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上海大学王倩

摘要: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是哥特式风格影片的集大成者。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有着独特的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本文以最具蒂姆伯顿风格的哥特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并从这些电影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的符号,以此来研究哥特元素与电影的关系,进而探讨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艺术内涵。通过研究蒂姆伯顿作品,有助于了解哥特电影中独

具匠心地人性探讨;让观影者了解哥特电影不仅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层次的内涵亦隐喻了人性伦理的取向。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元素;哥特电影;黑色童话

Abstract:American famous film director Tim Burton is bloody genius, and is the epitome of Gothic Style film. He uses unique technique to design image, create art and construct idea. His familiar black humor, obscure shadow, gloomy style, unique visual angle, veiled moral and symbolic image set a model for modern Gothicism film.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im Burton's personal style,such as:Sleepy Hollow ,Edward Scissorhands,Corpse Bride ,as the texts to be analyzed,it selec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Gothic elements from these films ,and use the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thic elements and films, and thus further discuss Gothic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Tim Burton ' s film. Studying Tim Burton ' s works will help learn ingenious discussion in Gothic film; help audience know that Gothic film is not only dark, terror and depression under presentation but also the depth connotation of which is also orientation of ethics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Tim Burton;Gothic Element;Gothic Film;Comedy Makes You Cry

一、序言曾记否,在我们的导演课上老师提到,“天才的导演,开辟新天地;雄才的导演,肃穆其灵魂;伟大的导演,重塑吾三观;鬼才的导演,涤荡其心神,,”①时隔数载,每每想起当时

的情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映入眼帘。如果说天才创造了电影的世界,那么,鬼才则塑造了

电影的灵魂。一部《僵尸新娘》、一本《牡蛎男孩忧郁之死》,在影像的时空与文字的天地,蒂姆伯顿为我们勾勒出了黑色童话的梦幻意境。笔者在领略了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天马行空、俯仰天地、

纵横无疆、恣意飘洒的影视经典之后,自内心深处好似有了一丝悸动,仿佛一阵狂风袭过,哥特艺术的风骨蔚然于前,,

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蒂姆伯顿是闻名于世的鬼才导演,是美国好莱坞不可多得的天才。在其导演的《剪刀手爱德

华》、《僵尸新娘》、《断头谷》等作品中体现了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独特的错位描摹、隐喻表达、象征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近年来,哥特风格电影非常流行,蒂姆伯顿是公认的哥特电影导演,每一部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具有代表性,饱含人文概念,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饱含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而黑色童话像是成年人的读物,透过美好的外壳,光彩之下是与之彻底分歧的内在,如黑色一般昏暗,消极。体现对现实世界的控诉,对美好事物的疑惑。黑色童话以诡异和唯美为主,风格鲜明是影片的主旨。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黑色童话的魅力不仅仅是杀戮与恐惧,而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黑暗融入温情美好的童话中后,那种如同黑色给人的印象一般,让人产生无法自拔的怪异观影感受。这就是哥特风格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2、论题的意义:蒂姆伯顿的作品常被人称为“黑色童话” ,其作品中明显的诡异、黑暗和恐怖是他的特色,与好莱坞其他的童话风格不同的,他的的象征意义直接而感性,往往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就像童话吸引孩子一样。但暗黑童话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在这些故事中,或实际或荒诞,或表露或埋没。暗黑风格是此类电影的主旨。在某个角度上控诉了现实生活中人类与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饱含幽默、浪漫、美好的元素存在。“虽不是恐怖片,但在观影之后也会感到充实,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②所以黑色童话虽表现出的是孤独压抑,但其深处则体现了对人性的追求。通过研究蒂姆伯顿的作品,可以有助于了解哥特风格电影中对人性的探讨与深入,让观影者明白哥特电影不只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入则体现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一)内容与结构

1、论文中心内容

本文首先会对蒂姆波顿电影作品的哥特主义风格做出研究分析,包括哥特文化以及哥特元素的解析。然后分析哥特式建筑对蒂姆波顿电影的影响;接着以蒂姆波顿最具代表性的哥特风格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作为分析的对象,从故事情节、电影叙事、电影主题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最后结合导演的生平,从他的电影中选取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符号,以此来研究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元素与其表达的审美意蕴,分析其电影中表达的哥特精神。并瞻望哥特电影在日后的发展,探讨哥特风格的实践与应用。

2、影片整体构架蒂姆伯顿电影多为多重视角叙事结构,打破传统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事实。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出人物庞大而丰硕的性情,从而实现影片的多元化成长。

二黑色童话中的哥特艺术探究

(一)哥特艺术

1、起源

哥特(Goth)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一个叫哥特的部族,“哥特人是欧洲日尔曼民族的

一支,大致分布在多瑙河流域,也有人说他们其实是分布在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原住民。” ③

“在历史上,这个部族以“野蛮彪悍” 、“嗜杀成性”而闻名于世,他们数次进攻罗马帝国,烧杀抢掠占领村庄。哥特人野蛮凶狠、骁勇善战在欧洲人心目中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哥特人的民族风格给西方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欧洲文明的语境里,哥特人就是野蛮人的代称,哥特就是“恐怖” 、“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这是“哥特”一词的最早含义。”④

