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4.38 KB
- 文档页数:7
2011年第8期摘要:本文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40(2011)08-0045-0003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段爱明(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湖南张家界427000)作者简介:段爱明(1979-),男,湖南株洲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农村城镇化问题在国内外,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等学科中,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以城带乡”发展模型(A.W.Lewis ,1955;Fei ,C.H.and Ranis ,G ,1961)、速水教授的“东亚模式”(速水佑次郎,2007)等。
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其发展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而难以解释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例如美国学者帕辛(M Paecione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法国学者安尔·麦兰(Pierre Merlin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在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区的人口是由城市内迁移而来”。
“乡村城市化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村庄周围建设别墅式小房子,居住者从事城市型职业,接受城市型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示范报告(一)为了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研究工作,我县通过组织研讨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脚踏实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充分了解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深刻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报告如下: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成就奎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县一直围绕“一江两岸、新老融合、南拓东进、生产城市对接”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区为景区、以公园为城区、以村庄为社区,加快建设“山水**、美丽漳乡、生态富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全县城镇户籍人口8.3万人,新增城镇户籍人口1568人,城镇常住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
县城建成区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0.2%。
1.注重规划引导,促进城镇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调节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启动实施了第三轮县城、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和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成了全县30多个村庄的规划。
同时,为了保护县城的历史建筑,我们还完成了金田乡银镇村和珠江乡沙溪村两个民族传统村落。
按照城市建设“注重面与衬,更注重地与地下”的要求,投资111.5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县城(含工业园区)地下管线普查约9.6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前后公示制度,实现一张城市建设规划图、一笔审批、一盘棋,确保城市建设始终遵循规划确定的方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优质建设,努力推进城市景区“互动”、公园与城区“对接”、城乡“融合”。
城市建设加快升级,道路改造工程加快。
公园路、站前大道、白富门至栈桥景观路已建成。
武功山大道和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框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随着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及开发商的优先考虑事项。
虽然城市建设发展多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而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以满足居民对优质生活的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不仅使得城市规模扩大,还形成了许多新城区和新区。
然而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集聚结果带来的城市管控难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分层问题等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表明: 中国城市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出了新型城镇化政策。
这种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重点促进城市发展的定向和区位规划、更新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治理和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优化城市居住生活环境。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支持,有望帮助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建设的现状中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城市规划体制的复杂性,城市建设实际上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
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理念的简单单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
同时,当前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城市的实际建设项目与规划并不相符合,高档住宅及商业楼宇修建过多,而公共服务设施却缺乏,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仅不理想,而且日渐恶化。
三、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城区正在建设中。
这些新城区旨在提供最佳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它们的建设使得城市规模得以继续扩大。
此外,新城区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然而,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更谨慎。
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新城区建设的环境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不仅是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品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城镇化的进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回顾中国的城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城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中国在20世纪初步入城市化的道路。
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左右。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率开始显著提高。
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30%。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现状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问题不断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城镇化率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
其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差距较大。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沿海省份的城镇化率高于内陆省份。
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失衡、房价过高、城市贫困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和外来人口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推动为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城镇化新型计划”。
该计划旨在推进城镇化,解决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粗放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市场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科学城市建设。
此外,为了解决城市贫穷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确保贫穷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尽管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城市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超高速的增长,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城镇化发展成果。
我国城市在不断的扩展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但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疯狂扩张,“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导致众多问题的出现。
城市发展除了应对自然灾害以外,伴随着区域人口与城镇分布的持续密集,公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经济社会问题也变得空前多样。
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为一体的复杂巨系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遭受着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与干扰。
随着众多问题的出现,政府也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
2013年8月,李克强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60%,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2%提升到60.6%,这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跨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迈向了新的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由此,基于以上背景,打造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的新型发展理念也随之兴起,如何提高城市韧性得到各界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纵观国内外文献得知,国外学者对韧性的研究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韧性概念演变。
Holling 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到环境领域,提出“生态韧性”的概念;Walker 等加深对“社会-生态韧性”概念的界定。
