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

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

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

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

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

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

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

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

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

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

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

指标金额全省占比

GDP 11859.60 亿元60.5%

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

出口145.17 亿美元74.3%

人均GDP 39043.00 元高出全省人均14.4%

武汉城市圈规划

1.近期规划:

◆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

◆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

2.远期规划:

◆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

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二、行政区划分及人口概况

武汉行政区划分:

◆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鼎立;

◆现辖江岸、江口、硚口、汉阳、武昌、汉南等13个区;

◆是我国特大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显著;

◆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

◆市区建成面积:275平方公里(上海670平方公里);

武汉人口总概况:

1.人口年龄结构:

◆0-14岁的人口为976947人,占总人口的9.98%;

◆15-64岁的人口为8013317人,占总人口的81.89%;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5128人,占总人口的8.13%;

2.人口受教育程度: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65061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

三、武汉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

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

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下降2.5个百分点。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1年全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801.72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0480.45美元。

正是跨入人均GDP万元时代。未来几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快速增长,无疑将不断提升武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进而带动居

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品质将不断提高。

3.全国与地区地位: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排名第五,一直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

城市。武汉商业流通规模在中部地区持续处于领先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列第一,占六城市零售总额的31.1%。

4.发展态势:

◆目前武汉GDP的主要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大约为5∶

3,也就是主要由投资拉动,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将

加强,社会经济的增长动力将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城市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主要路径是居民大量涌

入城市,然后中心城市人口再向郊区发展,形成郊区化,最后带动城市周边的

发展,形成都市圈格局。城市的发展将更加繁荣,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

了更加雄厚的资本。

◆步入人均GDP1万美元时代,城市财政能力会更强,城市建设和社会保障将有

更多的财力支撑,城市的发展也不再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开始转向社会发

展或两者并重。而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福

利保障和生活水平将由此提高。此外,居民收入水平会更高,将更加关注自身

的发展,更注重学习和休闲娱乐,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1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38.09元,相比2010年的20806.32元,

高出14.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将有力地支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快速稳定增长;

◆2011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9亿元,同比增长18%;利用内资720.9

亿元,同比增长42.5%;外贸进出口2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 ;

◆武汉人均社会消费品额达到30240.2元,人均消费额排全国第六位;居民消费

增长加快已初露端倪,消费品市场形势的向好也开始显现消费增长回升势头。

四、武汉城市文化

(一)永恒的主题——水文化:

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水的人的影响不止在交通、生产和生活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文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主题和多元化的根基。长河巨泽孕育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江水龟蛇”的黄鹤文化、码头文化、桥文化、渡江文化、抗洪文化和江滩休闲文化等多元文化。水使得武汉人有着灵活的头脑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二)源于武昌的学院文化:

武昌,武汉三镇之一,是公认的政治文化中心。秀美的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下,一缕书香氤氲着整个大武汉的人文气质。武昌的学院文化不论是清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以来,还是在建国之后,武汉的教育优势一直令其他城市艳羡不已。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52所高等院校,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具全国第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独特的学院文化,又给了武汉人不可比拟的知性之美。

(三)源于汉口的码头文化:

武汉自开埠以来,即成为全国各地商贾和货物的集散转运的重要中转站。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口的商贸运作更加繁荣,不仅成了“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闹市,还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之港。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而现代的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化大流通、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

(四)源于汉阳的工业文化:

百余年前,张之洞建立的湖北枪炮厂和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工业文明发祥的标志。“汉阳造”让汉阳迅速成为中国最早的重要工业要地,还带动了武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湖北工业的基础。发展至今,汉阳依旧作为武汉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沌口经济开发区,东风汽车城等,继续发挥着武汉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全国闻名。

(五)最舌尖上的文化——武汉“吃”文化:

武汉的灵动的水和火炉般炎热的夏天,给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有时热情、火爆,有时细腻、婉约。对人热情,有事必帮,是武汉人做人的准则;而火爆着体现在武汉人做事的风格上。虽然,言语上的粗陋,但掩盖不了武汉人的侠骨热肠。最能体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个性的,就是武汉人的细。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事必躬亲。然而最能体现武汉人特点的,就是武汉了“雅”“俗”共赏的市井文化。

