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早期研究

一、无意向思维的研究(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学说)

(一)比较判断研究

传统:对物体的感觉和意象进行比较。马尔比质疑,重量比较试验,理性结论产生于非理性思维过程

(二)控制联想研究

瓦特:联想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刺激词呈现阶段、寻找反应词阶段、反应词出现阶段。决定反应的主要阶段是预备阶段(定势)

(三)思考研究

无意象思维: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

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不断的尝试错误,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失误的可能性减少而成功的可能性增加。“恶猫逃出迷笼”拉绳打开门取食物

苛勒的顿悟说:学习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问题情境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黑猩猩叠箱实验”香蕉挂高处

三、对迷信的研究

斯金纳:行为的偶然强化导致迷信行为。鸽子的怪异行为

第二节思维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测量:观察者通过观察被试的外显行为或用指标对外显行为进行评估获得数据的方法。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波斯纳的酝酿实验:链子。自变量:酝酿期的长短(0、15、30min)行为指标:被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成功率、速度:30》15》0

沃森-约翰逊-莱尔德:四卡片问题。EK47趋向证实

二、出声思维

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或思考过程用言语报告出来。

(一)实施程序

预训练,使被试掌握出声思维的要领

用出声思维完成某一任务,录音机记录报告内容

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材料,分析提炼。

(二)问题行为图

1.问题行为图由两个部分组成:

(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

(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三、建构认知模型

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和拟合。

(一)实施步骤(以罗希的概念表征的原型说为例)

1.先验模型阶段第一步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这里说先验模型,就是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

原型:说明概念的最好样例

维量: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即概念范畴内成员偏离原型的距离。

概念=原型+维量

2.实验验证阶段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3.模型完善阶段

第三节思维的研究领域

一、概念形成

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单元,概念形成: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过程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丁,假设检验说(人工概念形成实验):从假设库中取出几个或一个假设,并根据假设作出反应,即检验。如果得到正确反馈,继续沿用该假设,否则舍弃假设再寻找另一假设代替,如此反复,直到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形成。

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

思维策略:

整体策略(聚焦策略):将第一个正例看做第一个概念假设,然后根据其他正例依次改进。部分策略(扫描策略):将第一个正例的一个属性看做第一个概念假设,然后检验这个属性对于其他正例是否也正确,如果不是,检验下一个属性,由此逐步确定有关属性并排除无关属性。

二、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时,倾向于认定物体的常见或典型功能,看不到该事物其它方面作用,从而妨碍了问题解决。盒子问题(控制:空盒;功能:装材料;中性:无关材料)典型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求:

1.问题解决方案依赖于某一事物的特殊性用途

2.问题情境能诱发被试的习惯性思维

3.问题的难度适宜

亚当森: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速度-准确性权衡

自变量的两个水平: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被试

因变量指标:20分钟内能解决的被试的百分比、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三、推理

是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启发式策略

人们在推理任务中采用的一些推理规则,这些规则不一定遵循标准逻辑规范,但在生活情景中也能帮助人们作出快速的、基本有效的推断。

卡尼曼和特弗斯基总结了三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

1.代表性启发法:当某种代表性的特征出现时,人们常会忽略事件的基本比率信息,而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特征进行判断。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越常出现。

2.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常被判定为更可能出现。

3.调整策略: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锚定效应

(二)三段论推理

以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造成的气氛会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换位模型:犯错误是由于错误的解释前提。

心理模型: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结论,在此基础构建的心理模型通常提示某个结论,通过搜索与结论不相容的其他替代心理模型来评价结论的真实性。

四、决策研究

决策: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思维过程。

(一)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 完全理性

决策者能够全面权衡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人们所作出的选择总是具有最大的期望效用值。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之间的函数来表示:E=P*U。

(二)前景理论有限理性

决策与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期存在偏差,偏差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其因素有:

1.回避损失:损失造成的消极情绪冲击要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积极情绪冲击。

2.参照效应:人们一般是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依据纯价值进行决策。3.捐赠效应:对于获得本不属于自己财产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高的评价。

五、无意识思维

无意识思维存在的标准:

零相关标准:被试的信心和他们的思维任务的准确性没有关系。即人们在任务准确率上反映出思维过程的存在,却在主观信心上意识不到思维过程,证明思维中无意识过程存在的零相关标准。

