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德早期理论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韩礼德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包含一个由相关范畴组成的体系,体系中的范畴应该能解释语言材料;同时,这个理论还应该有一套把范畴和语言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抽象“阶”(scales)。他指出,语言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层次”(level)上进行解释,最基本的层次是“形式”(form)、“实体”(substance)和“语境”(context)。实体指声音上或书写上的语言表现形式,形式指把实体排列成有意义的格局,而语境则是把语言形式与它们的使用场合联系起来的中间层次。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还区分了“形式意义”(formalmeaning)和“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前者指有关项目与其他项目在形式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相当于信息理论中的“信息”;后者指一个语言项目与非语篇特征之间的关系。

韩礼德在这篇论文中对自己1956年(Halliday 1956)的论点作了一些修正,并提出了四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结构—struc-ture,类别—class,系统—system)和三个阶(即:级—rank,说明—exponence,精密度—delica-cy)。在这个修正模式中,“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范畴,而不再(像在1956年的分析框架中那样)从属于“类别”;原先的“成分”也变成了“结构”。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修正的意义,我们来看看弗斯的一个重要观点。弗斯受索绪尔的影响,认为语言是由横组合(syntagmatic)关系和纵聚合(paradigmatic)关系两条轴组织起来的;他指出,在横组合关系中,“成分”在有关层次上构成了“结构”。而在一个结构中的特定位置上可替换的“事件”(event)便形成了一个系统。以Henry kissedHelen这句话为例,它有三个位置(即SPC),占据这三个位置的Henry, kissed和Helen称为“成分”,这三个成分构成了横组合关系中的语法“结构”;如果把kissed换成loved或hit,这三个词便成为可替换的“事件”;在这一结构特定位置上的kissed, loved和hit构成了纵聚合关系中可供选择的“系统”。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systemic)一词就是从system这个词演变来的。

一般认为,韩礼德这篇论文(1961)奠定了阶和范畴语法的理论基础,也是韩礼德把弗斯关于“结构”和“系统”的观点融入自己理论框架的一个表现。韩礼德把“系统”当作一个基本的语法范畴,这对后来系统语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阶和范畴语法作为一个理论还存在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它问世后不久便被广泛地应用于文体分析、语篇分析和其他分析之中(见Butler 1985:193_197)。Fawcett(1974_6/2000年)所倡导的系统功能句法,也是在修改阶和范畴语法的某些做法后建立起来的。

对于一种理论的推广,教科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文献上看,在韩礼德理论发展的早期,有两本书根据阶和范畴语法模式来讨论英语语法:一本是Scott等人(1968)的English Grammar,另一本是Sinclair (1972)的A Course in Spoken English: Grammar。

3.系统语法

阶和范畴语法所描述的是语言结构的表层形式。这对于一种语言学理论来说显然有欠缺。韩礼德在60年代中期已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因此也重新寻找改进理论的方法,其中一个想法是通过代表深层纵聚合关系的“系统”这种较为抽象的机制来达到描述语言的目的。如前所述,韩礼德在1956年的文章中已引进“系统”这个概念,但其重要性是在1961年的文章中才表现出来的。在这个被称为阶和范畴语法的模式中,“系统”是一个主要的语法范畴,在这个阶段中“系统”被看作是结构中特定位置上的可供选择的“单一集”(single sets),这种意义上的“系统”与弗斯的“多系统”(polysys-temic)原则(Firth 1957)相一致。1961年以后,“系统”这个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点是,“系统”与“系统”的结合便构成了系统网络。有了“精密度”(delicacy)的概念,把单一的系统组成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就没有问题了。精密度这个阶表示范畴的区别或详细程度,它不仅能使语义区别越来越精确,而且可以表示一种依赖关系(dependency)。在一个系统网络中,两个系统可以是没有依赖关系而并

存的(即simultaneity),也可以是有依赖关系的(即dependency),所以就有“合取”(both...and...choice)和“析取”(either...or...choice)这两种关系。若一个系统网络含有三个或更多的系统,情况有时会复杂一些,但关系总是只有两种:并存关系和依赖关系。