想要看到武汉人的“俗”,就得了解武汉的“吃”。最能代表武汉“吃”文化的就是“过早”和“宵夜”。“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

它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

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据统计武汉做早点的达10万人之多,“过早”成为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过早”后,人们忙碌一天,到了晚上,这座火炉城市的人们常常结伴而聚,在街头找个清凉地纳凉,谈天说地,肚子谈空了就想吃点什么,于是“宵夜”的习俗慢慢形成。最具特色的为汉口吉庆街,武昌的首义园,这里既不是安静的茶庄,也不是高档的餐厅,人们尽可以围在桌前,喝着啤酒,神侃武吹,高兴起来还可以扯着嗓门大喊大叫,服务员像蝴蝶般在台位间来回穿梭,卖花的、

卖唱的、拉琴的艺人在人群中游走,不停地招揽生意。武汉的“过早”与“宵夜”不光是本地人,外地人也不少,它已成为外地人感受汉味民情的重要旅游窗口,有的人不光为吃来到这里,更多是想看看这里的民俗文化。

然而这“俗”中又无时无刻不带着点“雅”。不同于成都满城书香的“雅”,也不同于苏州吴侬软语的“雅”,武汉的“雅”也体现在武汉人对吃的追求上。武汉地处中原,便利的交通,使得它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口味。武汉人对味觉的敏感,对味道的挑剔,在全国来说也是少有。哪家味道好,哪家味道差,立马会在在食客间口耳相传,街知巷闻。吃得执着、吃得精细、吃得有追求,这是武汉人特有的“吃的态度”。“真正的武昌鱼只有13根半刺、菜薹要是霜打过的最好吃……”这些都是挂在武汉人嘴边上的话。话说在茶楼里品着新茶吃着小点,拥有的是一种雅趣;在黄鹤楼上饮着水酒,体现的慷慨激昂,是诗人李白的洒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武汉人特有的包容个性,无疑被“吃”这种雅俗共存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武汉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总目标、

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

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

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

代城市,为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

实的基础。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

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

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

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

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

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

平。

◆主城区规划结构

优化空间结构,延续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思想,引导城市功能

的聚集发展,将主城区规划结构调整为中央活动区、东湖风景区和15个城市综合

团。中央活动区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

路、京广铁路,其用地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归元寺、月亮湾、积

玉桥、首义、王家墩、站前、花桥、新华、惠济、宝丰、赫山、梨园、沙湖、洪山、

晒湖等19个区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人。中央活动区按

照“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区、汉口中心商

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区、中北路商务办公区等五大职能区域。综合组团以居住、生活服务和都市工业为主导,是职居相对平衡的城市单元,划黄浦、二七、后湖、塔子湖、古田、十升、四新、沌口、白沙、南湖、珞喻、关山、杨园、青山、武钢

等15个综合组团,建设用地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336.5万人。综合组团以轨

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加强与中央活动区的联系。

◆综合交通规划

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

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1)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建设城际快速交通走

廊,统筹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资源共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2)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重点建设以城市快速路、骨架性

主干路、轨道交通构成的“双快一轨”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调整主城区交通与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3)加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优化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

结构,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继续推进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机制改革,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实施

区域差别化交通管理政策,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居住用地布局

“城中村”是主城区内重点改善区域,加大改造力度,促进“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对符合用地要求、质量较好的住房,宜采取保留、改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设,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等问题;对质量稍差的住宅进行翻新修缮,改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对房屋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差、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的住区进行拆迁改造。

