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7-12-07T16:49:08.2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杨艾芹

[导读] 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地开展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是当今社会必然趋势。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和海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针对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开放性、丰富性、匿名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掌握科学合理的应对技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导控;问题;应对措施

一、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监测导控的定义

什么是网络舆情?目前尚无权威的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站新闻评论、新闻客户端、论坛、社区BBS、博客、QQ群、跟贴,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形成并传播。

网络舆情监测导控是指管理部门基于维稳等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敌情、政情、社情等舆情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政治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本地发展”、“事关本职工作”的网络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导控。

二、现阶段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够。舆情监管部门及领导对网络舆论的现实危害性认识不足,仍难以跳出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陈旧思维模式,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发布屡见不鲜,缺乏与新媒体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及时有效、与时俱进的应对手段也鲜见。忽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识仍然不足,对新媒体时代舆情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变化研究还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某个“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就有可能瞬间引爆网络,并由此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2.舆情监测系统不够完善。因网络舆情收集、整理、研判的工作滞后,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被动。现在很多舆情监管部门采取搜索引擎关键字抓取舆情信息,“人工盯网”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贴吧、论坛等舆情信息无法及时搜集到,更不能有效地对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决策、处理,缺少强有力的技术系统支撑,尤其是一套高效、精准的舆情信息监测系统,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及时有效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3.网络舆情检测导控应对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舆情应对工作机构,没有一套完善的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机制,没有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导控团队,没有建立起多部门协同合作和应急协调机制。舆情导控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与之配套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舆情处置追求“短、平、快”,在处置舆情事件时疑点众多,失去公信力。

4.缺乏应对处置突发舆情事件的技巧。缺少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在处理突发舆情事件时,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到及时监测、上报、跟进、反馈、处置,不能在“黄金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引导舆情平息事件,偏爱采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来拖延或压制,比如断网、删帖、封IP等形式隐瞒真相来禁止舆情传播。对于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负面舆情,出于害怕出错、不想承担责任,或者“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固守着传统的“鸵鸟”模式,希望可以关起门来解决问题,甚至还停留在认为只要“搞定”了媒体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上。殊不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介主体多样化,人人皆为媒体,这就使得“媒体”开始不容易被“搞定”,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有效控制或直接干预了。涉事主体在耗费了巨大成本之后,仍旧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并迅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三、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应对措施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

要更新观念,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从事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树立高度重视、有效管理、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妥善处置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培养队伍,推动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持续发展。

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是推进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和保障。要成立专门的网络宣传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骨干人员,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监管研判机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以及新闻发布工作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明确运用新媒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为规范、高效、合理应用新兴媒体提供制度保障。要选拔培养一支政治敏锐性强、懂政策、文字功底强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擅长新媒体应用的新型网络宣传干部队伍。同时,要组织下属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构建专兼职网评员和网络协管队伍,加大在各大网站论坛发帖、回帖力度,及时回应、导控网络舆情热点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建立实时监测预警响应机制,确保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针对贴吧、论坛等舆情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关键词不易搜索到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和系统。通过对网络媒体和知名网站、主流论坛、微博、博客、即时通讯QQ等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过滤信息系统”,设置关键词,监测、封堵、删除不良有害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另一方面,做好技术开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随时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导控的科技手段更新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强化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导控工作人员的应变力、判断力、沟通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4.掌握应对技巧,强化舆论引导,快速稳妥化解舆情危机,实现网络舆情的平稳过渡。

(1)抓牢“四个环节”:网络舆情的产生并形成热点、舆情热点的膨胀扩大、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舆情热点的淡化消失。抓牢热点形

浅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浅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作者:沐曦运 前言 当前,面对虚拟网络蓬勃发展的潮流,一些公共管理者们却表现出“认识不到位,领域不熟悉,能力有欠缺”的特点,网络社会的管理能力和网络舆论的掌控引导能力成为社会管理能力的短板,也成为了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创新的制约因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网络舆论做到“善待、善用、善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课题。 如今,有些敏感的信息、负面消息等容易受到外界的关注,也会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炒作,网络舆情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网络舆情对于我们公安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就针对网络舆情控制做了以下调研。 一网络舆情与公安工作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 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信息往往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2012年4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网络舆情管理峰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关注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国际性会议。希望通过本次峰会的举办,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和危机公关市场的需求与商机,促进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商业合作,并分享战略,服务和技术的创新。随着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 (二)公安机关做好网络舆情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舆情对社会上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0 页

