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摘要】网络舆情呈现的影响力日趋增加,已渗入到政府政策发布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范跑跑”到“躲猫猫”,从“最牛团长夫人”到各种“门”,从“替谁说话”到“我反正是信了”,一系列的网络热词,正在显示网络与舆论结合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审视着政府与管理者的言行,考验着官员的新闻执政能力。正确监控与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引导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大大加快了人们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范围,但又为有害的言论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并进行有效地监测与引导,才能趋利避害,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

1.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要谈网络舆情,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则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由于网络拥有便捷、快速、隐蔽、覆盖广等要素,所以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为:(1)直接性,通过BBS、聊天平台、博客网站和交流群,网民可以即时发表意见,民情直接传达到上层,民意表达途径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隐匿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使其没有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不受现实条件约束,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造成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4)广泛性,网络交流平台数不胜数,用传统的监控方法是杯水车薪。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2.1正面影响

(1)网络舆情有利于真实民意的充分发泄和对政府对群众心声的准确把握。我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网络公共空间,尤其是网络论坛,网民就时事发表看法、展开争论,网络民意由于其生存空间的虚拟性,使得民意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

(2)网络舆情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提高公民的主人公地位。无论是哪一种网络舆情的出现,均体现了网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关心,也体现了网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日益增强。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3)网络舆情能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提高社会的透明度。网络舆情在督促政府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舆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使很多公共权力的运作被置于阳光之下,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透明度的增加和良性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进一步透明化。

2.2负面影响

(1)网民的情绪化导致网络暴力频繁出现。由于发言者或跟帖人身份不真实,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管,有些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会产生焦虑、困惑、不满的情绪,从而把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作为不良情绪的宣泄空间,针对一些事件发表和散布一些不合实际、不负责任、片面、偏激、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

(2)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更加复杂。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演变”、“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他们建立网站和博客,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歪曲领导人形象,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如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网民通过网络发酵尽力放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境外一些媒体恶意炒作,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引发“蝴蝶效应”,使得以往简单平常的民事纠纷案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

3.防控结合,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防控结合,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3.1建立公开透明、及时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体制

解决问题不如预防问题。各级政府应建立功能齐全的政府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评论上,尽量要采取“高容量、低密度”原则。“高容量”是指披露的信息内容尽量周全,最大限度压缩不同立场网民继续质疑的空间。“低密度”是指信息披露次数要少,因为每次新的信息披露都是新的炒作源头。

3.2建设好一些主流的媒体网站

提供官方权威信息通道,让网民能有个了解事件真相的平台。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是中国最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重点网站。权威、准确、及时地报道和评论,帮助网民把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事件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也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网站的舆情引导作用。

3.3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就是论坛版主或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发言人”,在网络社会中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需要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中,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利用“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弘扬主旋律,孤立非主流言论。需要注意的是这与雇佣“五毛党”有严格的区别,后者只会混淆视听,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4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

采用先进的网络舆情分析引擎,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软件,其核心功能包括:(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事件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跟帖密集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哪些话题是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进行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3)自动摘录,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录。(4)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不能试图去封锁消息,而是要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尽快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制定出初步的信息发布方案。(5)预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和知名人士隐私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发出危机警示。网络归结到底不过是一项技术手段,官方网络发言人也只是使用这项技术的人,面对网络发言人这个新事物的发展,当前它的意义已经显现,未来必将在此领域长足发展,它拓宽了政府和网民沟通的渠道,疏导了网络民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也体现了国家行政理念的逐渐开放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N].人民日报,200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