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频率的稳定性(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5.85 KB
- 文档页数:10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第8单元《开启观察之旅,乐享童真童趣》一、单元人文主题:做个小小观察员二、单元语文要素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到信息,与大家交流。
2.《比尾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乌鸦喝水》则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关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雨点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而口语交际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大胆说出来。
3.本单元的教学要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现象。
【单元要素落实】1.识字与写字。
目标:认识“谁、长、短”等38个生字和6个偏旁;正确认读3个多音字;会写“比、巴”等17个字和2个笔画。
背诵《比尾巴》《风》。
活动:通过结合图片、字源等方法认识生字,并能给生字宝宝找朋友。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用词语造句。
2.诵读课文。
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自然常识,产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兴趣。
朗读、背诵《比尾巴》《风》。
活动: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关键句式。
一年级重在“读正确、读通顺”。
要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利用多种形式在充满童趣中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读懂课文。
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可以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回忆等方法来朗读。
3.口语交际。
目标:通过图片想象“运南瓜”的多种方法。
活动:先连贯地看3幅图,看懂图意,明白第二幅图中的大问号是引导我们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
再引导学生针对南瓜“大、重”的特点进行想象。
三、任务情境:做个小小观察员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基础积累性目标。
认识“谁、长、短”等38个生字和6个偏旁;正确认读3个多音字;会写“比、巴”等17个字和2个笔画。
九上《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感知塞罕坝的变迁系列活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二、通过塞罕坝涅槃和塞罕坝效益活动,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
三、通过感知塞罕坝的变迁和美丽中国我践行活动,懂得自然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难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等。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情,搜集关于塞罕坝的事例,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展示塞罕坝的美景)林海苍翠连绵,松树咬定青山,绿草如茵铺展,野花芬芳斗艳。
塞罕坝之美丽风光有天然馈赠,更多在是人类建设的伟绩。
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课堂“共筑生命家园”,见证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引出课题《共筑生命家园》(二)活动探究板块一:塞罕坝溯源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
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曾经这里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清廷鼎盛时期几乎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并列入国家典制,即“木兰秋狝”。
“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围场厅志》“松声入夜常疑雨,虫语鸣秋惯近人”。
——《塞上夜坐》“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
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
——康熙思考:你能想象怎样的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总结:学生通过感受塞罕坝的美,体会人与塞罕坝自然风光和谐之美。
板块二塞罕坝之殇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王朝国力虚弱,“木兰围场”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伐木、垦荒,以补国库空虚,后又因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原始森林、草场、河流因过度开垦而退化成荒原沙地,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第六课第二节做负责任的人教学设计第2课时做负责任的人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履行责任的代价,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难点: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远涉重洋的一封来函)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
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教师讲述: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
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一份承诺。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第2课时:做负责任的人。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不言代价与回报(一)承担责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活动一:最美孝心少年梁维月(多媒体展示材料——梁维月相关资料)5岁的时候,梁维月的妈妈不堪清贫,离家出走。
不久后,弟弟因为青霉素中毒,成了聋哑儿童。
又过了三年,爸爸在一次饮牲口时不慎摔下山崖,造成高位截瘫。
从那时起,年仅八岁的小维月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已经瘫痪八年的爸爸没有肌肉萎缩,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
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低保。
每天,小维月做好饭菜趁热先喂爸爸,可爸爸经常是吃了就吐,她就等爸爸吐完再喂,直到爸爸吃饱了她才捧着已经变凉的饭自己吃。
维月父亲因为常年卧病在床,脸上很少有笑容,她就变着法儿哄爸爸开心,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床对面的墙上。
为给爸爸和奶奶赚够药费,每个周末小维月都要去家附近的工地搬砖,一开始,对方根本不让她干,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她,搬一块砖的报酬是一分半,小维月每次要坚持搬两千块才肯回家,这样一天下来,她就能赚到30元,打工挣来的钱除了要维持家用,还要给患有脑血栓的奶奶买药。
尽管饱受生活艰辛,小维月始终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家人在一起,她说无论走到哪里就要把家人带到哪里,因为家人是她最大的牵挂。
第六课师生之间(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时《师生交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师生交往》属于课程标准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这一部分的内容。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知道怎样与老师平等交流,尊重老师,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情分析:当今社会,学生的见识较广,独立意识增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有所减弱。
再加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比较大,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
设计思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尊重老师、关心、理解老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及要求;懂得师生之间彼此尊重。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与老师交往;能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着处理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发生的冲突,真正尊重老师。
3、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尊重热爱老师,主动关心和理解老师,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难点:尊重和理解老师。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通过提问“在学习生活中,除了父母,谁与我们接触最多?”导入新课。
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引出课题。
——师生交往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我学习生活中,除了父母,与我们接触最多——老师和同学。
此环节学生明白:师生交往很重要,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一)教学相长1、学习目标白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及要求;懂得师生之间彼此尊重。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与老师交往;能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着处理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发生的冲突,真正尊重老师。
