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基本创作主题
- 格式:pdf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3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地域文化作为乡土小说的重要背景和创作源泉,对小说中生命主题的呈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地域文化如何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生命价值的表达以及反映社会变革对生命的冲击。
一、地域文化对现代乡土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为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入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
以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为例,湘西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淳朴民风孕育了翠翠这样纯真善良、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女形象。
湘西的青山绿水赋予了翠翠灵动的气质,而当地的民俗文化则让她具有了含蓄而坚韧的性格。
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在那个宁静而美丽的湘西世界中显得格外动人。
相比之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人物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北京作为古都,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勤劳、朴实与坚韧,以及他在老北京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都与北京的地域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市井生活和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祥子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再看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品,他所描绘的山西农村人物形象充满了泥土气息。
他们的语言直白、行为粗犷,真实地反映了山西农村的生活风貌。
这些人物形象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长,其性格和命运与当地的土地、风俗紧密相连。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价值表达的影响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乡土小说中生命价值的表达。
在一些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比如在某些南方水乡的小说中,家族观念、邻里和睦等传统价值被视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乡土小说指的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现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二集导言》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归为乡土文学流派。
可以说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开创。
与鲁迅同时期也有作家描写农村的生活,比如徐玉诺。
徐玉诺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原始性的粗狂的,他的《祖父的故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口语,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把人物的心理也描写的发自内心深处。
徐玉诺很快从文坛隐退,“他应当给我们更多些。
”①相对而言,鲁迅的乡土小说则更显犀利。
鲁迅不仅写出了农村、农民的各种生活,更关心农民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农民思想的弱点及劣根性。
而这些并不是鲁迅技高一筹的地方,那么多人尊称他为精神的导师,不是因为他揭示了这些,而是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农民,充满着关爱的,聊以同情的对农民“哀其不信,怒其不争”。
鲁迅在五四高潮时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就侧重农民题材的描写。
在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就隐约有农村的影子,狂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个真正的乡村。
鲁迅的又一名作《阿Q正传》乡土的范就愈加明显了。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乡村小镇未镇的一个无业无产的贫民,他在赵老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可不管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
鲁迅写阿Q不是为了写一个让大家哈哈笑的人物,是要写一个让大家在笑中哭,笑中反省的人物。
可以说鲁迅写乡土的阿Q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名为《故乡》的小说就真正切切是鲁迅的过去梦中和现在眼中的故乡,名副其实的乡土。
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眷念,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打碎了迅哥儿的梦,刻在闰土额头的皱纹也刻在了鲁迅的心上。
疮痍的故乡,愚昧的故土,悲、慨交加。
可以说,鲁迅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抑制不住对故乡、故土的眷恋。
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三种主题书写
来自豫西农村的阎连科始终坚守乡土世界,在文坛上属于独树一帜的作家。
通过阅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可以发现苦难、权力、国民精神这三个主题尤为突出,因此本论文前三章分别论述这三种主题在其作品中不同的表现。
对苦难的叙述,阎连科不但表现了底层农民的生存性苦难,还写出了人的存在性苦难。
他批判底层农民的麻木与隐忍但同时又有感同身受的同情。
对权力的叙述,阎连科着重描述了以血缘姻亲为基础的乡村权力体系对人的影响,通过描写权力崇拜和权力滥用,表现出权力压迫下人的状态。
在对国民精神的叙述中,阎连科发掘了底层民间的“优根”与“劣根”。
最后一章论述阎连科作为一个启蒙主义作家,对传统启蒙的继承和现代启蒙的坚守。
从这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其乡土小说,从而论述阎连科在当代作家中的特别价值。
本文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生命主题作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
生命主题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从以政治为标准的意识形态化研究,到以审美为标准的文本解读,再到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都在不同意义上遮蔽或淡化了人们对生命的敏感性,以致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形成体系性的话题。
其实,生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只有真正进入了生命关注与生命思考的文学研究,才可以说真正触摸到了文学的本质。
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就更易于切入其本质,走近作者和乡土世界人物的心灵。
而地域文化包括某个地区从地理环境到人文环境,从民间流传的习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无论对本地域的民众,还是对生长于斯或者曾经生长于斯的乡土小说作家,都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乡土小说,解读生命形式,可以探索到事物的根源,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作家和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乡土小说体现出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不仅构成了乡土文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的梯次建构,对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学的内在构架作或一侧面的立体性考察。
我们确认:地域文化是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基调,乡土小说是解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态的基本范式,生命主题是切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基点,由“地域—乡土—生命”所构成的三维结构是透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
以“地域—乡土—生命”的三维结构为参照,是要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红色主流”为基调的文学史叙事模式,并在一定意义上纠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思路。
在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农民或村民的生活经历和乡情为主题,展现乡土社会、风俗民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东西。
乡土小说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乡村人物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乡土小说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
初兴起并发展成熟。
它与早期的乡村小说和新经济小说相比,更注重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岩》、《家》、《春蚕》等。
乡土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希望,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农民阶级的命运。
它批判了封建乡村的旧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并探索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尊严。
乡土小说的特点是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它追求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用朴实的语言描绘日常琐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乡土小说还注重道德教化,通过揭示农村人民的品德信仰和人性光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正义,弘扬了乡土人民的精神风貌。
总之,乡土小说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道德教化的愿望。
