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
古玉器鉴赏期末论文浅析汉代玉器特征姓名:王炎康学号:201111602107班级:宝石1111、中国玉文化起源玉在远古就被奉若神明,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将原本冰冷、无生命的玉石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植根于华夏民族而生生不息的玉文化。
中华民族以玉为贵,以玉为美,几千年来玉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给予传统文化以及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华彩的一章。
中国人使用玉器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
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演变,始终绵延不绝,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玉器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汉玉在观念上摆脱了远古崇拜图腾、参礼天地的影响,使之适合于汉代社会;在技术上,也区别于图案化的古风,发展了写实、形象、活泼的新题材,揭开了中国玉器史上崭新的一页。
玉被认为是石的一种,但玉以其异常的华美与坚硬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石头。
玉被称作“石之美者"或“石之坚者”,玉的理想化是以石为基础的,普通石头的大量存在从而衬托出玉的稀少和珍贵。
长久以来,玉器被赋予了一般石器所没有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源于玉与生俱来的天然之美,以及经过美化附加其中的伦理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礼器或者祭器,如玉璧、玉琮、玉龙、玉璜、玉圭;第二:作为拥有权利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如玉璧、玉圭;第三:作为装饰品,以供日常佩戴,如玉佩、玉崩;第四:作为随葬品,如供陪葬之用的玉璧、金缕玉衣;第五: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第六:作为君子高贵人格和不屈气节的象征,是美好事物和坚贞操守的代表。
玉被认为在远古,人间只有巫和王,天地之间也只有神和鬼能与玉相提并论;即使后来牲酒类祭祀之风兴起,玉仍是最重要的礼神之物。
11709班1107314013 国商杭潇帆中国玉文化论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裁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
玉本身的性质也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
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在医学方面,玉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
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可以“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
”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
文化方面,玉更是密切地融于其中。
进入阶级社会后,玉被神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玉器文化。
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玉器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分野,与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发展进程相始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明史的内涵。
古往今来,关于玉的诗词是数不胜数。
例如玉女,玉色,玉貌,玉体,与人等都用来形容美女或其某一特征;玉楼玉虚玉京等用来形容古代仙宫或者皇帝居住之地;《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另外玉更是出现于文学著作中,尤其是《红楼梦》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
归纳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
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鱼形玉器在唐代、宋代开始盛行。
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玉,是权力的象征。
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
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
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
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
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
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玉又与“人性”相融合,成为君子“比德于玉”的对象,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从审美的角度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代晚期这一时期受认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玉器作品凝结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巫术文化因素,主要成为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法器,在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用玉的观念上都呈现出神秘朴拙的审美特色。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第一篇:宝玉石鉴赏论文----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摘要: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钻石,4“C”,真伪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
古代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与浪漫,有人说钻石是星星坠落的碎片,也有人说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甚至有人说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
其实,钻石非但不是由天而降,相反是破地而出。
它纯净、璀璨,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钻石的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为不可征服。
在我国称为金刚石,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1005年,在古代为中国玉雕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据《本草纲目》载:“金刚石砂可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
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
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故古籍有:“金刚石,金中之刚,利而能断,是石,监而无比,故名金刚。
”其次,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而且折射率高(2.417),且其色散强(0.044),这使得钻石的光泽耀眼夺目,赢得众人的喜爱。
钻石除了耀眼的无色之外,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黄钻、蓝钻、红钻、绿钻等。