3、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尊重热爱老师,主动关心和理解老师,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来深化他们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保护环境,共筑生命家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命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2.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环境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案例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命的图片,如花草、动物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吗?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
然后提问:“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一.课标要求二.单元内容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二.单元内容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课文《最后一课》的阅读与理解,第二个课时是课文的拓展与提高。
在第一个课时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第二个课时中,学生需要根据课文《最后一课》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课文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三.单元内容框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三.单元内容框架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习《最后一课》,让学生深刻体会爱国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实施将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讲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单元整体评价将侧重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具体案例:在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一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案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本单元安排了两个内容,分别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宪法是根本法》。
主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法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法律,法律对于我们的作用,法律怎样标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根底和根据,我们要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要树立宪法权威。
每一课后有活动园,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目的:〔1〕、理解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的关系;〔2〕、理解法律的作用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理解《刑法》和《民法》的作用,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应什么法律;知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初识法律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请生说说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同学互相交流,你每天干什么,父母干些什么。
考虑:这些事和法律有关系吗?引入新课:我们日常的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要受法律的保护。
二、新课教学1、说说法律是什么?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那么。
它标准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法律规定的内容。
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比方交通规那么要遵守,要保护公物、保护环境;借人东西要还,要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奉献。
3、说说法律和学校纪律的异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
三、拓展延伸,课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2、回到课前,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哪些法律有关?3、采访家人或亲戚,理解他们的工作中都涉及哪些法律,下次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节课内容:请学生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其他同学听后做补充。
二、新课学习:1、引入谈话: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2.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四课时一教学目的:1.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二)新授例: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B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解:设应从盘A内那出盐xg放到B盘,则盘A现有盐(51-x)g,盘B现有盐(45+x)g。
列出方程:51- x=45+x生:注意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2页练习1题师:引导学生仿照例子分析列出表格(板演)分析:1分零5秒=65秒(等量关系:前半部分路程+冲刺阶段路程=400)生:体验实际问题中所渗透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四、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
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P12习题6.2.2:4题。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师生交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二)能力目标: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三)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二、重难点突破重、难点:正确与老师交往。
突破方法:“正确与老师交往”,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有效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1.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有什么作用?2.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4.师生怎样彼此尊重?5.为什么要关心老师、理解老师?……通过一步步地分析这些问题,并针对在不同板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处理;然后分别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进行归纳。
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探究新课堂(一)看漫画《记忆里的老师》导入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发挥视获取知识的渠道作用,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听课效率。
过程:1.观看漫画《记忆里的老师》的图片。
2.引出课题:师生交往。
方法2:活动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你的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导人本课,降低认知难度。
过程:多媒体呈现:“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31)。
2016年3月4日下午,龙海五中利用下午班会课时间,各年级分班级举行了师生座谈会。
座谈会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主持,形式多样,并邀请班主任、科任老师一同参与。
座谈会上,学生们大胆发表见解,畅所欲言,不少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更多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老师们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按学科做了答复,并结合本学科特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科要求,然后给学生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体现的是师生间一种怎样的场面?1.结合材料,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2 《多彩的职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多彩的职业》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职业,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择业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惑。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他们对各种职业充满好奇,但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认识不足,职业规划意识较弱。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理解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理解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选择的方向。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职业观念和规划。
3.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和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职业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规划。
