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系统功能语言学

(完整word版)系统功能语言学

(完整word版)系统功能语言学
(完整word版)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1 基本概念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英文论点如下:

Systemic Gramma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Secondly, i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doing rather than a form of knowing. It distinguishes linguistic behaviour potential from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Thirdly, it gives a relatively high priority to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 varieties of languages.

Fourthly, it explains a number of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clines (i.e. ungrammatical →more unusual →less unusual →less usual→grammatical).

Fifthly, it seeks verification of its hypotheses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from texts an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Lastly, it has as its central category the category of the system.

中文翻译:

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系统功能语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它非常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如何实现社会功能。

其次,它把语言看做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认识。并且在可能的语言行为和实际的语言行为间进行区分。

第三,更加重视对个别语言、个别语言变体的分析。

第四,用“连续性”解释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不符合语法——不符合习惯——有点不符合习惯——比较符合习惯——合乎语法)

第五,通过语篇的观察和统计手段验证其假说。

最后,其核心类别是系统的类别。

形成背景编辑

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 1884-1942)+《社会学渊源》3点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对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探讨语义,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为后来的弗斯“语境学说”(contexturalism)和韩礼德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铺垫。(韩礼德语言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纯理功能的思想受马林诺夫斯基影响,马研究土著人的语言时报导过土著人使用语言是为了表达“寒暄”功能,“实用”功能和“巫术”功能。寒暄功能相当于韩氏的人际功能,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建立人际关系,但在深度上不足。后两者相当于韩氏的概念功能,涉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容,但人们要表述的过程概念不止于此。)

2、弗斯(J.R.Firth, 1890-1960)

弗斯在语言学研究中所持观点有四:⑴语言学的中心是研究意义和语境;⑵英国的语言学家应讨论语言学史;⑶应当研究音系学,特别是他本人发展了“音韵分析”(prosodicanalysis)的模式;⑷应当研究和描写印度和南亚诸语言,特别是拼字法和音系学。他在⑴和⑶方面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罗宾斯:“语言学在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和弗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他的语言环境

理论,或更概括地说,是他在语义方面的语境理论,和音位学中的韵律分析。”)

首先,就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第一项甚为重要。受马利诺夫斯基影响,弗斯认识到语言研究应采用功能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弗斯认为语言学的主要目标是分析话语(utterance)的意义;鉴于话语是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的,它们所衍生的意义应当与语境有联系。在这方面,他丰富了马利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制订了情景语境的具体框架: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

a. 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有关事物

(3)言语活动的影响

其次,弗斯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语言系统(langue)和言语(parole)。相反,他坚持的一个分析原则是区别“结构”(structure)和“系统”(system)。结构包括内部句法结构的成分,这些成分在相互可以预期的顺序的情况下各有位置。可通用的项目或单位的系统用来说明这些成分的聚合价值。由于弗斯把“系统”一词重新定义为聚合关系,他的学生后来发展了系统语法(systemicgrammar)。

再次,弗斯认为语言是说话人所谈事件的集合,是活动的方式,是做“事情”的方法,因此语言学家应当研究事件本身。弗斯的这些观点使得英国的主流语言学家基本上走的是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的道路。所谓系统就是“聚合”,就是“选择”,而且是第一性的观点,决定了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相当于中国“约定俗成”的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胡壮麟

3、弗斯→韩礼德

对弗斯的评价:

关于弗斯的语言理论,英国学家刚特·克利斯(GuntherKress)曾提出两条中肯的批评意见。第一,弗斯从来没有全面的、系统的阐述过自己的理论,他的论文之间缺少一种有机的联系,所以人们很难找出其理论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弗斯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术语或范畴来使各个层次上的描写联系起来。(例如,在论述语境功能时,他没有规定各种语言单位的语境都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等。他的音位理论也缺少一套系统的术语。)最后应该加上一条:弗斯的文章意思模糊,文字晦涩,很难读懂。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虽然弗斯受到了很多批评,可是批评者“一般都不懂得弗斯说的究竟是些什么。”!!!(《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语教研社1999年298页)

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基本理论并把它系统化地表述清楚了的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韩礼德从弗斯那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

