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6.34 MB
- 文档页数:37
《浅析蒂姆·伯顿电影世界中的美学观》篇一一、引言蒂姆·伯顿,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邃的美学观,在电影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融合了哥特式恐怖、奇幻、浪漫等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电影世界。
本文将浅析蒂姆·伯顿电影世界中的美学观,探讨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蒂姆·伯顿电影的视觉美学1. 独特的画面风格蒂姆·伯顿的电影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他善于运用浓重的色彩对比和独特的布光技巧,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诡异的气氛。
同时,他的画面构图也极具个性,常常运用不对称的构图和奇特的视角,使得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人物形象设计蒂姆·伯顿的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独具匠心。
他善于将现实与奇幻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奇特又富有情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外观,如《僵尸新娘》中的僵尸新娘和僵尸新郎,以及《蝙蝠侠》系列中的哥特式蝙蝠侠等。
三、蒂姆·伯顿电影的叙事美学1. 多元的叙事结构蒂姆·伯顿的电影常常采用多元的叙事结构,将不同的故事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他善于运用梦境、幻觉等元素,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同时,他的叙事节奏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冗长也不过于紧凑。
2. 深邃的情感表达蒂姆·伯顿的电影虽然以恐怖、奇幻等元素为主,但却常常能够表达出深邃的情感。
他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画面和音乐等手段,将情感深刻地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
四、蒂姆·伯顿电影的美学价值1. 独特的艺术风格蒂姆·伯顿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2. 深刻的社会意义蒂姆·伯顿的电影虽然以奇幻、恐怖等元素为主,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十部经典电影鉴赏表1,《返老还童》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教我有了“因果”的概念。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个超越时空的爱恋。
故事设想很大胆,一个逆生长的人和正常人的生活交集。
2,蒂姆伯顿-约翰尼德普系列。
这对老搭档配合的很默契。
导演导的好,演员演得好。
他们合作的电影有《断头谷》(很喜欢)、《艾德.伍德》(很喜欢很喜欢、很感人很感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理发师陶德》(没怎么看)、《剪刀手爱德华》(喜欢)、《爱丽丝梦游仙境》。
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电影,我喜欢加勒比海盗系列。
记得在电影院看《加勒比海盗四》,当电影即将完结,德普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全场齐刷刷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像约好了一样,让人震撼。
这是唯一的一次,在电影院遇到全场为电影齐声鼓掌的场面。
3,黑泽明的电影。
黑泽明的电影,我最喜欢的是《梦》,由几个小故事组成,这是他晚期的电影,有点返璞归真的韵味,类似童话,但是又很深刻。
《影子武士》,看完后有点悲凉,主题和《霸王别姬》有点像。
它告诉我们,要给自己定好位,有时我们需要戴起面具,但是如果入戏太深,就会迷失自己。
我想到了陈晓旭,她就没能从戏里走出来。
4,希区柯克的电影。
悬疑鼻祖希区柯克,紧紧拽着你的注意力跟着剧情走,在电影里寻找这位导演的身影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好玩的是他喜欢把自己扮成个路人出现在电影里,每部电影里都有,一闪即过)。
我最喜欢的是《群鸟》(有美女),《惊魂记》,《迷魂记》,《失踪的女人》。
5,《廊桥遗梦》,《魂断蓝桥》,《绝代佳人》美丽的爱情故事,无法超越的经典。
