位透视有助于充分切除骨赘。

术后背侧夹板固定5-7天

夹板去除后,鼓励患者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1-2周开始行理疗

大多数患者在2-3个月内可恢复规律活动

结果

Ogilvie-Harris等于1993年报道17例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疗效,术后疼痛、肿胀、僵硬、跛行和活动能力都得到明显改善,背屈动作改善好于跖屈动作。Scranton和McDermott于

1992年也报道了27名患者治疗情况,其中大多数踝关节骨赘患者得到较好疗效。17名患者疼痛、肿胀、僵直和活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附三角骨综合征

附三角骨综合征可引起踝关节后侧疼痛,附三角骨是距骨的第二骨化中心。它位于拇长屈肌腱腱沟外侧(图32-4)。附三角骨与距骨之间可有软骨连接,也可没有,其正常人出现率为l.7%-7%,且足部无症状。

附三角骨综合征在芭蕾舞者和个别运动员中比较常见。损伤机制是足强迫跖曲时附三角骨夹挤于胫骨下关节面后缘,从而引起病理改变,常并发胟长屈肌腱炎。

诊断

病史和查体

附三角骨综合征诊断要根据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

患者开始表现为跟骨后间隙前侧疼痛,逐渐加重

踝关节强迫跖曲时可再次出现疼痛症状

查体时手压距骨后缘可激发疼痛症状出现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到附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跖曲应力像可显示后侧夹挤综合征

三相骨扫描可观察到骨不连

然而,并不是所有骨扫描观察到骨不连的附三角骨综合征患者都有临床症状。

CT扫描可提供更小的细节,特别是纤维性连接或不连接

MRI检查可显示附三角骨碎片处水肿和周围循环情况。

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活动限制和制动

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也可在关节镜下行切除术

经前外侧入路可看到附三角骨,器械通道一般选择后外侧切口。

术中常用到关节镜banana knives、刮匙和graspers。

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胟长屈肌腱和后内侧神经血管组织。

手术治疗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腓侧肌腱损伤

腓侧肌腱走行于腓骨后侧,并被腓骨肌上支持带约束。腓骨长、短肌起于腓骨下2/3和骨间膜,向下走行于外侧间隙,腓骨短肌在腓骨长肌前侧紧贴于腓骨后侧腓侧沟,腓骨短肌至外踝的后下方始移行为肌腱,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腓骨短肌是最强的足外展肌和外翻肌,并微能跖屈距小腿关节。腓骨长肌下行至小腿下1/3部,长肌移行为肌腱,并由足的外侧缘进入足底,止于近节趾骨底的外侧及毗邻内侧楔骨的内侧。其作用是抑制第一跖骨背屈,旋前和外展足部,跖屈距小腿关节。

肌腱炎

急性肌腱炎一般都是由过度使用引起。腓骨短肌肌腱炎通常表现为肿胀以及腱鞘周围触痛,腓骨长肌肌腱炎表现为跟骨外侧疼痛,尤其是在跑、cutting或旋转过程中足部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更为明显。肌腱在骰骨下滑车外侧走行时易发肌腱炎。

慢性肌腱炎有数周到数月病史,常伴有肌腱撕裂。MRI检查可帮助确诊。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冰敷、非甾体抗炎药物,一些患者还需要佩戴支具或靴子进行制动。

矫形术,如后跟外侧垫高,可有助于缓解症状和预防肌腱脱位。

理疗对腓侧肌力量和灵活性恢复有帮助。

建议taping、支具保护和正确热身方法

手术治疗适合于再发骨折的患者

手术方法包括腱鞘切除、肌腱纵向撕裂修补和相关疾病治疗,如不稳定和关节炎。

撕裂

腓侧肌腱撕裂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比较常见。

急性撕裂

腓骨短肌肌腱位于腓骨长肌和腓骨之间,且此区域相对血运缺乏,因而易于出现撕裂。撕裂一般发生在肌腱深面,长约2-5cm,通常由外踝远端开始向近端发展。通常为纵向撕裂,亦称为"split撕裂"。

病因包括过度使用和直接创伤,也可并发其它病变,如关节退行性改变、踝关节不稳定和腓骨或跟骨骨折。

诊断

病史和查体

起病隐匿,开始表现为外踝疼痛

查体时常发现肌腱周围触痛,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踝关节不稳定表现,有时亦有内翻畸形。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常用来评估骨性对称性,并可用来排除骨病。osseus pathology

MRI检查可用于诊断肌腱撕脱

可观察到肌腱断裂和腱鞘内改变。

治疗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症状轻的患者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拉伸、理疗、踝关节保护性支具,或者穿矫形鞋,如足后跟外侧楔状抬高/外张。

症状重或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腱鞘切除术、清创术、纵向撕脱修补术、tubularization of the remaining tendon segment。

周围组织病变也需要处理

急性断裂需要行手术修补

需要时行肌腱移植

术后,单纯行肌腱修补、未行肌腱移植的患者术后制动2周,助行器保护下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

术后使用充气护踝6周,在随后的训练中使用合适的护踝。

慢性撕脱

腓骨长肌慢性撕裂在结构上一般为纵向。

诊断

症状为肌腱和附三角骨周围疼痛和触痛

影像学检查意义类似急性撕脱

治疗

不全撕脱时可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制动2周、非甾体抗炎药物、理疗、充气护踝、

佩戴较硬的支具有助于限制内旋

完全性撕脱和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腱鞘切除术、退变组织切除、肌腱修补和其它矫正术。