2、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

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⑤ 哥特建筑的出现,是“哥特” 一词重新出现在西方主流文化视域里的先声。从12 世纪开始,哥特风格在宗教建筑之外的领域,如雕刻、装饰、绘画等方方面面广泛流传开来。哥特主义风格也正是从这些哥特建筑及其周边相似环境中找到灵感而产生的。

(二)哥特影像

1 、墓地

墓地是哥特电影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无论是僵尸新娘中的荒郊野外,还是断头谷里一开始就出现的那阴阴森森的一片。墓地在哥特电影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影片《断头谷》中克莱思警官初到断头谷镇,首先看到的是小镇入口处那一大片恐怖的墓地,阴森恐怖的墓碑随意排列,荒凉的大地后面是没有一点生机的小镇,克莱思提着大皮箱沿着墓地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缓慢行走,背影坚毅,没有一丝胆怯。这一幕意味着前方未知的命运。

墓地象征死亡,在影片中不断呈现的墓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成长,而且通过对死亡的深入,表现对生的渴望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理性对待死亡,也许我们可以像克莱思一样揭开其中的奥秘,拯救无辜者的生命,彰显正义,泯灭邪恶。哥特电影正是通过死亡来表现比生命更可贵的正直与善良的意义。

2

、光影

在对光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哥特风格影片都有自身的模式,光影的效果与影片的风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光线明亮象征美好和欢乐;光线黑暗代表恐惧和邪恶。在波顿的作品中,光亮和黑暗都带有其独特的意蕴,对光影的独特见地造就了波顿电影独一无二的光影效果。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首次出现在看似阴森恐怖但其实里面却光明美好的神秘古堡里,阳光的暖色调和绿色的植物相映,暗示爱德华如孩子一般纯洁的内心。爱德华被推销员佩格带回小镇,而看似色彩缤纷的小镇实际则处处充满窥探、猜忌、私欲甚至罪恶,爱德华一次一次被人误解,终于爆发,甚至杀死吉米。最后爱德华回到最初居住的古堡,在那里像以前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幽暗的古堡和色彩明亮的小镇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色彩和人物之间的错位都为影片增添视觉趣味,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观影者更加感性的了解哥特电影传递的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

3、教堂哥特风格电影代表元素的着重体现之一是哥特式教堂,在《僵尸新娘》《理发师陶德》等电影中重复出现。影片中呈现的教堂大多都是石质修建,表面肃静神圣、气势恢宏,挺拔的形体加之顶部耸立的尖塔,让人感到变幻莫测。教堂内部极其朴实,几乎没有什么装潢,高峻的石柱、镶嵌着艳丽缤纷的玫瑰花窗,高耸的拱顶在阴暗的光线下若隐若现。影片《僵尸新娘》中,那座小镇旁边的教堂,显得呆板阴森,与阴云密布的夜晚融为一体,让人感觉不到温暖、看不到希望。影片中维多利亚雨夜翻窗到教堂求助于神父,渴望找到救助维克多的方法,可这位有着尖后背、尖鼻子和尖下巴的神父不仅没有帮助她,反而拒人于千里,还嘲笑

她失去未婚夫,并谴责她亵渎神明,最后把她绑回了家。一个本应慈悲为本、传播真善美的神父却背信弃义,成为买卖婚姻的爪牙。影片中教堂的建筑造型也是有其用意特点,这座教堂在形状上不具备其他教堂应有的的雄伟气焰,甚至连本应色彩绚烂的玫瑰花窗也显得黯淡无光,尖顶在低矮粗笨的塔身映衬下显得非分特别凸起,整座教堂很“尖” ,,恰与片子中有着尖鼻子、尖下巴的神父的形象很是接近,让人望而却步,这里不再是信徒眼中与天主对话的神圣之地,而是监禁魂灵的牢笼。

但在影片结尾,艾米丽平静地走出教堂,新娘头纱随风扬起,她洁白的侧脸在月光下散发着美丽的光芒,随后躯体幻化成万千白色蝴蝶翩然远去。在洁白的月光中,原来阴暗的教堂也重现洁净高贵的外观。教堂本应有的样子和寓意也随着艾米丽的升华而重拾光芒。

三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在一座深色灰暗、幽静神秘的古堡里,据说住着一位机器人,他有着一副奇怪的剪刀手。镜头转回小镇,一个老奶奶在温暖的房间里给孩子讲着故事,哄她入睡,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在飘落,老奶奶给孩子讲着剪刀,讲着古堡,镜头又转入古堡,思绪也随之转入古堡,古堡里出现爱德华的样子,故事即将开始。《剪刀手爱德华》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浓厚的哥特童话氛围随之蔓延开来。

(一)哥特式的故事情节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里,一位发明家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爱德华,并被其当作儿子养大。正当发明家要完成爱德华给他装上双手时,却意外身亡,从此爱德华只能保持剪刀手的形状。镇子上推销员佩格误入山上的古堡,这里面到处都是美丽漂亮造型各异的植物,正当佩格惊异于此的时候,她发现了形象古怪的爱德华,佩格怜悯爱德华,将其带回了家。爱德华在小

