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浅析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车飞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由农民出身,历尽磨难而登上皇位。他的前半生其本上是生活在底层和农民起义的队伍里面,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充分了解到底层的大众的生活情况,看到元朝统治的腐朽,看到因元王朝的压迫而起义的农民军,还有在农民军中起思想鼓动作用的民间宗教的力量,等等。这些经历对他治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治国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经历的影子。

关键词:朱元璋前期生活治国思想影响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有两位因出身低微,而被人称为“布衣天子”,这其中一位是汉高祖刘邦,他由一个泗水亭长经农民起义,建立大汉王朝。另一位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经由农民起义当上皇上。较此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要比较身份,那显然朱元璋更符合“布衣天子”的这个称谓。因为刘邦好歹也是个亭长,算是个官;而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还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出生贫寒,历尽苦难,从一个放牛童到游方僧。再到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到农民军的统帅,最后,苦尽甘来,做了大明王朝开国之君。有一副对联这样总结他的一生:“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皆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1】从一个穷苦农民家的孩子,再到由于生计而做了游方和尚,再到参加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前半生经历可谓丰富,在他作为“被统治者”时长期生活与社会的底层,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元末社会中的种种景象,以及后来参加反元起义对他作为“统治者”时的治国策略和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来自民间的皇帝——重视民生

重视民生,应该说是每位贤明的君王都会做的,尤其是经历战争的开国之君。对于来自民间的朱元璋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关于朱元璋的家庭情况,有这样的描述“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2】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这在他的心中应该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随后由于日子过不下去,朱元璋成为一游方僧人,在各处云游,确切的说应该是乞讨,这

乞讨的经历也为其冠上了“乞丐皇帝”的称号,同时也使他“饱尝了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给农民带来的痛苦,目睹各种残暴剥削”,【3】随后迫于生计参加农民起义军,最终领导起义军推翻元政权。这种“特殊、复杂、坎坷的经历使他对农民产生了同情。”【4】影响着他的治民策略。

在登上皇位,建立明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民、抚民的措施。对于经历过农民起义的朱元璋,充分认识到力量之大,看清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认识到统治阶级对农民的依赖时全方位的,“人者国之本……人安则国安”【5】,只有人民能够安稳的生活,国家才能安稳,他的王朝才能长久。怎样安民?他曾对群臣说:“夫经丧乱之民,思治如饥渴之望饮食。残创困苦之余,修养生息,犹恐未苏;若更驱之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将欲救之,乃害之反。且为政非空言,要必使受实惠。若徒事其名而无其实,民亦何所赖焉。”【6】为此,“朱元璋采取少动干戈,少兴土木,尽量做到徭役有节,关心百姓疾苦”【7】。此外,在明初还实行军屯,朱元璋言:“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养兵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令海内宁谧,边境无虚,若使兵但坐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皆兵屯种……”【8】虽然是为养兵征伐,但也不难看出尽量减轻农民负但。给农民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新王朝的好处,收归民心。得民心得天下,对于巩固新政权这点非常重要。他采取这些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的政策维护他的统治。

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历代各朝的教训而得出的。但始终离不开他打的前期经历的影响。

二、发展农业——安民、强国

自古至今,“三农”问题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是首要问题。对于刚刚经历农民战争的朱元璋更能清楚的认识这一点,“穷则思变”,变接下来是乱。说白了,其实农民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有饭吃,就不会想着“变”,当年朱元璋同当时参加起义的很多人一样,就是因为没饭吃了,而投身起义队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农民登上皇位的皇帝,只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他对“农为国本”有更深的理解,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能给国家带来经济基础,使国富,国富则民昌,当人民能安稳的过日子,社会秩序就不会混乱,则新建的王朝就得以巩固。