(直觉研究)两组远距离联想测量的测试项目,每组3单词,一组可解决(新世纪、扑克、晚上九点,21);另一组不可解决(树木、小偷、苹果)呈现数秒,停止思考,判断哪一组具有共同关联词。时间短-答案猜测。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信心和正确率关系不明显,思维缺乏元认知,仍能猜且判断,说明直觉存在内隐思维过程。

猜测标准:被试的言语报告等外显测试表明其处于猜测水平,但实际水平高于随机水平,即外显实验和操作水平的分离。

FOK范式。难度大问题,不知道就进行FOK判断(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考查答案正确性,与FOK比较。难度大而必须顿悟解决问题,FOK与准确率不一致,FOK上升,错误升;接近答案,FOK维持低;真正解决,明显提高。FOK判定和实际解决的正确程度相背离,背离为依据。

情绪

第一节早期的情绪研究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情绪归因于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

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三)帕佩兹环路

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神经兴奋通过边缘系统激发大脑皮层,使情绪的特色附着在意识体验上。脑干网状结构的激活为情绪的能量提供资源,是情绪兴奋的监视器。

二、早期的情绪实验

(一)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木制母猴VS 铁丝母猴),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住的笼子相通。实验者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

母猴喂养,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实验结果:幼猴偏爱木制母猴!爱是天生的需要,无条件的情感需要

(二)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

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即学会恐惧。

对巨大声响本能恐惧,而对白鼠不恐惧。反复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不出现声音也恐惧白鼠,泛化相似的事物上。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清净的稳定性。

第二节情绪的研究方法

一、测量方法

(一)主观体验

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形容词检表法、时间抽样技术

1.自变量:被试的职位(起重机司机或操作手)、被试的人格(内向或外向)、情景(空闲对工作;较低危险性工作情景对特别高危险性工作情景)

2、因变量:问题的回答(情绪)

3、结果:外向者(不管是起重机司机还是操作手)都在工作中比内向者感觉好,并且外向型的人在危险性高的情景中感觉比内向型的人更好。被试在工作中的情绪直接更被试的性格有关,被试的人格直接影响了工作中的心境,尤其是在高危险性的工作中,人格对工作情绪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二)面部表情: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

(三)生理指标: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波、生化指标

二、情绪的实验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

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来推测内部情绪。

双跑道程序:让白鼠经两条跑道跑向目的地,通过改变一条跑道里目标箱的食物出现的概率,观察白鼠通过两条跑道的时间,以推断相应的情绪状态。结果:第一无食物时,第二的速度快。挫折情绪

(二)情绪诱导法

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这种对情绪状态的操纵办法,就是情绪诱导法。单词诱导法和图片诱导法

图片诱导:1:高兴表情图2:生气3:多边4:无;1000/4ms判断中文签名

推广诱导法的策略:使用盲设计和进行现场研究

第三节情绪与认知

一、情绪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

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以往经验的记忆存储和通过表象达到的唤起,在认知评价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情绪产生的三个来源:外部环境刺激、身体生理刺激和认知评价刺激。

(二)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独特的作用,人格由知觉、认知、运动、内驱力、情绪和体内平衡六个子系统组成,情绪是核心,人格的整合就是靠情绪的动机作用来实现。情绪—认知—运动反应模式。在激活情绪的过程中,人与环境是互相作用的,个体内部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是生命进程中分化发展起来的。

(三)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

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认知的参与以及人之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产生。

实验:三组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不同说明:真实结果、相反、无作用。每组分两部分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景:滑稽、发怒。二三正常、一冷静

二、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跳伞实验

(二)耶克斯-道森定律

对有效的操作来说,存在最佳的情绪激动水平。操作和情绪的激动水平之间的关系随任务复杂性变化而变化。困难:低激动,中等:中等;简单:高

三、情绪与记忆

闪光灯记忆: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

四、情绪与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在行为结果产生的时候,首先会直接对结果的好坏作出判断,然后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同时他还认为,人们通常不会满足于对行为结果的肤浅了解,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思考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这就是归因过程。归因过程将引发新的、更为复杂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甚至可能和此前由行为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相矛盾,并替代后者。韦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对原因部位的知觉(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对原因可控性的知觉(习得性无助)、对原因稳定性的知觉