慢性肌腱撕裂患者中,肌腱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常需行松结术。

肌腱移植可修补肌腱缺损

如果肌腱修补不满意,需手术切除撕裂肌腱、肌腱疤痕组织和腓侧附余骨骨折部分。

切除术后,需将肌腱近端和远端固定到跟骨外侧或腓骨短肌肌腱。

断裂

急性腓骨长肌肌腱断裂常由附三角骨撕脱性骨折所致。

诊断

在发生急性损伤前几周患者就会有症状表现

查体时可发现足外翻活动度减少和不同程度的肢体排列异常。

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到附三角骨向近端移动,附骨和肌腱近端相连。

MRI检查可显示肌腱腱内断裂以及其它相关病变,如腓骨短肌撕裂。

治疗

症状和功能丧失不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保守治疗。

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进行肌腱移植、修补术。

患者术后佩戴无负重短下肢支具3周

在助走器帮助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术后6周开始进行强化和物理治疗。

半脱位/脱位

腓侧肌腱半脱位/脱位是因为腓侧肌腱相对于腓骨错位所致。半脱位时肌腱很少超过腓骨前缘。很少因损伤出现,多在平时出现,因此容易出现漏诊。病因一般为创伤,腓侧上支持带断裂。损伤机制是突然的腓侧肌肉强烈收缩并伴随足和踝关节迅速跖屈、内翻,97%的患者发生在运动中,71%患者与滑雪有关,7%与与足球运动有关。其他可引起脱位的体育活动有足球、滑冰和篮球。解剖变异,特别是腓侧沟变浅,也可引起腓侧肌腱半脱位/脱位。一项关于解剖学研究显示,腓侧沟结构较凸的为7%,平坦的11%,和较凹的82%。所有增加外侧肌腱牵拉的因素,同样也增加肌腱半脱位的危险性,亦增加了扁平足、后足外翻、腓侧支持带松弛和踝关节再发扭伤的危险性。

急性腓侧肌腱半脱位的分类、分级办法如表32-2所示

诊断

病史和查体

患者常表现出踝后区域疼痛、a snapping sensation或者踝关节不稳定感。

查体时常可发现腓骨远端后侧疼痛和肿胀。

当足或踝关节背屈、外翻时疼痛持续

可触及脱位的肌腱,但发生急性肿胀时不易触及

主动外翻常表示存在急性肌腱半脱位或全脱位

诊断时易误诊为踝关节扭伤,肌腱脱位的特征性症状是腓骨后侧疼痛。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可排除其他损伤或病变。

当观察到外踝“边缘性骨折”时,可考虑为腓骨肌上支持带断裂,同时增加了肌腱脱位的可能性。

MRI检查是有助于诊断,但不是必须的检查手段。

治疗

保守治疗

无临床症状的肌腱半脱位不需要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佩戴无负重踝部支具,并在支具保护下轻度跖屈、外翻6-8周。同时行积极的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合于出现临床症状或不利表现的半脱位/脱位患者,还有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腱鞘切除术、清创术、肌腱撕脱修补术和肌腱脱位复位术。

术中骨性操作部分通过加深腱沟或骨性填塞对腓骨后侧腱沟进行修补。

软组织操作部分对腓骨肌上支持带进行修补或重建

对腓骨肌上支持带进行修补,使其再附着于踝沟外侧嵴,支持带松弛时会出现皱襞,这时可从跟腱上引出条状肌腱来加强腓骨肌上支持带。

其他亦可用来加强腓骨肌上支持带的组织包括骨外膜、腓骨短肌、腓骨肌和跖肌。

也可将肌腱移行至跟腓韧带下。

术后,足和踝关节制动2-3周,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物理治疗应以力量和灵活性训练为重点,并逐渐恢复规律性运动。

跟腱损伤

运动员跟腱损伤的最常见形式是跟腱退化变性,其整体发病率为6。5%-18%,占足部退化变性疾病20%,占所有运动损伤疾病11%。

跟腱为身体最厚、最坚强的肌腱,由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合成,长约15cm,肌腱由上向下逐渐增厚变窄,在踝的后部最窄,但甚厚,至跟骨结节上4cm处向下又逐步展阔,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下半。

跟腱外周无滑液囊包绕,其血供主要来自肌肉分支并纵向分布于跟腱之前,周围腱旁组织、骨和骨膜组织的血管也供给跟腱。跟腱附着点上方2-6cm区域血运较丰富。

跟腱炎

跟腱炎分为三类。腱鞘炎是在腱旁组织和跟腱之间伴有纤维性粘连的腱旁组织炎症,而肌腱一般无退化变性。腱鞘炎合并肌腱退化变性时炎症涉及此两种结构。肌腱较正常增厚、变软。肌腱退化变性的特征性改变是类粘蛋白变性、中央性坏死和脂肪浸润。

病理生理学研究显示是反复微创伤累积的表现,导致腱旁组织炎症并波及肌腱。随着炎症的蔓延可引起肌腱血供减少和腱旁瘢痕组织增生,肌腱血供减少与血流限制有关,并导致肌腱退行性改变,组织切片未发现炎性改变,但观察到胶原纤维方向紊乱、血管无序增生、坏死和钙化区。

引起肌腱退化变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跑步运动员中由于错误的训练方法而导致跟腱退化变性占所有跟腱退化变性运动员的75%以上。通常表现为肌肉疲劳和糖元耗竭,从而导致肌腱过度伸展和微撕裂。错误的训练方法包括training mileage、提前恢复训练、训练强度突然增加、跑步中反复的足后跟先着地、反复的爬山跑、在不平或较滑的地面跑步以及鞋底不合适的运动鞋。由于解剖因素导致的肢体不等长、后足内翻、前足内翻或弓形足、足畸形和胫骨内翻,也可能与跟腱紧张和腘绳肌腱紧张有关。

诊断

病史与查体

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跟腱附着点上数cm处疼痛

活动时出现疼痛,休息后缓解

查体时触痛部位可发现弥散性、梭形肿胀和增厚

有时可触及捻发感

慢性跟腱炎休息时也可表现出疼痛

跟腱退化变性可无明显症状,但一般可在跟腱附着点上4-6cm处可触及明显增厚或结节。

Associated pain is usually secondary to Peritendinitis

急性跟腱炎为症状出现不足2周

亚急性跟腱炎一般为症状出现3-6周,超过6周以上为慢性跟腱炎。

鉴别诊断应考虑跟腱囊滑囊炎和跟皮下囊滑囊炎。

影像学检查

踝关节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肌腱钙化和肌腱周围软组织钙化。

MRI检查可发现可肌腱组织信号强度增加

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非负重支具固定1-2周

活动限制包括减少运动员每周跑步距离、避免爬山、banked roads和避免不平坦路面。

穿质地较软、鞋后帮加厚和高后跟运动鞋,后跟抬高约1/4-3/8英寸

可采用夜间夹板固定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

物理治疗包括冰敷、冷热交替浴足、超声和跟腱伸展训练。

矫形支具可用来纠正一些平行(alignment)问题

裂断术brisement可松解粘连肌腱,增大非手术治疗的适用范围

方法是腱鞘下推注5-15ml局麻药物

锻炼时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

裂断术可用于急性腱鞘炎的治疗

避免注射甾体类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应症包括经保守治疗6个月失败和存在显著退变性粘液瘤。

