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17.91 KB
- 文档页数:3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一、地理概况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 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南市区部分)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郊区;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二、名胜古迹黄鹤楼亚洲民主之门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归元寺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琴台中山公园光谷广场木兰山风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云雾山、大余湾)武汉九峰动物园武汉科技馆湖北省博物馆三、主要特色街区“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街))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分别为: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口汉正街(始建于1525年)和汉阳显正街。
汉口地区:汉正街商贸街(武汉最古老的商圈)、江汉路商贸街(武汉首条商业步行街)、兰陵路酒吧一条街、吉庆街小吃街(武汉最大的大排挡街区)、精武路饮食街、香港路餐饮街、武汉文物市场一条街(位于香港路)、硚口路美食街、万松园餐饮街、台北路风情餐厅街、前进路电子产品街、大智路手机街、武广商贸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建筑街区、新民众乐园购物街区、扬子街婚纱一条街、花楼街小吃一条街、解放公园林荫路(武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林荫路)、宝成路夜市街、汉口江滩江景街、民意街烧烤小吃街、解放大道-新华鲜花一条街、友谊南路皮件一条街、建设大道-武汉金融一条街、汉西路建材一条街武昌地区:司门口商贸街、户部巷小吃街(武汉早点第一街)、首义园小吃街、徐东路商贸街、武汉光谷商贸街、昙华林历史街区、华师文化街、广埠屯科技一条街(湖北最大的IT市场)、黄家湖高校一条街、街道口商贸街、中南路商贸街、小东门建材一条街汉阳地区:汉阳法国风情街、钟家村商贸街、王家湾商贸街饮食武汉饮食,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金融和航运中心。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北连河南,南接湖北,东临江西,西靠湖南。
武汉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和商业城市,被称为“九省通衢”。
武汉的历
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为楚文化中心,被称为“楚都”。
秦朝设汉
中郡。
汉朝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在此创立了“桃园三结义”的传奇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天下的战争。
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是因为这里山水如画、风景如画。
武汉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武汉还是中国大陆新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等。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从这里通过,京广高铁在武汉设立了7个站点。
—— 1 —1 —。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一、武汉市简介1、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
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
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简介50字篇一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地形属于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形状酷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面积8467平方公里,1996年底人口716万,其中城区面积3963.5平方公里,人口486万。
市以下设9个城区、2个郊区、2个县。
城区有江岸区、江汉区、?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
青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郊区胡东西湖区、汉南区,市属县为黄陂县和新洲县。
武汉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
每年7月气温最高,日均温28.8℃;1月气温最低,日均温3.7℃。
每年3~6月和9~11月,是旅游的最佳时期。
篇二汉,这座位于湖北省的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它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因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而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之一。
在历史文化方面,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武汉长江大桥等,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曾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在美食方面,武汉也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热干面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当地人喜爱。
此外,三鲜豆皮、武昌鱼等也是武汉不容错过的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展示了武汉的饮食文化,也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总的来说,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美味的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教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武汉努力构建中部地区支点城市,并致力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
中文名称:武汉外文名称:Wuhan别名:江城,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行政区类别:省会/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中下辖地区: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3个开发区政府驻地:汉口沿江大道188号电话区号:027邮政区码:430000-430400地理位置:长江汉水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78.53万(2010年末六普数据)方言:汉语-西南官话-武天片-武汉话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著名景点:黄鹤楼,红楼,东湖,归元寺,古琴台,起义门,古德寺,长春观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火车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车牌代码:鄂A、鄂O(行政用车和警车)市树:水杉市花:梅花著名高校:武大、华科、华师、华农、地大等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目录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国际交流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展开编辑本段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我在中国心,世界在我心”这是武汉城市宣传片深入人心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与曾经北京安帝影视广告创意机构为宜昌策划的一句广告语“长江魂,中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它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最大的内河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的精致景观。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它曾是东汉时期的首都,汉朝的统治者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汉高宗的陵墓、汉景帝的陵墓和汉青陵,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武汉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被誉为“天下第一都”。
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是中国第三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武汉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古城墙、汉高宗陵墓、汉景帝陵墓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也是武汉的文化精髓。