6,《入殓师》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通过入殓师的故事来讲述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们的生死与情感。
故事中有个老头,陪着他走了一生的老伴死去了,在她即将火化的那一刻,他饱含深情地凝望着她的脸,却只说了两个字:“谢谢”。
……即刻泪奔。
7,《天堂电影院》怀旧的电影,你渐渐长大,面对岁月的变迁,得失悲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8,《钢琴家》艺术遇到战争,是怎样在夹缝中辗转生存?终究,艺术顽强地活了下来。
MING RI FENG SHANG327文 艺 评 论文|朱 序简析哥特电影黑暗元素中的纯真与温情摘要:哥特文化起源于18世纪后期,通常伴随恐怖、黑暗、魔幻等元素,在哥特电影中这些元素也屡见不鲜。
本文旨在透过黑暗、恐怖、血腥等电影元素,剖析人们阴郁的情感世界,发掘人性本善,在孤独绝望中寻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电影主人公最为纯真、温情的一面。
关键词:黑暗;纯真;温情哥特电影是哥特文化的一种,运用悲伤、痛苦和死亡等主题的黑色风格,去剖析我们阴郁的情感世界,哥特风格的特点是:纯爱,高贵,孤独,黑暗,但是这些元素却饱含了对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可以在这些黑暗的元素中寻找纯真与温情。
孤独,在哥特电影中,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冷酷的,他们都与现实的世界格格不入,看似不屑于与世俗的人同流合污,其实他们更希望被理解,也想与人交流。
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主人公旺卡的孤独是众人难以看到也难以理解的。
因为父亲是镇上最为出名的牙医,所以糖果是旺卡童年的一个巨大的噩梦,当旺卡品尝到人生的第一块巧克力,当他从家中逃出来,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巧克力王国。
旺卡把毕生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创办巧克力工厂当中,然而工厂越是绚丽无比,他的内心越是孤独。
在与小主人公查理相识后,他一次次的回想自己的童年,以及他心中渴望得到的父爱。
故事的最后,旺卡用自己的财富帮助查理一家脱离贫困,同时也意外的发现父爱从未在他的身上消失过,孤独的人生得到了光明、温情的结局。
如果说旺卡的孤独是色彩缤纷的,那么《剪刀手爱德华》的孤独是痛及内心深处的。
爱德华孤独的居住在一座神秘的古堡,创造他的科学家在准备给他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去世了,爱德华虽既有人的感情又有完整的血肉,却只有一双金属的剪刀手。
好心的推销员佩格发现他后把他带回了家,爱德华爱上了佩格漂亮的女儿金。
孤独的人注定过于善良,所以当他面对利用的时候,还是会挺身而出,但最终正因他毕竟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又重回古堡。
论蒂姆伯顿动画电影中怪兽形象的艺术特征
——以《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为例
摘要:
无论是《科学怪狗》《圣诞夜惊魂》还是《僵尸新娘》,蒂姆·伯顿一直在大胆探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蒂姆·伯顿总是能把他的电影打上深深的“伯顿”烙印,艺术风格极其鲜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影3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自我,以至于伯顿的作品都形成了独有的难以临摹的“伯顿化”模式。
他的“小怪兽们”以哥特风格的外在形式来包含温暖人心的童话,为我们提供直达心灵的温暖,展现了蒂姆伯顿特有的导演魅力。
关键词:蒂姆伯顿;动画;怪兽;艺术特性
目录
1.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哥特美学 (3)
1.1蒂姆伯顿动画作品概述 (3)
1.2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哥特情结 (3)
2. 《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中的怪兽形象 (4)
2.1怪诞滑稽的角色造型 (4)
2.2反类型反常态的人物设定 (4)
2.3多元化的怪兽形象 (5)
3.怪兽形象塑造的多元手段 (6)
3.1手工打造人物和场景 (6)
3.2定格动画和CG特技的结合 (6)
4. 蒂姆伯顿动画电影中的怪兽的价值 (6)
5、结语 (7)。
导演的必修课丨八本书助你成为更好的导演IP火热的年代,一个不留神就能发现,作家、诗人、画家、摇滚歌手等等之前所处行业看起来和影像艺术毫不相干的人,纷纷拉起大旗拍电影了。
