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文白异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清苑话文白异读探析
清苑话文白异读探析
清苑话是清朝时期在清苑(今属北京)流行的一种方言,它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也是汉语的一种变体。
清苑话的特点是它的发音和语法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它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一、清苑话的发音
清苑话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发音更加清晰,更加流畅,而且有一定的节奏感。
清苑话的发音特点是它的音节比普通话的音节要长,而且它的发音更加清晰,更加流畅,有一定的节奏感。
二、清苑话的语法
清苑话的语法也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语法更加简单,更加容易理解。
清苑话的语法特点是它的句子结构比普通话的句子结构要简单,而且它的语法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掌握。
三、清苑话的白异读
清苑话的白异读是指清苑话中的一些特殊的发音,它们与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清苑话的发音更加丰富多彩。
清苑话的白异读特点是它的发音比普通话的发音要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它的发音更加清晰,更加流畅,有一定的节奏感。
综上所述,清苑话的发音、语法和白异读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它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贵州都匀方言的文白异读周艳【摘要】文白异读是都匀方言的重要语音现象,它不仅丰富而且复杂.从声母音类和韵母音类两方面,对都匀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描写,可以使我们了解都匀方言文白异读的特点,看到都匀方言文白异读的历时发展.【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5)001【总页数】7页(P45-51)【关键词】都匀方言;文白异读【作者】周艳【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3文白异读是贵州方言中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其方言属于西南方言贵州片黔南小片。
作为贵州方言的一种,都匀方言在文白异读这个问题上表现了相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文讨论的都匀方言指的是都匀城关话。
除城关外,它还通行于都匀市12个乡镇。
这里所列的声韵调,依据都匀城关中老年人的口音。
(一)声母(34个,包括零声母在内)[1](P26)(二)韵母(33个)[1](P27)(三)声调(5个,不包括轻声)[1](P27)阴平 [33] 天飞开之妈阳平 [53] 唐龙眉纹房上声 [35] 口走展丑好去声 [13] 汉妇社近去入声 [42] 读笔曲得铁文白异读是方言语词中能体现雅/土不同风格色彩的音类差异。
[4](P348)白读一般代表本方言的土语,代表较古的层次,文读则是在本方言的音系所许可的范围接受某一权威方言音系中的音类成分。
研究方言的文白异读,对了解其语音特征、词汇特点、语音层次、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以及语言演变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分别从声母和韵母两方面举例介绍都匀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声母的文白异读1.文读声母不送气,白读声母送气这类字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仄声字,也有全清声母的字。
现按照声母的不同分①*①一般用例按照“例字文读音标例词,例词/白读音标例词,例词”的格式进行罗列。
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白读或文读之间用逗号“,”隔开,例词与对例词的释义之间用冒号“:”隔开。
湖南泸溪方言的文白异读印有家;刘兴芳【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摘要】文白异读指的是同一个字有读书音和说话音的不同。
它是语音发展的历史积淀。
研究文白异读现象对于研究古音和考本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湖南泸溪方言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
文章从声、韵、调等方面归纳性地分析了泸溪方言的丈白异读,从语音的角度揭示出泸溪方言的历史变迁。
%The literary reading and colloquial reading means that one word has its reading tone and speaking tone, Both of them are different and has diachronic accumul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of great referential valu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tones and the original character. There are relatively prominent phenomena of literary reading and colloquial reading in Luxi dialect. This paper makes 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such phenomena from the aspects of sound, rhyme and tune and reveals the diachronic changes of Luxi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etics.