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解读虚构小说的一把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7.41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到城市“人性异化”的隐喻和救赎--木兰长篇小说《云雀》解读及其他周航【摘要】湖南侗族青年女作家木兰因在《花城》上发表长篇小说《云雀》,近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里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叙事特质、自杀的精神分析和生命苦难本质的探寻,以及爱的救赎和文学的治疗等几个方面以深入的解读,个案性地探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异化”的隐喻和救赎的深刻内涵。
【期刊名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云雀》;叙事特质;异化;精神分析;救赎和治疗【作者】周航【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 40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3《花城》2012年第2期发表了木兰的长篇小说《云雀》,其作者是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湖南侗族女子,原名王建华。
她的小说迅即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概缘于《云雀》的确是一个独特的文本。
“自叙传”性质,大概是这部小说最为人所猜疑的问题。
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法郎士曾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其意是想说明凭空想象的东西不可信,也脱离实际。
我国现代开创一代文风的郁达夫将之奉为小说创作的圭臬。
在木兰的《云雀》中,叙事人、作者和主人公“我”3者之间常有重叠交合之处,让人难以分辨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生活的真实再现。
从作者的一些自述和与“我”的交流中,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与她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的确有很多的重合之处。
她在单行本出版“后记”中说:“感谢我的父母、两个姐姐和哥哥,是他们艰难的人生,为我提供了丰沛的素材和关键性的创意,并成为我写作的动力。
”凡此种种,都会让读者倾向于将小说与她本人联系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痛惜与怜悯之情,同时与她一道感叹人生的苦难本质与虚无缥缈。
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小说没有融入她“自叙传”性质的真实而深沉的人生体验,她是无法写得那么细腻而痛彻肺腑的。
这种文本内外的交错性,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所带来的戏剧性效果。
阅读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小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隐喻与象征意义是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定义、作用以及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定义与作用1. 隐喻的定义与作用隐喻是指通过比喻或暗示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代指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还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例如,我们常说“他是个太阳”,就是用太阳的形象来隐喻一个人的光辉和伟大。
2. 象征意义的定义与作用象征意义是指通过具体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念。
它通过对事物本身的象征性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例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热情和爱情,在小说中经常出现与爱情相关的场景中。
二、隐喻与象征意义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1. 隐喻的运用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喻或暗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病人的狂躁行为被隐喻为“刀割”,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理解隐喻,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2. 象征意义的运用象征意义在小说中的运用是通过对具体形象或符号的深入解读,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的眼睛被象征为她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敏锐洞察力。
通过理解象征意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艺术手法。
三、如何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1. 关注上下文理解和分析隐喻与象征意义时,需要结合作品的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对作品整体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把握隐喻和象征意义所在。
2. 注意细节描写隐喻和象征意义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
关注作品中的物象、色彩、动作等细节,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所蕴含的深意。
理解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象征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赋予作品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理解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对于解读作品的意义以及揣摩作者的用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解释、实例分析以及读者的视角角度,来探讨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
一、理论解释象征是指以一个具体的形象、物体或者行动来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情感。
通过象征,作家能够在作品中传达出更为深刻和宏大的意义。
象征性的意义往往可以多重解读,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启示性和表达性。
例如在《红字》这部小说中,红字A既代表着悔罪、罪恶和耻辱,同时也暗示着勇气、坚持和自由。
