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四清导航语文答案

八上四清导航语文答案

八上四清导航语文答案

【篇一:【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15 说

“屏”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b )(5分)

a.消魂帷幕韶光闲倚画屏

b.休憩徒劳纳凉艺术点缀

c.善长锦屏缘故雅俗共赏

d.造型关键怆俗缓冲视线

美文悦读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

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

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

量也因此增加了起来。③椅子的出现还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些高足

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

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

形态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

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

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

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

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上是跪

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

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

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

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

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卑躬屈膝起来,

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

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

“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

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

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

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

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的简单发明,

还是像造纸术、火药、

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

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

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

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10分)

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改

变的影响;③对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

4.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10分)

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突出其变化,

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

5.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10分)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

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

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6.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10分)

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

如像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

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篇二:【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

文两篇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

难字。

2.重点词语解释。

(1)何.陋之有(什么)

(2)斯.是陋室(这)

(3)惟吾..德馨.(只是;我;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到)

(5)有龙则灵.(灵异)

(6)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

(7)往来无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8)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9)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0)无丝竹..之乱耳(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11)可爱者甚蕃.(多)

(12)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1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14)香远益.清(更)

(15)亭亭..净植.(挺立的样子;竖立)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亲近而不庄重;呢)

(17)陶后鲜.有闻(少)

(18)宜.乎众矣(当然)

3.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名???有仙则名.(出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1

水陆草木之花(的)?.?出淤泥而不染(3)之?予独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4)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就)?.

?有闻(少)?陶后鲜.(5)鲜? ?屡见不鲜(新奇)?.

4.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今义:形状,样子?

??古义:大(2)谈笑有鸿儒鸿? .?今义:鸿雁?

???(3)亭亭净植植.??今义;种植

??(4)宜乎众矣宜? .?今义:应该?

5.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

(2)无丝和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

扰乱;使??感到..

劳累)

(3)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

(4)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

6.重点句子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

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

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

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描写美好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作家作品。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 2

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

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

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课内阅读

陋室铭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

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选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5分)

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

3.发挥想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情景。(5分) 示例:院中长满碧绿的青苔,不安分的青苔啊,那样

顽皮,竟然长到台阶上;庭院中的小草啊,生机勃勃,翠色欲滴,

竟映入帘中,满室生“青”。

4.作者借赞美陋室表现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不慕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5.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

操和情趣?(5分)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5分)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

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7.“谈笔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

看法?(5分) 比较高雅(或:限制了交际面,使视野狭窄)

爱莲说

8.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5分)

为了反衬莲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9.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5分)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

文章的主旨。

10.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

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写法,《陋室铭》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

负和情操,《爱莲说》则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

都写得较含蓄。(6分)

二、比较阅读

【甲】刘禹锡《陋室铭》

①②【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

(2)人不堪其忧(忍受,承受) .

1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字。(5分)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但能安然自若,文段乙文

中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表现了这一特点。(5分)

1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

刘禹锡觉得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

神品质。

三、课外阅读

兰之味

①②③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

④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

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

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而名之不可(说出) .

(2)莫能肖也(酷似,逼真) .

1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b )(5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7.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8.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填在下面横线上。(6分) 香味:莲——香远益清;兰——氲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9.文中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

的品性。(6分) 附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它)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

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吉祥的;兰花,兼有各种色彩,但

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

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

绘兰花的形状,不能完全表现其神韵。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4

【篇三:【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8 观潮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

2.重点词语解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日)

(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发,起)

(3)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4)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接着天)

(5)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6)艨艟..数百(战船)

(7)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马;舞动;树立,举)

(9)如履.平地(踩)

(10)则一舸.无迹(船)

(11)随波而逝.(去,往)

(12)皆披发文.身(动词,刻画花纹)

(13)吴儿善泅.者数百(游泳)

(1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15)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1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7)而僦赁..看幕(租用)

(18)虽席地..不容间也(一席之地)

3.一词多义。

(1)方???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 ?方.出神(正)

(2)观???观.潮(动词,观看)

? ?天下之伟观.也(名词,景象)

?

