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原因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87.82 KB
- 文档页数:3
食管癌术后胃瘫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张秀金1,王连云1,曹星华2,李书军1(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2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治原则和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316例食管癌食管胃吻合术后6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胃瘫发生率1.92%,6例胃瘫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温盐水洗胃,胃动力药等非手术治疗及专业的护理干预后病情好转,痊愈出院。
结论: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食管癌术后胃瘫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采取非手术治疗,配合周密的护理,胃瘫患者可痊愈。
关键词:食管癌;胃瘫综合征;胃吻合术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2.08.052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胃肠手术后出现的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常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1]。
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行食管癌根治食管胃吻合术316例,术后发生胃瘫6例,经非手术治疗及专业护理后均痊愈,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行食管癌根治食管胃吻合术316例,术后发生胃瘫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9-78岁,平均62.8岁。
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5例;弓下吻合术后1例。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均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和胃肠减压管。
6例患者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近期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糖尿病和结缔组织病。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肠蠕动后拔除胃管,3例于术后第7天,3例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12天,第1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急、上腹饱胀不适、频繁呕吐,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咖啡色,味酸臭,重置胃管后症状缓解,胃肠减压引流量850-1100mL,夹闭胃管24h后症状重新出现。
1、胃瘫的症状胃瘫主要表现为腹胀和呕吐,一般在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出现,呕吐呈溢出性,呕吐物为食物及含有或不含有胆汁的液体。
查体可见上腹部胀满,中下腹平坦,肠呜音微弱或消失。
振水音阳性。
辅助检查:应用X线或碘剂动态观察,可发现残胃扩张、无收缩或蠕动极弱,钡剂长时间停留在残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钡剂可呈点状或线状缓慢通过吻合口分散在输出肠段内。
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无收缩和蠕动、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输出肠袢无梗阻现象。
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很有价值。
2、胃瘫的发病原因2.1、迷走神经切断术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
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
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
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
2.2、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
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2.3、糖尿病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
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
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3、胃瘫怎么治疗胃瘫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此外还可应用药物、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
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
胃瘫发生后,通常小肠和结、直肠的功能不受影响,所以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要注意营养制剂的配方,过高的脂肪制剂会延缓胃瘫的恢复,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
胃切除术后并发征—胃瘫经病原学统计,就大多数患者并发胃瘫的病因可分为:糖尿病(29%)、术后并发(13%),原发性(36%)[2]。
而胃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多种解释:其主要原因更多的倾向于术中迷走神经损伤和手术本身带来个副作用,其他医源性所致胃瘫的原因有麻醉、镇痛剂;抗胆碱能药物和部分糖尿病用药和其他类肿瘤性疾病等[3]。
1.完整的胃蠕动是由胃底的紧张性收缩、胃窦的位相性收缩和幽门十二指肠的收缩抑制作用构成的[4]。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
2.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
3.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者较之无梗阻者胃瘫发生率高。
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致不同程度的胃功能不佳者,术后胃瘫发病率较高。
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较毕-Ⅰ式胃瘫发生率高,这可能是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也是因素之一。
4.胃电节律紊乱是胃排空迟缓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胃电起搏与传导过程主要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s)支配,Cajal细胞相当于心脏窦房结的起搏细胞,位于胃体、胃窦部肌壁间隙内,术后胃瘫的发生与胃电传导通路中 ICC 数量减少,结构紊乱及传导功能下降有关[5]。
有学者认为胃切除同时切除了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PGS的发生有关[6]。
5.术后持续镇痛术后2-3 d采用连续硬膜外或静脉麻醉镇痛,其麻醉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
王昆山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09(16)25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2001年至今收治PGS 5例,占同期胃切除102例的4.9%.结果:本组PGS发生率为4.9%.均发生在术后6~10 d,经非手术治疗,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均可恢复.结论:PCS的发生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一般经非手术均可治愈.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王昆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木兰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木兰,151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诊治分析 [J], 丁克雄;谢大伟;董伟;吴晨曦;赵玉环;袁宝红
2.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30例诊治体会 [J], 许驾云
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 [J], 夏博;王斌;赵光忠;李增军
4.36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因素分析及诊治体会 [J], 冷光现;俞永江;杨伟林;杨
欢;王斌生;曹农
5.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J], 魏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后不伴肠吻合口或输出空场袢等机械因素的残胃无力、排空迟缓的疾病,是胃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1]。
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共31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原发病:胃癌1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2例,毕Ⅱ式吻合1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Bar-Natan标准:术后急性发病,表现为严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叩诊有振水音;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 ml~800 ml,持续10 d以上;胃镜和/或钡餐检查提示胃流出道无机械性梗阻;除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3 临床表现患者停止胃肠减压及进流质或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痛,反复大量呕吐,肠鸣音减弱,体检时发现胃振水声,无气过水声;患者无明显腹痛,大部分患者有肛门排气;胃管引流量每日800 ml~2100 ml,持续引流至痊愈后拔除;本组均采用胃肠碘水造影或胃镜检查,表现为胃肠道通畅或吻合口轻度水肿,胃扩张,蠕动减弱,排空延迟或暂停。