镇上用他独特的剪刀手把树木修剪得绮丽多姿,同时还给邻居们设计修剪发型,小镇上的人都很喜欢他,佩格的女儿金也爱上了他。但金的男友吉姆讨厌爱德华,经常有意无意找他麻烦。吉姆为了筹钱买车,让金怂恿爱德华撬开自己父亲的房间,却不料房间有警报,导致爱德华被警察带走。虽最终被保释,但邻居们却怀疑起来爱德华的品格,并不在喜欢他。圣诞节将近,爱德华在院子里精心雕琢冰雕。金被爱德华雕刻时雪花满天的美景所迷醉,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这时吉姆突然造访,爱德华不小心划破了金的手,被吉姆借此攻击,爱德华生气离开。金的弟弟凯文在回家的路上差点被醉酒驾车的吉姆及其朋友撞倒,爱德华恰好路过救下了凯文,手忙脚乱之下却不小心划伤了他。赶来的邻居以为是爱德华要伤害凯文,报了警。爱德华慌忙逃离小镇回到古堡中,金追到了古堡,与爱德华相遇。紧跟着金来的吉姆忽然出现,与爱德华厮打。爱德华为了保护金不受伤害,失手杀死了吉姆。爱德华和金相互表明爱意,但金为了保护爱德华不受伤害,只能忍痛分开,向邻居诉说他们互相残杀都已死亡,并且回到了小镇,从此再未相见。

本片的故事荒诞离奇,紧张刺激,以机器人与人类相处为题材,以人性的猜疑与丑恶为线索,不断出现曲解、利用以及人道的邪恶,哥特式精髓贯穿全片,机器人生活在人类中间,使整部影片充满看点,让人兴趣盎然。

(二)哥特化的故事场景

《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所住的荒野古堡,厚重的石壁、狭小的窗户、幽黑暗的光线,与世隔绝,孤零零矗立在远离小镇的山坡上;但当人进入古堡时才会发现里面竟是世外桃源,充满趣味的园艺、郁郁葱葱的植物、形状各异的造型、纯净透明的冰雕,这里其实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奇妙世界。

影片开篇便是暗色调的灰暗古堡大全景带入的画面,古堡是影片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满灰尘的铁门,室内微弱的光线,冰冷的机械装置,以及残破的蜘蛛网都暗示古堡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是处被忘记的地方,也寓意着爱德华在没被推销员佩格找到之前的孤寞落寞。这样的古堡为故事带上了神秘的幻想色彩,也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才能远离人世纷扰,给爱德华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与古堡相反的是小镇上的色彩斑斓,那里颜色明亮,光线柔美,但背地里却充满污秽,人们之间相互猜忌,心生罅隙.在这部影片中,

多彩是世俗的颜色,而古堡的单一颜色则暗示爱德华纯粹的心灵,这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相

对比。如童话一般的小镇充满危险,而冷酷的古堡却充满温暖和善良。蒂姆伯顿的电影擅长运用两种风格各异的故事场景展现冷与暖、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的主题鲜明的哥特风格电影。(三)哥特元素的主题渲染蒂姆伯顿怀着孩子的心境,用一部色彩鲜明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纯真、忧伤、略带黑暗的结局并不美好的成人童话。故事的最后,王子和公主并没有与常规故事一样幸福的在一起,王子自己回到冰冷荒凉的古堡继续挥舞自己的剪刀手雕琢树木和冰雕,而公主则留在小

镇一直到老。影片着重展现人性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用一种童话的方式剖析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由阴晦看到光亮,由丑陋看到美好。让人们通过这样一部反差明显的影片看到现实的景象。

影片中,爱德华经历误解与迫害但仍旧单纯善良,金为了爱德华不受欺负找到一把废弃的剪刀对人们说爱德华已死。哥特电影的寓意就源于这些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导演总能让观影者在荒谬的人物身上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表达。

爱德华被吉姆赶走以后,落寞的坐在街头,一只毛茸茸的小狗跑过来陪他,爱德华脸上露出了一个轻轻的微笑,并小心翼翼的帮小狗剪掉了遮住眼睛的一小撮毛。这样的画面温暖又让人心酸,

小动物都可以毫无理由的亲近爱德华并愿意陪伴,但人类却不可以。爱德华无疑是善良的,他的单纯善良可以拯救被毛发蒙蔽双眼的小狗,却对被世俗蒙蔽内心的人们毫无办法。这正是导演创作电影的用意,在这样被人们误解、污蔑谩骂,经过殴打和警察的惊吓,爱德华依旧对这个小镇充满爱意。这简单的一幕让人感到温暖,并充满希望。这部影片利用童话中的纯真来展示现实的黑暗,使观影者感受到导演对于世俗贪慕、自私、流言、欺骗等丑陋行为的强烈批判和讽刺。