隐喻和象征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略有不同。
隐喻是通过多种比喻手法将一个物体或者概念与与其无关的另一物体或概念相比较,来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够突破常规的语言表达,为读者提供更为独特的体验和思考空间。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将世界比喻为一个无精打采的狭小房间,“宇宙,这大厦的结构和梁柱,就是在地球的独立身躯上,…"二、实例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和隐喻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1.《1984》中的大哥眼睛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大哥的眼睛是一个象征的图像。
这个形象象征着政府对人民的监视和控制。
无所不在的大哥眼睛警示着人们无处可逃的恐惧和束缚。
2.《百年孤独》中的黄蝴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黄蝴蝶是一个重要的隐喻。
黄蝴蝶暗示着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所有事件都有它们的原因和后果。
在麦昆德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中,黄蝴蝶象征着命运和宿命。
3.《红与黑》中的镜子司汤达的《红与黑》中,镜子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它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欲望,同时也暗示着人物对外界的观察和审视。
镜子象征着人物内心世界的透明和复杂。
三、读者的视角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时,需要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作品的背景和语境进行分析。
ywjszxk@隐喻的最初含义是将原意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隐喻的发展历史久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采用不同语言表达事情的表达方式。
当代语用观对隐喻有不同的见解,认为隐喻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表达行为,但并不是随意表达,而是有一定的原则。
互动理论认为,隐喻就是两个词语在语义上相互碰撞并产生更新的含义。
笔者认为,隐喻既是转换语言表达的语言行为,又是一种富有思想性的语言现象。
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隐喻的影子,比如《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会状录》《舞!舞!舞!》以及《海边的卡夫卡》等。
读者对这些小说中的弹子球机、羊博士、独角兽、萤火虫、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无面人、六具白骨以及老人等隐喻意象产生了多种解读。
隐喻可以与现实形成互补,弥补现实中的缺憾,让人们更生动、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给人一种美妙的艺术幻觉,有让读者感受到满足和充实感的思想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海边的卡夫卡》的研读,分析小说中的隐喻,以此丰富对村上春树小说的解读。
一、小说结构与设计中的隐喻读者在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不难发现,它们大都是以版块形式展开的,每一章都是分块描述的文本片段,章与章之间又有互相推进的关系,时刻让读者产生连贯而新奇的阅读体验。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利用平行的写作结构,于是,纵横两种结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一种条理有序的叙事空间。
《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集现实与梦想、客观与主观、平常与不平常于一体。
在小说中,作者一边用梦幻般的文字推动情节发展,一边又将某些细节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描绘出来。
一正一反的叙事结构,完美的虚实搭配,这正是《海边的卡夫卡》的魅力所在。
此外,这部作品还体现了村上春树的另一个主要写作特点,那就是小说整体给人以强烈的碎片感,像是由多个局部拼贴而成的整体。
小说一直在强调隐喻无处不在,村上春树所描述的隐喻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时而缥缈不定,时而又坚定不移。
叙事隐喻名词解释能识别叙事隐喻只是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实质。
对叙事隐喻的解读不但要考虑相关背景知识和具体环境,还要考虑施喻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态度。
隐喻的施喻者是隐喻及其意义构建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容漠视。
在这里,作者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其实,无论是哪一类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即使是历史也一样,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文学史仍然是一种不能走出主观虚构性的叙事本。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文学作品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主观虚构的空间,作者的思想观念往往就体现在这种主观虚构之中。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不论小说家怎样想做到客观、中立,他也无法不在小说中显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小说总是具有叙述性和评价色彩的,总是具有主观性的。
杨绛也接受布斯的观点,认为作者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里完全隐蔽自己。
当客观叙述与作者的主观态度发生冲突时,作者便把主观态度隐含在客观叙述之中,而采用隐喻的叙事手法。
在《魔法》中,女佣向有权有势的雇主布兰查德夫人讲述尼内特的故事,目的是要施加魔法,抓住布兰查德夫人的注意力,隐喻性地向她发出警告。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叙述了格列佛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
小人国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顶天立地的宇宙统治者,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两个党派以鞋跟高低为区分标志;巫人岛上的科学家研究从黄瓜里面提取阳光、从粪便里面提取营养、把数学公式写在饼干上吃下去。
这种荒诞的构思显然是非常规性的,必然包含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判。
对这类隐喻的解读必须依赖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社会的态度。