例如,世界名钻奥本海默金刚石,这颗特大的等轴八面体便是罕见的深紫红色钻石。
钻石几乎都要经过加工才能呈现在众人的眼前,而钻石切割而成的形状也是绚丽多彩,圆形,祖母绿型,椭圆形,梨形,心形等。
玉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第一章玉器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中国历史上玉器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玉器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玉器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份值得传承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玉器文化的传承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是在技艺上的传承,包括玉雕、玉雕刻、玉打磨等技艺的流传与发扬。
其次,它是在文化上的传承,包括玉器的表现形式、意义以及象征性等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化了玉器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器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从原始的玉石器、玉璧,到商周时期的玉璋、玉杯,再到秦汉时期的玉佩、玉环、玉容等,玉器文化在技艺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玉器文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玉器的造型和细节都达到了空前的精湛程度。
直到现在,玉器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地发扬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第二章玉器文化的地位与价值玉器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发扬光大的文化传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玉器文化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看,玉器文化是国家文化承载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玉器是各类礼仪和官方场合的重要用品,比如在帝王的加冠仪式、政治权力的转移以及各种重要法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在社会生活中,玉器也是礼品和个人装饰的重要物品。
从珍藏角度看,玉器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收藏品类别,是藏家们关注和追逐的目标。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玉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常被视作吉祥物、长寿符、庇佑物,而在佛教文化中,玉器也是寺庙和佛殿中常见的物品。
玉器的纹饰和造型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丰富。
玉组佩艺术形式分析论文玉组佩艺术形式分析论文一、玉佩件造型特征装饰佩玉有玉璧、玉珩、玉环、透雕象形玉等多种形式,形制上的比例与尺度将玉佩饰分门别类。
璧、环、璜、玦皆是环形佩玉,却又各不相同。
《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为玉边,“好”为孔。
玉边是孔的宽度的一倍,称玉璧;玉边与孔的宽度大约相等,便是玉环。
另外,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是璧的三分之一,而玉玦则是形如环,有缺口。
透雕象形玉佩不像璧、环、璜、玦有着固定的几何形,玉工在雕琢过程中会保留对玉的原本形态的尊重,物象形态的精心设计,具象中抽离出的装饰手法,基本遵循整体均衡、细节丰富的变化统一原则。
另外,色彩上也有巧妙之处,俏色工艺虽然被认为最早始于明代,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也充分利用玉的天然色泽,将有沁斑的地方做到基本对称,保证视觉上的平衡。
这些玉佩大多以阴刻勾边,内部由两种或以上的纹样组合而成。
图案通常选用卷云纹、龙凤纹、卧蚕纹、谷纹等涡形纹样,这类纹样姿态变化多样,相互卷曲盘绕使玉器表面繁复华丽,做到纹样的变化与整体视觉的统一。
二、玉组佩艺术形式分析楚墓中出土的玉组佩和绘制有玉组佩的木佣,其组合形式皆丰富多变。
在行走卩、丨佩戴玉件相互碰撞,发出淸脆的玉声,从而提醒人行为举止得当,不失礼节,因此也得名“玉禁步”。
(一)变化与统一关系五佩的组合形式中,每个单件大小、民短、规则与不规则、光洁的玉面与有质感的纹现、色彩的深浅都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原则。
从单件的形态来看,璧、环、璜、玦,珩、珠都是由弧,构成的某本儿何形态,玉件细爷上的差別将它们分门别j类:壁的玉边比孔的直径宽;环的玉边小于等于孔的直径;玦是玉环缺个口;璜是壁的:[分之一;珩是璜倒置的形态,这些玉件变化丰富,有点状的珠,而状的璧、环、璜、玦、范,还有Li经随时间消失了的曾经串联这些玉件的线,经过精心安排,这些由点线面构成的玉组佩显得和谐统一。
从单件五佩的色彩来看,青白玉质和青黄玉质的变化,沁斑的合理安排止视觉史加丰富从虛实关系来看,透雕的象形玉佩、丑璜、屮空的五环唁实体的玉璜、珩形成虚实对比,而实体的玉璜、珩.中空的环表面也饰有云龙纹和谷纹,使土器更加美观并且在质感h更富有变化(二)对称与均衡的结构两件组玉佩的设计布局严谨,以中间纵向的璜、环、珠为屮轴线,两边玉件在数量、大小、形制h都左右对称,整体给人以平衡、稳定之感。
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玉器文化及玉的欣赏与鉴定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的玉器文化和玉的欣赏与鉴定。
根据玉器源远流长的历史,浅谈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玉器种类,再分别详述新旧玉器的鉴定方法,以及论述了玉器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结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关键字玉,时代,价值,鉴定,寄托,文化《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秦以前,国玺是以方寸金银制作的。
“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
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
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
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
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
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
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
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玉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深深地影响并富化了中国的文化。
玉器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所珍爱的物品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本文将深入探讨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一、玉器文化内涵1. 玉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人认为玉石和人的品德是相似的,都需要经过锤炼和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有着极高的内涵,代表着君子的品德,即高尚、纯洁、坚韧、质朴和不凡的品格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被视为一种精神象征,它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人类精神成果和文化折射。
