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4.38 KB
- 文档页数:7
2011年第8期摘要:本文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40(2011)08-0045-0003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段爱明(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湖南张家界427000)作者简介:段爱明(1979-),男,湖南株洲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农村城镇化问题在国内外,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等学科中,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以城带乡”发展模型(A.W.Lewis ,1955;Fei ,C.H.and Ranis ,G ,1961)、速水教授的“东亚模式”(速水佑次郎,2007)等。
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其发展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而难以解释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例如美国学者帕辛(M Paecione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法国学者安尔·麦兰(Pierre Merlin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在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区的人口是由城市内迁移而来”。
“乡村城市化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村庄周围建设别墅式小房子,居住者从事城市型职业,接受城市型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示范报告(一)为了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研究工作,我县通过组织研讨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脚踏实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充分了解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深刻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报告如下: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成就奎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县一直围绕“一江两岸、新老融合、南拓东进、生产城市对接”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区为景区、以公园为城区、以村庄为社区,加快建设“山水**、美丽漳乡、生态富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全县城镇户籍人口8.3万人,新增城镇户籍人口1568人,城镇常住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
县城建成区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0.2%。
1.注重规划引导,促进城镇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调节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启动实施了第三轮县城、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和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成了全县30多个村庄的规划。
同时,为了保护县城的历史建筑,我们还完成了金田乡银镇村和珠江乡沙溪村两个民族传统村落。
按照城市建设“注重面与衬,更注重地与地下”的要求,投资111.5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县城(含工业园区)地下管线普查约9.6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前后公示制度,实现一张城市建设规划图、一笔审批、一盘棋,确保城市建设始终遵循规划确定的方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优质建设,努力推进城市景区“互动”、公园与城区“对接”、城乡“融合”。
城市建设加快升级,道路改造工程加快。
公园路、站前大道、白富门至栈桥景观路已建成。
武功山大道和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框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随着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及开发商的优先考虑事项。
虽然城市建设发展多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而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以满足居民对优质生活的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不仅使得城市规模扩大,还形成了许多新城区和新区。
然而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集聚结果带来的城市管控难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分层问题等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表明: 中国城市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出了新型城镇化政策。
这种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重点促进城市发展的定向和区位规划、更新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治理和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优化城市居住生活环境。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支持,有望帮助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建设的现状中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城市规划体制的复杂性,城市建设实际上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
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理念的简单单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
同时,当前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城市的实际建设项目与规划并不相符合,高档住宅及商业楼宇修建过多,而公共服务设施却缺乏,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仅不理想,而且日渐恶化。
三、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城区正在建设中。
这些新城区旨在提供最佳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它们的建设使得城市规模得以继续扩大。
此外,新城区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然而,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更谨慎。
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新城区建设的环境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不仅是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品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城镇化的进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回顾中国的城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城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中国在20世纪初步入城市化的道路。
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左右。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率开始显著提高。
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30%。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现状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问题不断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城镇化率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
其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差距较大。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沿海省份的城镇化率高于内陆省份。
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失衡、房价过高、城市贫困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和外来人口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推动为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城镇化新型计划”。
该计划旨在推进城镇化,解决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粗放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市场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科学城市建设。
此外,为了解决城市贫穷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确保贫穷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尽管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城市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超高速的增长,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城镇化发展成果。
我国城市在不断的扩展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但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疯狂扩张,“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导致众多问题的出现。
城市发展除了应对自然灾害以外,伴随着区域人口与城镇分布的持续密集,公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经济社会问题也变得空前多样。
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为一体的复杂巨系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遭受着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与干扰。
随着众多问题的出现,政府也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
2013年8月,李克强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60%,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2%提升到60.6%,这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跨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迈向了新的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由此,基于以上背景,打造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的新型发展理念也随之兴起,如何提高城市韧性得到各界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纵观国内外文献得知,国外学者对韧性的研究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韧性概念演变。
Holling 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到环境领域,提出“生态韧性”的概念;Walker 等加深对“社会-生态韧性”概念的界定。
二是韧性城市的特征和评价体系。
Foster 将韧性划分为表现韧性和准备韧性,并建立了包括评估、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为基本框架的区域韧性评价指标。
三是将韧性城市与政府规划联系起来。
Jabareen 提出了包含脆弱性分析、城市预防、城市管治和以不确定为导向的韧性城市规划框架。
国内学者对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韧性成果进行总结。
李彤玥概述了韧性城市研究进展,通过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及理论演变、研究评价、规划方法研究等方面做梳理,总结出对于中国韧性城市的建设要结合本国各城市发展特点做出调整。
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作者:韩沙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1期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及风景名胜资源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内容,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实践。
旅游小城镇是一种重要的小城镇类型,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新形势与小城镇建设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目前针对小城镇的学术成果已经很多,但是对旅游小城镇的系统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一、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文献综述实例分析是国外研究旅游小城镇的重要手段,也有用案例验证建立的理论模型,采取这种方式能较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研究主题可归纳为。
