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生态农业战略意义与文明生态村模式

海南省生态农业战略意义与文明生态村模式

海南省生态农业战略意义与文明生态村模式
海南省生态农业战略意义与文明生态村模式

海南省生态农业战略意义与文明生态村模式

周祖光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摘要海南岛由于过去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违背自然规律的农业活动,打破了农业发展的基

石,反过来抑制了农业的发展。海南省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创建适合本省的生态农业新模

式——文明生态村,使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得到了协调、共赢的快

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警钟新模式生态村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林、牧、副、渔诸业都能因地制宜地协调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正常更新;其产品经过多层次转化利用与加工过程,大大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自然和人工调控作用,生产潜力得以发挥并持续地增值;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功能齐全与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因此,生态农业又称之为可持续农业,无废料、无污染的高效益农业,其目标是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掠夺资源以求一时的经济收益。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历史曾经敲响的警钟

海南岛在远古时代为热带原始森林所覆盖,到公元前111年海南岛划入西汉王朝版图之前,全岛的热带原始森林覆盖率为90%;1933年覆盖率降至49.9%;1955年覆盖率又降至25.7%,全岛天然林面积有86.3万hm2;1980年全岛天然林面积仅有33.1万hm2,覆盖率仅剩9.8%。在解放后的25年间,天然林就减少61.6%,大大超过了全世界天然林在100年内消失40%的速度,且剩下的天然林也已残破不堪,有79%是经过不同程度破坏后恢复起来的中幼林[1]。由于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打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石,造成海南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a.气候反常,水旱灾害频繁。海南旱涝灾害频繁出现,尤其是70年代和80年代,几乎年年出现旱涝灾害。据统计,70年代海南早造受旱面积6.67万~8.00万hm2的有3年,受旱面积3.33万~5.33万hm2的有4年,真是“十年七旱”。80年代,水旱灾害也屡有发生,很多县经常出现生活用水困难,山塘水库干涸,河溪断流等。

b.水土流失,江河水库淤积严重。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至70年代,海南岛水土流失的面积超过1000km2,流失的土壤超过33亿t,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相当于27.3万t 化肥。60年代海南三大江河(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平均含沙量为0.1072kg/m3,70年代平均为0.1492kg/m3,含沙量增加39.18%。海南最大的松涛水库从1959年平均泥沙淤积量8万t/a 猛增至1984年的70万t/a,超过了允许淤积量近10倍。

c.土壤肥力下降。海南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60年代的1.5%下降至80年代末的0.8%,氮、磷、钾含量缺乏水平的占70%。此外,由于大面积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土壤肥力急剧下降。

d.生物多样性锐减。据估计,在过去的40年,海南省至少有200多种植物已经灭绝;动物物种的丧失更加严重,在50年代调查鸟类时记录了344种,而现在仅能见到70多种。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野生稻,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消失,20世纪60年代海南岛有野生稻200多hm2,目

前仅剩10多hm2;普通野生稻的1182个分布点已消失了80%;药用野生稻保存下来的分布点也只是原来的3%~5%;疣粒野生稻已有12.9%的居群灭绝,83.9%的居群处于中度和重度外界干扰下[2]。

e.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的创伤。由于人们不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大规模的刀耕火种,甚至死套硬套大寨式的梯田,连文昌市铜鼓岭这样优秀的自然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开发成大寨式的梯田种植菠萝,结果既违背了自然规律,也给农业经济沉重的打击,造成了粮食、棉布、肉类等农副产品都要按人头定量供给。此外,农产品也出现了减质减量。如素有“荔枝故乡”的羊山地区,由于人为的干扰,生态严重失调,各种鸟类减少80%以上,失去自然天敌的控制,害虫猖獗,从1976年至80年代末,连年落花落果,严重失收,每年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当年价)[3]。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坏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环境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既不同于传统农业,又有别于现代化农业[4]。生态农业强调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陷;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重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将先进农业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文明生态村模式

海南省吸取过去农业发展的教训,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要领,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生态农业发展全新模式——文明生态村,并将成功经验及时积极稳步地推广,把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1年以来,至2004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480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0.6%,且还有600多个正在创建中。