1966年韩礼德发表的“‘深层’语法札记”(Halliday 1966)通常被认为是系统语法的宣言书,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表明:阶和范畴语法已被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所代替。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对语言结构的“表层面”(surface aspect)和“深层面”(deep aspect)之间的区别重新作了解释。例如,他指出,特定单位中结构的成分之间的“顺序”(order)关系与横组合关系中表层说明之间的“序列”(sequence)关系是不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为抽象。这是因为,序列只是结构关系被说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抽象成分(如主语、谓语、补语、状语)之间的结构顺序关系代表着横组合形式中的更为抽象的方面。例如,在Henry kisses the girls everyday一句中,四个成分的“顺序”关系是SPCA;无论我们说(a) Henry kisses the girls everyday, (b) Every day Henry kisses the girls,还是(c) The girls Henry kisses every day,四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Henry是主语(Sub-ject),kisses是谓语(Predicator),the girls是补语(Complement),every day是状语(Adjunct)。但是,从表层的“序列”关系看,句(a) (SPCA)、句(b) (ASPC)和句(c) (CSPA)是不一样的。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还认为,正如“结构”表示深层的横组合关系一样,“系统”代表着深层的纵聚合关系。系统中包含着特定功能环境中可供选择的选项(option),对系统的描述实际上暗示着对深层横组合关系的表述。因此,系统本身是处于比较深的层次上。韩礼德还认为纵聚合关系是首要的,因为这种关系构成了语言中基本的深层关系。

1964至1971年是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弗斯的“系统”概念得到修正,系统网络中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并存关系、依赖关系)得到确定。系统网络被看作代表着语言中深层的纵聚合关系。用系统语法理论作基础而编写的英语语法书有Muir (1972)和Young (1980)。Berry的两卷本(Berry 1975, 1977)也是根据系统语法的基本理论写成的,但在理论阐述方面比Muir和Young更深一层。

约从1967年起,关于深层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的探讨便开始与语法的“功能部分”(functional components)联系起来。韩礼德(Halliday 1968)看到了“功能部分”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个功能理论应该能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语言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韩礼德的这个观点渗透在他的整个系统功能理论中。韩礼德的论文(1968)第一次提出系统语法中的四个功能部分,即:经验功能,逻辑功能,话语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也称speech_func-tional)功能。在韩礼德的另一篇文章(1970)中,上述四个术语作了一些调整或改动: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被看作是“概念”(ideational)功能的两个组成部分,话语功能被改名为“语篇”(textual)功能,只有人际功能保持原样。这三个功能后来被称为“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简单地说,概念功能主要涉及及物性、语态和作格性(ergativity),人际功能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而语篇功能则主要涉及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和衔接(cohesion)。

由于功能部分的确定,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意韩礼德语言理论中的“功能”部分,所以有些人干脆把这个理论称为“功能语言学”或“功能语法”。严格地讲,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应称为“系统语法(语言学)”或“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这样就可明确地把它与其他相关学派(如布拉格学派、狄克(S. Dik, 1940_95)的“功能语法”等)区分开来。布拉格学派不但在音位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他们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并强调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因此,这个学派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关于布拉格学派,详见钱军1998;关于狄克的“功能语法”,参见黄国文1995)。

1985年,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1985,1994;以下简称《导论》)问世,它标志着功能语法进入了成熟阶段。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韩礼德的《导论》代表了其理论的

功能部分,而Matthiessen(1995)的Lexci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则可看作是代表韩礼德理论的系统部分。韩礼德与Matthiessen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部论著———长达672页大开本的《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这是一部描述人类怎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巨著,是关于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描述相结合的力作。该书不是把人类对世界的体验解释看作是“知识”(knowing),而是当作“意义”;在作者看来,对人类体验的解释这项任务应由一个语义系统来完成。这本书代表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思想。

早期的系统语法只注重描述,所以对于Hudson(见下面§5)这类对语言生成感兴趣的学者来说,韩礼德理论缺少长久的吸引力。其实Winograd早在1972年,就用系统语法的原理设计出SHRDLU电脑程序,并用来理解英语语料(有关讨论详见Butler 1985:206_208)。Robin Fawcett对语言生成的兴趣(见下面§5)有一半应归功于Winograd的研究对他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进行计算语言学研究,比较受人关注的项目有三个,一个是用语篇生成器通过输入系统网络和系统结构来生成句子(Matthiessen & Bateman 1991);二是Fawcett等开展的COMMUNAL项目,其生成系统称为Genesys,使用“加的夫语法”体系(见Horacek& Zock 1993: 114_186 );三是O Donnell(1994,1995)设计的用于分析和生成句子的工作台(WorkBench),即用来生成和处理系统语法的软件系统。