无论这电影是上亿投资的宏篇巨制,还是文艺青年的小打小闹,在男女主角之外,受关注度最高的,对影片的整体质量所担责任最大的,无疑是掌舵的导演。
希区柯克、杨德昌这样的天才导演的出现,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好的导演不一定非要科班出身,然而上天赏饭才华加身毕竟难得一遇。
除了令人信服的阅片量积累,基本的电影知识也是一个称职的导演所必须掌握的。
接下来将从「大导演自述」「教你当导演」「导演谈导演」三个部分,给大家推荐几本导演类图书佳作。
大导演自述首先想向大家推荐的是《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蒂姆·伯顿是个怪胎!朋友总是急着离他而去,好像闻到了“给我死远点”的气息。
他常常看着天上的飞机,目测尾气排放时间;或者拔出自己的智齿,把血滴满整个走廊。
伯顿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这是一本蒂姆·伯顿独家授权的导演自述,全景展现了伯顿成长轨迹及《剪刀手爱德华》《科学怪狗》《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影片创作过程,以及与德普、薇诺娜·赖徳、海伦娜·卡特等人的合作细节,更有百余张伯顿手绘的珍贵插图。
全书像一把通往神秘王国的钥匙,带我们寻访冒险伯顿的异想世界。
历时十七年采访整理而成,黄金搭档约翰尼·德普两度作序推荐,这本书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伯顿访谈录了。
后浪这次的简体中文版,也是先于港台出版社,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第二本书,来自著名作者型导演胡金铨——《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这本书是两位日本电影学者山田洋一、宇田川幸洋模仿《特吕弗对话希区柯克》一书的作法,对胡金铨进行了累计超过30个小时的采访,事无巨细一一访问了胡导的生平和影片,从而集成的导演访谈书。
1998年香港出了中译本,2015年后浪首次引进大陆版,当年就在豆瓣年度榜单中,以高分口碑名列影视艺术榜第一名。
蒂姆伯顿蒂姆·伯顿对于非电影爱好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他却是一个影响了世界的人,如果你没有看过他的电影,但想必你看到过孩子们手中的各种类似妖魔鬼怪或者骷髅玩具,这就是蒂姆·伯顿对世界的影响,这些东西你也许非常讨厌,而纯真和叛逆的孩子们却爱不释手。
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迎来了复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
1990年,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和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
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拉开了。
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
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
天才的蒂姆•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
蒂姆•伯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
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可以说是哥特电影集大成之作,让喜爱哥特式电影的观众大呼过瘾。
这一次伯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影片充斥了哥特电影的各种文化符号,为我们描述出18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谈及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必须从他个人的形象谈起,他被称为好莱坞怪客并不仅仅因为他的电影风格的怪异,实际上蒂姆•伯顿本人的外形也令人侧目,他总是身穿一袭黑衣、蓬乱的头发、脸色苍白、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深刻的忧郁。
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的喜好表现在他个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甚至是他的妻子演员海伦娜也似乎是他精心挑选出的哥特式女孩——大眼睛、尖下巴、同样苍白的面容、眉宇间总有种挥不去的阴霾。
以《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为例,从文本角度分析影片对现实的讽刺意义文本分析是一种形式介质层的理性研究。
