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管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3.00 KB
  • 文档页数:4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互联网立法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但以调整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 系的规范为主,只有少数是刑事法规和民事法规。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 要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和根本权利; 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
2 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
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 多个旨在控制互联网服务、内容、表达行为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初步确立了一套规范互联网发展的 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网络行为主体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底 线。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 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发 生。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 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 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 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 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
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
网络舆情极易触及侵犯个人名誉权。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障,为谣言和不实 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认定难免夹杂着捏造、歪曲和篡改事实,甚至进 行刻意放大和渲染,这会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 网络舆情极易衍生网络暴力,对个人进行侮辱和攻击。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也提 供了相应的隐匿庇护,因而公众就会无所顾忌地将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满等情绪累积在网络上淋漓 尽致地进行倾泻。
CONTENTS
1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2 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3 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
1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占据社会舆论极其重要地位的网络舆情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方面, 同时也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既能够起到监督推动的良性作用,也会造成恶劣的严重后果。对网络 舆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目的并不是剥夺公众发表观点、情绪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不是为了压 制和约束网络舆情,而是为了规范网络运营服务,净化网络信息内容,防范和处理危害国家安全、 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侵犯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网络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得 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 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 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 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首先,政府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控制力有限。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和无国界联通使得各类信息的传递 与交流几乎充分独立于政府管控范围之外,任何团体或个人都能够随时面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任何 情绪、态度和观点都能够借助网络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给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了号召、 动员的宽阔平台,并且能够快速集合支持者和参与者,以极低的成本得到极高的动员效率,使得网 络舆情很容易成为有组织的反动者分裂国家、组织发动破坏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再者,网络舆情极化后产生的威胁和危害难以遏制。网络舆情极易受到操控和误导,通过激化、放 大和强化社会矛盾,以及蓄意策划煽动负面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网络舆情极端化爆发,如果 逐渐向线下蔓延就会造成现实社会的骚乱和暴力事件,甚至引起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 此外,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很容易利用互联网开展迂回渗透、煽动滋事、负面宣 传等活动,少数西方国家更是通过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加大对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针对民 主、人权等问题制造负面的国际网络舆论,对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网络舆情的管理
导言
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 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维护互联网 作为公众意见表达、情绪抒发和公共事务讨论的虚拟公共场所的公平、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又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全和有序。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
互联网压力下的个人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缩,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 个人权益的保护遭遇新型的危机,而网络舆情在对个人权益的渗透和干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2006年的“铜须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情引发侵犯个 人隐私权的事件。随着网络舆情的升级,网民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实行“网络通缉”,公 布其身份、简历、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近年来,网络舆情 的监督功能被滥用,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引发了更深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