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上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分析]术后胃瘫是手术失误吗本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8~65岁,平均38岁。
其中胃癌9例,十二指肠肿瘤2例,胆管癌2例,胃溃疡1例,胰头癌1例。
手术方式: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2例。
讨论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为术后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时出现呕吐、上腹胀、有时可有顽固呃逆,无明显腹痛,因肠蠕动多正常,可有排气及少量排便。
查体可见上腹部振水音。
患者口服泛影葡胺可见残胃无蠕动或蠕动差,造影剂可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残胃大量潴留液。
胃镜检查可排除机械性梗阻,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诊断:①根据术后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时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
②胃肠减压>600ml/日,持续10天[1]。
③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胃蠕动弱或无蠕动,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④无明显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与低钠血症。
⑤未应用影响胃蠕动的药物。
病因:病因不甚明确,由于胃大部手术使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手术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
我们发现胃部恶性肿瘤术前有梗阻表现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者、精神紧张、抑郁的患者术后发生胃瘫的可能性较大。
治疗:①禁饮食、胃肠减压:严格禁饮食及持续胃肠减压,每天胃肠引流量比较大,注意补液时加上每天额外丢失量,补充足够热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有条件可用TPN,也可在胃镜下将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注入胃肠道营养剂。
我们的经验是对胃部恶性肿瘤术前有梗阻者,手术时间长考虑有术后胃瘫可能者手术前插营养管,术中将其插入十二指肠或行空肠造瘘。
术后早期行胃肠内营养。
②洗胃:每天可用2%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洗胃,1~2次/日,可消除吻合口水肿,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胃协调蠕动。
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8例分析胃瘫综合征是一种由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于腹部手术后患者。
本文对8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
一、患者特点本组患者年龄范围为35岁至65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
所有患者均为腹部手术后2个月内发生病情加重,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等。
体检发现患者腹部柔软无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正常。
超声检查或CT扫描发现胃肠道扩张。
二、诊断胃瘫综合征的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来确定。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等。
腹部体检常见的异常包括腹部柔软无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或CT扫描发现胃肠道扩张。
需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的可能性。
三、治疗针对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1.药物治疗口服促动力药物是治疗胃瘫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也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抗呕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
2.饮食调理患者饮食以易消化、低脂、低渣、高蛋白为原则。
常见的饮食方式包括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和软食等。
必要时,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胃肠道营养支持,如通过胃肠道外营养或经鼻胃管给予营养。
四、随访与预后胃瘫综合征的预后与病因、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合理饮食调理,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个别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或持续不愈的情况。
总结: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治疗以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为基础,随访与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患者个体差异。
腹腔手术后胃瘫综合症临床分析腹腔手术后胃瘫,又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多见于腹部手术后,发生率5%-25%[1],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PGS发生率可高达20%-50%[2]。
1.PGS的诊断标准PGS尚无国际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公认的诊断标准为刘凤林、秦新裕[2]200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2.停止胃肠减压或改变饮食为半流后出现上腹饱胀、膨隆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胃引流量超过800ml/d,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d;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如低钾血症、高血糖等;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炎及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等;5.未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国外亦有学者认为若在手术后第10天鼻胃管引出液体仍超过300 ml/d,或术后第14天仍不能适应正常进食而出现频繁呕吐者,在排除远端肠梗阻的情况下,须高度怀疑是否存在PGS[3]。
国外已广泛开展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即99T 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的情况,被认为是目前诊断PGS的金标准[4]。
2.PGS的影响因素及病因PGS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所致,发生PGS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病因有:2.1 围术期高血糖HaslerWL[5]发现围术期高血糖(血糖≥10mmol/L,连续超过3d)患者更易产生PGS,可能是当血糖处于较高水平时,容易影响胃排空,导致内脏的自主神经变性,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功能减退[6]-[7];同时,高血糖对胃动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作用与血糖升高程度呈正比[8]。
1.2.2围术期低白蛋白血症Meng H[9]等研究认为围术期血白蛋白低于30g/L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补充白蛋白使ALB>35g/L是术后防止PGS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疗体会