(一)文明生态村主架构

文明生态村模式的主架构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健康向上的生态文明(图1)。这三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环境是基础。

图1 海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文明生态村主架构

(二)文明生态村主要立体经济模式

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采取农林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时空排序,建立高生产力,综合效益大的立体生态系统,并进行综合管理,使之发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文明生态村采用的立体生态系统主要为林—果、林—药、林—藤等林农模式(图2)。

图2 文明生态村主要立体生态系统模式

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采用的立体农业经济模式,在林下种植咖啡、益智、茶叶、南药等多种经营,都比裸露地生长好,产量高,增产15%~30%,品位上等;短期效益净收入第2年为单纯种植作物1倍,全部造林费用70%~80%靠间种收入弥补投入,自营经济自负盈亏,两年内就可收支平衡,第3年获得盈利(表1)。

表1 林间种植三华李投入产出比较

年份 总投入 产出 净产值 产出/投入

第1年 2.43

第2年 1.86 2.40 1.89

第3年 3.345 12.00 6.765 3.59

第4年 4.86 18.00 13.14 3.70

(三)农户生态循环子系统

文明生态村不但改善了以往农村杂乱无章、粪臭熏天等的陋习,猪入圈、牛归栏、垃圾进池,家家盖起了厕所,用上了沼气,得到了廉价能源,也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户自身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子系统(图3)。

案例分析: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吴姓农户,通过艰苦奋斗,在荒坡上创办的立体农业生态园,种了优质大芒果和珍珠石榴1000多棵,槟榔1.5万多株,胡椒1.2万多株,养猪900多头;之后他又承包了水面达67多hm2的水利水库,放养优质淡水鱼12万多尾,养鸭1400多只;同时还建起了日酿酒500kg的酒厂,用酿酒剩下的酒糟喂猪,用猪粪建起了 50m3的大型沼气池;此外,在生态园四周营造林木和种植南药等经济作物(图4)。几年下来,整个荒坡变成:园后青山郁郁葱葱,园前水库碧波荡漾,园里的芒果、槟榔挂果累累,绿树丛中的猪舍,头头膘肥体壮,生态园的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a,而其创造的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为依据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谨慎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向传统的道德观、自然观、发展观、生产观、

图4 海南陵水县隆广镇吴姓农户立体、循环农业

消费观以至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是树立科学、文明,与自然友善的态度和行为的表现。近年来,海南省农村高扬生态文明旗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培育为内涵,广泛开展了一举万利、大得人心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努力改变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切落后生产方式,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倡导环境道德和伦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新村中兴建了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科教室、篮排球场、农村教育中心、公共阅报栏、宣传栏等文化设施,使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过去的黄土裸露,建房无章,污水横流、粪臭熏天的农村景象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重新规划建设的清洁美观的花园式新村;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树立起生态文明新风范,对自然倍加关爱,努力建设干净、漂亮的新农村;在已建成的新村中,鸟多起来了,农民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周祖光.海南岛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89,8(2):45~46

[2] 邓建华,陈光良.植物“大熊猫”——野生稻[N].海南日报,2003-12-09(7)

[3] 周祖光.走生态农业道路发展市县经济.海南市县经济研究.海南:海南出版社,1991:234~239

[4] 周祖光.关于海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4):22~25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

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

海南地理小论文

地理与旅游学院 海南地理期末论文试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成果 学生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系部:旅游管理管理系 学号:200711302140 提交时间:2010年 11 月 2 日