又一重要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在传播上独特的互动性是以前这些媒体都不具备的,言论自由、民意交流等方面更是无可替代。新浪科技讯2013年 7月17日上午消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种种数据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正是因为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很多事件的结果发生了改变,所以公安机关做好舆情导控工作对社会维稳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在这个趋势上,对于政府以及公安机关来说,有必要进行主动管理,及时查看民情,跟进民间舆论,引导健康和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探索合理的舆情控制、引导的方法、对策,建立健全舆情引导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以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和表现形态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论坛(BBS)和新闻跟贴这两种手段来实现, 并具有滚雪球的效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处理不当,就会被炒作为热点话题,涉及公安机关以及政府部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网友的关注和炒作,不仅仅是一些处置不是很合理的会被炒作,就连一些处置相对合理的都会被断章取义的加以炒作。 (一)小事件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网络舆情,议论惟有借助网络虚拟空间,且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2006年8月北京小贩崔英杰一案被网络疯狂炒作;2010年8月江苏南通小贩侯钦志一案同样也被网络炒作;2013年9月,夏俊峰一案在互联网上广泛关注。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案列,还有许多非典型的案列也存在于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中,当小事件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互联网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退让、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 (二)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网络舆情 社会突发事件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根据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可分为一般严重、比较严重、相当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这种划分方式可作为网络舆情级别划分参考。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 导控工作 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涉警事件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三年后的今天郭美美由于涉嫌赌博而被落网,这种信任危机并未能解除,反而激起了网民对公安机关处理事件的态度及动因的激烈质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公安机关能力建设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1、涉警网络舆情的界定 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针对发生在一定的事件和空间内的围绕公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和,它反映的是网民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进行互动

的动态发展过程[1]。 2、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 网络舆情案件的有些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性事件而传播的,有些则是纯粹的谣言散播,但总体而言网络舆情通常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扩散、高涨、波动、消退[2]。网民出于有意或无意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将相关事件传播到互联网上并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多,大量的网民会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集聚速度会以指数形式上升,在全社会构筑舆论高潮;这种高潮不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潮阶段形成的舆情会逐渐沉寂,但有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新的高潮,这就是舆情的波动阶段,以郭美美事件的发展为例,自2011年爆发,由于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部门的事件真相未能水落石出,公之于众,于是在2014年郭美美被捕后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或网民有新的关注目标之后,这一舆情便会慢慢淡化,最终沉寂。 3、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通常都具有易爆性、即时性、丰富性、广阔性等特点,涉警网络舆情通常更为复杂,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涉警舆情蝴蝶效应显著[3]。许多涉警舆情事件的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现状及导控策略研究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49亿,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43.8%的网民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即时通信使用率达90.6%.近年来,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群体性等特点和沟通交往、民意表达汇聚等功能使个人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体现,公众通过各种新兴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热点.网络舆情是因为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党的十七届四次会议强调要重视网络舆情,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十八届二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当前,国内外学者已从舆情危机、信息公开、民意调查、政府治理、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等角度实行了广泛研究,对研究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导控策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以大量舆情事件折射的社会实际问题的现状调查为出发点,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的研究还较少,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1浙江省地方网络舆情现状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水平推荐榜”可知,榜单10个事件中从2009年湖州临时性强奸(排名第9)、杭州飙车案(排名第6)到2010年温州钱云会案(排名第7),再到2011年湖州织里事件(排名第8),浙江省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得分普遍很低,但浙江省一直是全国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高发的省份.所以,以浙江省为例,调查和研究地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浙江省网络舆情调查的来源主要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网、《浙江在线》等知名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转载和评论;天涯、猫扑等主流社区论坛上点击量和