武汉还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如东湖风景区、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它们都是武汉现代化城市的象征。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产业中心之一。
武汉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如长安汽车、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
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贸易公司,如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武汉贸易中心等。
武汉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也很高。
武汉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如钱学森、胡适等。
武汉大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技研究中心之一,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
武汉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江滨公园、黄鹤楼、汉口紫金山等。
武汉还有许多美食,如汉堡、烤鱼、汉汁等,这些美食也是武汉的文化特色之一。
总之,武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拥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科技中心,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拥有许多美丽的景观和美食,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武汉市情20091.城市概况武汉,简称“汉”,又称“江城”,我国特大城市之一,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
[地理]武汉地外东经113。
41’ -115。
05’,北纬29。
58’ -31。
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位于我国大陆腹地,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与湖北省内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地级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与长沙、郑州、南昌、洛阳、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1200公里左右,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渡地区。
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全市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以下。
[自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主要集中在6至8月。
水资源方面,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境内江河湖泊众多,被称为“百湖之市”。
水域面积达21.87万公顷,江(河)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5.6%,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正常年景,地下水净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7145亿立方米。
土壤资源方面,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323个土种;矿产资源方面,武汉现已发现33种矿点,矿点达154处,拥有全国最大膨润土、石膏、玄武岩基地。
动植物方面,武汉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植物种类共有106科、607属、1066种;鱼类共有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粮食作物共有240多个品种,50多种经济作物。
湖北武汉概况导游词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清楚,拥有其他大都市罕有的166个湖泊和众多山峦。
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湖北武汉概况导游词,便利大家阅读与鉴赏!湖北武汉概况导游词1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犬牙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缔造的绚丽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忱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亲密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开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起先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依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觉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101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觉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志向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武汉,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第一环节:武汉别名:别名有:大武汉,武汉三镇,江城武汉,赌城武汉,百年武汉等 1、大武汉:面积大,地域面积8494 (出租车绕城3小时),人口1002万,地理位置特殊,湖北省是九省通衢,湖北地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祖国的2%,,全国排名16位,人口900多万,约排全国第6位,湖北北接河南,南连湖南,西接重庆,东靠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线穿城而过,故武汉是南来北往行人必经之路,外来流动人口多,车辆多,所以武汉一到上下班高峰就全城堵车,不仅堵车,武汉的城市大交通公交车还异常的拥挤,有一次南京人武汉人在一起吹牛,南京人说,你知道南京多堵吗,我老婆都挤流产了,武汉人不屑的说,你那算什么,我老婆都挤怀孕了。
2、中国的父亲河长江在流经武汉境内时与其最大的直流汉江狭路相逢,将武汉分成了三大陆地。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汉水的出水口及长江以北叫做汉口,汉水发源于陕西,以前陕西人顺水而下来武汉做生意的时候叫下水,就是下到汉水的分水口。
三镇各司其职。
武昌是高薪技术开发区及政治文化中心,省委省政府都坐落于此,武昌高校林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都位于武昌,汉阳则是工业区,东风二汽及大型电子设备厂都在汉阳3、自古以来武汉三镇是分居而立互不干政的,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将武汉三镇合并称“武汉三镇统一政权,因此,严格的说,武汉建城历史不到一百年,又有百年武汉之说4、江城武汉的得名源于大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武汉黄鹤楼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江城的美称则是出于此,也因此,梅花成为了武汉市花(市树水杉,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古老植物,曾一度认为灭绝了,后1945年在利川发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同时学习水杉刚毅向上的精神武汉人民将水杉作为市树),武汉境内早期有大小湖泊水域1000多处,解放后经济的发展已经建城的需要武汉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现在只有300多处,除了最大的长江和汉江外,还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有人曾预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目前东湖也作为武汉旅游的一张城市名片,火炉武汉是说武汉夏天天气炎热,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武汉处于长江和汉江冲击形成的江汉平原,一片平地,市内最高的山不到800米,周围却有大巴山,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桐柏山等群山怀抱,将武汉紧紧裹在手心,武汉就像一只木盆的盆地,周围的山则是盆沿,一到夏日,白天烈日炎炎,加上水域面积广泛,水蒸气都蒸发到了空中挥散不开,因此武汉的夏天显得特别闷热,90年代的夏天您要是来武汉会看到这样一个景象:竹排躺椅街上摆,男女老少睡成排,人多,车多,交通拥堵,天气炎热等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武汉人热情奔放开朗的性格特征。