导演蒂姆·波顿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影视拍摄手法将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与奇幻元素在影片中完美相结合并通过影视技术对故事内容進行解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还是奇幻元素的融入,蒂姆·波顿在他荒诞不经的世界观里,运用了很多反讽的手法。
本文从修辞手法和话语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对蒂姆·波顿所通过影片表达的讽刺意义进行分析。
标签:蒂姆·波顿;《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奇幻与现实;讽刺一、蒂姆·波顿的黑色幽默《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是美国导演蒂姆·波顿于2005年拍摄完成的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影片。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著名导演”,但从未有哪个导演的作品能有蒂姆·波顿电影那么浓烈的个人风格。
在他的电影中,你总是能找到有着怪诞外形的角色、灰暗阴沉的天空、黑暗中张牙舞爪的哥特式城堡等哥特风格中常见的经典元素。
蒂姆·波顿的作品中从来不缺少各色的怪咖。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的风格鲜明,只要你看到他的电影,就能清楚的感受到,“就是这个感觉,这就是蒂姆·波顿”。
但与此同时,他的电影总是会用黑色幽默来诉说暗黑童话,暗黑之中又隐藏着些许的温情,越怪诞,也越温暖。
蒂姆·波顿这种小众艺术的表现方式意外被大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在他荒诞不经的世界观里,反讽了现实,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二、从文本角度分析《查理的巧克力工厂》1.从环境的现实与奇幻角度分析对现实的讽刺意义在影片开头阴暗的的天空中飘着大雪,巨大的烟囱耸立着,工业化的外观营造着一种阴森、冰冷的感觉。
全世界最幸运的五个小孩来到旺卡的工厂,刚开始一切都还正常,音乐,会跳舞的小人,还有那首印象深刻的哼唱旺卡的小调。
没过多久,烟花起火,小人烧得面目全非,着实可怖。
《黑暗阴影》,怪族一家_黑暗阴影结局哥特风格的肥皂剧《黑暗阴影》是1966年至1971年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哥特风格的肥皂剧,长达1225集。
虽然仅仅播出了5年,而且基本上是在白天播放,但还是创造了非常不俗的收视率,尤其受到了很多青少年观众的追捧。
有人说当时该剧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神秘博士》《星际迷航》这种粉丝群庞大的长寿剧。
同大部分肥皂剧一样,《黑暗阴影》的主题包含了爱、亲情、背叛、死亡和欺骗,但又与当时很多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主人公是个活了200岁的吸血鬼,从18世纪穿越到了20世纪,经历了很多恐怖怪异的事情。
剧中还有怪兽、狼人、女巫、术士、幽灵、僵尸。
堪称是哥特式恐怖片人物的大集合。
而该剧黑暗的风格、恐怖阴森的布景、怪异的造型以及惊悚的故事更成为剧迷日后谈论的话题,也造就了很多铁杆粉丝。
在众多为该剧黑暗魅力所折服的千万观众中,就有蒂姆·波顿、昆汀·塔伦蒂诺、约翰尼·德普、麦当娜等人。
蒂姆·波顿和昆汀·塔伦蒂诺都表示过是这部剧的忠实粉丝。
当时只有五六岁大的德普,每天一放学就飞奔回家看这部电视剧,他说自己超喜欢巴纳巴斯·柯林斯,也就是如今他在电影中扮演的吸血鬼,幻想着自己就是巴纳巴斯,还收集他的海报。
大约5年前,德普取得了《黑暗阴影》的改编权,终于如愿以偿能够在大银幕上扮演自己童年时的偶像巴纳巴斯,同时他还身兼制片人。
然而,影片筹备的几年中,在编剧与导演人选上有过不少反复,最后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敲定将由此前与德普合作过7次之多的蒂姆·波顿担任导演。
神秘诅咒1752年,柯林斯夫妇带着儿子巴纳巴斯·柯林斯从英格兰利物浦出发,横跨大西洋来到美国,寻找新的生活。
他们定居在了美国东北端的缅因州。
老柯林斯开办了一家鱼罐头加工厂,慢慢地生意日益壮大,财富也越积越多。
但柯林斯夫妇不知道的是,即使隔着大海,也无法阻挡多年来困扰着这个家庭的神秘诅咒。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梦的视角解读电影《大鱼》中的父子冲突与父子之情孟璐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传播学专业[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9-118-02每个人都有梦,电影正是表达梦的最好途径。
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伯顿曾这样描述电影的造梦艺术,“正是梦一般的童话让在浮华中迷失方向的人们回归到简单的快乐之中,能够在抽离于现实之后再次关注现实”。