明王朝建立的过程给社会生产带来很大程度的破坏,人口也大量减少,大多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农业的措施。大力鼓励农民垦荒,同时颁布一些政策来辅助,例如,在一些地方免去几年的租税和徭役,集中力量,兴修水利,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种植桑棉等,还有各种措施解决农民困难,恢复农业生产。要求“民力有限,而徭役无穷,当思节其力,毋重困之”【9】等给小民以土地安养生息。朱元璋小时给地主家干活,常受地主欺负,明朝建立后,他告诫地主富民“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则保身,毋凌弱,毋吞食,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亲族,周济贫乏,逊顺乡里。”【10】当然,封建社会的支撑是地主,朱元璋自然也明白,为了处理好这一点,他通过由农民垦荒,所得之地归其所有,来使得那些无地的流民获得土地,“郡县近城荒地授予乡民无田者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有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11】由于缺少劳动力,朱元璋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用法令限制僧道数量的增多。由于在元朝,佛教在中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朱元璋曾入沙门,也知道寺院占有大量的耕地,而和尚不劳作,这不利于生产,洪武六年十二月,他认为“释老二教,近代崇尚太过……蠹财耗民,莫为比胜。”【12】然后通过法令限制其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劳动力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明初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由恨贪到治贪

“元末农民起义结束后,民心思治,希望废除元朝的暴政,减轻赋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改善贫穷困苦的生活。”【13】且出生、成长在元末时期的朱元璋非常了解元朝政府的贪污腐败是引起农民起义至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贪官污吏恰是朱元璋最痛恨的,他曾言“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为漠然,心实怒之。”【14】正是因为他曾为“被统治者”之时受过苦,见过官吏鱼肉下层民众,因而对贪官“恨透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统治者的危机,而今作为统治者的他,治理属于他的天下,绝不能让同样的事发生。他吸取历史教训,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

洪武一朝,以重典治国。这一点在治贪上就很明显,例如,“脏至六十两以

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警心。”【15】就是说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就要处死,并且把皮剥下来,然后填上草挂起来。由此可见,治贪刑法之严峻,也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于贪官的痛恨和治贪的决心。因为朱元璋长期生活于社的底层,受尽了贪官污吏的压迫、剥削,成为其用严刑治贪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深知邪教之害——禁止秘密宗教

明朝的“明”,有一种说法就是用了“明教”的明,朱元璋曾是明教的一员。当年“韩山童自称是明王起义,他死之后,他的儿子韩林儿继为小明王,而朱元璋是小明王的部将……而后朱元璋害死小明王,继之而起,国号大明。”【16】在元末诸路起义军里,如彭莹玉的弥勒教,还有白莲教,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民间秘密发展,通过宣扬诸如“明王出世”等迷信思想来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使他们走上起义的道路。这类口号相当的具有煽动性,作为亲身经历过这些事的朱元璋自然十分明白其力量之大。当初是利用这些宗教来好召人民起义反元,而今,自己建立了大明王朝,自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的秘密宗教。“朱元璋是深深明白这类预言的,这类秘密组织的鼓动意义的。正因为他是明教徒,正因为他曾经崇奉弥勒佛,正因为他是从明教和弥勒教的秘密传播中得到机会和成功,成为新兴的统治者,他要把手创的这份产业永远保持下去,传之子孙世代,绝不许别人学他的榜样,危害他的统治。”【17】

为此,下令:“凡巫师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加以禁止。”【18】通过制定严刑峻法来禁止此类宗教在民间的传播。由此,想取缔人们心中的“精神领袖”,顺应于新建立的王朝,不再受此类宗教的煽动。为明初的各方面建设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此类宗教并没有绝迹,而是继续在民间秘密发展。但无论怎样,朱元璋对待这些宗教的态度是与其的那段经历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可见朱元璋的前期生活对他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策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转引)文伟、王俊桥.“民为贵,君为轻”——朱元璋民本思想与实践[J].晋中学院学报.2007.4

[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6

[3]文伟、王俊桥.“民为贵,君为轻”——朱元璋民本思想与实践[J].晋中学院学报.2007.4

[4]文伟、王俊桥.“民为贵,君为轻”——朱元璋民本思想与实践[J].晋中学院学报.2007.4

[5]明太祖实录(卷四九)[M].0961

[6]明太祖实录(卷二九)[M].0489

[7]叶一能.浅析朱元璋的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J].古今农业.1991.3.22

[8](转引)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3

[9]明太祖实录(卷三〇)[M]. 0532

[10]明太祖实录(卷四九)[M]. 0966

[11]明太祖实录(卷五三)[M]. 1049

[12]明太祖实录(卷八六)[M]. 1537

[13]叶一能.浅析朱元璋的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J].古今农业.1991.3.22

[14]明太祖实录(卷三九)[M]0800

[15]赵翼.廿二史劄记(二)(三十卷三.重惩贪吏)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481

