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FMA评分较高,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不但能够大幅度提高护理满意度,而且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标签: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为了研究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本文对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以下是研究的过程及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个组,各45例。对照组男:女=22:23;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3.80±5.29)岁。观察组男:女=24:21;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4.50±5.09)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基础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确定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由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在患者的整个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初期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训练,3次/d,15 min/次。反复活动腕关节和髋关节,进行摆臂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帮助患者复述简短的语句,保证发音清晰,使得患者找回语感。

(3)中期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和牵拉,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指导患者投掷较轻的物品(沙包、玩具球等),扶着患者进行简单的站立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鼓励患者扶着墙壁缓慢走动。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

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龚美英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护理, 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产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能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升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是目前较佳的一种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 剖宫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19.004 剖宫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是解决难产儿、巨大儿的一个重要手术方案。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剖宫产分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剖宫产手术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剖宫产毕竟为有创性手术,其护理工作相当繁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是通过制定标准的护理流程,而使护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1] 。我科对49例剖宫产产妇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 2012年1月在我院行剖 宫产分娩产妇98例做为研究对象,全部产妇均为足月单胎择期剖宫产产妇, 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分娩。本次研究均排除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产妇。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98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本次研究分组及护理方案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全部产妇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手术及护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产妇年龄24 32岁,平均(25.15?3.38) 岁。孕36 42周,平均(38.56?1.52)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1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 33岁,平均(25.45?3.53)岁。孕37 42周,平均(38.42?1.61)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1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手术及麻醉方法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如指导产妇产前检查、产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格进行系统化护理,以 护理时间为纵轴,以护理内容为横轴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程序化的护理方案,护理路径表格由护士长和多名资深护士联合制定,并根据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护理实施时,将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发放给产妇1份, 护理工作人员1份,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表格内容实施护理,对已执行的护理操作和未能执行的护理操作做不同标记, 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详细记录,并反馈给护士长,以便对护理表格作出调整,为下一步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护理期间由护士长进行监督,并进行随机检查和评价。具体临床路径见表1。 表1 择期剖宫产产妇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 护理内容 第1d (入院日)首先向产妇介绍医院环境与设施、住院医师、责任护士等相关情况,并告知家属探视事项;帮助产妇完善各 种检查;术前准备,如更衣、备皮、心理护理,胃肠道准备(禁饮、禁食)等第2d (手术日) 由责任护士将产妇护送至手术室,并与手术护士交接,术后严密观察母婴生命体征,观察产妇阴道出血情况,并给予相应措施;给予产妇肌内注射缩宫素;观察新生儿情况,并常规注射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指导产 妇进行母乳喂养, 尽量做到早吸吮、早开奶;给予产妇心理安慰与疏导,并指导其饮食及活动第3d 密切观察产妇腹部切口情况、阴道出血情况;给予产妇乳房护理并进行母乳喂养宣教,观察母乳分泌情况; 指导其下床活动;排气后给予半流质类食物;做好会阴护理;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及抚触 第4d 观察产妇腹部切口情况;指导产妇进行活动;母乳喂养宣教;对新生儿进行抚触与护理;观察产妇乳房及泌乳情况,并教会产妇挤奶;会阴部护理第5d 观察产妇腹部切口情况、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情况;指导产妇合理饮食;指导产妇活动;给予乳房护理,取 新生儿足跟血送检、 筛查第6 8d 观察产妇恢复情况;指导其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心理护理 第9d (出院日) 指导产妇出院后饮食、活动、避孕、个人卫生及性生活等相关情况,告知婴儿的护理常识、预防接种等相关事项 作者单位:335300江西省资溪县人民医院龚美英: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 01·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19期(上半月版)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10T14:58:3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珠凤亓剑凤 [导读]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刘珠凤亓剑凤(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93-0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将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系统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掌握康复知识与技巧情况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指导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指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偏瘫康复指导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们对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按护理路径的宣教模式进行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病人,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一侧肢体瘫痪,肌力均≤2级。