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

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

王忠欣

1860年以後,西方傳教士開始大規模地來到中國從事宣教工作。隨著傳教的深入開展,一些教會學校應運而生。

一. 早期教會學校在中國發展的狀況

傳教士在華開辦教育的初期,教會學校主要集中在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門,通常為附設在教堂裏的洋學堂,規模很小,程度均為小學。

這些學校不僅免收學費,並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學生主要為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估計在這一時期,教會小學有50所,入學人數在1000人左右。最早的教會學校可以追溯到1839年美國傳教士布(R. S. Brown)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堂。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仍以小學為主,但教會中學也開始出現。

從1875年起,由於西方國家在華開辦的企、事業日益增多,同時中國人自己辦的實業也開始發展,中國近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在這種大環境刺激下,教會學校急劇發展。到1899年,教會學校達到約176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差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

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課程主要為聖經,重點在創世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上。此外,學生還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如禱告、崇拜等。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一般包括《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等。學習中國經書一是為了適應當時中國科舉考試的需要,再者也是為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份子歧視。三是西方科學知識。開設諸如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在當時清政府極少重視西方科學的情況下,教會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對落後的中國來說,具有意義重大的啟蒙作用。另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英語課的設立為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闢了一條渠道,有助於中國的近代化。

二. 傳教士對中國留學活動的推動

近代的留學潮是先從教會學校中開始的,後來中國官派留學生,特別是赴美留學生的派遣,也大都與傳教士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是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他們是由美國傳教士布朗帶到美國的。1846年9月布朗準備回美國休假,他決意要帶幾名高年級學生赴美深造。當布朗在課堂上說,想去美留學的同學可以站起來時,容閎第一個站了起來,接著黃寬和黃勝也站了起來。由於這3位學生都是窮苦人家的子弟,傳教士還決定在他們留學期間給他們的父母寄贍養金,為期不少於兩年。

1847年4月容閎等到達美國紐約。隨後,布朗保送他們進了麻省芒松讀高中。除黃勝因病回香港外,容閎和黃寬都在該校學習了兩年,於1850年畢業。接著,黃寬前往蘇格蘭,考取了愛丁堡大學,讀了7年醫科,於1857年畢業回國,成為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容閎則考取了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回國。

繼男子留學後,女子也開始留學。中國近代最早的女留學生也是由傳教士攜帶和資助的。1870年,浙江寧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歲孤兒,由美國傳教士麥加地

帶往日本求學。1881年,17歲的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國學醫。四年後,金雅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醫院附屬的女子醫科大學,成為近代中國婦女界第一位大學畢業生。繼金雅妹之後,福州女子柯金英於1884年在福州教會醫院的資助下赴美國留學,在1894年畢業於費城女子醫科大學。1892年江西女子康愛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傳教士的資助下赴美留學。

教會大學建立後,到國外留學的學生更加增多,像上海聖約翰大學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赴歐美留學。中國官方往海外派遣留學生是從1872年開始的。

清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學生雖然與傳教士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基督教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最早向政府要員提出往國外派遣留學生是容閎。當1854年他成為第一位畢業于美國一流大學的中國人時,就產生了選派留美學生的教育計畫和願望。

1862年,他由朋友介紹,成為曾國藩的幕僚。1870年容閎在協助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處理天津教案時,向曾國藩呈報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畫。

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在容閎的建議和計畫的基礎上,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辦理章程折”,並附有“挑選幼童附美肄業章程”12款。該奏摺獲准後, 從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4批12至15歲的幼童120名,由容閎帶領赴美留學。傳教士的教育無疑給容閎以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又以容閎日後的教育活動延續下去。

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在出國留學的學生中去美國的人非常少,這是因為美國政府的“移民律”限制了赴美人數。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份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余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每年派100名學生赴美留學,直到賠款退清為止。

為了培訓赴美留學人員,清政府於1909年6月專設了遊美學務處負責考選學生出國留學,並於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校,這所學校從開辦到1929年結束,共計派遣留美生1279人。

三. 傳教士開辦的女子教育

中國近代最早的女子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基督教會開辦的。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的妻子在澳門收容了幾個窮人家的女孩,開辦女子讀書班。這可以說是傳教士在中國開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嘗試。西方傳教士開辦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對當時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封建體制是一個很大的衝擊與挑戰,它突破了幾千年來的禁錮,開了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

廿世紀初,教會開辦的女子大學早在中國政府開始關注女子高等教育之前便出現了,這就是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該學校是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曾培養出許多傑出的女子人才, 1911年的畢業生丁淑靜曾擔任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 1919年的畢業生李德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衛生部長;1920年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正式合併到燕京大學中,燕京大學遂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學生的大學之一。燕京大學在五十年代初又成為北京大學的一部分,所以當今中國第一名牌大學--北京大學亦曾得益於基督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