四哥特电影风格的实践应用

(一)影像造型之于人物塑造

人物的心路历程蒂姆波顿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也极具哥特风格,他们大多面色苍白、头发杂乱、眼神单纯、说话迟疑且飘忽不定,有着敏感、孤独、忧郁的人物性格。他们有着过于白的皮肤,浮夸的烟熏妆、突出黑眼圈及空洞的眼神。服装造型突出中世纪的古典气质,通常采用不对称的剪裁方式,强调衣服的设计感、神秘感和邪恶感:紧身黑衣、尖头皮靴和造型古典的银饰。这些都是伯顿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在蒂姆波顿的电影里,主角的身份通常不被世人所接受,但在他们异于常人的外表下却深藏着高贵的心灵和圣洁的灵魂,以及对内心的执着与坚守,在导演看来,身体只是一副皮囊,心灵才是生命之本。

如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爱德华,他看起来面色惨白布满伤痕,行动迟缓,肢体僵硬,而且还有一双锋利的剪刀手,但是他内心却是一个敏感善良孤独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努力表现想融入人群,却不断遭遇嫌弃与误解,他虽外表怪异,但是对人类而言,却有着最高贵的内心。

在蒂姆伯顿的作品中,正面人物并不是那些看起来高大威猛英勇的传统英雄形象,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平凡甚至怪异的小人物。他们的外表并不出众甚至奇异,但是他们会通过一些事情来表现人格的提升与内心的升华。他们会变得坚强,变得充满勇气,完成一系列的蜕变,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二)故事格调之于主题表达

1 小人物的另类表达

蒂姆伯顿年少时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很关注那些孤独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卑微地存在于世界

的某一个角落,一直坚信未来会光明美好,但却始终无法实现的类型。波顿电影中的主角,从剪刀手爱德华到圣诞夜惊魂的杰克、僵尸新娘的未婚夫维克多等都是一样,他们面色苍白,表情呆滞,敏感而忧郁,他们性格孤僻,总是在自己的奇特世界中游荡着。他们无法融入社会,社会也不愿接受他们。这些小人物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始终渴望得到承认。波顿用自己的方式对这样的灵魂表示了悲悯和尊重,并对他们的生存际遇有着深刻的思考。

波顿电影中这些游离于社会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小人物,外表奇特,身份特殊,但他们的灵魂却圣洁而高贵,从不放弃对美好和希望的执着和坚守。但是这些小人物却从未融入过社会的大环境中,自己的坚持与的奋斗会一次次被庸俗的世人无情打压,无边的空虚和失望常常包围着他们,让他们产生痛苦与失望。他们终究只能被迫回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这种努力奋斗但却以失败告终的无奈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美感。

蒂姆伯顿哥特风格的电影深层次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究极探讨。当今社会,人类过分追求物质欲望,却对精神世界置若罔闻。波顿的电影试图通过关注这些被冷落的小人物的命运,

唤醒当今在精神漩涡中挣扎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虽然面相恐怖,但是波顿赋予他们单纯善良的品质,希望以此触动这些日渐冰冷麻木的心灵。这些小人物的身份设定使他们注定摆脱不了命运中的孤独。波顿哥特风格的电影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叙述生命中的永恒孤独。

2 对抗与死亡的突出蒂姆伯顿电影中塑造的哥特精神世界,有着最黑暗深邃的恐怖、悲痛欲绝的死亡以及禁忌的爱,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黑暗的一面。看起来与主流社会提倡的所有正确观念观背道而驰,但是波顿试图通过电影里中心人物对抗主流的对抗,甚至血腥复仇来表达主角对命运的抗争,以此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哥特”就是对生活现状不满的发泄方式,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并非代表黑暗死亡,而是一种讽刺社会、直面人性内心的表达。虽然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爱德华对抗的结局是孤独地重返古堡、文森特叛逆的结局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死去、陶德复仇的结局是杀死仇人的同时也杀死了爱人。但是这些悲伤的结局并不表明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如果爱德华不走出古堡,他就无法收获爱情,如果文森特一直规矩乖巧,观影者又如何领略那个异想天开的美妙世界?如果陶德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恶人则会逍遥法外。波顿总能从一种非常规却饱含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关注这些小人物,在他们对抗、复仇的过程中,表达主角对命运的抗争,以此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在哥特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具有两方面内涵:一是通过死亡可以充分展示比生命更可珍贵的真与善的价值:二是艺术本身,通过艺术的表现可以将死亡的恐怖转化为美感。” ⑥ 对于死亡的描绘,在电影里并没有成为最可怕的阴暗,有时恰恰成为最明艳的色彩。

在沉迷于死亡的表像之下,蒂姆波顿的影片也在于对社会现实及人类本源的关注。将美好和希望隐藏其中,试图通过强而有力的声音呼唤心灵。波顿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通过渲染“死亡” ,激起人们对欢乐、痛苦、孤独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让人们懂得珍惜生命、学会更好的生活,而这才是波顿真正的创作意图。

“面对死亡,人类一筹莫展,它甚至还是茫茫宇宙的必然归宿。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便在于人类怎样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死亡越可怕,生命越珍贵。生命意味着欢欣,它是美的;死亡意味着痛苦,它是崇高的。”⑦ 结论

每一个爱看蒂姆伯顿电影的人都知道,“爱”是其电影的终极主题,每一个观影者看过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蒂姆伯顿的电影将哥特艺术演绎到极致,他以奇异的构思、瑰丽的逻辑将错位、无知、愚昧的生命与情感宣泄于隐喻、恐怖的象征空间,流露于晦暗、阴郁的精神世界,并赋予电影持久的生命力,使观众久久地沉寂于叩响心门的鸣声中。

