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2.86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2年7月刊43水 土 工 程DOI:10.16815/ki.11-5436/s.2022.20.024矿、乐东县抱伦金矿等大型、特大型矿床以及其他各类矿区、矿产地189个。
完成了5个1:25万图幅和51个1:5万图幅区域地质调查、海南岛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三沙市遥感地质综合调查、海南省第一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海南岛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评价等多个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海南地区环境资源优势1、气候资源优势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积温8200℃。
充裕的阳光和热量,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为海南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大温室”。
2、作物资源优势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4000多种植物中可入药的多达2000余种,占全国的40%。
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
海南省热带作物资源具有作物种类多、生长繁殖快、具有较强稀缺性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海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3、土地资源优势海南本岛现有面积约3.40万平方千米,加上其他岛屿,全省土地总面积3.4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
海南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约5.32亩,远高于全国1.5亩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处热带,开发利用价值更高。
4、水资源优势海南本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有154条,其中38条集水面积超过100 km 2。
地表水水质优良,71.2%的河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11.9%河段达Ⅲ类标准,16.9%为Ⅳ类标准,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未发现。
三、海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1、土壤破坏严重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损失,需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或不按照规定方式方法施用,则会造成土壤和作物污染,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贫瘠、与水土流失。
海南农业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辉煌的成绩背后也存在有隐忧。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分化的深化,农业成了弱势产业,农民成了弱势群体,农村成了弱势地区。
"当前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到了该采取战略性决策去解决的时候了"①。
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其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近40%的GDP来源于农业,"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海南社会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到海南跨越式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一、海南农产品的市场特点以及营销状况分析(一)海南农业概况和农产品的市场特点1.海南农业概况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绿,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作用潜力高。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热带农业基地。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蔬菜有120多个品种。
海南省“绿色崛起”研究综述作者:马腾飞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文章认真梳理了自2012年4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海南“绿色崛起”战略的研究状况。
大体包括:“绿色崛起”提出的依据,“绿色崛起”概念的理解;“绿色崛起”的实现途径;及对“绿色崛起”的思考与反思。
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绿色崛起;海南省;综述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12-02继海南省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2012年4月,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又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概念。
这是对国际旅游岛未来走向的思考,也是对如何实施生态强省的探索。
很快,这一课题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各种刊物上刊载了大量文章,阐释、解读海南“绿色崛起”。
笔者不揣鄙陋,对当前研究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希望能为诸位前辈今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一、六次党代会前的探索“绿色经济”,作为一个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学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世纪之交,中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施政纲领之中。
海南省也是较早重视“绿色经济”内地省份,1998年底海南提出了生态建省的战略决策,1999年初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拉开了“绿色崛起”的序幕。
早期发表的文章与专著对“绿色经济”的理解比较单纯,“绿色”着重指向“生态环境”,较少涉及人文社会。
如,黄帮升《绿色实践》,书中对“绿色”的理解仅仅着眼于环境保护,对于“绿色实践”的领域也仅在于海南农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1]2008年周洪晋主编的《海南经济特区20年》一书,全面回顾了海南建设绿色经济的过程,梳理了海南省重点发展的绿色食品、生态文明村建设、林业生态化建设、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和海洋生态产业等内容。
浅析海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景
倪斌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6(000)030
【摘要】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蔬菜和水果供应上,海南省的农业生产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海南省的农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在当前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态循环农业受到海南省的高度重视.海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人们农产品需求的结果,也是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生态循环农业受到海南省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海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海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途径,并深入探索了海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景,以促进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倪斌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村环保能源站,海南海口 570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屯昌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例
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思路--以《海南省保亭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为例
3.生态循环
农业发展规划思路——以《海南省保亭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为例4.乡村振兴背雀下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研究5.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背景下海南屯昌黑猪产业发展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成效与路径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海之滨,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这使得海南省在农作物种植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海南农作物种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海南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效。
首先,海南农作物种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海南省政府的扶持政策。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减税减费、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这些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海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成效还归功于科技创新的推动。
海南省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例如,海南省大力推广农作物改良技术,培育出了适应海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为海南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第三,海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海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种植模式,重视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海南省积极打造绿色农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生态种植模式的应用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高的收益。
最后,海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成效还得益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海南省加大了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例如,海南的热带水果种植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海南农业的一大亮点。
此外,海南还加大了对优质稻米、蔬果、水产等农产品的种植和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海南农作物种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策、科技创新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未来,海南农作物种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热农院环植所)成立于1975年,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一所研究机构。
所在地位于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凯旋南路,占地面积约300亩。
热农院环植所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从事热带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的机构之一热农院环植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热带环境保护、热带植物保护以及热带生态系统研究。
所致力于研究热带地区的环境问题,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以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污染与修复、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控等。
热农院环植所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对中国乃至全球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农院环植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目前共有研究人员近百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以及高级工程师占比较高。
研究人员包括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专家学者以及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和影响力,许多人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重要的研究成果。
同时,热农院环植所还与国际上许多知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他们一起开展研究合作和学术交流。
热农院环植所拥有一流的研究设施和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所内建有实验室、温室、试验田等多种科研场所,可以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
同时,研究所还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包括光谱仪、显微镜、测定仪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热农院环植所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并组织了多次国际研讨会和学术讲座。