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2013年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舆情管理,增强舆情应对能力和舆情应对水平,着力创造有利于司法审判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我院不断加强舆情导控工作力度,创新舆情导控工作方法。2013年,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庭审图文直播492件,直播新闻发布会10次,通过论坛监控、引导舆情42件,通过个人微博、马甲灌水、评论舆情70多件,全年没有出现重大负面舆情。现将2013年舆情导控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舆情危机,我院决定成立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覃惠健亲自挂帅,分管副院长林小文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研究室负责人谢文杰担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舆情导控日常工作,对舆情导控作24小时动态监控。同时,精心挑选人员,组建了18名责任心强、网络技术过硬的法院干警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 (二)“四到位”模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监控、研判、引导、化解,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切实保障全院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勤察”监测到位。由办公室、研究室落实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及时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涉及法院工作相关问题的舆情信息,确保重大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深研”分析研判到位。通过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研判,根据敏感程度、来龙去脉和影响程度,制定急处置预案,以便迅速作出处置。“快应”防激化到位。发现涉及法院工作的舆情,立即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展开调查,掌握真实情况,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对敏感性的、有信访苗头的案件则提前介入,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严防负面舆情发生。“多疏”消影响到位。有针对性的对网民的留言、意见视情跟贴,进行正面疏导,尽力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散发传播,及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主动满足群众的知情需求。 (三)强化舆情反馈和应对策略管理。 在发生网络舆情时,值班网络舆情应对员及其他应对员在统一口径、统一指挥下,对重大舆情,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并根据事件发展发布后续消息、应对措施。对博客、论坛等媒介出现偏颇、失真的报道,要求舆情应对员主动介入舆情,及时将舆情信息处理情况进行跟帖、发帖,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四)充分运用网络力量,主动公开司法信息。为更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该院建立了法院系统各人社交网络群,开通北流法院新浪官方微博,利用官方微博开展舆情导控工作。利用官方微博进行庭审直播,并及时对法院重大活动进行播报,充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自开通新浪微博以来,该院已在微博直播案件庭审492件,直播新闻发布会10次,报道法院重大活动13件,发表官方微博1875条,拥有粉丝32000人。同时,该院在广西法院裁判文书网985份,主动接受社会

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信息归档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宣传处日常检查 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 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 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 5、市委宣传部通报 6、市教育局通报 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 8、其它部门通报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 等查找相关的话题。 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贴吧进行日常 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 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信息。 有害信息又可分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 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侵犯我院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 10、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 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第9条(大部分属于泄愤类)。 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院的各类建议与意见。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 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 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doc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百二十条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防止不良信息对单位的危害,妥善处置网上负面信息,为单位发展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第一百二十一条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本局工作和形象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本局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第一百二十二条本局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是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决策和指挥机构。第一百二十三条本局舆情工作办公室在舆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并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汇总、分析、上报工作。第一百二十四条单位各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舆情管理与处置负责,是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者。第一百二十五条网络舆情监测(一)为了解掌握网络舆情,舆情工作办公室应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网络舆情的监测结果应及时向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报送网络舆情信息。(二)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研判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第一百二十六条网络舆情的控制(一)网络舆情发生初期,舆情工作办公室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的控制工作;在

掌握、研判舆情后,在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落实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举措;舆情工作办公室负责传达和落实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网络舆情控制的各项指令;各部门负责所属业务范围内网络舆情控制的具体工作。(二)网络舆情的控制应采取以下手段:了解掌握突发或重大事件详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联络单位舆情工作办公室,等待处置指令的下发;积极寻求互联网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网络媒体的配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第一百二十七条网络舆情的化解(一)网络舆情大规模传播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不良影响;舆情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局各有关业务部门、互联网主管部门、网络媒体共同化解网络舆情的不利影响。并根据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向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下达网络舆情宣传和参与讨论重点;控制舆情发展、主动引导舆论。(二)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具体执行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化解情况总结经验,并根据情况开展有利于挽回影响的举措。(三)危机事件结束、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舆情工作办公室负责整理危机事件的全部过程记录,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通报制度。第一百二十八条单位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禁涉及党和国家,以及单位秘密的信息上网。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修订版)

公发集团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加强公发集团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集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党政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集团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公发网站的建设力度,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集团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需要发布的信息,先由办公室进行文字图片审核,在领导审核通过后,由网站管理员后台统一上传,先由办公室进行文字图片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党办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集团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团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1]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公安机关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控制能力

https://www.doczj.com/doc/f24016781.html,/view/95828069a451 77232f60a2af.html### 公安机关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控制能力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4.2亿人,人们已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条信息、一个帖子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话题。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公安机关与群众接触最广泛,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在“显微镜”、“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络炒作。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公安网络舆情容易失控的原因 (一)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是失控原因之一 1、网络的开放和自由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的方式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主要舆论

