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玉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8.62 KB
- 文档页数:2
古玉摩擦论古玉摩擦论古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玉摩擦论是对古玉制作工艺和特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
通过摩擦古玉的方式,可以观察和了解古玉的质地、光泽和纹理等特征,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下面将从古玉摩擦的方法、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古玉摩擦是一种常见的鉴别古玉真伪的方法之一。
通过用手指或布料等材料摩擦古玉表面,可以观察古玉的反应,判断其质地和特性。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因此在古玉鉴定中被广泛使用。
古玉摩擦的原理是基于古玉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古玉具有较高的硬度,一般在6到7之间,相对于普通的石头来说较为坚硬。
因此,在摩擦过程中,古玉表面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磨损或划痕。
另外,古玉的质地通常较为细腻,摩擦时会产生一种光滑的感觉。
而如果古玉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则摩擦时会感觉到明显的不平滑。
通过古玉摩擦可以判断古玉的真伪和价值。
首先,古玉的质地和光泽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
真正的古玉通常质地细腻,光泽自然,摩擦时手感柔滑。
而假冒的古玉往往质地粗糙,光泽不够自然,摩擦时手感粗糙。
其次,古玉的纹理也是判断其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真正的古玉往往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花纹,摩擦时可以感觉到纹理的变化和层次感。
而假冒的古玉往往纹理模糊,摩擦时感觉不到明显的纹理变化。
除了判断古玉的真伪和价值,古玉摩擦还可以观察古玉的特性和风格。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古玉制作工艺和风格各有不同,通过摩擦可以感受到古玉的特殊质感和风格。
例如,商代的古玉多具有朴实厚重的特点,摩擦时可以感受到其沉重和稳定。
而汉代的古玉多具有精致细腻的特点,摩擦时可以感受到其光滑和细腻。
古玉摩擦论是一种研究古玉制作工艺和特性的重要方法和理论。
通过摩擦古玉的方式,可以观察和了解古玉的质地、光泽和纹理等特征,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古玉摩擦不仅是一种鉴定古玉的工具,更是一种了解古玉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通过对古玉摩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浅谈我国古代各时期玉器雕刻题材的发展及特征【摘要】古代玉器雕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唐宋明清时期,古代玉器雕刻题材不断发展,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多以动植物为主题,简约粗犷;商周时期则出现了更加细致精美的玉器雕刻,多以神兽纹饰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雕刻则呈现出更多的人物题材,寓意深刻;秦汉时期的玉器则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题材,更加注重装饰性和实用性;唐宋明清时期的玉器雕刻则融合了前代的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玉器艺术。
古代玉器雕刻题材多样,审美特征独特,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玉器雕刻、发展、特征、历史价值、中国文化、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明清时期、多样性、审美特征、影响。
1. 引言1.1 古代玉器雕刻的历史价值古代玉器雕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古代玉器雕刻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得失。
通过玉器雕刻,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传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古代玉器雕刻所展现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技巧也是无法小觑的。
古代玉器雕刻匠人为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常常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掌握精湛的雕刻技艺。
他们的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古代玉器雕刻还承载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玉器雕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势,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玉器雕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玉器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珍贵的工艺品和艺术品。
自古至今,玉器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宝,被誉为“石中之王”,寓意着吉祥、美好和永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被用于祭祀、礼仪、婚嫁等各种场合。
