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

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

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
向沙漠进军四项练习和答案

六向沙漠进军

【课内四基达标】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 )

2.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

3.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

4.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

二、语段分析

(一)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尤其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有关部门在一九五六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的工作。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1.在原文中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二层,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段文字中心的贴切概括应是________。

A.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B.说明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了巨大成绩。

C.说明我们已经向沙漠进军。

D.说明向沙漠进军可以保护农田和铁路。

3.这段文字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是( )

A.过渡

B.照应

C.衔接

D.承上启下

(二)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或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_________,城郭变成丘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各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肆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丘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________比喻沙漠的进攻手段,用______和______比喻进攻方式。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①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禾苗刚出土,……把禾苗全部打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式。

8.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1.“沛”字共______画,最后一笔应写______;“隆”字共______画,第六画应写______。

2.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榆林地区风沙大

B.封建政府不关心农业生产

C.榆林地区沙漠的成因

D.榆林地区沙漠的危害

3.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雨量还充沛”的“还”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这是描绘地处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区域和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的神农架的一首古诗,写出了神农架生物资源丰富的特色。

这里的野生植物有173科,860属,2000多种。有各种野生的飞禽走兽570多种,鱼类35种。

说起神农架的生物资源,应提到两个较重要的方面。

一方面是药物资源丰富。神农架是以传说中神农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这里产的中草药有1300多种。人们给那些稀奇良药起了动听的名字,如“头顶一颗珠”(延龄草)、“江边一碗水”(南方荷叶、叶下花)、“七叶一枝花”、“九死还阳草”(卷柏)、“长鞭红景天”等。人们熟知的麝香、熊胆、虎骨、五灵脂等动物药材,约有130种。其中草药材种类之多,居全国首位。神农架每年向国家提供各种药材15000担左右。富饶的药物资源当然不可能是神农给留下的,那么,为什么它们都集中生长在这里?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另一方面是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神农架还存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孑遗的珍贵树种,如水春树、领春木、连香树、鹅党楸、大血藤、红豆杉等“活化石”,还有国家列入保护对象的珙桐、黄檀、香果树和麦吊杉等。

这里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20多种。在珍稀动物中令人感兴趣的是金丝猴。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活化石”。这里的金丝猴个头大,毛长色深,据考察鉴定,与四川、陕西等地所产同属一个亚种,为川金丝猴。现在在80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尚有金丝猴500多只。

近年来,神农架多次发现白熊等20多种白色动物。这里的白色动物为什么如此众多?是当地的环境造成的白化现象,还是出现了新种?这又是一个谜。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抓住神农架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来说明。

4.就说明对象看,本文属__________说明文;就表达方式看,本文是________说明文。

5.神农架的药材资源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神农架的动植物资源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本文多采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8.文章最后一段“这又是一个谜。”中“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文,还有一个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渗透拓展创新】

比较阅读。

[甲文]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来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乙文]森林能源就是薪材林,与矿物能源不同,它一次栽植,多次萌生,是循环再生的能源,可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当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森林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当前新的工业革命能源基础是向再生能源、生物能源方面发展,如薪材林、水力、风力、沼气、太阳能等,水力资源潜力很大,太阳能的潜力更大,但开发投资也大,技术要求高,发展薪材林却不需大量资金,在农村许多地方均可栽植,简便易行。(A)薪材林的用处很多,不仅可以解决群众烧柴、用材困难,还是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的防护林。(B)凡是经营薪材林的地方,不仅没有因占有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而且保障了农业生产。

1.甲段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说明薪材林的特点是(用原文语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先__________,后作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说明在沙丘植树种草的可能。乙段则依次说明了薪材林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甲段中抵御风沙袭击和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的区别在于:

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突出薪材林用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段说明“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时采用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时,采用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乙段在说明薪材林的特点时采用______的说明方法。

6.“实践证明”这个词语是插在文中A处还是B处?( )

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__盆地中。

8.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你能说出建设“三北”防护林的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演练】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1.文中的两个加点“特别”强调了沙漠地区日照的________和________。

2.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

A.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

B.人类对沙漠地区风和太阳能的利用。

C.人类对沙漠地区的利用。

D.人类对沙漠地区太阳能的利用。

3.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除作比较之外,还有( )