二是韧性城市的特征和评价体系。
Foster 将韧性划分为表现韧性和准备韧性,并建立了包括评估、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为基本框架的区域韧性评价指标。
三是将韧性城市与政府规划联系起来。
Jabareen 提出了包含脆弱性分析、城市预防、城市管治和以不确定为导向的韧性城市规划框架。
国内学者对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韧性成果进行总结。
李彤玥概述了韧性城市研究进展,通过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及理论演变、研究评价、规划方法研究等方面做梳理,总结出对于中国韧性城市的建设要结合本国各城市发展特点做出调整。
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作者:韩沙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1期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及风景名胜资源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内容,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实践。
旅游小城镇是一种重要的小城镇类型,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新形势与小城镇建设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目前针对小城镇的学术成果已经很多,但是对旅游小城镇的系统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一、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文献综述实例分析是国外研究旅游小城镇的重要手段,也有用案例验证建立的理论模型,采取这种方式能较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研究主题可归纳为。
(一)社区参与和发展旅游业的相互作用的研究Kirsty Sherlock认为小城镇发展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且还要高度重视社区利益,并把社区利益放在首位。
Robert Madriga 认为把社区利益放在首位,才有可能提高社区参与是小城镇发展旅游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类问题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宏观战略毫无实际意义。
(二)小城镇发展旅游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研究John S. Akama通过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重点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体系中为让社区居民如何收益制定衡量标准,目的是为了改变利用单纯游客数量及旅游创收增加衡量标准。
他在研究过程中以肯尼亚蒙巴萨岛旅游小城镇为例,由于政府主导旅游实践过程中被外部集团掌控,致使社区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得很少的收益,最终导致旅游业并没有按照设想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具发挥其推动作用。
(三)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使当地资源利用率最合理化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以欧洲大量的传统城镇以旅游小城镇为发展目标。
Clare Murphy和Emily Boyle通过构建旅游小城镇发展理论模型,研究英国前工业遗留城镇为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使用当地文化特质并使其效率最大化,研究表明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旅游小城镇的重要因素。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它以文化传承、旅游景点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特色,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独特的风景线和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特色小镇已成为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和案例分析等方面。
李强(2016)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和机制。
孙宁(2018)则通过对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了特色小镇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还有一些学者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特色小镇的展望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办理手续的成本和时间,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2.文化传承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传承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保护,打造宜居环境和旅游胜地。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特色小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慧特色小镇。
5.产业升级特色小镇的产业升级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发展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提升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快捷的物流供应网络、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推进器。
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城市化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题目: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战略之一。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扩张城市,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文章分别从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以期在未来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政府转型一、引言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而在对郊区土地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土地财政。
比如,在政府拍卖土地的过程中,频繁的产生"地王";,竞拍价格远超土地成本,土地溢价率甚至高达400%.进一步,又引发了房价的直线上涨,导致众多地区出现"当地人买不起当地房";的情形。
更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惊人利益,部分具有投机思想的政府官员受到利益驱使,被土地开发商所收买,形成官商之间的利益联盟,使土地财政演变为了"土地腐败";.许多学者也对土地财政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孙秀林和周飞舟(2013)认为,土地财政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满足工业建设和居民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基建,吸引外资改善城市环境。
而土地财政作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作为维持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保障,也自然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他们还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在新财政体制下的损失呈正相关,即在分税制等财政制度改革后,中央政府从地方政府拿走的收入越多,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生财的动机就越高。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特色小镇是指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结合旅游、农业、商贸等产业资源,全面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综合性小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小镇的发展愈发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1.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它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和宜居空间,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就业创业。
特色小镇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探索。
2.特色小镇的类型根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可以将其分为文化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生态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商贸特色小镇等多种类型。
各类特色小镇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优势上存在差异,但都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以多元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为支撑,以宜居环境的营造和维护为保障。
3.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我国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如浙江的乌镇、江苏的周庄、四川的都江堰、广东的大鹏新区等,都是以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生态环境和宜居空间为支撑,建设起了独具特色的特色小镇,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二、特色小镇的展望1.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才能赋予特色小镇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特色小镇也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和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宜居,只有通过改善环境、提高服务,增加居民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㊃100㊀㊃Business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陈燕茹作者简介:陈燕茹(1991.11-),女,海南琼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㊂摘㊀要: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㊁社会问题㊂本文就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得出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用地的逐利性扩张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㊂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1.前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轨道㊂然而,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偏重物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对人口㊁居住㊁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使得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于土地城镇化㊂2.