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对任溶溶所译的E.B.怀特的Charlottes’s Web进行分析,探讨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更好地使用翻译策略为儿童读者服务。本文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应在理解儿童文学特殊性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敛到用辞简洁,结构简单.语义清晰.语气纯真,以达到真正为儿童翻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翻译《夏洛的网》

1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由弗米尔和莱斯创立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的首要啄则是目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随后,目的论不断发展,特别是进人2O世纪90年代后,日趋成熟。诺德认为译本的对象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该理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的框框,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身上,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然而,翻译目的论在我国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讨论过目的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目的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有巨大潜力,同样用此理论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则更少。

2中文译本分析

美国大作家E.B.怀特所写的charlottes’s Web是一部可以与《小王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这部作品初版于1952年,至今已有20多种译文,发行近千万册。其寓意深远,对于外国儿童起到了很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只是流行着一个在网络上的版本。近年来,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老先生将其翻译了过来。

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这本童话小说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就对该书的翻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的情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从儿童的理解出发,以夏洛的网为案洲,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以下几点:

2.1词汇方面做到了用词简洁形象生动

在词汇层面,译者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译出童趣,生动活泼。首先,在夏洛特的网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拟声词.显得形象生动。例如:

Chew your food thoroughly and eat every bit of it.

译文:把你的食物嚼嚼烂,把它们吃吃光。

2.2 结构方面做到了化长为短简易可懂

英语里长句比较普遍,这在儿童文学作品里也不例外。在翻译原文时,译者将长句化为短句,化难为易,使意思一目了然。

252 钟牧

比如“So while the children swam and played and splashed water at each other,Wilbur amused himself in the mud along the ed ge of the brook,where it Wlk~,WIII'IYI and moist and dell出tfully sticky and oozy.”

译文:因此,当两个朋友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待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嗒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

译文中将长句断开,而且把“walTn,moist, sticky.o ozy”这四个形容词翻译得通俗易懂并富有节奏感。

2.3 语义方面做到了添加注释清晰有趣

儿童翻译中,由于原作语言与译入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别,一些词如果只是将其名称翻译出来,会让儿童读者费解,产生疑问。因此为了使小读者能理解原文,添加必要的注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例如:不过现在,弗恩,该上主日学校去了。(主日学校是星期日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大多附设在教堂里。)

2.4语体方面做到了童昧十足活灵活现

儿童文学的语体要求其语言不仅要充满意义,而且还要听起来好听,读起来顺口。译出“童昧”,是译好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任溶溶翻译《夏洛的网》中,在目的论指导下,内容和形式上都再现了儿童纯真的语气,达到了为儿童服务的目的。

例如:“I WaS just thinking。”said the spider,“that people al'e very皿ble.”

“我正在想,”蜘蛛说,“人是阿木林。”

把gulhble翻译成“阿木林”生动再现了儿童稚拙纯真的口吻,是译出童昧的绝好表现。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夏洛的网》译作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基本上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这样的译文也会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在真正了解儿童文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与读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译作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深受儿童喜爱的优秀译作。

参考文献

[1] E.B.White Charlc~ttes’Web.Harper Entertainment,2006.

[2]Nord,C.Translating a.q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ninches Explai~ed shan ai:Sh~,n出8i F~miguer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黄云生JL踅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任溶溶,译.夏洛特的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吴艳辉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J].1SUtl学院学报,2007(10).

[6]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沦[J]中国翻译,1999{3).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 网》为例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

