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概况文档

武汉市概况文档

武汉市概况文档
武汉市概况文档

武汉市概况文档Wuhan profil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武汉市概况文档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湖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

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

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

入人类文明社会。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1949

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武汉美称“江城”,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黄鹤楼中吹

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这一称呼也是由于武汉的发展与长江、汉水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独武汉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开放使武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人引以自豪的

千古名楼黄鹤楼,自然风光旖旎的东湖,享有盛誉的归元禅寺,继续张开双臂,喜欢四方佳宾。更有许多好听、好看、好玩的新景点、新景观如白鳍豚馆、野生动物园、赤壁大战全景画馆及改造后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山大道商业街都等待着您的投入,恭候着您的光临。欢迎您来江城,领略都市不同的风光。

参观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在此可追溯黄鹤楼的

历史,聆听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面对黄鹤楼吟咏

的诗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可登楼观武汉三镇全景。随后来到古琴台,这里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游人可在此凭吊俞伯牙、钟子期以琴会知音的动人故事。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一、地理概况 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 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 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 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南市区部分) 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 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郊区; 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二、名胜古迹 黄鹤楼 亚洲民主之门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归元寺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 (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 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 琴台 中山公园 光谷广场 木兰山风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云雾山、大余湾) 武汉九峰动物园 武汉科技馆 湖北省博物馆 三、主要特色街区 “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街)) 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分别为: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口汉正街(始建于1525年)和汉阳显正街。 汉口地区:汉正街商贸街(武汉最古老的商圈)、江汉路商贸街(武汉首条商业步行街)、兰陵路酒吧一条街、吉庆街小吃街(武汉最大的大排挡街区)、精武路饮食街、香港路餐饮街、武汉文物市场一条街(位于香港路)、硚口路美食街、万松园餐饮街、台北路风情餐厅街、前进路电子产品街、大智路手机街、武广商贸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建筑街区、新民众乐园购物街区、扬子街婚纱一条街、花楼街小吃一条街、解放公园林荫路(武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林荫路)、宝成路夜市街、汉口江滩江景街、民意街烧烤小吃街、解放大道-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中国旅游报/2012年/9月/7日/第012版 视野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胡静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和旅游城市间的竞争加剧,旅游供给市场分类日益细化,旅游业已然在由资源驱动、产品驱动之后,逐步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2008年初,武汉市旅游局开始进行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公开征集,历时一年多,在征集到的三万多条意见中进行反复筛选、提炼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大江大湖大武汉”这一口号,2009年底尝试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社会反响积极,游客认同度高,遂于2010年5月正式确定“大江大湖大武汉”为武汉旅游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充分考虑了武汉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结合受众分析即旅游者、本地市民对武汉的感知形象,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精髓,强调了城市的个性要素,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2012年8月,在第四届亚洲城市论坛?武汉论坛上,“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形象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进一步诠释。 一、“大江大湖大武汉”,准确把握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要素 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是主体个性和大众感知。“大江大湖大武汉”抓住了武汉市的文脉、地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主体个性。 1.文化背景。中国近现代史上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武汉。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2012年5月,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推荐《大武汉到底什么大?》一文中谈到:“直观上,武汉之大在于吐纳江汉、包孕湖山、工商繁盛的独特都市气象。历史地看,武汉之大越是在国势时运的关节点越被显现出来,抗战时期和新中国两次长江大洪水时节,‘保卫大武汉’都激励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武汉之大,也证明着武汉之重,体现了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武汉之大是区位、资源、市场等城市禀赋和交通、产业、科教力量等国家布局的总成。” “大武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主题词,既彰显了其独具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也寻找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城市旅游形象的意蕴和灵魂。 2.自然禀赋。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两江汇流、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166个湖泊、272座水库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湖泊水域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和待建的“大都市水岸景观”,“百里滨江画廊”,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一网六湖十八渠”的布局,汉口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大武汉”无处不彰显着“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质。 江湖诞生了武汉,繁兴了武汉。武泰闸一代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来自全国的竹林放排曾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林立的帆樯使汉口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南方商业巨镇,近代成为中部商贸经济中心。现如今“大江大湖”又成就着现代武汉的魅力,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它们也将以新的姿态迎接这个城市的美好未来。 3.大众认知。形象定位目的是为了激活市场,培育市场;反之,大众认知也能促进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1年武汉市游客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东湖”、“大武汉三镇格局”是来汉游客所选择的“最深刻的武汉旅游印象”; 第1页共2页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武汉地铁概况