男98例,女74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左侧瘫痪94例,右侧瘫痪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统一制定康复指导路径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具体内容:第1~3天:责任护士或当班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解释卧床休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指导并示范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更换体位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离床期的康复指导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第14~21天:对患者进行步行期康复指导,继续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请“老病人”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康复锻炼。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路径的指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判断,有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Ⅳ~Ⅴ级,语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参加一般劳动及工作;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力较护理前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语言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有所好转,肌力较护理前提高1级。无效:经2~3个月的治疗护理未见好转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见 2.3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3 康复指导内容 3.1 心理康复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对突然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易怒、悲观、失望心理,常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2]。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康复护理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患者“自我护理”模式,护士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帮助、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卧床期康复指导①卧位指导:保持良好体位和肢体功能位,应从患者入院开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可以是仰卧位或侧卧位,体位更换由护士帮助进行,每两小时一次。无论何种体位都要保持头平,患侧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髋前伸,膝微曲,脚掌与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指导:被动运动由护士站于患侧,指导家属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握拳、松拳,下肢髋、膝、踝、趾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前伸等各个不同方向活动,每关节训练5~10次,每日2~3次。主动运动由患者执行,护士指导其以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的活动和移动,每日交替运动4次。桥式运动使患者平卧,下肢屈曲,双脚底平放于床上,护士指导家属立于患侧,一手按住患者双脚,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导患者由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抬高臀部、躯干,训练次数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导:主要培养患者关心和使用患侧的习惯,把床头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侧,使患者拿取物品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以增加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进食、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肢不能进行时,应用健肢,尽量不依赖他人,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移动和起坐活动。 3.3 离床期的康复指导①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耐久耐力训练,起立训练,起立平衡,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床上转移,轮椅转移等。活动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支持为主,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此期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应指导患者穿脱衣服,穿时先患肢后健肢,脱则反之。进食时用患肢拿饼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头,用厕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复指导①站立行走训练:下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进行行走训练,站立平稳后有两人搀扶试走。走时抬头平视,按行走命令迈腿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次数和时间应逐渐增加,然后进行上下楼梯、作业疗法等各项训练。②日常生活指导: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导外,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汤勺进食或筷子夹菜、握笔写字、画圈、穿脱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铺。患者上下楼梯时双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用患肢进行或健、患交替进行。 4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进

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康复护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一、定义及分类 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又称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病或中风。脑卒中按其病理过程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前者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后者则是由于血栓脱落或其它栓子进入血流中阻塞脑动脉所引起。如某些心脏病病人心腔内的栓子脱落便可引起脑栓塞。不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脑栓塞可统称为脑梗死。另外,有一小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是由于大脑小动脉逐渐狭窄而最终闭塞所致,管腔内既无血栓亦无栓子,这种情况也叫脑梗死。此外,还有一些病人脑血管没有真正堵塞,只是暂性缺血,也可以造成过性脑损害的症状,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或“小中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 本病十分常见,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认知﹑语言﹑精神情绪等方面,病后出理不当可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是指长期卧床不活动,或活动量不足及各种刺激减少的患者,由于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现关节挛缩、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便秘、肌肉萎缩、肺功能下降、体位性低血压、智力减退等一系列征候群。大多数废用综合征的表现可以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得到预防。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了废用综合征的表现,再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也只能逆转一部分废用表现。 误用综合症是指对偏瘫患者的不正确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侯群。它可发生在偏瘫的不同时期,主要为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肩、肩手综合征及下肢伸肌痉挛、足内翻等常见并发症。 二、康复时间 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1-3个月内可达最大程度恢复,因此,在发病后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好。 国内有研究显示,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是安全的,最好在发病14天内开始,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了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归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康复活动时间一般不应少于45天。 三、康复护理 1.良好的康复环境①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积极训练氛围。脑卒中患者常因失语﹑肢体瘫痪﹑大小便失控﹑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感到痛苦﹑焦虑﹑悲观或恐惧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首先要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主动