腱鞘炎的开放式治疗方法是经内侧切口行肌腱松解术

同时清创并切除退变的腱旁组织

术中需探查腱旁组织的内侧、外侧和后侧

前方脂肪组织需保留,因其是肌腱血供来源

跟腱退化变性的治疗方法为纵行切开腱旁组织、探查肌腱。

如果跟腱大部分正常,在跟腱上做数个纵行切口

如果跟腱不正常,切除退变的肌腱部份并将缺损处缝合

缺损大时,需行扩大清创

缺损区域可用跖肌肌腱、屈趾肌肌腱和turndown flap来修补加强

首先要修补肌腱撕脱部份

术中切除范围较小的患者,术后需制动2周

术中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术后要制动4-6周

结果

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好。Schepsis和Leach于1987年报道了45例,疗效好的占89%,15例患者行腱鞘松解,4例切除钙化区域,9例患者行撕脱肌腱切除和修补术。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教案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教案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 以及踝关节的认知 学科: 体育与健康课程 年级:高一 章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室内课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以及踝关节的认知一、本节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使学生了解踝关节及其辅助结构。 (三)通过以上知识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本节重点难点: (一)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方法: 1、制动 急性踝关节扭伤最初处理方法就是制动。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抬起腿使踝关节绕环,或者用手搬动脚胡乱晃动,以此来检查踝关节的受伤情况。这样做的人是听了他人错误的信息,说这样可以有助于关节康复。其实这样会造成更多环绕关节的毛细血管破裂,使肿胀加剧,不利于后期的康复治疗。 2、冷敷 接下来让同学搀扶着就近找有凉水的地方,调节水流速度,不要太快太猛,将脚置于水流下先冲肿胀处。不间断冲洗脚踝部位持续十 五分钟左右,间隔六小时后再冲洗一次。这样可以收缩血管、消肿止痛,减少组织损伤。 3、就医诊治

到医院寻求外科医生诊看伤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直至完全康复。 4、热敷 24小时之后需要热敷。身体平躺,用热毛巾包住扭伤部位进行热敷。每当毛巾变凉进行下一个,持续20分钟,间隔六小时后再敷一次。这样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被吸收,减轻患处疼痛。 (二)踝关节及其辅助结构 1、踝关节的骨性联结:由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构成屈戌(xu)关节。距骨的上关节面前宽后窄,足勾起来的时候踝关节比较稳固,足绷起来的时候踝关节可以做轻度的左右运动,稳固性较差。内外踝在高度上,内踝高于外踝,使脚比较容易内翻。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1)内侧韧带:强韧的三角韧带,限制足过度外翻。 (2)外侧韧带:较薄弱,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三、本节教学方法说明: (一)提问法:提问学生在发生急性踝关节扭伤时会怎样进行应急 处理,踝关节为什么容易扭伤,教师总结并连接下边的课时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讲解与真人示范法:向学生描述应急处理方法所包含的四个步骤,并找同学到前边来模拟踝关节扭伤应急处理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解与图片示范法:向学生讲解踝关节及其辅助结构,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踝关节的骨性联结和辅助结构,知道踝关节处于什么位相比较容易造成扭伤。 四、本节教学时数:20分钟 五、本节教学过程: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 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 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 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 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当膝关节屈至90°以上时,该肌仅有比目鱼肌能屈踝关节。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跳绳发展力量,勾脚侧压腿发展伸展性。 B 踝关节伸(背屈)的主要肌群。 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近固定收缩时,足在踝关节处伸。远固定收缩时,拉小腿向前。 足外翻: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足内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脚踝扭伤康复训练的方法

脚踝扭伤康复训练的方法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都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都越来越重视了,所以很多人都开始注意锻炼身体了,有的人会每天早上晨练,也有些人都会在空闲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在锻炼身体时,如果有些不注意或者是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受伤,脚踝扭伤就是非常常见的,那么,脚踝扭伤以后康复训练会不会恢复健康呢? 脚踝扭伤是最常见的体育伤病之一。当脚踝或者足部由于翻转,扭伤或者受到超乎平常的外力时,踝关节周围的韧带也会受到拉伸或被撕裂。在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导致脚踝扭伤的原因是运动过程中脚下踏空或者是下落过程中着陆踏空。不同程度的脚踝扭伤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可按照其严重性分为下列几个级别: 一级:韧带受到拉伸,或者小范围被撕裂,韧带未有松弛, 弹性恢复能力良好

二级:韧带部分被撕裂,韧带部分松弛,弹性恢复能力收到一定损伤三级:韧带完全被撕裂,韧带完全松弛,弹性恢复能力完全丧失脚踝扭伤的紧急处理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伤痛,处理方法应遵循R.I.C.E四步,即休息(rest),冰敷(ice),按压(compression)和抬腿(elevation)[注1],这也是对于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最好的处理方法。 踝关节恢复第一步:回复关节原有的位置,在受到踝关节损伤之后,需要回复由损伤造成的关节移位和结构受损。医师会大致检查关节是否移位和对软组织受损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跟腱,韧带和软骨)。如果这些组织受到损伤,你很可能需要打绷带或者使用外部支架,情况严重的话,需要进行手术。如果出现任何疑似的裂痕或者脱位,就需 要核磁共振检测或者X射线检测来进一步确定结果并确定 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脚踝扭伤复健方法