乡土小说通过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的呈现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乡村社会的画卷。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1. 乡土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乡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地区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乡土小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乡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真实性和鲜活性乡土小说追求真实性,力求真实地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
乡土小说也具有鲜活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情。
1.2 农民主题和家国情怀乡土小说的主题通常是与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有关的,作者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农民的刻画,乡土小说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感的追求和呼唤。
乡土小说通常以村庄为背景,刻画了乡村社会的各类人物,包括贫苦农民、地主豪绅、乡村知识分子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乡土小说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差距、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1.3 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乡土小说以情感表达为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乡土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关注。
乡土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乡土小说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作者: 杨剑龙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6-119页
主题词: 乡土文学创作;二十年代;乡土作家;台静农;乡土社会;乡土小说;鲁迅;二十世纪初;农民运动;王任叔
摘要: <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艺苑里,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开拓下,在外国文学雨露的滋润中,在乡土作家们辛勤耕耘后,绽开了一丛丛饱含着泥土芬芳的小花一一乡土小说,被称作为乡土文学。
乡土作家们在丰厚的生活根底基础上,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拳拳的乡井之情描绘着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乡土社会,组成了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纷繁多彩的世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
浅谈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者:张依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03期【摘要】文章简单回顾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然后从主题、题材、表现方法和艺术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现状,最后预测其广阔前景,是与时俱进的大时代大文学。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现当代文学;“新写实小说”【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5-0106-02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自从它诞生之时起,便一直受到广大小说家的热情关注与追捧,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成就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中国的农村题材创作是与我们的新文学同时诞生的。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名篇开创了农村写作的先河。
二十年代形成的乡土文学创作者如叶圣陶、彭家煌、许杰、台静农、蹇先艾等人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农村宗法形态的生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生存的痛苦与命运的不幸,为我们提供了题材多样、富有地方色彩的乡村风俗画面。
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我国的农村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农民与从思想上武装农民,追求社会解放、民族解放,成为当时农村题材创作的基本主题,革命的要求与政治文化构成了那一时期农村创作的文化背景。
《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解放后,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创作依然继续着农村题材创作的势头,同样地表明了社会的关切点。
《李双双小传》、《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作品都塑造了真实、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
五、六十代的前辈作家的另一贡献是,他们深入农村生活中对农民心理、情感、语言、细节的捕捉和表现,是当前农村写作所缺乏和不可取代的。
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7卷第 3期 Vol. 7 No. 32008年 9月 Sep t. 2008JOURNAL OF ZHEJ IANG UN IVERS 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 IENCE 文章编号 : 10062430322008 0320251206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方爱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摘要 :现实主义精神是乡土小说创作的灵魂。
本文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切入点来考察梳理中国当代乡土小说 ,从“史”的角度具体而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乡土小说的发展状况 ,力图发掘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由残缺渐趋多元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与当代意义。
关键词 :乡土小说 ; 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主体中图分类号 : I206. 7 文献标识码 : A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从诗经的“兴观群怨”到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倡 ,我们不难发现 ,千百年来 ,现实主义精神的倡导一直是文学创作的内核。
而对于乡土文学创作来说 ,乡土文学仅仅强调关注表象的现实乡土显然是不够的 ,它也不仅仅限于乡土性风情的展示 ,它必须具备一种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 ,关注乡土现实中真正人的生活、处境、情感及灵魂 ,具备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情怀。
在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乡土小说创作一直走着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从建国初期激情的喧嚣到新世纪对乡土冷静的瞩望 ,当代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精神的蜕变与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一、激情乡土 :理性精神的失守在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 ,乡土小说占居着相当大的数量 ,这与新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建设性质密不可分 ,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自然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投向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乡土。
新中国的成立使华夏古国处处响彻着人们欢庆的锣鼓声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洋溢着放声歌唱的高昂的情绪 ,社会主义颂歌几乎涵盖了文学的大部分内容。
我所理解之乡土小说的创作乡土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中重要的一类,有关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文学时期皆有不同作家的创作,其中不乏各时期经典作品的存在。
自小对乡村中的一切都有深厚的情感,也正因为此,故而于一些乡土题材的作品也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同时自己也正在尝试着创作属于自己笔下的算作是乡土类型的中长篇目的小说《黄土地》。
现今正好借助本文来简单谈谈自己理解之下的乡土小说创作。
一、凭空臆想写不出乡土作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一切文学创作的素材都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显现,当然这种显现可能并不直接、明显,但是它绝对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凭空地臆想出来。
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中都具有地域性这一特征,那么地域性从何而来?显然是来源于作家创作时头脑中那个客观真实存在的乡村世界,具体作家在实际创作中,又对这个乡村世界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是总体上不会太脱离于这个现实世界的原貌,毕竟没听过说某个南方乡土作家在总体的风格上体现出北方的特色,北方某些乡土作家创作中显示出南方的地域特征。
当然,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个别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一些经典的乡土小说都离不开他所取材地域的民情风俗、人物关系等等,优秀的作品不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而来,而是类似于田间地头、走街串巷的采风捕捉到的,这样才具有乡土性,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对此,也是我本人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现实取材与艺术加工上段中谈到凭空臆想不会写出乡土小说,小说的创作需要我们从现实中或多或少地选取一些材料,然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之后,使之服务于作家的创作主题。
乡土农村生活为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宝库,作家在进行乡土小说的创作中自然离不开从中摄取一些东西使之来服从于自己作品的主题。
农村生活的人们具有真诚与伟大之处。
千百年来的农业生活,造成人们性格中的坚毅、刚强。
默默忍受着自然的风吹雨打、承受着生活的生存重担,付出辛酸与劳苦,收获点滴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