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word版本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word版本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word版本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word版本

国学课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3)内容学习古代的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以后我要学习传统文化,从《弟子规》开始。先学会向长者鞠躬。 ????注意事项:上课时身要坐端正。讲话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讲话。

????请学生到前边表演时要他自己提出要求,不要勉强。否则有的不愿意来的孩子会拒绝,会给别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体会:刚开始学习鞠躬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胆小的不敢到前边来表演。说话也不大声,不连贯。个别的学生 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 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

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诵读背诵 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 1、读文,感悟文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国学课教案课程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的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 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

国学课《 牛山之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3课牛山之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课文中“牛山之木”的比喻。 4.初步理解孟子养性的观点,联系前两篇课文,简单复述对“人性善”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夜气”这一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孟子的人性善及心之四端,谈话导入课题。 二.读顺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注意读正确,不认识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个别展示读,并及时正音。 3.齐读。 三.读熟课文,读出节奏。 1.听范读,生跟读。 2.齐读 3.个别展示读。 4.师生对读,生分组对读。 四.读懂课文。 1.把自己不懂的词语用横线画起来。 2.想把它们弄懂可以用哪些方法。(看注释,看译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请教别人等) 3.生自学课文。 4.同桌互相说一说。 4.汇报交流。 6.教师点拨: 夜气:对于儒家文化来说,夜气有其特殊的内涵。夜气指的是人在经过了白昼的世事纷扰之后,在清明的夜间通过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所以,夜气在这里比喻良知和善念。可以引入“诗歌赏读”,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的整体意境即可。可以讲有关颜回和大禹的典故。说一说,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和家人到过附近的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感受宁静的气息呢?如果有的话,说一说你的感受。五.再读课文,领悟思想 1播放注释再加深理解。 2.教师点拨: 学习了孟子的观点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善的,善心的具体体现又表现在心之四端。 a这篇课文你知道把人性比作成什么吗?(牛山之木或牛山) b如果我们很好的去呵护牛山,不去破坏它,会怎样?用书中的句回答。如果我们不去呵护它,而是去破坏它,又会怎样?用书中的诗句回答。 c这是山的本性吗?其实人也一样,难道我们没有善之心吗?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失掉善心的人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失掉善心吗?用书中的句子回答。师小结:原来是所作所为把善念拘禁了,反复拘禁,夜气则不足矣!没有了善念则和禽兽不远了。 d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曾经失掉善心了人,听“日积月累”——《戴渊悔过》,说一说:你知道戴渊为什么改邪归正了吗? e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是生来就要做坏事的,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多培养我们的良知善念,加强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们的善念也是需要去浇灌,培养的。板书:养性。 六.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七.拓展神奇汉字。 八.结合三篇课文说说你对孟子“人性善”的看法。

国学经典《易经》《论语》《孟子》教案

(一)《易经》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二、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易经》。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解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人类的职责和才能。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 【解读】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同时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 (二)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 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国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 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 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 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 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 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 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 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国学课教案

第一课:国学教育得认识 教学目得: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得国家、自己得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得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得礼貌习惯与训练学生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得国家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得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得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得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得文化、传统,各地得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就是我们得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就是鞠躬,现代就是行礼与握手。(外国人则就是亲吻、或就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就是不同于其它国家得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得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得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得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得人民聪明有智慧。您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得自豪与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得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得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就是这棵大树上得一片叶子,大树生 长得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得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 观得理解根与叶得关系。理解大树得含义、及根得重要性。了解个体与群体得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得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得孩子学习得《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就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得书。现在得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得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得人。 (3)内容学习古代得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学习鞠躬: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得一个礼节—— 鞠躬。为什么要学习鞠躬?因为表示尊敬她人、谦虚、诚恳等。 老师示范:双手放在裤线得两旁,低下头同时把腰轻轻得弯下去,正确得姿势瞧到自己得脚面。手臂自然下垂。有得表示诚意鞠躬到90度。 实践活动:请学生主动举手到前边来表演,或有老师点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地方课程《孟子》教案_4

国学选读-------《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思想并从中受到教育 2、积累并掌握一些名句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在反复读诵中,感悟到经典的力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齐诵第一遍,慢读,要求读得生动而有感情。 2、齐诵第二遍,快读,要求读得清晰而流畅。 3、个诵第三遍,请一个组或男生、女生或一、两个学生朗读。 老师或学生简单评价,从正音、断句、流畅和感情等方面评说。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 1、多媒体出示孟子照片同时板书课题《孟子》 2、学生讲述有关孟子的故事 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故事二:孟母断织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3、学生小组讨论从中受到的教育 三、孟子简介:(多媒体显示图片孟庙、亚圣庙、孟林,学生欣赏)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

地方课程《孟子》教学导案-

地方课程《孟子》教案-

————————————————————————————————作者:————————————————————————————————日期:

国学选读-------《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思想并从中受到教育 2、积累并掌握一些名句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在反复读诵中,感悟到经典的力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齐诵第一遍,慢读,要求读得生动而有感情。 2、齐诵第二遍,快读,要求读得清晰而流畅。 3、个诵第三遍,请一个组或男生、女生或一、两个学生朗读。 老师或学生简单评价,从正音、断句、流畅和感情等方面评说。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 1、多媒体出示孟子照片同时板书课题《孟子》 2、学生讲述有关孟子的故事 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故事二:孟母断织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3、学生小组讨论从中受到的教育 三、孟子简介:(多媒体显示图片孟庙、亚圣庙、孟林,学生欣赏)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

地方课程《孟子》教案-4

地方课程《孟子》教案 国学选读 《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思想并从中受到教育 2、积累并掌握一些名句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在反复读诵中,感悟到经典的力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齐诵第一遍,慢读,要求读得生动而有感情。 2、齐诵第二遍,快读,要求读得清晰而流畅。 3、个诵第三遍,请一个组或男生、女生或一、两个学生朗读。 老师或学生简单评价,从正音、断句、流畅和感情等方面评说。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 1、多媒体出示孟子照片同时板书课题《孟子》 2、学生讲述有关孟子的故事 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故事二:孟母断织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铉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垄腿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揺基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3、学生小组讨论从中受到的教育 三、孟子简介:(多媒体显示图片孟庙、亚圣庙、孟林,学生欣赏) 孟子(约前372年一约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

五年级国学教案

《孟子》贤者之乐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教学过程(续):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孟子》为政为仁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重温孟子魅力 二、学习重点句 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翻译: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于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3、成语有: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