一、认识脚踝扭伤 脚踝扭伤是最常见运动伤害,没有接受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会产生许多后遗症。唯有在正确判断及治疗之下,才可以使脚踝恢复最佳的功能。 脚踝关节是由胫骨、腓骨、距骨及内外侧韧带所形成。踝关节扭伤最常造成外侧韧带的受伤。依据扭伤的程度,可分成三个等级 (一)轻微:韧带受到拉扯,但并未断裂。有疼痛肿胀,但无功能丧失或关节的不稳定 (二)中等:韧带有部分断裂,受伤部位有中等程度疼痛肿胀, 合并部分关节活动减少及不稳定的现象 (三)严重: 韧带完全断裂,厉害的肿痛出血,关节活动度及稳定度明显丧失 脚踝扭伤当时,通常在外侧产生剧痛,之后慢慢消失。但在数小时之后,因为脚踝肿胀,疼痛再度发生。如果脚踝关节外侧有明显的瘀青,或受伤的脚无法著地走路,这都是严重扭伤的现象。治疗方式以受伤程度为依据,轻微及中等程度的扭伤只须采保守疗法; 而严重程度扭伤则依个别情况而定。治疗步骤为: (一)受伤之后必须做到下列几个动作:休息、冰敷(48小时之内)、压迫及将脚抬高,以减少出血肿胀,增进愈合的速度(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 (二)保护固定踝关节一至三周(如踝部韧带撕裂需要打上或软或硬的石膏,并延长固定期)。 (三)三周之后关节逐渐活动。 (四)大约四至八周之后可回复正常活动。 这些步骤,都可在临床医师的评估指导之下逐渐进展。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藉由保守治疗方式而痊愈。 二、脚踝扭伤复健方法 在踝关节复健治疗方面,美国旧金山一位医师提出一个相当清楚的过程表,说明如下: 踝关节受伤到完全康复共分为七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受伤到肿胀不再增加为止 第二阶段:从肿胀不再增加至正常走路不痛为止。 第三阶段:从正常走路不痛至肿胀完全消失为止。 第四阶段:从肿胀完全消失至75%得踝关节各方向活动度都不痛为止。 第五阶段:从75%得踝关节各方向活动度都不痛至恢复75%的肌力为止。 第六阶段:从恢复75%的肌力至所有各方向的踝关节活动度都完全不痛为止。 第七阶段:从所有各方向的踝关节活动度都完全不痛至恢复100%的肌力为止。 复健治疗的方法: 冰敷:用碎冰或冰水装在塑胶袋里,醒着时每4小时敷盖在受伤部位20分钟。 抬高:不需活动它时,就把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 压迫:用弹性绷带包住受伤部位,不可太松或太紧,太松无效易脱落,太紧脚趾会肿麻,妨害血液循环。 拿拐杖:拿拐杖帮忙走路,受伤的脚可完全不着地,或在不痛的范围内略着地支撑体重。 水疗:使用‘冷热交替式水疗’,其方法如下:先将患部浸在摄氏38-40度,不痛的范围内活动4-6分钟。立刻改浸在摄氏10-16度冷水中1-2分钟。再回到热水中活动(如1所述)。如此冷热交替各做5次。最后一次须浸在热水中。完毕后将患部抬高,活动5分钟,后绑上弹性绷带。以上1-6为一次完整的(冷热交替式水疗),每天做2-3次后,约1-2周可完全消肿。 原则有三: (1)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要浸泡在温水中。 (2)浸在温水中时最好一边活动脚踝,但仍要在不痛的范围之内活动。 (3)浸温水的时间要比浸冷水的时间长。

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治疗

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治疗 指南 踝关节的损伤是任何一位参与运动锻炼的人都要面对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 一。"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能发生踝关节损伤。踝关节的损伤大多数与运动有关,要求跑、跳或改变方向的项目踝关节的损伤较常见。由于踝关节发生过度的扭转超过自身的稳定系统的调节能力就发生踝损伤。导致支持踝踝关节的关节稳定性的那些韧带被撕裂,严重者发生完全断裂。为了给运动的爱好者们增加对踝关节的损伤的认识,故有此文,首先让我们了解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 踝关节的内侧是三角韧带,外测是三条小的韧带,称为胫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胫腓后韧带。 由于踝关节的外踝比内踝更低,距骨前宽后窄的结构导致人在下楼梯的位置比上楼梯容易发生踝关节的损伤,以胫腓前韧带最容易受累。运动医生要认真地检查踝关节损伤的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风险系数等受伤的机制。本文的特点是涵盖踝关节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以及预防复发。目的是让运动的爱好者不再对踝关节的损伤有顾虑。 什么是踝关节损伤呢?踝关节的损伤是因为踝发生扭转超过个人的关节活动范围,过度的拉伸和撕裂踝关节周围的韧带,也有伸趾肌的肌腹和肌腱的损伤存在。记住: 肌腱与肌腹;肌腱与骨组织连接处是损伤最容易发生的部位。足与踝是复杂的机构,足附关节很多,很多是微动的关节,足与踝关节的薄弱环节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 踝关节的损伤往往是累及一条韧带或者是多条支持踝关节稳定的韧带,严重者往往是肌腱的完全断裂。外侧的三条韧带是距腓前韧带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跟腓韧带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距腓后韧带

踝关节扭伤常识

踝关节扭伤常识 药学部张晓芳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脚扭了。”其实这是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资料显示,它占所有运动创伤的20%~40%。踝关节扭伤多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过度牵拉或撕裂,严重者可伴有撕脱骨折。由于踝关节是人运动的重要枢纽及承重关节,因此其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人的生活和运动质量。 那么,为什么踝关节比较容易受伤呢?受伤以后应该怎么办?会不会有后遗症?是不是就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不要紧,歇几天就会好了”呢? 踝关节因何易扭伤 这是踝关节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结构决定的。踝关节在跖屈时,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往往脚会向内翻,即脚心翻向内。由于踝关节特有的解剖结构,这时踝关节不能很好地匹配,处于“灵活有余,稳重不足”的不稳定状态。所以,我们在踝关节跖屈,比如下楼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活动时,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关节的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即踝外侧扭伤。统计表明,踝外侧扭伤约占踝扭伤总数的85%。这时,踝关节内的软组织受到挤压撞击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使踝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淤血。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正确治疗,就会出现踝关节外侧支撑强度下降,关节本体感觉减退。这样,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就会加重,踝关节容易再次扭伤,出现疼痛、肿胀、行走不稳等慢性期症状,并可引起其他关节损伤,出现连锁反应。

