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解放的悲歌——杜十娘与安娜悲剧命运的比较_吴玉珍

自我解放的悲歌——杜十娘与安娜悲剧命运的比较_吴玉珍

自我解放的悲歌——杜十娘与安娜悲剧命运的比较_吴玉珍
自我解放的悲歌——杜十娘与安娜悲剧命运的比较_吴玉珍

第24卷第2期2005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 n al of Lanz h ou Jiaotong Un i versity(S ocial Sci ences)

V o.l24N o.2

A pr.2005

文章编号:1001O4373(2005)02O00010O04

自我解放的悲歌

)))杜十娘与安娜悲剧命运的比较*

吴玉珍

(兰州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旨在对跨度近三百年的,处于不同国度的两位杰出女性的/爱情0悲剧命运进行梳理与对比,展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揭示出中外妇女在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色与巨大内蕴。

关键词:悲剧;命运;自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5杜十娘怒沉白宝箱6与5安娜#卡列尼娜6两部作品在创作、发表时间上相差了二百八十多年,可二百八十多年的距离非但没有使它们成为毫不相干的文本,相反,却是可以放在一起互读、串读,并能相互补充、引证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杜十娘与安娜是两个处于不同国度、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女性,如果把她们同置于命运(具体体现在社会环境上)悲剧上作一平行比较,可以发现她们在捍卫人的尊严、追求美满的爱情幸福生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同属于性格坚强、目标明确,追求自主独立、个性解放的女性。她们既有强烈的自身解放的要求,又有难以摆脱封建精神桎梏的苦衷。她们的命运始终充满着悲剧性的矛盾,而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又使她们的悲剧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格调。

5杜十娘怒沉白宝箱6是我国明代拟话本中的珍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中思想力度最强烈、美学意蕴最丰厚的一篇力作。十娘名杜媺,乃曲中第一名姬,自遇太学生李甲后,情投意合,又见他/忠厚志诚0、/温存性儿0,[1]便欲与之结百年之好。所以不嫌弃李甲的落魄寒酸,为之策划了赎娶、浮居苏杭、求亲劝解、携杜归家的万全之策,并赠与银两盘缠。不料归途中被软弱无能的李甲因惧怕父亲性严,又加奸人谗言挑唆而卖与孙富。十娘以青春的生命挟着价值不赀的宝箱怒然沉江,十娘投江前的愤激控诉、毅然自殉,造成了一种精神上高屋建瓴的气势,庄严宣告了封建礼教的压迫、金钱的收买,都无法使觉醒的人低下高贵的头颅。作品充分展示了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特色和她的反抗精神。

杜十娘的悲剧,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复合。她的性格的审美价值,突现为对人的尊严与爱的纯真的神圣化的理想追求。而这种理想追求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采取个人孤身奋斗的形式,与顽强的传统势力相抗衡,悲剧的命运势难避免。何况她寄予爱的对象的李甲自始至终就是一个靠不住的纨绔子弟。实际上在十娘的内心始终都有对李甲的爱情是否忠贞的一种警惕心理,在浑浊、险恶的环境里,她不得不以高度的敏感、谨慎、机智来完成赎身、从良的幸福追求。无论是智胜鸨母,还是私蓄万金,十娘可谓用心良苦,她精心设计了一块道德、情感与人格的试金石,逼使李甲的猥琐、庸俗、怯懦在严峻的考验中暴露无遗,当她得知李甲业以和孙富达成了肮脏的交易,用她的身体来赎买李甲失去的身份时,立即/放开两手,冷然一笑。0[1]这一细节透出了她的爱情、人生彻底被毁灭的无限沉痛,除了死,她

*收稿日期:2004O12O10

作者简介:吴玉珍(1966O),女,广西柳州人,副教授。

第2期吴玉珍:自我解放的悲歌

没有别的选择。而在世俗的眼光来看,她完全可以把蓄有万金的底牌亮出来,这样李甲的疑虑就可消除,孙富的狡诈也无计可施了,但如果这样,十娘的爱情也就失去了圣洁的光辉,她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就沦为金钱的奴隶,所以她的心灵中凝聚着人类情感和时代思潮的美好情操。

杜十娘的命运悲剧又类似于古希腊的/命运0悲剧,在人无能为力地与冥冥之中难于把握的命运抗争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真正的崇高感。为了表现人的不可知的命运,作者以一位建筑大师的巧妙手法,设计了作品中女主人公悲剧的一系列事件中环环相扣的链条。其命运悲剧正是自然和自然人不可避免地被物质文明毁灭的命运,由于自然的人性对物质的/异化0的激烈的反叛,上升为一种真正的悲剧冲突。十娘不顾一切地顺从自由的本性,因而在她身上焕发出了一种神圣而悲壮的宿命意味。