【实用】-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常规 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疾病的总称,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对患者的运动模式、肌张力、肌肉协调能力进行评估。 2.感觉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像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3.认知功能评估:通过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失用症和失认症等对患者进行评估。 4.言语功能评估 5.摄食和吞咽功能评估 6.ADL评估:常采用PULSES评估法、Bartyel指数评估法或功能独立性评估法。 7.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与环境适应能力,了解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有效。 8.社会活动参与能力评估 【护理问题】 1.自理能力下降 2.舒适的改变 3.排便模式的改变 4.吞咽障碍 5.沟通交流障碍 6.不良情绪反应 7.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再次梗死的可能、癫痫。 8.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 【护理措施】 1.运动能能障碍的护理

1.1良肢位的摆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的。 1.2肢体的被动活动。 1.3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主动翻身动作训练。 1.4上肢训练:患者上肢的肩、肘、腕、指关节都应根据关节运动的原理进行训练。 1.5下肢训练:髋和膝的屈曲或伸髋时的屈膝,可避免行走时产生偏瘫步态。 1.6坐位训练: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坐起来。如床上坐位、床边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等。 1.7站位训练:辅助患者站起;训练患者独立站起;站立平衡训练。 1.8步态训练:提倡利用部分减重训练装置提早进行步态训练 2.言语功能障碍的护理主要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康复护理 3.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间接地吞咽训练和进食训练 4.认知障碍的护理 5.肠道护理和膀胱护理 6.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严防发生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 7.并发症的护理 7.1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良好的肢体摆放好,同时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臂做充分的上举动作。 7.2肩--手综合症早期应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处于手下垂位;加强患臂主动和被动运动;采用冰水疗法;避免患侧输液。 7.3压疮 7.3.1避免由压力造成的损失。 7.3.2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避免擦伤皮肤。 7.3.3避免由于剪力、摩擦力、钝力造成的损失。 7.3.4避免碰到热源造成烫伤。 7.3.5保证均衡饮食。 7.3.6检测皮肤的完整性。 7.4偏瘫后要预防失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和过用综合症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一、概念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按其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疾病与障碍并存,常见功能障碍为:偏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偏盲,可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肩部问题和二便问题等,严重的可以出现四肢瘫、昏迷、甚至死亡。 三、医疗目标 治疗原发病,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改善受损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四、护理目标 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压疮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三)感觉功能障碍 (四)语言沟通障碍 (五)认知障碍 (六)肩关节半脱位 (七)肩痛和肩手综合征

(八)吸入性肺炎 (九)泌尿性感染 (十)跌倒的风险 (十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运动功能评估。 6.感觉功能评估。 7.认知功能评估。 8.言语,吞咽功能评估。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10.病因和诱发因素,家族史。 1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 12.影像学检查:CT,MRI等。 13.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进食和睡眠、大小便状况。2.心理状况: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3.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作者: ————————————————————————————————日期: ?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 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 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1)管理委员会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③组织人员培训。④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2)护士职责: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一、主要护理问题 (一)、自理能力下降:与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有关。 (二)、舒适的改变:与肩手综合征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三)、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有关。 (四)、吞咽障碍:与球麻痹有关。 (五)、沟通交流障碍:与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有关。 (六)、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恐惧等。 (七)、潜在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痉挛、再次出血或梗死、癫痫。 二、护理措施 (一)、急性期的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此期患者从偏瘫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