习得性失助:电击狗:三组:可逃脱、不可逃脱、无束缚的控制组

习得性抑郁: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时,将停止尝试,情形出现太频繁,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情境,甚至泛化到实际上控制能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开始感到无助而抑郁。

五、情绪与决策

(一)预期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损失厌恶: 指损失造成的消极情绪冲击要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积极情绪冲击。

(二)情绪生动性与决策权重

同样是损失或同样是获得的情况下,生动事件的发生与不发生和不生动事件的发生与不发生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不同,它们对应的决策权重也不同。

个体差异

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第一节个体差异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先天的基因或遗传基因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

环境决定论:后天的成长环境和经验

六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基因、出生前的营养环境、出生后的营养、文化学习、个体学习、身体的损伤

行为遗传学: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一致,归为遗传的作用;如果通过持续强化而巩固稳定下来,归为环境作用的结果。

二、对年龄因素的研究

横向设计:在相同的时间比较几个年龄组的同期组。同期组是同一年出生的人,提供年龄差异数据。优势:在短时间内得到数据,但易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

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人群(一起长大的人)之间存在群组差异的效应。

纵向设计: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比较相同的同期群,提供年龄变化的数据,耗时,背时流失、时间、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

时间延迟反应: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比较相同年龄的被试,变化可归回测验对象所处的不同年代造成的。

连续设计:简单横向或纵向设计的综合:横向连续包括在不同时点上两个或多个横向设计;纵向连续包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期群的同期研究。

最有效设计:通过在新的横向设计中,在测量新被试的同时对上次横向设计的被试进行再测。

三、操作定义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言语-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流-交往智力

三元结构理论:斯滕伯格。成分、情境和经验理论

第二节能力研究

能力:使人能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一、能力的影响因素(智力环境)

Zajonc和Markus(1975)的研究:出生顺序对智力的重要作用。测验得分随家庭人员的增多而降低,并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

集合理论:一个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可以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该平均智力贡献值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及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变化。

不同的观点: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二、能力的发展研究

坎加斯和布拉德韦的研究。

智力测验成绩更多地反映了被试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群中的相对位置。因此,稳定性是指在跨人生历程的发展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群中的相对位置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三、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划消测验: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测验。随机排列的数字表,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数字。A=(C-W)/(C+W)、E=CA(正确划掉的项目C、划错项目W、漏划项目O,计算精确度A和工作效率E)

手指灵活性测定:用手指从事精密操作而能活动自如的能力。手指和手尖

动作速度:肢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或所完成动作的数量。打点作业

动作技能的形成和迁移:镜画实验。正负迁移(积极消极)

特殊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

第三节人格研究

一、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双胞胎研究

布沙尔等(1990)的研究:只要找到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

结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人的遗传倾向可塑造周围的环境。

(二)攻击行为的习得

洛伦茨(1966)提出动物和人类都有一种争斗本能,人有一种压制自己争斗本能的特质,压

制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

挫折——攻击假说:挫折是攻击的潜在媒介,挫折导致愤怒,如果此时环境中有适当的线索,就会导致攻击行为。

班杜拉(1961),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学会的,行为的塑造可通过简单的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或以别人为榜样)而形成,攻击行为依然。

72名幼儿,24名无榜样,控制组。48人分为8组。依据性别和有无攻击行为、榜样性别分组。

结果:女孩更多模仿言语攻击;男孩更多模仿身体攻击;儿童更易受同性成人的影响。二、人格的发展

人格变化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对或然性做出反应,个体对奖励和惩罚能够做出反应,由此改变其行为。②观察自己,个体有无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③观察他人,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也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三、人格测量

人格理论可以被划分为类型论和特质论两种。类型论就是根据某种标准将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就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加以命名的理论。

特质论把人格看作又许多特质所构成,认为人格特质是所有人所共有的、但各人所具有的每一种特质则是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格差异。

(一)大五人格: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大五是在最广泛的抽象水平上表现人格。

(二)A-B型人格

(三)场独立-依存型人格。倾斜小屋,倾斜椅子、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研究历史和基本问题

主要任务是对影响个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各种“社会情境”进行操纵,以考察“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历史

最基本的社会情境:”有无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诞生神话”

共作效应:如果有进行相同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绩效会提高。社会促进实验(两两结伴和单独摇动转轴绕线,社会心理学的肇始)