蒂姆伯顿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为现实让步。“他电影中的哥特风格的童话世界,像是给影迷一剂逃避现实的强有力的麻醉剂,大家会在自己的梦中跟随伯顿那颗不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脑一起飞翔,在他那充满狂想和四季如风似的明亮风景中迷离陶醉。”⑧在他的影片中,无论是寓真于幻还是寓幻于真,都是将荒诞与现实有意地结合起来,因此,蒂姆伯顿的影片将人的生活理想与情感世界融如影片中幻想的世界,并借着幻想来满足自己对世界的期望。他借助于哥特风格中怪异和恐怖、美妙和奇幻来展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情怀,渴望在幻想中重建被遗忘的童话世界,亦或这才是蒂姆伯顿黑色童话电影真正的精神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著,姜静楠等译?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l

【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02)

【3】韩笑.论哥特电影造型J].装饰2009 (11)

【4】江元丽.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9

【5】智琛.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哥特式情结[J]电影评介.2009(17)

【6】高燕.哥特气质下的光与色一一浅析蒂姆?伯顿电影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08(11)【7】智琛,粱苗試论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J].Movie LiteratUre,2011(03)

【8】曹钰,曹巨江.电影顽童蒂姆?伯顿的哥特情结J].电影评介,2O08 (14)

【9】彭吉象,影视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苏牧,荣誉[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11】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程山,当哥特文化与电影相遇J].作家,2008 (08)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 1958年,在这个世界电影史的变革时期,一位将影响世界影坛的杰出人物悄然诞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个鬼才式的人物由于拥有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而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用绘画表达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 蒂姆〃伯顿早期作为一名画师就职于迪斯尼公司,他很快发现迪斯尼公司那刻板的规则并不适合他的性格和创造力,但是迪斯尼公司赏识他的天赋,让他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却由于基调过于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未能获准公映。直到他接到《哗鬼家族》的剧本,这部旁人眼里看来没有什么的剧本,在伯顿眼里却是充满了离奇的艺术感,他不可能拒绝。这部片子再获成功,伯顿开始被好莱坞所牢记。后来,伯顿接连执导了《蝙蝠侠》系列、《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电影,均获得了广大影迷的好评。 确立个人风格的开山之作——《圣诞夜惊魂》 故事发生在阴暗灰冷的万圣镇,瘦高个子、顶着一颗人类的骷髅头的稻草人——南瓜王子杰克深受怪物的爱戴,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他有着诗人般忧郁浪漫的情怀,渴望着不同于万圣村邪恶之灵的生活。 当杰克无意在树林的深处打开了一扇刻有圣诞树的门,结果坠入到了另一个洁白的冰雪世界——圣诞镇,这使稻草人惊奇不已,而镇

上那种欢乐的气氛更让杰克心驰神往。为了体会圣诞节,他绑架了圣诞老人,并按照圣诞节的规矩生产“礼物”。 杰克有着美好的愿望——要给人们带来欢乐,但却导致了弄巧成拙的后果,于是圣诞节变成了万圣节。最终人们将穿着圣诞老人衣服正满心欢喜地驾着鹿车飞过天空的杰克一炮轰了下来。 这部影片尽管受木偶片制作方法的限制,但却自然真实,场景奇美,情节感人,用传统的模型定格方式拍摄,非常耗时但质量很高。影片节奏明快,配乐高超,具有黑色幽默的特征。 最难抉择的人鬼情——《僵尸新娘》 一次看似荒诞的婚礼练习,引出了一连串奇怪的事情,那个树枝竟忽然间变成一根腐烂的手指,一个身披婚纱的女子破土而出,她自称是被谋杀的,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她确定自己就是面前这个傻小子维克多的合法妻子。 鬼新娘艾米丽给了他不少的惊吓,也给了他人生的诸多感想和教益,他要面对两个要和自己结婚的姑娘,只是生死两界,这样的抉择,是痛苦的,亦是幸福的…… 听起来很是吓人的《僵尸新娘》让人惊叫连连,又笑料百出。暗调和幽蓝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这也是蒂姆〃波顿风格在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如今的这部新作给人的感觉更加鲜明不浑浊,每一个角色都线条分明,看起来清透无比。而电影的整体色调给电影本身增加了一种“硬度”,使电影给人的感觉坚定而且充满希望。 无法相拥的爱情——《剪刀手爱德华》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3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6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8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0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3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 14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1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6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8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9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22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23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2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5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27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28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30 意象图式研究 3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33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34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35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3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37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38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3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40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1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蒂姆伯顿作品的哥特艺术风格研究