冯梦龙对杜十娘是充满敬佩与同情的,在作品结尾评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风,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至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0[1]冯梦龙在小说中既有对明代万历年间现实生活的深刻写实,也有对决定人命运的社会环境的透彻观察,更有对人类抗争精神的高度赞扬,作家审美的卓越之处正在于对女性的崇高与优美的深刻理解与赞赏之上。作者赋予作品以严肃和深沉的主题,引发人们对邪恶的生存环境的义愤,促使人们对十娘的悲剧进行深刻的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形象的塑造则是在俄国宗法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特定历史、生活背景上展开的。它向读者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城乡生活乃至家庭生活变化的生动局面。其中托尔斯泰为读者描写的妇女问题已成为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与思索。5安娜#卡列尼娜6的故事情节源于当时报纸登载的一则新闻事实,是有其真实背景的。作者在安娜身上描写了俄罗斯妇女争取解放形象所应具有的各种素质与追求。安娜是一个内心体验极其深刻,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贵族女性。清新自然,真诚质朴是她性格的基调,不竭的生命力和渴望真正幸福的激情是她性格的内核,而这一切都是那个腐朽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她人生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婚后的窒息生活中受到严重的摧残。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个十足的旧式官僚,残忍和虚伪构成他性格的核心,但在凶残的本性、丑恶的灵魂外面却罩上了一副温温尔雅的面具,对于功名事业不知疲倦地追求使他成为一架冰冷的官僚机器,与这种人生活在一起,安娜强烈地感受到爱情得不到满足,自己美好的天性受到压抑,正如她所控诉的:/他们不知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一切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到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0[2]但安娜作为一名贵族妇女,还不可能完全摆脱旧道德观念的束缚,在无法忍受卡列宁的冷漠和虚伪后,才不得已朝儿子和社交方面转移精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敏感而特殊的问题。妇女社会地位和解放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托尔斯泰站在宗法制农民的立场,通过安娜的悲剧,对封建贵族文明进行鞭挞的同时,也对资产阶级文明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俄罗斯妇女的反抗性格在形成,并且具有了/抗争)))自殉0的模式。说明追求自由当以生命为代价,而在追求者身上又潜伏着另一种牵制力,即与追求意识争持不下,最后导致了人的毁灭的/守法情感0。封建制度为培养妇女的守法情感提供了比男子多得多的要求。安娜之所以为安娜,在于她承受着广大俄罗斯妇女的屈辱而奋力举起了俄罗斯民族天性中追求解放的旗帜。她没有逃出自殉的最后限界,因此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背负着一千年重压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她在屈辱中追求,最后她的自殉也是一种追求。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西方情感论文论的代表作家,情感是托尔斯泰文艺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感情通过艺术而有同样的发展,即更为善良的、为求取人类幸福更必需的感情,排挤了低级的较不善良的感情、对求取人类幸福较不必需的感情。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此。就其内容而言,艺术越是能完成这个使命就越是优秀,而越是不能完成这个使命就越是低劣。0[3]他认为当代优秀的艺术只能表达的两种情感之一就是/那些人类最质朴的感情,例如欢乐之感、恻隐之心、朝气蓬勃的心情、宁静的感觉等。0[3]托尔斯泰十分注重人们的感情生活,他的小说无不以人们的感情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在5安娜#卡列尼娜6中托尔斯泰以其忠于人类优美情感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在展示安娜命运遭际的同时,已突破了作品原先所设定的/家庭的主题0,而提出了带有深刻人性意义的妇女解放的问题,对安娜的悲剧命运

11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刻划也已突破了一种宗教的宿命论,上升为对不公平社会的强有力控诉。小说中作者显然是同情、喜欢安娜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特别赋予了安娜高出于同类妇女的诸多优点和优美情感,安娜不仅容貌出众、风度高雅、热爱儿子、温柔多情,而且富有勃勃生气,天性聪慧、坦率真诚,富于恻隐之心。所以我们没法不同情安娜那没有爱情的不幸,为她不能参加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深感惋惜,最后又为如此优美的女性的自殉而愤恨、谴责不人道的封建专政制度及虚伪、腐败的所谓的上流社会。这就是人物情感刻划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杜十娘与安娜的性格发展颇有相似之处,就她们浪漫和热情的本性而言,在感情初始,她们都敢于顶住各方的巨大压力大胆地投入爱情;在爱情生活中又都全身心地奉献;在爱情既将失去时都想完全抓住对方,又都害怕被情人抛弃;最后爱情毁灭了,不免心碎都以自杀来摆脱困境,并都在死前否定了自己的生活追求。我们来看一下人物性格逆转下的爱情关系,杜十娘与安娜都是性格刚毅要强、富于独立性的女性,她们都对爱情忠贞,为争取幸福的生活不惜一切,她们对美满生活的渴望是强烈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执著的。杜十娘虽然出自风尘,是被传统社会所歧视的下等女人,倍受社会的欺凌与摧残,但却从没有放弃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为了追求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幸福而敢于向污浊不堪的现实进行坚决的抗争,所以她在从良上是坚定不移的。安娜不满足于缺乏爱情的家庭生活,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她不忠实于丈夫和不顾孩子的命运,毅然离开家勇敢地同情人生活在一起,但在同情人的相处中又未能看到所期望的幸福,反而陷入更大的不幸,最后陷入精神崩溃之中,两人都不免以自杀结局。如果将两部作品放在同一平面对比分析,就可看出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6和5安娜#卡列尼娜6都源于一个共同的文学模式,即才子(公子)佳人的式样,它们都沿着共同的中心线索:相遇)))相爱(公子迷恋佳人))))受劝)))遗弃)))自殉的发展线索,共同的情节基础是始乱终弃。

