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1601魏雪丽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
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
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
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
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
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
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
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
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
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
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
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
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
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
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
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阁黎锦明过了中秋第二天,人家屋里的香灰都冷了,而陈家门口却更加了一番沸腾。
陈四姑娘出阁了!左邻右舍早就将这消息喧传几天了。
那一天天气很清明,屋前屋后的桂花正在吐放着馥郁的芳香,舞动着的轻烟,玲珑的山色,好像都替四姑娘抱了无限的欢意。
正堂里面一阵迅急的磬鸣,接着大门口的爆竹煮粥似的响动,和着送嫁的人们的欢叫,连几只偷贡饭吃的瓦雀子都吓的无影无踪了。
在这当儿四姑娘由伴娘从内房扶出,对亲人连哭带诉地告了辞。
最后轮到她的老寡母身边,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一身只是乱颤,哭得四围的人都有些欷歔的意思了。
“上轿上轿,马家新姑爷等得肝油也冒出了!”抬花轿的几个少年们嚷着。
他们都是从前四姑娘的玩伴,又是个个钟情于她的。
如今她脱离他们高就了,哪个又不感到一种创伤的痛楚?那个又不灰心?他们只是说这是不屑理会的事,而又舍不得离开她,只好兴奋着替她压一膀子的轿扛。
伴婆和新娘移到轿边来了。
新娘只是哭,她的妈妈也跟着哭,直待几个人将她掼进轿门。
只是她在里面哭的更热闹!一双着红绣鞋的六寸大脚一顿跺跺拍拍地蹴起来。
“看你这蛮婆好福气,这样长一双脚!”罗梅生咬紧牙关将轿门一锁的说,叫了声口号,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接着又是一阵爆竹的嘈响和哭声。
“如今世界变了,大脚姑娘行时了。
奇怪!”后面龙春叹了口气说,似乎他再也不承认四姑娘是美好似的。
的确,这是乡里少年们值得希异的事,陈家庄放足的风习,实要算四姑娘为首倡。
这大概是六七年前的故事罢。
她还不过十一二岁年纪,她的脚才由母亲严厉地限制着捆扎起来,她反抗,号叫,也不知挨了多少骂,然而她没有一天不想方法来解放自己。
“妈呀,城里的女人都放了,王四爷不说过吗?”她时时这么反复地央求,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明,马上给妈“信他那油嘴”一句驳翻了。
然而这也是她的幸运,不几天果有一位由城里回乡的姑娘,打她屋门边歇轿,那双翘在轿门外六七寸长着浅肤缎鞋的大脚给她做证明了。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教学要求:1、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联系与区别;2、重点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主要成就以及发展和影响;3、掌握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张炜《古船》,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P88联系:作家相传承;作品具有继承性的影响力区别:时代变化带来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变化二、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阶段性发展 P89鲁迅:乡土文学的开拓者,《故乡》《闰土》《阿Q正传》《祝福》《风波》等赵树理“山药蛋派”:马烽、孙谦、西戎、束为、胡正孙犁“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四大名旦”:柳青、周立波、赵树理、孙犁“四小名旦”:李准、浩然、马烽、刘绍棠“十七年”两大系小说:以战争题材为中坚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以农业集体化进程为主旨的农村题材小说(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对文革十年造成的巨大创伤的揭示,对极左思潮的追索和清算,作为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道路之艰难曲折的重要内容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汪曾琪:高邮水乡故事,《受戒》《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刘绍堂:“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蒲柳人家》《京门脸子》《瓜棚柳巷》《花街》《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二)80年代中期:P90寻根文学,探索传统文化,其精神指向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世界文化纷纷涌入打开大门的中国之际,寻找与之进行对话的本土资源;二是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予以辨析,激浊扬清。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李准:《黄河东流去》(三)80年代末:P91新写实小说,从80年代对农村的热情讴歌和对改革前景的乐观展望,向90年代以揭示干群矛盾和权力运作方式的乡村叙事的变化,以及城市的扩张对乡村中的青年男女产生极大的诱惑、召唤和迷茫。
乡土小说价值研究报告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贡献。
本文将就乡土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乡土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和人民的普遍命运。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友情等等。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乡土小说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
同时,乡土小说也节目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如分田地、官僚腐败、封建等等。
这些问题的暴露和揭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推动了社会改革的发展。
因此,乡土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其次,乡土小说反映了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乡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乡村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和不畏艰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这样的形象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奋斗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同时,乡土小说中也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光和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
这些描写让人们重新审视农村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正魅力。
因此,乡土小说在人们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乡土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文化的关怀和保护意识。
乡土小说通常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写和保护,保留了乡村人们的语言、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呈现,乡土小说使得读者对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强的意识。
乡土小说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小说在社会、人文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人们命运的真实描绘,乡土小说使得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描写,乡土小说能够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怀,乡土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象征。
也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判。
“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它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广泛的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农群众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