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 格式:doc
- 大小:45.15 KB
- 文档页数:3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通才与专才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通才
和专才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但在选择学习
方向和发展领域时,很多人都会困惑不已。
那么,到底通才和专才
哪个更重要呢?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
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情况,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通才
不仅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游刃有余,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会贯通各
种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外,通才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的变化和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是指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
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该领域中做出突出的成绩。
专才不仅能够深入
研究某个领域,还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
贡献。
此外,专才还能够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通才和专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通才,因为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具有更强的综合
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专才的重要性,因为专才能够在某个
领域中做出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既
要注重通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专才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
会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谢谢大家!。
通才与专才辩论
通才与专才辩论,哪个更重要?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要探讨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通才与专才,哪个更重要?在这个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通才,还是更需要专业精湛的专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重要性。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了解和能力的人,他们可以跨界思考,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才更能够适应各种挑战,更容易获得成功。
然而,专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卓越的成就。
专才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专才更能够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引
领行业的发展。
那么,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我认为,通才与专才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通才来
拓宽视野、跨界创新,也需要专才来深入研究、解决难题。
通才和
专才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这里,我呼吁大家不要再将通才与专才对立起来,而是应该
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成为专才,同时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通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
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第1篇“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与自由表达,哪个更重要?”正方:个人信息保护更重要反方:自由表达更重要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与自由表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个人信息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自由表达是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以下辩题: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与自由表达,哪个更重要?二、辩题分析1. 正方观点:个人信息保护更重要(1)保护个人信息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受损、财产损失、名誉损害等,严重时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2)保护个人信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诈骗、网络犯罪等违法行为泛滥,破坏社会秩序。
(3)保护个人信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是重要的资产,保护个人信息有助于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反方观点:自由表达更重要(1)自由表达是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方式。
(2)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自由表达,人们可以分享思想、交流观点,促进社会创新。
(3)自由表达有助于监督政府、揭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辩论过程1. 开场陈词正方:我们认为,在当前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远大于自由表达。
保护个人信息是维护个人权益、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反方:我们坚信,自由表达是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2. 攻辩环节正方:我们承认自由表达的重要性,但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更高,保护个人信息显得更加迫切。
反方:虽然个人信息保护重要,但自由表达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保护个人信息而限制言论自由。
3. 自由辩论环节正方: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保障自由表达。
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加密个人信息,确保其在表达过程中不被泄露。
通才与专才辩论英文回答:As a well-rounded individual who has cultivated a diverse range of skills and interests, I believe that the generalist approach offers several distinct advantages over specialization. While specialists possess an unparalleled depth of knowledge in a specific field, generalists are equipped with a broader perspective that enables them to connect the dots, synthesize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approach problems with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In today's rapidly evolving world, where industries are converging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at an unprecedented pace, adapt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re highly prized traits. Generalists are known for their versatility and capacity to learn newskills quickly, making them highly valuable in a job market that demands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growth.Moreover, generalists often possess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which allows them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seemingly disparate fields and identify opportunities that specialists might overlook. By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generalists are often able to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create groundbreaking products or services.Of course, specialization also has its merits. Specialists are highly skilled in their chosen field andcan often provide unparalleled expertise and precision. However, in a world where knowledge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disciplin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I believe that the advantages of a generalist education outweigh those of specialization.To illustrate my point, let me share a personal example. As a student majoring in computer scienc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a wide range of courses, including psychology, economics, and history. While my coursework in computer science provided me with a strong foundation in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field, it was the exposure to other disciplines that truly opened my eyes to thepotential of computing.Inspired by my psychology coursework, I becameinterested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our lives. Drawing on my knowledge of economics, I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market dynamics and consumer behavior when designing new products. And through my study of history, I gained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ways in which technology has shaped human societies throughout time.By combining my technical skills with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world around me, I was able to develop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omputing. This perspective has allowed me to contribute to projects that have a real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from developing educational software to creating accessible technologies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In conclusion, while specialization has its place incertain fields, I firmly believe that a generalist approach is better suited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By embracing a broad range of skills and interests, we empower ourselves to become more adaptabl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at an ever-increasing pace, the ability to think across disciplines and connect the dots will be more valuable than ever.中文回答: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培养了广泛的技能和兴趣,我认为通才方法比专业化有几个显着的优势。