(韩礼德在1985年的一篇文章《系统理论的背景》中写到:当然,“系统”这个概念是源于弗斯的,系统理论也由此得名。与其他大多数基本的概念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系统只是存在于弗斯的理论框架中,而大多数基本概念(后面!)在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家中颇为常见,尤其是欧洲的流派。——《韩礼德语言学文集》)

(语言系统这个概念是由索绪尔最早提出来的,即索绪尔把语言称作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这以后,大多数语言学家把语言看作是“系统的系统”,是“语言单位按一定次序,并且在层次与层次之间有关联的排列”。系统的概念在伦敦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中有了新的定义。弗斯把语言的聚合关系叫做“系统”,把组合关系叫做“结构”。叶姆斯列夫区分了语言的抽象的“系统”和“过程”,系统的底层是聚合关系,过程的底层是链

接关系,即组合关系。<;概论>14页韩礼德的系统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也就是说韩礼德避免了弗斯的缺点,把自己的理论阐述的清楚明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式,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正因为这样,他的系统语言学影响较大。

特点(系统语言学VS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VS乔姆斯基)

(当代语言学届,主要有两大对立派别,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针锋相对的,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上一讲我们了解了形式主义学派的主要语言理论,即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建立和发展的当代系统—功能语法常被称为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也有人称之为“功能语言学”或“功能语法”,但我认为,严格地说,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应称为“系统语法(语言学)”或“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这样就可明确地把它与其他相关学派(如布拉格学派、狄克(S.Dik,1940-95)的“功能语法”等)区分开来。>;(而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探索并发展了系统语法理论,六十年代中期,韩礼德集中精力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到七十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七十年代后,韩礼德把重点转向语言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关系上),显而易见,系统功能语言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而功能语法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演变而成的。)总体来说,系统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语言学的应用问题。系统语言学主张描写主义,反对规定主义。与层次语言学与层次语法和法位学语法?最为接近,与转换生成语法区别最大。另《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2002年第4期外语研究朱永生及《系统功能语言语法概论》胡壮麟等那么,我们所说的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与之前的伦敦学派,或者干脆说与所存在的其他若干语言学派相比,有那些不同,即它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系统语学家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所以系统语言学家集中力量去发现和描写由于社会情境和说话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这些变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系统语言学最容易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它与文体学也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正是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根本区别:系统语言学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不重视语言的心理基础;转换生成语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不过问语言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第二、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a form of ‘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 ‘knowing’)。在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之后,类似于这样划分乔姆斯基区分的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韩礼德的区分是“语言行为潜势”(linguistic behavior potential)和“实际语言行为”(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言语”上,他们都认为言语是讲话人实际说出的话。他们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语言”。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而是“文化和社会所允许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所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所以,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乔姆斯基所说的“知识”是语言的心理学范畴,“语言能力”是个人的特性;韩礼德的“做事”的方式属于语言的社会范畴,即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语言行为潜势”属于一个语言社团的特性。这一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别于转换生成语言学乃至其他众多语言学派别的重要标志。

第三、系统语言学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并且认为这种描写本身就是语言学的目的之一,而不是为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转换生成语法更重视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调查个别语言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用韩礼德的话说,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仅琐碎,而且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人类语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掌握或学习的,因此研究这些规则对于促进人类交际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只有语言间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差异所体

现的文化差异才是真正重要的,认识和掌握这些差异会有助于克服其造成的交际障碍。在这一点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无疑是针锋相对的。

第四、系统语言学用“连续体”(continuum)的概念来解释复杂的语言事实,引进了“阶”(scale)和“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两个概念。…刘润请《西方语言学流派》301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语言描写中,系统语法既能从最简单、最明显的切分入手,逐步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区分,又不忘记包含细小概念的更大范畴。

第五、系统语言学以“系统”作为基本范畴。韩礼德继承了Firth的“系统”概念,把语言看作是一套系统。每一个系统就是语言行为中的一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即在特定环境中可以选用的一组语言形式。“系统”这个概念是系统语言学的出发点,是它区别于其他语言理论的根本范畴。

理论方法编辑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知道,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是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的,韩礼德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是人们有目的地用来在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资源(关于从古代以来的两种语言观点:语言规则说VS语言资源说——韩礼德1977《关于语言的一些观点》)。“一个理论的价值在于人们可资以利用”,因而他总是认为语言理论本质上是面向消费者的。“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学”,意味着“在社会文化语境内解释语言,而文化本身是以符号学的词语作解释。语言既强调社会结构和系统,也使其符号化”。语言的这种“双重功能”使意义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从后院的闲言碎语到叙述体小说和史诗”。那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韩礼德的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无疑就是他的理论的重点和精髓,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理论。)