鬼才心境?黑色童话 蒂姆伯顿作品的哥特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是哥特式风格影片的集大成者。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有着独特的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本文以最具蒂姆伯顿风格的哥特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并从这些电影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的符号,以此来研究哥特元素与电影的关系,进而探讨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艺术内涵。通过研究蒂姆伯顿作品,有助于了解哥特电影中独具匠心地人性探讨;让观影者了解哥特电影不仅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层次的内涵亦隐喻了人性伦理的取向。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元素;哥特电影;黑色童话 Abstract:American famous film director Tim Burton is bloody genius, and is the epitome of Gothic Style film. He uses unique technique to design image, create art and construct idea. His familiar black humor, obscure shadow, gloomy style, unique visual angle, veiled moral and symbolic image set a model for modern Gothicism film.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im Burton's personal style,such as:Sleepy Hollow,Edward Scissorhands,Corpse Bride,as the texts to be analyzed,it selec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Gothic elements from these films,and use the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thic elements and films, and thus further discuss Gothic art istic connotation of Tim Burton’s film. Studying Tim Burton’s works will help learn ingenious discussion in Gothic film; help audience know that Gothic film is not only dark, terror and depression under presentation but also the depth connotation of which is also orientation of ethics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Tim Burton;Gothic Element;Gothic Film;Comedy Makes You Cry

蒂姆伯顿的黑色幽默和哥特风格

目录 1、引言 (1) 2、黑色幽默 (1) 3、哥特风格 (3) 4、哥特风--颓废的黑色幽默下的爱情 (4) 5、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5)

蒂姆·伯顿的哥特风-颓废的黑色幽默 摘要:蒂姆·伯顿拥有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用绘画表达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由于影片元素充满着黑暗、阴郁、惊悚、超现实,色彩对比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以及无所不在的黑色幽默,然而影片的结尾却依然是温情的,其代表作有《蝙蝠侠》、《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理发师陶德》等。 关键词:蒂姆·伯顿黑色幽默封闭哥特风 1、引言 1958年8月,蒂姆·伯顿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伯班克。1976年,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开始学习卡通制作。八十年代初之后,在动漫会议类影片制作者行列中脱颖而出,佳作不断。1990年,影片《剪刀手爱德华》标志着他创造力的顶峰。威尼斯电影节曾成功的在1994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蒂姆·伯顿作品《怪诞城之夜》和《僵尸新娘》的全球首映仪式,后者更为他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殊荣。在2007年8月29日开幕式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蒂姆·伯顿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小时的他是个沉默过寡言的男孩,却对电影十分热衷,尤其喜欢怪物电影。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十分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十分不合群的人,于是,他就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做着自己的梦,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电影风格,电影中超现实的表现风格,离奇的剧情与情节,灰暗的色调可能是他小时候噩梦的自叙。他小时候的家离制片厂很近,所以可以看到一些拍摄过程,他尤其喜欢看B级片,即一些小成本制作的,题材与黑帮,恐怖有关的影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在蒂姆·伯顿的电影制作中有着浓郁的黑色幽默和哥特风格。 2、黑色幽默 在《新哥伦比亚大百科全书》中,黑色幽默被定义为:在文学、戏剧和电影中用来表现现代社会的荒诞、麻木、矛盾和残酷的怪异或者病态的幽默。它把人物和情节极力夸大并超出了正常的讽刺的极限。它用幽默的手法来表现悲剧,因此有时也等同于荒诞悲剧。在弗洛伊德的著作《笑话及它们与无意义的关系》中笑话分为两种:“无目的的笑话”及“有目的的笑话”。前者不包括任何诡秘,或者隐含的意图;而后者则是为了表达具有批判意味的,或者不被世俗所接纳的观念和意见。现代的心理学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扩展为两部分:“矛盾情绪”和“不和谐性”。前者认为我们笑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情绪;而后者以为我们会笑那些不合时宜,不和谐的事情或者状