季兴文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5(019)027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诊疗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16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结果胃瘫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多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无食欲. 治疗措施包括: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静脉高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同时给予胃动力药经胃管灌注、10%GS+红霉素1.0 g静滴,每日1次,连续静滴5 d~7 d,部分病例给予胃镜刺激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1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均痊愈.其中12例治疗1周后痊愈,2例治疗3周后痊愈,2例病情反复,治疗6周后痊愈. 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围术期处理,以减少术后胃瘫的发生.【总页数】2页(P3880-3881)
【作者】季兴文
【作者单位】山阴县中医院,山西山阴 0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无痛内镜下肠置管在腹部手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
2.胃术后残胃胃瘫病因分析及诊疗体会
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4.36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因素分析及诊治体会
5.胃术后残胃胃瘫病因分析及诊疗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后不伴肠吻合口或输出空场袢等机械因素的残胃无力、排空迟缓的疾病,是胃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1]。
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共31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原发病:胃癌1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2例,毕Ⅱ式吻合1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Bar-Natan标准:术后急性发病,表现为严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叩诊有振水音;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 ml~800 ml,持续10 d以上;胃镜和/或钡餐检查提示胃流出道无机械性梗阻;除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3 临床表现患者停止胃肠减压及进流质或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痛,反复大量呕吐,肠鸣音减弱,体检时发现胃振水声,无气过水声;患者无明显腹痛,大部分患者有肛门排气;胃管引流量每日800 ml~2100 ml,持续引流至痊愈后拔除;本组均采用胃肠碘水造影或胃镜检查,表现为胃肠道通畅或吻合口轻度水肿,胃扩张,蠕动减弱,排空延迟或暂停。
1.4 治疗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0 d~35 d均恢复胃功能;术后2周~3周恢复胃动力19例,3周~4周恢复胃动力9例,4周~5周恢复胃动力3例;住院14~37 d,均未发生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宣泄心中的恶性情绪,解除其焦虑紧张的心情;保持良好轻松的心态有利于预防胃瘫发生及促进胃瘫恢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讲解各种治疗及护理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于尽快消除病痛,尽早康复。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6例分析资料与方法1996年8月~2006年7月收治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8~74岁,平均61岁。
原发疾病:胃窦癌4例,胃体癌3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结肠癌2例,急性重型胰腺炎1例,门脉高压症1例。
术式:胃大部切除(或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Ⅰ式吻合4例,BillrothⅡ式吻合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2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
临床表现:术后3~7天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食物后1~3天即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感,进行性加重,呕吐及顽固性呃逆,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食糜及少量胆汁,呕吐后症状缓解明显,无明显腹痛。
全组病人再行胃肠减压可抽出大量胃液,700~2500ml/日。
查体:上腹部饱满,可有轻度压痛,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16例均行稀钡或碘剂造影检查,见胃或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
7例行胃镜检查示胃或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每天用3%盐水洗胃,以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全胃肠外营养(TPN),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胃液引流量大时,可运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和生长抑素,运用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啉、红霉素等,铺以针灸治疗。
FDGE的恢复常突然发生,1~2天内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即可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
结果患者于术后10~41天恢复胃动力,其中3周内恢复9例,5周内恢复7例。
均非手术治疗而痊愈,无1例再手术。
讨论FDGE多见于胃手术,但腹部其他手术后亦可发生。
本组16例患者中涉及胃的手术11例(68.7%),其余5例未涉及胃的手术。
腹部手术后FDGE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非涉及胃手术FDGE的发生可能于神经递质和调节因子、精神因素、术后腹腔感染、全身营养状况、电解质紊乱、食物甚至药物有关。
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8例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腹部手术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救助。
一些患者在腹部手术后出现了胃瘫综合征,给其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基层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基层医院在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中的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并以8例具体病例为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在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导致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严重时可导致呕吐、腹胀、饮食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有很多种,包括手术操作对胃部神经和肌肉造成的损伤、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应激反应等。