系统

在弗斯语言学中,系统(System)是与结构相对立的聚合关系,但弗斯没有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关系。韩礼德的贡献是把语言看作符号资源,语言描写的应当是系统资源,而不是结构,也就是说,系统是第一性的。语言既然被看作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上是对选择的描写。这样,他又明确了在索绪尔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聚合关系是第一性的,组合是选择的结果,是第二性的。

语境

语境(Context)的重要性早已为伦敦学派的马利诺夫斯基和弗斯所确认。韩礼德进一步明确了语言存在于语境(如会场、教室、语篇)之中,人们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换意义的,因此应当从外部来研究语言,而不是内部。因为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不是“完美的自足系统”。其次,韩礼德对“情景语境”从理论上阐明“一方面它是社会环境之间的有规律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对语言从功能上加以组织”。再一方面,韩礼德把语境分解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语言使用时所要表达的话题内容和活动,具体说,即话语参与者正在从事的活动。语旨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角色和相互关系,以及交际意图。语式指进行交际所采用的信道,语篇的符号构成和修辞方式。

功能

马利诺夫斯基虽然是功能主义者,但他主要在人类学研究中探索功能主义的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个任务由韩礼德完成。他在六、七十年代潜心研究语言的功能主义解释,最后总结了3个元功能(meta-function)和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具体为: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反映,是所说的内容在语言范畴中表现为及物性(transitivity)、归一性(polarity)和语态(voice)。

———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活动和做事的手段,必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语言中由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等范畴体现。

———语篇元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上述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语言使用者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语篇功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语言使用者只能生成与语境相匹配的语篇。

不仅如此,各范畴的具体成分无不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如一个小句的及物性是由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

(process)和环境(circumstance)等功能成分构成的,语气是由语气成分(Mood)和剩余成分(Residue)组成的,主位

结构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组成,信息结构由新信息(New)和已知信息(Given)组成等。

语篇

早在1978年,韩礼德就指出组成语言的不是句子,而是语篇(Text)或话语。后来又说,“对一个语言学家来说,描写语言而不说明语篇是徒劳无功的,描写语篇而不结合语言是空洞的”。

语域

语域(Register)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方言VS语域)与方言变异(dialect variation,表示社会结构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社会层级)不同,语域说明语言使用时的各种变异现象,即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差异。它是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各个方面互动的结果。这些都是语境的变量,语言使用者可以在有关变量下预见所要交换的信息和所要使用的语言。由此可见,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语境理论奠定了语域的理论基础。

语言习得

这里,韩礼德对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概念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解释。语言习得应当是人类通过“习得”如何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功能的方法来“学得”运用语言来表示意义。韩早期的工作便是研究儿童如何习得第一语言的各种功能。根据韩礼德的研究,婴儿在开始爬行后,有了时空的概念,由此创造了意义。照顾婴儿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共享构建意义的过程,深信婴儿正在咿呀学语。韩礼德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妈妈把婴儿抱在膝上,拿起一个玩具兔子,婴儿则盯住这个玩具:(转化成俄语!增加新鲜感)Mother: There he goes!(它跑了!)

Child: [uuu]

Mother: Oh, you want me to throw him up again,do you? All right. There he goes!(喔,你要我再抛一下,是吗?好,它跑了!)

Child: [loudly][mng]

Mother: No. That’s enough. Let’s find something else to do. (不玩了,玩够了。让我们玩点别的。)

虽然一直都是妈妈在说话,但她接受孩子的反应,犹如在进行话轮的转换。孩子出声的变化,使对话得以进行,也使孩子逐步学得妈妈提供的语言模式和表示的意义。

认知

韩礼德早在1967年便谈到及物性和认知的关系。及物性是有关认知内容的选择的集合,是对语言外经验的语言表达。他又认为,在语义系统更高的层次上,意义的表达有认知的、社会的、美学的等等。这就是说,意义的识解是社会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识解人的经验和语言实施社会过程、社会交往,两者是互补的。

