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唐启翠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①。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②。王充《论衡·谈天》也说《山海经》“为虚妄之言”,“未可信也”③。连“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④。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和包罗万象的内容吸引着众多学者流连其间,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三、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的历史定位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自西汉刘向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现在流行的《山海经》是在汉哀帝元年(公元6年)由刘向、刘歆父子带领一批校书大臣所校定而成的。至东晋初年,郭璞主要用文字、训诂的方法,从玄学、神仙学方面对其加以注解并完成《山海经》18卷定本,使《山海经》这一旷古奇书得以完整。

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山海经》的研究以征辑为主流。南朝后梁张僧繇绘制了《山海经》图;北朝后魏俪道元在注《水经》时对《山海经》一书征引阐发。此外,这一时期的地记、志怪书籍大量征引并使用《山海经》的材料。唐宋时,《山海经》被视为地理书,北宋《崇文书目》将《山海经》列入史部地理类。这一时期,《山海经》作者“禹益说”受到了质疑。《通典》云:“《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疑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所作,或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继《通典》之后,尤褒更明确地把《山海经》“定为先秦之书,非禹及伯翳所作”。南宋时,《山海经》地理书性质的认定开始出现动摇。《中兴书目》虽然将《山海经》列入地理类,却又称“亦非尽善,当以入小说家为是。”

明清期的《山海经》研究以考据校注为主流。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1卷、王崇庆《山海经释义》18卷,多从文学欣赏方面阐发《山海经》的价值。清代乾隆时代的毕沅主要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等方面考订经文。郝懿行综合吴任臣、毕沅两家之长,对

《山海经》文字、篇目进行考证,清除了经文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这期间编辑的《四库全书》将《山海经》收入子部小说家类。在地理考释方面,吴承志在《山海经地理今释》认为《山海经》范围超出当时国界,涉及到朝鲜、日本、俄罗斯、阿富汗等邻国。

进入20世纪,“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现代学者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多从神话学立场看待《山海经》,茅盾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⑤。袁珂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神话之渊府。⑥”

最近的20年来,《山海经》研究出现了高潮,人们运用多种手法,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都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然而大部分人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比如说,关于《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影响比较大的就有史书说、地理书说、巫书说、信史说以及神话书说。关于《山海经》的地域范围的考证,观点更是异常纷繁:有“局部小区说”、“华夏说”、“世界圈说”。局部小区说里具有代表性的又有“滇西说”、“鲁中南说”,他们认为《山海经》描述的是今云南或者山东一带;世界圈说则与局部小区说相反,认为《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事物远及非洲、欧洲、大洋州和美洲⑦。甚至有人用美国空军三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为参照系,去证明《山海经》描写的是全亚洲地理⑧。这样一种“纯粹实证”的研究方式,把《山海经》的研究引进了一个死胡同。而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学者,他就是人类文化学家叶舒宪教授。他从一种独特的视角研究《山海经》,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二、叶舒宪《山海经》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独特贡献

(一)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的主要内容;

1、《山海经》是奇书中的奇书

叶舒宪认为《山海经》是奇书中的奇书,他说:“我们若想在奇书中寻奇,那么就非《山海经》莫属。”⑨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了《山海经》是奇书中的奇书的理由:首先,它充满被儒家拒斥的“怪力乱神”,却能从上古保留至今;其次,《山海经》奇特到带有正统思想的大史家如司马迁都“不敢问津”、不敢言说的地步。司马迁说:“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再次,《山海经》之奇,使最渊博、最聪明、最有“考据癖”的学者都望而生畏。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上古典籍中注解、诠释得最少,而疑问和难题又最多的一本书;最后,由于它的奇僻荒奥,这个书名本身也成了“奇谈怪论”或“子虚乌有”的同义语,成了“真实可信”的对立面,就跟《天方夜谭》这部书名从专有名词变成泛称一样。连近世淹雅博识君子如梁启超,也怀疑《山海经》不是中国人写的书,而是古时外国地理著作的“汉译本”。

2、《山海经》与禹益神话

关于《山海经》的始作者,历来争议颇多。具体作于何人,评论界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罕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⑩这里将《山海经》的作者确指为禹、益等人。王充《论衡·别通篇》也主禹、益作《山海经》说。⑾但是这一结论一直被后人所怀疑。现在,相信这一说法的学界中人更是寥寥无几。因