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Well,"said her mother,"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It's very small and weak,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 任溶溶译文:“这个嘛,”她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康馨译文:“有一只猪很瘦小,”母亲说,“又瘦又弱,看来长不好;所以你爸爸决定干掉它。” 在这个例子中对“mother”这个词康馨译为“母亲”,任溶溶译为“妈妈”,显然,译为“妈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阅读所能接受的能力。此外,任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2009年8月第28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A ug .2009V o.l 28N o .8 收稿日期:2009-05-0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2202) 作者简介:谭敏(1977-),女,湖南湘乡人,英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赵宁(1957-),男,天津人,副院长,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谭 敏,赵 宁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300) 摘 要:多元系统论是由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教授提出的有关翻译的理论体系。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同属该学派的左哈尔#沙维特教授提出/儿童诗学翻译论0,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这种对边缘文学翻译的研究体现了多元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多元系统论在实践中的拓展性运用。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8-0100-02 一、引言 多元系统理论(po lysyste m theo ry)是由以色列特拉维夫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 m a r Even -Zohar)教授早在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翻译和文化理论体系。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0(谢天振,2003)。该理论把文学,包括翻译文学,和其他文化活动视为一个开放和动态的大系统,把翻译置于由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相关、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的大多元系统中研究,为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切入点,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多元系统理论早已在西方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近年来,却呈日趋深入,方兴未艾之势。但目前,此项研究多是围绕理论进行的形而上的探讨和综述。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考察特拉维夫翻译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左哈尔#沙维特(Z ohar Shavit)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成果,从而探索和寻求多元系统论在具体方法论上的体现和指导作用。 二、左哈尔#沙维特与/儿童诗学翻译论0 左哈尔#沙维特(1951))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诗学和比较文学系的副系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化、以色列文化史、希伯来和犹太文化史。她用英文、希伯来文、德文撰写和编辑了多部有关文化翻译理论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包括:5儿童文学诗学61986(Poe tics of Chil dren .s L ite rature ),5儿童诗学介绍6(1996)(用希伯来文编著),5无阴影的过去6(1999)(A P ast w it hout Shado w ),论文5启蒙时期德国和犹太)希伯来儿童文学间的文学冲突6(L ite rary Inter ference be t w een G er m an and Je w ish-H ebrew Ch ildren .s L itera t ure during the Enli ghten -m ent ,1988),5边缘的自由:儿童文学的边缘位置导致的对儿童文学写作的限制6(F reedom i n M a rg i nality :The Constra i nts o fW riti ng f o r Chil dren ,R esulti ng fro m its M arg i na l Position ,2007),5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体现其位置功能的儿童文学翻译6(T ransl a ti on o fCh il dren .s L itera t ure as a F uncti on o f its Po -siti on in t he L iterary Po l y syste m .,1978)等等。沙维特教授在特拉维夫大学创立了/儿童文化和教育0的项目,她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是/儿童诗学翻译论0。 根据特拉维夫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0思想,翻译应该被置于多元系统内研究,而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多元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分层级的,包括所谓/高级的0、/中央的0、/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诗歌,以及所谓/低级的0、/边缘的0、/非经典的0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和通俗文学0(孙文龙、周评,2005)。沙维特教授将该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微观的实践,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化作为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和文化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诗学翻译论0,即儿童文学是富有教育性且符合儿童阅读接受度的文学作品。所以译者应考虑到成人及儿童读者之间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成不同的翻译目标。在儿童文学的概念问题上,她赞同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的动态概念0,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被划入固定的范 ) 100)

英语汉译英翻译

Unit 1 1.餐饮行业与电影行业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小型企业的失败率很高。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film industry: the high failure rate among its small business. 2.他的伟大在于他具有非凡的能力,集科学家和实业家的品质于一身。 His greatness lies in his outstanding ability to connect the qualities of a scientist with those of an industrialist. 3.像工作单位取代居住地一样,我们的种族身份已被职业身份所取代。这一现象在流动作业的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We have replaced ethnic identity with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way we replaced neighborhoods with workplace, which is quite obvious among the mobile professions. 4.显然,任何一家大公司的老板都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需要找一些方法把他们的理念传达给他人。 Plainly, in any large enterprise the boss cannot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everything, and some means have to be found to transfer his belief to others. 5.没有任何人愿意再过那种自己无法控制、要别人认可、任人摆布的日子了。No one was willing to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being out of control and dependent on someone else’s approval, at someone else’s mercy. 6.人们渴望一种成就感,渴望有能力凭自己的手、自己的脑、自己的意志办成事情。 The human being longs for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being able to do things, with his hand, with his mind and with his will. 7.政府希望通过大量出售资产来弥补损失。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sale of a chunk of its assets will help make up for its lose. 8.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身份更多地由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他们所生活的社区来界定。

