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者声乐学习心理因素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01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篇•经验交流几乎所有的声乐高考生、声乐爱好者、歌唱家都会经历初次演唱的紧张,严重的会不知所措,一片空白。
这种紧张因人而异,有的面部表情僵硬,有的手不自然打拍子,有的腿抖,有的忘词,有的突然不知道怎么唱,这种歌唱时的消极心理状态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给歌唱者带来蒙受委屈的痛苦和失望,从而使自己失去信心。
一、声乐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新手在琴房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这是歌唱活动中谁也无法避免的问题。
即使是专业演员、大师级歌唱家,在一些大型演出中,也时常会有类似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
专业演员、歌唱家如此,学生在登台声乐考试中也不例外,常常是不能正常发挥,有的因怯场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歌唱者在歌唱时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是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1.音乐基础差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设数量不够,质量欠佳,很多高中学生因刚刚接触声乐学习,对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生怕自己上台出丑,临场就会感到不安,产生怯场,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恐怕应该是初学声乐的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因素。
2.舞台经验缺乏初学者由于缺少舞台实践经验,往往只有琴房练习歌唱的有限表现经历,缺乏表演实践。
并且,从琴房走上空旷的舞台,表演感觉有很大不同,且又要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因此显得特别拘谨,不放松。
再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他们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
所以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束手无策。
而声乐学习是表现艺术的学习,它的考试能力的体现就是个人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进行的。
二、提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歌唱心理是声乐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歌唱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唱者是否能够以一种最佳的精神状态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在高考声乐教学中培育良好的歌唱心理,本人主要是从常规训练、习惯培养、观摩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目录一、歌唱心理概述(一)歌唱心理含义(二)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性二、不良歌唱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条件方面的原因(二)技能方面的原因(三)患得患失的心理三、良好歌唱心理的构成要素(一)饱满的精神状态(二)快乐的情绪体验(三)强烈的表现欲望四、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一)正确认识不良歌唱心理状态(二)独立练习时主动进行训练(三)在演出、比赛中获得良好心理状态五、结论摘要:歌唱实践效能与歌唱心理素质是成正比的。
因此,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有利于歌唱艺术的表达。
本文旨在对良好歌唱心理进行论述,对歌唱心理的概念和重要性、不良歌唱心理产生的原因、良好歌唱心理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都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影响希望对广大的歌唱艺术爱好者提供理论上的参考,进一步提高其歌唱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心理培养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
从心理学这一角度来看,所有音乐活动都应服从心理活动,表演者以操作自我的方式进行表演,其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转换和互动的过程。
那么,歌唱也和其它艺术一样,是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各种内外审美因素、表现、运用技巧等一系列手段,经过心理转换的整个过程传递给观众,而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因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对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
一、歌唱心理概述(一)歌唱心理含义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
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性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台艺术实践的需要歌唱艺术是表演艺术,而表演离不开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为歌唱者提供了一个检验平时训练效果最为真实有效的平台,是检验学生水平的“试金石”。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培养【内容摘要】在日常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多数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歌唱技巧的学习,容易忽略歌唱心理的培养。
文章通过歌唱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正确认识歌唱中的紧张心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三个方面的论述,简要阐释了声乐教学中重视歌唱心理培养的重要性,以期有益教学。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心理临场紧张心理良好的临场心理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对于歌唱者来说,既能确保歌唱者在每一次临场表演时发挥其正常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又能确保把临场失误减到最小程度。
根据实践和经验,美妙的歌声依靠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歌唱技巧和气息控制能力,临场心理的调控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对歌唱者来说有更重要的作用。
可见,声乐教学中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很重要。
一、歌唱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歌唱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歌唱与歌唱心理是一对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歌唱演员临场的紧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心理意识的支配下,歌唱者将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歌唱意识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进行巧妙组合,并且心理意识对歌唱者产生着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
因此,歌唱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完成的,歌唱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紧张就是人的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特有的兴奋。
歌唱者在临场前,常常产生一种害怕、不自信、犹豫的情绪,这种紧张情绪所带来的兴奋程度很强,有时会超出歌唱者的控制能力,许多歌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而不能进行自我控制,临场表现为心跳加速、手脚冰凉、身体僵硬、气息上提等,有的甚至忘词、跑调、声嘶力竭等。
过度紧张和怯场的心理状态与歌唱者的情绪和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
临场紧张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产生过程,情绪具有两极性,情绪积极的一面可以促进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一面则会阻碍人的活动能力。
因此,演唱者应当调动自身情绪积极的一面,临场前及时调整心态和情绪,消除杂念和虚荣幻想,以轻松和愉快的心情登台,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次演出。
谈谈对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塑造声乐艺术通过表演架起创作与欣赏的桥梁。
歌唱表演的心理也是影响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乐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明确除了注意临时心理的调节控制外,更应重视平时良好心理的培养塑造,并做恰当的指导,让歌曲教学的效果得以完美展示。
歌唱表演心理状态塑造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喜爱、理解的形式之一。
它是表演的艺术,也是心理支配下的活动。
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表演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有诸多的著作谈到了临时克服“怯场心理”的措施,然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仅靠临时调节就能立竿见影的,更需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塑造。