怎么预防踝关节扭伤 ●平时注意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 ●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适当减少运动量。 ●运动时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弹力绷带或半硬的支具。 如何判断踝关节扭伤程度 急性扭伤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皮下淤血;严重的可有滑膜或软骨损伤,表现为踝关节周围的肿胀和压痛,踝关节活动受限。韧带撕裂或骨折发生时,踝关节损伤侧或骨折端疼痛、肿胀更为明显。反复多次损伤的患者,关节囊往往松弛,易继发软骨损伤、滑膜炎、骨赘和其他关节面的损伤,出现慢性损伤侧或关节内广泛的疼痛、压痛、肿胀,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时,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软的表现。许多患者为此深受困扰,不得不在踝关节外缠绕厚厚的绷带和护具以增加安全感。踝关节扭伤后,患者常需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发现增生的骨赘。MRI(核磁共振)能清楚地显示软骨、韧带和滑膜的损伤,结合病史和体检,医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强关节稳定,缓解症状。 扭伤了,怎么治 许多人都对踝关节扭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养两天就好了”,其实不然。适当的休息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治疗的全部,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踝关节再次损伤的可能性是经正规治疗患者的3~4倍。急性期的初次损伤患者,如果损伤没有累及韧带组织,只要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保守治疗,遵守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原则,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急性期24~48小时可冷敷,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48小时之后热敷2~3天,以促使局部组织渗液尽快吸收,减轻疼痛。必要时,可用胶布敷贴踝部固定制动2~3周。

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1、踝关节韧带扭伤处理之急救措施 韧带拉伤的部位会出现肿胀和淤血,韧带拉伤的治疗办法是在拉 伤之后马上做到以下几点: 1.1、休息、马上停止运动,不要让受伤的关节再负重。 1.2、冷敷,冰或其他冷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肿胀,因为较低的温 度可以减少血液循环。每次感冒15到20分钟,每天三到四次。 1.3、压迫:用绷带或其他办法压迫受伤局部可以减少出血、淤血。绷带产的紧度要适中,你能感觉到有压力但又不会让你支端发麻或缺血。 1.4、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肿胀,促进血液回流。 2、踝关节韧带扭伤处理之康复方法 局部冰敷压迫止血。伤后1~2即可用粘膏支持带保护,开始练习 慢跑等一般活动,7~10天即可训练。 陈旧性踝韧带断裂合并踝关节不稳的康复康复练习时必须以粘膏支持带保护踝关节。应特别注意提足跟及屈踝的力量练习。较轻的 病例多能保持正常的训练。较重反复扭伤的病例即为踝关节不稳,多 需将松弛的韧带紧缩或重建。 3、踝关节韧带扭伤处理之自我练习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来辅导,但这类康复治 疗目前在国内基本是空白,即使有专业的医师,也没有对应的指导收 费项目。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来辅导,但这类康 复治疗目前在国内基本是空白,即使有专业的医师,也没有对应的指 导收费项目。

3.1、力量恢复。包括静力下蹲,每次一分钟左右;用大毛巾兜住足趾和踝关节作对抗性牵拉,即手拉毛巾,脚蹬毛巾。 3.2、平衡和深感觉恢复。可以进行水中行走;单足站立在窄木条上进行平衡练习。 3.3、韧带弹性的恢复。极度进行踝关节各方向的牵拉。 3.4、灵活性训练。躺在床上进行踝关节的环转运动。 上述几条是自我进行的练习,同时配合中药外用,超短波等理疗会效果更佳。 由于踝关节损伤是运动中的常见损伤,因此基本的问题是预防损伤。这点对于以前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再度损伤的危险性是没有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的4~10倍。患者在6~12月内损伤尚未得到充分康复,再度损伤的风险特别高。 下列措施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1、合适的鞋子:鞋子介于人体脚板与地面之间,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适当的稳定性与贴地性。 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脚踝扭伤的祸首也往往仅只是一颗石头、一块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个坑洞。 3、脚踝的保护: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贴扎或是护踝的方式来保护踝关节。 4、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护,还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运动、本体感觉训练、脚板外旋肌肌力训练来达成。 这是两种利用自身或者器械进行反向提踵的办法,与普通提踵需要更多的小腿力量不同,反向提踵对于脚踝的力量也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逐渐进展到高度与速度齐全;躯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现代运动,运动员很容易受伤。别论是高水平的国家队、甲级队,依然各体校、大学生业余篮球队,都难免受伤病的困扰。据调查运动员中踝关节的损伤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别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而且影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寿命。该文对篮球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特点进行探讨,阐述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办法,以期为将来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帮助。幸免或落低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确保学生、运动员躯体健康。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别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假如你还有其他的能够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 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 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觉: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位是什么.(一具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 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竞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进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别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降地别正确,如踩在别人足上或足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别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假如处理别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影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分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脚跖屈时,踝关节较别稳定,在场地别平及起跳与降地躯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张云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度以中度损伤的最多,篮球运动损伤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损伤所致,当首次没有治疗完全很可能转为慢性。篮球队员和篮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技术和躯体素养都存在别脚,在一定强度和激烈的训练竞赛及活动中受伤事情很可能发生,能够用一些积极措施幸免轻伤,而一旦受伤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度和重度了。”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觉: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而踝关节损伤程度的调查结果: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针对引起踝关节损伤的要紧因素,王寿秋,郑蕊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中指出“未做预备活动或预备活动别充分,缺乏自我爱护能力,学生的生理状态别良,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148团中学谢斌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单的处理原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1、定义: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 称为运动损伤。 2、分类: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 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 预防措施,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准备运动不足: A、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 B、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 平; C、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 D、过量的准备活动致使身体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3、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 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 4、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

或不自量力,容易发生损伤事故。 5、不良的气候变化。如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狎或其它损伤事故。 6、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 2、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完全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 3、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 4、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5、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 6、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四、常见运动性损伤的处理 (一)擦伤 1.原因与症状因运动时皮肤受挫致伤,如跑步时摔倒,体操运动时身体摩擦器械受伤。擦伤后皮肤出血或组织液渗出。 2.处理小面积擦伤,可用红药水涂抹伤口即可。大面积擦伤,先用生理盐水洗净,后涂抹红药水,再用消毒布覆盖,最后用纱布包扎。 (二)撕裂伤 1.原因与症状在剧烈、紧张运动时,或受到突然强烈撞击,造成肌肉撕裂。其中包括开放伤和闭合伤两种。常见有眉际撕裂、跟腱撕裂等。开放伤顿时出血,周围肿胀。闭合伤触及时有凹陷感和剧烈疼痛。