社会促进:个体耳闻目睹他人在做同样行为,其反应就会增加的情形。

观众效应:主试的不期而入导致被试举重物的速度更快,掷得更远。

(二)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20世纪30年代,人际影响研究。

Sherif的社会规范及其对人们行为的惊人影响力的卓越研究;

Asch从众实验和Milgram的服从实验。

自主运动错觉

(三)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担心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上是还原论的,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现代特征:实证、实验、个体主义

二、基本问题

(一)有效性和现实性的问题

实验效度: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改变确实能引起实验因变量的效果;实验设计使得被试的

意识和行为真正参与到实验情境中,自然地显现为主试所需要的心理活动。

内部检测是从实验设计本身出发,直接考察实验自变量的有效性,主要问题是人的因素。了解被试在实验中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情况是印证实验方法有效性的有利途径。

外部检测是将实验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解释同现实生活中事件的过程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有助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实验中的现实性:采用实验方法所研究的社会心理现象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应是那种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上确实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实性:实验是现实的因为该请竟能让被试卷入其中,被试不得不严肃对待这个情境,或说这个情景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世俗现实性:研究中所发生的事件会有多大可能在被试的正常生活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心理现实性:实验中诱发的心理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偏好实验:在测试阶段对攻击者图片和被攻击者图片单独进行偏好判断。世俗现实性低,现实生活很少有人对另一个人手中呈现的人物图片进行好恶判断。

(二)欺瞒问题

Heider. F. 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

使用“假被试”来创造一种条件或一种情境,使真正被试的行为更加自然,更加真实。

掩饰清洁:对研究程序提供的一种似是而非(或者以假乱真)的解释,从而达到对要求特征的最佳控制。

第二节人际影响

一、从众实验(阿希三线段比较、光点移动距离)

二、服从实验(电击实验)

教师(被试)的任务,是给学生读一张对偶联想词表,然后给出一个刺激词和四个备选答案,要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并大声说出。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按电击发生器上的一个开关,给学生一次电击。每增加一次错误,老师将强度提高一级,记录拒绝进行旳电击水平。

结果:几乎所有被试都将电压提升到了300V,

三、责任扩散实验

第三节社会认知

一、印象形成

(一)理论假设

印象形成是把几个特征简单相加的结果,特征间互不关联a+b+c+d+e=印象

个性特征是关联的,印象形成的方式好比将关联的特征投到一个容器里,充分搅拌,融合为一体。

(二)实验研究

A\B组听描述人性特征的形容词,对被描述者形成印象。因变量:针对被描述者的简介;18对意思相反的形容词的选择情况

二、态度改变

(一)说服模型

给予一定的诉求,引导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趋向于劝说着预定方向的活动。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信息源、信息传递方式(安排和选择、情绪特征、单双方面呈现、传递途径)、目标对象——接受者(被说服者的人格、心境)、沟通情境(预警和分心)

例子:专业权威的传播者、恐惧唤起、心情好、预警产生防御心理,降低说服效果。(二)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①认知失调:一个人的两种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

②认知不协调就产生紧张和不适,驱使人解除不协调。是一种激励因素。认知失调越严重,态度改变越大。

③减轻失调的方法:例:改变抽烟态度。努力减少,主动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信息和情景,在钱较少的情况下,真正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用少量的钱奖励自己),改变某一认知元素(吸烟有害健康),使不协调趋向协调;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三、内隐态度:晕轮效应、纯粹接触效应

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环境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境心理学的含义

自然环境:我们周围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人为因素的综合。

勒温B=f(P,F)

心里生活空间: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包括准物理、准社会、准概念因素。

准因素(心理环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行为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埃文斯、帕尔塞恩、莱波和马丁在印度普内的实验。

假设: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中的退缩来对待拥挤,而这种退缩又将相应的削弱他们的社会联系,并导致更差的心理健康。

2.实验法

可以控制无关变量,但是会限制实验结果的推广,导致外部效度偏低。另外,实验引发的自变量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

3.现场研究

萨格特、麦金托什和韦斯特关于拥挤对操作和情绪的影响。

自变量:密度(选择进入火车站的时间:高峰或空闲)

因变量:完成任务的数量、情绪形容词检查表结果

4.观察法

常常与现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作为观察被试的手段。

5.调查法

6.档案法

注意:档案研究内容的代表性。

第二节拥挤

一、拥挤及其研究方法

密度指一定空间中个体的数量;拥挤则是由于密度产生的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研究短期内身处拥挤环境的人们行为反应