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状分析通常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除包括人口城镇化以外,还包括土地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城镇化㊂然而,人口城镇化是基础性的,其他关于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镇化衍生出来的㊂单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来看,人口城镇化使城市人口增多㊁城市规模增大,造成城市范围扩大或设置新的城市,这样就需要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而实现 土地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再把原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㊂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㊂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㊂2001到2014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24026.6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49805.28平方公里,提高了2.22倍,总规模扩大了107.29%,但是同期城镇人口大约仅增加了55.87%①㊂根据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通常利用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②来测定两者的关系㊂经计算,2003 2014年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67,超过城市扩展合理系数1.12③,说明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表1)㊂另一方面,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衡量中,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按城镇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这其中包括有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㊁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㊂考虑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统计差异,土地城镇化快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更加显著㊂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城市周边的地区纳入城市范围将土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只是被动地城镇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㊁生活质量很可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能够 洗脚上楼 ,仍未能 洗脑进城 ㊂再加上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的选取,这样的城镇化率只能反映有多少人住在城市,多少人住在农村,反映国内人口的居住集中程度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虚高的,只能说是实现了 名义 上的城镇化,或者是 城镇化泡沫 ④㊂3.导致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供需关系来看,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增加了对住房的需求进而增加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出于 公共利益 动机会不断向城市边缘区扩展㊁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土地供给实现外延式扩大㊂为了更好地探讨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首先对此进行定量分析㊂本文选取1995 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㊂选择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记为Y)作为被解释变量㊂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选取了总人口(X 1)㊁城镇人口(X 2)㊁城镇化率(X 3),GDP (X 4)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X 5),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X 6)㊁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X 7)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 8)等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㊂其中,X 1,X 2,X 3反映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X 4,X 5反映经济增长情况;X 6,X 7,X 8反映产业结构调整㊂模型设定如下:模型中的β0为常数项,βi 是相应自变量的待估系数㊂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Y =-305.9833+17.40939X 1-68.85446X 2+9.543679X 3+0.147694X 4+1.634860X 5-(58.60560)(3.086585)(21.17915)(3.125436)(0.074576)(0.665825)2.670011X 6+100.6698X 7+0.037129X 8(0.856195)(36.53536)(0.079032)R 2=0.982㊀F =77.01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同时也说明总人口㊁城镇人口㊁GDP 等8个指标在98%的程度上能够说明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程度㊂同时,X 6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将会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㊁减少城镇土地扩张进而抑制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存在使得制度因素仍然产生重大影响㊂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总的制度框架,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土地制度㊁户籍制度等㊂无偿使用的土地制度使得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城镇化进程受阻㊂土地是构成空间的最基础的载体,没有土地便没有空间 ㊂[1]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现行的二元土地制度,即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㊂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也就是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的实现方式之一是政府征收农业用地,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㊂而政府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总和最高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前三年年均产值的30倍㊂以平均每亩产值1500元计算,征地的补偿费用每亩不到5万元,即每公顷不到0.3万元,这远低于土地出让市场的价格㊂[2]中国土地出让成交价款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0.59万亿增加到2014年的3.34万亿⑤㊂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9万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1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1.78%㊂地方政府的利益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是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地方政府会尽可能地增加土地供应㊂而价格差背后的高昂土地出让金构成了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由此加深了城市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而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偏好于征收农业用地㊂有关数据显示,2005 2013年中国农用地征收面积占全国土地征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70%以上⑥,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用地不断地扩大城市范围,导致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㊂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随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农村㊁农业人口将逐渐减少,进而耕地和绿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中国却并非如此㊂在中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程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程度,出现很多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的地区;而且,农村建设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减少,反而也加速扩大㊂城乡建设用地双面夹击耕地,使18亿亩耕地成为中央政府严加保护的对象,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㊂而这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 两头 占地,他们不仅占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保留着人均250平方米左右的农村宅基地㊂[3]尽管经过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多层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探索,户籍制度的二元隔离特征已逐渐淡化,但未彻底改革的户籍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规模迅速扩张,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㊂[4]然而,传统户籍制度对户口迁移的严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无法实现发展意味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难以展开,进而阻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㊂另外,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妨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转化,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而且制约了城镇大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㊂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反映出来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 农民工 问题㊂ 