脚腕踝关节扭伤处理方法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的,发生的原因大多是身体失去重心,落地时踩在别人的脚上或脚被绊倒时出现。扭伤时,局部会发生关节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造成骨折。 一、处理时,先用弹性绷带将踝关节固定,于伤处外敷冰块,在用绷带固定冰袋和踝关节。 二、固定几分钟后(约3-5分钟),可先取下绷带,此时受伤部位肿胀尚不明显,肌肉痉挛也较轻,可先进行简单的检查。 三、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有无骨折或脱臼的可能,韧带损伤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之治疗方法。 四、检查方法: (1)注意疼痛、压痛点的位置,肿胀的程度,关节是否畸形。 (2)内翻及外翻试验:将踝关节内翻,检查外侧韧带损伤程度(足内翻时,踝关节外侧活动范围是否变大或松动)。再将踝关节外翻以检查内侧韧带损伤程度。 (3)前抽屉试验:一手握住踝关节上端向后推,同时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检查是否活动范围变大(和未受伤一侧比较)。 (4)如只是轻度扭伤,可继续冰敷并施以压迫性包扎,抬高患肢。如属较严重之扭伤,则应送医治疗。

五、在踝关节复健治疗方面: 踝关节受伤到完全康复共分为七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受伤到肿胀不再增加为止 第二阶段:从肿胀不再增加至正常走路不痛为止。 第三阶段:从正常走路不痛至肿胀完全消失为止。 第四阶段:从肿胀完全消失至75%得踝关节各方向活动度都不痛为止。 第五阶段:从75%得踝关节各方向活动度都不痛至恢复75??的肌力为止。 第六阶段:从恢复75%的肌力至所有各方向的踝关节活动度都完全不痛为止。 第七阶段:从所有各方向的踝关节活动度都完全不痛至恢复100%的肌力为止。 复健治疗的方法: 冰敷:用碎冰或冰水装在塑胶袋里,醒着时每4小时敷盖在受伤部位20分钟。 抬高:不需活动它时,就把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

踝关节内翻——损伤机理及应急处理方法

踝关节内翻(通俗说就是崴脚)损伤机理及应急处理方法 对篮球运动员而言,踝关节损伤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损伤,起跳落地瞬间踩到别人脚上,或者由于疲劳导致踝关节力量不足从而内翻,很常见,所以很多人都对其非常的恐惧,非常的害怕崴脚。。 踝关节 足部包括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前者有胫腓骨下端与距骨体上面组成,后者由距骨下面与跟骨组成。胫腓骨下端有内外踝和侧副韧带连接,使踝关节相当稳定。有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和外旋等功能。 主要韧带 外踝韧带 距腓前韧带最薄弱,在踝关节内翻时最容易损伤。 跟腓韧带常联合距腓前韧带损伤,有时可能伴有撕脱骨折。 距腓后韧带极少单独损伤 内踝韧带 又称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十分坚固并与关节囊紧紧相连,限制踝关节外翻。

胫腓骨间连接 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膜和横韧带组成,加强和支持下胫腓关节。 距跟韧带 是距下关节的组成部分,连接距骨和跟骨。

运动生物力学讨论 踝关节背屈30度,跖屈50度 这个角度很重要,是正常的生理限制。。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女性穿的高跟鞋严重超过了跖屈的限度。。这对于踝关节都是很不利的。。 距骨体前宽后窄,因距鞍较窄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稍松动,易扭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较弱,内侧副韧带较强,且内踝低于外踝,所以内翻韧带容易拉伤。 当打篮球的时候踩到了别人的脚上时,由于以上解剖学特点,容易出现外翻扭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腓骨远端骨骺撕脱,甚至胫腓骨骨折等联合损伤。 诊断和治疗 排除骨折 排除韧带全断 RICE原则处理 根据情况尽快安排X片、CT或MRI检查 根据不同情况用胶布或石膏固定一段时间 合理安排康复训练 如果急性踝关节内翻损伤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并科学的安排康复和训练,容易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更有可能出现骨性关节炎和更多的急性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 林剑浩 写在课前的话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 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继发很多疾病,给日常 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因此,针对踝关节外侧韧带 损伤的病人,如何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 重要。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什么后果? 一、概述 (一)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其中内翻扭伤最多,占 85%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53% 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 21% 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一份统计资料中,每一天在美国会发生 23000 例的踝关节扭伤。右图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示意图。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合并症 踝关节外侧副韧的损伤常伴有: 1. 腓骨肌腱炎:踝关节内翻时,在外侧部位的两个肌腱即腓骨长短肌,由于慢性牵拉出现肌腱炎。 2. 踝关节前外侧撞击征

3. 踝关节滑膜炎:病人外侧副韧带瘢痕愈合, 副韧带相对延长,踝关节内外侧失去平衡,病人走路时会出现距骨内翻,长时间将导致踝关节滑膜炎。 4. 93% 患者关节镜下可发现,由于踝关节外侧 副韧带损伤继发的滑膜炎、游离体、骨软骨病变及骨 赘。 所以如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远期会继发很多疾病。 (三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慢性不稳定发生率为 10-30% ,病人表现为反反复复的踝关节扭伤。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患者自述有不稳的感觉。所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必须得到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当,踝关节韧带断裂处,会变成瘢痕连接,导致韧带变长、松弛,引起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不平衡,在日常活动当中会出现距骨过度活动,踝关节反复扭伤,于是导致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长时间关节内侧发生退行性改变。对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踝关节外侧有哪些韧带?强度如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二、踝关节外侧功能解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外侧最主要的韧带。如右图所示。 (一) 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是这三个韧带当中最薄弱的韧带,其走向是水平位的,作用是防止足向前脱位,即对抗距骨向前移位;在足跖屈时其作用为限制足内翻。 (二)跟腓韧带