2. 玉器艺术的独特性玉器制作来源于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现今已成熟的工艺。
它所传承的艺术文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美学领域,而融合了许多精神和文化内涵。
盛行于商周时期的玉瑗,据说是由于它的形状象征着天地相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着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时候的玉器充满神秘,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美感,它经过了民间的传承和锤炼,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3. 玉器传承的历史价值中国玉器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也是中国玉器文化发展的启示。
我国历代玉器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历史上的玉器造型各异、款式繁多,玉龙、玉麒麟、玉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遗存,为后人所研究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玉器审美价值1. 玉器的美学魅力玉器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它的美学魅力方面。
玉器具有高贵、气质、神秘和典雅等纯美学应用特点。
其造型、色彩、纹饰和质地等方面都有精妙绝伦之处,散发着美丽的诱惑,引人入胜。
玉器是可以享受的艺术品,在欣赏它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美学价值,追寻到它的艺术灵魂和文化内涵。
2. 玉器的艺术价值玉器作为艺术品,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玉器玉雕论文[最新]考察论文姓名:侯爽学号:120602005班级:12级文化遗产玉器雕刻历史发展:玉器雕刻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品种之一。
中国的原始玉器最早发源于约8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的使用。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玉制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这段时间玉器中雕刻图案中的动物多以鸟、鱼、龟、猪、蝉等为主,多采用圆雕技艺、浮雕技艺来进行表达,这时期玉器雕琢手法异常简单,线条简练但非常传神,非常具有神秘感。
中国的商周时期,制造玉器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的佩件。
这个时期非常流行动物图案,在青铜器纹饰中就经常被采用。
主要以虎、兔、鹿、鸟为主,并且这时期的玉器多为玉佩,中间有小孔,以便于人的佩戴,动物纹饰精美简洁。
中国的清代是我国玉器雕刻发展的繁荣之时,规模、品种及产量都超越了前代,主要生产产地是北京、苏州、扬州。
中国清代,扬州的玉器制作已经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而且,乾隆年间,更是扬州的玉器雕刻史上发展繁荣的巅峰时期。
此时,动物类玉器达到顶峰,题材造型包括有生肖、家禽、神兽等,并且雕琢手法讲究细腻,线条繁密,既写实又传神,中国的玉器雕刻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制作工艺:古代制玉技法: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
磋:用圆锯蘸砂浆修治。
琢: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
磨: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琢玉工艺:相玉: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最先就是进行"相玉"的设计。
"相"软玉就是"看",而看后仔细的琢磨思考,好判断玉石的内在的质量,和外形的优劣,然后立意确定要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就是根据所想象构思的图案形象,在玉璞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很形象地勾勒出来。
"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浅析汉代玉器中的人物形象姓名:程玉柱指导老师:肖凤春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08文物鉴赏与修复摘要:人物形象出现在玉器的装饰图案中,与其它纹饰、图案相比较,虽不是最多,但仍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玉器的装饰艺术。
玉器发展到两汉,受独尊儒术及黄老之学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且数量丰富,在此做一总结,以探讨汉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词 :汉代;玉器;人物形象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人物形象经常被运用在陶瓷、铜器、玉器、绘画、服饰、建筑、竹木牙角等不同造型和装饰中。
人物形象出现在玉器中,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清代结束,一直没有间断。
从每个时代的人物形象中,亦可以释读出很多文化信息和社会信息。
两汉时期玉器上的人物形象相对丰富,有仙神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有翁仲等传说中的形象,有舞人等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形象。
本论文试图将汉代玉器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汇总、分类,逐一分析各种人物形象在汉代出现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人物形象出现在玉器中的功能用途,释读各种人物形象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分别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神仙形象三点来做探讨。
一、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此类形象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贴近生活,题材广泛,朴实无华,以玉舞人为多,其它形象亦偶有出现。
1、舞人舞人形象在玉器中主要以佩的形式出现,也有少数圆雕作品。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制作玉舞人佩。
及至汉代,此类舞人佩则更为兴盛,大凡当时贵族墓一般都有遗物出土,甚至一墓就出二三件至五六件。
玉舞人佩,尽管数量最多,但就具体到每一件(对)而言,却又很少有绝对相同者,姿态各异的玉舞人佩一般为女舞人形象。
她们是专供帝王或大贵族使役的舞人,长裙短袖,身薄细挑;舞步轻盈,飘逸欲仙。
其舞姿是上层统治阶级宴飨、礼乐或祭仪中歌舞场面的生动写照,所谓“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①。
根据对已经出土玉舞人资料的掌握,玉舞人的造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简单型。
传统工艺玉雕作文篇一《玉雕之美,妙手天成》在我印象里,传统工艺玉雕那可真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玉器市场瞎逛,那简直就是一个玉雕的大观园。
一个个小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玉雕作品。
我凑近了一个摊子,那摊主是个有点胖嘟嘟的大叔,脸上堆满了笑容,跟弥勒佛似的。
他的摊子上有个玉雕白菜,那白菜雕得栩栩如生啊,就跟刚从菜地里拔出来一样新鲜。
叶子一层一层的,每一片的纹理都清晰可见,在灯光下还泛着那种温润的光泽,绿中还带着点白,像是早晨露珠还没干的时候看到的白菜。
这白菜的帮子啊,白白嫩嫩的,摸上去滑溜溜的,虽然知道这是玉,可是感觉就跟摸到了真白菜的帮子一样。
我好奇地问大叔这得雕多久啊。
大叔就拍着胸脯说,这可费老长时间嘞。
从选料到构思,再到动手雕刻,那是一步都不能马虎。