◆商业服务设施

按照中心商业区一市级商业中心一市级商业副中心一社区商业中心四级体系,规划布局全市商业服务设施,提升设施档次,健全服务网络,培育大型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强化武汉的区域商业中心地位。加强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友谊路等传统商业区建设,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以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建设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心商业区。建设完善中南路、钟家村两大市级商业中心,新建四新、鲁巷、杨春湖等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在青山、后湖、南湖等大型居住区、交通枢纽地段,规划建设30个左右的社区商业中心。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米左右的标准,规划建设便民超市和商业服务网点。以江汉路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形成环境宜人的步行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汉正街、解放路、显正街等传统商业街,建设完善沿江大道、吉庆街、万松园路、京汉大道、香港路、台北路、鹰台路、广八路、关山路等现代商业街,发展一批专业商业街、旅游商业街、城镇特色商业街等。建设以全国性、区域型大型市场为骨干的武汉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以大运量交通为支撑,建设阳逻、北湖、常福、郑店、武汉空港、走马岭等6处大型物流市场群(带),丹水池、后湖、汉西、舵落口、十升路、沌口、杨泗港、青菱、关山、和平等10处中型专业市场区,以及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取缔占道、扰民的市场,鼓励小型市场向专业店和仓储式商场转变,一环路以内的商品交易市场逐步外移。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室内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造提升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增强辐射功能,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积极引导配套的生产、仓储功能向汉水上游交通便利的地区聚集。

◆文化设施

规划建设东湖、月湖、首义、南岸咀、沙湖、汉口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

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其中,依托省博物馆、省艺术中心等,建设以文博展览、现代传媒为主的东湖文化艺术中心。依托琴台、月湖,建设月湖文化艺术区。依托红楼、起义门、紫阳湖公园等,建设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首义文化区。建设凸现武汉两江交汇、滨江特色的南岸咀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集影视、传媒制作为一体的沙湖现代艺术区。依托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具有展示、教育、艺术、博览、演艺等功能的汉口综合文化区。

Macroeconomics_exam_20090630_XiaoLiping[]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试卷

武汉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8级 2009年6月30日 宏观经济学(A卷)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Paper A) Instructions: You have two hours to complete the test. Full marks are 100 points.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You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s either in English or Chinese. Read the questions carefully before answering them. Be precise and to the point.Good luck! Problem 1 (10 points) True or False? Explain your answer completely but briefly. a.James Bond is about to retire and is thinking of selling his car. He spends £1,000 in repairing and tuning the engine, and finally agrees to sell it to Miss Money Penny for £10,000. As a result, GDP increases by £11,000. b.Robinson Crusoe will live better by catching fish, if he has more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c.It is one case of moral hazard that a patient is more likely to apply for health insurance than healthy men. d.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fficiency wages, firms who pay wages at the equilibrium level will operate more efficiently. e.The introduction of ATM machines has made it easier to withdraw cash from checking accounts. As a result, the Central Bank now has to buy more bonds in the market every time it wants to increase the stock of money in the economy by a certain amount. Problem 2 (10 points) Suppose there is a small farming economy. It produces some corn and imports 7 bushels of corn. Of these, 80 bushels are consumed, 10 go for government purchases to feed the army, and 6 go into domestic investment as increases in inventories, 11 bushels are exported. In addition, taxes are 12 bushels. a.What is the GDP of the economy? b.Calculate private saving, public saving and net capital outflow. The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ving and investment. c.Assuming in the economy, women have worked more hours in producing corn.

宏观经济学 武汉大学 6习题及答案

第6章开放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IS—LM—BP模型 一.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 4.进出口商品的交换比率5.国际收支6.J曲线效应 7.马歇尔一勒纳条件8.外汇9.汇率 10.套汇11.国内均衡12.国外均衡13.BP曲线 二.选择题 1.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资本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通过以下( )可从对外贸易中得到收益。 A.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商品B.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商品 C.征收高额的进出口税D.采用生产成本随产品增加而上升的生产方式 2.通过对外贸易,一国( )。 A.可以达到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实际消费 B.只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消费水平 C.不能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 D.更局限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消费 3.若劳动和资本量不变,x国可生产20吨钢或20吨煤,Y国可生产10吨钢或16吨煤,成本不变情况下Y国应向x国( )。 A.进口煤和出口钢B.进口煤和钢 C.出口煤和进口钢D.出口煤和钢 4.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生产相同产品的两个国家( )。 A.发现相互交易是无益的 B.交易后可能继续生产他们的产品 C.发现在交易后一方获利一方受损 D.将各自专门生产成本不变时的那么多商品 5.在( )情况下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可替代国际间的要素流动。 A.如果要素是充裕的 B.只有在比较优势说被否定时 C.只有在商品流通受到管制时‘ D.当通过贸易使各国的稀缺要素不再缺乏时 6.同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进行贸易( )。 A.必然使高工资国家降低实际工资 B.可能提高两国的人均实际收入 C.低工资国家将降低实际工资 D.可能使两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下降 7.进出口交换比率的改善对一国是有利的,因为( )。 A.可以出口更多的商品B.可以使汇率上升 C.获得进口的成本将下跌D.在国内生产同样的产品变得更便宜而不用进口 8.估价贸易收益的最好方式是( )。 A.通过国际贸易导致的全球产出的增加 B.比较国民生活水平与进口消费的比例 C.比较国民生活水平与出口产品的比例 D.进出口交换比率的影响程度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第三章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1)意义和方法 意义:1.判断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 2.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 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GDP、投资额、消费额等) 2、机构分析法(静态分析 (2)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 ①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C+I+G+(X-M) 2.工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 3、失业率 4、通货膨胀(常用指标: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平减指数等) 5、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PMI 6、国际收支 ②投资指标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 ③消费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大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等)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包括居民手持现金和单位存款) 3、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所得税-个人缴纳社会保障支出