蒂姆伯顿电影色彩的运用浅析

《蒂姆伯顿电影色彩的运用浅析》 摘要:通过蒂姆·伯顿的电影作品《剪刀手爱德华》分析他如何运用电影的色彩来阐述其思想。色彩是门艺术,电影中色彩运用双重对比,导演运用反讽的表现手法,将爱德华冷酷的黑灰色与小镇的明丽色彩作对比,拥有黑灰色外表的爱德华,其实比那些色彩光鲜亮丽的人们更美丽,更加善良。而影片中绿色的运用也使作品熠熠生辉,象征了他与女主角纯洁的爱情。 关键词:蒂姆·伯顿电影色彩《剪刀手爱德华》 蒂姆·伯顿(Tim Burton),是美国电影导演,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他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时得到了迪士尼的奖学金,这是用来赞助给年轻动画人以帮助他们成就梦想的基金。由此他开始正式成为迪士尼的动画师,之后成为导演。蒂姆·伯顿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其代表作有《蝙蝠侠》、《大鱼》、《剪刀手爱德华》等。 最为蜚声国际的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电影一直给人童话故事般的感觉,无论是早期的《蝙蝠侠》、《大鱼》、《剪刀手爱德华》还是近几年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9》蒂姆伯顿一直将自己的风格定位于成人童话。这也让其魅力倍增,作为我最喜欢的国外导演,我将对其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加以浅析。 色彩之于电影,犹如修辞之于文学。旋律之于音乐,丹青之于国画,造型之于雕塑。在电影中,色彩是创作者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讽刺,勾连呼应,统领全局,渗透出创作者独特的美学诉求和深化的文化积淀,也使观影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在具象画面的色彩构造中,领悟到抽象的艺术美感。 看电影要学习古人佨丁解牛,只要细细解牛,慢慢分析,体验各种造型语言所传递的视觉感知,所蕴含的丰富寓意。电影中的色彩首先赋予我们的是视觉上的感知,春之冷绿,夏之赤红,秋之绚烂,冬之淡雅,自然界的斑斓色彩是电影摄影师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就如绘画一样,电影作为艺术金字塔塔尖的艺术形式,汲取了各家之所长。毕加索的浓艳,凡.高的重彩,波蒂切利的典雅,尽皆拿来,融合到作品中,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动人的画卷。蒂姆.伯顿在《剪刀手爱德华》里,用双重对比给我们构筑了一个色彩童话与黑白寓言的世界。下面将详细解析蒂姆.伯顿在这部影片中的色彩运用,以此来窥探其整体的电影风格。 片名《剪刀手爱德华》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91年出品。故事简介:一个科学发明家制造了模拟人爱德华,爱德华具备人类的一切肉体和精神功能,但发明家还没来得及为爱德华装上双手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双剪刀手作为代替。孤独的爱德华隐居在远离人群的神秘古堡之内,不敢面对正常的人类。雅芳小姐发现了这个少年,出于对爱德华处境的同情,把他带回了家。爱德华很快就以灵巧的剪刀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他用剪刀手修剪植物,剪出奇妙的发型。雅芳小姐的女儿金逐渐爱上了爱德华,但给爱德华带来的却是痛苦——他不能拥抱自己的所爱的人。影片的结尾,爱德华在冰雪纷飞之中,将一樽表达爱意的冰雕献给了深爱的女孩...... 在这部电影中,只要出现的颜色有,冷色系:黑,灰,深灰,银,白.暖色系:粉色系主导的粉红,粉紫,粉绿,粉蓝等。不难看出,电影从色彩上就将其描述的世界分为了两极。一边是深灰色幽暗的古堡, 一边是童话故事般的乡村小镇。引用央视节目《第十放映室》中的话:大凡含有古堡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大多被抽象化,而故事的内容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有关爱,或许有关道德,或许有关人性。在这些故事里,古堡都是清一色的哥特式造型,地理位置都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地,虽远离居民区但也隐约可见。历经千年岁月的古建筑,随着一代又一代主人的更迭,拥有了庞杂厚重的深刻记忆。于是,逐渐流传出一些异乎寻常的故事,恐怖的,美好的,真实的,魔幻的,都在被时间侵蚀的建筑物中延伸开来。 我们的主人公也诞生于此,他的“父亲”赋予了他几乎与常人无异的肉体和精神,可就

浅析蒂姆·伯顿电影美学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14732656.html, 浅析蒂姆·伯顿电影美学特征 作者:李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 摘要:蒂姆·伯顿作品以黑色幽默来诠释美好,以颠覆传统来展现世相,以不完美表象趋同完美本质,在好莱坞类型片的成囿中衍生出全新另类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蒂姆.伯顿;美学;颠覆;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李季,西南大学2011级电影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1.颠覆传统式人物形象 蒂姆·伯顿的作品里,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他的故事主人公多是柔弱胆小的人,他们对世界的改变,源于他们的善良和一技之长。传统超人电影里标准化的英雄形象,伟岸却缺少真实的人性,蒂姆·伯顿厌倦了这样的伪饰性神话,他以冷峻的调子很严肃的讲笑话,形成很彻底的黑色幽默,让人欲笑还思。蒂姆·伯顿评价自己说:“当你度完你的整个人生,这一生每个人都在称你为怪物,你遭遇了这一切之后,却突然发现,你所发现的东西才是对其他任何人而言最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此时你会明白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这个评价用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上,同样贴切。 如《圣诞夜惊魂》中的杰克,扮成圣诞老人,怀着善良美好的意愿,想给圣诞镇的孩子们带来快乐,他精心准备礼物兴致勃勃地将礼物送给每一个孩子,可是事情出乎他意料,孩子们被他的礼物吓坏了,镇人还用武器来对付他,他的美好心愿换来的只是误解和悲伤;又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男主角爱德华,他善良胆小,乐于助人,却因为一双剪刀手而被视为异类,总被世人投以异样的眼光和怀疑。蒂姆·伯顿通过这样一些极端的例子告诉了人们某些真理:并不是付出就有回报,也并不是善良就会被人理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是人就有弱点,而这些弱点就必然的导致了很多东西不会如愿。完美是一种是幻想一种渴望,却唯独不是现实。 更为富有意味的是,《僵尸新娘》(Corpse Bride)中的僵尸艾米丽,和完全的人类比,她缺少了生命,没有“一颗跳动的心”,因此可以说她是一个不完全的人,但在影片中,当“完全”与“不完全”交锋时,不完全反而突显出完全的真实,相较于穷凶极恶的文森特伯爵、贪婪的主角父母、怯懦求全的新娘维多利亚和新郎维克多这些活人,她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善良无私,虽然她也因自身的“不完全”而遗憾,她也会有嫉妒,但本性的质朴善良使她拥有了放弃与成全的胸怀。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蒂姆伯顿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哥特元素解读 上海大学王倩 摘要:美国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是哥特式风格影片的集大成者。他在设计形象、艺术创造与意象架构中有着独特的手法;其惯用的黑色幽默、晦涩光影、阴郁格调、独特视角、隐晦寓意及符号性画面树立了当代哥特主义风格电影的典范。本文以最具蒂姆伯顿风格的哥特电影:《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并从这些电影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元素的符号,以此来研究哥特元素与电影的关系,进而探讨蒂姆·波顿电影的哥特艺术内涵。通过研究蒂姆伯顿作品,有助于了解哥特电影中独具匠心地人性探讨;让观影者了解哥特电影不仅是表象下的黑暗、恐怖与阴郁,其深层次的内涵亦隐喻了人性伦理的取向。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元素;哥特电影;黑色童话 Abstract:American famous film director Tim Burton is bloody genius, and is the epitome of Gothic Style film. He uses unique technique to design image, create art and construct idea. His familiar black humor, obscure shadow, gloomy style, unique visual angle, veiled moral and symbolic image set a model for modern Gothicism film.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im Burton's personal style,such as:Sleepy Hollow,Edward Scissorhands,Corpse Bride,as the texts to be analyzed,it selec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s of Gothic elements from these films,and use the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thic elements and films, and thus further discuss Gothic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Tim Burton’s film. Studying Tim Burton’s works will help learn ingenious discussion in Gothic film; help audience know that Gothic film is not only dark, terror and depression under presentation but also the depth connotation of which is also orientation of ethics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Tim Burton;Gothic Element;Gothic Film;Comedy Makes You Cry 一、序言 曾记否,在我们的导演课上老师提到,“天才的导演,开辟新天地;雄才的导演,肃穆其灵魂;伟大的导演,重塑吾三观;鬼才的导演,涤荡其心神……”①时隔数载,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映入眼帘。如果说天才创造了电影的世界,那么,鬼才则塑造了电影的灵魂。一部《僵尸新娘》、一本《牡蛎男孩忧郁之死》,在影像的时空与文字的天地,蒂姆伯顿为我们勾勒出了黑色童话的梦幻意境。笔者在领略了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天马行空、俯仰天地、纵横无疆、恣意飘洒的影视经典之后,自内心深处好似有了一丝悸动,仿佛一阵狂风袭过,哥特艺术的风骨蔚然于前…… 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哥特式风格的电影