[16]吴晗.朱元璋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1

[17]吴晗.朱元璋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3

[18]明太祖实录(卷五三)[M].1038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社会科学综论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单卫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与民休息;勤谨为政,躬行节俭;倡廉惩贪,严整吏治等三个方面。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带有朱元璋的个人印记。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思想;民主邦本;明朝吏治 [基金项目]此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廉政文化史?(立项编号:07JDB110)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0)04#0168#02 [作者简介]单卫华(1970#),女,山东成武人,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反贪倡廉的目的在于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确保朱氏天下的万世之基,但是,今天我们深入分析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一、朱元璋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民为邦本,与民休息 明朝开国君臣继承了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此可归结为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发端和目的。朱元璋集团大多数人经历了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深知人民群众的威力,加以开国重臣著名儒士宋濂等的引导,使朱元璋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认为:!民者,国之本也?[1],!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2]至于如何才能安民、爱民?这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经常与其辅臣刘基、宋濂等探讨的问题。刘基认为生民之道在于施仁政。朱元璋认为对施仁政不能光讲大道理,要把它具体化,真正使老百姓衣食给足,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克己清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允许欺压百姓,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由此可见,朱元璋把官吏清廉问题上升到关系民心向背和国之存亡之高度,即如他对辅臣所言,!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纵驰?[3],!人皆苦元政,不恤其下也?[4]。所以他强调统治集团只有坚持自身的廉洁,才能有助于缓解民瘼、促进生产恢复,进而确保王朝统治得以永固,避免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其在位期间,切实贯彻!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据统计,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时间里,他下诏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达七十多次。为保证农时,朱元璋还注意!简兴作,节徭役?,[5]在1382年下令:!自今凡有劳民之事,必奏请而后行,毋擅役吾民 也。?[6]在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惠民措施下,明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元末长期战乱造成的!民物凋残?的残破景象大为改观,社会日趋繁荣,吏治也比较清明。正如?明史%循吏传&所说:!自明兴至洪(熙)、宣(德)、正(统)间,民淳俗富,吏易为治。而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以循良见称。? (二)勤谨为政,躬行节俭朱元璋秉承了儒家勤政、寡欲的思想。朱元璋认为,!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7]他常与辅臣道:!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 足衣食,熙熙白皋白皋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8] ;反之,!欲心一生,则奢侈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9]。所以 朱元璋即帝位后,不仅经常告诫各级官吏要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处治思乱?,[10]切忌贪图安逸,苟且职事,而且敢于以身作则。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 笔记,待旦发遣。?[11] 真可谓废寝忘食。朱元璋的躬行节俭更是皇室群臣效仿的楷模:早在荡平陈友谅时,有地方官员上缴其镂金床,朱元璋!即命毁之?,叱问有司:!弘俭约、戒奢欲,以厌众心,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12]洪武十年大内宫殿告成,明太祖见规制不侈,不以为陋反以为乐,并进一步劝慰臣工:!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13]后来,由于明皇城所建靠近秦淮河及钟山山麓,地势低且潮湿大,朱元璋晚年尤以此为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拒绝改迁,担心!改建病民?;他甚至在内廷的空地上广植油桐树和漆树,利用每年收获的油、漆作为修葺大内营建的原料,尽可能地减轻百姓的负担。自己所用的座驾,明太祖也大加裁省,改玉制为木制,以铜饰代金饰??诸如此例在?太祖实录&中俯拾皆是,绝不能简单地看作这是朱元璋锱铢必较,而是应该恰如他自己所阐明的:!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惟恐骄盈,不可复制?,所以只有!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14]。在朱元璋亲力亲为的号召下,宫府之内一切基本求俭避奢,皇后马氏更是督率宫女早晚针缝女红为业。 (三)倡廉惩贪,严整吏治 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惩处贪官污吏最严厉、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15]的观点,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16],由此他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在洪武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建廉惩贪的刚猛作为。一方面,治峻法惩贪官。明代前期治吏之严酷,可谓历史上首屈一指。?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体现。?大诰&并不是法律条文和量刑标准,而是一种法外之法,把!法外用刑?合法化。?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刖足、阉割、枭首、族诛、凌迟等三十多种,这都是国家正式律法?大明律&所未载的。同一犯罪,尤其是贪污罪,?大诰&的处罚规定也要比?大明律&大大加重。为了达到警示教育全体臣民的目的,朱元璋还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 168 第16卷第4期 工会论坛 V ol.16No.42010年7月 T r ade Unions (T ribune Jul.2010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2) (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明.3 (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4 (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 (5) (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5 (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6 (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7 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 (9) 三、正统以后明朝政治的困境: (18) 四、结语 (23)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余兴安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正月,明朝 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承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承涂节等人, 是为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党案”飞然而,这一政治事件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几个重要政治人