④金融指标 、总量指标 a、货币供应量 B、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C、金融资产总量 D、社会融资总额 E、外汇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款项权和 IMF储备头寸) F、外汇占款 2、利率(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2)同业拆解利率(伦敦同业拆解利率)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3、汇率 ⑤财政指标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3、赤字或结余 ⑥主权债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企业经济效益 2、居民收入水平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4、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GDP变动 2、经济周期变动 3、通货变动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1、手段及其影响①国家预算5⑤财政管理体制 ②税收⑥转移支付制度 ③国债④财政补贴 2、种类及其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中性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归纳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 记重点(5)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增长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量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地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3、政府可以简单地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货膨胀税时,结果就是超速通货膨胀。 4、货币中性原理的一个应用是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实际利率仍然不变。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更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加剧,由于税规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性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的这些成本大小并不清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武汉大学2010宏观经济学

武汉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0级 2011年6月29日 《宏观经济学》试题(A卷)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Paper A) 说明: 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10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可用英文或中文作答,如用英文作答可适当加分。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后再简明扼要地作答。祝你好运! 1. (10分) 一天,巴瑞理发公司得到了400美元的理发收入。这天,他的设备折旧价值50美元,剩下的350美元中,巴瑞向政府缴纳了30美元的销售税,拿回家220美元的工资,留100美元未来添设新设备做生意。巴瑞带回家的220美元中,他缴纳了70美元的所得税。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巴瑞对下列收入度量指标的贡献: a. 国内生产总值 b. 国民生产净值 c.国民收入 d. 个人收入 e. 个人可支配收入 2. (10 分) 解释宏观经济学家所定义的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异。下列哪一种情形代表投资?哪一种代表储蓄?解释之。 a. 你的家庭拿到抵押贷款并买了一所新房子。 b. 你用你200美元的工资购买AT&T公司的股票。 c. 你的室友赚了100美元并把它存入了她的银行账户。 d. 你从银行借了1000美元买一辆汽车用于做送披萨饼的生意。 3. (10 分) 列举所有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绩效的因素。其中,哪些属于总供给的方面的因素?哪些属于总需求方面的因素?在长期,央行可以仅仅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不断增加货币数量,来使经济持续增长吗? 4. (15 分) 过去10年间,许多中国的储蓄被用于美国的投资。更确切地说,中国政府一直在购买美国的资本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 a. 如果中国政府不再购买美国资产,美国的可贷资金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动?特别是,美国的利率、储蓄与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 b. 美元价值和美国的贸易余额会发生什么变动? 5. (15 分) 解释下列每一个事件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假设决策者不采取行动。 a. 股市急剧下降,减少了消费者的财富。 b. 政府增加国防支出。 c. 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 d. 国外衰退使外国人买的中国物品减少了。 e.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6. (20 分) 判断正误。指出下列观点是否与你在宏观经济学中所学的知识相符,并说明你的观点。 a. 个人能够影响货币供给。