A.下定义、列数字

B.举例子、列数字

参考答案

六向沙漠进军

【课内四基达标】

一、1.列数字 2.打比方 3.作诠释 4.作比较 5.分类别

二、(一)1.……不少成绩。‖我们向沙漠进军……第一层: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绩;第二层:在防护交通方面取得的成绩。2.A 3.举例子 4.D

(二)1.略 2.第一句 3.武器;阵地战、游击战 4.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②写风沙的打击力、破坏力之大。③写风沙对农作物的破坏力。5.风沙进攻的方式。 6.特殊含义 7.总分 8.比喻排比

(三)1.7 竖 11 横 2.C 3.时间 4.强调“充沛”的程度较弱。

【能力素质提高】

1.神龙架的生物资源

2.药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3.药物资源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

4.实物平实

5.中草药动物药材

6.珍贵树种珍稀动物

7.举例子

8.白色动物为什么如此之多药物资源为什么都集中在这里。

9.逻辑顺序

【渗透拓展创新】

1.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森林能源

2.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一次栽植,多次萌发(可循环再生)

3.举例、诠释、列数字;概念、特点、用处

4.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不仅可以解决……防护林。

5.举例子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6.B处

7.塔克拉玛干塔里木

8.略

【中考真题演练】

1.强烈时间长

2.B

3.B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智力问答:训练幼儿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

智力问答:训练幼儿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1.哪个数最小? 有A、B、C、D四个数,它们分别有以下关系:A、B之和大于C、 D之和,A、D之和大于B、C之和,B、D之和大于A、C之和。请问, 你能够从这些条件中知道这四个数中那个数最小吗?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2.做题。 老师给全班60个学生布置了两道作业题,其中有40个人做对了 第一道题,有31个人做对了第二道题,有4个人两道题都做错了。那么,你能算出来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吗?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3.解题 弟弟让姐姐帮他解答一道数学题,一个两位数乘以5,所得的积的结果是一个三位数,且这个三位数的个位与百位数字的和恰好等于十 位上的数字。姐姐看了以后,心里很是着急,觉得自己摸不到头绪, 你能帮姐姐得到这首题的答案吗?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4.头巾的颜色。 有一队人一起去郊游,这些人中,他们有的人戴的是蓝色的头巾,有的人戴的是黄色的头巾。在一个戴蓝色头巾的人看来,蓝色头巾与 黄色头巾一样多,而戴黄色头巾的人看来,蓝色头巾比黄色头巾要多 一倍。那么,到底有几个人戴蓝色头巾,几个人黄色头巾?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5.分果冻。 小红的妈妈买了很多果冻,这些果冻一共有48个,小红的妈妈对 小红说:如果你能把这些果冻分成4份,并且使第一份加3,第二份减3,第三份乘3,第四份除3所得的结果一致,那你就能够吃这些果冻了。小红想了好长时间,终于把这个问题想出来了,聪明的你知道怎 么分吗?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6.买书。 小红和小丽一块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两个人都想买《综合习题》 这本书,但钱都不够,小红缺少4.9元,小丽缺少0.1元,用两个人 合起来的钱买一本,但是钱仍然不够,那么,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呢? 训练逻辑思维训练题大全答案: 1.C最小。由题意可得(1)A、B>C、D;(2)A、D>B、C;(3)B、D>A、C。由(1)+(2)得知A>C,由(1)+(3)可得知B>C,由(2)+(3)得知D>C,所以,C最小。 2.根据题干所提的我们先假设,两位数是AB,三位数是CDE,则 AB*5=CDE。 第一步:已知CDE能被5整除,可得出个位为0或5。 第二步:若后一位数E=0,因为E+C=D,所以C=D。 第三步:又根据题意可得CDE/5的商为两位数,所以百位小于5。 第四步:因为上一步得出了C=D,所以,当C=1,2,3,4时,D=1,2,3,4,CDE=110,220,330,440。 第五步:若E=5,当C=1,2,3,4时,D=6,7,8,9,CDE=165,275,385,495。 所以,这道题应该有8个这样的数。 3.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5个人。40+31(604)=15。 4. 因为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头上戴的头巾,所以,戴蓝色头巾的 人看来是一样多,说明蓝色头巾比黄色头巾多一个,设黄色头巾有X 个,那么,蓝色头巾就有X+1个。而每一个戴黄色头巾的人看来,蓝 色头巾比黄色头巾多一倍。也就是说2(X1)=X+1,解得X=3。所以,蓝 色头巾有4个,黄色头巾有3个。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知识目标:明确并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并能学以致用。 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情感目标: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识别和把握中心 课前准备:读《沙尘暴十袭京城》;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问。 一,导入:(图片导入) 同学们课下都读了《沙尘暴十袭京城》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暮春时节,理应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北京却是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昏。(出示当时的图片)大家请看屏幕,这是当时拍摄的情景,看完图片,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心灵都会受到震撼,谁想破坏我们美丽的首都,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今天,我们就组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一起向沙漠进军,保护祖国大地。 二,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pin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 三,检查预习:读读拼拼记记 乾隆qián lóng 开垦kěn 诚恳kěn 袭击xí逞强示威chěng 埋怨mán 埋葬 mái丘墟xū抵御yù葱茏cōng lóng 俨然yǎn