适用语言学

近年来,韩礼德提出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而适用语言学的工作机制便是以“社会理据”(social accountability)来解释和描写语义发生的)可参考2007年11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胡壮麟)。由此可见,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语义系统可以定义为一种功能的或功能导向的意义潜势,是为编码某些语言外符号系统的可供选择的网络,或者是包括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成分的系统网络。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1.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 解释“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 解释“语言”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6.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7.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8. 解释“普通语言学”。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 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10. 解释“传统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语言学概论课堂试题答案整理

绪论及语言本质 1.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2.“语言学概论”课程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语言学。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4.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6.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7.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8.1786年,英国的威廉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说》中指出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的一年。 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和格里木。 10.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结构/形态)特点分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来源)关系分类。 11.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12.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1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被称为“标准理论”的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14.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四种。 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根本区别。 2.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这里的“约定俗成”的容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语言学概论大纲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认识语言和民族、语言和种族的关系;理解语言的性质,了解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认识语言符号的诸特征;了解语言学的性质、作用及发展梗概。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识记: 1、口语: 2、书面语: 领会: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思考: 1、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2、为什么说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3、应该如何理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识记: 1、符号; 2、能指; 3、所指; 4、聚合关系; 5、组合关系: 领会: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2、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可变性; 5、语言是一个系统; 6、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是不平衡的; 7、语言是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 8、语言系统的层次性; 9、组合关系的含义; 10、聚合关系的含义; 1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思考:

1、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2、应该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三节语言学 识记: 1、语言学; 2、普通语言学; 3、理论语言学;。 4、应用语言学; 5、传统语言学; 6、结构主义语言学。 领会: 1、普通语言学的含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2、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主要研究领域; 3、古代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 4、古代的语言本体研究;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6、普通语言学的产生; 7、索绪尔的主要贡献; 8、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新学派的产生; 9、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 10、语言学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应用 11、语言学研究在语言规划中的作用; 12、语言学研究与计算机科学。 思考: 1、为什么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2、语言学研究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第二章语音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语音的各种性质,了解描写元音和辅音发音特征的方法,理解音位学的基本理论和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并能够运用,了解音位组合和韵律特征的基本形式,提高认识语音现象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 1、语音; 2、声音的四要素; 3、振幅; 4、频率; 5、音高; 6、音强; 7、音长;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照术语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作者:翁素贤提供 转贴自: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打印本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A Abitliy 能力 Actor 施动者 Addressee 受话者 Addresser 发话者 Agent 施事 Anaphoric 指前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反义意义 Autonomy 自治性 B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neficiary 受益者 C Cataphoric 指后的 Categorical 绝对的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entral token 中心标志 Chain 链 Channel 渠道 Choice 选择 Clause 小句 Clause as theme 句项主位 Cleft sentence 分裂句 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 Coclassisfication 相互区分

Coextension相互扩展Coherence连贯 Cohesion链接 Cohesive chain链接链Cohesive tie链接纽带Cohyponym共同下义词Collocation搭配Collocational chain搭配链Comeronym共同局部关系词Command命令 Comment述题 Competence(语言)能力Complementarity互补性Congruence一致性Conjunction连接,连词Consonant辅音 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Context语境,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境语境Continuity连续体Continuum连续体Conventional meaning常规意义Coocurrence同现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Coordination并列Coreference相互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 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语言学Cross-coupling交互匹配 D Decategorization非范畴化Declarative陈述的 Delicacy精密度 Dialect方言 Dialectal variety方言变体Diatypic variety功能变体Didactic教导性的 Direct speech act直接言语行为Discontinuity脱节,间断性Discourse话语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来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功能语义语境 在当代语言学流派中,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具有较大的影响,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创立的,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构成,但并不是这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语境与语言意义或功能的关系问题。韩礼德的“功能”思想属于语义分析范畴。他的有关“功能”的思想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功能语言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和弗斯(J.R. Firth)的语言功能观。本文将以“功能”为视角,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语言观 语言的“功能”概念早就出现在捷克语和俄语的语言学中,但却是布拉格学派的学者赋予它更加全面的阐述。该学派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遵循说话的顺序,即“从讲话人或写作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会去考虑具体应用什么语言形式,因此在研究语言时也应按照这一顺序,从语言的功能入手,然后再去研究语言的形式。该学派对日常话语分析提出新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因此,语言可以用语言单位在句子中所发挥的交际功能来分析。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用功能分析法分析话语,他修改了传统语法中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的提法,提出主位(theme)、述位(rheme)两个术语。马泰休斯把这种功能分析法称为“句子的实际切分”(actual sentence division),后被称为“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它研究句子各个部分各自传达多少信息,所传达的信息量用“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表示。 “交际动力”理论是布拉格学派Firbas 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句子功能观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研究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句子各成分对交际的展开所做出的贡献。句子中各成分交际力的大小就是它对交际展开过程的贡献大小,即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作用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成分越能把交际向前推进,越接近交际的结点,其贡献就越大,交际动力值越高,反之则越低。由此可以看出,交际动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Firbas 根据句子成分所承载的交际力的大小,将其分为已知信息和待传信息。已知信息的交际力很小,而待传信息的交际力最大。 交际动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境思想。Firbas认为,“交际单位从语境方面看可能是语境制约的,也可能是语境独立的。”如果受到语境的制约,则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在上下文中出现过,就是已知信息;反之就是待传信息。此外,Firbas对语境概念做了进一步区分。他把语境分为一般语境、直接语境、上下文和语境依赖四种。一般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经验知识;直接语境是交际双方正在进行时的语境;第三种是刚刚出现的上下文;第四种是语境依赖。它们的范围呈依次递减形式。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著名的功能人类学家,他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岛上研究当地人的原始文化。通过对土著民族语言的观察,他认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广泛的语境,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冥思苦想中得出,而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

