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 孟子 教案

国学 孟子 教案

国学孟子教案

教案标题:国学孟子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国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吗?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2. 提供简要解释: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包括经典文化、哲学

思想、历史传统等。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思考能力。

主体活动:

3. 介绍孟子:向学生简要介绍孟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誉为“亚圣”。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4. 学习孟子思想:通过阅读孟子的经典篇章,如《离娄上》、《尽心下》等,学

生可以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爱、人性善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总结活动:

7. 思考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8.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评估:

10.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1. 书面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教案延伸:

12. 学生研究项目: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孟子思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13. 学生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展示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

1. 语言简明扼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合作

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课堂表现和书面作业评估,以及延伸活动的评估。

21《孟子》三章(教案)

22《孟子》三章 第1课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重点)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之”字的不同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 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教案

《孟子》导读 一、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有兴趣认真阅读本书的重要篇章。 2、了解本书的思想体系和核心内容。 3、明确认识本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4、把握精选的原则,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最精粹句段供学生诵读。 5、把握逐渐浸润的教学原则,提供辅助性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铺路搭桥。 6、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新的感悟。 7、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质疑思辩和融会贯通的读书能力,帮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 目标6、7 教学方法: 讲解和自学、诱导和启发、合作和探究、阅读和训练相结合 教学课时:9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幼儿园:脑筋急转弯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孔子在左边,孟子在上边!孔子把儿子背在背上孟子把儿子放在头上。 孔子是教育家,孟子是思想家,那圣诞公公是什么家?老人家。慈善家。 2、小学:孟子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故事见附录一) 3、初中:源自《孟子》的成语与名言: (成语与名言见附录二)(帮老师回忆) 4、高中:为什么学《孟子》?(调动兴趣) 文化的思考 凡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为之核心,其核心之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为之代表。吾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为儒家思想,其代表即为孔子。 A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被尊为圣人。但是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却只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只言片语,由于语境不详,词句不完整,引起了后人的不同理解,甚至为此争论不休。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出现了孟子,其著书《孟子》三万余字,完整系统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从此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但是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为什么孔子的弟子中,却没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呢?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习孟子的思想,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B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自居正统的人把异己的观点称为异端。关于异端,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构建好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批判异端。在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是在对待异端的问题上,孟子却和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孟子主张坚决地批判异端。同样是对待异端,为什么孔子不去批驳,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幼儿园国学课堂——孟子说教案

幼儿园国学课堂——孟子说教案 幼儿园国学课堂——孟子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孟子所讲述的故事,领会其中的道理。 3.培养孩子们的品德素养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讲述孟子的思想和故事。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 (5分钟) 老师向幼儿们介绍孟子:“孟子是个非常有智慧的古代思想家,他曾 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关人们应该如何做事的重要教诲。” 2. 孟子的故事(15分钟) 教师讲述孟子的故事,并引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要点: ① 孟子说:“有君子与小人之分,物之理也。”告诫人们应该做君子,而非小人。 ② 孟子还说:“为善者虽无君子之称,亦称之;为恶者虽有君子之名,亦不称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做好事,即使他不是贵族,他也 应该受到尊重。 ③ 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人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是多么地不容易。 3. 题外话 (10分钟)

老师与孩子们谈论如何做君子,如何尊重他人。 4. 吸收总结 (10分钟) 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播放器 2. 课件 3. 白板 4. 桌椅 五、教学过程: 1. 活动的开端 (5分钟) 教师向孩子们介绍孟子,鼓励他们认真倾听,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位古 代思想家提出的思想。

2. 讲述孟子的故事(15分钟) 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以期让他们领悟其 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3. 题外话 (10分钟)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与孩子们进行讨论,讲解君子和小人的概念。 4. 吸收总结 (10分钟)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到的内容,培养 他们对孟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透彻认识。 六、教学评估: 基于课程设计的目标,教育者可以通过提出相应的考试题目来评估孩 子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 常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 等奖创新教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艰难困苦出英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诵读】 播放音频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

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新课精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 用排比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https:/// 3.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 4.(中考模拟)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 (中考真题)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不能删除。 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 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述的,而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述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实用参考教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实用参考教案 建议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时内容由使用者根据情况合理切分)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孟子》(语录体散文)。 二、写作背景:略 三、出处、题解:课本注释○6 四、生齐读课文,师点拨纠正。 五、生试译课文。 六、师补充强调,词法句法积累: ①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就,则,连词) ②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之所以……是因为) ③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原因)[状语后置] ④凡有四端于我.者(指有四端之人自身,非作者) ⑤知皆.扩而充之矣(偕,一同) ⑥足以保.四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七、析读《人皆由不忍人之心》 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单选]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A 2.对“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

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 本文主要论述“不忍人之心”,这里却谈到“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即“四心”,作者随意生发, 脱离了主题。 B.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C.此处是从反面推论,与前文的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形成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D.孟子认为“四心”与生俱来,体现了“性善论”的思想。 答案:BCD 3.全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D 不忍人之心 [论点] 三、写作特色:略 四、扩展比较: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课文, 在论述道理时表现出哪些相似的特点,又各自有哪些独特的言说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案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第一教时) 目标预设 1.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2.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预习导学 看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1. 舜( ) 2.quan( )亩 3.傅()说( ) 4.胶ge( ) 5.孙叔ao ( ) 6.百里xi( ) 7. 空fa( ) 8. 行拂( ) 9. 动心忍( )性 10. 曾( ) 11. 拂()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21《孟子》三章(教案)

22《孟子》三章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 主、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 感。 情感、态度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价值观 第 1 课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重点 )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 (难点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 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 下/顺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畔通“叛”,背叛 )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 ( 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 (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 ( 护城河。今指水塘。 )

(3)一词多义:“之”字的不同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 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 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第 2 课时《富贵不能淫》 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重点 )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 (难点 )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 “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 (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 )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孔孟等伟人教育世人的话语流传已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一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第23课《孟子三章》核心素养目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

第23课《孟子三章》核心素养目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 教学设计(共2课时) 《23孟子三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所阐释的道理。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选取了《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经典名篇,体裁都不相同。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要继续练习诵读,关注古文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诵读议论文,要注意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论辩中的起承转合。诵读记叙文,应该重点把握人物的对话,通过诵读体会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第一课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学常识—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三、诵读训练

孟子三章教案设计

孟子三章教案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23《孟子》三章(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23 《孟子》三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文章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条件。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

孟子三章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其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其政治主张。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详见课件) 2.解题:君主实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少。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解词及翻译(见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他们分别指什么?其中最重要的 要素是什么? “天时”指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指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与反思

23《孟子》三章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文章,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方法。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2.背景资料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知识链接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孟子》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争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需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久去学习。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同学言行的一部书。 二、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是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诞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月推算,好像不行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同学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当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见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同学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日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帮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头。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特别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解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讨论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担心。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值“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进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进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气概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