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
- 格式:pdf
- 大小:250.89 KB
- 文档页数:5
闽南话的特点: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
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
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
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
白文异读名词解释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
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
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等。
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中也存在少量文白异读字,如“给”、“钥”、“剥”等。
概况在非官话区的语言里,闽语、吴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频繁,湘语次之,客家话、赣语、粤语则较少,可能是因为后三种语言比较接近《广韵》的标准音的源故。
事实上,类似于「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发生在东亚其他地区,例如日语和越南语因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借用汉语词的缘故,也有不同读音层次的差异。
最显着的例子即是日语中吴音、汉音、唐音等的差别,越南语中的汉越语和古汉越语的差别。
举例官话方言官话方言的文白异读与上述非官话的文白异读相反,一般情况下文读较接近于传统读音,而白读音与传统读音偏差较大。
吴语吴语的文白异读系统较为复杂,非吴语人很难分清吴语的文白异读现象。
吴语声母方面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
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 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
如上海“日”[zəʔ2]文/[ɲ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ɲʱin113]白。
文白异读例子
以下是 6 条文白异读的例子:
1. “咱平时说的‘钥匙’,文读是‘yào shi’,可白读不就是‘yào chí’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血’这个字呀,文读‘xuè’,但咱口语里经常说‘xiě’呀,像什么流了好多血(xiě),这就是很典型的文白异读呀,对吧?”
3. “‘壳’也有文白异读哦!文读‘qiào’,比如地壳(qiào),可咱们平时会说鸡蛋壳(ké),嘿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4. “哎呀!你想想‘熟’字,文读‘shú’,咱白话会说‘shóu’呀,就像说这人很熟(shóu)悉呢,多好玩!”
5. “还有‘薄’呢!文读‘bó’,咱平常不是会说薄(báo)饼嘛,这也是文白异读的范例哟!”
6. “再看‘剥’这个字,文读‘bō’,但咱会说剥(bāo)花生呀,这多明显的文白异读现象呀,大家可得记住啦!”
观点结论:文白异读真的非常有趣,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变化和魅力呀!。
浅谈闽南话与“台语”播音主持的异同作者:张苹来源:《新闻传播》2017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文化台独”势力从中作梗,在台湾坊间,“台语”的说法大有取代“闽南话”、“闽南语”的趋势。
闽南话进入台湾四百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融入了荷兰语、日语及台湾原住民语元素,使得如今台湾的闽南话跟大陆祖地的闽南话有了些微差别。
然而,用“台语”这个名称来指称此地的主流方言是不妥当的,说“数典忘祖”也不为过。
本文梳理了当下闽南话与“台语”播音主持的几点异同,释答了对台方言广播在声音表现与归属感营造方面的几点困惑。
【关键词】闽南话;台语;播音主持闽南话源于河洛流域,在西晋、唐朝、北宋时期随着人口的迁移,流播至福建南部,发祥于泉州。
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三市(泉、厦、漳)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福鼎)、浙东南(苍南)、广东潮汕和海陆丰、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根据维基百科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有约7000万人使用闽南话,闽南话在全世界数千种语种中位列第21名。
明清时期,随着漳、泉民众一波接一波地移民拓垦台湾,他们所使用的闽南话就随着迁移的脚步,进入并辐射到台湾各地。
闽南话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占台湾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是最主流的方言。
近几年来,由于“文化台独”势力从中作梗,在台湾坊间,“台语”的说法大有取代“闽南话”、“闽南语”的趋势。
不过,“台语”之称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台湾“教育部”网站上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只收录了“闽南语”和“闽南话”,“国语推行委员会”采用的是折中的“台湾闽南语”。
闽南话进入台湾四百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融入了荷兰语、日语及台湾原住民语元素,使得如今台湾的闽南话跟大陆祖地的闽南话有了些微差别。
正是这些差别,给了台独人士切断与大陆的文化脐带以借口。
然而,用“台语”这个名称来指称此地的主流方言,是不妥当的,名不正、言不顺,站不住脚。