始乱终弃的情节是中外古今爱情小说中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说明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存在着共同的社会现象,它在反映妇女不幸的命运上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是男子的附属与玩物,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施加于女性的钳制特别严酷,妇女几乎被剥夺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独立性和选择机会。她们人生价值的寄托和实现,大多维系在婚姻的遭际上,也即家长和丈夫的态度这种极为偶然的机遇上。这就形成了女性对爱情的专注、执著而又惘然无主的悲剧感。成为封建社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灵积淀,在以封建经济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凝固定型,演绎出了许多美的心灵、美的精神被毁灭的悲剧。她们除了屈辱与服从之外,别无它路可走,她们的悲剧正是对万恶社会的揭露与控诉,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害,对美好人性的扼杀。是符合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基本原则的。

杜十娘与安娜的悲剧,同时也揭露出了那个男权社会男性的自私与无情、虚伪与堕落。渥沦斯基是/彼得堡纨绔子弟中最出色的典型0。他具备花花公子一切恶劣的品质。他对整齐划一、平庸、鄙俗的痛恨,对新异的偏爱,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兴致十足、惟妙惟肖地扮演着一个风流倜傥的浪子角色。对美的崇拜与追求成了纨绔主义者的宗旨。纨绔主义的信奉者体现为审美态度与媚俗、颓废的形式的一种背反。良好的教养、潇洒的举止、大方的仪表,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安娜。但他身上也不乏良好的动机和真诚的热情。因此当安娜从这位风度翩翩的青年军官身旁走过时,她亲切而注意地盯住他的脸,一颗爱的种子便落入她心田,并迅速的萌芽。这一瞬间的钟情显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这正是安娜的择偶标准在潜意识中长期潜伏的结果,因而它又包含了必然的因素。而使渥沦斯基震惊的除了安娜的美丽与典雅外,最主要的是透过安娜的微笑和眼神流露出来的洋溢在她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特别是他真正接触到安娜的心灵,便完全被她的内在的美所折服,并开始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情/不是开玩笑,不是消遣,而是严肃,更重要的事情。0[2]于是他撇开另一个美丽的贵族少女吉蒂,转而追求安娜,最初这一思想变化使他大大地超越了自己的同类,而他们的爱情便也显得真挚感人了。但随着激情过去,虚荣得到满足,公子哥的本性便暴露无遗,开始冷落、嫌弃安娜,当安娜最需要他帮助的时候,渥沦斯基便向他所属的那个阶级投降了。而安娜也终于明白了渥沦斯基对自己的追求不过是虚荣心的满足:/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与其说他追求的是爱情,毋宁说是虚荣心的满足。0/是的,他表现出虚荣心获得满足的