四,整体感知,了解敌情。 1,俗语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同敌人斗争时,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对敌情有充分的把握,现在我们就朗读课文,深入敌方,了解敌情。) 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风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改造沙漠的方法是什么? (4),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前景如何? (学生读完课文后,交流敌情) : 教师明确: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给人类造成了很多的危害。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可以从前六个段落中找到。如风沙曾经让很多地区变成沙漠,严重危害人类。 (2)游击战和阵地战。 (3)改造沙漠的方式:面对游击战,可以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面对阵地战可以植树种草。 (4)第九段和第十段中:新疆建设兵团,包兰铁路等。最后一段谈到,沙漠是可以治理的,前景是乐观的。 五,透过中心句,再现敌军信息: 明确了本文的顺序我们对敌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但是要想打胜仗,仅仅靠一两次的勘探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再次深入敌人内部,进一步确认信息。现在,我们再读课文,把握每段的中心信息,找出每段的中心句,透过中心句,再现敌军信息。 教师举例: 第一段:中心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教师提示:有的中心句在段首,有的在中间,还有的需要自己概括。(学生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然后交流)

趣味逻辑思维训练题[答案解析]

趣味逻辑_思维训练题(答案) 第一组 1.烧一根不均匀的绳,从头烧到尾总共需要1个小时。现在有若干条材质相同的绳子,问如何用烧绳的方法来计时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呢? 2.你有一桶果冻,其中有黄色、绿色、红色三种,闭上眼睛抓取同种颜色的两个。抓取多少个就可以确定你肯定有两个同一颜色的果冻? 3.如果你有无穷多的水,一个3公升的提捅,一个5公升的提捅,两只提捅形状上下都不均匀,问你如何才能准确称出4公升的水? 4.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向诚实国和说谎国。来了两个人,已知一个是诚实国的,另一个是说谎国的。诚实国永远说实话,说谎国永远说谎话。现在你要去说谎国,但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需要问这两个人。请问应该怎么问? 5.12个球一个天平,现知道只有一个和其它的重量不同,问怎样称才能用三次就找到那个球。13个呢?(注意此题并未说明那个球的重量是轻是重,所以需要仔细考虑) 6.在9个点上画10条直线,要求每条直线上至少有三个点? 7.在一天的24小时之中,时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完全重合在一起的时候有几次?都分别是什么时间?你怎样算出来的? 8.怎么样种植4棵树木,使其中任意两棵树的距离相等? 第二组 1.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2.中国有多少辆汽车? 3.将汽车钥匙插入车门,向哪个方向旋转就可以打开车锁? 4.如果你要去掉中国的34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区及台湾省)中的任何一个,你会去掉哪一个,为什么? 5.多少个加油站才能满足中国的所有汽车? 6.想象你站在镜子前,请问,为什么镜子中的影象可以颠倒左右,却不能颠