英语翻译答案

汉译英 1.广场舞是社区中老年居民以健身、社交等为目的在广场、公园等开敞的地方进行的健身操或舞蹈,通常以高分贝的音乐伴奏。广场舞在中国大陆无论南北皆十分普遍。对于广场舞的确切认识,社会学界及体育界目前均未达成共识。广场舞的高分贝音乐常常造成噪音滋扰,因此许多居民反对在小区中跳广场舞。 The square dancing is a bodybuilding exercise or dance performed in wide and open places such as squares and parks among the middle-aged and old residents in communities, with the purpose of bodybuilding, socializing and so on, generally accompanied with high-pitched music. The square dancing is very popular all over mainland China, whether in the north or in the south. Neither the sociological circle nor the sports circle has currently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exact perception of the square dancing. The high-pitched music of the square dancing often causes noisy disruption, and therefore many residents are opposed to the square dancing in communities. 2.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二十四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它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architectural complex)。宫殿墙壁的色调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红色代表快乐、好运和财富,而黄色代表帝王的神圣和尊贵。近十几年来,故宫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游客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故宫的兴趣长盛不衰。 The Imperial Palace, also known as the Forbidden City, was the pala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ere 24 emperors lived and handled government affairs.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te existing ancient wooden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the world. The palace wall was painted mainly in red and yellow. Red represents happiness, luck and fortune while yellow symbolizes imperial holiness and dignity. In recent decades, the Imperial Palace is visited annually by six to eight million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Moreover, with flourishing tourism industry, the number of tourists keeps increasing. It shows people’s everlasting and unfading interest in the Imperial Palace. 3.《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每日播出的一个新闻节目。节目每次播出时长一般为30分钟。它被中国大陆大多数地方频道同时转播,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收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自从1978年1月1日首次播出以来,它就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着中华大地每一天的变化。作为中国官方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联播》以沉稳、庄重的风格著称。 Xinwen Lianbo is a news program broadcast by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every day. It generally takes 30 minutes every time to broadcast the program. It is relayed simultaneously by most local television channel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hich makes it one of the world’s most-watched programs. Since it was first broadcast on January 1st, 1978, it has been recording the changes of every day throughout China by documentary means that is objective, vivid and rich. As the Chinese official news information program, Xinwen Lianbo is well-known for its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汉译英答案3

汉英语篇翻译练习答案: 1.Retirement Attitudes toward retirement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y will enjoy their time in retirement, but when it comes they may feel a little disappointed. Unwilling to resign themselves to the prospect of being put on the scrap heap, they try to seek alternative outlets for their energies and alternative sources of income that employment can provide. Others have already prepared themselves for the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ir lives. Tired out after all exhaus ting life revolving around work, they are anxious to relax in retirement with all the strains relieved. As there is no more need to rush to catch a morning bus and no more anxiety about promotion, they now have enough time to fulfill an old dream, such as writing, painting, growing flowers and traveling around. On the whole, female workers tend to have a more favorable attitude towards retirement than male workers. Withdrawal from employment to complete domesticity is a far less threatening experience for a woman than for a man. 2. Good-bye, My Ill-fated Motherland! The moment I set foot on the deck of the ship, there began my temporary separation from Chinese oil and a feeling of parting sorrow welled up in my heart. At sailing time, I stood on deck watching the ship receding slowly from the bank until I was out of sight of the towering waterfront buildings and the foreign warships on the Huangpu River. Thereupon I turned round with hot tears in my eyes, murmuri ng, “Good-bye, my ill-fated motherland!” Good-bye, my ill-fated motherland! I own what I am to the upbringing you have given me during the past 22 years. I have spent every day of my life in your warm bosom and under your loving care. Y ou have given me joy and sorrow as well as food and clothing. This is where my close relatives were born and brought up and where I have friends here and there. Y ou gave me a wide variety of happiness in my early childhood, but you have also been the source of my sorrow ever since I began to understand things. Here I have witnessed all sorts of human tragedy. Here I have come to know the times we live in. Here I have undergone untold sufferings. I have been struggling, fighting and, time and again, found myself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and covered all over with cuts and bruises. I have laid to rest, with tears and sighs, some of my close relatives—relatives victimized by old feudal ethnics. Here, beside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fertile farmland, we have ghastly prisons and execution grounds as well. Here bad people hold sway while good people suffer and justice is trodden down underfoot. Here people have to wage a savage struggle in order to win freedom. Here man eats man. O the numerous terrible scenes! O the numerous sad memories! O the grand Y ellow River! O the mysterious Y angtze River! Where on earth are your glories of the past? O my native land! O my people! How can I have the heart to leave you! Good-bye, my ill-fated motherland! Much as I hate you, I’ve got to love you as ever. (选自《英语世界》2004年第三期,张培基译)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