为夏禹之时尚未有文字系统,怎么会有如此大部头的著作出现呢?而且书里记载禹、益以后的史事不少,如《海外西经》叙夏后启事,《大荒西经》记成汤伐桀事,《大荒东经》载殷王子亥事,《海外南经》述文王葬所,提及“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以及长沙、象郡等秦汉郡名。这部令后世文献学家都难以归类的语怪之书为什么会同大禹发生联系呢?叶舒宪在《〈山海经〉与禹、益神话》一文中,根据《山海经》的内容特色考察了禹、益神话中言灵信仰和法术思维的诸种表现,分析了其始作者被归于禹或益的内在原因,并兼论了巫咒、禹步等问题。叶舒宪从上古文献中得知:禹是治水英雄,除了治水之外,他还主名山川。《尚书·吕刑》篇记载:“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非常,鳏寡无盖。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绝地天通”的新秩序建立之后,禹奉帝命平水土。叶舒宪引用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奇的话指出,在原始社会,人民只对那些他们觉得有用或有意义的东西才赋予名称。“换个方式可以这么说,当人们把一个特定的范畴赋予一类事物时,他便创造了那类事物。”⑿从名称与事物的这种认同关系出发,禹或益治水、主名山川理所当然。另外,现实中能够获得“名”的知识启蒙的只是社会群体中的个别首领,而禹身为王者又兼有异能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另外,《山海经》是官书还是私书?在学术界也一直是个争论的话题。叶舒宪根据《山海经》产生的年代和当时人们的天下观念以及《山海经》的丰富与严整性得出:《山海经》是具有国家级权力背景的官修之书。

3、方物:《山海经》的分类编码

《山海经》因其内容荒诞不经,正人君子或“不敢言”,或弃置不顾。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部书呢?叶舒宪从“方物”这一远古的认知方式着眼,解说了这一疑难问题。

“方物”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指各地方的土特产,二是指对事物的辨识与区分。”叶舒宪认为,“方物”作为先民认识世界万物的一般性认识模式,是在信仰笼罩之下的宗教认识论方式。他还引用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生”与“熟”的概念。“生”与“熟”在印第安神话中分别是自然与文化的象征。人们喜好熟悉的事物,排斥陌生的事物,对于过分新奇不习见的事物和地方,会产生恐惧感。这时,“方物”会起到一种“化生为熟”的作用。“方物”将一切陌生的东西安排到人为划分的坐标系统中,让它们不仅仅彼此之间显示出条理,而且也同人们熟悉的东西建立起条理关系。《山海经》就是这样一个方物,它将宇宙间一切稀奇古怪的鬼灵精怪安排在一个构建好的框架中,以此达到“化生为熟”的作用。

叶舒宪还从政治的角度阐述了《山海经》出现的原因。他说:“对于一个刚刚建立起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国家来说,如何对“天高皇帝远”的化外之地确证中央统治权,理应是其议事日程中的事。面对蛮荒与异己,“化生为熟”的方物战略至少可以在理论上消除对抗力量,强化“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力量。⒀“他还举出了东方朔识异鸟、刘向识“贰负之臣”两个“化生为熟”的实例,用来说明统治者相信《山海经》在确证宇宙万物秩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山海经》称“经”的由来

考古人所崇奉的经书,如儒家“六经”,本来都不以“经”命名,分别叫做《诗》、《书》(或《尚书》)、《礼记》、《易》(或《周易》)、《春秋》和《乐记》。道家信奉的《道德经》、《南华真经》原来也只叫《老子》、《庄子》。这表明“经”的地位和名号往往是后人追加上去的,目的在于使这些受到特别推崇的典籍获得高于平常书籍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经典著作”。可是,内容性质荒诞不“经”的《山海经》为什么也能有此殊荣被称为“经”呢?袁珂、章学诚等众多学者都对此做过考证。叶舒宪在此基础上,引用一些古籍文献,得

出《山海经》的本来意思就是“经纪山海”或“山海经之经纪”。“山海经之经纪”就是山海之条理、秩序。这种条理秩序不是自然得来的,而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叶舒宪还据此推出了《山海经》得名的深远神话背景。治水神话中的主角大禹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给九州大地奠定万古空间秩序。后人心目中的“山海之经纪”自然而然就同这位治水英雄(自然秩序的恢复者)和夏王朝创建者(社会—国家秩序的缔造者)联系起来了。

5、“大荒”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

《山海经》中的《荒经》,不仅有关于四荒的具体位置的坐标说明,还详细描述了各荒远之地的国家特点、民俗与物产情况,以及相关的神灵、怪物和种种神话传说。叶舒宪认为,《山海经》对“四荒”的描述,不仅奠定了汉语文化共同体中有关非“中国”部分的远方世界的想象图景,还为中国文学中“荒远怪异”的意象和“荒诞无稽”观念提供了“政治地理”的原型。时间的“荒古”和空间的“荒远”都是对“荒”的想象的条件。在儒家理性主义为代表的正统意识控制下,文化代码系统用“荒”、“怪”、“异”之类象征边缘性和异端性的语汇来为“王化之外”的空间和事物命名。而与“中心”和秩序相对立的“荒”的理念,不仅为一切试图反叛和挑战正统价值的非正统言论提供空间背景,而且以一种怪异荒诞来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世俗秩序的合法性,为超越和创新的思想提供契机。贾宝玉来自“大荒山”,庄子、曹雪芹等标举“荒唐言”,皆为其例。