武汉地铁 ◆地铁1号线 横穿汉口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东西湖区,沿长江和汉江北岸横贯汉口东西城区。全长29.7公里,设站27座。 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建,全长10公里,沿京汉大道,从东往西设10座站点:黄浦路站、三阳路站、大智路站、循礼门站、友谊路站、利济北路站、崇仁路站、硚口路站、太平洋站和宗关站。二期全长19.468公里,西段设汉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叶海车站、额头湾站、五环大道站、东吴大道站至金山大道站止,全长12.478公里,设11座车站;东段自一期工程黄浦路站起,沿解放大道向东,设头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至堤角站止,全长6.99公里,设6座车站。 ●2010年7月建成试运营。 ◆地铁2号线一期 一期工程线路贯穿武汉市西北-东南,是武汉市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起点为汉口常青花园北侧的金银潭站,终点为武昌鲁巷站,线路全长27.98公里,全线设21座车站。 分别为:金银潭站、常青花园站、金色雅园站、汉口火车站站、范湖站、青年路站、航空路站、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江汉路站、积玉桥站、螃蟹甲站、小龟山站、洪山广场站、中南路站、宝通寺站、街道口站、广埠屯站、虎泉站、名都站、光谷广场站。 ●2013年建成试运营。 ◆地铁3号线 是武汉市第一条跨汉江线路,线路穿越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等4个城区,起于汉口三金潭,止于汉阳沌口,全长27.8公里,设站23座。 分别为:市民中心站、后湖大道站、兴业路站、二七路站、科技馆站、赵家条站、惠济二路站、香港路站、菱角湖路站、范湖站、王家墩北站、王家墩中心站、双墩站、宗关站、王家湾站、蔡家湾站、王家畈站、四新大道站、客运中心站、升官渡站、体育中心北站、体育中心南站、沌阳大道站 ●2014年建成试运营。 ◆地铁4号线 一期工程,起点为武昌站,终点至武汉站,全长16.488公里,设站15座。分别为:武昌站、梅苑小区站、中南路站、洪山广场站、周家大湾站、青鱼嘴站、东亭站、岳家嘴站、铁机路站、罗家港站、园林路站、工业大道站、工业四路站、建十路站和武汉站; 二期是武汉建设的第二条过长江地铁,线路全长16.9公里,设站13座。分部为:黄金口站(高架站)、孟家铺站(高架站)、永安堂站、玫瑰苑站、王家湾站、十里铺站、七里庙站、五里墩站、汉阳火车站、钟家村站、拦江路站、复兴路站和首义路站。 ●计划于2015年全线通车。 ◆地铁6号线 规划建设的第六条地铁——地铁6号线今年也提前上马,将连通三环线外围的沌口和金银湖,全长32.8公里。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1、锦里沟 1、武汉市目前唯一的运动型风景区; 3、已经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的“凤凰城”。 2、清凉寨 景观特色:景区内有近2000亩油茶和中华樱花,每年花开两季,盛花时节,漫山遍野,鲜花犹如白雪覆盖,景色迷人,蔚为壮观。 1、辖区内的刘家山是武汉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 2、将此景营造出来,堪称“华中生态之绝”。 3、雾山 春意渐浓,武汉市的“赏花游”不断地走俏,成为了许多人嘴边 聊的热题,推出了武汉赏花地图。据悉,木兰云雾山风景区一直致 力于挖掘杜鹃花的丰富内涵,在延伸“赏花游”旅游周期上大做文 章。为之摸索出了一条绿色产业、低碳生态的“赏花经济”之路, 以此成为了武汉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4、兰草原 1、木兰草原——华中唯一的AAAA级蒙古风情景区 2、格桑花从5月份开始吐露出花蕾,到9月末花期结束,此时的木兰草原正是一年中最丰美的时候,不同花色的格桑花在赶场似 的盛开,草原旅游正从踏青时节转向赏花寻芳。 木兰草原位于武汉黄陂王家河街道聂家岗,荆楚名山木兰山东面,湖北十大休闲度假区木兰湖的南面,属“木兰八景”之一。 5、阳新仙岛湖

仙岛湖原先叫千岛湖,为了避免与杭州千岛湖重名,引起侵权, 后更名仙岛湖。仙岛湖因湖畔山崖上悬有一块“灵通仙岛”的古匾 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生态野趣横生,是鄂 赣边境的一处度假胜地。 门票价格:仙岛湖门票95元预订价80元(不含船票) 阳新仙岛湖地址:湖北阳新县王英镇 1、语言:武汉人民大多数说武汉方言,大多数人能说一点普通话,交流起来没有问题。 4、饮食:武汉大街小巷小吃很多,注意街边饮食卫生。 5、治安:武汉社会治安总体是不错的,但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6、交通:武汉公交车司机较猛,开车速度快,坐车时小心扶好。 近些年武汉到处在建设,因此堵车是家常便饭,要做好准备哦。 旅游季节 武汉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月份时樱花满枝,赏樱最佳。又恰逢东湖梅花节,可前 往磨山梅园观赏梅花; 秋季,汉口江滩的大片芦苇丛,人气极高; 冬季较冷,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潮湿寒冷。冬季旅游可去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看灯光照耀下的鱼儿,千变万化。 最佳出游时间 武汉旅游的最佳时节是春、秋两季,避开酷暑寒冬,阳春3月赏樱观梅,秋天芦苇茂密展开水乡画卷。 猜你喜欢: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表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注:调研人数共38人 (网络调研23人,广埠屯调研5人,新天地调研5人,南门调研5人)1您的年龄() A.16岁以下0人 B.16-23岁25人 C.23-30岁6人 D.31-50岁5人 E.50岁以上2人 2一年中,您的休假时长为() A,一周1人 B 一个月内1人 C 一到两个月14人 D 两个月以上22人 3 您主要的休闲时间段() A 春节1人 B国家法定假日5人 C 寒暑假29人 D 周末4人 4 休闲时间是否会用来旅游( ) A是25人 B 否13人 5您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A.网络27人 B.旅行社14人 C.电视10人 D.广播1人 E.杂志6人 F亲朋好友介绍25人 G.其他5人 6您在武汉居住的时间() A.短暂停留10人 B. 一年以内1人