【总页数】5页(P49-53)【作者】印有家;刘兴芳【作者单位】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铜仁554300;凤凰县南华学区,湖南凤凰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4【相关文献】1.湖南汨罗长乐方言中的文白异读 [J], 陈山青2.从语音角度看湖南泸溪方言的归属 [J], 印有家;刘兴芳3.湖南新宁方言的文白异读 [J], 唐剑锋4.湖南湘阴方言的音韵特点与文白异读 [J], 孙益民5.邯郸方言(老派)中古舒声字文白异读(上)——文白异读统计和系统型文白异读分析 [J], 王锡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文异读名词解释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
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
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等。
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中也存在少量文白异读字,如“给”、“钥”、“剥”等。
概况在非官话区的语言里,闽语、吴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频繁,湘语次之,客家话、赣语、粤语则较少,可能是因为后三种语言比较接近《广韵》的标准音的源故。
事实上,类似于「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发生在东亚其他地区,例如日语和越南语因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借用汉语词的缘故,也有不同读音层次的差异。
最显着的例子即是日语中吴音、汉音、唐音等的差别,越南语中的汉越语和古汉越语的差别。
举例官话方言官话方言的文白异读与上述非官话的文白异读相反,一般情况下文读较接近于传统读音,而白读音与传统读音偏差较大。
吴语吴语的文白异读系统较为复杂,非吴语人很难分清吴语的文白异读现象。
吴语声母方面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
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 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
如上海“日”[zəʔ2]文/[ɲ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ɲʱin113]白。
文白异读例子
以下是 6 条文白异读的例子:
1. “咱平时说的‘钥匙’,文读是‘yào shi’,可白读不就是‘yào chí’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血’这个字呀,文读‘xuè’,但咱口语里经常说‘xiě’呀,像什么流了好多血(xiě),这就是很典型的文白异读呀,对吧?”
3. “‘壳’也有文白异读哦!文读‘qiào’,比如地壳(qiào),可咱们平时会说鸡蛋壳(ké),嘿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4. “哎呀!你想想‘熟’字,文读‘shú’,咱白话会说‘shóu’呀,就像说这人很熟(shóu)悉呢,多好玩!”
5. “还有‘薄’呢!文读‘bó’,咱平常不是会说薄(báo)饼嘛,这也是文白异读的范例哟!”
6. “再看‘剥’这个字,文读‘bō’,但咱会说剥(bāo)花生呀,这多明显的文白异读现象呀,大家可得记住啦!”
观点结论:文白异读真的非常有趣,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变化和魅力呀!。
文白异读举例
哎呀呀,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文白异读那些事儿!你们知道不,这文白异读可有意思啦!就说“血”这个字吧,咱平时说“流血了”,这里读
“xiě”,这就是口语里常用的白读;可要是说“热血沸腾”,那就要读“xuè”啦,这就是文读呢!
再比如“熟”,咱说“饭熟了”,那就是“shóu”;但要说“熟悉”,就得是“shú”啦!这多神奇呀!
还有“壳”呢,“鸡蛋壳儿”读“ké”,这是白话的读法;要是说“地壳”,就得是“qiào”,这是文读。
你想想看,要是咱都不分文白读,那说出来的话得多别扭呀!就好像一幅画该用红色的地方咱用了蓝色,那能好看吗?这文白异读就像是语言的调味剂,让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聊天,他居然把“慰藉”说成了“wèi jí”,哎呀
妈呀,我当时就笑了,说他:“你这读错啦,应该是‘wèi jiè’呀!”他还一脸懵呢,反问我:“是吗?”哈哈,我就给他好好解释了一下文白异读。
咱可得把这些文白异读弄清楚,不然多容易闹笑话呀!这就像是走路,得走对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呀,要是路都走错了,那不就南辕北辙啦!所以说,了解文白异读真的很重要呢!咱得重视起来,这样咱说出来的话才更准确、更好听!总之,文白异读就是语言世界里的奇妙之处,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索和发现呀!。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看普通话异读词的规范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字音的修订上,基本依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把原来与之不一致的地方改为一致,但仍有20个《审音表》中的统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多音字。