5.系统功能学派的主要成员

在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主要成员之前,我们还应注意早期同韩礼德一道从事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几位学者,如Richard Hudson、Rod-ney Huddleston、Michael Gregory、Jeffrey Ellis Hudson主要研究句法。他不满足于当时系统语法只注重描述这一状况,便研究能用于生成句子的语法理论,并对韩氏理论的某些方面提出批评,主要著作有Word Grammar(1980)。Gregory 主要研究语域和语言变体,对韩礼德语域理论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后来热中于交际语法,发表过一系列论文,逐渐倾向生成语法学派。Ellis是韩礼德从事语言研究的最初合作者,曾合写关于汉语动词时态范畴的论文。他在韩礼德语域理论的建构上也起了重要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骨干成员主要有英国的Margaret Berry、Robin P. Fawcett、Christo-pher S. Butler,澳大利亚的Ruqaiya Hasan、James R. Martin、Christian M. I. M.Matthiessen和美国的Peter H. Fries等,从学术辈份上说都是韩礼德的学生(参见胡壮麟等1989:6,228_241)。

Berry 1975和1977出版的两本书(Berry1975, 1977)对韩礼德理论的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两本书学习和了解系统语法。Berry近几年写了几篇很有分量的关于主位的文章,如“Thematic options and success in writing”(Ghadessy 1995: 55_84);“What is Theme? ____ A(no ther) personal view”(见Berryet al1996:1_64)。Berry多年来致力于系统功能语法研究和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培养了好几位卓有成绩的系统功能学者,其中包括Butler和Caroline Stainton。Fawcett 70年代初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由韩礼德指导,韩礼德离开伦敦后,转由Hudson做指导教师。Hudson 1974年的一篇文章(“Systemic generative grammar”,Lin-guistics,No. 139: 5_42)所表达的认知、生成语言观对Fawcett的学术发展影响很大。Fawcett70年代发表了几篇关于系统语法的有影响的文章,如“Generating a senten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见Halliday & Martin1981: 146_183; Fawcett 1974_6/1981),并于1980年出版了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改写成的专著(Fawcett 1980)。80年代他与韩礼德等人编辑了好几本论文集(如Fawcettet al1984,Halliday & Fawcett 1987, Fawcett & Young1988)。1987年起,Fawcett一直在与同事们进行一项言语生成项目(COMMUNAL)的研究。

这些年,Fawcett等人在加的夫发展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方言”—“加的夫语法”(the

Cardiff Grammar),这个小组的成员除Fawcett外,还有Gordon Tucker, Paul Tench等人。

Peter Fries是美国语言学家中进行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的父亲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中的著名人物弗里斯(CharlesCarpenter Fries,1887_1967)。尽管他1974年就开始发表系统语法方面的文章,并且发表了不少关于语言学问题的论文,但涉及到系统功能方面的有影响的论著不算多。值得一提的是,Fries关于主位方面的论述非常有影响,如“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 argumentsfrom discourse”(1981)在功能学派里几乎可以说是经典作品;又如“A personal view ofTheme”(1995,见Ghadessy 1995: 1_19 ),“Theme, methods of development, and texts”(1995,见Hasan & Fries 1995: 317_359),同样影响很大。也许可以这样说,想研究韩礼德“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不读Fries这方面的论文是不行的。

Hasan生于印度,后来移居巴基斯坦。她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便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从事教学与研究。她是韩礼德的学术和生活伙伴,他们1976年出版了《英语的衔接》(1976),这本书在系统功能界和语篇分析界影响非常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研究相同问题的书可替代它。Hasan的研究兴趣主要在语篇分析、文体分析、词汇和语法、语义系统网络和社会语义变体方面。除与韩礼德合写几本书外,她自己出版了好几本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Hasan (1984,1996);最近几年她还与人合编了几本论文集。Martin是系统功能学派中少壮派人物之一。当韩礼德在英国的埃塞克斯(Essex)大学任教时,他从加拿大到那里去跟韩礼德读博士,后来韩礼德去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立语言学系,他也跟着去,并于1977年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那里任教至今。Martin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系统语法理论、功能语法、语篇语义、语域、语篇体裁、批评话语分析。Martin是个多产学者,1992年出版了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1992);他与韩礼德合编了Halliday & Martin (1993),与Christie合编了Christie & Martin (1997),与Matthiessen和Painter合写了Martinet al(1997),与Veel合写了Martin & Veel (1998)。Matthiessen是瑞典人,1988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的博士学位。他“入道”较晚,但做出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他既搞语言描述,又搞语言生成,他的抽象思维比较强,也善于设计模式。1991年合著Matthiessen& Bateman (1991)一书;1995年出版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1995),被认为是迄今对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中的系统部分描述得最好的专著;该书1000多页,内容十分丰富。另外他于1999年与韩礼德出版了一部巨著《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Matthiessen和韩礼德的合作十分默契,他们对系统功能语法的建构和发展有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他们常常一起到外地讲学,传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从学术方面看,Matthiessen无疑是韩礼德最理想的接班人。有人预言,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的第二代领头人非Matthiessen莫属。