叙事隐喻在中国历史小说中也有较成功的应用。
《水浒传》第六十回讲述了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半夜三更劫寨时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射中面门,不久毒发而死。
但是清代金圣叹指出,杀害晁盖的其实并不是史文恭,而是宋江。
2022届中考小说“虚构”与“真实”解读与训练考点:1. 刘慈欣《摇篮》2. 加西亚·马尔克斯《流光似水》3.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非攻(节选)》及《公输(节选)》4.阎连科《士兵!士兵!(节选)》5. 老舍《骆驼样子(节选)》【考点研究】一、“虚构”赏析题(一)循环答题法1.情节角度——设置的情节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荒诞的。
2.人物角度——小说设置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
3.手法角度——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现实,笔法荒诞。
(二)答题模式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特点)+分析句(思想,情感)(三)虚构的技巧1.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
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
4.无中生有(故事新编)《孙悟空下岗记》5.虚构的艺术手法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想象、夸张、变形、荒诞等。
二、“真实”(艺术的真实、“真实感”)赏析题(一)循环答题法1.情节真实角度——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有铺垫、伏笔、照应。
2.人物角度——人物形象(圆形人物)的真实:(1)细节描写真实——语言动作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等。
(2)情感(心理)真实——性格随情节、环境而发展变化,真实反映人性的复杂。
3.环境角度——环境真实:环境于史有据,有现实基础(时代背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表达方式角度——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书信体、访谈录等。
5.主题真实(精神真实):反映某种精神或社会现象。
(二)答题模式手法句(表现手法,结构)+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特点)+分析句(思想,情感)示例:《士兵!士兵!》问题:小说是怎样使郭军这一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
虚构是文学的主导物质,它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刻更丰富的表达。
虚构深受作家和评论家重视,特别是现代派小说家,将虚构的地位提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比如卡夫卡、博尔赫斯等小说家,他们将虚构的作用发挥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们的作品《骑桶者》《变形记》《沙之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被选入了高中教材,供学生欣赏,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体会到了另一种阅读小说的方式,当然也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不少具有挑战性的麻烦。
就如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小说叙述一件悲惨的事,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走着去的(像惯常的现实主义描写的那样),而是骑着桶飞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我们设想,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而通过设计骑桶借煤这一虚构情节,则使每一个方面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惧、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这样形而上的层面。
就前者而言,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虚构后,学生是真心的不知如何是好,一是思考的宽度不够,学生难以想到多个层面;一是思考的高度也不够,难以想到形而上的层面。
这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去化解这个难题,我们一是要清楚这类虚构小说的特征,能做到“对症下药”,一是能找到一把有效的“钥匙”,能够打开问题之门。
小说的虚构往往是作家把观察到的,认识到的,想象到的,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或是未来的,甚至是另类的事物根据作家自身的经验想象加以夸张的笔墨去营造出一个使读者经验难以企及的世界。
很多时候,虚构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可能世界中,即将会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小说通过虚构,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更加丰富的真实信息,它使读者更多地感到那是生活的部分写照。
换种说法,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运用虚构,创造出看似新奇甚至怪诞却又真实的形象或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作者的多种想法,让读者在这种世界里去探索、发现。
因为读者的经验不同,解读的角度不同,作品就会有多种合理的解读,这些解读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越作者的意图。
那么,小说这种让读者有多种解读的可能给我们学生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虚构的形象或世界,就一个喻体,本体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作者的意图或超出作者预想的存在,只是这种比喻比较特殊,超出了我们学生的理解,但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我们曾经接触过此类作品,比如,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作品,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道理或意图。
所以,我们解读虚构类作品时,是可以用解读比喻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特殊的比喻,实际上就是暗喻,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隐喻。