下面谈谈平时塑造良好心理状态的几个要素。
一、塑造正确的理念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声乐艺术,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表演者应该是将作品精心地再现于观众面前,以新鲜的体验和创造使自己进入角色,丰富演唱的内容,从而使观众受到艺术感染,得到艺术享受。
如果表演者表现出来的是处处卖弄、显示自己,而将深入角色、努力表现歌曲内容、追求艺术享受等弃之不顾;如果表演者盲目追随市场倾向,装腔作势,甚至为满足一些低级趣味而歪曲艺术美。
相反,如果表演者从热爱和追求声乐艺术的美感出发,为了通过演唱使自己和观众一起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一起通过声乐的形式得到艺术享受,便能充分展现艺术美。
二、保持自信心记得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其失败的原因”。
信心的基础是实力,但对水平临场发挥的如何,还需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上,他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不协和音,起初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重新演奏,可还是不对,他便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但在座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没问题。
这是他们的精心设计,考验参赛者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时能否有胆量说出。
他考虑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摘要]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培养,而容易忽视歌唱心理对教学与演唱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文章着重探讨了歌唱心理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歌唱心理培养和训练,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心理培养训练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技巧,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并最终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对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
歌唱虽然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但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的培养。
教师应根据声乐艺术的内在特点,积极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歌唱心理学的概念歌唱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声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从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及记忆等诸多方面,揭示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艺术规律,从而为声乐教师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并为歌唱者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法。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阔的学科。
二、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动导向作用。
动机具有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歌唱者的歌唱活动也是由歌唱动机推动的,只有当与所演唱的歌曲产生了内在的共性情感时,才能调动一切生理因素,为显示这一共性的抒发付出积极的努力,对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和指导机体协调具有重要作用。
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学习声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声乐学习中,不少具备条件的学生因过于内向的个性,心理素质较差而暴露出自卑、羞怯、缺乏斗志,以致厌学而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有一些尽管自身嗓音条件一般,而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经过数年的努力,却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此,比起声乐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及个性的科学引导。
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的训练中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个环节是必要、必须的。
1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因素都属于心理范畴。
心理素质既能给人带来心理障碍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也能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
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平时在台下能够演唱的很好,可是一上台情况就大变,常常会出现脸色发白、手冰凉、腿发抖、口干舌燥,演唱中出现气息上浮、节奏不稳、忘记歌词、走音里调等现象,以致影响演唱效果,真实水平得不到发挥。
这种状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紧张、胆怯等心理因素给声乐演唱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艺术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必要条件,也是使表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就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而言,我们把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活动向成功的优秀的声乐表演,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
2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声乐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歌唱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能力,在他们谈及歌唱艺术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
如意大利歌唱家卡罗索在《怎样唱歌》一书中,谈到紧张心理对歌唱者的困扰时说:“歌唱者的艰苦命运,广大观众很少知道,歌唱者有时由于极度神经质而痛苦到何种程度,以及他们在出场前如何处于舞台激动的影响。
论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能动性作用摘要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歌唱者情感的表达。
一个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者的技能得以卓越发挥往往是以崇高的人文素养和过人的气质为支点的。
这种潜在的人文底蕴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心理素质上。
本论文探讨生理因素对于声乐艺术的影响以及作用力,重点从情感、风格以及词曲创作等角度来展开,恳请方家予以指正。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因素情感情绪能动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艺术有哪些影响?如何认识声乐心理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因素?怎样建构基本的声乐心理体系?正是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触动笔者进行声乐心理因素的探析,并把握其个中情由。
一声乐演唱的外在特征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来说,都是以把声乐作品的完成形态传导给表演对象为目的的。
而且通过自己的艺术表演将声乐的美沁入千千万万人们的心灵之中,使他们在音乐的享受与熏陶之下,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激励人们去创造和享受更高质量和更有意义的生活。
古人云:“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
”是声引起了人的感情反应,人对声有感情感受。
声乐心理的外在表现首先在于词、曲的创作。
词、曲对于情感的创造与表达虽然更为抽象,但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文曲行间的或喜悦、或哀伤、或铿锵豪放、或优柔缠绵、或抑扬顿挫、或思绪万千等等,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美学意境享受。
看来不同的词、曲作者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
声乐表演者其实在表达情感时就已经把词曲的意境、基调、风格融入歌声中了。
人们通常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炽热崇高的,莫扎特的音乐是闲静优雅的,舒伯特的音乐是格外亲切的。
这些风格的形成就在于他们生活的习惯、性格及素养的不同。
孔子论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指《关雎》这个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嵇康的“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是从孔子的这两句话而来,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之情与声之表现的交融关系。
“哀不至伤”的“哀”、“乐不至淫”的“乐”从声而来,是“声有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