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博物馆 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56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麒璁(韩洞)说明:这篇资料是依据邵彦教授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编的。
书法与工艺美术暂时没有编入。
这篇资料文字较多,是本学期知识通览。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共享笔记,这才能完成这篇资料。
因为这个做的挺赶的,麒璁最近又一直头晕得很厉害(当然我一直是要死要死的节奏),所以内容有疏漏多多包涵......建筑与雕塑平江图现代苏州(旧称平江府)的古代城市地图。
这里是一个地方政治中心,是两重城。
这也是南方的重要城市,很多地名现在还在用。
燕云十六州处于辽和北宋之间,是后唐和后晋之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为此有两位中原皇帝死去。
这一地区属辽,但汉文化保留较好,属于汉文化地区。
在十六州以北的辽地,也受汉文化影响。
代表有大同宣化张世卿墓的十二宫星象图,有传统汉元素、佛教元素、西方元素。
2.26寺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0)。
外看两层,中有夹层,实为三层。
内有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16m 高),直通三层。
建筑有较强的唐代样式,斗拱巨大,出檐硕大,柱子低矮粗壮,悬唐式竖彼匾。
现四角支柱是清代后加。
大同薄伽教藏殿(辽)内雕塑内有经橱,有模仿木构建筑的装饰,称为“天宫楼阁”。
该寺是皇家寺院。
二仙观道帐,山西晋城,北宋道帐是神仙上方的遮冕。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北宋建筑有一定的唐代风格。
鱼沼飞梁是木石混合结构桥梁,上桥面是石材,水面下是木材。
河北正定隆兴寺唐称龙藏寺,有隋代的龙藏寺碑。
现存建筑是宋代始建。
其摩尼殿是从檐歇山顶式。
入口处有两个抱厦,四面皆有抱厦。
抱厦及殿内都有壁画。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南宋其歇山顶边檐更斜,飞檐向上飞得更厉害,有窗户,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晚清重修。
补间铺作由一个变为两个,也是宋元式的。
佛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外看五层,实为九层。
六面塔身,楼阁式。
此塔距今千年,几次修整但外形未大变,几次地震未倒。
全身木质,内有覆斗形斗拱。
通过纹饰技法看年代(宋辽金元玉器的断代)宋、辽、金、元四朝长在四百年,玉雕的发展以宋为主导。
大宋王朝周边,先后雄起了几个非汉族的政权,其中,北方草原地带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蒙古族建立的元,不仅骁勇善战,让大宋俯首称臣,而且其异彩纷呈的玉文化,也丝毫不逊色于大宋。
北宋继承唐的传统,向富丽繁密发展,南宋趋于精巧秀雅。
辽、金、元受两宋影响,但也有地方民族特色,豪放有余,微逊精密。
宋镂雕衔花孔雀佩宋代图案纹饰比唐代大大丰富,仅玉带纹饰史记载有三十二种,包括人物、动植物、图案等很多品种。
宋代还有大量新的几何图案,如琐子、罗文、龟文、香印等大部分沿用到明代。
宋圆雕磨喝乐宋孩儿形坠此时期最常见的是龙凤花鸟等题材。
宋代盛行云龙,一般三爪、四爪、五爪为皇帝专用。
龙形有坐龙、行龙、升龙、降龙、蟠龙。
间有花叶的称“穿花龙”。
雕镂以花叶为衬托的鸟兽,是此时期的新题材。
鸟有孔雀、鹦鹉、鹤、鹭鸶、雁等,花主要是牡丹花、海石榴花、葵花等,有的间以湖石。
除玉雕外,这类题材还见于金墓的砖雕屏风上,可知它源于当时的花鸟画。
除花叶禽石题材外,还有易禽为兽的,如穿花麒麟等。
宋镂雕云龙嵌饰元雕降龙嵌饰元镂雕荷花蟠龙饰片元镂雕升龙海石榴花嵌饰穿花龙宋镂雕双鹦鹉牡丹铊尾折枝花卉或花果禽鸟也是宋以来的新题材,并随花鸟画的发展,早期工艺,以后扶疏欹斜,渐趋巧密。
一些磨喝乐、孩儿、鱼、羊、马等题材也是盛于宋代的。
观察这些年收藏市场的收藏状况以及收藏家们的观点,时代收藏认为辽代最为收藏者称道的就是镂雕工艺,较常见的有两层、三层的雕法,而宋代的缕雕,则以单层的居多,尽管多层的镂雕在赵宋就有端倪,但是,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则应是辽与金。
辽代琢玉的工艺表现特征是:圆雕、浮雕、镂雕、片雕、巧雕各种形式均有所呈现,其中镂雕出现了两层、三层的复式雕法。
在作品的表面辅以规范的阴刻线,做工细致精巧,图案造型新颖,其总体风格与唐、宋具有一脉相承的气息。
!)*"+,!./0123456789:常建华(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摘 要: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
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
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
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