试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成果 作者: 指导老师: (地理与旅游学院07 级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本科班) 摘要: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海南省委、省政府从2000年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本文主要研究海南从2006至今关于建设生态省所施行的办法、政策,所举行的活动,所颁布的法规条例等,并且对海南省建设生态省以来的各类措施所产生的成果的论述。 关键词:生态海南环保成果 1.引言 生态省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是为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矛盾而提出来的政策,是扭转“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整体恶化”趋势的战略思路。 1983年,于光远提出“把青海省建设为生态省”。1997年底至1998年初,九三学社颜家安、颜敏撰文提出建设海南生态省,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1999年初,海南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批准。至今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1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发轫于海南特区的生态省运动,起源于改革开放对地方自主权的扩大,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起源于对民主政治的弘扬以及自下而上的草根参与,这是生态省运动的根本意义。 2.海南建设生态省所采取的措施 从2000年起海南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村至今政府以及各界非政府民间组织都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响应政府的号召,一下为收集而来的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政策和政府部门日常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条例等等。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海南某农业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海南某农业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建设单位 1.1.4 项目建设地点 1.1.5 项目建设规模 1.1.6 项目建设期限 1.1.7 项目投资规模 1.1.8 资金来源 1.2项目概述 第二章建设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3.1中国休闲农业市场分析 3.1.1中国休闲农业市场现状 3.1.2中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 3.2海南休闲农业市场分析 3.2.1海南地区休闲农业市场现状 3.2.2示范园建设情况 3.2.3海南地区休闲农业市场需求 3.3休闲农业之社会需求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4.1资源条件 4.2地理条件 4.3原材料条件 4.4交通运输 4.5经营机制及技术情况 4.6经营机制及技术情况 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5.1项目实施目标 5.2具体实施地点和范围 5.3实施内容

5.4实施计划 5.4.1建设规划 5.4.2建设工期 5.4.3实施进度安排 5.5支持环节 5.6组织形式 第六章投资估算 6.1投资估算依据 6.2项目投资估算 6.3资金来源 6.4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七章投资效益分析 7.1成本效益分析 7.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1.2产品成本 7.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7.2财务效益分析 7.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2.3不确定性分析 7.3社会贡献效益分析 7.4综合效益评价 第八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1项目风险因素 8.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1.2技术风险 8.1.3市场风险 8.1.4资金管理风险 8.2风险规避对策 8.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8.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建议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 一、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 万多户。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平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 个月缩短为5-6 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 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 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初稿) 海南省农业厅 编制 海南大学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 0 1.1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形势要求 0 1.2 热带农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2) 1.3 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意义 (6) 1.4 规划编制期限与依据 (9) 第2章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11) 2.1发展现状 (11) 2.2 SWOT分析 (12) 2.2.1优势 (12) 2.2.2劣势 (15) 2.2.3机会 (16) 2.2.4挑战 (18) 第3章规划总体思路与目标 (22) 3.1指导思想 (22) 3.2 规划原则 (23) 3.3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6) 3.3.1 总体目标 (26) 3.3.2 近期(2011—201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6) 3.3.2 中长期(2016至2020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7) 第4章海南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区划 (29) 4.1 都市休闲农业区 (29)

4.2 黎苗族农业文明示范区 (30) 4.3 森林公园与山庄度假区 (31) 4.4 其他类型休闲农业区 (32) 4.4.1观光采摘园 (32) 4.4.2教育农园 (33) 4.4.3科技示范园 (33) 第5章海南休闲农业相关产业规划 (35) 5.1农业产业规划 (35) 5.2 林业产业规划 (36) 5.3牧业产业规划 (37) 5.4渔业产业规划 (37) 5.5 副业产业规划 (38) 5.6文化产业 (39) 5.7 服务业产业规划 (39) 第6章休闲农业区域规划 (41) 6.1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1) 6.1.1规划区域范围 (41) 6.1.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2) 6.1.3具体休闲农业规划 (43) 6.2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4) 6.2.1规划区范围 (44) 6.2.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2014年海南省澄迈县基准地价表