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治疗

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治疗指南 踝关节的损伤是任何一位参与运动锻炼的人都要面对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能发生踝关节损伤。踝关节的损伤大多数与运动有关,要求跑、跳或改变方向的项目踝关节的损伤较常见。由于踝关节发生过度的扭转超过自身的稳定系统的调节能力就发生踝损伤。导致支持踝踝关节的关节稳定性的那些韧带被撕裂,严重者发生完全断裂。为了给运动的爱好者们增加对踝关节的损伤的认识,故有此文,首先让我们了解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踝关节的内侧是三角韧带,外测是三条小的韧带,称为胫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胫腓后韧带。由于踝关节的外踝比内踝更低,距骨前宽后窄的结构导致人在下楼梯的位置比上楼梯容易发生踝关节的损伤,以胫腓前韧带最容易受累。运动医生要认真地检查踝关节损伤的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风险系数等受伤的机制。本文的特点是涵盖踝关节损伤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以及预防复发。目的是让运动的爱好者不再对踝关节的损伤有顾虑。 什么是踝关节损伤呢?踝关节的损伤是因为踝发生扭转超过个人的关节活动范围,过度的拉伸和撕裂踝关节周围的韧带,也有伸趾肌的肌腹和肌腱的损伤存在。记住:肌腱与肌腹;肌腱与骨组织连接处是损伤最容易发生的部位。足与踝是复杂的机构,足附关节很多,很多是微动的关节,足与踝关节的薄弱环节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 踝关节的损伤往往是累及一条韧带或者是多条支持踝关节稳定的韧带,严重者往往是肌腱的完全断裂。外侧的三条韧带是距腓前韧带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跟腓韧带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距腓后韧带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主要的功能是防 止踝关节过度的内翻;内侧的三角韧带是防止踝关 节外翻过大。韧带的损伤分为三度。 第一度:最轻的一种——扭伤,大多数是因为小牵拉所致的损伤,伴随轻微的疼痛、小的肿胀和关节的僵硬,小部分损伤发生关节的活动范围的丧失。 第二度:同时伴随牵拉与小韧带的损伤。有逐渐增加肿胀和疼痛,中等的关节活动范围的丧失。

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讲座?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 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 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 [1]。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 (图1)。(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踝关节扭伤的急性处理

一、踝关节及其辅助结构: 1.踝关节的骨性联结:由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的 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构成屈戌关节。距骨的上关节面前宽 后窄,足勾起来的时候踝关节比较稳固,足勾起来的时候踝 关节可以做轻度的左右运动,稳固性较差。内外踝在高度 上,内踝高于外踝,使脚比较容易内翻。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1)、内侧韧带:强韧的三角韧带,限制足过度的外翻。 (2)、外侧韧带:较薄弱,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的内翻。 二、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剧烈运动前不做热身运动,在运动中比 谁跳的高跳的远,一味的竞技,而忽视了因此而造成的损 伤。 2.场地器材:清理场地,着运动装备。打篮球踢足球时看场地 中有塑料瓶盖及其他杂物,清除出场地。不吐痰,在看到有 人吐痰加以制止,打篮球时,穿高帮鞋在防止脚的内外翻上 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技术技能:运动中要讲究正确的姿势,不要用力过猛,防止 脚掌内外翻,注意在脚落地时整个脚掌平着落地。当感觉脚 着地的姿势贴别是踝关节处于内外翻的位相时,整个身体蜷 缩倒地,必要的时候顺势向前翻滚。

4.踝关节本身:踝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增强踝关节的稳 定性,可以练习负重。 三、踝关节扭伤的急处理: 1、踝关节扭伤最初的处理方法就是制动,不要抬起腿使踝关节环绕,或者用手搬动脚晃来晃去,以此来检查踝关节的受伤情况。这样会造成更多环绕关节的毛细血管破裂,使肿胀加剧,不利于后期的康复治疗。 2、接下来让同学搀扶着就近找有凉水的地方,调节水流速度,不要太快太猛,将脚置于水流下先冲肿胀处。不间断冲洗脚踝部位持续十五分钟左右,间隔六小时后再冲一次。这样可以收缩血管,消肿止痛,减少组织损伤。 3、24小时之后需要热敷。身体平躺,用热毛巾包住扭伤部位进行热敷。每当毛巾变凉进行下一个,持续20分钟,间隔六小时后再敷一次。这样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被吸收,减少患处疼痛。 电脑的正确使用姿势: 电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电脑在人们的不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操作电脑时的一些不正确的姿势已成为伏案工作者腰背部疼痛的一个常见原因。提醒大家,其实只要我们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这种危险的发生。 随着电脑使用者的增多,电脑和健康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踝关节扭伤的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扭伤的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扭伤是全身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是常见的骨科临床疾病。人们常称之为“扭脚脖子”,在医学上指的是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踝关节扭伤中尤其是以内翻损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拉伤、撕裂甚或断裂的较为多见。当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从高处坠落时,足外缘着地,足跖猛然内收,可引起踝外侧韧带被牵伸而扭伤,甚或部分撕裂,还可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今天以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作为重点简单讲解。 一、诊断 1.踝关节扭伤史。 2.症状:踝关节扭伤时有“裂帛”样撕裂感,疼痛明显,患足不能负重行走。 3.体征:局部肿胀,压痛,出现跛行,足的前部不敢着地行走。抗痛性步态;抽屈试验(+)。 4.X光片检查:X光片可以显示有无撕脱骨折、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脱位现象。 5.鉴别诊断:主要与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鉴别。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及X光检查可做出诊断。 二、治疗 1.休息:踝关节扭伤后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时持拐以防止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在二周以上。损伤后应立即用冷敷,切忌热敷,也不能使用 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闭以止痛。 2.制动:(1)胶布固定:为了稳定关节可以让病人坐于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绷带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牵拉,使踝关节背伸外翻。用三条4cm宽胶布,依次重 叠一半由内踝上方绕过足跖面经外踝往上,贴于腓骨小头下方,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制动数日。固定制动应以矫枉过正为度,即将伤肢向受伤力量相反方向翻转,内翻 位受伤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伤内翻位固定。 (2)必要时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3.药物:可外敷膏药,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如疼痛剧烈可服用消炎止痛药物。 4.功能锻炼:急性期过后可用热敷,并锻炼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动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摇转踝关节、跖屈内翻、背伸外翻并按揉患处。 5.手术治疗:如韧带完全撕裂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学习,可考虑实行韧带修补手术进行治疗。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 踝关节扭伤后再次受伤的机率比原来提高40~70%。但受伤后恰当的治疗、康复锻炼和使用护具,可降低再受伤的风险。下面就介绍些有用的康复训练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活动度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背曲踝关节: 方法: l 直腿端坐,保持足垂直于支持面 l 向躯干方向屈曲踝关节。 l 受伤后最初3~10天经常练习。 二柔韧性训练:有助于放松腿部肌肉,因为肌肉紧张妨碍上下楼梯、行走和跳跃。 方法:每项练习在轻度伸展位保持20~30秒。注意不要反弹。 频率:每周练习5~7天每天每项练习重复6~10次。 腓肠肌伸展训练: 初阶动作: l 直腿端坐,对折毛巾套在脚掌拇趾根部。 l 缓慢拉毛巾背曲踝关节,直至腓肠肌上半部分伸展(绷紧)。 高阶动作:一旦能站立,可尝试手扶墙的伸展训练。 l 将受伤足放在正常足后方,足趾均朝向前。 l 保持足跟不离地,保持受伤腿始终伸直。 l 缓慢屈曲正常腿的膝关节,直至受伤腿的腓肠肌伸展(绷紧)。 2 足跟的伸展训练: 初阶动作: l 微屈膝端坐,对折毛巾套在脚掌拇趾根部。 l 缓慢拉毛巾,直至腓肠肌下半部分和足跟伸展(绷紧)。 高阶动作:一旦你能站立,可尝试下面的动作: l 将受伤足放在正常足后方,足趾朝前。 l 保持足跟不离地。 l 缓慢屈曲受伤腿的膝关节,直至足跟伸展(绷紧)。 三力量训练: 强壮的腿部肌肉可协助韧带共同保持踝关节稳定。 频率:每周练习5~7天每天每项练习重复20遍。 1 胫外侧肌肌力训练: 初阶动作:向外侧推 l 足平放于地板,外侧倚住墙或书柜, l 足用力向外侧推。 l 坚持3秒。