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脑出血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如需搬动应在固定头部情况下,出血情况已控制时。 2、良肢位的摆放: ①主张偏瘫侧卧,以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此时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前曲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呈伸髋、膝稍屈、踝背屈90°,而健侧肢体放在舒适的位置。 ②仰卧位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支持)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置丁字鞋,痉挛期除外),健侧肢体置于舒适位置。 ③健侧卧时,偏瘫侧上肢垫软枕,肩关节前曲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垫软枕,呈迈步状(屈髋、屈膝、踝背屈90°,患足不可悬空)。 3、偏瘫肢体被动活动: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偏瘫肢体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 4、床上活动①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Bobath握手),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曲、上举运动。②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偏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 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 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 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一、概念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按其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疾病与障碍并存,常见功能障碍为:偏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偏盲,可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肩部问题和二便问题等,严重的可以出现四肢瘫、昏迷、甚至死亡。 三、医疗目标 治疗原发病,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改善受损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四、护理目标 预防残疾和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压疮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三)感觉功能障碍 (四)语言沟通障碍 (五)认知障碍 (六)肩关节半脱位 (七)肩痛和肩手综合征 (八)吸入性肺炎 (九)泌尿性感染 (十)跌倒的风险 (十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运动功能评估。 6.感觉功能评估。 7.认知功能评估。 8.言语,吞咽功能评估。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10.病因和诱发因素, 家族史。 1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 12.影像学检查:CT,MRI等。 13.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进食和睡眠、大小便状况。 2.心理状况: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 3.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4.自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5.不同时期的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估。 6.是否有其它疾病,是否能正常训练,康复的效果。 七、干预措施 (一)体位和活动 1.急性期(软瘫期):发病且病情稳定后1-2周内,BrunnstromⅠ-Ⅱ期。早期康复介入以预防废用;从床上的被动性活动尽快过渡到主动性活动;预防合并症和并发症。 (1)肢体摆放和体位转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患者掌握翻身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为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偏瘫侧卧。患肩向前,垫软枕,肘伸直。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侧下肢在前,患肢在后,屈膝。小腿及脚掌呈垂直,垫一软枕,指间填以布卷或垫软垫。 (2)偏瘫肢体被动活动活动顺序由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偏瘫肢体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偏瘫侧肱骨应呈外旋位,即手掌向上(仰卧位),以防肩部软组织损伤产生肩痛。 (3)床上活动 ①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即巴氏(Bobath)握手 ②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偏瘫侧卧,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度,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面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踏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向健侧翻身动作要领同前,只是偏瘫侧下肢的起始位需他人帮助。 ③桥式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以姿势并酌情持续5-10秒。 ④早期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坐起训练及健侧肌力增强训练。 2.恢复早期(痉挛期):一般为病后2周至2-3个月左右,BrunnstromⅢ-Ⅳ期。这一期患侧肌张力开始增高,患者的主动性运动开始恢复。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肌张力、打破共同运动、进行分离运动训练,而肌力和速度训练暂不宜进行。应做主动训练,先在他人帮助下,然后循序渐进地自我进行,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指导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立坐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床、椅转移训练、行走训练;支具及辅助步行器的应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整容、移动、更衣、上厕所动作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及时评估训练效果。 3.恢复中、后期:在痉挛基本控制以后,BrunnstromⅣ期后,患者的分离运动逐步形成,偏瘫肢体的部分功能已开始恢复,但仍不能完成比较精细、协调的随意运动,康复的目的是进一步产生精细、协调、快速的随意运动,进行耐力、肌力训练、步态姿势纠正、更高水平的平衡功能训练、实用行走和阶梯训练,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全身运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争取达到生活自理。预计不能恢复者,可考虑健侧上肢进行代偿性功能训练,自助具、辅助具及支装具也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理能力。 4.后遗症期:一般在一年后(言语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一两年),特别对于上肢的康复有70%恢复不到可以实际使用的水平。指导患者坚持康复训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避免废用综合征及误用综合症。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2-29T16:12:10.0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邹菊莲 [导读]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 5376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自理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塞;康复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症,患者在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后,往往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护理,才能逐渐的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康复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病后神经功能和自理功能的暂缺[1],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不配合临床护理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质量对于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了脑梗塞康复功能训练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年龄43~61岁,平均年龄55.8±4.7岁,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6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入院至出院阶段接受的护理方法作为纵坐标,制定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图,即①第1天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脑梗塞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的病房环境、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的姓名[2],遵医嘱做好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