物、以及三万余名与之有关的或者根本就毫无关联的生灵的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终结,而 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经过长期谋划与酝酿后的政制改革的到来。这一政治制 度变革的推行与完成实质上揭开了中国专制政制史上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政治制 度至此已臻于登峰造极。 明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推动的、以废除承相制度、更定一六部官制为中心的 政制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王,除早死的赵王祀、韩王松外,共二十三位亲王,分驻全国各通都大邑、边睡要塞。显 然,从明朝诸王的分布来看,朋朝的藩王已不是如唐宋时只食禄、不临民的享乐王了。明太 祖说得明了:“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 姓。”I1]因此,洪武时期,诸王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们不单仅有天子一等的冕服车旗邸 等,有少者三千,多者一万九千人的护卫甲士;而且还可以过问地方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doczj.com/doc/ec10579028.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 朱元璋灭掉的。然而,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 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 帝宝座的?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 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 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 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 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 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 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 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于是朱元璋 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 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 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这期间,刘福通领 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 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 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 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 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 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 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蒙古人没完没了

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朱元璋为何寻根到句容 在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民谣提及的“朱洪武”即为朱元璋,该市文化部门根据长期民间和历史调查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就在句容。为了证实此事,日前记者来到句容调查走访。 句容有个朱家巷 元、明、清时,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据说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一位多年研究明清历史的吴姓作家告诉记者,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朱元璋句容寻祖坟 因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朱家巷,所以在他的祖籍地石狮镇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石狮的周贤老人向记者介绍,朱元璋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等他做皇帝后,就带着大臣来句容朱家巷寻找祖坟。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只见一座坟又高又大,便行参拜之礼,随从当即就在山岗上立了座石碑,上刻“皇墓岗”,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地方喊白了,就变成了“王墓岗”。到现在为止,句容还有王墓岗的地名。 事实上,明洪武17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杨家墩营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是朱元璋祖乡所在而颇受重视,但自从明祖陵建成后,句容便开始遭到冷落。 事隔约150年后,明嘉靖年间,句容作为明太祖祖籍一事被再次提起,受到重视。记者翻阅了清乾隆《句容县志》,发现明嘉靖11年(1532年),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句容人王袆上书嘉靖皇帝,说句容乃皇上祖籍,其事载于圣祖碑文中,希望能得到加封。于是嘉靖皇帝便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御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得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得展开,并以一系列得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 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得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频率颇高.从语义上讲,“教化”有教育、感化得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讲,“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得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我们今天所讲得“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得一个时期,不管是教化得内容、教化得方式,依然教化得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得教化思想有着直截了当得关系.能够讲,朱元璋对教化得认识,指导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得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得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得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公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得全面展开.诏书一方面回忆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得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咨询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得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只是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得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民受时宜,家和永康.”[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是显而易见得,不管是夏商周三代,依然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一定得关系.“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2]朱元璋最推崇得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3]他认为,三代是以教化作为治国得要紧手段,刑罚则是次要得、辅助性得.这与后世得法为主,教为辅得治国方式迥然不同.“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仁义本之也.商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4]正因此,朱元璋认为,三代树立了一种模式,是后世得楷模.相反,朱元璋对汉朝得统治评价不高,认为“汉治”不如三代,全然缘故是汉朝对教化重视不够,未能“制礼作乐,复三代之旧”[4].基于如此得认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5]朱元章对明初社会风气得忧虑和不满也是他重视教化得一个重要缘故.“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6]“兵乱以后,人习斗争,鲜知礼义”.[2]朱元璋认为,元朝近百年得统治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劣得要紧缘故.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把本民族得一些落后习俗带到中原,妨碍了汉人.如明初南京“循习元氏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7].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对传统得纲常礼教不够重视,封建得礼义道德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7]“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2]到明初,人们得道德观念已极为淡薄.“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至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8]这种封建道德得沦丧,往往导致社会秩序得混乱,也不利于封建政权得巩固.朱元璋认为,要改变社会风气,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是无法奏效得,因此他主张:“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改污染之俗”.[2]即通过教育劝化得方式,宣传封建礼义道德,来达到移风易俗得目得. 关于教化得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认为,人有愚贤,但其善恶既非天生得,也可不能一成不变.“民之为恶,犹衣之有积垢,加以浣濯,则能够复洁,污染之民,以善导之,则能够复新矣.”[8]朱元璋强调教育对人得重要,认为通过教育能够使人成材,“马虽至驽,策励能够致远;木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2005年06月13日11:33:42 星期一)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doczj.com/doc/ec10579028.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 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浅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浅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摘要】:本文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民本思想在中国不同社会状态、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运用以及影响做了浅要的论述,也对民本思想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下的运用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愿景。 【关键词】:民本思想;历史发展;作用及影响;中国特色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民本思想的开端在商周交替之时,商王在国内施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人心向背,以至于在夏商两方对峙之际许多商朝的官员将士临阵倒戈,共同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自此,统治机构开始意识到“民”的真实力量,《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之弟劝诫夏康而作的诗歌。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事、国事。可见民本思想已经起源于此,思想界对国家、君、民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认识与探讨。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探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各诸侯国相继强盛,渐而取代了腐朽的奴隶制社会,而这种取代多是以诸侯之间残酷的兼并战争来