(二)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山海经》研究主要是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等对其进行考证。进入20世纪后,研究手法开始多样化。一批学者在中西方实力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启发下,逐渐认识了西方文化。而这种“异文化”视野的获得实际上意味着获得了一个观照自我的镜子——在“世界文化大视野”里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叶舒宪正是这么做的。他在世界文化语境的参照下,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引入到的文学研究当中,在国学的传统考据方法之上经过改造融合,建立一种跨文化视野的、运用多重求证工具的文化阐释方法,他把这种跨文化的阐释方法概括为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后的“三重证据法”,即在纸上的文献材料和地下挖掘出的考古材料以外,利用跨文化的民族学与民俗学材料作为参照性的旁证,来阐释本土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方法。叶舒宪正是用这种方法对《山海经》做“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叶舒宪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全球化的时代,它不仅要求研究者改换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改换传统的价值观和心态。因为“在各个文化传统中孵化出的关于知识与真理的概念,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之中难免要遭到消解、调适与重构的命运。如詹姆逊·哈密尔所说,‘与其认为知识的内容是事实,不如说是人们的各种思考方式’。多参照系的出现给本土视角的单一性、相对性提供了对照和反思的契机。千百年来既定的思考方式所建构的知识、所信奉的真理,也就不得不面对和异文化的思考方式进行对话的新现实,不得不在形成中的全球化视野和语境中重新检验其自身的合理性与存在的依据。”⒁叶舒宪指出,在《山海经》的研究中,现代有些研究者受到本土主义价值观和民族情感的影响,发生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向性偏离,与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标准尚有相当的距离。他认为,要消除本土主义的价值观和民族情感在研究中的主观化影响,应当运用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在文化认知方面最重要的方法论贡献就是通过田野作业深入文化他者之生活的方法。这种改变文化身份的做法可以使研究者一方面学会用异文化的观点看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借助于他者的反观之效,发现和揭示自身文化的弱点和局限,从而在认识论上和在情感、心态上真正消解“我族中心主义”。

叶舒宪反对用纯实证的方法考证《山海经》,他认为更不应该把认识空间当成客观空间去考证,并提出应该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山海经》,不要把《山海经》当作地理知识

来研究,而应该把它当作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去研究。

叶舒宪还从文化人类学和形象学的视角对《山海经》中的怪异事物和怪异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那是古人对异文化的误读所投射而成的“文化他者”神话;并说明了神话建构的两种模式——意识形态化(丑化)与乌托邦化(美化)在文化认知中的普遍性及其消解的可能。

叶舒宪运用的这种全新的、系统的阐释方法,突破了民族的和学科的界限,突破了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为《山海经》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的独特贡献

1、改变了视《山海经》为地理、神话、巫书等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是“神话政治地理学”著作

《山海经》是什么性质的书,从汉朝到现代有种种不同论断。汉代刘秀最早把它判定为一部地理书,后来的《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书都把它列入史部地理类。《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一词始见于中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的《地理学》,中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⒂”

明代胡应麟称《山海经》为专讲神怪的书;“山海经,古之怪语之祖”⒃,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把《山海经》列入子部小说家类。《提要》认为:“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⒄”袁珂着重从中研究古代神话,指出“《山海经》匪特史地的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把《山海经》视为神话小说⒅。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一书中提出《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最多的书”的主张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巫书。他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异物及祭祀所宜,……所载词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⒇。

综观这些观点,各家多着重从其具体内容去谈该书性质,叶舒宪独辟蹊径,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去考察,认为《山海经》是“神话政治地理书”。他在《〈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一文中,借用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词语,把《山海经》视为“权力地理学”的一个古代中国个案。福柯讲到18世纪末的地理大调查时说:“那时候人们在世界上到处旅行,收集资料。他们收集的并不是原始资料,他们真的是在探索,遵循着一种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自觉意识的规划。我们在地理学可以找到很好的例子,证明惩罚系统地使用度量、探索和审查。”《希罗多德》杂志的编辑对此也表示了看法:“地理学家的功能是把资料收集到清单中去,这些资料是未经整理的,除了权力以外,没有什么人会对它感兴趣。权力需要的不是科学,而是大量的信息,权力的战略使它对这些资料能够加以利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山海经》虽然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看起来像一部地理书的架势,但实际上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叶舒宪在研究中还发现,《山海经》那按照南西北东中顺序展开的井然有序的五方空间的世界结构,并不是从现实的地理勘察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秩序理念的呈现,是以位于中央的《中山经》为轴心向外逐层拓展。叶舒宪称其为“同心方”的空间模式。《山海经》用“同心方”的空间模式把处于中央王国(中国)及中央王国周边的各国文化统合起来,这正与统治者要求政治大一统遥相呼应。叶舒宪最后总结说:“《山海经》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相对应,可定性为神话政治地理书。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描述现实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构建虚实相参的空间图式,展现为祭政合一的神权需求服务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提供话语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远近山河的法术性全盘控制。”

2、从上古的宇宙图式及占卜咒术入手,解决了长期争论的《山海经》的方位顺序问题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按照东、南、西、北、中或东、西、南、北、中的顺序来排列方位。而《山海经》全书四大部分——《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五经》和《大荒经》,