在蒂姆・伯顿魔幻亲情的电影代表作《大鱼》中,观众也经历所谓的梦中梦,电影透过美一个个美好、华丽的“梦境”,讲述了一个非常温情的故事,它关于家庭、亲情,尤其是父子之间的紧密真情。
影片以父亲爱德华和儿子威尔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矛盾,引出父亲年轻时一连串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冒险经历,不仅为观众营造出了梦幻的视觉效果,电影文本本身的魔幻色彩,亦表现出如梦般的精神内涵。
影片中一个个真实又虚幻的童话梦境,在父亲爱德华的精神世界中如同一场“白日梦”。
一、梦的制造者,父亲爱德华的角色分析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梦的解析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无一不对梦与现实深层的关系进行着探究。
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以弗洛伊德释梦理论和拉康的“镜像阶段”为基础创立的第二符号学中提出电影如梦,银幕如镜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电影之于观众如同梦境一般,然而麦茨也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不同,提出电影更类似“醒着的白日梦”,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有意识的幻想”,这与《大鱼》中父亲爱德华的故事非常相似,爱德华的故事与梦的区别在于也许他并未真正做过梦,却始终在清醒和沉睡的状态之间并符合梦的特征。
1.1 梦的显意:传奇人生与英雄模式影片几乎可以算是父亲爱德华的一场美丽回忆:怪诞的出生,夜访女巫,伟大的橄榄球手,篮球的关键先生,智退巨人,拯救神秘镇等等,在这些离奇得如同魔幻小说一样的故事里,他几乎以英雄般的形象出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富有浪漫传奇色彩。
弗洛伊德曾指出,梦有“显意”与“隐意”之分,“显意”即“梦境”,它是梦者能够意识到并报告出来的内容,是梦的表象。
*注:本文的“上映时间”均为美国上映时间1、《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上映时间:3月23日今年夏天我们会向《暮光之城》系列告别,但在三月我们将会迎来另一系列电影的第一部。
把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质疑乌托邦的作品《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和与之类似的迈克尔·贝(Michael Bay)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以及《过关斩将》三部电影糅合在一起,就成了这部动作惊悚片《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饥饿游戏》改编自苏珊娜·科林斯(Suzanne Collins)的同名畅销小说。
这一系列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年轻人每年都必须参加一个互相残杀的游戏。
我们敢说凯特尼斯·埃弗迪恩(Katniss Everdeen,《饥饿游戏》主角之一)的身手就连杰森·伯恩(Jason Bourne,《谍影重重》主角)遇到了也会觉得紧张不安吧。
2、《复仇者》(The Avengers)上映时间:5月4日【中国大陆确定上映】说到超级英雄电影,不得不提到这部自从第一部《绿巨人》(The Hulk)上映起就一直备受期待的《复仇者》。
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在《钢铁侠》(Iron Man)和《雷神》(Thor)里的小配角之路终于修成正果,他将在《复仇者》中带领其它超级英雄一起对抗洛基(Loki)带头的邪恶势力。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饰演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和美国队长、雷神一道能发挥出色吗?我们都想知道!只要这部电影不像《新年前夜》(New Year's Eve)那样走“明星人海战术路线”,我们还是能够接受的。
