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6卷 第6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62016年11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16收稿日期:2016-05-18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6-0145-04从目的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对比分析《小王子》的两个中译本梁晓明,董海琳(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小王子》摘 要: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全意为儿童读者服务,以儿童的视角为基准,进行翻译活动。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比分析儿童文学《小王子》的两个汉译本,并举例分析两译本中所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
研究认为,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应牢记自己的翻译目的,两译作并无优劣之分,柳鸣九的译文较适合儿童读者。
研究表明,目的论是一种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受环境和研究等限制,学术界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共识。
但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是儿童,其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明清晰,表达生动有趣。
(Myles McDowell,2008:65-66)[1]从语言角度来看,考虑到读者群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契合儿童的用语习惯。
因此,为了便于儿童理解,多用简单词汇,简短句式以及描述性语言。
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儿童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作者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同时,也为了引起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多引用典故或卡通形象,增加作品的诙谐幽默程度。
然而,儿童文学的译者通常都是成年人,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做到哪些呢?首先,译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翻译目标:为什么要翻译,为谁而翻译?然后,译者必须熟知目标读者的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和需求等,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遵循这些规律,满足读者需求。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翻译好一部儿童文学,需要译者对源语文字有深刻的见解,对原作风格的精确把握,对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广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并且能用一颗童心去体会,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来翻译。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由此产生。
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2 . 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有其特殊性,译者为了更好地符合儿童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在词汇选择、修辞的应用上应采用相应的策略,从而使译作充满童趣,更贴近儿童读者。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
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
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
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
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
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
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视角,通过分析翻译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揭示翻译的意图和动机,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时,目的论视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对其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文学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翻译中兼顾原著的艺术价值和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如何在文化差异中保持原著的魅力和情趣,如何在语言表达中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和认知特点等等,都是儿童文学翻译所面临的难题。
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翻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儿童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和意义,同时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力求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呈现原著的魅力和情趣。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儿童文学翻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开发适合儿童阅读的新型媒介和载体,使儿童文学翻译更贴近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翻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儿童心理学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原著的意义和情感,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翻译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00字】。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儿童文学是一种针对儿童读者的文学形式,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受众能够理解和欣赏原作的文学价值。
因此,从目的论视角来看,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要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
首先,儿童文学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因为它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情节框架和逻辑关系,同时也要做到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主题和情感,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像原作读者一样体验到故事的精彩和深刻。
其次,儿童文学翻译还要传达原作的人物性格。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翻译时,译者要准确地翻译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人物的魅力和深意,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对不同文化中人物性格的认知和理解差异,避免产生误解或难以接受的情况。
最后,儿童文学翻译需要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儿童文学的翻译,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开阔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翻译时,译者要理解原作中表达的文化内涵,将其准确地翻译到目标语言中,并适当地进行文化解释和转换。
综上所述,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儿童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还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以达到传达原作意图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从目的论看儿童本位的童话翻译一、德国功能派目的论(一)目的论的内容介绍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
在经历了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四个发展阶段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日臻完善。
其中,由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交际行为,而这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
每一种翻译行为都有它针对的受众,受众有其各自的文化教育背景与语言环境,因此对译文有不同的期待。
因而每一种翻译行为都有了特定的目的,目的是整个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将译文从原文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原文不再是评判译文的唯一标准,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采用各种合适的翻译策略,不再追求译文与原文的绝对对等。
目的论要求翻译遵循三大原则。
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诚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高法则,它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结果决定方法。
连贯性原则又叫做语内连贯原则,它指的是译文要符合其特定受众的认知能力,使受众对译文有正确的理解,实现译文的有效交际目的,译文在其目标语环境中要有意义。
忠诚原则又叫做语际连贯原则,它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要求译文忠诚于原文,不能偏离原文。
由于目的法则使得翻译的结果受到翻译目的的主导,译文由于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而千差万别,不再追求与原文的绝对对等,因此容易引起对原文的偏差,忠诚原则的及时提出弥补了目的论的这点不足。
三大原则中,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服从目的原则,一切翻译活动都必须从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功能出发,使译文容易被特定受众接受,产生有效交际功能。
(二)目的论对童话翻译的指导作用童话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它作为一种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特殊文学作品,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需要与心理期待。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