浅谈古玉鉴赏的艺术作者:李强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中国自古崇尚“玉”,并且是世界上发现古玉最多的国家,玉文化在中国绵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的致密温润,且赋予了玉更为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
当今古玉研究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古玉器的鉴赏。
民间的收藏,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伪作。
如果是真正的古玉珍品被定为赝品,让文化埋没了,则十分可惜。
古玉鉴赏不仅仅是辨证故宫博物院或各省文物馆的既存玉器,面对没有出土报告,没有任何资料,来历不明的传世古玉器,我们不仅要去断代,还要辨认它的真、伪、好、坏、这,才叫鉴赏。
因此,我们应该把好古玉鉴赏这到关!而究竟什么是古玉鉴赏?如何正确的鉴赏古玉?正如本文的标题,本文以汉代螭纹玉器的鉴赏为例,通过对螭纹玉器形制艺术风格、琢玉工艺、玉材审美的研究,论述了古玉鉴赏活动是审美的艺术,是一门领略、验证、筛选和评估的艺术,是对古玉器上微妙的种种印象或区别的感悟。
关键词:古玉鉴赏鉴赏的艺术螭纹玉器汉代玉器绪论中国-美玉之国,在玉器的生产、使用及其内蕴的文化价值方面,世界上迄今没用哪个国家能够与之匹敌。
在长达万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玉国春秋。
古玉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是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审美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
古玉鉴赏的源流,可追溯到两宋时期。
金石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得到空前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鉴鉴赏队伍。
北宋学者吕大临是宫廷中的专职文物保管员,也是宋代著名的文物鉴赏家。
他所编辑的《考古图》(十卷)所收铜器二百一十件,玉器十三件。
每件器物均绘图,并记录出土点及鉴定意见。
文物鉴赏与学术融为一体,这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的文物研究开了先河。
晚清吴大澂,他依照《周礼》研究传世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及其功能,其代表作为《古玉图考》,对古玉鉴赏作出了重大贡献。
探讨中国古玉鉴定方法近年来古玉的高仿水平在不断提升,造假者对前人古玉鉴定的相关理论了如指掌,这就给古玉的辨伪工作造成了困难,导致不少博物馆与收藏家不敢问津古玉,甚至怀疑一切古董,也有片面扩大肯定高仿品的现象。
面对高仿技术不断提升的现状,很多旧式的古玉鉴定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古玉发展的形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古玉市场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原有的古玉鉴定理论基础上,针对不同仿品的特点,进行客观、科学的鉴定,不能仅依靠主观性推理与猜测去进行真伪鉴定。
因此本文将对当前中国古玉鉴定方法进行论述:一、通过工艺痕迹进行鉴定古玉加工工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古代手工和半自动化的工艺,主要指新石器时代到清朝以前;第二,近代出现的电动砣具的工艺和砂袋,同时还包括棉布和麻布轮砣,解玉砂与兽皮轮砣工艺等,这些工艺的特点是钻孔多属于喇叭状(图1),而其长孔多通过对钻而成形,其孔表现为中细状,其两端比较大,在壁孔上可以看到粗细不均等的螺旋状纹路(图2),而且其表面较为光滑(图3)。
而机械孔壁较为规整,但是其孔壁的螺旋纹不及机械孔壁均等。
就抛光来讲,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候,多使用兽皮和解玫沙等(图4)。
在十倍或者二十倍的放大镜之下能够观察到一些粗次不均,但是比较顺畅的凹线,也会存在并无章法的凹线(图5),其与机械抛光和仿古抛光比较均等的平行凹陷相互区别。
此种工艺对于古玉真伪的鉴定非常重要,也是其主要的鉴定方法之一,这种鉴定方法需要结合放大镜来进行。
二、利用氧化原理鉴定氧化鉴定是古玉鉴定比较重要的方式。
氧化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空气和水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之间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其表现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由于其钙化程度不一产生鸡骨现象(图6)。
第二,蚀孔和蚀斑现象。
第三,由于氧化严重而成粉状。
以矿物学的角度来看待玉器,其质地的致密程度不尽相同,会夹杂部分杂质,在长期化学作用之后,其质地较弱的部分,由于侵蚀在表面会出现小洞,表现出口小腹大的状态,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从孔内看到由于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结晶体,还在闪着亮光,这种特征当前没有一种仿制技术可以仿造(图7)。
解读中国古玉探索文明起源.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
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
解读中国古玉探索文明起源--徐强我国的古代玉器从问世至今,已经有7000年--8000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识玉、爱玉到崇玉、祭玉无不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礼制以及所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人们深信,玉石是集天地之灵气而生成,所以由此制成的玉器则能够与神相通,并能够给人带来好运或得到最有效的安全保护。
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的沈阳新乐文化和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较简单的玦、环、匕类小的饰物,说明我国的原始先民已经对玉有了足够的认识。