澄迈县城镇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成果 一、澄迈县城镇各用途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成果 澄迈县各用途基准地价表单位:万元/亩土地级别 用地类型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V级商服用地125 100 80 65 55 旅游区商服用地145 120 95 73 60 住宅用地115 95 78 63 53 旅游区住宅用地170 135 105 85 70 工矿仓储用地35 31 26 - - 二、澄迈县商服用地城镇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成果 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基准日为2013年7月1日,平均容积率为2.0,出让年限为40年,基础设施开发程度为相应土地级别平均开发程度下的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地价以元/㎡表示。 澄迈县商服用地基准地价表 乡镇单元片区 基准地价土地 级别 设定开发状态 设定基础设施开发 费用(万元/亩)元/平方米万元/亩 金江镇 1-2 1875 125 I 高配置五通一平17.1 3-12 1500 100 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5.3 13-40 1200 80 I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3.5 41-77 975 65 IV 中配置五通一平11.7 老城开发区及老城镇 1-4 1500 100 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5.3 5-59 1200 80 I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3.5 60-90 975 65 IV 中配置五通一平11.7 福山镇及红光农场 1-8 1200 80 I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3.5 9-33 975 65 IV 中配置五通一平11.7 永发镇 1-10 1200 80 III 高配置五通一平13.5 11-24 975 65 IV 中配置五通一平11.7 瑞溪镇 1-12 975 65 IV 中配置五通一平11.7 13-24 825 55 V 中配置五通一平9.9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对我国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构建冷链系统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村的构想,在省万宁市礼纪镇的初步实践表明,该项目对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产业集群冷链系统新兴农业生态农业 1.项目背景 1.1中国及农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底,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4.5%,农业从业人员比重50%,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比重62.6%,而农产品出口比重仅为4.2%。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本国策。 我国热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已建成成规模的热作基地10余处。岛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均处在热带亚热带,是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许多特色热带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在我国热带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农业也是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200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96.5亿元,农业增加值249.8亿元,占GDP的35.8%。建省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牌,使农业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1.2机会分析 农业连续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增长仍然属于资源型、粗放型,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沿着老路还能走多远?

WTO的加入,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区域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紧密。作为一个特色资源省区,在“9+2”、“10+1”等局部区域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国际热带亚热带农业大舞台上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地位? 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率达85%,中国平均加工率为23%,而省只有5%,差距蕴含着巨大商机。 2004年2月24日,卫留成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为了实现我省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要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只要政府、企业、老百姓上下一条心,就能抓住机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1.3基本概念 我们已经认识到精深加工及运销是农业的唯一出路,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怎样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业“四化”格局?是采取全民动员,家家户户作坊式的,还是其他方式?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有多种,烘干、榨汁、腌渍、冷冻等,选取什么工艺才能易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才能适合热带亚热带农产品及省情?这里首先引入几个基本概念。 冷链系统 原用于食品运销及加工领域,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过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食品冷链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引入到热带亚热带农副产品运销与加工中,冷链系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预冷:是指食品从初始温度(30℃左右)迅速降至所需要的终点温度(0℃~5℃)的过程,水果蔬菜采摘后,由于受田间热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

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

关于拟表彰2019年度澄迈共青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的公(2020)

关于拟表彰2019年度澄迈共青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的公(2020) 为表彰先进,选树典型,激励广大团员、团干部和各级团组织奋发有为、再创佳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关于评选2019年度澄迈共青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澄团字〔2020〕8号)文件要求,经基层民主推荐,资格审查,团县委书记办公(扩大)会议研究审议,拟推荐以下集体和个人,现予以公示。 1.澄迈县五四红旗团委(5个) 共青团澄迈县公安局委员会 共青团澄迈县瑞溪镇委员会 共青团澄迈中学委员会 共青团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委员会 共青团澄迈县白莲中学委员会 2.澄迈县五四红旗团(总)支部(6个) 共青团澄迈县人民法院团支部委员会 共青团海南(澄迈)金马现代物流中心支部委员会 共青团国家税务总局澄迈县税务局支部委员会 共青团澄迈县人民医院团支部委员会 共青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澄迈县支行支部委员会 共青团澄迈县思源实验学校总支部委员会 3.澄迈县优秀共青团干部(10个) 王议共青团海南(澄迈)金马现代物流中心支部委员会书记 李焕臻共青团澄迈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副书记 李虹漫(女)共青团海南澄迈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王承任共青团海南省技师学院委员会副书记 唐斌共青团澄迈二中委员会书记