二、拥挤的经典研究

(一)拥挤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动物的拥挤实验

四个间隔。1、4的存活率高,2、3低。白鼠数量少的原因在于幼鼠极高的死亡率。由于拥挤产生的社会压力严重的改变了白鼠的繁殖行为和母性行为,以致没有幼鼠可活到成年。

2.人类的拥挤实验

(1)相关研究

人口密度和社会支持以及心理症状间存在相关。

(2)现场研究

高低密度组,观察鞋子和顾客。高密度记忆差

(3)实验室研究

大小空间和大小实验组,同一或混合性别。

混合中,女喜大;同一,小。男喜混合,大小OK。同一,女小房间,男大。

(二)人类对待拥挤的策略

拥挤或不监狱,拥挤消极行为高。

增加遮挡物,,避免与犯人视线的亲切交流。分隔装置。5—10m2私人空间,走廊缩短,设立中介勿、提供注意中心

第三节个人空间圈

一、当个体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距离,也即个体在心里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二、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

自然观察法:米德尔米斯特等关于男洗手间位置的研究(无、中等、接近侵犯)

适宜人际距离量表:从八个位置靠近被试,标出不舒服的距离,重复)和止步距离法

三、个人空间圈实验的设计

(一)个人空间圈被侵入的设计

1.让被试的个人空间圈被侵犯,然后观察被试的行为,记录被试的反应。

巴拉什认为,当个人空间圈被侵犯时,被试会主动放弃原来的地方而避往他处。

康内尼等人的研究(过马路)、金泽尔的研究(暴力型和非暴力型,止步距离法)、亚当斯和祖克曼的研究(照明)

(二)侵入他人个人空间圈的设计

2.创造条件让被试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然后观察被试的行为,记录被试的反应。

贝尔富特、胡普尔和麦克莱研究。(饮水机。0.3、1.5、3m)

鲁巴克和斯诺的研究(距离、种族,看停留时间)人们存在意识下的种族主义,较长的时间停留表现出被动的攻击性。

四、个人空间圈影响因素的研究

1.性别因素

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倾向于比男性使用更短的互动距离,而男性对过短距离很难忍受。

费希尔和伯恩的研究(正面和侧面空间入侵。女性侧面,男性正面;沉默,男走,否则女走)2.年龄因素

个体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稳定增长。

3.情境因素

费希尔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反映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室内》室外,坐》站,角落》中央)。遮挡对个人对空间需求的影响

4.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美德英日等国个人空间圈的差异。

工程心理学

系统安全和操作方便

证实偏向:人们往往对事先持有的假设或信念深信不疑,并努力寻找支持这些假设和信念的

依据,而忽视或低估支持相反假设或信念的依据。(决策人数增加,证实效力降低)

实验室试验:兰道环缺口的方向、大小、颜色、运转速度、被试眼睛的适应水平,测动态视敏度。速度加,阈限(刚好能察觉的缺口大小)加,反向难判断。暗视觉条件下,蓝色低阈限。

现场实验法:低两侧安装刹车灯、中央高位、独立双高位、刹车和转向独立,追尾事件。中央高位少。

心理负荷①是由输入符合、个体努力和工作绩效三部分构成;②工作性质上区分心理负荷和体力负荷,把体力支出少的偏向于脑力工作的负荷。

测量方法:

?次要任务法:执行重要任务过程中插入无关任务。节奏性敲击任务、时距判断任务、口头报告随机数法、记忆搜索任务、心算任务、选择反应时任务。

?主观评定法

?心率测量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由于缺乏理论的分析和总结,研究者各行其是,研究工作中表现出非理论性倾向;

⑵环境心理学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很广,极为复杂;

⑶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重视应用,要以应用方向去发展。

幂定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是一个幂函数的关系。

思考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

内部效度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有代表性,能否推广到样本的总体中去。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也就是一个好的研究要想有好的外部效度,必须要先保证有较高的内部效度,但仅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外部效度。

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

信号检测论为什么可用于心理学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有何优势?