到距今5000-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出现,将玉器制作的重要意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而引发前所未有的崇玉热潮,中华文明已不再是初露曙光,而是已经阳光普照。
要说我国历史上的制玉高峰,无论其规模,还是玉器的造型艺术以及文化内涵,当以红山文化时期最为辉煌。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文化,又称为草原文化。
它主要创作素材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
在创作风格上,或具体或抽象,或圆雕或镂空,或独立或复合,或柱状或板状,尤其追求神韵与意境。
人们称,红山文化是神秘的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其朴拙的艺术造型,独特的琢磨工艺,扑朔迷离的涵义,正是红山文化的魅力所在。
朴拙,并非不成熟的表现。
恰恰相反,朴拙,正是造型艺术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简练的线条,质朴的造型所达到的正是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博大精深的艺术意境。
红山文化对我国后来的玉器制作与发展,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红山文化玉器,很少有实用器,大部分为祭器和用以辟邪佩器。
这些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已不仅仅出于审美的要求,而是出于对神灵的崇拜期望。
从红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神庙与祭坛来看,红山先民已经进入一个全神的世界,神灵甚至无处不在。
古代玉器考古学玉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瞩目。
古代玉器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工艺的结晶,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
对古代玉器进行考古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还可以探索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第一章古代玉器的历史背景古代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时期。
主要制作工艺包括敲击法、磨砺法和钟乳洞法等。
古代玉器的类型繁多,包括玉雕人物、玉瑗、玉琮、玉璜等。
其中最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是玉玺,它不仅是古代玉器中的瑰宝,也是古代权力象征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古代玉器的考古发现古代玉器的考古发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古墓葬中。
通过对这些古墓葬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在湖北的一个古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精美的玉琮,它的纹饰非常精细,代表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审美观念。
第三章古代玉器的艺术特点古代玉器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造型、纹饰和材质等方面。
首先,古代玉器的造型精美,既有简约的几何造型,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次,古代玉器的纹饰繁多,包括蚣、龙、凤、云纹等。
这些纹饰既受到自然界的启发,也与古人的宗教信仰相关。
最后,古代玉器的材质讲究纯净、细腻,光泽艳丽。
这主要得益于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艺。
第四章古代玉器的价值与意义古代玉器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等方面。
首先,古代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玉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最后,古代玉器的鉴赏和收藏,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结论通过对古代玉器的考古学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玉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工艺水平,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古玉学堂:从几件出土古玉说起,浅析战汉古玉熟透了的感觉!老熟感,是玩古玉者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对于战汉古玉,人们常常用熟透了这个词来形容它的老熟。
那么,熟透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以下几件考古发掘出土的战汉古玉来分析。
一是胶质感强。
就是玉质好像果冻、胶水凝固而成的感觉,与新玉相比石性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现象成因不明,也许是古代人们所选的玉料本来就是带有胶质感的,也可能是玉质经过两千年老化形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盘玩、埋藏等原因造成的,但不管原因如何,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卮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泡钉曾侯乙墓出土龙纹玉珩以上这三件战汉古玉胶质感就比较强,类似的情况在战汉古玉中比较普遍。
这种玉质,弹性似乎更足,薄一些的玉器能弹出金属之音,偶尔掉到地上能弹起来很高却不致于损坏。
二是通透感强。
通透感比较强,也是战汉古玉一个常见现象。
许多时候,一些朋友把真的战汉古玉看作青海料仿古,原因是因为其通透感比较强。