首先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特点,包括语言简洁、情节生动等。
然后分析了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如保持原著的童真风格等。
接着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翻译挑战、案例分析1. 引言1.1 引言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文学形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目的论翻译理论,即翻译的目的是要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而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在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保持原作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包括对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准确理解,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和手段,以及尊重原作的声音和风格。
在面对翻译挑战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译者可以采用加注翻译、意译或者局部改写等方式来应对翻译难点。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翻译者还需要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儿童文学知识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情感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适度删减或增加内容,调整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以及考虑文化差异等因素。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以Flipped中文译本为例一、概述儿童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认知发展。
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儿童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以《Flipped》的中文译本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将简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核心观点,包括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我们将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分析《Flipped》中文译本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原作与译本的差异,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目的论原则进行选择和调整,以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儿童特色,同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我们还将结合《Flipped》中文译本的具体案例,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儿童文学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阅读体验和理解外国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儿童读者。
儿童文学翻译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群体具有特殊性。
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与成人读者存在显著差异。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使译文更加贴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浅谈目的论对儿童绘本翻译的指导引言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想象力,还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而儿童绘本的翻译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影响到儿童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对于儿童绘本的翻译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绘本翻译的指导。
一、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张翻译的目的是传达源语言信息,使得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达到同等效果。
目的论不仅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还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以便更好地进行传达和表达。
在儿童绘本翻译中,目的论可以为译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方法。
1. 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在进行儿童绘本翻译之前,译者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儿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或不适当的翻译。
2. 保持原著的情感和趣味性儿童绘本的翻译需要保持原著的情感和趣味性,以便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尽量使用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保持原著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3. 注重教育和价值引导儿童绘本除了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外,还应该具有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功能。
在翻译儿童绘本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传达的教育和价值观念,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使得译文能够有效传达原著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引导。
4. 注重相似性和差异性儿童绘本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相似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译者可以借鉴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和想象情节,适当加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色和习惯,使得译文更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
5. 加强翻译的审美效果儿童绘本的翻译需要注重审美效果,译者要注意语言的音韵、节奏和韵律,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在语言上更加生动优美,更具有审美感染力。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原则作者:赛汉其其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根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目的论;翻译原则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9-02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1.教育性。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不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
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
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
不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
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
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不到任何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
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
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面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不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浅谈目的论对儿童绘本翻译的指导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儿童绘本开始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
而对于儿童绘本的翻译工作,目的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对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和策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文将就目的论对儿童绘本翻译的指导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目的论简介目的论是由美国学者Eugene Nida和Charles Taber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者应该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阅读习惯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义。
二、儿童绘本翻译的特点儿童绘本是专为儿童读者设计的图文结合的读物,它具有语言简单、图像丰富、情节生动等特点。
相对于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儿童绘本翻译存在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因为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殊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译文能够贴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
1. 注重读者的文化背景在进行儿童绘本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对于涉及到特定习俗或传统的故事情节,翻译者需要在译文中进行相应的文化调整,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2. 照顾儿童的认知水平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通常较低,因此翻译者在进行儿童绘本翻译时需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过多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长难句,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情节和蕴含其中的情感信息。