从农民转换为农民工,(上转第60页)㊃60㊀㊃Business商强,从64.3%上升到68.7%㊂这说明迁移率与房价确实有关㊂其相关系数为负,但这并不能说明迁移率对房价的负向因果关系,更有可能的是外来人口更多的地区,其房价更低,只能说明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不甚繁华的地区,其房价较低㊂若以租金费用为因变量,迁移率为自变量,虽然结果并不显著,但其解释系数就为正,也就是说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租金普遍比较高㊂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人口对于住房的有效需求比较弱㊂总体而言人口因素都应该并不是主要影响房价的因素㊂四㊁结论通过考察北京外来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得出北京的外来人口规模逐渐加大,但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仍比较低,集中住在北京不甚繁荣的地区,其住房购买力偏弱㊂至于迁移人口是否推高北京的住房需求,进而影响房价,本文并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统计更多数据,同时加入时间因素,并且建立更复杂的住房需求模型㊂(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注解:①㊀因为数据来源受限,本次房价按照搜房网对各地区二手房平均估价来计算并进行一定的四舍五入,数据均是2015年8月最新㊂②㊀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不足9平算5平,超过70平算70平,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四舍五入至5的倍数㊂③㊀不足100算100,高于3000算3000,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参考文献:[1]㊀北京:人口剧增背景下的房价综合治理张远索2013年[2]㊀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 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报告2013年[3]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 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 调研报告2013年[4]㊀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 1989[5]㊀House Price Differentials and Dynamics:evidence from the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 Metropolitan Area SA Gabriel,WL Wascher,JP Mattey ‘Economic Review“,1999:3-22[6]㊀平均家庭规模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2009[7]㊀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分析2010[8]㊀北京统计年鉴2013[9]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10]㊀搜房网┈┈┈┈┈┈┈┈┈┈┈┈┈┈┈┈┈┈┈┈┈┈┈┈┈┈┈┈┈┈┈┈┈┈┈┈┈┈┈┈┈┈┈┈┈┈┈┈┈┈(下接第64页)三㊁对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对策(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㊂住房保障财政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中央政府,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问题上,2010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6倍,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地方政府的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10倍,所以相对于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而言,地方政府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对于住房保障财政支总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㊂因此,对于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量要继续保持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㊂(二)住房保障财政支出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㊂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要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实际状况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额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多,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需要住房保障的支持,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根据地方人口包含外来务工人口的实际需要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要提高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只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加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额㊂(三)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住房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浪费㊂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都较低,有些地方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到2%,而住房保障问题是关系民生大问题,要使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比例和此问题的地位相适应,在住房保障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促使住房保障财政资金高效使用,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避免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浪费,从而促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㊂(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参考文献:[1]㊀张锐.我国政府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68 75.[2]㊀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下接第100页)是人口城镇化的过渡状态 ㊂[5]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 地点转换 和 职业转换 ,仍需要继续前行完成 身份转换 ,真正实现人口城镇化㊂但是,由于存在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⑦,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的动机,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远远低于招商引资㊁拆迁建楼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2013年㊁2014年中国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分别为538.77亿元㊁710.12亿元⑧,根据测算,未来五年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将逐年增加,这对于实现 农民工市民化 ,加速实现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一定的阻碍㊂4.结语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直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理论上看,城镇人口数㊁城镇化率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㊁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㊁三产产值比上二产产值比重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都是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㊂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城乡人民,因而,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将 重物 转变为 重人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事实上的城镇化㊂(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注解:①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 2014)㊂②㊀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土地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长速度㊂③㊀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中国历年城市化过程的分析,城市扩展合理系数为1.12㊂当K >1.12,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㊂K =(dA (t)/A (t))/(dP (t)/P (t)),其中K 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A 为城市用地面积;P 为城市人口㊂④㊀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和房地产战略研究员许子枋说,城镇化泡沫就是地方政府基于GDP 冲动,人为拉升土地城镇化率,大规模 造城 ,没有实体产业和消费基础支撑,以农民被城镇化为人口表征,以政府办公大楼迁址拉动房地产为规划表征,以经济开发区丢荒和 鬼城 为结果表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㊂⑤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5 2014)㊂⑥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6 2014)㊂⑦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的2013 2020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具体包括养老保险㊁低保㊁医疗保险和随迁子女教育成本等四类成本㊂只考虑由政府承担的增量成本,不考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相关成本㊂⑧㊀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㊁模式和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㊂参考文献:[1]㊀[5]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P75;P92.[2]㊀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P64.[3]㊀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17.[4]㊀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P81.。
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研究[摘要]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服务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便会产生服务业集聚现象,服务业集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在就业、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反,城镇化的发展也为服务业集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保障。
为促进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应推动传统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