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宋辽金元;宗族;谱序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1)01-0108-08Areviewofstudyonlin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inrecenttenyearsCHANGJian-hua(CenterforChineseSocialHistoryStudi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Gratifyingresultshavebeenachievedinthestudyoflineageinthe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highacademicstandardmonographhavepublished.InTaiwanthestudyonlineageinSongDynasty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 ment,suchasrelationsoflineagewith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marriage,thelineagefunctioninlocalsocietyanditsmechanismtokeeppowerful.ThestudyonlineageinLiaoandJinDynastieshasalsomadegreatprogress.Inthestudyoflin eage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breakdownandthecontinuationbetweenlineageandsocialhistoryanddothelong-termresearch,whichrequiringstudyingtheconnectionwithinSongLiaoJinandYuanDynas tiesandtheconnectionbetween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andMing-QingDynasties.ItisverynecessarytoenhancelocallineagestudyandpromotethecomparativeresearchesindifferentplacesofSong-YuanDynastiesandbetweenSong-YuanandMing-QingDynasties.Keywords:SongLiaoJinandYuanDynasties;lineage;prefaceforgenealogy 笔者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一文中①对于1998年前的宋辽金元时期宗族研究有比较全面的评述。
辽金史研究书目周峰《辽史》(全五册),中华书局点校本。
《金史》(全八册),中华书局点校本。
陈述辑校:《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427页+8张图版,44.8万字。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全三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3175页,215万字。
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全三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145页,281.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64页,34.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73页,25万字。
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80页,25万字。
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379页,29.3万字。
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五辑,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335页,28.1万字。
张畅耕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439页,34.4万字。
穆鸿利、黄凤岐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七辑(契丹史、女真史国际学术会议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433页,35.7万字。
干志耿、王可宾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八辑(张博泉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432页,33.9万字。
徐振清、贾云江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九辑(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74页,31.2万字。
鲍海春、王禹浪主编:《金史研究论丛》(第二届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390页,30万字。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46页,48万字。
阜新市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历史考古研究会编:《阜新辽金史研究》,香港新天出版社1992年版,265页,31万字。
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四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271页,44.5万字。
我们还缺什么样的玉器书?作者:张宏明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4期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新的财富积累,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了乡愁回顾,增强了文明理念。
亲近传统文化,远离粗鄙野蛮,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建设。
这其中,玉器的研究和玉器书籍的出版,是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贡献。
众所周知,1949—1978年,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在个别区域个别部类有一些成功例子,田野考古也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商代妇好墓、明定陵发掘,例子不少。