12

第2期吴玉珍:自我解放的悲歌

得意。他曾经因得到我而夸耀自己。现在这已经过去了。没有什么可以再引为自豪的了。没有自豪,只有羞辱。他从我身上竭尽全力夺取了一切,而现在我对他已没有什么用了。他把我当作沉重负担, ,,那种热情早已烟消云散了0[2]最后安娜以自己生命的毁灭来宣告自己的反抗意志和决心,既是对丑恶社会的反抗,也是对渥沦斯基的一种无声谴责和惩罚。尽管在斗争中她曾犹豫彷徨,但面对死亡的那一刹那,她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她大声疾呼/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0[2]与这种尚具有/维特式0的恋爱相比,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则显得十分软弱而可怜。在整个爱情生活中十娘都处于积极主动争取的地位,为两人的爱情、婚姻生活既从合法形式上力争智取,又从经济上提供了切实保障。而李甲除了风流年少,迷恋十娘美色外,别无一技之长,软弱无能,延捱行院一年有余不敢归家,最终为十娘赎身的赎金一半来自十娘私赠,一半为同乡柳遇春的义贷,/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吾代为足下谋之。0/吾代为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0[1]不料归途又听信奸人谗言,自私猜忌,终至捐弃十娘于道,负心薄倖,实为/碌碌蠢才0。正如十娘所言:/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明证,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0 [1]十娘命运之不幸,更在安娜之上。倘使我们注意一下,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比俄罗斯长一倍的话,也就不难对中国妇女的守法情感积淀之深有一个感性的体会,千百年来的文学塑造了以刘兰芝、霍小玉、祝英台、杜十娘等一系列形象为主的传统女性反抗题材,表明中国女性对于守法情感的破除,她们对自由人性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杜十娘与安娜都是她们各自时代追求自由与幸福女性的杰出代表,都是内心美与外在美统一的典范。在她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向往自由人性、对爱情执著的一面,她们都把爱情当作摆脱封建束缚,冲破虚伪蛛网、争取幸福和自由的有力武器,但是她们又都错误地把爱情奉献给不值得她们爱的人,她们视为比生命价值更珍贵的爱情终于被践踏,便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命运悲剧的深渊。两位作者都截取了一片真实的人生,从一个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横断面,展开了一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搏斗,其巨大的意义在于使读者震撼于美的灵魂怎样被黑暗所吞没,从而激发起对一切卑劣和罪恶的义愤。同时,它们也昭示着毁灭并不意味着失败。在中外妇女解放的漫长道路上,她们既不是最早的牺牲品,也不是曲终不见的绝响,她们上继霍小玉、苔丝狄蒙娜,下启林黛玉、娜拉,在追求解放幸福的道路上,她们终于冲出封建世俗的牢笼。她们虽然在与整个黑暗势力的孤身奋战中死去,却把健康向上的对生活的理想留在人间,让人们看到了属于未来的一丝曙光。她们的抗争精神,即悲剧精神,也在失败中得到了升华,她们是精神世界的胜利者。这就是她们名列文学艺术画廊而垂之不朽的原因所在。阅读不同国度作家创作的有关妇女解放的小说,对于我们今天的妇女解放、争取自由、自主的人性是大有裨益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中国致

公出版社,2003.

[3]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A].列夫#托尔斯泰文

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A SadM elody of Self-liberation

)))Co mparison of Tragic Fates of Du Shiniang and Ann

W u Yuzhen

(D epart m en t of Ch i n 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Lan z hou J i aotong U n i vers it y,Lan z hou730070,Ch i n a)

Abst ract:The purpose of this arti c le is cardi n g and co m paring the trag ic l o ts in l o ve affa irs o f t w o extraord i n ary fe-m a les fro m d ifferen t coun tries over nearl y300years apart so as to sho w the ir trag ic fates wh ich reached the sa m e end by differentm eans,and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features and strong characters of fe m ales bo th outsi d e the coun try and do m estic on the tedious w ay to striving for hum an ity liberati o n.