那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 哥特式风格的电影缘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那种尖尖的房顶、圆柱支撑着的、有延伸向上花色玻璃的建筑,代表了宗教和建筑的神秘。而后有了哥特式风格的文章,都具有阴暗、诡异的特点。而这些文章深得蒂姆伯顿的喜爱,他从小头脑中就充斥着各种奇特的想法,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导演,并且有志向拍出哥特式风格的电影。他一开始制作的哥特式风格的动画片被封杀了。因为人们认为这种风格的东西不适合儿童观看。人们都不赞同他的这种风格,但后来他终于等到了伯乐的赏识。他拍出的《小科学怪人》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类电影一般发生在坟墓、黑暗的森林,有吸血鬼、蝙蝠各种鬼怪。像小科学怪人中死而复生的狗,是被撞碎的狗零件缝合通过电机实验复活而成的。 我们后来看到的比较著名的《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和《断头谷》就是他的代表作。再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对这位电影人很感兴趣,因为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像蒂姆伯顿前期的《哗鬼家族》、《圣诞夜惊魂》也十分好看,有机会要找来看看。在看这些影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他钟爱的演员大都是大大的眼睛,忧郁的眼神,苍白的面孔。无论是男女演员都是这个样子,他自己的打扮也是如此,被人们认为是很古怪的人,就连他的妻子都是这种风格的。约翰尼戴普就是他钟爱的男演员,这位演员饰演了《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的男主角。 总体看来哥特式电影的一般逻辑是:人类的世界总是死气沉沉的;相反僵尸们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的。他的电影表面、外在的特点是阴郁、压抑和诡异;而其内在却给观众们提供了直达心灵的温暖。蒂姆伯顿还拍摄过《蝙蝠侠》系列的电影,当然这给我们大家的印象也很深刻。对了,我觉得《格林兄弟》这个电影也很有这种韵味哦。它是一部带有黑暗魔幻色彩和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很符合蒂姆伯顿的黑色幽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大灰狼和那个“老妖婆”。我很喜欢这些电影。希望大家也能够喜欢哦! 百度百科 哥特式指带有恐怖色彩和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作品。此类作品它并不单单营造恐怖气氛,它探析人内心沉睡的阴暗面,有着对复杂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写过《黑猫》的艾伦坡擅写哥特式小说。《呼啸山庄》也有着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哥特式电影是一种更加倾向于艺术的,确切的是是更加带有恐怖色彩和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作品,它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恐惧、不安,直接赤裸裸的剖析人性的思考。天才的蒂姆?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伯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可以说是哥特电影集大成之作,让喜爱哥特式电影的观众大呼过瘾。这一次伯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影片充斥了哥特电影的各种文化符号,为我们描述出18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在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而在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则上升激荡,同时又优雅纤细;哥特式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