前面讲过,Butler原来是Berry的学生和同事。他“入道”比Berry、Fawcett等人晚,1982年在诺丁汉大学获博士学位;但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在国际系统功能学界非常活跃,发表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并于1985年出版了理论水平较高的Systemic Linguis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他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很深,对一些问题(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如Butler 1987,“Pragmatics and systemiclinguistics”,Journal ofPragmatics.Vol. 12)。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与语用学家应该进行对话,加强联系;这种看法与韩礼德关于“我们不需要有一门独立的叫做语用学的学科”(见Steele & Threadgold 1987, V ol. 2: 116)的观点相悖。Butler在一些论文和1985年那本书中,多次对韩礼德的理论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90年代初,他的研究兴趣已转向狄克(Dik)的功能语法,一般也不再参加系统语法学派的活动。所以严格地讲,Butler已不是韩礼德派的人了。

参考书目

Berry, M. 1975.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Linguistics:1,

Structures and Systems.London: Batsford.

Berry, M. 1977.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Linguistics:2, Levels and Links.London: Batsford.

Berry, M., Butler, C., Fawcett, R. P. & G. W. Huang. 1996.Meaning and Form: Systemic Functional Interpre- tations—Studiesfor M.A.K. Halliday.Norwood, N.J.: Ablex.

Butler, C.S. 1985.Systemic Linguistics: Theory and Applica- tion.London: Batsford.

Christie, F. & J.R. Martin. (eds.)·1997.Genre andInstitu- tions: Social Processes in the Workplace and School.Lon- don: Cassell.

Fawcett, R. P. 1974_76/1981.Some Proposals for Systemic Syntax.Cardiff: Department of Behavioural and Communi- cation Studies, Polytechnic of Wales.

Fawcett, R.P. 1980.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 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a communicating mind.Heidelberg: Julius Groos.

Fawcett, R. P., Halliday, M. A. K., Lamb, S. M. & A. Makkai (eds.)·1984.The Semiotics of Culture and Lan- guage,V ols. 1 & 2. London: Pinter.

Fawcett, R.P. & D. Young (eds.). 1988. New Development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V ol. 2: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 Pinter.

Firth, J.R. 1957.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_1951.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4-6章)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内部屈折:指的是依靠词根中元音或辅音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如,英语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goose(鹅,单数)-geese(鹅,复数),build(建设,现在时)-built(建设,过去时)等。 2、后缀:词缀的一种,粘附在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新词。如,汉语的“者”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这个动作形状有关的人——长者、作者、编者、工作者、劳动者,等等;又如英语的-er/-or接在表动作的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该动作有关的人——worker(工作者),teacher(教师),publisher (出版者),translasor(译者)等等。 3、词尾:是变词语素,它附着在词干后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动词doing,其中的ing就是词尾,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4、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汉语“白菜”“电脑”“支持”,英语“themselves”,“waterfall”,都是复合词。 5、语法范畴: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归类,例如“he”的语法意义是主格,“him”的语法意义是宾格,它们都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语法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整的语调。 4、句子里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组合的词组叫自由词组。 5、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6、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7、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三类,例如happinesses中,es是词尾,ness是词缀,happy是词根。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是述宾结构,“跑得很快”是述补结构,“火速准备”是偏正结构,“我们努力”是主谓结构。 10、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空2分) 1、下列各组词中全都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老虎、(英)unhappy 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下列句子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是D 。 A.He am a studentes.B.She is a students. C.I were a student.D.You are a student. 3、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B 变化。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何兆熊第五章笔记和习题