同时,应合理分布城市人口和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关键词] 城镇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研究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步入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潮流。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扩大了就业,增加农民额外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早期城镇化的内涵单纯地认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现代意义上城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仅表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如产业经济、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交通、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等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服务业正是凭借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凸显地位。
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产业集聚是在适应需求的情况下,从事同类或相关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对当地的一些小企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就是小城镇产生的来源。
通过集聚效应,提供更多的岗位以及更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吸引要素和人口,从而促进城镇的发展。
分析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认清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重要影响作用,更好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李强,陈宇琳等(2012年)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模式类型,并将我国城镇化分为七种“推进模式”[1];马晓河,胡拥军(2010年)回顾了我国有关农民进城的政策,提出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众多问题和解决意见[2];姚士谋,陆大道等(2011年)用一系列关于城镇化的数据来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及其中产生的问题,为科学的进行城镇化发展提供规划建议[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 “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但对中国为什么会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独特的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分析不足。 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 产业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包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其最终表现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产值比重提升。对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国内学术界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陈甬军、陈爱贞(200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应该出台一定对策,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城镇化;周世军(2012)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动态耦合演进关系,他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城镇化的:一是从产业承接角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加速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二是从产业转出地角度,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对低技能人员的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会从东部地区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城镇伴随产业发展起来;殷江滨、李郇(2012)从县域的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认为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陈平(2010)以江西上高为例,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来推动本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认为集聚经济效应对城......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由外向力向内生力转变,对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等研究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问题(Johansen S,1995;陈维,2012;周世军,2012等),得出了以下结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适用于中国现实;由于中国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虽然大多数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趋于饱和,但是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以传统的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通常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给予较严密的说明。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 国外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 Berry(1965)对9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也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相关性;Northam(1975)通过panel数据分析后,提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一星等(1982)通过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十分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张颖、赵民(2003)在实证统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模型与发展指标。但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Lampard(1956)认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刘耀彬(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互为推进的关系;朱孔来、李静静和乐菲菲......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2011)通过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得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 的经济增长。可以总结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是由于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有溢出效应,即城镇化水平发展程度越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并不导致经济增长,如Herderson研究认为,城镇化本身对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鼓励城镇化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蔺雪芹等(2013)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多种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更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和现象,城镇化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特征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确,但两者存在相关性,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基本相适应。 四、城镇化协调发展 以上已经了解了众多学者已经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总结出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条件下,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表现不同,关键是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协调发展度如何。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就是调节好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Jun W(2003)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必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压力继续的累积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桎梏,这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Liu G,Chen Y(2012)、Liu J,Li S(2008)认为中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跟进,我国现正面临反哺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的时机,只有在快速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对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保证中国西部地......word文档......专业资料、仅供参考 ......内容齐全...学习、分享、下载 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曹文莉等(2012)以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角度衡量,结果显示所观察的12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吕惠萍等(2015)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佛山市顺德区2006—2012年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顺德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必须要融入珠三角城镇的发展体系中,实现产业由大向强。邓祥征等(2012)针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行可持续研究,认为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预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将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原则,在城镇化发展中尤为重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地区需要注意内部各因素的发展关系;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内部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的来看,对于城镇化这个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众多研究成果同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文献中可以归纳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国镇化水平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水平。因此,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