K ey w ords:sad even;t fate;suic i d e

13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戏剧是成就较高的一种文学。其中悲剧的成就又远远高于喜剧。悲剧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正统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取材于神话传说,是奴隶主贵族教化臣民的工具。但是,在悲剧里具有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那就是人类命运观的发展,从不得不顺从到奋起反抗的过程。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似乎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命运成为了主宰一切人甚至是神的根源。在希腊悲剧主人公的背后,总有某种既不依赖于人,又不依赖于神的神秘力量,这种无形的,然而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故也把希腊悲剧划归为命运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戏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不同的悲剧作家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的作品对命运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发展与内涵的变化。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杰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仅存的第一部。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埃斯库罗斯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他对人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并深深地同情着生活在愚昧中的人类,于是他给人类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火种,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将人们带入文明之城。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惹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他终日 暴露在烈日和风雨下,任他喊叫,仿佛世界所有的角落都充满了这位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牺牲自己的勇士悲怆的呼喊。 这部作品非常明确地塑造了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面,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不容反抗的,神的力量不容超越,而人的力量微乎其微,面对命运,人只能顺从。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剧本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示,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悲痛万分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百感交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说明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然而却开始了抗争。即使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也在尽可能的避免悲剧的发生。故事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悲剧,说明人类的自信心不够提升,对命运与神的力量仍有遵从与恐惧。 在《美独亚》的故事里,身为科尔喀斯公主的主人公美狄亚,为了爱情,抛弃富贵与权势,孤身与伊阿宋私奔。而伊阿宋利欲熏心,竟然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与科任托斯公主结婚,国王也欲立即将美狄亚母子驱逐出境。当婚姻破裂、无路可走之时,美狄亚并没有选择死掉,不但没有死掉,还将有一番惊天地的作为。美狄亚,这个遭受屈辱,性如烈火的女子,由爱而恨,不得不采用残忍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权利和意志的不可侵犯,她不但用巫术要了新娘和国王的命,更深知儿子是作为父亲的生命、权力、和财产的体现,她要绝后,给伊阿宋致命的打击。最终, 在极惨烈的尸体叠尸体的场面里,美狄亚的尊严和人格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部作品里,人的力量被大大提升。命运的抗争意识不断加强。主人公美狄亚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屈服,不仅淋漓尽致地向丈夫、国王、公主进行了报复,而且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在这部戏剧之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意识到面对命运的不公,人是有能力进行反抗的。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这三部作品可以看出,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转变。从开始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安排,认为命运是不可抵挡,不可反抗的力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安娜对儿子的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出了一个做母亲的亲子之爱,尽管她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撇下儿子与情人走到了一起,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仍时时在她心中涌现,对她进行鞭笞和谴责,使得她在良心上总是不得安宁,并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是她在与情人过着充满激情的情爱生活的时候,那道阴影也时时蹦跳出来,给她带来恐怖的噩梦。这必然使她的生活充满内疚和悔过之苦,她为此将难以安生。 二是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全身心的,她把自己全部的情爱都给了他。为此,她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但爱是付出,不是获取,这是爱的真谛。她求回报之心越切,爱反而离她越远。渐渐地,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出现了裂痕。并不是渥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对他的爱要求得太苛刻、太激烈、太理想,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相吻合,怀疑、猜测、妒忌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安娜由对爱的充满希望急转直下,很快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为此,她对渥伦斯基爱的悲剧之祸根由此产生。安娜对渥伦斯基那份强烈的占有和自私之爱,使她变得疯狂,甚至在某些时候又失去了理智。她被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理想爱情弄得焦躁不安,不仅毫无幸福可言,反而成了她生活上的磨难。最终导致了她对爱的丧失,成了爱的牺牲品。 三是自我良心、良知的愧疚与不安。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是非态度,既受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又受自我内心良知道德的审视。安娜的红杏出墙,从当时的社会公德来讲,也算不得什么越轨。安娜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皆以有情夫情妇为荣,故安娜的偷情算不上什么羞耻,也不是什么败德之举。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种婚外情千万不能公开,更不能追求合法化。这就是当时上流贵族社会所共同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默契,即只要不公开化,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一旦公开化,那就是违反了潜规则,打破了这种默契,公然与公众、社会为敌,也就是非道德的了。所以在当时的上流贵族社会,许多贵族夫妻都墨守这一潜规则,表面上过着合法夫妻的生活,背地里又过着“合法”情人的生活。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厌恶的典型的两副面孔生活的人。 但安娜不想这样生活,她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不想做这样两副面孔生活的人,即要做真实的人。她追求与情人生活的公开化,合法化。这自然违反了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潜规则,必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但安娜的进步意义也就在于此。她不掩饰自我,她不想表面过夫妻生活,背地里又过情人生活。她要求公开与情人在一起,她敢于向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和冲击。这与那些有两副面孔的虚伪者相比, 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和自身多重原因。 对于安娜悲剧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以往多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阐述,而对其自身及宗教方面原因的解析极为 简略。本文试从安娜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托尔斯泰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悲剧自身情结宗教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袁建军 049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性命运的悲歌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女性命运的悲歌 ——简析白先勇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Title:Female Fate Elegy ——Bai xianyong's image as women 教学单位 __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 姓名 _______李晓妹________ 学号 _____200730401051_____ 年级 ______07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汉语言文学____ 指导教师 ___ 王进 职称 ___ 副教授 2011年 5 月 2 日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 (2) 序言…………...............................................................................................................3. 4 一、下层社会风月女子的命运悲剧………………………………………………4. 5. 6 .7 二、上流贵妇人的爱情悲剧…………………………………………………………7.8 三、迷失于爱情的女子的命运悲剧………………………………………………..8.9.10 四、欧风美雨里的“中国”丽人的命运悲剧..........................................10.11 结语 (12) 参考书目 (13) 致谢 (14)