1.4 治疗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0 d~35 d均恢复胃功能;术后2周~3周恢复胃动力19例,3周~4周恢复胃动力9例,4周~5周恢复胃动力3例;住院14~37 d,均未发生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宣泄心中的恶性情绪,解除其焦虑紧张的心情;保持良好轻松的心态有利于预防胃瘫发生及促进胃瘫恢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讲解各种治疗及护理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于尽快消除病痛,尽早康复。
胃瘫综合症的临床护理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以往曾称为胃无张力症、胃滞留或胃潴留等,作为一种功能性病变,可致病程延长,营养障碍,并诱发其他并发症。
1 发病机制胃瘫综合征(pgs)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大量学者对pgs 的发病机制作出了深入研究,但目前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多数学者认为pgs 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①精神-神经因素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及pgs 发生后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②手术创伤大,时间长,胃壁挫伤较重。
③迷走神经主干损伤,动物和临床实验表明迷走神经干切断和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内液体和固体食物排空均延迟[1],(5)复杂的胃肠道重建影响了胃肠电机械活动协调。
(6)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刺激胃肠蠕动的多种肽类激素分泌减少,降低了胃动素对胃排空运动的作用。
(7)其他相关因素高龄、低蛋白血症、术前幽门梗阻、营养不良、术后腹腔感染及糖尿病等。
2 诊断标准目前关于pgs 的诊断仍存在很多争论,尚无统一的标准,根据文献报道总结如下:(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进食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潴留症状,必须行持续胃肠减压才能缓解。
(2)持续胃肠减压引流量每天大于800ml,持续时间超过5d。
(3)经x线造影,结合胃镜检查,证实胃无蠕动或造影剂线性进入十二指肠并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4)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胰腺炎及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等。
(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功能的药物,如山莨菪碱、阿托品、吗啡等。
(7)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残胃饱满、无蠕动波,排空困难。
(8)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3 辅助检查钡餐或碘剂造影,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不收缩、不蠕动或蠕动较弱,数小时后有极小量对比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但胃内大量造影剂残留,胃镜检查可见胃内大量胃液潴留,可有吻合口水肿4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肠道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胃部烧灼感、嗳气、返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及胃液,量多,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伴有酸臭气,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护理体会。
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9月诊治的40例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患者实施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洗胃,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同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评估、心理护理、胃肠减压管护理、静脉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
结果:保守治疗14~25 d,平均(17.78±6.72)d,临床症状消失,恢复饮食,全部痊愈出院,无再次手术病例,无护理纠纷,患者对护理满意39例(95.50%,39/40)。
结论:对腹部手术胃瘫患者采用进行有效护理配合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胃瘫综合征是因胃动力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胃排空障碍、胃无力症,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以餐后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1],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近年来笔者诊治胃瘫综合征40例,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11年9月笔者诊治的40例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80岁,平均(55.90±14.34)岁,基础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外伤性胃肠破裂修补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直结肠手术等。
1.2临床表现本组均发生在术后5~12 d,平均(7.12±2.67)d,肛门恢复排气排便以后,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体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振水声,胃肠减压引流量916~1934 ml/d,平均(1189.90±267.93)ml/d。
1.2辅助检查钡餐检查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不收缩、不蠕动或蠕动较弱,数小时后有极小量造影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
1.3治疗方法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两次,并抽空胃内容物;促进胃张力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充钾。
术后胃排空延迟的观察及护理术后胃排空延迟也称术后胃瘫,是腹部手术后较顽固的并发症,容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梗阻或炎性而继续观察或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现回顾性分析对12例术后胃排空延迟患者的诊治观察及护理所取得的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1~76岁,平均45.3岁。
胃癌或胃大部分切除(毕I式2例,毕II式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
以胃大部分切除毕II式发生率最高66.6%(8/12例)。
12例患者中2例在术后5~7d 拔出胃管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混有胆汁,其余10例患者术后7d左右胃管仍能引出1000ml左右液体,且偶有恶心呕吐,口中反流的胃液、唾液较多。
1.2辅助检查患者血、尿、肝功没有异常。
造影示吻合口或幽门管通畅,胃蠕动波阻表现。
上消化道钡透及胃镜示残胃胀满无张力,胃肠吻合口无器质性狭窄与梗阻[1]。
其中1例76岁患者胃镜检查示胃壁及吻合口轻度水肿,但无梗阻。
1.3方法采取保守治疗:禁食水,持续有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胃肠减压,未留置鼻肠管的患者在胃镜下留置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百普力、能全力、康全甘、能全素、蛋白质粉果汁等。
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1例吻合口水肿者给予3%~5%高渗盐水洗胃12h 1次。
使用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新斯的明等经胃管注入夹闭30min;中医治疗:针刺足里、中脘、三阴交等穴位[2];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除顾虑,让患者及家属振奋信心积极配合。
1.4观察与护理1.4.1心理及安全护理术后胃排空延迟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很大的增加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患者失去耐心,情绪焦躁,对治疗产生抵触,甚至有意拔管放弃治疗,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解除疑惑,树立信心,护士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胃管及鼻肠管的重要性,保持胃管与鼻肠管的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1.4.2营养护理长时间的禁食水可能引起患者营养失调、电解质紊乱,进而导致其他并发症,术后胃排空延迟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至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