倒上下? 7.为什么在任何旅馆里,你打开热水,热水都会瞬间倾泻而出? 8.你怎样将Excel的用法解释给你的奶奶听? 9.你怎样重新改进和设计一个ATM银行自动取款机? 10.如果你不得不重新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你打算怎样着手来开始? 11.如果你的生涯规划中打算在5年内受到奖励,那获取该项奖励的动机是什么?观众是谁? 12.如果微软告诉你,我们打算投资五百万美元来启动你的投资计划,你将开始什么样商业计划?为什么? 13.如果你能够将全世界的电脑厂商集合在一个办公室里,然后告诉他们将被强迫做一件事,那件事将是什么? 第三组 1.你让工人为你工作7天,回报是一根金条,这个金条平分成相连的7段,你必须在每天结束的时候给他们一段金条。如果只允许你两次把金条弄断,你如何给你的工人付费? 2.有一辆火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离开北京直奔广州,同时另一辆火车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广州开往北京。如果有一只鸟,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和两辆火车同时启动,从北京出发,碰到另一辆车后就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去飞,就这样依次在两辆火车之间来回地飞,直到两辆火车相遇。请问,这只鸟共飞行了多长的距离? 3.你有四个装药丸的罐子,每个药丸都有一定的重量,被污染的药丸是没被污染的药丸的重量+1。只称量一次,如何判断哪个罐子的药被污染了? 4.门外三个开关分别对应室内三盏灯,线路良好,在门外控制开关时候不能看到室内灯的情况,现在只允许进门一次,确定开关和灯的对应关系? 5.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2、5、10的面值? 6.你有两个罐子以及50个红色弹球和50个蓝色弹球,随机选出一个罐

向沙漠进军1

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定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

超强逻辑思维训练题

第三部分逻辑推理能力测试 (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1.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夺冠的事实,使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例如,失败还未成为最后的事实时,决不能 轻易接受失败!在胜利尚存一丝微弱的希望时,仍要拼尽全力去争取胜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强者。 从上述题干可以推出下面哪个选项 A.真正的强者决不接受失败。 B.只有在失败成为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时,真正的强者才会去接受失败。 C.失败者会轻易地接受失败。 D.正如女排队员爱唱的那首歌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2.新疆北鲵一种濒危珍稀动物,1840年有沙俄探险家首次发现,此后一百年多年不见踪影,1898年在新 疆温泉县重新被发现。但资料显示,自1898年以后的15年间,新疆北鲵的数量减少了一半。有专家认为,新疆北鲵的栖息地原是当地的牧场,每年夏季在草原上随处走走动的牛羊会将其大量踩死,因而造成其数量锐减。 以下哪项为真,将对上述专家的观点提出最大质疑 A.1997年“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建立,当地牧民保护新疆北鲵的意识日益提高。 B.近年来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新疆北鲵赖以栖息的水源环境受到影响。 C.新疆北鲵是一种怕光的动物,白天大多躲在小溪的石头下,也避开了牛羊的踩踏。 D.新疆北鲵的栖息地位于山间,一般游人根本无法进入。 3.散文家:智慧与聪明是令人渴望的品质。但是,一个聪明并不意味着他很有智慧,而一个人有智慧也不 意味着他很聪明。在我所遇到的人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有智慧,但是,却没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种品质。 A.没有人聪明但没有智慧,也没有人有智慧却不聪明。 B.大部分人既聪明,又有智慧。 C.没有人即聪明,又有智慧。 D.大部分人既不聪明,也没有智慧。 4.在回答伊拉克是否实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只是曾试图获得这些武器时,美国总统布什称:“这 有什么区别吗如果他获得这些武器,他会变得更危险。他是‘事件’后美国应当解决掉的威胁。在12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世界一直在说他很危险,到现在我们才解决了这一危险。”这就是说,布什认为,萨达姆是否实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他曾计划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区别。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 引导语:做完向沙漠进军阅读题后,要怎样找一份向沙漠进军 阅读答案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迎阅读! 向沙漠进军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 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 地战 ,就是风(甲)__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__(乙)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甲)__乙)__ 11.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A段首 B.五段中 C.段尾 D.没有出现 12.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