闽南语天书俗语人若衰,放屁弹死鸡。
人若呆,坐车容易破胎。
屎到开厕所。
饲老鼠咬布袋。
不会生鸡蛋,专门放鸡屎。
人若呆,看头面就知。
憨查某(女人)送葬,人来跟人来人走跟人走。
懒人屎尿多。
脱裤放屁,多功(多此一举)。
lanjiao歪,kantua尿桶漏。
(鸡巴歪,却怪说是尿桶漏)不会撑船嫌溪窄。
鸡子爬树,假鸟(说一个人多嘴)坐飞机失事,空难(说一个很嚣张)鸡母屎,半黑白。
(是指一个人讲话时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参杂在一起说)参考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五个次方言:☆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泉港等九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
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闽南语中的日常用语瓦(我)汝(你)伊(他)小(神经病)哺(嚼)七桃(游玩之意)夭鬼(骂人贪食)淡薄久(一会儿)山猴(乡下人气)古锥(活泼可爱)三八(二百五意)凸风(好讲大话)出山(出殡仪式)白贼(好说谎言)歹谱(谓坏习惯)歹狗(无赖之徒)歹嘴(开口骂人)碗糕(没有其事)目屎(眼泪)辞头路(辞职)鲈鳗(流氓之徒)查某(女人)大埔(男人)破相(残废之人)风车(好说大话)牵猴(拉皮条)好空(得到好处)话仙(闲聊)歹仔(不正当人)印卯(塞责人事)冥代(什么事情)代志(事情)厚酒(高度酒)趁钱(赚钱)胡螓(苍蝇)蠓仔(蚊子)必开(裂开)必痕(裂缝)食饭(吃干饭)打边鼓(从旁指点)一粒一(再好没有)请甲辞(拒绝之意)坎大猪(傻瓜的人)食糜(吃稀饭)好鼻狮(嗅觉灵敏)瓦秧裁(我不知)拍嘴鼓(谈论笑话)大面神(自不知羞)风头狗(慌狂之态)半头青(愚笨之人)装狗熊(假装不知)一样代(同样的事)乜代志(什么事)三只手(扒手)雷公性(性情暴躁)大细目(不公正)无半撇(没本事)无头神(健忘)凶戒戒(凶恶)见公母(决雌雄)夭寿鬼(骂人短命)双头母(两全其美)古早时(古代)古早册(古书)古早人(古人)古早物(古董)出门人(游子)正手平(右边)失体面(丢面子)失体统(丢人格)仙公步(耍花招)好性地(脾气好)有两步(有两下子)有淡薄(有点儿)行短路(自杀)沤名声(臭名声)乱侣吵(胡闹)惊生分(怯生人)泛泛代(马虎从事)青冥牛(文盲)放水灯(三三两两)拦嘴舌(磨嘴皮)限死死(限制很死)看人无(瞧不起人)活跳跳(活得很好)斗阵走(一块走)斗闹热(凑热闹)倒手爿(左边)泛泛过(马虎过活)大细心(偏心、偏袒)鼻流鼻滴(无法收十)无某无猴(无可牵挂)猴头鼠目(面目丑陋)记牛肉账(涂写不清)臭头鸡仔(讨厌于人)猴食薄荷(初学吸烟)狗咬猫鼠(多管闲事)杀鸡教猴(借事示威)扣鳖(哭父、骂人)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无米兼闰月(无财多事)钱无二个不响(互不相让)三七讲四六听(虚高不得)水鬼升城隍(小人得志)交官穷交鬼死(攀高不得)惊鬼看目连(既怕勿来)贪字贫字壳(贪心吃亏)猫鼠拖称锤(牵累过多)内神通外鬼(自漏机密)左手打右手(自相伤害)青瞑看告示(不识装识)乌脚细蛛肚(形累过多)噪三代(骂人太甚)有趣的文白异读汉语的各种方言,包括北方话,都有少量的字词有文读音、白读音之别。
2006年第3期No .3 200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总第122期Sum No .122 [收稿日期] 2005-11-02 [作者简介] 刘新中(1965—),新疆木垒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 暨南大学《粤西、海南闽语的动态研究》项目。
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刘新中(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2) [摘 要] 通过对前人对文白异读的比较确定本文文白异读确定的原则,从古今对照的角度分析了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在声母、韵母、声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关键词] 海南闽语;文白异读;声韵调[中图分类号] 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6)03-0159-06 刘新中: 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2006年5月 读可以独立使用,是自由语素或成词语素,而文读则是不成词语素或粘着语素,只能与别的语素一起使用。
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厦门字音话音的转变》中指出:“各系方言的读书音跟说话音往往都有些不同,但是很少像厦门音系相差那么远的。
厦门的字音跟话音几乎各成一个系统,所以本地人发音时特别要声明’孔子白’怎么读,’解说’怎么读。
这一点要算是厦门话(至少也可以说是福佬语系)的特质之一。
”[2]罗先生还将厦门话的“字音”、“话音”分为三大类,21小类,以后讨论汉语方言中的文白异读问题的,尤其是在共时的描写中,基本上都是在罗先生的框架下进行的。
判断文白异读和训读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提出几条作为文白异读材料选择的依据。
第一、文白异读的字,虽然读音不同,但是必须是同一个“字”,“具有相同的来历,即在《切韵》系统里有完全相同的音韵地位。
”[5]第二、能否单独使用是判断文读和白读的很重要条件。
闽南话的声母概括为:b,p,bh(m),d,t,l(n),(r),z,c,s,g,k,h,gh(ng)和零声母-(俗称“十五音”)。
声母拼写上基本追从普通话拼音方案,但j q x w y的用法不跟从。
普通话的j q x在闽南话两分为zi-/gi-,ci-/ki-,si-/hi-,比如“积极”zikgik,袭击sipgik,新疆sin-giong,正经zingging……所以闽南话弃用j q x。
而w y另有他用,如果担心混淆,可以前加零声母符号“-”,也就是说普通话拼音折合为本方案为:xu=sy,si=sw,xi=si,xuan=syan,yiqian=ician,jiawei=zia-ui,youyi=iu-i,xiangyao=siang-iao,taiwan=tai-uan,这样可以在普通话拼音基础上,向英语拼写和国际音标靠拢,便于国际化接轨,跟台湾的通用拼音也很接近。