武汉常识一、基本情况1、简介:湖北省省会,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华中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自商代盘龙城至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长江、汉江把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武汉市另有桥口、江汉、江岸、洪山、青山、汉阳、东西湖、黄陂、新洲、蔡甸、汉南、江夏十个政区,市树为水杉、市花为梅花。
2、地理交通:坐落在长江、汉江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说法,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水路、空中航线在这里交汇。
京广、京九铁路、京珠、沪蓉高速、天河机场、这里拥有全国第一的桥梁交通设施。
(1957年建成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3、人口:至2002年底,武汉市总人口768万人,其中437万人居住在武汉中心城区,日流动人口超过100万,民族以汉族为主。
4、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夏热冬冷(全国三大火炉之一,每年20来天近40度高温),春秋季短,夏季最长,初夏“梅雨”,冬天最低气温0度左右,并有一、两场雪。
5、商业经济:武汉自唐、宋以来就以商业发达而著称,是历史上有名的都会,最早的新式钢铁厂、军工厂和棉纺厂都在这里建立,如今的武汉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三个开发区,仅东湖开发区亿元以上企业就达40多家.6、院校科技:武汉的大专院楼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此外还有众多科研院所,是知识与人才的汇集地,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学府,“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被武汉教育演绎得淋漓尽致,目前综合科技能力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有波谱及原子分子物理、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材料、激光、遗传改良、测绘遥感信息、软件工程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风俗:过早:“过早”是武汉人对吃早餐的俗称,由于地理气候和经济活动关系,武汉早餐摊点和小吃店极为发达。
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面窝、老通城的豆皮…都是很受欢迎的汉味小吃.乘凉:由于武汉夏天长且炎热,很早就形成了壮观的民间纳凉听书看戏习俗,1978年政府部门利用这一习俗,掀起掀起群众文化活动,如拉琴唱戏、赛歌、说相声、听鼓书、讲评书、卡拉OK等,文化团体也常参加,并组织专场电影、戏剧演出、图书夜市,此后年年坚持,称“武汉之夏”活动。
武汉概况市容特色、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和文化、地理概况、气候状况、文化习俗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58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12万(2007年8月),是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邮政编码:430000,区号:027。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得名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
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
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武汉地理介绍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著名的九省通衢等方面来介绍武汉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坐标纬度为30°22′N,经度为114°17′E。
三面环水,北依长江,东临汉水,与江西、安徽接壤,濒临鄂西山地。
其区位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转站,不仅连接着华中地区各省市,也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可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武汉年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春、秋季相对较旱。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势较为平坦,以长江为界,分为三镇。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阳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工业发达。
汉口位于长江两岸,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武汉还有诸多湖泊,如东湖、西湖等,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
四、九省通衢武汉地处三省交界,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八个省份毗邻,因此被称之为“九省通衢”。
这使得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九省通衢也使得武汉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总结:就地理位置而言,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三面环水,地理优势明显。
气候上,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上,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城市风景秀丽。
九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得武汉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武汉概括武汉(Wǔhàn)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
因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而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被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及仙桃市(省辖县级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汉川市及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形状。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省会。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国中部地区(华中)的最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止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910万,其中城镇人口537万。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
七个城市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外环以内面积1171.70平方公里,武汉三环线(中环线)内的城区面积684平方公里。
截至2009年底建成区面积为475平方公里。
十三个辖区中黄陂区面积最大为2261平方公里,江汉区面积最小为33平方公里,城区中洪山区面积最大达502平方公里。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
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
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
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
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
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武汉美称“江城”,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这一称呼也是由于武汉的发展与长江、汉水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独武汉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开放使武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人引以自豪的千古名楼黄鹤楼,自然风光旖旎的东湖,享有盛誉的归元禅寺,继续张开双臂,喜欢四方佳宾。
更有许多好听、好看、好玩的新景点、新景观如白鳍豚馆、野生动物园、赤壁大战全景画馆及改造后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山大道商业街都等待着您的投入,恭候着您的光临。
欢迎您来江城,领略都市不同的风光。
参观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在此可追溯黄鹤楼的历史,聆听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面对黄鹤楼吟咏的诗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可登楼观武汉三镇全景。
随后来到古琴台,这里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游人可在此凭吊俞伯牙、钟子期以琴会知音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