Chapter 5 Semantics ?Seman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meaning. ?Semant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However, it is not the only linguistic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meaning. ?Semantics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is sentence mean”. In other w ords, it is the analysis of conventional meanings in words and sentences out of context. ?Meaning is central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 meanings. Here are G.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 British linguist) ? 1. Conceptual meaning (also called denotative or cognitive meaning) is the essential and inextricable part of what language is, and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central facto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words may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what they denote or refer to. ? 2. Connotative meaning –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an expression has by virtue of what it refers to, embrac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ferent, peripheral ? 3. Social meaning (stylistic meaning) –what is conveyed about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use of a linguistic expression ? 4. Affective meaning (affected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 or attitude of the speaker/writer towards what is referred to ? 5. 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Taboos ? 6. Collocative meaning – the associated meaning a word acquires in line with the meaning of words which tend to co-occur with it ?(2, 3, 4, 5, 6 can be together called associative meaning–meaning that hinges on referential meaning, less stable, more culture-specific ) 7. Thematic meaning—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What is meaning?---- Scholars under different scientific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meaning. Some view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meaning ?Naming theory (Plato) ?The conceptualist view ?Contextualism (Bloomfield) ?Behaviorism Naming theory (Plato): Words are names or labels for things. The linguistic forms or symbols, in other words, the words used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words are just names or labels for things ?Limitations: 1) Applicable to nouns only. 2) There are nouns which denote thing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real world, e.g. ghost, dragon, unicorn, phenix… 3) There are nouns that do not refer to physical objects but abstract notions, e.g. joy, impulse, hatred…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

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三、分析题 、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5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真语义题习题集锦

语言学概论第五单元语义习题.真题集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语义民族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P181 A.词义上的民族特点并不明显 B.词的多义化不受民族特点的制约 C.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并无差异 D.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非理性意义上会有所不同 2.“母亲”和“娘”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C)P165 A.理性意义 B.感情色彩 C.语体色彩 D.形象色彩 3.具有【+同胞/+男性/一年长】义素的词是( C )P188 A.哥哥 B.姐姐 C.弟弟 D.妹妹 4.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一词多义角度来看,“兵”的“士兵”义是它的(B)P190 A.本义 B.基本义 C.象征义 D.比喻义 5.下列各组词中,不属于同义词的一组是( B )P191 A.凉快—凉爽 B.衣服—衬衣 C.情感—感情 D.保护—庇护 6.关于等义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P191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指的是相对同义词 D.同义词一般是指等义词 7.下列反义词不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 B )P193 A.高—矮 B.真—假 C.难—易 D.干—湿 8. 下列反义词不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 B )P193 A.必然—偶然 B.萧条—繁荣 C.整体—部分 D.出席—缺席 9. “汽车”和“卡车”是( A )P193-194 A.上下位词 B.同义词 C.等义词 D.近义词 10. 下列词典中,属于语文词典的是( B )P195 A.《永乐大典》 B.《汉语大词典》 C.《语言学词典》 D.《化学词典》 11. 下列句子含有降级论元结构的是( C )P201 A.我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小说. B.奶奶买了水果. C.妈妈希望我早点儿毕业. D.我有计划地准备考试. 12.“你今天怎么来呢”这句话,若问“来”的方式,重读的是( C )P205 A.“你” B.“今天” C.“怎么” D.“来” 13.造成“两个学校的老师”有歧义的原因是( A )P204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_第十章

第五章语义和词用 一:名词解释 1.基本词汇 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 2.多义词 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3.反义词 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 4.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5.焦点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6.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这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7.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8.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大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差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策划能够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汉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其余的是。 三、分析题 1.略 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4.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1参考答案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学首先深受哲学、逻辑学等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影响,后来语言学摆脱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受到许多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比如,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深受生物学的影响;20世纪初的语言结构思想与科学的整体论思想密切相关;生成语言学受数学、逻辑学影响;等等。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观念。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都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从未割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联系。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现象的独特性。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是贮存人类已有文明的宝库,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依托。语言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所以说,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语言学需要并正在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满足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2)语言研究协同其他学科研究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3)语言学研究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3、语言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语言学概论 课件第五章 语义 曲阜师范大学