其中《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五经》的方位顺序都采用了极为罕见的“南、西、北、东、(中)”的模式,《五藏山经》始于《南山经》,其次才是《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海外四经》始于《海外南经》,其次才是《海外西经》、《海外北经》和《海外东经》;《海内四经》始于《海内南经》,其次才是《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这就是说,《山经》以“南”为五方之首,以“中”为末;《海经》则以“南”为四方之始,以“东”为末。只有《大荒经》是依照惯常的东南西北而展开叙述的。为什么《山海经》会建构这样一种方位图式呢?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商代以前,古人的方位概念是二维的,即南与东、西与北可混用(21);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出自南方人特别是楚国人的手笔,所以以“南”为首(22);有的甚至不把它当作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来看。观点各异,莫衷一是。

叶舒宪从神话思维时代的宇宙图式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比较性的探讨。《山海经》是依附于已经失传的《山海图》产生的,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山海经》有图,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叶舒宪认为:“远古以来的平面空间图大都因循着神话思维的空间观,不是按照现代科学的地理观采取上北下南、左西又东的空间定位,而是采用上南下北、左东又西的模式。也就是说,古人的地图排位法在水平轴上与今人不一致,采用左东又西模式;在垂直轴上也与今人相反,沿袭了神话宇宙观的上南下北模式。”⒇南西北东的顺序正好符合这种原始神话思维的方位图式。他还引用了著名的《先天八卦图》和考古资料西水坡M45墓。《先天八卦图》的排列次序以乾为首,构成乾在上、坤在下、离在左、坎在右的方位模式。乾为南、坤为北、离为东、坎为西,乾南坤北,以南为上,这是以神话宇宙图式为本的,同《山海经》的方位图式正相吻合。

叶舒宪还从占卜咒术的角度考察《山海经》的方位顺序。他认为,在占卜思维中,方位不只是物理学空间的坐标尺度,而是凝结着情感和价值的符号,吉凶祸福之所系,生死存亡之所本。《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向西,畏轩辕之台。”《大荒北经》:“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这些“不敢”和“畏”与方位有关,都表明某种神秘禁忌的心理,透漏出占卜思维的面影。而在有关占卜思维的方位排列顺序中,正好有很多与《山海经》方位模式相应的情况,如《史记·天官书》所记的八方占,其排序为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东北风、东风、东南风。(23)大体上呈现为南西北东的展开程序。又如敦煌写卷伯三九八八是一部鸟鸣占吉凶书,其展开程序也与此仿佛: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方……(24)。这些可以证明《山海经》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符合远古的占卜咒术传统。

3、打破了传统说的地理观念,认为《山海经》反映的是一种大世界观,是一种“同心方”的想象构建。

《山海经》书中记载这40个“国家”,300条水道,众多的神话历史人物以及各种草木鱼虫鸟兽矿产。它所描写的地域到底在哪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传统的地理、文学家看来,《山海经》记载的事物在古代中国的范围,与现在地域范围大体相似。即便是大一些,也超不出亚洲地区。近代以来,蒙文通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研究〈山海经〉的一些问题》,他指出:《山海经》“它所记载的地域,在西方和南方都远远超出了祖国今天的版图。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研究我国以及中亚、东亚各族人民上古时代生活斗争和民族关系的重要作品。(25)”说得更明确的是王兆明先生。他说:“我们从《山海经》中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其认识领域是相当大的,在东方已达日本、库叶岛和南太平洋诸岛,西方达到中亚和西亚地区,北达西伯利亚乃至极圈以内,南至今中南半岛。这一广大的认识领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域。(26)”宫玉海先生更是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他在其专著《〈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中说:“现在肯定地说,《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它又是一本博物志,一本不可再得的世界古

解析《山海经》(1

解析《山海经》(1 《山海经》本身透着迷人的魅力,虽然记载着上古的事情,但不难读,关于它的文言文,只要有初中的水平便可以读懂。但是人们容易,理解背后的东西确难,没有强大的综合知识范围作后盾,要通过表面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却很难。若干年来,对此“书”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西汉刘秀删改《山海经》以来,所有对此书感兴趣的人都是在单枪匹马的奋斗,限于所处的时代、限于个人的水平、限于知识的范围,多数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有甚者,埋头于故纸堆中,引经据典,不厌其烦的为本经作注、作解,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的十分复杂。简单事情复杂化,这是某些吃皇粮的“历史学家”的本事。 近年来,一些对《山海经》感兴趣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此书解析,引起了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的不满,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贴子,将其他人斥责为“民间历史学家”。正是众多的爱好者的介入,引起了学术界的恐慌,如果承认了爱好者的结论,只能证明他们是一群吃着“皇粮”的饭桶。都已经威胁到人家的饭碗了,跳出来骂两句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庆幸处在现在的年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历史学家”们想垄断的发言权,垄断不住了。我们不象以前写点什么,非得在他们掌握的学术会议、学术