渠道。网络的开放和自由扩大了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失控。 2、网民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上,网民一般都以昵称或是匿名方式出现。在不体现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没有传统的职业道德的束缚,不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审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网民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很多网民素质较低,在昵称或匿名的掩护下,经常使用一些粗俗低级的语言,甚至对他人进行谩骂和攻击。 (二)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效仿公安部由政工、网管、督察、110指挥中心、治安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公安舆情被网络炒作后,公安机关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三)公安机关及民警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工作往往是秘密进行,而一条涉警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警察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众的质疑,公安机关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齐镇中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提高其正面宣传功能, 及时、准确的发布有关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和保障 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教育形象,根据眉教 体发【 2013】 131 号文件精神,制定我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实施办法。 一、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曹茂君 成员:刘文轩汶磊田坤王震飞王华王哲宏邵军涛张利花,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哲宏为主任。 职责: 1、对学校网络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相关媒体 的事宜。 2、根据事情发展,确定学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言人。 3、负责审定舆情处置预案,确定对外新闻发布具体事宜。 4、收集、跟踪、分析、处理学校舆情并及时向校领导小 组汇报情况,采取措施,以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正面发展。 5、学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监督由邵军涛、张利花 担任,主要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6、网络舆情监督员每天分早晨、中午、晚上上网三次收 集相关信息,主要浏览学校网站、眉县吧、校内外论坛、

贴吧、博客、 QQ群、虚拟社区等网站。对发现的有关学校的负面舆情(失实报道、不良言论、错误信息、违法图片 等),及时的进行分析、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 小组报告,然后根据领导小组的处理意见对舆情进行举报 或者删除处理,重大舆情实行上报县局制,坚决防止舆情 升级。 7、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 提供。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 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并分类编号存储。 8、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 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控制 1 、快速反应明确态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对有关本单位的舆情,要及时关注和重视,重大舆情要迅速上报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 导小组,第一时间表明态度,讲清事实,不得回避、敷衍问 题。 2、正面回应提高效率 对于负面舆情,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一般舆情,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要组织安排监督员,及时查清掌握舆情出处,通过跟帖回复、网络投诉、书面回 复等形式,对于舆情的失实之处进行澄清,及时快速的引导 舆情正面发展。