所内的研究人员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国际同行共同研究解决热带地区的环境与植物保护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热农院环植所在研究水平和专业素养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之一总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热农院环植所)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从事热带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的机构之一、研究所致力于研究热带地区的环境问题,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以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摘要: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它对促进生态效益、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针对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优势及不利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提出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在充分利用具有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高效产业,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现实意义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进而发展的,这样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合理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一)地理资源优势。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拥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海南的空气、水质都非常优良,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独特的自然基础。
(二)人文资源优势。
海南是38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饮食文化,而且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所独具的优势。
(三)客源优势。
海南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目前来说是重要的热带海岛型休闲度假胜地,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形成一个强大的客流主体,这都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客流基础。
(四)政策优势。
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而且“七五”计划已把海南列为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城市之一,海南省也制定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建立了相关的指标体系,并启动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文明生态活动,这都能更好的规范生态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
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海南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地区,地处南海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农业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海南经济特区建设,海南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政策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多个方面,对海南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海南的农业产业结构主要由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构成。
截至2019年,全省耕地面积达到227.7万亩,畜牧业养殖品种较齐全,渔业资源丰富。
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和2018年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正加快向“热带高效多元”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型。
海南现代农业产业正在从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特色园林,特色粮油、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畜牧、渔业渔港等为主的现代化产业转型。
据海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全省已形成了以糖尿病天然药物糖果果为代表的热带药用植物产业,以烘干芒果为代表的特色水果产业,以绿色蔬菜为代表的精品蔬菜产业,以黑猪为代表的畜牧业,以珠光大虾为代表的生态渔业产业和以荔枝为代表的农旅结合产业等六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二、政策环境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带来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对各类农业企业的扶持。
针对海南适宜发展高效、特色、品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的特点,海南省政府正加快形成以“海南特色农业品牌打造”、“高效节水灌溉区划”的主要措施,促进农业从以产量为主向以品质、效益、生态为主的转变。
在2019年9月发布的《海南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适当提高农业补贴标准、进一步减轻农业税费负担、加大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机构改革等,以激发农业企业投资热情和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人口因素从人口因素来看,海南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人口问题的限制。
海南的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用地的下降和农业人口的流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南的农业发展构成了制约。
海南调研报告《海南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海南省是中国的一个独特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而闻名。
近年来,海南省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了解海南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本次调研将对海南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调查。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海南省的基本经济数据和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2. 研究海南省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海南省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
3. 调查海南省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工作,了解海南省的环保政策和实施情况。
三、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调研:对海南省的GDP、主要产业、外贸情况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趋势。
2. 社会发展调研:对海南省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海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3. 环境保护调研:对海南省的环境状况、生态保护工作进行调查,了解海南省的环保政策和实施情况。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调研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综合研究海南省的各项情况。
五、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方面:海南省经济增速较快,旅游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 社会发展方面:海南省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人才流失、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3. 环境保护方面:海南省在生态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六、调研建议1. 在经济发展方面,建议海南省加强对旅游、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2. 在社会发展方面,建议海南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 在环境保护方面,建议海南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七、结论海南省作为中国的独特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2,28(05)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周莹莹1吴金山2(1海南宇鸿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儋州571700;2海南大学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摘要:自然保护区的有效规划及管理对于海南省生态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
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海南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生态补偿实现相对公平、加大政策与资金投入、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等发展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后续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对策;海南省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5-0106-03海南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地区,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资源丰富,保存着我国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以及丰富的热带特色生物资源,是我国最具价值和保护意义的地区之一。
不仅如此,海南的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在全球也具有特殊地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1.1概念自然保护区是对规划区域内的各类对象给予保护、管理,甚至拯救濒危生物物种,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监测保护,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保护对象可将其分为3类,分别为: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产类;根据保护区级别可将其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为“分类、分区、分级、分部门”的管理形式,以部门主导、分类管理作为基本模式[1],因而各地自然保护区在相同环境的背景下,具有各自独特的规划与管理制度,为不同地域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1.2意义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及管理生态资源逐渐成为当今主旋律。
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其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其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这里气候宜人,有一流的空气和水源,这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工业经济体系逐渐向生态环境境性经济体系转变的今天,这无疑成为海南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和潜在优势。
另外,海南四面环海,拥有内陆省份不可比拟的独立的自然环境, 它可以在周边环境影响相对较少的条件下,保护和建设自己的生态体系。
同时,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发展独特的海岛型生态经济文化。
一是加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注重生态教育,要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民生存安全的高度,把生态警示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壮大生态产业,提升生态经济水平。
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首先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扩大规模,创建品牌,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要加强林业建设。
保护好原始森林并发展林业经济。
二要发展生态新型工业,加快建设新兴工业省。
走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
按生态标准建设,在创造高效益的同时,把对环境影响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三要发展生态旅游业,海南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具有"山"和"海"的鲜明特色,制定旅游规划,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创建多元文化为主线的“绿色旅游海岛”,提升生态旅游的品位。
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遏制一些盲目的经济发展冲动。
促使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国家扶持资金加大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明确矿区使用管理权限和税费,用于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推行循环型生态经济,要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截流储水工程建设,使河流上下游形成循环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生态经济,使经济生活的每个环节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