讨论会是发表,非得经过他们的首肯才能发表。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发表我们的意见,用不着受别人的干涉。本文也是一样,我不需要通过研究《山海经》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兴趣而已,图一个乐!不说那些废话了,言归正传。 《山海经》准确的说,不是书,是上古时代的图。《山经》是大禹在洪水后期,开始命人进行资源普查后,绘制的“全球地理资源分布图”。里面包括了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同时标明了这些分布地点的名称、距离及水系情况。《海经》部分,以《荒经四篇》与《海内经》为洪水之前的“全球行政区域图”。《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为洪水后的“全球行政区域图”。这中间有近千年以上的事情搅在一起,《山海经》又经过脱、删、加、失等种种磨难,今天能见到已经是幸事了。现在我们见到的书,是这几张图的注解和简要说明。下面是我的研究结果。 二、氏族谱系 《山海经》人物纷繁,中间还有错讹,有一团乱麻的感觉。为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先理出“氏族谱系”这根主线,其他的问题便有了归属。以下是根据《荒经》四篇及《海内经》排出: 大皞——咸鸟——乘厘——后照 ---------------------------------------------------------------------------- 炎帝——?——灵恝——互人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17545152.html,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作者:杜杨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 (一)作为天梯的神木 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8}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中认为,天梯是巫师从事陟降工作的工具之一,如《山海经》中的扶木和扶桑。{9}纪晓建在《、灵巫之互证——、神话比较研究之四》中也论述了关于巫凭借神树上下于天地这一问题。唐世贵、唐晓梅在《华文本作者质疑(上)》中认为青铜树的原型就是用于祭祀的神树,这与《山海经》中的建木、若木

013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

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史载四五千年前,大禹治服洪水、划分九州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绘制物产风情图。可惜古图久已失传,所幸考察内容被记录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 计有南、西、北、东、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水系地望606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正所谓:功成洪水退, 帝禹定九州, 踏勘海内外, 千古一图收。 由于年代久远、环境变迁、文字错讹等诸多因素,<<山海经>>记述的远古自然与人文信息早已变得难以解读,<<五藏山经>>447座山的方位难以寻踪确认。为揭开<<五藏山经>>群山方位之谜和<<山海经>>其它远古信息之谜,再现神奇瑰丽的古代华夏大地景观,王红旗与孙晓琴历经二十余年艰辛探索,于1997年基本完成山海经方位考证及远古信息解读工作,绘制出山海经神异图数百幅(水彩画、国画等)、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丙烯画); 并于1999年9月9日绘制出巨幅<<帝禹山河图>>(全称山海经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全景图,丙烯画),该画高5.4米、宽7.8米,将<<五藏山经>>记述的全部内容均绘于画面之中。 国衰而疑古,民弱而疑祖。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近代屈辱史,反映在古史研究上的效应之一便是怀疑、冷漠与否定,以致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已不了解<<山海经>>等古籍的价值何在,也不清楚研究山海经、绘制山海经艺术图画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事实上,<<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我们今天研究<<山海经>>的价值在于: 1 、重新认识<<山海经>>的文献价值,它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其文献资料既有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助于更进一步的先夏史时期的编年史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典,也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与金字塔同样雄伟的文明聚集。它有助于我们去寻找祖先的失落的文明。 2 、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我们祖先在四千多年前曾对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进行了国土资源普查测量绘图工作,这是人类文明史(包括测绘技术史)的奇迹! 3 、获得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信息,涉及那个时代的地理、地貌、湖泊、沼泽湿地、沙漠、山川及其变化信息,矿物分布信息(古人对颜料矿石的寻找加工促成了冶金术的诞生), 植物分布信息(记录着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信息(记录着动物的迁徙与灭绝、变异与演化),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迁徙信息,以及那个时代的医药学、预测学、天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人文活动信息。显然,这等于为我们今天的人类增加了数千年的生存经验,而其中大量信息是从出土骨头、陶片上难以获得的。 4 、开发形成前景可观的山海经文化产业,这是因为山海经文化是中国独有的,而且是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转化成巨大的文化产业。例如,<<帝禹山河图>>等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印制成艺术地图,复制成壁画、瓷砖画、艺术挂毯、地毯、丝绸画、面料图案、邮票图案,山海经神异动物人物造型可以转制成系列玩具、玩偶、工艺品和国际文化交流礼品,还可以建造山海经游乐园、拍摄山海经卡通电影电视片,为开拓者带来无限商机(欢迎各界人士与我们合作)。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 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包隐含着荒谬,旧理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已经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整篇文章,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要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因为还有深入的余地。许多教师即使会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原因是方法单一。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

神话研究综述(一)