2005年出版的第5版在字音规范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保留了其中16个异读字。
《现代汉语词典》保留一些字词的文言方言义、专名义、术语义等特有的读音,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义及异读,是值得肯定的。
标签:《现代汉语词典》;异读;统读。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于1985年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以下简称《审音表》),其中规定了585个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在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即”统读”。
”凡在字音后标注”统读”的,表示这个字在普通话里,无论用于任何词语,只读一个音。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第1版,1983年出第2版,对字音的处理依据的是当时的规定,与《审音表》有不一致的地方。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原《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修订,1996年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下简称《现汉》第3版)。
在字音的修订上,基本依据《审音表》,把原来与之不一致的地方改为一致。
如:”呆”由两音ái、dāi统读为dāi ,”嗟”由两音jié、jué统读为jié等。
但是,详尽对照《现汉》(第3版)和《审音表》,可以发现仍有20个《审音表》中的统读字,在《现汉》(第3版)中为多音字。
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第5版)又对《现汉》(第3版)中的20个与《审音表》不一致的异读字进行了修订,保留了其中16个异读音,删减了4个异读音。
三者的对应情况见后面的表。
给词典注音是否应该完全以国家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为标准,这个问题在学界是有分歧的。
注音是否合乎规范,从根本上说是约定俗成的。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第36卷第3期2021年6月Vol. 36 No. 3Jun. 202]淄川方言文白异读辨析孟万春沈小东(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文白异读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是自源音和异源音造成的又读现象,淄川方言中文白异读主要集中 在同声异韵、声韵俱异。
而同韵异声现象较少,且不存在声调变化造成的文白异读现象。
经田野调查总结出淄川方言文白异读具有系统性、特殊性和渐变性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
此外,从淄川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中可分析出淄川方言的历史演变和存古情况,这对淄川方言的研究和保存具有重 要意义。
关键词:淄川方言;文读;白读;新老派读音中图分类号: H1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房德里耶斯曾指出:“相邻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对语言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 间的互相接触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此类接触必会引起语言渗透。
”汉语方言中普遍 存在的文白异读现象便是此类语言接触的产物,即因本地方言与外来优势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和接 触而产生。
正如徐通锵所说:“文读是在本土方 言的音系许可范围内吸收某一标准语或优势语言的部分成分,从而在本方言某些字词的部分语音 上向这一标准语靠近。
”郎“此外,语言学界普文章编号:2095-4735 (2021) 03-0149-08遍认为文白异读现象的形成还与语言内部演变有 关。
文白异读指的是某些字的读书音和口语音不 同。
一般来说,白读音代表某一方言的土语,即口语音,是自源的,能反映当地方言的某些特点; 而文读音则是接近标准语的一种读书音,是异源 的。
根据汉语音节的组成部分,可将淄川方言的文白异读分为三大类:同声异韵、同韵异声、声 韵俱异(淄川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不存在声调变化的情况,此处不做讨论)。
同韵异声指的是同一 个字文白音不同是因声母不同而造成的;比如淄 川方言中的“深”,文读音为[§9214],白读音为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孟万春(1973—),男,陕西商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沈小东(1997—),女,山东淄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方言。
略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文白异读
赵贤德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2
【摘要】普通话异读词是普通话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本文在具体分析普通话异读词在播音主持和影视演员常常出错的例子之后,认为普通话异读词应越少越好,并且应该加大<审音表>的修订力度.