王仕健共青团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委员会书记 王亚清(女)共青团澄迈县瑞溪中学委员会书记 杨红共青团澄迈县思源实验学校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王瑛(女)共青团澄迈中学校团委委员、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陈崇诒澄迈县西达中心学校大队辅导员 4.澄迈县优秀共青团员(10个) 林海莲(女)澄迈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 邝鹏澄迈县公安局监管大队辅警 翁敦阳国家税务总局澄迈县税务局科员 洪莺桓(女)澄迈县人民医院护士(援鄂抗疫一线) 朱绵基海南省技师学院机械系团总支副书记 王迓琳(女)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部部长 陈宇澄迈县昆仑学校初三(1)班班长 吴茜(女)澄迈县文儒中学校学生会主席 陆小菲(女)澄迈县长安初级中学学生会主席 凌文福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会主席 5.澄迈县最美志愿者(10个) 吴世杰澄迈县公安局特警大队队员 李世强海南省技师学院志愿者协会会长 翟鑫成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黄月娥(女)罗浮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会长 吴飞老城镇青少年事务社工

海南省澄迈县六山村美丽乡村项目可行性报告书

中国·海南 澄迈县六山村美丽乡村 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书 海南六山湖庄园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08月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六山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1.1.2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为 7800 万元。 1.1.3项目由来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本项目以建设“富裕六山、文化六山、生态六山、文明六山”为总体目标,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为切入点,通过3大体系(生态旅游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休闲旅游经济,着力打造构筑“美丽六山——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快速实现美丽乡村必须达到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本项目,摸索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方法与模式,进而带动和推进六山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纲要”所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内容,是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基础。

1.1.4项目所在区域情况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因古县治老城有“澄江”、“迈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县名为“澄迈”。全县陆地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57.5万。 澄迈县辖金江、瑞溪、永发、老城、加乐、文儒、福山、桥头、中兴、仁兴、大丰等11个镇,176村(居)委会,867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营农场、2个省直属农林场和1个省级开发区(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 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创建于1988年5月,2006年3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支撑澄迈经济半壁江山,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增亮点。 开发区北依琼州海峡,与海口相邻,距海口中心20公里,离机场32公里;区内有粤海铁路海口南站、外海岸线16.5公里、全国25个中心枢纽港之一的马村港。 1.1.5项目建设内容 澄迈县金江镇六山村委会六山村农场,位于金马大道大丰镇方向12公里处,距规划建设中的琼州跨海大桥仅1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农场现有居民30户,人口227人,土地面积320亩。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橡胶、蔬菜,畜养猪、牛、鸡、鱼等传统农业产业。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万 方数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第,,卷 这些现象给农业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全社会要提高集约化农业对农业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认识,加速农业环境治理法制化进程,加 强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 的环境评价,制定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政策,加速集约化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整 治工作, 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弱优势 珊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特点 ,, , ,, 云南 一,( ,,, 一, ,, , “ 江苏
b5E2RGbCAP
,, 一, , ,, 新疆 弱优势 生态农业是,,世纪,,年代提出攀一辫雾奏奏茎塑,,;殛鐾,璧蠹 酒嚣鬻薹爨矍霸蚕镬望蘸震蠢雾釜錾 p1EanqFDPw 浙江, 弱优势 ,, 安徽 一, , ,, 劣势 嚣囊藩爨囊囊莲嚣蘩奠巍零蠹錾。荦养揲徭,,募 劐矗。戥勘州,彭列驯莹乳:萎,蓼霉铲笔籀弓丑躞珀蠼壤 DXDiTa9E3d 强嵯增每哩~潲增算递增,,域嚆蟮离笺:,,王戚岔暴计贡献率已达潜疆,(,强,葫一旧搿 傅障掉,薪抽蚤 ,, 湖北,(, ,, 弱优势 ,, 宁夏 一, , ,, 劣势 净柏降碉谨碑,由肆聃糙揄 禹篓霹羹塞萧篡嚣。』鲤辔,霎冶搓型限椭粥鲥, ,, RTCrpUDGiT ,, ,, ,, ,, ,, 广西, ,, , 弱优势 ,, 捌南,—, ,,, 劣势 劣势 劣势 劣势 甘肃, ,, , 弱优势 ,, ,, ,,