对于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基层医院在保证治疗效果的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基层医院中,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对于具有腹部手术史和呕吐、腹胀等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胃肠功能检查,例如胃排空试验、胃镜检查等,以明确胃瘫综合征的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轻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胃瘫综合征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重度胃瘫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胃肠道支持营养、胃动力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等方法。
基层医院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8例具体病例的介绍和分析。
病例1:患者X,女,57岁。
患者术前诊断为胃癌,行根治性手术。
术后出现呕吐、上腹胀痛症状。
经胃镜检查和胃排空试验证实为胃瘫综合征。
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并配合饮食调理,症状逐渐缓解。
病例3:患者Z,女,63岁。
患者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术后恶心、呕吐。
经检查确诊为胃瘫综合征,给予抗呕吐药物治疗,症状得到缓解。
基层医院在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8例分析胃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并发症,在腹部手术后尤其常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获得治疗,然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成为医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对于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更是需要医生们掌握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术。
本文将通过对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期为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一、临床资料1. 患者基本情况本次病例分析包括8例患者,其中5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在45-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手术史,手术类型包括胃部手术、胆囊切除术、肠道手术等。
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时间在手术后1-3个月之间不等。
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
有的患者还出现了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的症状。
3.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的胃肠功能检测中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胃排空试验显示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内pH值升高;胃肠电生理检查中出现了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消化道内镜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破坏、胃壁肿胀等表现。
二、诊断与治疗1.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被诊断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消化系统功能检测。
2. 治疗在治疗方面,医生们采取了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了腹部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程度;采取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包括促进胃排空的药物、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等;还进行了食管胃管置入术以辅助患者进食与症状缓解。
三、治疗效果经过治疗,7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5例恢复了正常饮食,2例患者的腹部症状明显减轻。
仅有1例患者症状未能得到明显缓解。
四、讨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临床医生在面对该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疗分析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具体治疗效果。
方法:选用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患者在接受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并探讨有效治疗手段,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分析后发现,胃瘫综合征一般发生于患者接受胃肠术后3~6 d,临床上主要诊断该病症的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胃肠造影等。
30例患者接受保守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需继续手术治疗,胃动力恢复时间12~24 d,平均恢复时间(16.6±3.3)d。
所有患者在恢复半流食1周后均已痊愈出院。
結论: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为胃镜检查、胃肠造影等,患者确诊后,给予保守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临床疗效显著,降低了患者再手术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胃肠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疗效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使得当前越来越多人换上胃肠疾病,近年来临床上胃肠疾病的患者人数也正持续呈现上升趋势。
患者在临床上接受胃肠手术后,往往容易发生机械性的梗阻,进而导致胃瘫综合征。
胃瘫综合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胃由于排空作用发生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种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
目前临床上针对胃瘫综合征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降低了患者需要接受第二次手术的发生几率,从而缓解了患者痛苦,保障了患者生活质量[2]。
我院通过对收治的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恢复性分析,在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具体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5.8±4.6)岁。
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6例临床分析杨广海【摘要】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6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采用再次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应用胃动力药物促进胃蠕动和排空等非手术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1~7周非手术治疗,16例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均完全恢复并经口进食,康复出院.12例获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正常进饮食,营养状况良好.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胃钡餐造影结果,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并不困难.应用非手术治疗措施,可获满意治疗效果.术前控制并存疾病、术中规范进行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是预防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重要措施.【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上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作者】杨广海【作者单位】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睢县 476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综合征,简称术后胃瘫。