第1篇题解: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
在大学生活中,社会实践和学业成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还是应以学业为重,这一问题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特举办一场大学辩论赛,以正反双方的观点展开辩论。
二、辩题解析1. 正方观点: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1)提升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2)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3)促进学业发展: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2. 反方观点: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1)学业是基础: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打好基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学业压力大:大学生在学业上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繁多、考试压力等,若过多参与社会实践,可能会影响学业成绩。
(3)实践经验有限: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有限,过多参与社会实践可能会影响学业成绩,导致实践经验难以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辩论赛流程1. 开场陈述:正方和反方各派一位辩手进行开场陈述,阐述各自观点的立场和理由。
2. 对辩环节:双方辩手进行对辩,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论据。
3. 自由辩论:双方辩手进行自由辩论,无固定顺序,围绕辩题展开讨论。
4. 总结陈词:正方和反方各派一位辩手进行总结陈词,总结各自观点,强调论据。
5. 评委点评:评委对辩论赛进行点评,指出双方优点和不足,宣布最终结果。
四、辩论赛准备1. 辩手选拔:通过选拔,确定正方和反方的辩手,确保辩手具备一定的辩论能力和专业知识。
2. 研究资料:辩手需对辩题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为辩论赛做好准备。
3. 模拟辩论:组织模拟辩论,让辩手熟悉辩论流程,提高辩论技巧。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通才与专才”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通才和专才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在选择学习路径和职业规划时,我们往往需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
我将代表通才一方,为大家阐述通才的重要性。
首先,通才能够让我们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技能。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仅仅依靠专长可能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
而通才则能够让我们更容易地适应新的挑战,因为我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其次,通才能够培养我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才不仅仅是对各种知识领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联想和交叉应用,产生创新和突破。
另外,通才还能够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而通才能够让我们更容易地与他人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作。
最后,通才能够让我们在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在职场上,通才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因为他们能够胜任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更容易获得升职和加薪的机会。
因此,我认为通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培养通才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谢谢!。
【辩题】大学生学习应当以专为主大学生学习应当以专为主(一辩辩词)(5 min)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曾经我们十余年的苦苦奋斗,换来了“天之骄子”的殊荣。
立身于这充满希望的象牙塔中,对你我来说,学习,应当以专为主,还是以博为主,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
首先一起来认识今天的辩题。
大学只有短暂的四年,我们拥有着十分有限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因此在大学期间,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特殊使命。
大学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应当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学习过程中应当以专业方向为主导,学习方式上应当专一专注,学习目的上,应当将自身培养成学以致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面,一起关注“应当”这个词。
应当,即应然的状态。
也就是说,一件事务应该呈现的状态,而不是被迫的状态。
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所以没必要花那么多精力专注于专业学习。
殊不知,这却是因为当今社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还有许多有待于继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而不是大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错。
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一旦这一社会问题得以解决,那么那些最先找到理想岗位的人,必然是精通于专业学习的人。
专,即专注专心;博,即博闻博识。
今天我方观点认为:大学生学习应当以专为主,理由有:第一,以大学生这一主体来看,现行大学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学习以专为主。
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都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所以大学生学习,需要,也必须首先完成专业的学习。
第二,从专与博的关系来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双方互为基础,缺一不可。
专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引导着博的内容、范围与方向。
人人皆博学,专者各不同。
大学生学习应当以专为主,以博为辅,通过点的深入,达到面的扩展。
日积月累、触类旁通,才能达到博大精深。
第三,从社会分工的需要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各行各业都必须拥有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行家里手。
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
通才与专才辩论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通才与专才
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能力和知识的人,而专才则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那么,
到底通才和专才哪个更重要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具有广泛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游刃有余,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通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创新和跨界合作。
此外,通才也更容易获得全面的教育,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个人
素质。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深厚
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该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才对于解决特
定问题和应对特定挑战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此外,专才也更容易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成功和成就,获得更
高的专业地位和报酬。
在我看来,通才和专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通才型人才,他们既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又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培养通才型人才,让他们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才和专才各有其优势,但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通才型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广泛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通才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新力。
谢谢!。
专才与通才辩论稿-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精学还是博学和通才(全才)还是专才这个辩题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所以你可以将下面的辩词作为参考.不仅有你方的观点和内容,连反方的东西都有,这样对你来说可以事先知道对方的攻辩点了...哈哈...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4场的辩词,希望对你有帮助正方:中国人民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一辩立论阶段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
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
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
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
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
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通才与专才辩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通才与专才”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通才和专才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哪一个呢?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了解和能力的人,他们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游刃有余。
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他们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此外,通才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中做出卓越的成就。
专才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能够更好地深入研究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
此外,专才还能够更好地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通才还是专才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通才。