同时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讲解康复护理过程中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让患者保持平静的精神状态接受之后的康复训练;②第2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授脑梗塞的相关临床知识,介绍日常饮食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与患者一起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患者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和护理计划[3];③第3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了解情况和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向患者强调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评估,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功能训练计划,继续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④第4~11天按照制定的康复功能训练计划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先进行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患者可先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在病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4],练习洗脸动作,髋关节和腕关节的屈伸训练,逐步让患者自己主动进行练习,3~4次/d,15min/次,语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逐步开展单音训练,护理人员先做好发音、口型的示范,再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型来纠正错误发音;⑤第11~25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起坐训练、扶床训练、伸手够物训练,待患者可以完成坐立后,指导患者进行投掷训练,可投掷沙包等较轻的物品,同时每天给予患者肢体按摩和肌肉牵拉[5],以恢复患者肌肉力量,通过两名护理人员扶患者,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站立训练,依据患者恢复的实际情况,鼓励患者逐步走动,可利用墙壁、护栏走动,口音训练:采用“单词-词组-短句”方式进行发音训练[4],同时遵医嘱按摩患者的承浆、哑门、廉泉、通里等穴位,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⑥第25天~出院指导患者按照护理计划继续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出院前2d,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强调出院后继续锻炼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患者家属的督促力度。 1.2.2 临床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自理能力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神经功能使用NIHSS评分进行评价,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评分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8-06-27T15:40:19.1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作者:唐晓梅 [导读] 可明显改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用时,可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可促使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工作差错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定西 748100) 【摘要】目的:在妇产科护理中行临床护理路径,评价实施效果。方法:入组52例妇产科患者,符合随机原则,选取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26例;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用时、护理质量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工作差错率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妇产科护理中行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289-01 妇产科在医院中属于重要科室,受到临床重视。妇产科护理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日益提升,给予妇产科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并不能获得理想护理效果。本组选取52例患者,深入分析了在妇产科护理中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52例患者入组,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均知情同意,观察组26例患者年龄28岁至72岁,中位年龄48.2岁,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患者例数分别是9例、8例、9例,卵巢囊肿、剖宫产、宫颈糜烂、子宫肌瘤患者例数分别是4例、10例、10例、2例;对照组26例患者年龄29岁至73岁,中位年龄48.3岁,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患者例数分别是8例、8例、10例,卵巢囊肿、剖宫产、宫颈糜烂、子宫肌瘤患者例数分别是5例、9例、9例、3例。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入组数据,P> 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干预):按照本院常规护理流程严格执行并给予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 观察组(26例;临床护理路径):(1)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选取3~5名护理人员作为组员,负责为患者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2)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合理制定,横轴代表护理措施[1],纵轴代表时间,将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贯穿护理全程。(3)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满意的病房环境并确保病房内温湿度适宜,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实施入院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相关性知识,为患者介绍医务人员及所处环境。(4)加强巡视。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加强护理巡视,关心患者,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2],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严重不良情绪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并增加安全感。(5)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存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心情稳定,促使患者治疗疾病信心明显增强。(6)出院指导。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及手术方式给予患者实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叮嘱患者遵医嘱。 1.3 效果评估[3] 护理质量评分:由本院自拟调查问卷统计。 1.4 统计学办法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2.结果 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用时、护理质量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工作差错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更优,差异明显,P<0.05。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用时对比 3.讨论 目前,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引入至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属于整套护理模式,护理依据是循证医学、护理指南,可促使妇产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给予妇产科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期间,需要做到:护理人员需要保证全程微笑服务,态度亲和,在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给予患者进行诊疗环境介绍时需要详细易懂,促使患者消除对所处环境陌生感,促使患者感觉到舒适满意,在给予患者护理巡视期间,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