C.一至五年23人 D.五年以上4人 7 在中国中部,武汉打造旅游城市的优势是( ) A经济发达5人 B交通便利14人 C旅游资源丰富13人 D文化教育氛围浓厚12人 8您认为武汉市旅游环境存在哪些不足() A交通拥堵23人 B市民素质不高13人 C市容不整16人 D基础设施落后8人 E宣传力度不到位13人 9 您认为武汉的旅游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 ) A黄鹤楼32人 B归元寺3人 C长江大桥10人 D东湖7人 E古琴台大剧院2人 10 您评价代表性的原因是( ) A知名度高30人 B 媒体宣传力度高1人 C 其他9人 11 您认为宣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手段是( ) A赛事活动举办6人 B联合品牌宣传10人 C媒体宣传17人 D政府支持11人 12 您对武汉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的期望 1.提高政府支持.希望市容得到改观希望交通便利 2.解决交通拥挤状态和环境污染强烈建议提高市民素质,服务态度。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武汉市简介及旅游景点中英对照

武汉市 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中部第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工业、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Wuhan, composed of the three towns of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is the 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 The three towns, separated by the Yangtze and Hanshui rivers, are linked by bridges, and because these municipalities are so closely connected by waterways, Wuhan is also called the "city on rivers." Being the largest inland port 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major stop on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Wuhan i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hubs of water and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Wuhan has an old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It began to prosper as a commercial town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when it was called Yingwuzhou (Parrot beach). From the first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century, the towns of Hanyang and Wuchang began to take shap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area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commercial center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y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ankou had become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ities in China. Today, Wuhan i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entral China. It boasts of one of China…s leading iron and steel complexes -- the Wuhan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Wuhan is also a city with a strong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气候

武汉气候背景 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九省通衢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前言 武汉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武汉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绚丽多姿,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独特的类型结构。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前人也已经将武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精辟的概括为“三列山系”“一组湖群”“两江汇流”。“三列山系”指的是,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而“一组湖群”是说全市拥有湖泊约140处。著名的湖泊就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

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而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等旅游地数量众多。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宾馆、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特别是武汉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优势凸显,同时也缩短了武汉与各地区的往返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另外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交通的便捷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也为武汉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2.1武汉市旅游接待现状 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

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 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 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 年);成熟期(2016-2020 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 世纪的前20 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涯50%!于中级阶段,人均GDP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

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 年代 开始起步,经过20 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到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上层,是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休闲旅游业的支柱。这些阶层的旅游消费形态存在差别,如表1。在21 世纪的 前20 年内,各个旅游消费的社会阶层分化将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 年至2012年期间,为中产阶级的孕育期,中产阶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湖北省旅游的龙头和武汉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同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较,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显得有些缓慢。为此,借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武汉启动?武汉人游武汉?特惠旅游大行动,陆续为市面免费发放了总价值达2.04亿元的优惠券。各景区和旅游企业也纷纷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导游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研发等等,力图将武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和推介出来。 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关键的一点是未能将武汉的区位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在即将召开的?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市领导及专家们将就如何加强武汉城市形象建设明确旅游形象定位,加快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讨论。 为更全面地认识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全面的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期编辑部特邀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张立明教授谈一谈他对于武汉旅游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理念创新战略: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在软要素驱动阶段, 城市旅游的卖点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就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活动,赋予其旅游功能,将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业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因此,应创新城市旅游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因子,树立全新的城市整体旅游资源观和大旅游产业观,将城市旅游

发展由景区驱动模式转向景区驱动、城市设施驱动以及环境驱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将城市的多元文化、休闲、商务、会务、购物等现代化设施、城市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社会空间等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来开发,将旅游业发展全方位融入整个城市,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旅游功能,把城市作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 1.中心城区和城市郊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将以城市设施驱动为主,近郊区将以景区驱动为主,远郊区将以环境驱动为主。 2.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关联融合。旅游产业与关联性强的文化、体育、房地产业、工业、农业等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景观房产与旅游商业地产、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将旅游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等融合,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塑造等。 3.推动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旅游的功能,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如赋予电视塔、长江大桥、城市现代设施、交通工具、商业设施等旅游功能后可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渠道。二、形象提升战略:强化?大都会?城市形象 旅游产业的外延宽、牵涉面广、关联带动性强,外向型经济产业特征明显,其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众多的行业部门相互配合,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战略,促进资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