通才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此外,通才还能够更好地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通才,让更多的人成为具有广泛知识和技能的通才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通才和专才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通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广泛知识和技能的通才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以专为主可以紧扣大学生学习应以专为主的主题,引经据典,从社会急需专业型人才、大学生精力有限和“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博为主可以将学习的概念从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拓展到学做人,学能力的广阔领域,认为学应该以博为主,而不该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点。
以专为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以技能为主导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型人才,社会呼吁专业型人才。
专业型人才能使你拥有一份过硬的技能,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激发内在的潜能,引爆思想的火花,能让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奔于左而目不瞬,从容应对事情。
古典学家亚当*斯密有过这样一个论述:过去制造扣针采取的是一包到底,也就是所谓的“博”,但一人一天最多生产二十枚针,后来把制造全过程分解为十八道工序。
由10个工人负责一到两道工序。
日产量猛增到4800枚,人均劳动生产率一跃为原来的24倍。
从这个角度得知,只有专业技术型工人才可以胜任,而把创造过程分解为8道工序,10名普通工人经过针对性培训就可以胜任,这等于10倍于过去的就业机会。
这实际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多能型”人才固然可贵,但各方面问题都依赖于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对方辨友难道不觉得工作压力大,会造成过早衰老吗?再者,会使中国就业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
我们大学生有着特殊的使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以专为目标,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即使播下了以博为主的好愿望,恐怕收获到的也只能是面面俱到却流于空泛,流于浅薄的知识。
一种学识只有到达一定程度后才会结果,只有那些钻研精深的学识才能成熟,没有结果甚至不会开花的学识,能否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是否对个人和社会有用?同学们,大学四年,不多也不少,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以博为目标,究竟能掌握几门学识?要掌握好多门学识,在大学期间能否实现呢?而如果每一类都只是初涉其中,难道这样子对方辨友也认为是博学吗?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我们国家的古人说,修身齐家首先要国与治之,国与治之首先要正心诚意,请问对方辩友,以博为主的话那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心如何正,意如何诚呢?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尤其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做为大学生有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已经选择了要在烟波浩淼的知识海洋之中进行遨游,我们就必须以专的目标注重方法的培养;我们已经选择了要在众多的强手之中搏击,就必须以专的精深作为我们的中流砥柱。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是“通才与专才”,即在人才培养方面,是更重视通才还是专才更为重要呢?我将代表通才的观点进行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通才具有广泛的视野和综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通才更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因为他们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其次,通才培养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通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而专才可能会因为过于专注于某一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个人能力的不平衡。
此外,通才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中,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单一专业的人才。
通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重视通才。
通才具有广泛的视野和综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通才的培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专才和通才的辩论会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专才?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4场正方:中国人民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一辩立论阶段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
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
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
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
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
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通才专才的原辩辞正方一辨: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题目。
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
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
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备某专业知识特长。
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领域技能的人。
吃得开:指更需要,行得通。
专才、通才,何者在这个社会上更吃的开,那就要看何者构建了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我们说专才比通才吃的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首先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是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知识技术的专深、社会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需要的要求。
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才,来构建成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在社会上自然更吃的开2、专不等于狭隘,专更加不是一蹴而就。
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拔尖的专才,好比只有在宽广、厚实的地基上,才可能建筑起高楼大厦。
3、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
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家门,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
中层次专业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设计品开发的专门性人才。
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
综上,我们认为专才构成了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更加吃得开。
同时,我们提请对方辩友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的现实性,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就业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少数的天才和全才。
我们希望成为天才,我更愿意用聚焦法则,让我们具有一技之长,来贡献社会的主体力量。
2、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并能应用在所在岗位之中,简单的说,会打篮球的程序员依然是专才。
3、通才不是凭空产成的。
一杯水倒在两个杯子里,就只剩半杯,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在一下的比赛中,说多一种技能又多好,有得必有失啊4、就业上,对于我们刚接触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才是社会的主体,一味的追求通才,只会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疏才。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通才与专才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通才和专才都是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选择人才时,到底是更倾向于通才还是专才呢?在我看来,通才更胜一筹。
首先,通才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游刃有余。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为他们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而专才则可能因为过于专注于某一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
其次,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才能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
而专才可能会因为过于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知识,而难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
最后,通才更适合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在当今社会,企业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懂一门技能的专才。
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需求,更容易获得职业机会。
综上所述,通才在当今社会更具优势。
通才具备广泛的知识和
技能,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适合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才的培养和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谢谢!。
通才与专才辩论修订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通才与专才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通才和专才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究竟哪一种更有价值,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我代表通才一方,将从多方面阐述通才的重要性。
首先,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如果一个人只擅长某一领域,一旦这个领域发生变化,他就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而通才则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积累,更容易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降低失业的可能性。
其次,通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如果一个人只擅长某一领域,很可能会在解决问题时束手无策。
而通才则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最后,通才能够更好地拓宽人的视野。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通才在当今社会更加重要。
通才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更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拓宽人的视野。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通才教育,为人才培养注入更多的通才元素。
谢谢!。