摘要:白先勇是一位善写女人的现代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刻画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著称,小说里的女性角色性格形象鲜明,风采样貌琳琅满目,生活经历也多姿多彩,他非常关注于女性的命运及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白先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将时代的变幻和动荡在女性的生活中起伏的影响表现出来,奏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哀歌。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 Abstract:Bai Xianyong is a modern novelist who is good at writing novels of female novel, and his novels depict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 known for the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vivid personality, style appearance dazzling, colorful life experiences but also h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women and women in shaping the role, particularly where the performance of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soul pain and sorrow. Pai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perspective, the changing and turbulent times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for women shown in the impact, and played one after another plaintive lament the fate of women. Keywords:Bai Xianyon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fate elegy Tragedy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老舍作为我国的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论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还是无奈的妓女都在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着小人物的生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老舍笔下小人物的代表。祥子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缩影。本文首先分析祥子人物悲剧的具体表现。其次探求人物悲剧的根源,最后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究,寻求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根源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对祥子的结局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对起初那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祥子的毁灭感到遗憾。当那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开始慢慢的走向毁灭的时候,读者的心情十分沉重。祥子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应该思索这悲剧的根源,思索如何挣脱这命运的束缚。 一、祥子悲剧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造成了祥子的毁灭,当祥子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的时候,我们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同时思索祥子的悲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祥子的悲剧[1]。爱情的悲剧,祥子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正当年的小伙子,他也开始春心萌动,慢慢地他爱上了大院的小福子。但是现实中他却不得不娶了骗婚的虎妞,虎妞和祥子那么不登对,当祥子知道虎妞拿孩子来骗婚的时候祥子的爱情悲剧就幻灭了。后来虎妞因为难产死掉了,祥子又因为同情和心中的爱意,让已经成妓女的小福子等着他,但是文章的结局,祥子也没有娶了小福子,铸就了爱情的悲剧。理想的悲剧,祥子的最大理想就是买车,但是祥子几度买车却最终也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起初祥子为了给自己买车拼命攒钱,虽然历经坎坷,但是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祥子的新车被抢去了,祥子痛苦极了。又开始重新买车,虎妞为祥子买了辆旧车,祥子也算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为难产而去世了,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车。祥子又走上了买车的理想奋斗中去,但是直到文章结尾祥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奋斗和他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祥子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厚。性格的悲剧,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结构充满了读者的视野,无论是包公戏中的善恶、忠奸分明,还是戏剧中的窦蛾恨终得雪怨总得偿,都充斥着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因果循环和“善恶有报”的理想和期待,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悲剧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还是被包裹在“大团圆”的外壳之下。在西方悲剧理论真正渗入中国的创作之后,真正有意识的悲剧创作才成为可能,若干具有悲剧性宏大结构和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开始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与此同时一些悲剧性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了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一、古希腊悲剧精神形成溯源 对于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诞生根源和产生土壤,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去探寻。古希腊人生活在海洋流域,浩淼无边的茫茫大海中“没有彼岸”和看不到彼岸,或者说无法回归的渔猎生活的现实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文明。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历史条件下,古希腊人创造了悲剧历史发展中的三种悲剧类型: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改变的神定的因素或者主体的“小过失造成大悲剧”的命运悲剧、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以及由于人本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造成的生存悲剧。悲剧最早来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的祭祀活动,而酒神崇拜涉及到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生,死亡。再生。这本身就是人类渴求生存,抗拒死亡的意志表现。是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抗争,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终极关怀。这种悲剧精神渗透在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中,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作家。这些悲剧作家以他们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关怀创作了一系列隽永深刻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为代表。悲剧的本质是矛盾冲突,没有了矛盾冲突。悲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古希腊悲剧通常表现出一种抗争,如普罗米修斯对神旨的违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等。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但由于他的斗争是朝向一种正义的目标,显示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战胜还要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这就成了悲剧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悲壮命运的悲剧美的来源。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和战斗的过程远远超越了结果,是永恒的人类精神的映射。正是在与这种类似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的斗争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因此在欣赏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在产生恐惧、悲伤等强烈的痛感的同时,更会感到怜悯和同情,如此强烈又复杂情绪强烈地刺激着欣赏者的感官,使读者悲伤之后得到更强的顿悟和重获新生的愉悦之感。 对古希腊悲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亚里士多德曾以《俄底浦斯王》来佐证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过失说”,俄底浦斯王无论如何的正直善良,关爱自己的国民,都无法逃脱先天的神定的命运,由于无心的过失而导致了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的巨大悲剧性。黑格尔也用《安提格涅》来辅助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代表亲情的安提格涅和代表国法的克瑞翁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具有合理性的双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必然遭到毁灭或者两败俱伤的命运,进而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性冲突。黑格尔提出的“冲突说”成为了黑格尔对于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并促使悲剧理论进一步的系统化和完善化,进而逐渐形成了真正的近代悲剧的理论形态。而到了现代,恩格斯和马克思对悲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他对《封,济金根》的结论,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是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上不能实现”的冲突而造成的。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在现代悲剧理论中极具代表性,它广泛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法学131班汪伟康136340076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他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然而,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剧的结局虽然不幸,但却充满了刚烈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因为悲剧不仅表现冲突,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悲剧的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死。悲剧也不同于悲情,不是轻轻的叹息,不是自我感伤,而是抗争,只要是抗争,便会有一种悲壮的精神,这便是悲剧。 在一定意义上,悲剧和神话传说是相生相息的。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英雄都是人神结合的产物,英雄也是传说和悲剧的主角。希腊神话的悲剧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几个典型对这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家族式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主要表现在坦塔罗斯家族上。坦塔罗斯由神和凡人的结合所生,他曾在神们来到他的家里宴饮时杀死并烹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珀罗普斯作为盛馔献上。珀罗普斯本来是无罪的,但他后来杀死了赫尔墨斯的儿子密尔提罗斯以致在延长他的家族的灾祸中也有他的一份过错。珀罗普斯有两个儿子,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他们也扩大了这种灾祸。做兄长的因为弟弟偷了他的牧羊就依照他祖父的做法捉住弟弟的两个小儿子将其杀害,作为盛馔,在大宴会上宴飨。堤厄斯忒斯同他的儿子埃奎斯托斯阴谋杀死他的哥哥并篡夺了王位,但不久,阿特柔斯的长子阿伽门农又杀死了他的叔叔,为父亲报仇。神们为了继续这种灾祸而保全了埃奎斯托斯,于是,当阿伽门农出征特洛伊时,埃奎斯托斯趁机霸占了他的妻子并在其归来时同谋杀死了阿伽门农。阿伽门农得以幸免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而杀死了埃奎斯托斯和他自己的母亲,他因为弑母之罪同样继续受到惩罚而被复仇三女神所追击,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宣判法庭上投了关键的一票使得俄瑞斯忒斯得以幸免,坦塔罗斯家族的灾祸也最终平息。 从这个悲剧我们可以看出,坦塔罗斯家族的厄运都是由他们乱伦杀亲手足相残的罪恶造成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抗争。 (二)命运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在希腊神话中更加普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比坦塔罗斯家族的故事更清晰地反映了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俄狄浦斯由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其父亲拉伊俄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于是,他便叫仆人用铁链锁住自己儿子的脚,扔到河里淹死,但这个仆人没这么做,后来这个孩子被收养,并成为英雄。再后来,俄狄浦斯去德尔斐神殿里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弑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于是开始逃亡,但却偏偏在途中杀死了亲生父亲,后又因为杀死妖怪斯芬克斯而被立为国王,因此娶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具有偶然性,其实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却阴差阳错地为自己掘了一个陷阱,他自由地实践着某种决定论。自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人与命运的抗争