神话研究综述(一) 我国神话学在长期持续拓进的基础上,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越发展示出其内在的思维张力。不仅以“世界眼光”做“中国学问”的看法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们的观念、视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研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展有序,而且学者们勇于多方面探索,不断补充、调整、更新现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更加拓展了神话学的探索空间,更加强调了动态地研究神话,从而使神话研究充满了新的活力。而现实生活中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更促使学者们思索神话研究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当今神话学者的研究特色。总之,1996、1997两年的神话研究于稳健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出现的几部极有学术品格的专着和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充分显示出了两年来的学术成果。 一、几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和论集 1.在庆祝袁珂先生八十诞辰暨神话研究五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袁珂着的《袁珂神话论集》(1996.9),它不仅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而且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衔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50年来袁珂对神话理论的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他的诸多的成果都集中地反映在这本论集中了,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他的广义神话理论。第二单元的17篇文章专门讨论广义神话的涵义,中国神话学发展的途径和研究的范围,以及作为广义神话内容的仙话、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问题,而所收其他的各种序言和杂论等也始终贯穿着他的广义神话的观点。袁珂提出研究神话,特别是中国神话,必须走“广义”的道路。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确实是兴起自原始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广义神话包括了狭义神话,却并不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核心与基础。而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早在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着逐年增多。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冷德熙的《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1〕是一部很独特的著作。他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纬书,或者说从纬书发掘出一个神话体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冷德熙的研究可以说走的是广义神话的路子。他认为,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神话本身并未消失,它不但可能仍然以原始神话的形式存在于宗教、文学、民俗等文化之中,而且还可能以再生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执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这种神话形式我们称为“文明神话”,如“政治神话”、“种族神话”、“现代商业神话”等等。冷德熙在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神话”的概念,并通过对纬书的研究使这个概念得以成立,这是他的一大成绩。 “政治神话”的提出,与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中国神话常把“历史神话化”,又把“神话历史化”。“纬书神话”表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而这两方面又或多或少与政治目的相联系,而成为“政治神话”。作者分析说,纬书政治神话的产生决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诸形态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是汉代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它虽是为着政治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它是以神话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范畴。 作者提出纬书政治神话又以体系神话的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自《山海经》诸神系统和春秋战国历史神话系统以来的又一个神话系统,每一个神话次系统都是一个特殊的神话系列,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包括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同时又保存了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文献价值,研究其中收录的名词,对研究先秦语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的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现况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及分类。主要阐述《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并对《山海经》中动植物名词按草木虫鱼鸟兽进行简单 分类和统计 第三章《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选取了几个《山海经》中所记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事件等,对《山海经》中所承载的文 化内涵进行分析 第四章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之处,并对《山海经》可以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山海经》名词特点分类 第一章绪论 一、《山海经》概述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涉及到神话,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对于该书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校编,方才形成传世书

籍,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单基本可确定成书非一人一时。 《山海经》版本颇为复杂,现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而《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已,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对《山海经》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由此亦可见《山海经》在先秦典籍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经》是一本囊括了极为丰富类容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其全书虽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涉及到了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民俗,宗教,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山海经》中充满了奇特乃至怪诞的想象,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典籍之冠,它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之一,单也由于《山海经》类容之驳杂丰富,也造成了学者对其分类的困难。《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认为《山海经》是巫术书。而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信史,以胡远鹏,杨卓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一.文本综述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中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妇女。她粗鲁、迷信、没文化,爱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顾孩子,然而她质朴,善良,热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和对“我”的真诚关爱。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充满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怀念。她的善良,她对我的关爱,特别是她对“我”的精神需求的尽力满足,让成年后的我充满感激,久久难忘。 二.目标设置 1.认识阿长。 2.品读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语言,阿长的表现背后的隐藏的秘 密。 3.梳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读懂并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深 怀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解读 (一)走进阿长认识阿长