武汉市房地产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武汉市房地产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摘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国房地产行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和规模化扩张,武汉房地产也不例外。武汉市作为二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房地产价格也偏低、,有场价值被低估。然而随着武汉市区位优势的明显提升,武汉市房地产业在近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鉴于外围市场如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房价的变动,武汉市房价是否有虚高的危险,面对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在新形势下深度分析当前武汉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共存的,当前的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应该充分利用中部崛起战略的优势,充分发挥城市价值,完善和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整房地产结构,做到理性协调稳定地发展,这也将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原因所在。因此,本文首先从武汉市的经济以及房产、地产的背景着手,运用房地产市场与预测相关理论,分析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征,即成熟渐进性、发展不均衡性、自住需求主导性以及城区中心带动性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此对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把握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给予武汉市住房消费者和开发商一定的借鉴。 具体而言,本文认为武汉市的房地产市场有以下发展趋势: 1、由于武汉市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人口红利的因素以及自住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武汉市的房地产市场会继续保持姿态有着良

好的发展态势。 2、因为武汉市政府的规划布局,武汉市的楼市发展的区域带动性凸显,各中心城区相互带动,不止是中心城区,近郊区甚至是远郊区的楼盘都受到带动,“回归郊区”的呼声也越演越烈,住房向郊区发展是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3、政府保障工作更加到位,着力解决房地产供应结构问题。因为住房供应结构层次不多,且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不充足,使得政府会更加大监管及投资力度,武汉市的经济适用房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上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而长期处于经济适用房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供应对象之间的缺口的“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未来几年可以通过经济适用房出租、限价房等来实现。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住房供应结构将产生变化,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起到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限价房则会真正使得处于“夹心层”的居民从尴尬中走出来。武汉市的房地产供应结构将更加健全,房地产市场将更加繁荣。 一、武汉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 武汉市房地产业从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之路,如今也不断的壮大起来,并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对于全市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武汉市房地产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1一1985年,1980年推行的住房化试点改革在深圳、广州等城市开始后,'年经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GDP在衡量一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时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它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GDP只计算了那些在市场中存在并能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无法反映非市场活动及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 (2)GDP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GDP水平高并代表居民生活质量高。 (3)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无法通过GDP 衡量。 (4)GDP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成本,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名义GDP、实际GDP与潜在GDP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哪些区别? 答:名义GDP衡量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实际GDP是指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与名义GDP相比,实际GDP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 潜在GDP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 3.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要目标是什么?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探讨有什么特点? 答:(1)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目标包括: 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经济增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②维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物价的不稳定通常是与