因时代关系,三十年出版的玉器学术成果与图书,极其少见。
所可列举者,不过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河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涉及玉器)寥寥几文几书而已,与今天的文以万数,书以千计相比,实在是距离悬殊。
现就目前的出版图书试做以下分析。
玉器书的分类及特点玉器图书大体包括五种类型:工具书,图录类,著作类,论文集,科普类。
其中图录类的成果与影响最大,当然也夹杂了不少伪书伪作;工具书不多,权重不大;著作与论文类学术含量最重;科普读物不少,水平与方面见仁见智。
这是我对中国过去四十年出版玉器图书的分类与总体评价,分类上或有交叉,评价上或有偏颇,然而大体上公允客观,我还是非常自信的。
下面按照我的分类,逐类介绍其内容,点评其优劣,涉及史学评论与图书评论两大领域,或有语言不当、评价欠妥之处,尚请语及诸公原谅。
大部头、重量级工具书尚未出现,数量较少且技术含量一般。
影响较大的有四部书籍:索引性质的是北大赵超洪教授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辞典性质是古方主编《中国古玉图典》和薛贵笙主编的《中国玉器赏鉴》;行业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玉器卷》。
后两种书,也可放在图录类。
考虑到与图片的有图无文不同,更具有综合鉴赏介绍与标准选择,因此置此。
相类似的,上博张尉主编的《新见古玉真赏》或可引入,放在著作类亦无不可。
图录类玉器书数量最多,其本身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综合巨册,单一发现,区域合成。
详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时期玉器纹饰——玉人篇敬启者:将图中的小星星点成黄色,这样就不会漏掉每一篇关于古玉鉴别的文章。
毕竟掌握的古玉鉴别知识点越多,越不容易被骗,更不会花钱听故事买假古玉了自唐代开始,玉人有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新的器形出现,如飞天、佛教造像;或单纯以纹饰的形式出现在功能性佩玉上,如玉带板。
白玉镂空飞天、唐、高4厘米宽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白玉,局部有赭色沁斑。
片状,镂空。
天女为短披发,上身裸,下着裳,右手执莲花,举与耳侧。
左手托一珠。
下身呈水平状,裳长似裙托于身后。
一长飘带自肩绕于脑后,腹下有三朵云。
白玉持杯胡人铊尾、唐、长4.8厘米宽3.8厘米、1989年西安市西郊枣园村唐墓出土、西安市文物局藏、白玉,面刻一胡人,长发卷曲,大肚盘腿坐于茵褥上,背靠一大坛,左手置于坛上,右手捧杯。
形象生动准确。
白玉吹笙人带銙、唐、长4.9厘米宽4.6厘米、1981年西安市郭家滩出土、西安市文物局藏、白玉,正方形,面为起底刻,奏乐人,用阴刻细线勾勒细部,其发分梳两髻。
双手捧笙吹奏,盘腿坐在圆形地毯上,身系飘带。
白玉弹琵琶人带板、唐、长3.8厘米宽3.5厘米厚0.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带板为扁平长方体,局部浸斑较重。
四边凸起,中间浅浮雕一女子单腿跪姿,怀抱琵琶正在弹奏。
神情喜悦,面部丰满,具有唐代仕女的典型特征。
仕女的衣纹、琵琶的琴弦,用阴线法琢刻,自然随意。
白玉蕃人吹奏带板、唐、长4.1厘米宽4.1厘米厚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带板为扁平正方体,玉质白润,局部有黄褐色浸斑。
四边凸起,中减地并浅浮雕加阴线琢刻一少数民族人物,席地盘腿而坐,双手置于嘴前,似在吹奏某种乐器,双目紧闭,神情非常投入。
衣纹及身披的飘带,以阴刻线表现,风格简单、随意、朴实。
白玉蕃人击鼓带板、唐、长4.5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玉为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斑浸,体呈扁平正方体。
浅浮雕加细密的阴线纹琢刻一胡人,身着紧衣肥裤,脚蹬长靴,席地而坐。
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上)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上)作者:典藏部张琴 2012-11-13 16:12 星期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2012-11-06 张润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实物的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器的种类、纹饰、用途以及制作工艺和玉料产地等相关问题。
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充满了草原风情和艺术气息,展现出其独特的渔猎捺钵文化。
春水、秋山玉器的使用者多为皇室成员及贵族,是身份的重要标志。
玉料产地,大多来自我国新疆和田地区。
【关键词】辽金元?捺钵?春水玉?秋山玉?玉器一引?言2010年初,国家文物局将原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所藏的40余万件文物调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其中玉器有8万余件。
2011年初,笔者参加了玉器的点交入库工作。
在这些传世玉器中,包括近百余件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玉和秋山玉,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内外文博机构的收藏量,在质量和种类上也是最好、最为丰富的。
笔者参与挑选出部分精品,在国博举办的《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览中展出。
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展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非常珍贵,有些精品是第一次展出。