【总页数】4页(P56-58,62)
【作者】赵贤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6
【相关文献】
1.《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比较研究 [J], 陈会兵;朱良群;杨晨笛
2.《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J], 赵贤德;冯寿忠
3.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文白异读"的思考 [J], 赵贤德
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的异读词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调查 [J], 程佳;何伟
5.异读词中的训读问题——《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随笔之一 [J], 厉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综述作者:胡婷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位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襄汾存在着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
历来学者涉及襄汾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也有不少。
本文从文白异读研究、专著中对襄汾文白异读零散记录、山西单点方言文白异读研究的概况来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文白异读;襄汾方言作者简介:胡婷婕(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北部是晋语区,南部是中原官话区,历史上也受到西部关中方言的影响产生pf组声母,古音中遗留着唐五代宋西北的方音,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方言层次多变,文白异读现象丰富,时不时引起历来各学者的关注。
襄汾方言现如今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襄汾的文白异读研究通过以下方面阐述:文白异读理论研究:陈忠敏认为文白异读是相同来源的语素因文言和口语的区别而形成的层次又音现象。
张盛裕进一步指出同来源指的是《切韵》系统里音韵地位相同的字,并指明文读与白读音区别。
林颂育认为文白异读指“同一个字在不同场域的不同音读,通过一定途径在某一方言共时白话系统中共存的语言现象。
”徐通锵揭示文白异读竞争关系,并为叠置式音变研究开创新视角。
文白异读与历史层次研究:王福堂的《文白异读和层次区分》研究文白异读的字音层次。
张盛裕提出文白异读是“词汇层次的差别”。
温端政认为“文白异读和词的历史层次也有关系,白读反映较早的层次,文读反映较晚的层次。
”陈忠敏在《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中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讨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重新定义文白异读及研究方法,分析了文白异读在层次研究中的作用;刘勋宁在《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中探讨了语音层次的比较和整合,将文白异读与历史层次研究进一步深化。
殷树林在《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中讨论了如何利用文白异读来确立一方言的语音层次,分析了文白异读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的语音层次,并讨论了文读层音与白读层音之间的关系;王洪君提出如何区别与外来层次相关联的文白异读、扩散式音变致使的文白异读以及过气词法造成的文白异读;林颂育的《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以“文白异读形成机制”为核心内容,并且将其他的子命题交织在其间的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进而尝试着对非常复杂的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做一个更为具体和内在的的解读,通过这些来归纳对文白异读理论相关联的问题的认识,并且关注和显示出了不同文白异读理论命题,以此种方式来推动文白异读理论研究向着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
曹先擢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2001(0)1
【摘要】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特点是:文白异读的字主要来自中古汉语收[-k]韵尾的入声字.普通话确定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不再有入声的地位,于是收[-k]韵尾的原入声字,一大批文读与白读的差异跑到词书里来了.近代词书对这些字的注音,反映了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认定和语音规范的不断进步.此类文白异读的差异,主要在韵母上(文白读在声母上绝大多数是一致的,在声调上也大致相同),文读其韵母为单纯式,白读为复杂式,掌握这一规律可以帮助解决相关的音义问题.来自其他方面的文白异读也应该研究,当联系语言的历史来说明造成异读的原因.
【总页数】8页(P4-11)
【作者】曹先擢
【作者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相关文献】
1.略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文白异读 [J], 赵贤德
2.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文白异读"的思考 [J], 赵贤德
3.邯郸方言(老派)中古舒声字文白异读(上)
——文白异读统计和系统型文白异读分析 [J], 王锡丽
4.普通话的文白异读 [J], 孙立新
5.从现代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和新老异读看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J], 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Pronunciations of
Boshan Dialect
作者: 孙梦城[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
页码: 54-6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博山方言;文白异读;语言接触;成音机制
摘要:文白异读是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指同一个字在不同语体读音有异。
博山方言有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是声母和韵母的异读。