(一)社区参与和发展旅游业的相互作用的研究Kirsty Sherlock认为小城镇发展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且还要高度重视社区利益,并把社区利益放在首位。
Robert Madriga 认为把社区利益放在首位,才有可能提高社区参与是小城镇发展旅游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类问题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宏观战略毫无实际意义。
(二)小城镇发展旅游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研究John S. Akama通过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重点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体系中为让社区居民如何收益制定衡量标准,目的是为了改变利用单纯游客数量及旅游创收增加衡量标准。
他在研究过程中以肯尼亚蒙巴萨岛旅游小城镇为例,由于政府主导旅游实践过程中被外部集团掌控,致使社区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得很少的收益,最终导致旅游业并没有按照设想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具发挥其推动作用。
(三)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使当地资源利用率最合理化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以欧洲大量的传统城镇以旅游小城镇为发展目标。
Clare Murphy和Emily Boyle通过构建旅游小城镇发展理论模型,研究英国前工业遗留城镇为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使用当地文化特质并使其效率最大化,研究表明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旅游小城镇的重要因素。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它以文化传承、旅游景点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特色,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独特的风景线和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特色小镇已成为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和案例分析等方面。
李强(2016)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和机制。
孙宁(2018)则通过对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了特色小镇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还有一些学者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特色小镇的展望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办理手续的成本和时间,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2.文化传承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传承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保护,打造宜居环境和旅游胜地。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特色小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慧特色小镇。
5.产业升级特色小镇的产业升级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发展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提升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 “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但对中国为什么会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独特的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分析不足。 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 产业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包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其最终表现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产值比重提升。对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国内学术界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陈甬军、陈爱贞(200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应该出台一定对策,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城镇化;周世军(2012)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动态耦合演进关系,他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城镇化的:一是从产业承接角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加速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二是从产业转出地角度,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对低技能人员的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会从东部地区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城镇伴随产业发展起来;殷江滨、李郇(2012)从县域的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认为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陈平(2010)以江西上高为例,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来推动本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认为集聚经济效应对城......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由外向力向内生力转变,对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等研究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问题(Johansen S,1995;陈维,2012;周世军,2012等),得出了以下结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适用于中国现实;由于中国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虽然大多数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趋于饱和,但是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以传统的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通常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给予较严密的说明。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 国外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 Berry(1965)对9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也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相关性;Northam(1975)通过panel数据分析后,提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一星等(1982)通过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十分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张颖、赵民(2003)在实证统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模型与发展指标。但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Lampard(1956)认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刘耀彬(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互为推进的关系;朱孔来、李静静和乐菲菲......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2011)通过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得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 的经济增长。可以总结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是由于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有溢出效应,即城镇化水平发展程度越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并不导致经济增长,如Herderson研究认为,城镇化本身对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鼓励城镇化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蔺雪芹等(2013)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多种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更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和现象,城镇化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特征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确,但两者存在相关性,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基本相适应。 四、城镇化协调发展 以上已经了解了众多学者已经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总结出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条件下,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表现不同,关键是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协调发展度如何。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就是调节好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Jun W(2003)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必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压力继续的累积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桎梏,这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Liu G,Chen Y(2012)、Liu J,Li S(2008)认为中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跟进,我国现正面临反哺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的时机,只有在快速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对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保证中国西部地......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曹文莉等(2012)以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角度衡量,结果显示所观察的12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吕惠萍等(2015)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佛山市顺德区2006—2012年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顺德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必须要融入珠三角城镇的发展体系中,实现产业由大向强。邓祥征等(2012)针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行可持续研究,认为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预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将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原则,在城镇化发展中尤为重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地区需要注意内部各因素的发展关系;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内部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的来看,对于城镇化这个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众多研究成果同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文献中可以归纳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国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水平。因此,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