陕西 海南 西藏 一,( ,,, 一, , , ,, ,, , 河北, ,, , 山西,(, ,, 弱优势 弱优势 羁优势 弱优势 内蒙古 青海 一, ,,, 一, ,,, ,(,生态环境 整体竞争力分析 由评价要素层, ,,,、毛、,,、毛的主成分构造各省区生 态环境整体竞争力的指数,,前,个主成分累 计贡献率已达, ,,,可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整体竞争力评价模型为: 5PCzVD7HxA ,,,(,,, ,,,,(,,,,,,,(,,,,, (,) 由表,可知,就 整体而言,东部生态环境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很好地兼 顾了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值得中西部借鉴。处于弱优势的省区应进一步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步 伐,尽快向强优 势转变。而西藏、新疆等省区生态环境竞 争力之所以处于劣势,除区域自然因素外,更主要 的是环保意识较 弱、污染加重、掠夺式 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及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应及时 转变观念,树立 环保 意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水平和利用率,严格执法,从根本上
jLBHrnAILg
扭转现阶段的劣 势。 表,我国部分省 医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 名瑰 ,,,,, , , , ,;, ,, ,,, ,,,,, ,, ,;,,,,,,,,,,,,,,, 态 ;,,,,,,,,, ,,,,, ,, ,,,, ,,,,,,;,, ,, ,,,,, 得分 ,;,,, 地区 ,,,,,, 得分 ,;,,, ,,,, ,,, 势 名次 ,,,,,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二)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二) 2011-02-12 信息来源: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概述 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是以户为单元,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并围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串联种、养、加工等产业,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按模式化、标准化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猪粪和农村秸秆等废弃物下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后供农户烧饭点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利用沼肥浸种、施肥、喂猪、养鱼,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业生产这种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其中沼气是核心环节,其本质是强化农业生态体系中微生物还原功能,成为农业各产业之间、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链条,在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和土壤形成四个方面均比以往生态农业有着新和更广泛的意义。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的技术要点 “猪-沼-果(鱼、菜)”生态模式技术是以农户为生产主体,通过发展养殖业,将畜禽粪便直接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利用发酵残余物种果(或养鱼、或种菜),来提高产量和品质,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利用沼液喂猪,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猪的育肥周期,降低成本。该模式操作简单,投资少,生产出的农产品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可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内容:建一“三结合”沼气池、养一栏猪、种一园果(或养一塘鱼、或种一园菜)。技术要点及操作方法:1.沼气池:做好沼气池的规划,将沼气池与猪栏、厕所连通修建,粪便自流入池,最好将沼气池建在猪栏下面。沼气池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造和试压验收。2.猪栏、果园(鱼塘、菜园)建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 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2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2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 产体系。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 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

海南生态旅游

海南生态旅游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发展 摘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最近由海南省提出的关系到海南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在阐述国际旅游岛和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阐明了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迎接挑战,建设和谐海南的口号。 作者: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07城规李力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生态旅游现状对策和谐海南 2008 年4 月25 日,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这确定了海南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 发展生态生态环境是海南省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海南旅游发展基础。1999 年,海南省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经过10 年的生态省建设,海南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分析生态旅对海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1.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2.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以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客体,并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生态旅游的发展突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生态资源丰富。 海南省有丰富的热带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①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海岸带景、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大河、瀑布、水库风光、火山、溶洞、温泉、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②在人文生态资源方面,海南拥有许多著名古迹名胜、民族风情、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明生态村等。至2008 年底止,海南省共有68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 个,省级23 个,市县37 个。陆地自然保护区56 个,占全省陆地面积约8.1%;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12 个。海南省已涌现出三亚南山、兴隆热带花园、亚龙湾、博鳌等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 2.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在政策与法规方面,海南省人大于1999 年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计划以及专项工作都必须以《纲要》为依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都要符合生态省建设的要求。10 年来,海南又先后制定或修订了50 多项有关的地方法规,初步形成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确保了生态省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