白读音保留了博山方言的本来面貌,在权威方言的影响下日渐衰落,文读音则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在博山方言中,文白异读的产生一方面是方言内部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权威方言的影响。
文读音晚于白读音出现的说法在博山方言中并不完全适用。
文白异读_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_王洪君关于音韵学2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Chritianen,M.H.andS.Kirby,nguageEvolution.O某fordUniverityPre.3Gong,T.andWang,W.Sputationalmodelingonlanguageemergence:Aco evolutionmodelofle某icon,nguageandLinguitic6.1:1-41.4Ke,J.,Minett,J.W.,Au,CP.andWang,W.SY.2002.Selfple某ity7.3:41-54.5Ke,J.Y.,Ogura,M.,andWang,W.SputationalLinguitic29.1:1-18.6Minett,J.W.andWang,W.SY.,nguageAcquiition,ChangeandEmergenc e:EayinEvolutionaryLinguitic.HongKong:CityUniverityofHongKongPre.7Tomaello,M.andM.Carpenter.2005.TheEmergenceofSocialCognitio ninThreeYoungChimpanzee.MonographoftheSocietyforReearchinChildDe velopment,SerialNo.279.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王洪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历史语言学中,层次指一个语言(或方言,下同)中成系统地存在外语言的成分,外来层次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19世纪的历史比较法建立了一整套重建一个语言语音系统自身演变而分化的程序,并提出在运用历史比较法的各步程序之前,必须先剔除借用(也即剔除外来层次)和剔除语法层面类推20世纪的内部拟测法则在如何鉴别语法层类推(特别是词法)对音变的影响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词形归一程序。
山东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
本文旨在采用共时参证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山东方
言的文白异读情况。本研究包括两方面:全局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全
局研究包括分布范围广的文白异读和局部地区的文白异读;专题研究
包括四个专题:德州、宁津方言日母字的读音,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在
山东方言东区的读音,江摄入声字在山东方言中的特殊读音以及“蛇”
字的异读。在全局性研究中,分布范围广的文白异读包括:曾摄开口
三等庄组入声字,梗摄开口二等陌韵澄母、麦韵庄组入声字和通摄合
口三等精组入声字的声母;江摄入声字,曾摄一等、开口三等庄组入
声字,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和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的韵母。声调
的文白异读主要表现在入声字上,且文读调型多为降调。局部地区出
现的文白异读包括:古浊平声字声母的文白异读;见系团音字声母的
文白异读;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入声字韵母的文白异读;深臻摄三等
精组阳声韵韵母的文白异读;鲁西、鲁北宕摄入声字韵母的文白异读。
在专题研究中,德州、宁津方言日母字的读音,反映的是一种文白异
读现象;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声母在山东方言东区存在不规则分化现象,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外方言影响的结果,这种外方言的影响一方面来自
本区之外,另外,本区方言内部的交融,也造成具体方言不规则的分
化;山东方言中江摄入声字韵母普遍存在主要元音为[a]的现象,这
种读音历史悠久;假摄开口三等字中只有“蛇”字的主要元音为[a],
不是叠置式音变造成的残余,而是保存古音的结果,就层次上看,它
和“车姐也”都属于自源层次。
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文白异读”
【摘要】本文对“各地方言都有文白异读”的说法提出质疑,用“反证法”来说明用“文白异读”来描述除北京方言外的其它方言的异读现象,值得商榷,宜采用“书面语读音”与“口语音”来区分,而“书面语读音”又易与普通话书面语读音相混,所以最好用“(方言)读书音”与“(方言)口语音”来描述方言中的异读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白异读古代汉语陇东方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文白异读”现象,例如:
关于文白异读基本上有两条规则——
1.古汉语保留下来的专用词语,用文言音来读(文读,即古汉语读音),如“剥削bōxuē、角色juãsâ”等;
2.某些词在书面场合用文言音来读(文读,即古汉语读音),如“模范mófàn、成熟chãnɡshú”等,而在口语场合则用白话音来读(白读,即北京音),如“模样múyànɡr、苹果熟shóu了”等。
有些学者主张,各地方言都有“文白异读”现象,笔者不敢苟同。
下面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与大家泰斗商榷。
一、北京话(北京方言)的“文白异读”
众所公认,文言文即等同于古汉语,“文读”即文言文(古汉语)读音,“白读”即白话文(现代口语)读音,普
通话是以(现代)北京音为标准音的,因此普通话的书面语读音与口语读音的差异称为“文白异读”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北京话中,偶尔也有与定义相左之处,例如一些“老北京”把“郝”读hâ,而把“鹤”读hào,辞书中未收“文白异读”音是明智的,但并不是说北京话中这些字不存在文白异读。
二、各地方言是否都有“文白异读”问题
无可争议,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书面语读音与各地方言的口语读音之间,有时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别,不可仿北京话有“文白异读”而在其他方言中也推而广之,将“文白异读”定义滥用,这样会引起混淆,甚至会导致错误。
例如前文所举“薄、削、角(色)、血”等字,在许多方言中,读书音都是向普通话白话读音靠拢的,即与所谓的“白话读音”接近,而口语音(土语读音)却与普通话书面语读音接近甚至一致,即与所谓的“文读音”接近或者一致,因为土语读音承袭的往往是古汉语读音(文言读音)。
在以往的概念中,“读书音”=方言“文读音”,土语读音=方言“白读音”,我们在承认以上等式的前提下,将方言的实际读音效果加进去,可得到新的等式:“书面语读音”=方言“文读音”=普通话“白读音”,土语(口语音)=方言“白读音”=普通话“文读音”,这样一来,还能用“文白异读”来定义方言的书面语读音与口语读音的差异吗?“文”=“白”,“白”=“文”,岂非
自相矛盾?