本文就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器的种类、纹饰、用途以及制作工艺和玉料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辽、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
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
辽代地理环境各殊,四时各异。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天津博物馆藏古代玉器赏析(上)天津博物馆的藏玉,在馆内各类藏品中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按时代说,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终至清代,代代有序;从器型上说,有生产工具、装饰玉、礼仪仪仗器、陈设观赏器、实用器等,多种多样。
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展览,充分利用了馆藏玉器的特点与优势,并结合我国60多年来考古发掘玉器的成果和目前学术界对玉器研究的状况,打破以往单纯展现玉器发展历史的陈列框范,以古代玉器文化展示为主题,分为7个部分,33个专题,展示中国历代玉器及玉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突出表现它们的时代性、社会性、艺术性、观赏性。
展览共展出玉器400余件(套),纵向以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为时间主线,横向以造型、纹饰及其玉文化内涵为重点。
其中近200多件玉器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本文遴选该展览中的35件作品,对它们进行介绍,以飨广大的玉器爱好者。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青玉猪龙(图1)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阜新胡头沟、建平牛河梁等遗址,分别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玉猪龙除了考古发现外,在一些博物馆里也有珍藏。
这件玉猪龙高14、宽9.5厘米,青绿色玉质,器身的表面有褐色沁。
形体较大,呈猪首龙身形。
头尾相接处未切断。
头部有圆弧形双立耳,用阴刻线琢出圆目、唇鼻,唇部稍显凸出,颈部有两个穿孔。
此器神形古奥,磨光匀润,刻线流畅,是一件难得的红山文化玉器珍品。
远古时期的玉器包含了深刻的神话与宗教观念,在当时的初农社会里,猪已经是饲养较普遍家畜。
猪有喜水的习性;龙是祈雨之神,二者相结合作为人们祈雨时所敬奉的神玉,是顺理成章的。
玉猪龙作猪首龙身形,既奇妙,又合理,反映出了红山人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艺术创造智慧。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青玉句云形佩(图2)在红山文化诸多玉器中,勾云形玉佩,目前所知有数十件。
其中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和建平县牛河梁所出土的勾云形佩极具有代表性,其主要特征是:作长方形或方圆扁平状,中心镂空若卷云状,边缘薄锐盘卷,器表面磨成宽浅凹槽,并有穿孔供穿系佩带。
天津博物馆展中古玉器唐:
唐青玉马
唐白玉兔
唐青玉卧兔
唐白玉熊
唐黄玉骆驼
唐白玉飞天
唐白玉飞天
唐白玉飞天
唐白玉莲瓣形环
唐白玉龙首簪
唐白玉人形珮
唐白玉环
唐青玉龙纹铊尾
唐青玉珮
唐青玉牌
辽金:
辽金三兽形珮
辽金青玉双鹿
辽金青玉狮子
辽金白玉飞天
辽金白玉迦楼罗形饰
辽金青玉迦楼罗形饰
辽金白玉迦楼罗形饰
辽琉璃迦陵频伽饰
辽金白玉迦楼罗形饰
辽金青玉迦楼罗形饰
辽金青玉天鹅形珮
辽金青玉天鹅形珮
辽金青玉鹘啄天鹅纹带穿
辽金青玉狮子
辽玛瑙臂鞲
金白玉嘎拉哈
金白玉嘎拉哈
金白玉嘎拉哈宋:
宋青玉龙首杖首
宋白玉窝兽
宋白玉兽
宋白玉双兽
宋白玉兽
宋白玉飞天
宋白玉飞天
宋白玉飞天
宋青玉花形饰
宋青玉云龙纹饰
宋白玉谷纹龙形珮
宋青玉道人纹铊尾
宋白玉双凤纹带板
宋白玉道人观书纹带板
宋白玉绳形饰
宋白玉凤形珮
宋白玉谷纹凤形珮
宋白玉龙凤形珮
宋白玉双螭宜子孙璧
宋白玉龙纹韘形珮
宋白玉龙凤形珮
宋青玉双螭纹璧
宋白玉螭纹环
宋白玉双螭谷纹璧
宋青玉兽
宋青玉耳杯
宋玉耳杯
宋白玉老人
宋黄玉谷纹觥
宋青玉鸭形盒
宋白玉云纹卮
宋青玉兽面纹琮
宋白玉鹰
宋白玉鸟
宋白玉狗
宋白玉骆驼
宋白玉鸭
宋白玉鹅
宋青玉鹅
宋青玉鱼形饰元:
元青玉龙纹瓶。
天津博物馆“聚赏珍玉——中国古代玉器陈列”之三第三部分以玉从礼——周代玉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青玉璧西周青玉璧西周古时以圆象天,璧喻天圆。
《周礼》规定:“以苍璧礼天”。
此璧青碧色比拟苍天,应是天子用于祭天,与天神沟通的中介神物。
青玉圭西周玉圭有守邦国、分等级、封官爵、颁赏赐、行使命等项用途;也是天子、诸侯行礼制、表权能的礼仪玉器。
青玉圭战国青玉琮西周青玉壁西周黄玉圭战国黄玉谷纹璧战国据考古发掘实例,两周时亦用璧与琮(琮上璧下,两孔相通)、圭与璧(圭上璧下)各相组合,以盛祭天地神灵;也可用于恭祭东方之神。
这些礼器被当作周人和神祇“心灵”相通的礼制化、理性化神器。
绿玉琮西周青玉琮白玉琮西周青玉琮西周青玉璇玑西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璇玑造型基本一致,其环体比作天圆,而三出的牙和细齿形,代表太阳星辰的光芒。
白玉双龙形珮战国白玉谷纹环战国白玉云纹龙首璜战国黄玉兽面形饰战国白玉龙首纹珮春秋黄玉龙首纹玦春秋白玉云纹管春秋青玉谷纹管战国白玉谷纹管战国青玉谷纹环战国白玉蝉形饰黄玉云纹龙首璜战国黄玉云纹龙首璜春秋黄玉云纹龙形珮战国青玉谷纹龙形珮战国青玉谷纹龙形珮战国白玉谷纹龙形珮战国青玉谷纹龙形珮战国青玉谷纹龙形珮是组玉佩中构件之一,其造型和纹饰与天文星宿的“龙星”有关。
龙星主谷,龙形珮因佩带或用于祷雨礼仪,祀求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之福,而具有神奇功能。
青玉谷纹龙形珮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