3、《黑衣人3》(Men in Black 3)上映时间:5月25日【中国大陆确定上映】《黑衣人3》三元素: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外星人,夏季大片!一部《黑衣人》的续集还算让人满意,两部也许就有点勉强了。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电影的情感表现与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某种巧合,而这种有意义的巧合所产生的共鸣就是共时性效应。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鉴赏论文篇一:梦是最真的现实——赏析电影《盗梦空间》现实与虚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可这个梦的时限又是多少呢?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了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梦的心理大厦——《盗梦空间》,众家媒体盛赞它是《黑客帝国》之后最高深的电影,看起来会让人头疼。
影迷们像追逐《阿凡达》一样,仅仅因为一个过重的噱头,就开始蜂拥而至,溢美之词随处可见。
可又有谁能真的理解影片呢?人云亦云的结果,使得不少类似解疑答惑式的影评不断出现,人们关注电影的兴趣点变成了猜字游戏,所有人都沉迷了进去。
为了能够将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搞清楚,他们从哲学、建筑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各项学科中开始研究,一层一层地循环往复,就像电影中的梦中梦一样,真实和虚幻没有了分明的界限,只剩下了剧中人一样的执着。
所谓“一刀未剪”,主要是针对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内电影市场而言。
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一些充满血腥、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大范围播放的电影情节,都会在上映之前,被无情地剪辑掉。
但有时候,这些情节恰恰又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境外引进电影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刀未剪”也就成了众多国内影迷,在期盼电影上映时最纠结的根源了。
《盗梦空间》为何能“一刀未剪”呢?先将时间转回到2009年8月,随着昆汀·瓦伦蒂诺《无耻混蛋》的上映,曾因执导《蝙蝠侠:黑暗骑士》而大获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盗梦空间》,提前曝光了一款极简主义的先行版预告片。
时长30秒的预告片充满了欲语还休的神秘感,新人Zack Hemsey操刀制作的预告片配乐,营造出了一种气势逼人的紧迫感,一层层逐渐加深,伴随着“你的大脑就是犯罪现场”的宣传语,第一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现......影迷们大呼过瘾,诺兰的死忠粉丝开始接力热捧,《盗梦空间》的“神作”地位初步成型。
《僵尸新娘影评》僵尸新娘影评(一):《僵尸新娘》是蒂姆波顿执导的一部带有讽刺色彩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并没有片名所表达那样恐怖,相反的它其实更多是传递了温馨的感觉,这是一部充满喜剧和幻想色彩的动画电影,恐怖只是一种表面好处上的东西,而不是它的主旨。
这个故事的学术背景来自于19世纪俄罗斯民间传说,当时的激进反犹太教人士通常是在犹太教人士结婚队伍中下手,杀死能为犹太教传宗接代的惟一的新娘,不少新娘就此身穿礼服埋葬于路旁,死得不明不白,因而也就有了维克多路遇僵尸新娘的故事,只是电影没有传说中的恐怖。
在影片中的人间场景是哥特式的风格、再配上阴郁昏暗的色彩与低沉的音乐和人们忧郁的表情向人们表达出人间的黑暗;而地狱中则恰恰相反鲜艳明丽的色彩、欢快的音乐,骷髅们滑稽的表演、天天派对、通宵狂欢、享受着不停歇的音乐,展示出了一片欢乐和谐的气氛,与人间生活中的死气沉沉、循规蹈矩不同的场景构成了巨大的反差,更加表现了人间的黑暗。
影片一向在强调地狱的骷髅新娘可爱,心地又善良,这与人间维克多的父母与维多利亚的父母以唯利是图构成了明显的反差。
()还有维克多从教堂的逃离,遇见艾米丽时的恐惧,到之后愿意留在地狱取艾米丽为妻都是对人间现实生活的无情讽刺,以及当艾米丽与维克多成亲时骷髅们不顾一切冲到人间走进教堂,都是对人间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揭露。
在影片的最后艾米丽找到了欺骗并杀害他的凶手,并成全了维克多和维多利亚,骷髅们回到地狱,人间回复了宁静,这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导演蒂姆波顿对人间完美未来的向往。
僵尸新娘影评(二):《僵尸新娘》:写意的哥特,哥特的婚宴《僵尸新娘》的诡异浪漫恐怕放到任何一位导演手里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走样变味,唯独蒂姆伯顿能将哥特风格拿捏得如此精致,将想象力发挥得如此激荡,将笑料呈现得如此有条不紊。
《僵尸新娘》的风格不算新鲜,早在波顿执笔的《圣诞夜惊魂》之中,甚或是波顿更早期的短片《Vincent》里,波顿式哥特动画这个概念已然逐步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