3. 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进行儿童绘本翻译时,翻译者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目标文化的特点,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场景。
对于涉及到食物、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描写,翻译者可以适当进行文化调整,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生活现实,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4. 保持原文的趣味性和风格儿童绘本通常具有生动活泼的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翻译者在进行译文创作时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趣味性和独特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快乐为例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appy Prince 陕西师范大学 东方贱
1.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specifically made for children readers to create works with unique art and rich value in various literary works in general. It is the essential nutrition which benefits to the growth of children,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growth process. In our country, parents aregreat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our governm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 too. Around all department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hildren‟s growth, and are more concernedabout publish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In 2004,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jointly issued several opin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minors, and its purpose is to put the children‟s publishing work do better. On the basis of news reported, China has become a big country of children‟s book publ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announced the report displayed the national young children‟s books were 9583 kinds and 229.26 million copies; children‟s reading classes of 98 kinds, the total number of print 222.9 million copies; young children‟s figure books were 377 million copies; introduced or translated works in the children‟s readingclasseswere 43368 times, 391200 copies in 2005. But it is a pity that the good and bad works intermingled in the translation market, and there are so many books or topic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such as prematurity, commitment of suicide, critical force,evilmagic and so on. Besides,the tone expression method is also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It is a tocsin for the current children‟sliterature stud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ry works, which deserves hig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country who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onstruct our motherl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today‟s worl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closelywhich means our children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not only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other countries culture, which could help them opening another doors to know this world. Equipping various worthy thoughts and values to our children with kinds of readings could offer more happy to them and make their heart more energetic and creative, which benefits a lot to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future of theircountr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hildren‟s literary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it used to b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children‟s literary readings thriving on today‟s market. And the publishment and selling of children‟s literary books have turned into two greatly profitable businesses.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commend peopl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differs from their own. And it is turning into increasingly popular now. But when it talks about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most people may think that the only validway for the translators‟ delivering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is to utilize the simple words, phrases as well as sentences. In fact,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not easier than the translation of adults‟ literature. However, in study of domestic children‟s literature, itis now falling behi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most of the target texts are filled with the style of adult, expressing with complicated words, sentences, and so on. Such kinds of translated texts often fail to draw the children‟s attention and thus turn out to be unsuccessful. Therefore, there is necessary for translators to make great effort to research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 literature.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格林诺威的孩子》汉译为例发布时间:2021-10-20T07:06:50.49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9期作者:郑华盛[导读] 儿童文学的目的读者主要是儿童,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保留其文学性,也需尽量传达原文的童趣。
郑华盛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摘要:儿童文学的目的读者主要是儿童,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保留其文学性,也需尽量传达原文的童趣。
但目前市面上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良莠不齐,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真正的文学精品屈指可数。
在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的背景下,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英国儿童文学《格林诺威的孩子》的汉译为基础,阐述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格林诺威的孩子》;目的论1.目的论介绍目的论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提出。
叶子南(2001:142)认为目的论以目标读者为优先,而不是源文本。
目的论由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三部分构成。
作为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要求翻译行为由目的决定(Nord, 2001: 29)。
仲伟合和钟钰(1994:47)认为,忠实性原则意味着目标文本和源文本之间的具有互文的连贯性, 而连贯性原则要求目标文本必须为目标读者所理解,并且在目的语的交际场合和文化中有意义。
2.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卡特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2014: 26)将语言的功能、语言维度和文本类型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文本类型化理论。
芒迪(Munday)(2001: 73)总结了赖斯的理论,将文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信息型文本,倾向于表达信息、观点和知识;(2)表情型文本,强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操作性文本或祈使性文本,旨在吸引或说服读者以某种方式做某事。