命运与人的双重悲剧 ——浅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是共有的主题,悲剧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下一步步应验自己的宿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类的反抗始终是苍白无力的,一切抗争的行为也不能避免最后悲剧的发生。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中,人对自身的认识从未停止过。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和不能企及的目标时,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获得救赎,而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努力的反抗,从对命运的抗争中获得悲剧性体验。本文试从命运悲剧和人的悲剧以及人和命运的抗争几方面着手,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命运认识你自己抗争 引言 在文学的诸多题材中,悲剧总是以它特殊的生命体验、独特的命运解析,强烈地震撼着人类的心灵,使人类进行灵魂深处的反思;悲剧又总是以它特殊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视域,让批评者留连其中,赜探隐索。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斯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认为它是全部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忒拜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的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仆人抛于荒山野岭,但却被科林索斯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杀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于是,天降瘟疫,万民惶恐。神谕显灵:必须查出杀害先王的凶手并驱逐出境,瘟疫方能平息。俄狄浦斯王于是认真查处,最后发现追查的对象正是他自己,便以戳瞎双目和自行流放作了惩罚。这部悲剧,从忒拜父老请求俄狄浦斯王设法消除瘟疫开始,描写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俄狄浦斯对于神谕的反抗显示了命运的强大与人的无能为力,也说明人不甘心俯首听从命运摆布,也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 一、命运悲剧 古希腊人相信人类的一切重大事情的发生都源出于神的旨意,人类无法摆脱命运的罗网。因此在古希腊悲剧里,命运常常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不可顺从的;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无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力量,它像一个魔影,总是紧紧贴附在俄狄浦斯身上,让他频频失足,屡屡犯错。他愈是不信,愈是深陷其中;愈是反抗,愈是难以自拔。作品一开始就直接呈现出一副悲惨的画面:忒拜城灾难四起,瘟疫蔓延。紧接着便是俄狄浦斯对真相接二连三的探查与对命运进步相逼的追问。“命运”这条线索,恰为悲剧脉搏所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在得知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就开始了与命运不屈的抗争:他远离养父母,开始流浪,途中误杀生父;然而,她们每个人都有意识地为避免“命运”的安排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注定与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越来越接近。俄狄浦斯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被拥为王,而娶得却是自己的生母。当悲剧的预言终于演变为事实,在神灵给予惩罚的巨大灾难面前,在罪恶、耻辱与痛苦的交织中,悲愤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目,自行流放——命运重重的惩罚了他。 然而,命运原本就是不公正的,是邪恶的。对于俄狄浦斯而言更是如此。俄狄浦斯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高度责任感的英雄,他凭借自己的才智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危难