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摘要】网络舆情呈现的影响力日趋增加,已渗入到政府政策发布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范跑跑”到“躲猫猫”,从“最牛团长夫人”到各种“门”,从“替谁说话”到“我反正是信了”,一系列的网络热词,正在显示网络与舆论结合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审视着政府与管理者的言行,考验着官员的新闻执政能力。正确监控与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引导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大大加快了人们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范围,但又为有害的言论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并进行有效地监测与引导,才能趋利避害,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 1.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要谈网络舆情,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则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由于网络拥有便捷、快速、隐蔽、覆盖广等要素,所以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为:(1)直接性,通过BBS、聊天平台、博客网站和交流群,网民可以即时发表意见,民情直接传达到上层,民意表达途径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隐匿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使其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不受现实条件约束,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造成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4)广泛性,网络交流平台数不胜数,用传统的监控方法是杯水车薪。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2.1正面影响 (1)网络舆情有利于真实民意的充分发泄和对政府对群众心声的准确把握。我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网络公共空间,尤其是网络论坛,网民就时事发表看法、展开争论,网络民意由于其生存空间的虚拟性,使得民意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我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二)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和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使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四)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7-12-07T16:49:08.2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杨艾芹 [导读] 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地开展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是当今社会必然趋势。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和海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针对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开放性、丰富性、匿名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掌握科学合理的应对技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导控;问题;应对措施 一、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监测导控的定义 什么是网络舆情?目前尚无权威的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站新闻评论、新闻客户端、论坛、社区BBS、博客、QQ群、跟贴,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形成并传播。 网络舆情监测导控是指管理部门基于维稳等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敌情、政情、社情等舆情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政治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本地发展”、“事关本职工作”的网络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导控。 二、现阶段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够。舆情监管部门及领导对网络舆论的现实危害性认识不足,仍难以跳出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陈旧思维模式,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发布屡见不鲜,缺乏与新媒体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及时有效、与时俱进的应对手段也鲜见。忽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识仍然不足,对新媒体时代舆情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变化研究还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某个“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就有可能瞬间引爆网络,并由此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2.舆情监测系统不够完善。因网络舆情收集、整理、研判的工作滞后,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被动。现在很多舆情监管部门采取搜索引擎关键字抓取舆情信息,“人工盯网”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贴吧、论坛等舆情信息无法及时搜集到,更不能有效地对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决策、处理,缺少强有力的技术系统支撑,尤其是一套高效、精准的舆情信息监测系统,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及时有效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3.网络舆情检测导控应对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舆情应对工作机构,没有一套完善的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机制,没有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导控团队,没有建立起多部门协同合作和应急协调机制。舆情导控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与之配套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舆情处置追求“短、平、快”,在处置舆情事件时疑点众多,失去公信力。 4.缺乏应对处置突发舆情事件的技巧。缺少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在处理突发舆情事件时,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到及时监测、上报、跟进、反馈、处置,不能在“黄金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引导舆情平息事件,偏爱采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来拖延或压制,比如断网、删帖、封IP等形式隐瞒真相来禁止舆情传播。对于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负面舆情,出于害怕出错、不想承担责任,或者“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固守着传统的“鸵鸟”模式,希望可以关起门来解决问题,甚至还停留在认为只要“搞定”了媒体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上。殊不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介主体多样化,人人皆为媒体,这就使得“媒体”开始不容易被“搞定”,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有效控制或直接干预了。涉事主体在耗费了巨大成本之后,仍旧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并迅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三、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应对措施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 要更新观念,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从事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树立高度重视、有效管理、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妥善处置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培养队伍,推动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持续发展。 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是推进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和保障。要成立专门的网络宣传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骨干人员,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监管研判机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以及新闻发布工作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明确运用新媒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为规范、高效、合理应用新兴媒体提供制度保障。要选拔培养一支政治敏锐性强、懂政策、文字功底强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擅长新媒体应用的新型网络宣传干部队伍。同时,要组织下属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构建专兼职网评员和网络协管队伍,加大在各大网站论坛发帖、回帖力度,及时回应、导控网络舆情热点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建立实时监测预警响应机制,确保网络舆情监测导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针对贴吧、论坛等舆情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关键词不易搜索到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和系统。通过对网络媒体和知名网站、主流论坛、微博、博客、即时通讯QQ等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过滤信息系统”,设置关键词,监测、封堵、删除不良有害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另一方面,做好技术开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随时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导控的科技手段更新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强化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导控工作人员的应变力、判断力、沟通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4.掌握应对技巧,强化舆论引导,快速稳妥化解舆情危机,实现网络舆情的平稳过渡。 (1)抓牢“四个环节”:网络舆情的产生并形成热点、舆情热点的膨胀扩大、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舆情热点的淡化消失。抓牢热点形

对网络舆情危机导控的法律应对几点思考

对网络舆情危机导控的法律应对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12-01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在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的主战场上,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在网络舆情“沉默的螺旋”上升之际提前介入,在“群体极化”形成之前果敢“亮剑”,用法律武器提高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抢占舆论斗争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夺取主导权。 一、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导控法律法规体系 庞德曾说:“法是社会控制的最终有效工具。”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平息需要健全的法律机制进行引导和管控,方可化解冲突;因此,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必须将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摆在战略首位。 第一,转变网络舆情应对观念,强化法律导控意识。要理性应对网络舆情,不能采取过激的舆论斗争方式,必须将以往非理性的“封堵”策略转变为有效的法律导控,强化网民对网络舆情认知的法律意识,增强网民舆情观念认同感和舆情危机炒作的法律威慑力,通过法治思维澄清事实真相、疏通舆情危机,回应媒体的猎奇心理和网民的质疑,转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二,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法律制度,重构法律导控秩序。

健全的舆情应对法律体系是有效导控网络舆情危机的制度 性屏障。首先,加紧完善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管理法》、《危机应对法》等网络法规,防止网络“失范”,建立权责明晰的网络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敏感舆论资讯管制,规范信息发布机制,关注敏感论坛,过滤不良信息,制定新闻发布和管控制度,切实将网络舆情危机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并建立紧急状态下的舆情危机管理机制,依法管理网络,确保网络舆情规范有序。其次,以法律制度提高网络舆情管控的战略地位,成立专门的网络中心,不断加强网络“把关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队伍培训机制,提高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制度性建设将网络舆情危机导控常态化,增强网络虚拟战场的事实存在,为舆论斗争扫清障碍。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网络大国,但我国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和关键领域安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主流防火墙技术和杀毒技术大都来自国外,网络安全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网络安全防护方面还很薄弱。为此,我们必须在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战略意义的同时,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装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网络空间作战技术和装备的研制攻关,建立享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满足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网络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守护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