(3)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4)势???势.极雄豪(声势)

?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5)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6)能???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 ?以此夸能.(技能)

4.古今异义。

(1)吞天沃.日

沃?????今义:肥沃

(2)人物略.不相睹

略???古义:一点? ?今义:简单、简化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枪?????今义:田径运动的一种项目或一种投掷器械

(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望???? ?今义:看

(5)海涌银为郭.

郭?????今义:姓氏

(6)人物..略不相睹

人物?????今义:人

(7)江干.上下十余里

干???? ?今义:干燥或做

5.词类活用。

(1)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

(2)皆披发文身(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

(4)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名词作状语,用银;用玉) ..

6.重点句子默写。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7.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2)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

样(安稳)。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时贵上一倍,而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会空下来。

一、课内阅读

1.第一段的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6分)

首句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6分)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3.第一段总体评价潮水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7分)

4.请写出正面描写海潮的句子,并试着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

行描写的。(6分)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

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写。

5.文中引用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6分)

对潮水壮丽的景象做侧面补充。

6.水军演习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用自己

的话概括)(6分)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

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干净、迅速。

7.一场声势浩大的演习活动,却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采

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6分)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番演出作了铺垫。 8.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

超本领?(6分) “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9.第四段写了几件事来突出观潮盛况游人之众?并简要分析一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描述了“溢日”“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席地不容间”等四件事

来突出人多及盛况。作者这样写,抓住了场面描写中的几个细节,

使描写更真实可感。

二、比较阅读

【甲】郦道元《三峡》

【乙】周密《观潮》

10.下面对两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7分)

a.两个文段都写水,甲文写出了三峡夏天的水湍急的特点;乙文写

出了浙江潮水雄奇壮观的景象。

b.乙文写水是按照形、声、色、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

c.甲文中描写了“或王命急宣”时的特殊情况,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

水速快。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又借此写出船行之快。

d.乙文段只写水,并没有写山,作者的感情体现得并不明显。

11.甲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6分)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

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水流急缓或大小)

12.两个文段都引用了诗句,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甲文引用渔者歌词,作用是衬托“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景象,渲染萧瑟气氛;乙文引用杨诚斋的诗。作用是甲文对上文的描写作

概括性的收束;乙文与首句相呼应。

三、课外阅读

①白洋潮

张岱

②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

如之。

③④⑤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⑥⑦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

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⑧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

⑨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⑩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

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在浙江绍兴西北海滨。②三江:地名,在

绍兴东北浮山北麓,古代是防御海寇的要地,明朝在此建有三江卫所。③戊寅:明崇祯十一年(1638)。④少师:官职。⑤同席:坐在一桌。⑥擘翼:展翅。⑦镞镞:也作“簇簇”。高昂挺拔的样子。⑧辟易:惊惧后退。⑨炮碎龙湫:形容潮头受阻,像北炮轰碎的瀑布,

从空中散落。龙湫,瀑布。⑩漱激:冲刷激荡。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扑过来,直奔向海塘。

(2)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观看的人们(被潮水)惊退,跑着躲避到海塘下面。

14.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用观者的感受衬托海潮惊心动魄的气势。

15.作者由远而近,对潮进行了多层次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句描写?为什么?(6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比喻的

修辞手法示例:“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稍近的情态。

16.同时描写壮观的潮水,张岱的《白洋潮》与周密的《观潮》在

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分)

内容上:《白洋潮》主要描写了潮来的过程及惊心动魄的气势,而《观潮》不仅描写了海潮的壮美,而且描绘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

和吴中健儿高超的的弄潮技巧,既写风景,又写民俗。表现手法:《白洋潮》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海潮;《观潮》

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

戊寅年八月,(我) 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

海堤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

我随后就到。

(我)站在海堤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里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

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进。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

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奔流而下,好像

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都争先恐后。又靠

近一点,(浪潮)被飓风催逼,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

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水落下来,把我的脸都打湿了。(潮水)迅速向

右旋转翻滚,被龟山一挡,潮水发出非同寻常的声音,像雁荡山瀑

布水被炮火炸碎一样,浪花像雪花一样从半空中飞落。看了让人心

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镇定。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

两座山之外,但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