浅析在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摘要: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 儿童文学的语言表达需要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审美需要, 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趣味性与形象性, 其翻译重在遵循“功能对等”与“目的论”的原则, 打破传统英汉翻译的“等值”观念, 从而对儿童文学翻译给予更加完善的翻译指导。
从目的论视域进行分析, 儿童文学在英汉翻译中具有如下翻译策略:简洁可读, 准确无误;口语化;趣味性。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英汉翻译; 翻译策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与早期成长的启蒙食粮, 对儿童后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翻译既要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性, 又要遵循儿童文学自身独有的特殊性。
与一般文学相比, 儿童文学不论是从翻译的客体、主体还是从阅读群体来讲,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首先, 翻译主体要具备二重性, 也就是说翻译者虽然是一个成人, 但是要善于揣摩儿童的心理以及阅读需求, 从儿童的角度去翻译原作品。
其次, 翻译者要用目标语翻译出原文的语言, 译文在遵循翻译规律的前提下, 要让目标语儿童更加容易接受, 并得到儿童的喜爱, 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一、目的论简介翻译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翻译学家汉斯·费米尔提出的, 费米尔将其建立在了功能对等与一般翻译理论的基础上, 把目的作为翻译的重点, 从而为翻译开启了新的大门。
[2]费米尔认为翻译属于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 不论形式如何, 都是存在目的性的。
翻译就是一种目的阅读受众在目的语的情境中产生的语篇。
从中可以看出, 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受众群体的不同, 使得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以及审美需求都有所不同。
而功能对等是孕育目的论产生的温床, 它是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 是由美国语言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3]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和文体对等。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 要】儿童文学是作者针对儿童创作的作品,是适合儿童阅
读的。儿童文学是具有丰富价值和独特艺术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
称。毫无疑问,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能够保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的译文能够被中国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翻译目的论为儿童文学作品
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以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
漫游仙境》为例,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儿童文学的翻译。
【关键词】儿童文学 翻译 目的论 爱丽丝漫游仙境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
(2013)07-0050-02
一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的院长汉斯·弗米尔是翻译目的论
的奠基者,他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领域的研究。弗米尔提出:所有
语言翻译所应该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也即,结果决定方法。
除了目的法则,目的论还有另外两个法则: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
忠实性法则主要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存在着语际连贯,与我们
日常所说的忠实原文一样,但其忠实的形式和程度则由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和译文的目的所决定。连贯性法则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
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并且在目
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忠实性法则和连贯
性法则都是从属于目的法则的,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
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性法则则
不再适用。当忠实性法则失效时,翻译即译文应充分满足翻译要求,
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充分胜任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
二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的分析
在文学创作范围内,那些富有儿童情趣的,被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能够培养儿童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并且能够适应儿童创造和审美需
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儿童艺术精神的文体,具有这些特点的作品
就是儿童文学。与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作品的
翻译是具有不同之处的。一般情况下,从事儿童文学的译者多是成
年人。因此,虽然他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思考方
法贴近儿童的理解和思维特点,但是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受到成人以
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也正因如此,要想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对儿童的审美能力和认知
水平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选择最佳翻译策略。年龄较小的儿童
读者与成人读者不同,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翻译要尽量简短,并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同时,对那
些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读者,他们对审美趣味的选择与变化,就促
使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深刻性和思
想性。
三 目的论视角下《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文译本的分析
翻译行为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译文的读者则是影响翻译目的的最
重要因素。儿童文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更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力和理解
力,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一,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要具有“童趣”。受年龄和认知的限制,
儿童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与成人不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童
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去听、
去感觉,这样才能翻译出儿童喜欢看,看得懂,能欣赏的儿童文学
作品。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这么一段: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till at last it
sat down a good way off,panting, with its tongue out of its
mouth,and its great eyes half shut.
我国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对这段原文的翻译为:一只身躯庞大的小
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在瞅她,最后在很远的地方坐下来,伸出舌头
大口喘气,半闭上那双大眼睛。
赵元任对这段的翻译为: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
圆眼睛对着她看,轻轻地伸出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着她似的。
在这两个版本的翻译中,王永年把the large round eyes翻译
成“圆圆的大眼睛”从语义理解上并没有什么不当的,但赵元任将
其翻译为“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虽略有夸张,但却显得生动有趣,
更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
第二,选词简单,译文还要具有准确性。由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
力有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一些简单的词语,特别是在
翻译具有文化差异的内容时译者更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译者的
接受能力。如:“curiouser and curiouser?” cried a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et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王永年译文:“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叫道(她惊异之下竟然
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赵元任译文:“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奇怪了!”(因为爱丽丝自
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
在这两种翻译中,王永年将后半部分翻译成“她惊异之下竟然忘
了正规的英语”,而且还加了注释,但儿童读者对
注释和语法之类的东西基本不明白,还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相比之下,赵元任在翻译中“爱丽丝自己惊诧到那个样子,
连话都说不好了”则相对简单,也能体现出原文所要传递的趣味,
更具准确性。
四 结束语
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决定所采取翻译方法的首要法则,也是翻译
所应该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儿童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作品
的翻译相比是具有特殊性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儿童的审美
情趣,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2]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2000(2)
〔责任编辑: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