13.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14.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_ 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A生动五形象C.准确D.通俗 10.(甲)推动(乙)移动 11.A 12.逻辑 13.分类别、打比喻 14.①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②C

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精修订

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取5升, 倒在6升中; 再取5升, 倒入6升水壶至其满, 5升水壶中剩下4升; 将6升水壶倒空, 将5升水壶中4升水倒入6升水壶, 再取5升水, 倒入6升水壶至其满, 5升水壶中剩余3升. 答题完毕. 【2】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 "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 将第二只杯子的水倒入第5只杯子. 则为, 满, 空, 满, 空, 满, 空. 答题完毕. 【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行一次决斗。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小李存活概率最大. 1. 小李有三个选择, 空枪, 射击小黄, 射击小林. 小李不会选择射击小黄, 因有30% 概率小黄死亡, 小林涉及, 小李必死, 死亡概率 30%; 小李不会选择射击小林, 因有30% 概率小林死亡, 小黄回击, 小李可能死, 死亡概率为30% * 50% = 15%; 小李会选择空枪, 因为小黄必然射击小林, 小林死亡概率 50%; 小林若不死, 必然射击小黄, 小黄死亡概率 50% *100% = 50%; 小李死亡概率为0. 2. 此时,小黄和小林中间必然死亡一人. 小李可能面对小黄, 可能面对小林.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材料 1.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实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可分为:实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2.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分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阅读步骤 1.抓住文体,弄清说明对象(1) 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2) 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3) 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弄清顺序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1) 空间顺序。(2) 时间顺序。(3)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a.从整体到部分;b.从原因到结果;c.从特点到用途; d.从主要到次要; e.从概括到具体; f.从现象到本质。 3.把握结构形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1) 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2) 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3)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如《万紫千红的花》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文,先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向沙漠进军》一文,也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4) 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4.掌握说明方法主要掌握以下六种:(1) 下定义 (2) 举事例 (3) 作比较 (4) 打比方 (5) 分类别 (6) 列数字其余的还有:摹状貌、画图表、作诠释、引古籍(引证法)等。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说明方法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有何不同? answer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说明法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从形式上说都是比喻的修辞格,都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二者在各自文章中的作用和目的不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目的是给人以所“知”,给人以知识,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而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是为了给人以所“感”,是为了加深对比喻事物的感受,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看云识天气》语言属生动说明,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都必须注意准确。 6.分析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由说明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分析说明文的中心思想,一般地说,要在阅读后回答三个问题:(1)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什么是事物或什么是事理进行说明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2)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阐释的?(3) 什么 用心爱心专心 2

逻辑思维训练题

逻辑思维训练题(共75道) 2008-07-30 17:03 【2】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把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 【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行一次决斗。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5】在一张长方形的桌面上放了n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硬币。这些硬币中可能有一些不完全在桌面内,也可能有一些彼此重叠;当再多放一个硬币而它的圆心在桌面内时,新放的硬币便必定与原先某些硬币重叠。请证明整个桌面可以用4n 个硬币完全覆盖。 【8】猜牌问题 S先生、P先生、Q先生他们知道桌子的抽屉里有16张扑克牌:红桃A、Q、4,黑桃J、8、4、2、7、3,草花K、Q、5、4、6,方块A、5。约翰教授从这16 张牌中挑出一张牌来,并把这张牌的点数告诉P先生,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Q 先生。这时,约翰教授问P先生和Q先生:你们能从已知的点数或花色中推知这张牌是什么牌吗?于是,S先生听到如下的对话: P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 Q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 P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 Q先生:我也知道了。 听罢以上的对话,S先生想了一想之后,就正确地推出这张牌是什么牌。 请问:这张牌是什么牌? 【9】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正整数,且某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每个人可以看见另两个数,但看不见自己的)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

《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导入: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一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