但实际上,这种战汉古玉的通透感与青海料的水透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青海料的透,是一种嫩嫩的透、水水的透,而战汉古玉的透是一种带有胶质感、油质感的透。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韘形玉佩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剑珌海昏侯墓一方玉印出土时的照片三是乳酪感强。
就是玉器看上云像一块乳酪一样的感觉,就连一些沁色、皮壳都像乳酪的皮一样。
这种现象在战汉古玉中也比较常见,看上去软软的,实际上硬度没有太大变化,划玻璃时有一种吸附于玻璃这上的感觉,十分轻松。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南越王墓出土承露杯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双凤玉饰再看几件玉表皮壳较厚的战汉古玉,活像乳酪表面干了,结了一层壳。
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双龙玉珩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出脊玉瑗南越王墓出土出廓玉璧四是反光柔和感强。
战汉古玉常见玻璃光,这种光感很亮,但却十分柔和,与新玉刺眼的贼光不同。
关于古玉玻璃光,后面将专题进行介绍。
交易担保微拍堂清代白玉扳指 Mini Program。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古玉知识点古玉,又称为玉石,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瑰宝。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被誉为“中国的国石”。
古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广泛用于工艺品、装饰品以及各种礼器中。
本文将从古玉的定义、种类、制作工艺等方面来介绍古玉的知识点。
一、古玉的定义古玉是指中国古代玉石文化中的玉石,主要包括玉璧、玉璜、玉珮、玉佩、玉鉴等形制。
它们不仅是古代人们的装饰品,更是象征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玉器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古玉的种类古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玉璜、玉璧、玉珮、玉佩、玉鉴、玉琮等。
其中,玉璜是最常见的一种古玉,它呈圆环状,通常由粗糙的原石经过琢磨、打磨而成。
玉璧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形状为圆盘状,中间有一个圆孔。
玉珮则是一种形状扁平的玉器,多用于装饰衣物。
玉佩是一种吊坠状的玉器,通过绳索或链子系于脖颈,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三、古玉的制作工艺古玉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主要包括开料、雕琢、打磨和镶嵌等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玉石原料,然后进行开料,将玉石切割成所需的形状。
接下来,雕琢师傅会用各种工具对玉石进行雕刻,赋予其不同的纹饰和造型。
然后,进行打磨,使得玉石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如果需要,会进行镶嵌工艺,将其他材料与玉石结合在一起,增加玉器的装饰效果。
四、古玉的鉴别方法对于古玉爱好者来说,鉴别真伪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听声和手感。
首先,通过观察古玉的纹理、颜色、透明度等特征来判断其真伪。
其次,用手指敲击古玉,真玉的声音应该清脆悦耳。
最后,手感也是判断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真玉的手感应该温润细腻。
五、古玉的保养方法为了保护古玉的完好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避免与尖锐物品接触,以免刮花或破损古玉表面。
其次,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古玉变质。
最后,定期用软布擦拭古玉表面,保持其光洁。
综上所述,古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研究(可编辑)摘要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
这之后的玉器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神秘的光环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一世俗化发展阶段。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玉文化极为发达的时期之一,无论从用玉制度以及玉器的造型、纹饰和技法上,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厂”两汉玉器大多出土于墓中,尤其是诸侯王墓出土为多,因此了解两汉玉器,就必须了解诸侯王墓出土的玉器。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两汉玉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器物的用途、命名、使用制度等进行了许多专题探讨,但很少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两汉玉器进行分析。
本文试以考古出土的两汉诸侯王墓玉器为资料,运用考古学方法,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两汉诸侯王墓玉器的出土情况第三部分则是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诸侯王墓出土玉器进行分型分式,并加以综合分析,概括出各类玉器的特点第四部分对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再从上述型式分析中总结出两汉玉器各期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并进而分析其典型纹饰的各期特点第五部分则是从以上分析中得出两汉诸侯王墓的用玉制度,主要从诸侯王墓的形制、玉器在墓中的出土位置以及玉器种类、组合等方面,尝试对用玉制度加以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第六部分为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进行总结分析,从玉器纹饰、造型、技法等角度讨论其时代风格,并以葬玉在墓中的位置、组合等方面为主要依据,对用玉制度进行探讨,理清两汉玉器的发展进程,概括出时代风格。