先得找一块质地颜色合适的料,不能有啥大瑕疵。
而且料的形状还得考虑进去,得根据料本来的样子构思出最适合的造型。
就比如说这个白菜吧,其实这块料最初形状有点怪,他咋弄咋不好看,最后想了好久才决定雕个白菜。
要把多余的地方一点一点去掉,那是真考验手上的功夫,一点偏差这白菜就可能变成歪的了或者哪片叶子特别不协调。
看着简单,这玉雕啊,是个超级细致的事儿,一点点差错都不行。
这传统工艺玉雕啊,就像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画出有生命的画,每个玉雕师傅都是厉害的魔法师,把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石头变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篇二《我与玉雕的初次邂逅》你知道吗,说起传统工艺玉雕,那可是打开了我记忆的一扇大门。
那还是我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走亲戚。
亲戚家里有个祖传的玉雕挂件,是个小玉马。
当时我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小玉马,拿在手里就不肯放了。
那玉马看起来特别小巧精致,马的身子曲线优美极了。
马的鬃毛像是被风吹起来一样,一缕一缕的特别清晰,每一缕都像是用细细的丝线刻出来的。
马的眼睛亮晶晶的,还有一种灵动的感觉,就好像下一秒这马就要活过来撒开蹄子跑起来似的。
我问亲戚这是谁做的这么好看。
亲戚告诉我这是家里祖上一位有名的玉雕师傅传下来的。
《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一)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曾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指出:“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
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在世界四大文明的起源中,华夏文明作为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族群特征,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价值连城”的高贵品质。
“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的象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玉器和玉文化,因为与宗教信仰、国家典章制度、中华民族精神和人们内心深层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在中国数千年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构成系列中,一直是一条主脉。
1、华夏文明的萌芽人类从混沌未开的、茹血餐肤的荒蛮智人时代到后工业化、讯息时代,只经历了几千年,而从猿到人则据达尔文讲经历了一千万年。
我们知道元谋猿人距今有164万年之久,北京周口店人距今也有20-70万年的时间,北京人最大的发现是已经学会了使用“火”。
虽然还是使用的打制器和原始的石器,这中间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些猿人老祖先是在一千万年的时间内不断的迁徙和生存延续下来的。
大约在旧石器的晚期,也就是距今一万年以前,由于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部分野生动物被人工圈养而成家禽的始祖,祖先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食品的完善,群居生活的模式开始,也就促成人类文化早期的萌芽状态。
初二作文议论文:如玉人生小的时候,家里人总会让我戴玉。
那种小巧透亮的,精心雕琢有自己的属相。
我喜欢把它从脖子上拿下来,放在手中把玩。
映着阳光,它总会透出细腻致密的花纹,通透却不透明。
浅浅淡淡的绿色,如碧绿的湖面,又如清澈的泉水,煞是惹人喜爱。
长大一点,我听说玉可辟邪。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可信,但我一直坚持这么认为。
贴身佩戴的玉石早就沾染了自己的体温,也就如有了生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据说古人特别制作了金缕玉衣陪自己长埋地下,大概也是想借这玉铠甲的灵性帮自己挡住扰人的侵袭。
直到有一天,负气的我随手摔破了一块玉佩,我才惊异地知道与原来是这么的脆弱。
一直充当着我的守护神的玉,原来是和玻璃一样易碎的。
我笑了,为自己的无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有自己的性格,怎会甘于沦为发泄的对象呢?大概很多中国人都和我一样有着爱玉情结,玉在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国的国字就是四字框里一个玉字,国中有玉,玉是中国之魂,民族之魂。
李商隐诗云蓝田日暖玉生烟,道出中国自古就有采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让人咏叹玉石的珍贵;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极尽所能地展现了一段通灵宝玉的奇缘。
历代皇帝的至高权力由一方小小的玉玺体现,就连神仙中的最高统治者也叫玉皇大帝。
再看我们的词语,亭亭玉立是形容少女的曼妙,金玉满堂指的是幸福美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玉所指代的往往都是美好珍贵的含义。
其实玉并不仅仅如此。
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这句话的意思就如同我们的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
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认为玉有灵性。
在我看来,玉的灵性并不属于生俱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的硬度很大,要制作一件玉器,就一定要采掘山中硬度更大的石头来当作工具,但是玉石又很脆韧,稍不留心就容易损坏。
可以想象,玉匠们为了制作出一件作品要花费多少心血。
小小的玉器中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灵感,其中蕴含着的那一种执着、进取的精神,也便是我所理解的玉之灵性。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性,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进展伴随着人类的进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进展的关系。
而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连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曲礼》中有如此一段话”君子无端,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仍是一种道德和地位的表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期工艺水平和那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进展而进展,映射了时期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期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期看成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朝表官阶高低的玉器、宋朝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朝涉及普遍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那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偏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取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那么,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类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形下进行极为艰苦的生存和进展,那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尽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显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必然的水准,现在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显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显现,形成的奴隶制度增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进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关于《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玉器一.