完成的。战争带来了社会的动乱,人心的不安,还带来的是更加残酷的剥削。社会矛盾日益显著,但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希图寻求解决方法的有识之士,因此在思想领域内涌现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当然这繁多的“百家”诸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也代表着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看法及阐述。其中儒家学说最具代表性,在后世产生的影响亦最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是,从秦汉之始到明清之末,儒家思想被作为官方思想一直存在于甚至统治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它的发展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民本思想的发展状况。 贾谊根据黄老思想的指导,结合儒家思想,提出了“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至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贾谊《新书·大政》)其“民本”于国的重要性,从而使黄老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组合起到了积极作用。董仲舒进而提出了“独尊儒学,罢斥百家”的理论思想建设,使原来的儒学“杂揉了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和黄老刑名等各家学说,在孔子名义下统一起来。”(《中国文学史》1册,中科院中国文学史编写组)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以仁爱,恤民为治国施政的重心,以“三纲五常”作为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来宣扬,开创了封建帝王在位统治长达52年之久的先河,而经改造后较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更被后来的封建朝代推崇和运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而缓慢发展的,民本思想始终是被动地随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一定的起伏和周期性,而这种起伏和周期性除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表现外,还客观地反映在历史时期的战乱和安定之中。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来看。多年的频繁战争,割据称雄的各大军阀集团,为其军事力量的积蓄和扩张,多不能顾及民的死活,其结果都不能有较长时的统治时代。就是欲有心安民,轻赋薄徭,也无历史条件实施政策。到了隋朝,隋文帝虽能节俭治国,也想到民的安定,民心所得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根本,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有限的在位时间,不能使民本政策长治久安。而唐太宗李世民告诫儿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此将重民视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并贯彻到施政中去,让利于民,使民能安心乐业,社会迅速繁荣起来,国家也因此强盛并雄居为世界强国之列。“贞观之治”时,达到了“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的盛世景况。到开元时,“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其以民为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更不要说最糟糕的皇帝。要说最糟糕的皇帝(或君王),也该在桀、纣、秦二世、隋炀帝及朱元璋那些不肖子孙皇帝中遴选,何至于轮到朱元璋?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对腐败表现得最为痛恨的皇帝。之所以说是表现,是因为我们无法窥知其内心,而只能通过其反腐手段来猜测。朱元璋的反腐手段极其严酷和残忍,用流行的话说,可谓“零容忍”。贪污60两白银,就要枭首示众。甚至,剥掉贪官的人皮,在人皮内填装草料,以警示现任官员。不可否认,明朝的反腐手段是最为严厉的,但是,明朝却是最为腐败的王朝。这是对朱元璋的莫大嘲讽。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便对非法、丑恶现象零容忍,但如果方法不当,也无法使其消失,甚至还会使其蔓延、扩大,千里之堤亦不免毁于蚁穴。 为何至此?因为朱元璋带头破坏了中国本来就极其稀薄的法治因素,致使明王朝的反腐是用一种只听令于具体权威(如皇帝)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去反对另一种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这种反腐手段是彻底的人治。它必然导致这样的政治格局:反腐者最有权力;进而,反腐