闽南话有四个声母比较特殊,bh(母bhu无bho未bhoe),gh(我ghua月ghoeh五ghoo),ng(硬ngi~/nge~迎ngia~),讲不准的可以请人纠正。
bh,l,gh实际为国际音标浊辅音[b/d/g],但普通话为鼻韵尾而闽南话为鼻化韵的白话音以及一些普通话声母为m,n的文读音则实际读为[m/n/ng]。
漳州话(以及潮州和台湾偏漳腔)有个声母读如普通话的“日入”但不卷舌,国际音标为浊辅音[z]或[dz],拼为r,泉州厦门曾经也有,近代才并入l的,最好也要知晓这个声母。
关于韵母的元音:闽南话的元音概括为:a,o,oo,e,(oe),(w),i,u(俗称“八音”,普通话里的e不同于闽南话拼音里的e,普通话ei中的e才是)。
还有独立成音节的m(不母)ng(秧央)hng(远园)zng(装砖)……厦门话有个读如普通话“哦喔”的元音,对应普通话ou,u韵,要拼写为oo(古陡布组……)。
还有个读如普通话“俄饿”的元音,对应普通话o/e/ao,在其他闽南话里读o(可祸好刀……)。
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引言海南闽语是指在中国海南省使用的一种闽南语方言,是闽南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南闽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闽南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详细介绍其语音特点,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
背景分析海南闽语源于福建南部,明朝时期随着福建移民迁徙至海南岛。
海南闽语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是海南岛原住民的主要语言之一,分布于海南岛南部和东南部的一些地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海南闽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语音研究1、声母海南闽语的声母共有15个,包括浊音声母5个,清音声母10个。
其声母系统与普通话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浊音声母的发音特点更为突出。
同时,海南闽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声母现象,如借用外来词的声母和文白异读等。
2、韵母海南闽语的韵母较为丰富,共有43个。
其中,单元音韵母5个,复元音韵母11个,鼻音韵母9个,喉音韵母4个,入声韵母14个。
其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文白异读和韵尾的变化上。
3、声调海南闽语的声调共有7个,包括平、上、去、入各两个。
与普通话相比,海南闽语的声调较为复杂,其中入声调类的区分尤为明显。
此外,海南闽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变调现象,如连续变调和文白异读等。
词汇、语法研究海南闽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词方式海南闽语词汇的构词方式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词缀和词根的运用。
例如,海南闽语中常用“仔”、“头”、“鬼”等作为词缀,表示不同的语义和感情色彩。
2、特殊词语海南闽语中存在一些特殊词语,这些词语在发音、词义、用法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夹生”(形容食物未完全煮熟)等。
3、语法特点海南闽语的语法特点包括词序、虚词和句式等方面。
词序上,海南闽语与普通话的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差异,如形容词的位置等。
虚词方面,海南闽语常用一些特殊的虚词表达特定的语义和语法关系。
泉州南音“指套”《趁赏花灯》“唱念法”分析陈振梅【摘要】泉州南音的传承基本上遵循了一个比较严格的规制,这种规制不仅深埋于馆阁文化,同样存在于具体的南音奏唱中,主要体现为“唱念法”.“指套”是南音音乐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内容,《趁赏花灯》作为“五大套”之一,囊括了探声、“拈弓搭箭”“藕断丝连”等难点,更丰富的体现了“唱念法”的精髓.通过对“指套”《趁赏花灯》“唱念法”的分析,发现南音曲词咬字中并无完全统一的标准,且对于工义谱的“唱念法”有一定的规律及要求.【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5【总页数】7页(P101-107)【关键词】泉州南音;趁赏花灯;唱念法【作者】陈振梅【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泉州南音“指套”,有词有谱,由两个以上的章节组成,包含的内容丰富全面,集中体现了南音作品的艺术深度与技术难度,其中最为出名的有《趁赏花灯》《心肝跋悴》《自来生长》《一纸相思》《为君去》,俗称“五大套”。
《趁赏花灯》作为“五大套”之一,除具备相应的难度之外,从撩拍、句式、指法组合方面来讲,还有自身的特点所在。
在泉州南音传统学习模式中,一般都需跟随“弦管先生”*弦管先生:南音古称弦管,先生指教师。
学习“念嘴”,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相类似,南音“念嘴”重在口传心授,弥补记谱未及之处。
即初学曲目时,“弦管先生”会通过弹唱或演唱示范咬字方式、润腔方法、气口处理等细节。
这些细节处理所形成的范式被称为“唱念法”。
目前,专门研究“唱念法”的成果较少,仅有少数文章涉及“引、塞、贯、折”在指法中的运用及琵琶演奏中“去倒”“半跳”等指法演奏。
与南音“指套”《趁赏花灯》相关的研究多数只对人物故事、基本情况、特点及衍进进行解析,关于“指套”的独立研究尚未见。
关于“唱念法”,吕锤宽认为,“‘唱念法’指唱词基本单位的每个词之音节,在演唱中对应于旋律时的处理方法”[1]195;陈世练则阐释为“指骨*指骨:包括工谱谱字、琵琶指法、撩拍三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