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投降or抗争?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摘要】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长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古希腊神话中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命运的妥协,而且最终是要表现人作为个体在命运前的渺小与无所作为,传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的体现就是“神谕”。一道神谕能决定凡人一生的历程和生死,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那些著名传说里的悲剧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个个都是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在恶瘴累累的路途上颠簸。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命运观悲剧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 【前言】命运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命运往往被描述为主宰人和神的神秘的力量。而古希腊神话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不依赖于人和神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生命的走向,就是所谓的命运。因此,客观地讲,神话中的命运观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人与命运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冲突。而本文,将从俄狄浦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人中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走向 【正文】古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故事便是俄狄浦斯,在得知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就开始了与命运不屈的抗争:他远离义父母,开始流浪,结果途中误杀生父;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被拥立为王,而娶的前国王遗孀正是生母。命运于是开始疯狂报复:可怕的瘟疫袭击忒拜城,祸因在于有人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不顾一切捉拿元凶,救民于水火结果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乡。这一方面表明他对命运的蔑视,另一方面有力谴责了命运的不公正、命运的邪恶。在英雄与命运这场悲壮的较量中,我看到了人的伟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俄狄浦斯中体现的人与命运的抗争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 1、俄狄浦斯虽然集英雄人物的勇敢、无私、智慧于一身,但对于自身的命运,他始终是无知的。在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他处于被欺骗的地位,他始终想要离真相近一些,即使隐约预感到结果的可怕,他还是不顾劝阻,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和自己的生身母亲结婚,他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他父亲的凶手和共同播种的人。俄狄浦斯刺瞎双眼有着双重寓意,一方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和俄国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在当时的社会有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生活在社会的大变动之中,安娜以她的个人力量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斗争,其勇可嘉。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孩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伏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伏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济宁市二O二O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汪洋恣肆 .. ..,绵沿 数里,铺陈山脊 ..。①,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长轴画卷,铺展浩荡,壮丽辉 煌。人在花海徜徉 ..的游人,时而漂...,恍若置身仙境。蓦然 ..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层次分明。川梭 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 ..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徊不前/流连忘返)。②,在花海里循环往复, 无止……我不禁 ..的付出、多情的馈赠 ..,我们 ..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 ..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 的确应该自觉地加以爱护。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绵沿恣.(zì)肆山脊(jī) B.川梭徜.(cháng)徉蓦.(mù)然 C. 漂浮漩.(xuán)祸不禁.(jīn) D.坚辛心血.(xiě) 馈.(kuì)赠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副徘徊不前 B.一幅流连忘返 C.一幅徘徊不前 D.一副流连 共6页第1页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后世尊为悲剧典范。这出“命运悲剧”通过描写正直善良的英雄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遭到无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眼中命运的无可捉摸、难以抗拒。 命运观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支配人的神秘力量,是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国家的走向和完成。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摩伊拉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神谕便指出他将来必定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无论是他父母还是俄狄浦斯本人,从一开始就尽力去逃脱这种命运。然而俄狄浦斯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非但没有使他逃离这种厄运,反而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最终结局。作者并没有指出这种命运的原因,在他看来,神谕决定一切,命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 剧中的俄狄浦斯是正义勇敢的英雄,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他失手杀死了老国王,并不是出于有意;他娶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全忒拜城人民的意愿。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俄狄浦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他并没有刻意犯下罪过,相反他一直在逃避预示他命运的神谕。善良的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离开了科任托斯,为了拯救城邦竭力追查凶手,知道真相后为了保全城邦,他有戳瞎双目请求流放。纵观整部戏剧,俄狄浦斯并没有过错,只是悲剧的宿命使他始终无法逃脱。 本剧故事情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发展。开始忒拜城产生瘟疫,民众向俄狄浦斯乞援。为了拯救忒拜,俄狄浦斯必须找出凶手,将其清除。所以,整部戏剧以俄狄浦斯追查凶手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然而在追查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的同时,暗含着俄狄浦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从为了拯救忒拜,神示要求清除污染开始,就暗示着俄狄浦斯就是忒拜城祸根,标志着俄狄浦斯开始追查凶手即是开始一步步查明自己的身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在后来报信人和牧人的证实下,俄狄浦斯终于追查到凶手就是他自己,他就是那个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而要被清除的污染。这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合二为一,寻找凶手的过程即寻找自我的过程。 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既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又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暗中隐藏着悲剧命运的线索和脉络。如当忒拜发生瘟疫,人民前来乞援时,俄狄浦斯回答说:“我了解你们大家的疾苦,可是你们虽然痛苦,我的痛苦却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此语是俄狄浦斯表明他为整个城邦和全体人民担忧,但同时无意中也暗示了自己就是悲痛的根源,故事的最后他的痛苦将远远超过所有人。又如当俄狄浦斯得知神示下决心要追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说:“这不仅是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也是为我自己清除污染;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有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他与老国王“并不疏远”的关系。“不论它是单独行动,还是另有同谋,他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他的诅咒预示了自己最终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设下“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这一悬念,当俄狄浦斯下定决心惩罚杀人凶手时发誓:“假如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里程碑式巨著。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条线索描绘了从俄国到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那么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简单叙述一下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命运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宗教;爱情 一.安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而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

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悲剧消息,使他感到特别震惊和难过。这可能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真的是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他起初写得很是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到这部小说的最后完成,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是使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一个妻子的背叛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女子出轨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 二.社会因素 当时俄国由于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虽然资产阶级崭露头角,可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有主要地位。所以少女时期的安娜承受后了包办婚姻的痛苦,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过了几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在精神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寂寞与空虚。一次莫斯科火车站的偶然,使她遇到了帅气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也被安娜身上那高贵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与沃伦斯基的美丽邂逅唤醒了安娜梦想中的爱情。在没有遇到沃伦斯基之前,安娜是一个恪守自己本分的贵族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