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职能教案设计

货币职能教案设计

货币职能教案设计
货币职能教案设计

货币的职能

陕西省延川县中学艾巧巧

一、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货币的五种职能

(2)了解价格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商品经济意识、法律意识

三、教学重点

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四、教学难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五、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在大型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旁有价格标签,顾客购买商品时交钱付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用钱(货币)可以去购买商品,支付生活中的各种费用。请问,钱除了能买到商品外,还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学生活动:纷纷讨论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钱(货币)除了能购买商品以外,假如有了余钱,人们还可以存放起来;人们也经常出现彼此借钱或者还债的现象;或到外国旅游购买商品时还必须兑换外币等。这说明,在我们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货币的职能。

教师提问:货币的职能的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教师提问: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货币的五种职能

教师总结、讲解:

(一)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展示课件:在大型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旁边的价格标签。

教师提问:在这个场合,货币起什么作用?它为什么能起到这种作用? 学生活动:纷纷回答

教师小结:在这个场合,货币起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这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本身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教师提问:货币怎样充当价值尺度呢?

学生思考:纷纷讨论

教师小结:人们把充当货币的金银按一定重量作为计算单位,即货币单位。用货币单位来确定某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是因为此时的货币只是表明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过程。

教师提问:货币表明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是商品的什么?

学生思考:纷纷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展示课件:小王支付给商店1元钱,商店给了小王一瓶水。

教师提问:货币在这里执行货币的什么职能?

学生回答:流通手段

(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教师提问:什么是流通手段

学生活动:从课本中找出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采取物物直接交换的形式。货币产生以后,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它使直接商品交换变成两个过程,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卖出商品换回货币(W-G),然后再用货币去买回需要的商品(G-W)。由这两个过程组成的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交换活动的媒介物。这种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教师提问: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它们有什么区别?

现实的货币,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展示课件:

小王在村里修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个罐,里面装有大量银元,喜出望外。

教师提问:银元能否去买市场中流行的iPhone5?此时银元执行货币的什么职能?假如小李证明自己是那罐银元的主人,他能不能把这些银元卖给别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银元不能去买市场中流行的iPhone5。此时银元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三)贮藏手段

教师提问:什么是贮藏手段?

学生活动:从课本找出并回答,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就是贮藏手段。

教师提问:纸币能不能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金银饰品能不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所以纸币不能充当贮藏手段,金银饰品也不能。

教师提问:假如小王能证明自己是那罐银元的主人,他能不能把这些银元卖给别人?

学生活动:纷纷讨论并回答

教师小结:不能卖。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金银在国内市场上流通。他只能将这些银元出售给国家或者在黄金白银交易市场进行买卖。

展示课件:商店进货。

教师提问:假如商店先收到货,因资金短缺过段时间在付款。问在这里,钱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纷纷回答

(四)支付手段

教师小结: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它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即信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教师点拨:支付手段强调两方面即提前预支或延期支付。

展示课件:外国人来中国旅游

教师提问:外国人来中国旅游?拿外币能买到中国商品吗?

学生活动:纷纷回答

(五)世界货币

教师提问:什么是世界货币?

学生活动:从课本找出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以下作用:(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2)作为一般的支付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3)作为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等。教师提问:纸币有没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的货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在我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也可以流通使用。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努力,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师提问:货币的基本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地位相同吗?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而其它的职能则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其他职能的基础。由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也因此产生了贮藏货币的愿望,于是货币就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在赊买赊卖开始时,货币是充当价值尺度,计量商品

的价值;同时又作为现金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只有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才用货币清偿债务,此时,货币充当的是支付手段。也正是因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才会出现世界货币这一职能。

八、板书设计

1.1.1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职能含义

二、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三、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

2.支付手段

3.世界货币

九、课堂检测

1、某饮料设备厂在《市场报》上发布广告,每台设备价为38000元。这里的38000元(C)

A、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表现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是观念的货币

C、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D、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材料: “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因此,人们把卖称作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卖难的问题,如种粮农民的卖粮难、果农卖果难、养殖户卖牛奶难……大家就卖难的问题发表意见并思考怎样才能解决“难”得问题。

答案:对于商品生产者卖商品的问题要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市场需不需要,又要看质量好不好。按这样的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

十、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有得有失,第一,我认为良好的导课和优质的设问是关键,因此我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入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时我用学生身边事例,并把货币的几种职能都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通俗易懂,具有吸引力。第二,采用浅显易懂的设问,在引导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向教材,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知识容量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能讲清讲透,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下节课应该抽出时间对于重难点进行讲解,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