第五章语义 第一节语义的性质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的内容。 2、语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又叫做或,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是,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3.语义是同结合在一起的意义,两者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4.语言形式粗略地说,包括和。 5.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通常叫做,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叫。 6.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叫做而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介棚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通常叫做 7.语义具有性、性、性。 二、名词解释题 1.语义2.理性意义3.非理性意义 4.语言意义5.语境意义 6.词义的模糊性7.语义的民族性 三、单项选择题 1.语义的基本特征是( )。 A.概括性B.民族性 C.模糊性.D.同语育形式的结介 2.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叫做( )。 A.理性意义B.非理性意义 C.词汇意义D.语法意义 3.在各级语法单位中,( )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A.语素的意义和词的意义B.词的意义和词组的意义 C.词组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D.词和句子的意义 4.语义中,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 和知识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我们称之为( )。 A.语言意义B.语境意义 C.词汇意义D.语法意义 四、多项选择题 1.语义的性质有( )。 A.概括性B.稳定性C、模糊性D.系统性E、民族性 2.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 )。 A.词汇意义B.语法意义C.理性意义D.非理性意义E.语境意义 五、判断题 1.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它们的意义也同等重要。( ) 2.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因此反映的对象一定是客观世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语法 三、分析题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法结构。 (1)夕阳把远山照得通红 主语谓语 状语中心语 介宾述补 (2)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1)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动宾 定中 2)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定中 动宾 2、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 (1)我打破了杯子。 1)我打破了杯子。——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被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我把它打破了。——我打破的是杯子。——杯子是我打破的。…… 2)我打破了杯子。——我没有打破杯子。 3)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了么? (2)我们找到了小王。 1)我们找到了小王。——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被我们找到了。——我们把小王找到了。——小王是我们找到的。——我们找到的是小王。—2)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没有找到小王。

3)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了? 3、用变换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 (1)关心的是他母亲。 ——被关心的人是他母亲 ——关心人的是他母亲 (2)虚构故事吓坏人 ——虚构故事把人吓坏了 ——虚构的故事用来吓唬坏人 (3)咬死猎人的狗 ——狗咬死了猎人 ——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4)鸡不吃了 ——鸡不吃食物了 ——我们不吃鸡了 5、用变换的方法辨析下列结构之间的差别。 (1)在池子里洗衣服--在池子里养金鱼 *把衣服洗在池子里——把金鱼养在池子里 *洗衣服洗到池子里——养金鱼养到池子里 这说明“池子里”仅仅是“洗衣服”这个行为的处所,但不必然是“衣服”的处所;与此相反,“池子里”既是“养金鱼”的处所,也是“鱼”的处所。 (2)在黑板上写字——在教室里写字——在火车上写字 字写在黑板上——字写在教室里——字写在火车上 (人呆)在黑板上写字——(人呆)在教室里写字——(人呆)在火车上写字 以上变换说明:(1)“黑板上”是“字”的处所,不必然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2)“教室里”是“写字”的行为发生的处所,但不必然是“字”的处所;(3)“火车上”既是“写字”行为的处所,也可以是“字”的处所。 五.问答题

语言学纲要 第五章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4分) 1.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 3.多义词: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4.同义词:是一组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 5.反义词: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 二、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三个特点。 2.(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3.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叫(中心意义)。例如“老”有“年纪大”、“经常”、“过去的”等意义,“年纪大”是(本义),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4.派生词的产生方式主要有(隐喻)和(换喻)两种。 5.反义词可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类。例如“老年”与“少年”是(相对反义词)。 三、分析题(30分) 1.分析下列词义的引申方式(5分) ①铁窗:本义是安有铁栅栏的窗户,派生义指监狱。换喻 ②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快乐的地方,派生义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隐喻 ③矛盾:本义指用于进攻和防守的两种兵器,派生义泛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隐喻 ④泰山:本义指山东的一座山,派生义指岳父。换喻 ⑤红领巾:本义指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员。换喻 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5分) ①团结——勾结感情色彩不同,“团结”是褒义词,“勾结”是贬义词。 ②得到——受到搭配对象不同,“得到”同“认可、支持”等搭配,“受到”同“批评、批判”等搭配。 ③父亲——爸爸语体色彩不同,“父亲”具有书面语色彩,“爸爸”具有口语色彩。 ④眼红——嫉妒语体色彩不同,“眼红”具有口语色彩,“嫉妒”具有书面语色彩。 ⑤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词义轻,“绝密”词义重。 3.设计不同的语言环境使下列语句消除歧义(4分,每小题2分) ①我特别喜欢煎鸡蛋。 A.你喜欢煎什么?我喜欢煎鸡蛋。 B.你最喜欢哪种食品?我最喜欢煎鸡蛋。 ②非洲语言研究成果颇丰。 A非洲学者很注意研究自己的语言,所以非洲语言研究成果颇丰。 B.非洲学者特别注意研究人类语言,所以非洲语言研究成果颇丰。 4.分析下列对话中的“言内意外”现象(6分,每小题3分)