1.阿长是谁 这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长在这里无名无姓,可见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问题出来了: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3.写了阿长什么 她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是我最讨厌的。喜欢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5安徽文学年第期6《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卢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摘要夸父形象始见并屡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当为研究夸父形象的基本依据。本文主要从《山海经》入手,来分析夸父的丰富形象以及夸父逐日的精神内涵,探讨夸父逐日神话流传的原因。 关键词《山海经》夸父巨人夸父逐日 谈到夸父,我们现代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夸父逐日”的 场景,夸父在我们的文化精神中定格为上古时代不断探索,不 惜献身的英雄形象。那么最初的夸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 我们来看夸父的最初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载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极具研究价值。关于夸父,在《北次二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鸟 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 痛,可以止痛。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只有着四个翅膀一只 眼睛的奇怪的鸟长得像夸父。在《西次三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袁珂: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云:“或 作夸父”。前面记载的是一种形似夸父的动物。在这里我们 直接看到了夸父的形象。“禺”,猴子。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 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 人,玃类也。袁珂的看法与郭璞相同,认为“举”,豦声同,故古 今通用;与夸声近,故或曰夸父。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那 么夸父的基本形象就是属于猿类的一种的兽了。而在《中山经》中出现了夸父山,“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枬,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在这里夸父与山、鸟兽、林、水等有密切关系。这是在《山经》中关于夸父的描述,我们 再来看《海经》对于夸父的有关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 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 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 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 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这是同一神话之异文,即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可是在 第二则记载中我们看到夸父在逐日渴死之后,又说被应龙所 杀。这不是很矛盾吗?难怪郭璞说“变化无方,不可揆测”,无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来细看这则材料,“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道出了夸父的血缘传统,而《海内经》记“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 生术器和后土。”可见夸父是炎帝的后裔。“蚩尤与夸父同为 炎帝之裔,在黄炎斗争中,蚩尤起兵为炎帝复仇,夸父亦加入 蚩尤战团,以兵败而被杀也”。①应龙杀夸父的记载还见于《大 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那么这个追日而死的夸父与应龙所杀的夸父是不是 同一个人呢,显然不是,不然就无法解释了。其实夸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类的形象。既然是类的形象,它们就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夸父的类的特征就是“巨人”。对此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从字义上来看,夸,大;父,男子美称,那么夸父就是指高大的美男子了。再次我们看夸父追日的具体描述,“与日逐走”,“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见夸父是何等巨大,以至河渭之水都不能解其渴。再有对于应龙杀夸父的夸父,袁珂认为,“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约,其角觺觺;而姜姓之蚩尤,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齿长二寸。是炎帝裔属中,颇不乏魁梧奇伟之巨人也。”②所以,夸父乃是巨人族名,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在《海外北经》中提到的夸父国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关于夸父是指巨人的论断。“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这个夸父国的人的特征就是“大”。由《山经》中我们看到的夸父是一种兽,而在《海经》中是一类巨人的形象。诚然,由于《山海经》并非一人所写,其作者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内容的丰富性,我们看到了夸父形象的丰富内涵。而关于夸父的叙事有夸父逐日和夸父被应龙所杀两种,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流传的呢?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有关于夸父追日神话的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与《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只有细微的差别。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史补》也有类似的记载:昔夸父与日相逐走,渴欲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我们看到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列子》、《博物志》等典籍中是有所记载的,但是对于夸父被应龙所杀之事却只字未提,不见于文字记载。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传承下来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它和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一样被永久地流传下来。《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流传下来的夸父逐日神话体现了夸父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正是因为夸父的崇高和伟大,使得他和射日的后羿,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一样,超越历史的时空,永远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 注释:①②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1页,第238页.参考文献: [1]徐县之.山海经探原.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重释 1920082:1982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相关的信息,一起来看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

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内容介绍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本文插图,除特别说明外,均由知名画家黄箫老师提供,特此感谢!】有很多喜欢怪物的朋友经常问我:道长你干嘛不聊聊《山海经》?我其实很喜欢《山海经》,但只限于通读过几遍,深入研究做不到。而且《山海经》看似几万字,比《西游记》少得多,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西游记》复杂得多得多,要真聊起来,少不得又要开一百讲。然而绝大多数内容,因为涉及到上古文献,会非常枯燥乏味。除非有经济上的支持,或者改写成小说,如果只追求阅读量,贫道是不会聊《山海经》的。所以只能从浮皮表面聊一聊。一、《山海经》是个混合体在聊《山海经》之前,有必要列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山海经》写的山和海,是不是真的?《山海经》写的是中国大陆吗?《山海经》写的是日本吗?《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吗?……其实,只要您看过贫道《西游记》的解读就会有一个认识: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由一个作家花个一年半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来源,叠加而成的。而《山海经》正是如此。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这是上古文献的共同规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是真实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所以,不能笼统的问《山海经》到底靠不靠谱,只能这样回答:1)《山经》和《海经》原来很可能

是分开的。只是汉代以后才合起来叫《山海经》。2)总的来说,越是靠中原地区的,记载就越靠谱;越是靠外围的,记载就越瞎编乱造。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山海经》从开始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甚至《山经》和《海经》就是两拨人写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写的完全是两回事。就像麻辣锅底和清汤锅底既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合起来叫“鸳鸯锅底”;相声《文章会》和《大保镖》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起来说一个《文武双全》。但麻辣锅和清汤锅,并不存在谁包容谁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想给《山海经》整体画一幅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离自己越近的越熟悉,认识越贴近真实;离自己越远的越模糊,越掺杂着想象。现在有个时尚名词,叫“异域想象”。我的老家是河北,小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飞机也没那么发达,所以不要说对外国,就是对黑龙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满了“异域想象”。我10岁时,心目中的黑龙江到处出没着东北虎,四川到处能看见大熊猫,所有的新疆人每顿饭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干。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义感爆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么会有的这个印象,好像我小时候河南闹过几次水灾。即便是今天,我身边一些不太出门的人,“异域想象”也是空前的发达,比如认为陕西人不管是汉中人、西安人还是延安人,一定是