必修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刘子森 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

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案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框 货币的基本职能 授课人:曹桂媛 授课班级:高6、7班 学 习 目 标 1、在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货币的五个职能。 2、提高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重点 难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课时 一课时 方法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昨天呢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货币的是怎样产生以及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但是同学们是如何了解商品的价值? 一看价格商标,二询问售货员,但是要购买一种商品时就必须拿出真的钱。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货币,但是货币到底有什么作用?只要我们仔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就能寻找答案。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向学生讲述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2、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5-6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分别是指什么? 四、学生先学 1、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 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2、提问检测 方法:抢答,抢答成功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五、后教 1、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2、讨论:提问,先有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如果回答错了,组织各个小 组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思考题1:什么是商品?判断一下哪些属于商品:空气、阳光、医院里 的各种药品、商店未卖出的物品?

神奇的货币 教案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 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 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 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基本功能

第一框货币的基本功能 时间:周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货币的基本功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学会常用的利息率和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爱护人民币,培养正确的货币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货币的借贷活动和利息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以讨论和讲授为主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平常我们会说: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可以用钱来干些什么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展示图片:超市对商品的标价标签、人们在商店询问店员价格、在银行用银行卡取钱。在经济常识中,我们通常把钱叫做货币。货币有什么功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师:是不是从有人类开始就有货币? 生: 师:那么,最初人们是怎么进行交换的呢? 生: 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物品,于是需要育人进行交换。就出现了物物交换,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简单的物物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于是产生了扩大的物物交换。 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物与中间人(货币)的交换 所以,货币的出现就克服了物物交换的难题。所以说,货币生来就是为了充当交换的媒介。这也就是货币的第一个功能。 板书:一、货币的基本功能 1、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 师:请大家看到第4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一下货币形态的演变 生: 师:在我国,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不是金银的代表和符号。

—— 师:展示商场对商品标价的标签。商品有千万种,人们能一一记住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吗?哪个贵哪个便宜你能一看东西不看标签就知道吗? 生: 师:对的,不能。所以我们要借助计价的标签来分辨,不然,公平交易就很难保证了。我们只要一看标签商给商品的标价,就知道哪个贵哪个便宜。那么,商场给商品标价是放一叠钱在商品旁边吗?要想知道价格就数一下钱? 生:不是 师:所以,标价上的价格就是人们观念上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可以衡量一件商品的便宜与否,于是,货币有计价单为功能 2、计价单位功能 师:货币可以随时方便的换成各种商品和财物,也可以储藏起来作为以后买东西用,于是,货币就成了一种可以储藏起来的财富。货币的储藏功能使得货币本省成为一种资产。 3、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 师:货币既然作为一种财富,就可以通过借贷生息来获取收益。于是就出现了货币的借贷活动和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 单利计算公式: 单利=本金×利率年数×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 复利=本金×(1+利率)年数 师:对复利的公式加以推导 师:既然货币作为一种财富,那么,我们就要正确对待货币。知道爱护货币。 六、小结 以知识归纳进行小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七、作业 看时政大赛的书,预习第二框 八、课后反思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苏芳 40701155 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这一小框节的内容主要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和其他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切身感受,他们对这两个基本职能感兴趣,后三个职能生活中不常见,但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对于高一的新生,这些内容还是相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生活化的问题,通过师生活动、同学间相互探讨来深化理解该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 2.理解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实际表现,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以及货币的本质。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本框架的结构,识记货币的五项职能,并学会从货币的五项职能中深刻地认识货币的本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明白货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货币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货币的本质只是一般等价物,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难点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和货币的第五个职能即世界货币。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学生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这一小框节的内容主要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其他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切身感受,他们对这两个基本职能感兴趣,后三个职能生活中不常见,但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对于高一的新生,这些内容还是相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生活化的问题,通过师生活动、同学间相互探讨来深化理解该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 2.理解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实际表现,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以及货币的本质。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本框架的结构,识记货币的五项职能,并学会从货币的五项职能中深刻地认识货币的本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明白货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货币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货币的本质只是一般等价物,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难点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和货币的第五个职能即世界货币。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 高一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思教3班蔡润新 20110301003 作业: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上课日期: 课题名称: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授课人:蔡润新 【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而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更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其中,“商品”更是第一个知识点,是引出本框后续知识点的基础。同时,商品作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最经常接触到的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为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次,商品还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而且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经济生活》后续学习的基础,其基础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对象】 高一**班全体学生 【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基本职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识商品的含义,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其本质,知道保护纸币的有关 法律法规。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商品和劳动产品,初步学会分析课本内容,逐步培养起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爱护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 品观念。 【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商品交换的演变历史,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货币的基本