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简要说明GDP与GN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 都选择使用GDP这一指标? GDP与GNP的区别在于其涉及的主体不同,GDP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一国的居民,而GNP是国民概念,是指一国国民。 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和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实物)的支出,而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实质上只是所有权的转让而已。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NP之中? 因为存货也是最终产品,相当于企业自己花钱买了自己的商品,算在总支出中。 4、为什么转移支付不计入GNP之中? 转移支付已计入净税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转移支付是无偿的,也不是接受者的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 5、为什么GNP中只计入净出口? 因为出口与进口对于国民收入的效果恰好相反,故为方便,只计入净出口。 6、简要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因为总支出等于总产出,而总产出又等于总收入。 7、简要说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缺陷。 (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 (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状况。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与国民收入恒等式有什么区别? 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是在总产出等于意愿支出也即总需求的情况下,也即非计划投资为零的时候的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公式;而国民收入恒等式是一般情况下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恒等式。 2、试用图形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两 种方法。 3、试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假日经济的作用。 假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消费水平,而根据消费函数可知,消费的增加会在消费乘数的作用下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因此假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4、什么是乘数原理?为什么按照这一原理储蓄即节俭反而成为一种 罪恶?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乘数原理是指由于连锁反应,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相关变量成倍变化的经济理论。因为消费的增加会通过消费乘数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因而储蓄即节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吉芬商品: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而得名。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1854年当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远远低于其收入效应。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的肉类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来说他们更穷了,穷到买不起原来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因此,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因此,它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一般称为吉芬效应,或吉芬反论。吉芬商品是低档商品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低档商品都可以被称作吉芬商品。 2.可变成本: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与不变成本相对的概念。可变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厂商没有进行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产量逐渐增加时,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但可变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产量的增加呈相同比例,这一过程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始时产量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幅度可能较大,因为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可能不一定有效率;随着产量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得到发挥,可变成本增加幅度变缓;最后,收益递减规律又会使它增加较快。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了厂商的总成本,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可变成本是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此可变成本的增长量与总成本的增长量相等,它们的增长率也相等且都等于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可以帮助厂商决定在短期内是否继续进行生产,因为不变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不能改变的,而可变成本则不同,它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厂商停止生产,不能节省不变成本,却可以节省可变成本。因此,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那么生产就是值得的;如果生产的结果不能收回可变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只有在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之后的余额,才能够补偿不变成本。 3.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过多而导致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倾向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倾向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4.法定存款准备金: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名词解释:5*3’ 3.简答:6*6’ 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 2 , 3 P116 二、7) 5.论述:1*14’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 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 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最新春季学期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2014年春季学期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一、复习的总体要求 考试的范围主要是本提纲中列出的达到掌握和理解层次的内容,以及极少数“了解”层次的内容。 “了解”指的是能大致说出概念的含义和模型的内容。“掌握和理解”指的是熟悉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核心观点和原理以及政策含义,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计算核心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用图形推导相关理论。 大部分考题只涉及一个“掌握和理解”层面的知识点,约有两道考题会综合2-3个“掌握和理解”层面的知识点,极少数小题涉及“了解”层面的知识点(分值<10分)。 因此,复习的总体最低要求是熟悉提纲中列举出来的重点知识点,能大致说明其具体内容及原理,能大致明了其运用。 二、复习资料 教材: 1、《中级宏观经济学》,张延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视频教学课件:张延,《宏观经济学》视频教学课件,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作业题(重要复习资料):作业内容务必掌握,考试出题形式与作业相似,但是仅仅看作业题对于这门考试显然是不够的。作业题答案将由继续教育学院通过作业系统于5月26日向大家公布。 面授课PPT:是课程内容(张延老师视频教学课件)的缩略版(见课程论坛,共5次) 期末复习提纲(重要复习资料,见课程论坛) 语音答疑资料(见课程论坛,共2次) 关于教材和视频教学课件的关系: 张延老师编写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与视频教学课件知识点顺序基本一致,章节编号和内容均是同步的。同学们可以上继续教育学院的视频点播系统在线学习。 三、考试题型分布: 1、不定项选择题 2、简答题

3、计算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四、复习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学科,尤其注重对关键概念和模型的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期末复习主要从教材、视频教学课件和作业题入手。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学包含知识点繁多,我们的作业题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的考试题,但计算题类型基本一致,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作业中的计算题,同时,从第二次面授课课件开始,每次面授课课件中也会有计算题的练习题,同学们可以下载来看,并且能够做到合上书本独立完成计算题。 在全面对教材知识和作业进行复习之后,同学们可以对照复习提纲中列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根据每个知识点后标明的掌握层次进行自我检测。在复习中,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该理解的概念一定理解清楚;重点的理论要熟悉其主要的理论内容;计算类型的知识点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做一定训练。 五、关于考核方式和成绩分布 六、复习要点 复习提示:宏观经济学的复习主要围绕两个重要的模型展开,即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重点掌握两个模型及其背后的政策含义,特别关注如何设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来解决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等问题,以及背后的传导机制。运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几个核心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用图形来分析一些重点曲线也是考试的重点。

宏观经济学概论

宏观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 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中短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对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股票的数量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由已上市的老股票和新上市的新股票构成。 股票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市场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投资者(资金数量) 1.使得证券的发行有了保证,直接融资渠道得以建立。 2.证券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保证了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转换的连续性。 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机构投资者:一切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法人机构。 股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1. 股权分置改革 2.《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订 3. 融资融券业务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在转型经济体中,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法 分析对象: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 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的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2.结构分析法 分析对象: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 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一)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C+I+G+(X-M)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工业增加值 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 分析意义——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3.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失业率的上升或是下降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潜在GDP的变动为背景的.失业率高,意味着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4.通货膨胀 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 .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 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