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pdf

【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取5升, 倒在6升中; 再取5升, 倒入6升水壶至其满, 5升水壶中剩下4升; 将6升水壶倒空, 将5升水壶中4升水倒入6升水壶, 再取5升水, 倒入6升水壶至其满, 5升水壶中剩余3升. 答题完毕. 【2】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 玩。 "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 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 将第二只杯子的水倒入第5只杯子. 则为, 满, 空, 满, 空, 满, 空. 答题完毕. 【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 行一次决斗。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 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 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那么这 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小李存活概率最大. 1. 小李有三个选择, 空枪, 射击小黄, 射击小林. 小李不会选择射击小黄, 因有30% 概率小黄死亡, 小林涉及, 小李必死, 死亡概率 30%; 小李不会选择射击小林, 因有30% 概率小林死亡, 小黄回击, 小李可能死, 死亡概率为30% * 50% = 15%; 小李会选择空枪, 因为小黄必然射击小林, 小林死亡概率 50%; 小林若不死, 必然射击小黄, 小黄死亡概率 50% *100% = 50%; 小李死亡概率为0. 2. 此时,小黄和小林中间必然死亡一人. 小李可能面对小黄, 可能面对小林. 面对小黄, 生存概率 30% + 70% *50% = 65% 面对小林生存概率 30% + 70%*100% = 30% 汇总生存概率为: 小李, 65% * 50% + 30%*50% = % 小黄 50%* 70%= 35% 小林 50%* 70%= 35% 因此小李生存概率最低. 采取方法如上所述. 答题完毕 【4】一间囚房里关押着两个犯人。每天监狱都会为这间囚房提供一罐汤,让这两个犯人自 己来分。起初,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他们总是有人认为对方的汤比自己的多。后 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个人分汤,让另一个人先选。于是争端就这么解决了。可是,现在这间囚房里又加进来一个新犯人,现在是三个人来分汤。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法 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和平。该怎么办呢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25题,带答案)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25题,带答案) 快去训练一下你的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吧!1.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不超过6公里。 因此,如果一名选手每天跑步超过6公里,它就不是一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 以下哪项与上文推理方法相同?(A)跳远运动员每天早晨跑步。 如果早晨有人跑步,则他不是跳远运动员。 (B)如果每日只睡4小时,对身体不利。 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睡眠都发生在入睡后第5小时。 (C)家长和小孩做游戏时,小孩更高兴。 因此,家长应该多做游戏。 (D)如果某汽车早晨能起动,则晚上也可能起动。 我们的车早晨通常能启动,同样,它晚上通常也能启动。 (E)油漆三小时之内都不干。 如果某涂料在三小时内干了,则不是油漆。 2.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 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 因此它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 这位改革家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下列选项哪个与该错误相类似?(A)天下雨,地上湿。 现在天不下雨,所以地也不湿。 (B)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作者曾获诺贝尔奖。 (C)你是一个犯过罪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哲学?(D)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病了。 3.有一天,某一珠宝店被盗走了一块贵重的钻石。 经侦破,查明作案人肯定在甲、乙、丙、丁之中。 于是,对这四个重大嫌疑犯进行审讯。 审讯所得到的口供如下:甲:我不是作案的。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经查实:这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那么,以下哪项才是正确的破案结果?(A)甲作案。 (B)乙作案。 (C)丙作案。 (D)丁作案。 (E)甲、乙、丙、丁共同作案。 4.古代一位国王和他的张、王、李、赵、钱五位将军一同出外打猎,各人的箭上都刻有自己的姓氏。 打猎中,一只鹿中箭倒下,但不知是何人所射。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 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体会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接触说明文,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早知道-----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3)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文的要素: A、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 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

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 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 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途 B、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 引资料等。 C、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 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二)、熟读课文,掌握下列指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充pai( ) chěng( )强肆nüa( ) ( ) ))口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充沛: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答案