者最腐败,比其他腐败者还腐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腐败不可遏制,社会动乱、崩溃。 归结起来,朱元璋有几大不可饶恕之罪状。 第一,开创特务政治。从朱元璋开始,特务活动机构化、制度化,形成特务政治,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特务化、黑社会化和恐怖主义化。 在明朝之前,中国政治中就有特务行为。例如,被视为明君贤主的唐太宗就用特务来监视下属的举动,但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隐蔽的、零星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非机构化、非制度化的。但是,朱元璋将特务活动制度化、机构化、公开化了,利用东厂、西厂、锦衣卫、内行厂之类的特务机构来反腐,甚至处理政务,介入经济活动,对社会进行全面布控和渗透。 特务政治有几个特点。首先,一般地看,特务政治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它具有暴力性(军队、警察的行为也有暴力性),而是其暴力不受国家常规法律的制约。其次,特务政治的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是说特务机构干的都是坏事,特务机构也会选择性地杀一些贪官,做一些好事,但由于其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导致其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其三,因为特务机构不受法律制约,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进而不可预期。当然,这种不可预期也不是说特务政治完全没有内部的程序,而是说它不遵循国家常规法律所颁行的程序,从而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人们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哪些人采取暴力措施,进而不可预期,这种不可预期又造成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趣谈: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导语: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 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臣子,最终因为李善长的弹劾被朱元璋所杀。那么朱元璋杨宪是什么关系呢?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陷建康,杨宪投奔了他,后来杨宪就作为朱元璋的一个情报人员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非常多疑的,所以杨宪在朱元璋内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刘基曾经评价过杨宪,说他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做宰相的度量。杨宪作为一名情报人员秉持的原则一向都是,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网一人,这在现代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可见他的心胸确实狭窄。当然杨宪的存在也为朱元璋解决了很多的麻烦,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很多政要的情报都是杨宪提供的,这些情报对于打败陈友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不放心,派杨宪去追查报告情况。杨宪并不因为那个人与朱元璋有亲戚关系而有所隐瞒,最终朱元璋下定决心杀了那个亲戚。 就这样朱元璋更加信任杨宪,让他进了中书省,但是杨宪这个时候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开始无端评论,为了排除异己在朱元璋面前说臣子的坏话,那时候他非常讨厌李善长,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这个人不可用,最终朱元璋察觉了他的意图。最终李善长弹劾杨宪,杨宪被朱元璋杀死。 朱元璋凭借着杨宪成就了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终他也认清了这位臣子,最终杀了他,所以说知人善任还是很重要的。 生活常识分享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其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元璋治国思想滥杀社会控制教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其最为重要的几项政策进行分析。 一、重视民生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身经历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故在争夺天下以至创建、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把“安民”、“恤民”作为重要策略思想。他在战争期间奉行“克城以武,戡乱以仁”的原则,以严明的纪律约束部队。每逢征战,他总要明令禁绝滥杀,勿贪子女玉帛。即使对元廷宗戚,他也不许将士妄杀。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率军北伐。行前,朱元璋谕曰:“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德,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恶,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恶安民之意”。他统率的诸将领,亦多能注意这一点,如胡大海就曾说:“吾武人不知书,唯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正由于注重“安民”、“恤民”,朱元璋及其领导下的部队才能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护,尤其得到地方士绅的支持,“人心日附”,势力迅速壮大。这乃是他在十余年时间里即能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称帝之后,朱元璋在治国方面依然秉承了之一思想。 具体来看,朱元璋的“重民”“安民”、“恤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施仁政 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他说“仁义者养民之膏粮也,刑罚者惩民之药石也”、“为政者若舍仁义而专务刑罚,是以药石毒民,非善治也”。大明建初,朱元璋告诫诸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并说“人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和豪强作恶。 (2)藏富于民 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一是鼓励垦荒。他颁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规定“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

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3.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4.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A. 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 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 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 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