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和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症状[1]。
由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时间较长,若未给予有效干预,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
2010-01—2014-12,我科共实施各类上腹部手术1 168例,其中16例发生术后胃瘫。
经非手术治疗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2~69岁。
原发疾病及术式:贲门胃底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例, 十二指肠溃疡并瘢痕性幽门梗阻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3例。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Ⅰ型)扩张胆管黏膜下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
临床表现:术后4~6 d,当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停止胃肠减压、拔除胃管并开始进流质饮食或术后7~9 d由流质饮食向普食过度时。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
对其病史、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18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10~42天后,均恢复胃动力,无二次手术患者。
讨论: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损伤、胃肠应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常用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胃肠X线造影动态观察以及核素标记胃排空试验等;对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促胃肠动力药、中医治疗等,均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切除术;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vsyndrome,PGS),也被称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主要表现为胃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部排空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部手术近期并发症之一。
由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吻合口或者输出袢处的机械性梗阻的临床表现与体征相似,所以对其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8例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
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5.87±6.40)岁;体重52~74公斤,平均体重(63.45±3.72)公斤;原发疾病为胃溃疡5例、胃息肉2例、胃癌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间质瘤3例。
1.2 临床表现①所有患者在术后5~8天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并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作者:曲玉娟宋志春吴高春【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12~45天恢复胃动力并痊愈出院。
结论: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胃管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胃瘫均治愈,疗效满意。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诊断;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alysis syndrome,PG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是一种功能性的非机械梗阻。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PGS患者共16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1~70岁,平均55岁。
16例PGS患者的原发疾病:胃溃疡2例,胃癌10例,占75%;门脉高压症1例,胰头癌1例,重症胰腺炎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占25%。
并发应急性溃疡1例。
16例PGS患者麻醉方式:全麻6例,连续硬膜外2例,全麻加连续硬膜外8例。
12例患者术后3~7天改为半流质饮食,1~3天出现上腹部饱胀感,胃烧灼感,嗳气,随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部分含胆汁,大部分带有酸臭味,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PGS诊断标准:(1)术后患者已排气,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正常后,发生中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体检发现上腹胃形、胃振水声。
(2)胃引流量每日600~800mL以上,并持续6~10天或更久。
(3)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4)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5)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6)术后未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7)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
(8)胃造影提示胃扩张,蠕动欠佳或无蠕动,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示胃潴留,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蠕动减弱,内镜可通过吻合口或幽门。
诊断时应注意排除各种机械性梗阻因素。
本组16例患者均行胃碘剂造影检查,13例胃镜检查,诊断明确。
1.2 方法本组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每天1 500~2 500mL。
腹部检查:可见胃形、无肠型及蠕动波,部分患者有胃振水音,大部分患者肠鸣音减弱。
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检查基本正常。
均行X线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发现胃扩张,有大量胃液残留,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造影剂长时间滞留于胃内。
行胃镜检查13例,其表现为胃扩张,胃内有大量潴留物,蠕动弱,胃黏膜充血水肿,胃镜可通过吻合口及幽门。
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有效持续胃管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物应用:采用胃复安针10mg,2次/天,肌肉注射;吗丁啉混悬液30mL,3次/天,胃管注入;红霉素针剂0.5U,静脉滴注。
中药治疗:针灸、足三里穴位封闭。
胃镜检查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刺激患者呕吐,可使部分患者很快恢复。
辅以3%高渗盐水洗胃,每次约注入200mL,保留10分钟后抽出,应特别注意抽出全部注入液体;地塞米松每天5~10g,静滴5~7天,应用激素对于缓解症状、减轻黏膜及吻合口水肿有明显效果,同时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应慎用,且只宜短时间应用。
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采取全肠外营养(TPN)。
TPN在发病开始即可应用,症状缓解后(胃管减压每天<300mL)停用TPN,开始流质饮食,然后逐步改为半流质和软食,本组使用TPN10~30天。
2 结果本组16例手术后PGS患者经治疗10~45天均恢复胃动力。