吕调阳_山海经_研究初探

第34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13 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 张步天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关键词:吕调阳;《山海经》;《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 中图分类号:F 4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3.01.006 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1–0028–03 一、吕调阳生平 吕调阳(1832-1892)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山海经》注家。吕氏字晴笠,号竹庐,四川彭州西郊乡檀木村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吕调阳绝意仕途,甘于淡泊,建树良多。 清光绪年间,吕调阳长期任教于县城九峰书院,任山长。九峰书院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彭门义学,6年后增修并改名为九峰书院。以后经过重修、扩建,添置学田,成为该州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1901~1903),之后历经彭县高等小学堂(1903~1906)、彭县中学堂(1907~1925)、彭县县立中学(1925~1949),是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现为彭州实验中学,仅办高中,为四川省名校。当时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明史》等书共120多种。 吕调阳又曾任彭县敖家场凤楼书院主讲。在长期任教期间,吕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曾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晚年居县城外北惜字宫,潜心著述和讲学。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兼及历史舆地、训诂、考证等。 吕调阳还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光绪四年(1878)重修《彭县志》时,吕调阳任协纂,并亲撰《山川》、《田功》等志。此志流传至今。光绪十八年(1892),受聘编纂成都、华阳两县志,参与测绘。不久因积劳成疾,七月十二日病逝于城北惜字宫寓所。 吕调阳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彭州人贺维翰曾受教于吕氏,后出任翰林院编修。长子兰亦通舆地,绘有彭县什邡舆地图。吕氏一生苦读,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作品大多辑入《观象庐丛书》。计有《易一贯》六卷,《诗序议》四卷,《谈天正义》一卷,《群经释地》六卷,《商周彝器释铭》六卷;《六书十二声传》十二卷,《志学篇》八卷。《舆地今古图考》二十二卷,《古史释地》三卷,《重订越南图说》六卷,《逸经校辑》一卷,《穆天子传校正》一卷,《论孟疑义》一卷,《堵子释地》一卷,《汉书地理志详释》四卷,《曰若篇》七卷等。此外还有《海录》二卷,《惧谋篇》一卷,《足财书》一卷,《蜀语》一卷等。 吕调阳是《山海经》著名注家。撰有《五藏山经传》5卷、《海内经附传》1卷。 二、《五藏山经传》评介 《五藏山经传》5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23、24、25册。《观象庐丛书》为受业叶长高刻本,清光绪14年(1888)刊行。该丛书书目计27种,分44册。除了《越南图说》《齐民要术》是前人著述经吕调阳校订后收入之外,其他25种皆是吕氏手著。 《五藏山经传》刊本每页9行,每行22字, 收稿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12年项目“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张步天(1938- ),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山海经》和历史地理学研究。

山海经内容流程

流程 一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基本属性内容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

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二重要的四点 1.上古时代,洪荒时代,远古时代的定义。B.c4000年。 2. 成书时间,战国中期到汉国中期,B.c400~B.c200,距今大概有两千年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时间,在当时的时代有了儒家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巫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或神。在有相对完整正式的社会体制之前是作为领袖的存在。并且巫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与山海经的失传有一定关系。 4.明清时代,小说这种载体发达,山海经图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流派特征逐渐明朗且形成合力,不仅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取得一些突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关键词】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正文】《山海经》堪称天下奇书。它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从此书内容涉及之广泛,文化沉积之深厚,历代学者研究成果之丰硕,以及当今《山海经》影响之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说,把《山海经》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是当之无愧的。一20年纪以来,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成果迭出。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截至各正式学刊发表论题含有“山海经”或其篇目名的学术论文就有172篇,其中外国学者6篇。至于论题未直接标明书名而涉及《山海经》研究的则更多。专着的推出标志着《山海经》研究的深化。1980年和1985年,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0年代出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则有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扶永发《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山海经校注》包括《山海经山经柬释》和《山海经海经新释》两部份,后附“《山海经》叙录”,全录汉刘歆(秀)《上〈山海经〉表》、晋敦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和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另附“所据版本及诸家旧经书目”与“引用书目”,书后另有《山

海经》索引,由张明华编。袁珂《山海经校注》的主体部分是《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后者完成于1963年,“着重对神话传说部分的注释,搜罗丰富,征引详博,颇有发明,其它部分也作了诠解和校勘”(注:《〈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山经柬释》完成于80年代。袁氏在序中指出的“《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注:《〈山海经〉校注》序。)是对《山海经》一书内容的概括,很有见地。《山海经校译》的最大成果在于校勘方面。作者认为“须首先整理出一个《山海经》的新校本来”(注:《〈山海经〉校译》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校勘是从十个方面着手的,即错、脱、衍、倒、经文入注、注入经文、脱简和错简、它书窜入、篡改、其它。在校勘的基础上,此书按郭璞注《山海经》18卷顺序作了全译。《山海经》研究的地理学派、历史学派和文学神话派发端甚早。地理学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主要记述地理事物的著作,历史学派认为《山海经》是反映中国上古时代的史籍,文学神话派认为此书是神话汇集。本世纪中,由于不同学者对《山海经》性质的认定和研究侧面各有不同,各学派的流派特征逐渐明朗。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从事自然科技史研究的学者也参加治《山海经》学人队伍,他们的研究侧重于《山海经》科学价值和经文破译。近年来,各学派已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共识,形成了研究合力。为适应《山海经》研究发展形势,1983年12月在成都举办了“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有10多个省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这是第一次《山海经》专题研究会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