语言学概论(本科)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本科)复习要点导言部分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的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的研究和其它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与社会科学有联系,而且与自然科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各类语言学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专语语言学下面可分汉语语言学(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汉语史等)、英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等,普通语言学下面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 四、语言学流派 比较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生成学派、系统-功能学派、社会语言学。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请浏览《语言学网络课件》中的“望远镜”板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需要明确的要点是:第一,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弄清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内涵,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2.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本节其它一些问题可一般了解: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二、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四、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言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 《语言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2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单位中,属于固定词组的是()。 A、挖地基 B、挖墙脚 C、挖土方 D、挖地道 2、下列词中,不属于外来词的是()。 A、啤酒 B、红酒 C、冰激淋 D、沙丁鱼 3、下列单位,属于惯用语的是()。 A、开飞机 B、开小差 C、开矿山 D、开火车 4、下列词中,具有褒义色彩的是()。 A、完蛋 B、过世 C、死 D、死亡 5、下列词中,具有义素[+直系]的是()。 A、姨 B、姑 C、姥姥 D、叔叔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属于基本词的是()。 A、春 B、鱼 C、山

D、哉 E、绿 2、下列词中,属于一般词汇的是()。 A、爷爷 B、控股 C、次贷 D、月亮 E、牛市 3、下列词中,属于古语词的是()。 A、皇上 B、囹圄 C、足(脚) D、乎 E、曰 4、下列词中,属于历史词的是()。 A、太监 B、之 C、进士 D、目 E、诏书 5、下列外来词词中,属于音译加类名的是()。 A、唐宁街 B、可口可乐 C、芭蕾舞

D、沙丁鱼 E、坦克车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固定词组不是词汇单位。() 正确错误2、任何语言中单义词都是少数。() 正确错误3、词的中心义都是本义。() 正确错误4、词义的引申途径是隐喻和转喻。() 正确错误5、语境可以使产生言外之意。() 正确错误 交卷

语言学概论 第四章 语法 提纲

第四章 语法 【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包括:语法的结构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语素和词组合成更大的语法单位的类型;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与递归性特点;语法的聚合规则;句子的变换、语言结构的类型和普遍特征。难点是学会运用已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1.1 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1.1.1 语言语法规则的存在客观性 用什么样的形式体现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有规则的。 1.1.2 从母语者和二语习得者的材料看 1.2 语法和语法研究 1.2.1 语法 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词法)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句法)的总和。 The rules of syntax combine words into phrases and phrases into sentences. (1)语言中现成的词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构成成分,同时也不能任意挪动它们的位置。 (2)一句话可以只有一个词,也可以有几个词。 (3)词法和句法是不同的语法规则,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1.2.2 语法是客观存在的,语法研究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客观的归纳、总结和描写。语法研究不能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 1.2.3 几个概念 (1)语法中的任何成分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 (2)在词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称为形态,如英语表示“复数”的“-s”就是一种形态。词序表示词与词的关系,超出了词的范围,因此词序不是形态。 (3)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就成为一种语法手段。如附加语素和词序就是两种语法手段。 (4)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2.1 语法的两个基本规则 2.1.1 组合规则 语法单位互相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断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 2.1.2 聚合规则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笔记

语义学 1.?什么是语义学? . 语义学可定义为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2. 语义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 1)命名论 . , , , . . 命名论是最原始的语义理论,是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的。该理论把词看作是该词所指事物的名称或标记。 2)意念论 ; , . 意念论认为,语言形式及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即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确切地说,在理解语义时,是通过大脑中存在意念这一中介物来联系的。 3)语境论 . : . 语境论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人们可以从显而易见的语境中推知或归纳出语义。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 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离不开使用语言的语境,语义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语境之中,它来自语境,取决于语境。 4)行为主义论 “ .” , , . 语义的行为主义论和语义的语境论有相似之处,它也把语义放到语境中去研究,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听到话语的反应。 3.意义和所指 . 它们是词汇意义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 1). ; . . 意义关心的是语言形式的内在意义。它是语言形式所有特征的总和,它是抽象且脱离语境的。它是词典编写者们所感兴趣的语义方面。 简单地说,意义是词汇内在的,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意义。 2), ; . 所指是语言形式在现实世界中所指称的东西;涉及语言成分和非语言的经验世界的关系。简单地说,所指是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所指称的具体事物。 4.主要意义关系

1)同义关系 . . 同义现象指的是语义的相同或相近。词义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 : a)–. . 方言同义词-用在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同义词。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两大地理变体。 示例: 英国英语美国英语 b)–. , . , , , . 文体同义词-在文体上有差异的同义词。 有同样意义的词可能在文体上,或者在正式程度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有些往往比较正式,有些比较随意,有些在问题上则是中性的。 示例: , , , , , , , , c) , . 情感意义或评价意义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有着相同的意义却表达了使用者的不同情感的词语,这些词暗示使用者对他所谈论的事情的态度或倾向。 示例: 合作者同谋者,帮凶 , , , , , , , , , d)–. , ., . . 搭配同义词-同义词在其搭配上各不相同,即能和这些不同的同义词相配的词各不相同。示例: … … … e)–. 语义上不同的同义词-同义词的意义非常接近,但却有细微差别。 示例: 暗示困惑和迷惑暗示难以置信 意味逃离不愉快或者危险的事意味匆匆离开 2)多义关系 . , . , .