以考古发现的诸侯王墓玉器为基础,总结两汉的用玉制度,并结合文献进行考证,以促进对两汉玉器和葬制的研究。
关键词两汉诸侯王墓玉器艺术风格用玉制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研究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研究舀两汉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从用玉制度以及玉器的造型、纹饰和技法等方面,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玉器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致。
玉的本质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玉具有比石更多的优良品质,因此,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玉与石的差别。
距今1万多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细石器时代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及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玉制的原始工具,被学术界公认为揭开玉器史序幕的先驱。
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捕鱼等原始生产方式,这是先民们创造的得以定居生活的物质条件。
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玉器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被人们所崇尚与崇拜,其产生也成为必然。
玉器的成熟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象征着王权、神权、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体现了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
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和江、浙、沪一带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像满天星斗一样在华夏大地上闪现着耀眼的文明之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中,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玉器是礼神的礼器,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先民们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史前时代玉器种类单调,主要为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制作技艺比较简陋、粗糙。
到了商周时代,玉器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工艺技术精致。
春秋时期之前用玉者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料质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它的特性赋予人格化的推崇。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转载]浅说高古玉的基本现象及特征[转载]浅说高古玉的基本现象及特征原文地址:浅说高古玉的基本现象及特征作者:潘飞翔世界有三大玉器中心——中国、新西兰、墨西哥,以我国玉文化时间最久,延续最长,种类最丰富,我国已考古发现最早的琢磨玉器距今已有八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先民自春秋时代就把精神道德理念与玉结合,“玉有九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都反映了华夏民族对玉文化的情有独钟和长盛不衰。
先民早期玉石不分,加工琢磨方式较简单,早在新石器红山、良诸时代已能制作出很精美的玉器。
高古玉与高古瓷的时限概念不同,高古瓷以宋元为下限,高古玉特指汉代以前遗留下来的古玉。
随着经济领域开拓发展,高古玉陆续出土,出土品除以前文博、收藏界掌握的类型外,有相当部分属还未曾面世的类型,与高古瓷一样,对这部分器物决不能因没见过而一否了之,那是不客观的。
自古至今玉石作品使用的都是亿万年前形成的矿物资源,始终都是采用半手工半机械的加工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高古玉剖琢加工面应具旧气特征认真的去加以识别。
本文重点介绍出土高古玉的旧气特征,同时对古代工艺特征也有所涉及。
高古玉来源及旧气特征如下:一、高古玉来源1、传世品;2、出土品。
出土品包括:(1)古代祭祀用品(多为燔玉);(2)天灾人祸埋于地下;(3)陪葬品;(4)窖藏品。
高古玉传世者比出土者要少的多。
二、高古玉表面变化高古玉的剖琢面因氧化质变已由当年的玻璃光泽变为含蓄的蜡质光泽。
这点与高古瓷釉面的变化有不少相通之处,这种质变是一种有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古玉入土后因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外在面貌千差万别,古旧状态各异。
玉由多种矿物质构成,各种玉材硬度、密度的不均及可渗透性的差异,决定高古玉长期被氧化侵蚀后,一般会有晶点及程度不同的蚀斑(土咬)、虫蛀(蛀孔)等现象。
虫蛀为口小内大的自然蚀洞,洞内有结晶体,器表有不同程度分布不均但很自然的蚀斑麻坑点。
从狭义讲,玉体薄弱部位易受沁,谓之“沁门”;从广义讲,玉石剖琢面尽已显露肌理,所以通称“沁门”,只不过各部位受沁程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