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汉译英翻译方法

汉译英三步骤: 1.理解原文 包括原文逐字逐句的理解、对原文整体思想、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也包括对原文句子之 间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英语表达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相应 的英语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3.核对检查 认真阅读自己的译文,要用挑错的眼光来检查译文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有 漏译、错译,译文语法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形式和拼写上是否有错误。 汉译英翻译技巧: 1.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 有些英语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含意思。 e.g.“国家”: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 分别内涵:疆土、人民、政府、感情 有些英语词汇本身含有贬义或一些委婉的意思,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e.g.“宣传”publicize, propaganda (带贬义) 汉译英选词原则: (1)选适合上下文的词汇 e.g.“观众”:audience,viewer, spectator 分别表示:听音乐会或看戏的观众、电视观众、看体育表演的观众 “条件”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英语词表达: 工作条件:working condition 有利的条件:favorable situation 录取条件:admission requirement 付款条件:terms of payment 词汇选择首先要忠于原文的意思。 e.g.近年来由于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些人建议让没有工作的未婚妇女来替换那些 家务繁重的女工。 “就业问题”:employment problem, unemployment problem(找不到工作就业已 成问题,即失业问题) “没有工作的妇女”: women without jobs, women hunting for jobs(没有工作又 需要找工作的妇女,不需找工作的并不包括在内) (2)要注意词的广义、狭义、具体的意思和抽象意思的不同 e.g. ①他讲的笑话逗得我们都笑了。 ②他讲的话使我们大家都笑了。 ①His joke made us laugh. ②What he said make us laugh. We all smile at what he said. (3)选词时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死译,要考虑与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真正的意思。 e.g.①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汉译英翻译题及答案

1. 她连水都不愿喝一口,更别提留下来吃饭了。(much less) 2. 他认为我在对他说谎,但实际上我讲的是实话。(whereas) 3. 这个星期你每天都迟到,对此你怎么解释?(account for) 4. 他们利润增长的部分原因是采用了新的市场策略。(due to) 5. 这样的措施很可能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result in) 5. 这样的措施很可能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result in) 6. 我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只能继续。(pour into) Unit2 1. 尽管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父母也从不溺爱她。(despite) 2. 迈克没来参加昨晚的聚会,也没给我打电话作任何解释。(nor) 3. 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确实发表过一些小说,但决不是什么大作家。(next to; by no means) 4. 他对足球不感兴趣,也从不关心谁输谁赢。(be indifferent to) 5. 经理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助手,在他外出时,由助手负责处理问题。(count on) 6. 这是他第一次当着那么多观众演讲。(in the presence of sb.) Unit3 1. 你再怎么有经验,也得学习新技术。(never too... to...) 2. 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派谁去带领那里的研究工作。(Use an appositional structure) 3. 由于文化的不同,他们的关系在开始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meet with) 4. 虽然他历经沉浮,但我始终相信他总有一天会成功的。(ups and downs; all along) 5. 我对你的说法的真实性有些保留看法。(have reservations about) 6. 她长得并不特别高,但是她身材瘦,给人一种个子高的错觉。(give an illusion of) Unit4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Use "it" as the formal subject) 2.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as long as) 3. 你必须明天上午十点之前把那笔钱还给我。(without fail) 4. 请允许我参加这个项目,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more than + adjective) 5. 人人都知道他比较特殊:他来去随意。(be free to do sth.) 6. 看她脸上不悦的神色,我觉得她似乎有什么话想跟我说。(feel as though) Unit5 1. 他说话很自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Use "which" to refer back to an idea or situation) 2. 我父亲太爱忘事,总是在找钥匙。(Use "so... that..." to emphasize the degree of something) 3. 我十分感激你给我的帮助。(be grateful for) 4. 光线不足,加上地面潮湿,使得驾驶十分困难。(coupled with) 5. 由于缺乏资金,他们不得不取消了创业计划。(starve of) 6. 每当有了麻烦,他们总是依靠我们。(lean on) Unit6 1. 就像机器需要经常运转一样,身体也需要经常锻炼。(as... so...) 2. 在美国学习时,他学会了弹钢琴。(while + V-ing) 3. 令我们失望的是,他拒绝了我们的邀请。(turn down) 4. 真实情况是,不管是好是坏,随着新科技的进步,世界发生了变化。(for better or worse) 5. 我班里的大多数女生在被要求回答问题时都似乎感到不自在。(ill at ease) 6. 当地政府负责运动会的安全。(take charge of)Unit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