初期玉器,新石器时代,当时玉器处在原始文化状态,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时间,分为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1.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内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种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猪龙两种.勾云形器有玉龟.玉鹊,猪龙有C形墨玉玉猪龙.2.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苏的吴县,武进,浙江的佘反山,瑶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镯.佩.环,还有蝉.鸟等动物.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随葬用品,另外还有小部分是辟邪.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070年.1.夏商周三代玉器种类有,王室专用的玉圭,玉璋,玉琮,玉柄等.装饰用的玉珠,玉镯,玉管,玉兽面纹牌等,兵器用的玉戈,玉刀,玉戎,玉剑等.2.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艺术特征,在继承原始社会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在玉器制作中,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使玉器更富有观赏性和装饰性.时代风格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真实.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在商周玉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此时玉器的南北之分已经消失,玉器制作艺术,长时间磨和统一,夏商周三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逐步形成了统一格调的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文化公元前770一221年中国的玉器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标准,这就是玉为君子的德玉文化.孔子曰,玉有五德,仁.义.勇.智.洁.这五德.这一时期玉器有1.主流纹饰,龙首纹,谷纹,内钩卷云纹,蓠纹,2.主流线条,兽面和谷组合纹,谷纹加斜格线的蒲纹,星纹,鱼鳞状的龙纹.3.主流型器,组合佩,双龙佩,带钩,玉剑饰,活连环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玉质上乘,并且创新了不少新器型,线条运用娴熟,纹饰审美含量增加,刀工遒劲,风格清新潇洒,最著名的玉器就是和氏壁汉代的玉器文化.汉代是国大一统的盛世,玉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1.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佩玉中有了玉鹰.玉熊.玉仙人.玉辟邪.玉鸠首仗.有了九窍玉塞,这时的玉壁不再是圆形的也有其他形状.2.玉器的材质也多样化了,当地的石材和新疆和田玉同时使用,不仅使玉器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质量上也有了根本的提高.3.汉代的玉器要求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最著名的有玉仙人奔马.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玉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纷,玉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魏文帝曾下令禁用玉衣等大型玉器,民间的玉器用才由玉改为用白石,黄花石,玉器工艺萧条,传世玉器作品也寥落晨星.做工朴素,精工者极少,主要的三类用途1.生活用品有玉杯.玉带钩.玉印.2.装饰用的有玉衍及其它佩.3.鉴赏用的有玉辟邪.玉瑞兽.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单化,装饰简化,作为时代的特点.有玉杯玉带钩,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做龙首,变厚变宽,玉衍是当时流行的玉佩,多做如意云头状,玉器总体风格以素面为主.隋朝的历史很短,不足40年.在玉器史上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隋朝在玉器制作工艺上不曾有什么独特建树,却为另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序幕.最著名的是镶金边的白玉杯.。
玉器
中国有着千百年的用玉历史,两千多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据《山海经》中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
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
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
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之“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
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
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
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
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的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隋唐之前,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
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发展,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
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
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
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
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在朝朝代代,帝王嫔妃不离玉。
他们如此钟爱于玉,不仅仅是
因为玉自身的高贵与完美的装饰,更多的是玉自身具有保健功能。
据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
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历史上的《本草纲目》中早过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r然而据现代科学测定,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迹,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须臾不曾分离,这就是奇迹中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