附最佳答案: 初级题: 1.这个人只要站在A与B任何一条路上,然后,对着其中的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甲、乙中的另外一个人)这条路通不通向京城,他会怎么回答?” 如果甲与乙两个人都摇头的话,就往这条路向前走去,如果都点头,就往另一外一条走去。 2.小张是商人,小赵是大学生,小王是士兵。假设小赵是士兵,那么就与题目中“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这一条件矛盾了,因此,小赵不是士兵;假设小张是大学生,那就与题目中“大学生的年龄比 小张小”矛盾了,因此,小张不是大学生; 假设小王是大学生,那么,就与题目中“小 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这一条 件矛盾了,因此,小王也不是大学生。所 以,小赵是大学生。由条件小赵的年龄比 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得出小 王是士兵,小张是商人。 3.假设丙做对了,那么甲、乙都做错 了,这样,甲说的是正确的,乙、丙都说 错了,符合条件,因此,丙做对了。 4.假设小丽的鞋子是黑色的,那么三 种看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假设是 黄色的,前两种看法是正确的,第三种看 法是错误的;假设是红色的,那么三句话 都是错误的。因此,小丽的裙子是黄色的。 5.是老三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只有 老四说了实话。用假设法分别假设老大、 老二、老三、老四都说了实话,看是否与 题意矛盾,就可以得出答案。 6.丙说谎,甲和丙都拿了一部分。假 设甲说谎的话,那么乙也说谎,与题意不 符;假设乙说谎,那么甲也说谎,与题意 不符。那么,说谎的肯定是丙了,只有甲 和丙都拿零钱了才符合题意。 7.1号屋的女子说的是真话,夜明珠

在3号屋子内。假设夜明珠在1号屋内,那么2号屋和3号屋的女子说的都是真话,因此不在1号屋内;假设夜明珠在2号屋内,那么1号屋和3号屋的女子说的都是真话,因此不在2号屋内;假设夜明珠在3号屋内,那么只有1号屋的女子说的是真话,因此,夜明珠在3号屋里内。 8.芳芳。假设玲玲说的是实话,那么,芳芳说的也是实话了,与题意不符;假设芳芳说的是实话,那么玲玲说的也是实话了,与题意不符。因此,两个人都没有说实话,把她们两个人说的话反过来就会发现,芳芳的成绩好。 9.小丽买了帽子,小玲买了手套,小 娟买了裙子。 10.假设老鼠A说的是真话,那么其 他三只老鼠说的都是假话,这符合题中仅 一只老鼠说实话的前提;假设老鼠B说的 是真话,那么老鼠A说的就是假话,因为 它们都偷食物了;假设老鼠C或D说的是 实话,这两种假设只能推出老鼠A说假话, 与前提不符。所以a选项正确,所有的老 鼠都偷了奶酪。 11.如果甲是A国人,说的是真话, 问甲:“如果我问乙哪条路是安全之路,他 会指哪条路?”他指出的乙说的路就是错 误的,另一条路就是正确的。 如果甲是B国人,说的是假话同样的 问题问甲,因为乙说真话,甲会和乙的答 案相反,那么另一条路就是正确的。 中级题: 12.若这个人是B队的,则找到的人 是A队的,那人会说在讲台西,而这个人 会说在东;若这个人是A队的,找到的是 A队的,会说在西,若这个人是A队的, 找到的是A队的,会说在西;若找到B队 的,他会说在西,结果还是说西,所以只 要说西,这人一定是讲真话那一队的。 13.根据上述中的假设,(1)和(2)

《向沙漠进军》重要教案

《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教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包秀虹2000/10/17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 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二.学习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 -1- 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一 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1)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 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这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地震,桑美台风。 2)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 (“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 力?举例子。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

《向沙漠进军》练习题及答案

《向沙漠进军》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可以称为 " 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 " 阵地战 " , 就是风 ( 甲 )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 乙 ) 的。当风速达到每秒 5 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 5 米到 10 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 ` 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 (甲) _ _ 乙) __ 11 .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A 段首 C .段尾 D .没有出现 12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逻辑顺序。 13 .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4 .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与实际不符,这样表达不准确,不严密(周密)。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A 生动五形象 C .准确 D .通俗 1.沙漠的进攻给人造成哪些危害?(1)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2)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廓变成丘墟。 3.把风沙进攻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进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向沙漠进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向沙漠进军》(人教版第3册)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 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 就是风 ( 甲 )__ 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 __( 乙 ) 的。当风速达到每秒 5 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 5 米到 10 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 ` 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 (甲) _ _ 乙) __ 11 .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A 段首五段中 C .段尾 D .没有出现12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13 .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 的说明方法。14 .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答:_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A 生动五形象 C .准确 D .通俗答案 : 10 .(甲)推动(乙)移动 11 . A A 12.逻辑13 .分类别、打比喻 14 .①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②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