高阶动作:使用带子 l 将带子系于书桌, l 坐位,保持受伤腿的膝和足在一直线上,将带子套在受伤足外侧。 l 受伤足向外侧拉带子。 2 胫内侧肌肌力训练 初阶动作:向内侧推 l 足平放于地板,两足相互倚住,用力向内侧推。 l 坚持3秒 高阶动作:用带子 l 将带子系于书桌。 l 坐位,保持受伤腿的膝和足在一直线,将带子套在受伤足内侧。 l 向内侧拉带子 3 胫前肌肌力训练: 初阶动作向上推 l 将正常足足跟置于受伤足足背。 l 正常足向下压同时受伤足翘起向上推(即足跟不离地)。 l 对抗3秒。 高阶动作使用带子 l 将带子系于书桌。 l 直腿端坐,将带子套在受伤足足背。 l 缓慢向躯干方向拉。 四平衡训练: 踝关节扭伤降低了受伤足的平衡能力,这很容易造成再次扭伤。因此一旦站立时不再有疼痛感,就可尝试进行平衡训练。 方法:用受伤足保持平衡10~30秒,每天至少练习6次。 标准:每个动作能坚持60秒,就可练习下个动作。 动作1:双臂向体侧平举,双眼睁开。 动作2:双臂交叉于胸前,双眼睁开。 动作3:双臂向体侧平举,双眼闭上。 动作4:双臂交叉于胸前,双眼闭上。

1踝关节损伤原因

踝关节损伤分析及预防 1踝关节损伤原因 1.1踝关节生理解剖特.羔决定了踝关节易于损伤踝关节损伤的原因,首先踝关节的生理解剖特点外侧韧带较分散、薄弱、肌肉薄弱、外踝低(卡住)。内侧韧带较集中、厚、宽、坚韧、肌肉坚硬、内踝高。由于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也决定了踝关节内翻活动的范围比外翻活动的范围要大。促使足背伸内翻的肌肉较强,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等解剖生理特点,使得踝关节损伤,尤其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损伤最为常见。 1_2踝关节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据有关资料统计,有近一半的损伤其直接原因为:踝关节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在于通过一定的肌肉活动,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减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并提高各关节囊及韧带的机能,使关节内产生一定的滑液,保证关节表面的润滑等。因有的学生对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足,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马虎;有的学生所做的准备活动方法不正确等,常造成在运动中出现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1.3技术动作不正确运动技术不正确也是—个引起踩关节损伤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练习和学习新动作时容易出现。如:足球踢球用力过大,跳马、跳箱等落地技术错误,跳高、跳远的助跑不符合要求等等。 1.4其它常见原因在运动中对易发生损伤的踝关节部位缺乏保护,运动时鞋不符合要求;运动者本身踝关节力量及柔韧性较差,或者运动量过大,出现疲劳,还有心理上的障碍导致技术动作变形部极易引起踝关节损伤。在对抗性项目中,对方犯规也经常导致踝关节损伤。另外,运动场地不符合要求,如:跳远的跳板、跑道等不平整,球场有沙,太滑,跑道过硬等等都会造成踝关节损伤。 2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在体育运动中,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思想上不可麻痹大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正确的运动动作,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在运动训练中,注意提高机体平衡和自控能力,避免因不合理的错误技术动作造成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2.1运动前做准备活动通过准备活动使身体发热,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增加踝关节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加大柔韧性,使身体各部位达到较高的应急状态,特别是注意下肢踝关节的防护,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未充分调动起来,不适应运动的需要时,不要急于进行体育运动,否则,很容易发生踝关节的肌肉、韧带拉伤,同时要加强医务保缝,严格实施场地,设备卫生监督,杜绝运动场地设施不良,场地高低不平,沙坑过硬等不利因素,避免因场地因素致伤。 2.2提高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体育锻炼时要有目的地加强肌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综合能力,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衡,防止由于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缓慢、急燥和犹豫导致失常发生踝关节损伤,运动量过大局部负担过重,躁关节的支持面超过或偏离正常范围,最容易造成踝关节局部的损伤,在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同时,提高机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2_3加强针对踝关节的功能训练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讲I练,可加大关节的稳定性。加强了对关节的保护,但往往会减小关节活动的幅度,系统的柔韧性练习可以增加关节囊和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关节幅度增大,柔韧性的发展有助于动作协调和灵活性提高.对减少和预防损伤有重要意义。 2.3.1力量训练踝关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小腿三头肌和足伸屈肌群,常利用的是负重、提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距跃等方法来加强踝关节肌肉的力量和踝关节韧带的牢固性。增加踝关节力量训练的方法有:肩负扛铃原地提踵或两腿交换用脚踏在高15era左右的木板上蹬地和肩负杠铃用脚尖走或肩负杠铃,前脚掌踏在杠铃片上做提踵练习,单脚前脚掌连续前、后、左、右跳过排球,跳起时不得屈膝,下落时脚时跟不着地,单、双交换脚跳绳等练习。 2.3.2柔韧性练习柔韧性关系着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柔韧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完成踝关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