根据近年有关最新论述,隐喻不只是一种辞格,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人类能动的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文化心理活动,而认知者的观念系统是建立在日常经验基础上的,它把同范畴和不同范畴、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同范畴和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
由于个体认知能力及水平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创见,这也说明了隐喻具有主观性的。
从隐喻的这些特点来看,我们将用隐喻来解读虚构小说,是比较恰当的。
隐喻由两个域构成:
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相对模糊的目标域。
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通俗一点说,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是喻体,作者要表达的是目标是本体,喻体是明明白白的,而本体是相对模糊的,可见仁见智。
以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为例,虚构之物“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之物”,可以做多方面的解读。
它可以看作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空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作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
由此可见,隐喻可以作为解读这类虚构小说的一把钥匙。
用隐喻来解读虚构小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方便,一是对于比喻方式的熟悉,一是对于比喻思维不陌生,因为比喻思维其实可以说是相似联想。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比喻,在高中对于比喻的特点、作用、用法等方面了解得比较全面了。
所以我们用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解读相对陌生的作品,是可以讨巧的。
那么,我们在解读这类小说主题时,就可以通过分析“喻体”来寻求“本体”,通过分析“喻体”的特点,来解读“本体”所蕴含的意义。
《黑羊》也是一篇虚构的经典,它讲述一个荒唐又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卡尔维诺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虚构世界。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它的游戏规则――偷窃,与被偷窃,一切的财产在这样不成文的形式中平衡地流通着,人们也过着没有穷富区别的幸福日子。
直到出现了一个诚实人。
晚上人人都出去偷别家的东西的时候,他只是独自留在家中。
于是,总有一家人偷不到东西,而另一家没有被偷东西,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乱。
他不去偷盗的行为影响了这个国家人们固有的生活而遭到极力制止,他无法反抗现在的规则,唯有走出家门到桥上看流水,却怎么也不肯去偷别人的东西。
于是,他被饿死。
也因为他的出现,这个原本平等的国家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分化。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秩序,于是,法律产生了,监狱产生了。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似乎都是合理的。
但富人和穷人都个个还是贼。
只有诚实人的出现,是个错误。
他是那只黑羊,混杂在白羊群中使白羊感到害怕的黑羊,该死的黑羊。
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如何运用隐喻来解读这个故事呢?首先是分析这个故事的特点,再从特点出发,找出它们的比喻意义,最后明白其主旨。
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其含义。
首先,从这个世界的特点来看,它是荒诞的,怎么可能人人都是贼,贫人是贼,富人也是贼,他们的生活就是偷盗和欺骗,贼人大行其道,诚实人却饿死。
这样的世界隐喻着什么呢?我们将这样的特点联系到社会现实、历史,可以这样理解: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
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其次,从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向来看,《黑羊》讲述的是一个变化的社会,以诚实人的出现为打破,出现了穷人和富人,法律和监狱;没有变化的是人人都还是贼。
这种变与不变会引起我们哪些联想呢?变化前的社会特点又会引起什么联想呢,变化后又会引起什么联想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均主义可使社会稳定、人人幸福,哪怕是以“互偷”的方式荒谬的活着;分配不均就会产生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即使是文明地生存。
第三,从这个社会的构成因素来看,这个社会出现了两类对立的人――贼和诚实人、穷人和富人,这两类人又意味着什么呢?从诚实人的命运来看,小说表达了对人性美和善的呼唤――诚实和善良是人类真正的美德,偷盗和欺骗是不文明的行为。
也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影响――人们只有顺应环境并努力改变环境,才是生存的最好策略,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贼们遵循人人偷窃的规则,所以他们是幸福的;诚实人违背规则,所以他饿死了。
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诚实人无法改变自己适应社会,于是,死亡是他的最终结局。
在一个畸形的社会,只有做一个畸形的人生存下去。
第四,从整个故事的文化寓意来看,它揭示了文化的冲突问题――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
文化的激烈较量,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充满了艰难曲折。
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
代表正义和良知的诚实人死了,而盗贼却活得有滋味。
我们还可从人性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
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
这篇小说还有多种解读角度,还有不少的精彩论述,从这些论述来看,都是围绕小说的隐喻意义来阐述的,这充分说明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读这类小说的有效性和方便性。
小说家的虚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果我们稍微归纳一下文中所举的三篇小说的虚构方式,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沙之书》虚构的是一个物件,《骑桶者》虚构的是一个情节,《黑羊》虚构的是一个环境,这些不同特点的虚构,都是小说中的核心,它们使小说隐喻的可能性更多,使小说解读的角度更多,是使小说“增值”的关键,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去接近小说虚构背后的“真相”。
吴神兵,刘七明,教师,现居湖北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