因为信号检测论可以讲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冬季、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测定感受性时,把被试的主观因素分开。

试比较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两者都承认注意具有选择功能,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性作为出发点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的看法不同。认知选择模型认为,具有注意选择功能的过滤器或衰减器是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的,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刺激信息都能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的选择功能是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的,这意味着所有被输入到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被识别,但只有一部分被认为是重要的信息才会引起反应。

9.试举例说明交互作用?并用图表进行表示。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用不同的方式对遗忘症患者和控制组被试(遗忘症患者)进行即以测验,并从交互作用中得到了改变科学家对记忆看法的重大发现——内隐记忆。

什么是速度-准确性权衡现象?如何对两者进行权衡?

即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

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往往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这就大大地损害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同时考虑速度和准确性这两个因变量,当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因变量指标时,应对另一个指标有所交代,说明其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P60)

⑴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排除出去

⑵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⑶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⑷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随’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抵’是通过

采用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⑸统计控制法时候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小样本相对于大样本设计有哪些优缺点?(P70)

优点:小样本设计被正式有助于探索性研究;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咨询等领域中,小样本设计对矫正程序有效性的验证及理论假设的检验特别有效。

缺点:过少的被试人数,造成实验持续事件往往相对较长,所获得的数据为某一时间或空间序列上被试的行为或心理反应。

实验性分离在实验中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方法。

交互作用是指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上不一样是,交互作用就产生了。

如何解释思维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顿悟现象、酝酿效应和非理性过程是否是思维无意识性的反应呢?为什么?是否可以借助零相关标准和猜测标准来验证这一点?如果可以,请设计具体实验。(P322)是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试卷

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03年—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附答案) ★2007年★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 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 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 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 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 D )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 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 C ) A色光的混合 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 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 D ) A分贝 B色 C美 D方 8、记忆广度是( 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 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 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 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 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 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2006年★ 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 B ) A刺激特别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 A )A信度 B效度 C敏感性 D高限效应 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 B ) A差别阈限法 B数量估计法 C最小变化法 D恒定刺激法 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 D ) 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 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 C ) 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 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 D ) 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 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 B ) 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 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 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两点阈是一种( A )A绝对阈限B差别阈限C绝对差别阈限D相对差别阈限 9、许多实验证明了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使被试的主导反应( B ) A减少了B增加了C没有变化D时高时低没有规律了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分,共10题) 2. 多选题(10分,共5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 4. 填空题(10分,共5题) 5. 简答题(20分,共2题) 6. 论述题(12 分,1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根据注视 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 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实验心理学试卷

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非言语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 A、语义 B、语音 C、视觉形象 D、反响回路 2、人差方程式是——提出的 A、马斯基林 B、布雷德利 C、贝塞尔 D、金尼布克 3、绝大多数被试者在测验中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的现象称为—— A、天花板效应 B、地板效应 C、间隔效应 D、绝对效应 4、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在渐增系列中——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A、第一次非正到正 B、第一次非负带负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 5、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研究方法方面是因为使用了——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测验法 D、临床法 6、Cooper&Shepard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支持了—— A、双重编码理论 B、基本表象理论 C、概念命题理论 D、格式塔理论 7、在研究感受性时,刚刚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两点阈 D、绝对感觉阈限 8、下面那一个不属于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所产生的误差() A、平均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练习误差 9、下面哪一个属于影响反映时间的机体变量() A、刺激类型 B、刺激复杂程度 C、刺激强度 D、联系次数 10、下面哪一个不影响实验外部效度()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C、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D、实验程序的不一致性 11、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①研究对象特殊性; A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人,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与学习能力;既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B涉及的各种变量多且复杂,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②研究过程特殊性; 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对象控制与操纵欠精确;变量多且设计复杂、精细;易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③研究方法特殊性; A需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黑箱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C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较难确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①按数据形式分: A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B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述性的。 ②按研究目的分: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 ③按对变量的干预情况分: A真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非实验研究 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 变量数据获得方法:

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标志:费希纳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威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多样共存 新特点: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方式的多分支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结果的数学化、研究过程的计算机化 心理学研究基本环节: 1、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定 2、文献的查阅与综述 3、研究类型的选择 4、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5、被试的取样 6、研究的实施 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8、结论的获得及其适用性 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 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即对一系列抽象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描述。 归纳:由事例出发形成理论 演绎:由理论出发形成假设 研究就是检验假设,修改理论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 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 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 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 _就能适应,这是__ 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 __,而是___ ___,与__ 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1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3.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14.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 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 _。 16. __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____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_____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7.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__________、恒定刺激法和___________。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18.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___________,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0.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