语言学纲要各章名词解释

导言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 *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对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 *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瞬间的事情,但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 *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些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坚守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当然是复杂细致的任务。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要动嘴,而且要面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非语言:手、眼神)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的各组民族不同的。 *为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最灵活的,最方便的,信息量最大的,所以是最重要的。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靠语言来维持。 2、语言是为满足人类交际的组要而产生的,其他动物是没有的。 3、其他的交际工具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或语言成分的代用品,而且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 第二章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约定俗成、重复使用。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必须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又富于弹性和灵活性的装置。这装置的重要特点就是分层。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氛围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两种最根本关系。 第三章 *音素:是从音节中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 *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国际音标:是国际语言协会于1888年制定的并开始使用的一套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发音学---音响学---听觉语音学三门学科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研究语言的的进展过程。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门学科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都要利用大量的实验手段。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是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什么? 1、气流是否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辅音受阻。 2、发音器官紧张状况。发元音时各器官的各部分都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特别紧张。 3、气流强弱不同,发元音气流弱,发辅音气流强。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的分析对拼音文字的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笔记

Chapter 5 Semantics 语义学 1.What is semantics?什么是语义学? Semantic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语义学可定义为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2.Some view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meaning 语义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 1)The naming theory 命名论 It was proposed by the ancient Greek scholar Plato.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linguistic forms or symbols, in other words, the words used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So words are just names or labels for things. 命名论是最原始的语义理论,是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的。该理论把词看作是该词所指事物的名称或标记。 2)The conceptualist view 意念论 The conceptualist view hold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refers to; rath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they are linked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concepts in the mind. 意念论认为,语言形式及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即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确切地说,在理解语义时,是通过大脑中存在意念这一中介物来联系的。 3)Contextualism 语境论 Contextu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meaning to observable contexts. Two kinds of context are recognized: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the linguistic context. 语境论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人们可以从显而易见的语境中推知或归纳出语义。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 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离不开使用语言的语境,语义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语境之中,它来自语境,取决于语境。 4)Behaviorism 行为主义论 Behaviorists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language form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 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 This theory, somewhat close to contextualism, is link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est. 语义的行为主义论和语义的语境论有相似之处,它也把语义放到语境中去研究,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听到话语的反应。 3.Sense and reference 意义和所指 They are two related but different aspects of meaning. 它们是词汇意义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 1)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the collection of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t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It is the aspect of meaning dictionary compliers are interested in. 意义关心的是语言形式的内在意义。它是语言形式所有特征的总和,它是抽象且脱离语境的。

语言学纲要自测题四: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配套自测题四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填空 1.__________就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根据使用情况,一般把语汇中的词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 3.基本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特点。 4.一般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类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6.一个词最初的意义是________,在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是_______。 7.在多义词几项意义中,有一项意义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意义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是派生义产生的主要途径,大致可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9.同义词的“同”主要指__________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10._______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11.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__________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__________的限制。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基本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像“我、他、啊、吗、从”这类词都没有能产性特点,所以不是基本词。() 2.基本词的历史都相当长,如“皇帝、天子、宰相”这类词都是基本词。() 3.词义的模糊性并不是说词义是不可捉摸、无法把握的。() 4.“天、地、水、人”这些词只有一个音节,都是单义词。() 5.“老”有“过去的、老年人、经常、年纪大”等多项意义,其中“老年人”是本义,“年纪大”是中心意义。() 6.“不惑”本义指“清楚明白,不迷惑”,派生义指“四十岁”,这是转喻。() 7.“小鞋”本义指“号码较小的鞋子”,派生义指“故意给别人的刁难”,这是隐喻。()8.“铁窗”本义指“安有铁栅栏”的窗户,派生义指“监狱”,这是隐喻。() 9.同义词“教育-教唆”的区别是风格色彩不同。() 三、选择题 1.下列每组词全都属于基本词汇的是()。 A、丈夫、妻子、兄弟、令堂 B、若干、屹立、篇章、父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