12例PGS后3~4周临床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3例患者PGS后6周临床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1例患者PGS后7周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
3 讨论PGS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癌及各种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
因其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也称胃排空延迟症、胃弛缓症。
有学者倾向称胃麻痹,国外以前称胃无力或胃淤滞。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趋向统一称胃瘫。
腹部术后因胃肠动力紊乱导致的PGS在国内较普遍, 手术后胃瘫发生率较高[1],由于诊断时间的标准不同,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0.3%~13%。
PGS 病因可能是由肌肉运动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液异常改变所致[2]。
诊断时间常用标准为术后7、10、14天,目前趋向用10天作为统一标准[3]。
因为一般患者在术后10天胃肠动力基本恢复,可以正常进食。
PGS多见于胃部手术,但腹部其他手术后也可发生。
本组16例患者中,涉及胃手术者12例(75%),其余未涉及胃手术者4例(25%)。
正常情况下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受电节律、神经及体液调节,协调胃肠肌肉的收缩产生有效的胃肠蠕动。
术后诱发PGS的潜在因素较多,(1)神经因素: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应激反应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来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肠排空延迟[4]。
(2)手术创伤:本组病例中4例手术没有破坏胃的完整性,胃迷走神经基本无损伤亦无吻合口,因此,发生胃瘫的机制很可能是手术本身的创伤引起。
因为创伤亦可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另外,手术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状态会使胃肠激素的产生和调节作用出现异常使胰高血糖素和促胰液素增多,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减少。
应激状态和静脉营养条件下,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相对不足,糖异生作用增强;胰高血糖素增多会使血糖增高,而高血糖可抑制胃动力[5]。
(3)麻醉: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麻醉时过多的空气或氧气吸入胃内与PGS的发生有关。
手术过程中致使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或氧气,使胃过度膨胀,胃壁肌肉麻痹,术中、术后未做胃肠减压处理而发病[6]。
(4)激素分泌紊乱:除了神经系统参与胃肠动力的调节外,近年来还发现许多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胆囊收缩素(CCK)、肠高糖素、酸调理素、前列腺素E1、血管活性肽等均可延缓胃排空[7]。
(5)其他因素: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过敏反应、腹腔严重感染,特别是糖尿病等均可导致PGS。
糖尿病可导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6)刘玉坦[8]研究认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运用镇痛剂可能是胃癌、胆管等大手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
(7)突然进食使残胃无法承担扩张负荷致胃动力下降[9]。
(8)长期禁食、应用抑制胃肠运动药也是致胃动力差的因素。
但至今仍难以解释为什么相同条件下仅有少数患者发生PGS,甚至有些早期胃癌行局部切除术,其创伤很小,迷走神经又无损伤,亦发生PGS。
本组病例中发现平时精神极易紧张及失眠者,其发病与精神、情绪的不稳定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PGS一经确诊,则采取下列治疗措施:(1)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禁食水,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保持胃处于空虚状态,尤其要帮助患者解决长时间放置胃管所带来的不适,且不要因为引流量有所减少就过早拔出,一定要在引流量稳定在每天100~200mL且夹管试验1天后无呕吐、腹胀等症状时才拔管。
(3)营养支持是治疗中的关键,一定要及时纠正低蛋白、贫血等,补足液体,充分补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条件许可时尽早应用肠内营养(EN),但放置营养管一定要达空肠上部。
(4)应用促胃动力药,可采用胃复安、吗丁啉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食管和胃的平滑肌均有显著促动力作用。
能促进胃的排空,并能增加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西沙比利是一种新型的促动力药,其作用机理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同时也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发挥胆碱能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对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效果。
红霉素静脉点滴对糖尿病性胃无力和胃术后,尤其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无力症状有较好疗效。
(5)激素及生长抑素的早期使用,对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吻合口水肿有益,但时间不宜过长。
本组使用激素的时间一般在5天左右。
(6)胃镜检查在诊断的同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可能是由于胃镜适度刺激胃壁或通过吻合口刺激空肠输出袢,加速胃及空肠输出袢功能的恢复而使病情好转,亦可通过胃镜将营养管置入远端空肠行肠内营养支持。
但应避免过频的胃镜检查。
总之,PGS是一种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属功能性疾患,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由于恢复时间较长,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和医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1] Eagle DA, Gian V, Lauwers GY,et al.Gastroparesis follow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1,28(1):59-62.[2] Zarate N,Mearin F,Wang XY,et al.Severe idiopathic gastroparesis due to neuronal and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degeneration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management[J].Gut,2003,52(7):966.[3] 宋勇,王荣,王曙逢,等.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4):357-359.[4] Ishiguchi S,Tada H,Nakagawa K, et al.Hyperglycemiaimpairs antro-pylofic coordintion and delays gastric empaying in conscious rats[J].Auton Neurosci,2002,95(1-2):112-120.[5] 成军.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4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7,8(3):75-76.[6] 任建军,李太品,王弘略,等.胆囊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J].腹部外科,2003,16(4):238.[7] 刘辉,黄陶承,蔡元坤,等.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298.[8] 刘玉坦.腹部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08-1009.[9] 朱帜明.上腹部术后胃瘫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