语言学概论-(完整版)下半部分

【语言学概论备考精要-下半部分】 语素文字、表意文字是理论上的分类,至今没有发现实例。 ●已知的资源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文字、古汉字、玛雅文字,都 是词语文字,都是意音文字。 ●使用字符最少的文字是音位文字。

由意音文字换用表音文字,属于文字类型改革。 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阶段。 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经历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音位文字阶段。 人类有声语言的产生大约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渐变性、不平衡性。 世界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个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 语言的谱系分类由高到底依次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克里奥耳语。 语言接触的结果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 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民族融合,经济、文化水平和人口数量。 关于语言起源的说法有:神授说、人创说、摹声说、社会契约说。 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理条件、生理条件、社会条件。 对大脑的研究催生了神经病理语言学,包括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两个分支。人类学习语言的临界期是十二至十三岁的青春期。 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分为6个阶段:非自控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单词阶段、双词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 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包括:模仿说、强化说、天赋说、认知说。 关于大脑构造与人的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成果包括:单侧化现象研究、左半球分区研究、语言遗传机制研究、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研究、大脑构造的独特性研究。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帮助完成认知过程、储存认知成果、改造认知能力。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百科知识辞典。 《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是典型的语言词典。 《词源》是语言词典、语文词典、历史词典。 《辞海》是百科辞典、语文词典。 最早的信息处理研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机器翻译开始的。 语言学应用于信息处理领域的成果有: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文本检索和数据统计、语料库和语料分析、语音试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语言学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机器翻译、人机对话、人工智能。 中介语的错误类型:系统前错误(不会)、系统错误(记错)、系统后错误(忘记)。外语教学的特点:基础性(从零开始)、交叉性(母语干扰)、多元性(情况复杂)。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学概论-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1)

语言是符号系统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符号 4.语言的层级体系 5.组合关系 6.聚合关系 7.语言能力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2.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4.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和,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题 1.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2.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3.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4.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5.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6.通过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7.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后数量翻番增加。() 8.鹦鹉、八哥都会说话,有的甚至还会背古诗,可见,动物也有语言能力。() 9.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10.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5.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 ɑ”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

Chapter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

Chapter 10: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K.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also named a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has sought to create an approach to linguistics that treats language as found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human experience. His insights and publications form an approach calle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s work stress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name suggests, considers function and semantics as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y. Unlik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hat privilege syntax, SFL-oriented linguists begin an analysis with social context and then look at how language acts upon, and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context. A key concept in Halliday's approach is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obtain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lliday, 1985:11). According to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a kind of to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as many functions. In its system, language has three matafunctions, which ar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Each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s about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orld, and is concerned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meaning of clauses. 2.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ternal world or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mind.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ing our own consciousn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clauses as representation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has three sub-systems, which are transitivity, voice and polarity. Here, we just talk about the first system, transitivity. Transitivity is a semantic system to show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