三、文言读音字的取舍问题
汉语形成以后,最初的书面语与口语应当是一致的,大约到了东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节,读书人和做官人在正式场合,总是使用文雅的书面语(文言),民间老百姓却使用直白的语言(白话)来交流,而读书人与做官人自高身份,不屑“同流合污”,说话与写文章时坚持用文言,遂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著作。
自从《切韵》问世以后,汉语共同语的书面语读音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标准,并且有了“平、上、去、入”四声的分类,但从唐代时的三十六字母来看,中古汉语的音系还不是很完善,与现代语音有不少不一致的地方。
《切韵》音系中,基本上没有现代语音的“e[]”韵母,而代之以uo 韵母或ei韵母,同属一韵,古入声字尤其明显,笔者主张它们的韵母相当于现代语音的ei韵母。
(现代粤方言的“职、食”的韵母即为ei)
现在问题的焦点在于:既称“文白异读”,像“模”字的文读音却不是古老的文言文的读音,而类似于现代白话读音,有点不伦不类。
1.文白异读字
与古韵书(切韵音系)所载的读音相比较,现代辞书(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为代表)中保留的
注明有文白异读的字主要有:
柏,薄,堡,剥,削,血,熟,着,角,烙,乐,肋,勒,脉,模,色,塞;壳,钥,疟,谁,溪;伯,迫,侧,貉
2.文白异读标准
普通话虽然“以(现代)北京音为标准音”,但同时又“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所以从理论上讲,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文白异读字的书面语读音(文读)应该以大多数地区的读音为标准,而北京音算作口语读音(白读或方言音),例如,“薄”字,文读音定为bó,白读音定为báo,问题就简化了,尽管许多地方(包括北京)的人们口语中读báo,但在书面化用法的场合都应该读bó,如同“血”字,口语中读xiě,但在书面化用法的场合都应该读xuâ,这样就统一了。
这种方法与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不矛盾,因其仅就文白异读字而言,并不是要将所有汉字都照此原则处置,自然可以考虑采纳了。
四、古老的方言与文言文读音问题
陇东方言与关中方言同属相当古老的方言,事实上,关中方言是陇东方言的分支。
尽管现代陇东方言与关中方言中的入声都已经消失,但在古入声字的读音方面,陇东方言与关中方言都体现出了古音古貌,可以追溯到《切韵》的读音,如“个、可、何”的读音为ɡuò、kuǒ、huó”,而“得、德、
陌、脉、柏、勒、北、黑、贼、国、虢”等字,今都读ei 韵母。
如沿袭普通话“文白异读”的说法,并且把读书音称为“文读”,把口语音称为“白读”,陇东方言“文白异读”与北京话恰好相反:北京话文读音遵循文言文读音,白读音遵循白话文读音;陇东方言文读音遵循白话文读音,白读音遵循文言文读音。
因为陇东方言所谓的“文读”,是按现代书面语来读,接近普通话读音(即白话文读音),而所谓“白读”,是按方言口语音来读,接近古汉语读音(即文言文读音)。
综上所述,用“文白异读”来描述除北京方言外的其它方言的异读现象,值得商榷,宜采用“书面语读音”与“口语音”来区分,而“书面语读音”又易与普通话书面语读音相混,所以最好用“(方言)读书音”与“(方言)口语音”来描述方言中的异读现象。
参考文献:
[1]《先周历史文化新探》于俊德、于祖培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修订本
[4]《西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