职能。 【教学难点】 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提纲】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 1.商品的特点: 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3.商品的交换三种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三、货币的具体形式 非金属实体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四.货币的基本职能 五.纸币 【教法学法指导】 (一)教法 谈话法(问答法)、讲授法。 (二)学法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 【课时安排】 40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谈话法(问答法),通过与学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走进新课] 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

货币的职能教学设计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设计 南尚乐中学赵建平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性,重视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教材分析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必修教材《经济生活》的理论部分,是学习货币价格理论知识的基础。第一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货币、价值和价格”,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货币价格理论部分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初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三)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知识有一些了解,但基本的知识概括及理解能力很差。2.学习习惯: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1、重点:识记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内涵,深刻把握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五)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实物、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事物图片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学生探究掌握货币职能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预习法:借助预习导纲,了解货币职能的的含义及内容。 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预习,归纳这部分知识要点。 点拨和讨论结合:难点知识,采用点拨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用具 教科书多媒体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设计原则 1.教学案例的连贯性。 2.教学环节的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4.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六、教学资源参考 1.中国历代钱币简述 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河南安阳殷墟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及民国时期。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币。生活在湖水面较多的部落,以捕鱼为业,其铸币有的似图腾,有的似地名,有的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圆钱。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饷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 两晋南北朝货币。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隋唐货币。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之“五”字左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 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 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不是第一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对本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要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货币的职能是学习的重点。 一、基本知识: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 3、货币的含义 4、货币的本质 5、货币的职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是本框的难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理解。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后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强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般等价物。

(2)根据货币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从货币的作用来理解。 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交换在现象上看是物和物的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表达了金银和货币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我们的不能把金银和货币完全等同起来。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已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神奇的货币教案终审稿)

神奇的货币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揭开货币 货币的含货币的职纸币的产 货币的本 商品及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纸币的产纸币的发 树立正确 君子爱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不是第一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对本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要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货币的职能是学习的重点。 一、基本知识: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 3、货币的含义 4、货币的本质 5、货币的职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是本框的难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理解。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后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强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般等价物。

(2)根据货币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从货币的作用来理解。 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交换在现象上看是物和物的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表达了金银和货币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我们的不能把金银和货币完全等同起来。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已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 (学生:书籍,文具,衣服…) 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高中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2014人教版)

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货币,提出问题: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二)教学过程 一、货币的本质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 1.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引导) 2.小李同学在商场买了一盒月饼,送给了爷爷。这盒月饼是不是商品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探究活动,从而引发学习欲望和兴趣。 1、商品的含义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然后,通过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学生总结: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反问学生,你们穿的衣服,是劳动产品又是交换得来的,是商品吗? 学生活动:(否)原因?——交换以后则成为消费品,因为它们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 教师总结: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判断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原始森林 校园三楼超市里的物品 你在使用的笔 食堂里的饭菜 自种自用的蔬菜 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 家庭用水电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湘潭市三中张尖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的含义。(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①②③④ 2、能力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时安排 1一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货币到底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板书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三、推进新课 (一)商品的含义 【探究活动一】1、(课件展示)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 请问:瓶装水“农夫山泉”是商品吗?山里的泉水是商品吗?为什么? 2、(课件展示)超市里不同品种、形状的西瓜。

提问:农民李大爷一家今年生产了4000斤西瓜,除了留下500斤自己家人吃外,剩下的都被超市收购了。这4000斤西瓜全部是商品吗?为什么? 3、你能说明到底什么是“商品“吗? 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的化肥、农药,工厂购买的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山里的泉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而瓶装水“农夫山泉”则是商品,因为在把山里的泉水变成瓶装水“农夫山泉”的过程中,是耗费了人类劳动的。第二,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李大爷一家生产的4000斤西瓜中,留下来给自己家人吃的那500斤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只有被超市收购的那些西瓜才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设疑】那么,商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 乍看起来,货币与商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那么,货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述】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一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一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一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没有什么剩余,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很少。这时候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19世纪初,某山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有牛奶的人叫:“要牛奶的人拿大盐来!”有盐的人喊:“要盐的人拿矛头来!”有矛头的人喊:“要矛头的人拿咖啡来!”而有咖啡的人喊:“要咖啡的人拿红珍珠来!” 思考: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咖啡,那么上述情况中,哪一次交换可以成功?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牛奶,他需要交换几次?在物物交换阶段,交换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什么前提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物物交换的难度往往很大,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很复杂。那么,你能设想出更简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都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