通才与专才辩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要讨论一个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话题——通才与专才。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专才则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在当今社会,通才和专才都有其重要性,但究竟哪一种更为重要呢?让我们来展开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重要性。
通才的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游刃有余。
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多种情境下解决问题。
此外,通才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跨学科的交叉创新。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通才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专才也同样具有其重要性。
专才在某个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该领域内取得更大的成就。
专才的深厚专业知识是推动领域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在许多领域,需要专才来进行深度研究和创新,而这些专才的贡献对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通才和专才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需要通才来促进不同领域的交叉创新,同时也需要专才来进行深度研究和创新。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人才,让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某个领域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通才和专才都具有其重要性,我们不应该排斥其中的任何一种。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人才,让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某个领域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
通才与专才辩论修订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是“通才与专才”,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辩论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成为通才还是专才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通才的人通常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乐趣。
此外,通才的人也更容易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样的技能。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是指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专才通常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某个领域,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专才还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那么,通才和专才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认为,两者都是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通才和专才共同发展。
通才能够带来创新和多元化的思维,而专才则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培养自己的通才能力,也要在某个领域中深耕细作,成为专才。
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通才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应该为那些对某个领域有特别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专才。
总而言之,通才与专才都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兼顾两者,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谢谢大家!。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通才与专才这
一话题展开辩论。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而专才则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那么,哪
种才能更具优势呢?让我们来进行一番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游刃
有余,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变和复杂。
通才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不同领域的人,促进跨学科的合
作和创新。
此外,通才也更容易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培训,能够更好
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该领域内取得更大的成就和突破。
专才们能
够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某一领域,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专才也更容易获得深入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能够更好地
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就。
在我看来,通才和专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
我们更需要的是具备通才与专才双重优势的人才。
通才能够为跨学
科合作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而专才则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在广泛学习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实现通才与专才的有机结合。
总之,通才与专才各有其优势,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培养更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谢谢!。
立论 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 Hutchins) 指出:没有充分的通识教育做基础,专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 2、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构成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密切相关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3.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无论对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它实际是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攻辩问题
1.既然对方辩友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 ,那么请问美国大学大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先集中修习通识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学校,请问您怎么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前面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真思考个人和学科的关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学科的机会,培养自己更全面地看待知识、更正确地对待生活的观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看待世界的功能之一。高校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中去学习,当然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其成绩来决定 自由辩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曾指出:“如果专家受过广泛的教育,那么,必要时他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新课程。所以大学应反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前苏联而来,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知识狭窄;灵活性不足,通识科目种类单调。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本科教育中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招致的缺陷: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变通性不足,适应性差;创造性不足,工作能力低下;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心智、个性发育不良。究其原因乃是,僵化、教条的体制或多或少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违背了人性至美的原则,也违背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的古训,它偏离了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而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6]。 我国所有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本科教育,而在美国,只有本科特别优秀的人才能考入这两个学院,因为它们考分非常高,这样一来就一箭双雕、两边都可以保证:只有本科通识教育学得好,才有可能考入法、商学院;同时也保证了进入法、商学院的是通识教育中付出努力比较大、天资可能也比较好的学生。 我们谈通识教育,我觉得一方面通识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现实,现代社会有很多和传统社会不一样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按照从前的那一套。通识教育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性问题,是针对现代社会特有的问题而制订的 、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如欧内斯特、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克拉克?克尔(Klark Kerr)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和社会发展日趋专业化影响下,知识已经处于分散、零碎的状态,这严重违背了整体知识观原则,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大学应该树立整体知识观思想,构建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教会学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要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使学理、学工的学生懂得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也懂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促进文理知识的融合。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理交叉学科的学习,突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要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7]。 (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种文理分割的结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够。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 3、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法的客观要求。大学的培养 目标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 识、博雅精神的人才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 衡。但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势力。教师和学校的声望都 来自专业,学生求学的动机也为职业做准备,通识课程常被视为广博空疏,不切实际而受到 贬低。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动力源泉。 哈佛大学的传统是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它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学生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