3.准备相关职业的信息资料,供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不同职业的照片,引发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彩的职业》。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和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职业观念和规划。
《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不一样的你我他》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
让学生明自正是不同的每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性格、特长、爱好等等各方面都与别人不相同。
2.认识并理解“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他人,接纳他人。
2.认识并理解“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理解“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树叶、学生自画像、水彩笔、树叶便签。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玩过找不同游戏吗?教师相机出示找不同游戏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找一找这两幅图片中的不一样的地方。
2.同学们的眼光可真厉害。
即便图中的人和事物非常相似,但是她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外貌可能大致相同,但也有细节的地方不同。
我们年龄差不多,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可能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
但我们每个人又是各不相同的,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来找不同。
3.出示课题:不一样的你我他(板贴)二、新知探究找不同(一)活动一小小树叶各不同找找树叶的“不同”1.拿出课前采摘的树叶。
2.小组交流树叶的不同。
3.想一想:同一棵大树上的两片树叶相同吗?比一比,找一找。
4.师利用课件出示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让学生找不同。
从而发现,同一棵大树上的两片树叶也有所不同。
5.师小结:即使是同一棵大树上的两片树叶,也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学们,如果说班级是棵大树,那么每一位同学就像树上的一片叶子。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六章 概率初步 2 频率的稳定性(第1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一些游戏的公平性能初步地作出自己的评判。学生已接触了不确定事件,了解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学生具备了进一步探索频率的稳定性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的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并对“做数学”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频率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的过程,探索大量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频率、概率是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辨证关系,同时亦为学生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做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规律。 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经历自主探索、分组实验、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与直观性,打破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分组试验,获取数据;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训练,发展思维;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以2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准备图钉。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内容: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情景对话:以小明和小丽玩抛图钉游戏为背景展开交流,引出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不同的猜测,进而产生通过试验验证的想法。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猜测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先猜测,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得出来的。而且由此引出猜测是需通过大量的试验来验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猜测,事实上,学生对游戏的公平性进行猜测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就为下一环节用试验估算事件发生频率打好基础。同时简短对话易于快速引入新课,利于课堂环节的衔接。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三环节 分组试验,获取数据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任意掷一枚图钉,出现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两种结果,让同学猜想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同的情境,让学生来做做试验。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钉: (1)两人一组做20次掷图钉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试验总次数 钉尖朝上次数 钉尖朝下次数 钉尖朝上频率(钉尖朝上次数/试验总次数) 钉尖朝下频率(钉尖朝下次数/试验总次数) 介绍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nm 称为事件发生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 试验总次数n 2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钉尖朝上次数m 钉尖朝上频率m/n
活动目的:通过分组试验让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发现过程,验证之前的猜想.当试验的次数较少时,规律不明显,甚至与开始的猜测有矛盾,让学生动脑得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试验的次数不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把全班试验的结果都统计出来,学会进行试验和收集试验数据。分组试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形 成由大胆猜想到验证猜想最后总结规律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这一环节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发现过程有了全面地认识,通过试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频率大小,领会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发展随机观念,培养求真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频率的稳定性 第四环节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已填的表格,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小明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像,钉尖朝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结论: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钉尖朝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活动目的: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讨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初步体会用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独立处理数据.通过观察图像分析,产生初步判断.再通过共同观察幻灯片上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猜想,为回答接下来的议一议做好准备。在议一议中,学生对1,2问快速做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增长见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环节 巩固训练 发展思维 活动内容: 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 射击总次数 n 10 20 50 100 200 500 1000 击中靶心次数 m 9 16 41 88 168 429 861 击中靶心频率 m/n (1)完成上表; (2)根据上表画出该运动员击中靶心的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击中靶心的频率变化有什么规律? 问题2: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在同样条件下,大量地对这种幼树进行移植,并统计成活情况,计算成活的频率.如果随着移植棵数n的越来越大,频率mn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那么这个常数就可以被当作成活率的近似值. (1)下表是统计试验中的部分数据,请补充完整:
移植总数(n) 成活数(m) 成活的频率m()n 10 50 8 47 0.80
________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270 400 750 1500 3500 7000 9000 14000 235 369 662 1335 3203 6335 8073 12628 0.871 ________ ________ 0.890 0.915 ________ ________ 0.902 (2)由下表可以发现,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在 左右摆动,并且随着移植棵数越来越大,这种规律愈加明显. (3)林业部门种植了该幼树1000棵,估计能成活 _______棵. (4)我们学校需种植这样的树苗500棵来绿化校 园,则至少向林业部门购买约_______棵. 问题3.某厂打算生产一种中学生使用的笔袋,但无法确定各种颜色的产量,
于是该文具厂就笔袋的颜色随机调查了5000名中学生,并在调查到1000名、2000名、3000名、4 000名、5 000名时分别计算了各种颜色的频率,绘制折线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