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二级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二级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二级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二级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脑卒中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入院第一天: 护理评估: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T、P、R、BP、SPO2)、皮肤、大小便情况、心理、精神状况; 2、专科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GCS、吞咽功能等 治疗:根据病情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 检查:做相关检查,如CT、MRI、ECG、血液检查等,指导患者留取各项标本。药物:正确执行医嘱并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脱水药物、降压药物、抗菌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活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度 饮食:1、宜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2、吞咽功能障碍者留置胃管,预防误吸。 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管道护理、气道管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 入院宣教:1、介绍住院环境、医护人员(护士长、床位护士、医生等)、医院规章制度、安全教育;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知识、药物知识等; 3、安全知识:防坠床、防烫伤、防跌倒 第2~14天 护理评估: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心理、精神状况; 2、专科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等 治疗:按医嘱执行治疗 药物:同前 活动: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时保持肢体功能体位,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3~5天后及早进行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同前 护理:1、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管道护理 2、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再发脑出血 4、做好心理护理 5、安全护理 健康宣教:1、宣教预防再次脑出血的相关知识 2、讲解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3、讲解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出院前一天: 活动:坚持康复训练,患者主动运动,家属积极配合 健康宣教:1、服药指导,疾病预防,保暖,饮食指导、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安全、预防跌倒、烫伤。 3、定期复查。 出院随访:出院一周后进行随访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行常规骨科护理,而观察组再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疾病知识掌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5±3.2)d、(10 453.4±143.2)元、91.2%、3.8%;对照组分别为(21.2±3.0)d、(14 325.9±141.1)元、76.2%、8.8%。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满意45例,一般32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96.2%;对照组满意31例,一般40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率88.8%。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为一种先进护理模式,主要指护理人员针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并针对这些疾病制定详细、有序及适当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相关护理[1]。临床护理路径最早在80年代由美国提出,为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有助于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已在多个科室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2-4]。本文对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目的是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伤,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肺、肝及肾等疾病患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3岁,平均(46.4±3.2)岁,上肢骨折患者24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9~73岁,平均(45.9±3.1)岁,上肢骨折患者25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10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骨科护理,而观察组再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1.2.1 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入院时指导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及骨科病房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向患者介绍病房各项设备[5],作息时间,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等,以便使患者尽早了解病房患者,消除陌生感。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项信息,身体状况及疾病状况,并将传统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身体及疾病状况制定详细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6],同时保证护理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研究_0

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接诊的产科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总计80例。随机将80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0例,其中对照组护理管理中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除了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外,还能降低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标签: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逐渐证明是一种科学化且高效化的护理模式[1]。为了进一步探讨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将其应用在产科患者护理管理中,效果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5月~10月接诊的产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签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将80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0~35岁;包括19例顺产产妇、21例剖宫产产妇。研究组:年龄24~36岁;包括17例顺产产妇、23例剖宫产产妇。两组孕产妇在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①心理护理:医生与护理人员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尽量采取温柔细腻的语言,叮嘱患者重视各项注意事项。产科患者可能惧怕分娩时带来的疼痛,以及剖宫产术影响美观或者可能出现并发症等,故而产生担忧、紧张及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为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治疗与护理。②常规健康教育:根据疾病常规完成入院宣教,讲解产前、后或术前、后相关疾病知识,并做好出院宣教。 1.2.2研究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即临床护理路径处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科学与精确的时间框架,同时对于不同疾病类型给予不同设计路径处理,具体步骤与方法为:①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入院后,应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了解与掌握,包括他们的姓名、疾病类型、手术名称、文化程度、应用药物、手术日期与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姓名与联系方法)等。 ②护理流程:护理流程指的是入院、检查、手术、出院各个阶段,以及每一天需要进行的护理内容等。具体而言,每日患者及每个班次需要接受的全身检查及评估、全身检查与重点护理措施、饮食、应用药物、心理干预、身体活动与疼痛干预等。③护理目标:护理目标指的是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护理后应达到的最佳身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 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 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 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针灸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2)中医推拿治疗,(3)中药熏洗疗法,(4)穴位注射治疗,(5)穴位贴敷治疗,(6)中药盐包外敷治疗,(7)耳穴压豆。 4.西医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压血糖的调控、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及合并感染、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80例脑出血病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

作者单位:050800石家庄市正定县人民医院(邢贵平),香河县人民医院(窦建虹)邢贵平: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80例脑出血病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 邢贵平 窦建虹 摘 要 目的:建立完善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随机 将脑出血病人16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脑出血病人中,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效果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22.015 临床护理路径(CNP )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 [1] ,该模式针对确诊的病例,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入 院到出院诊治流程, 缩短康复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使病人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我科于2010年引进临床路径表这一管理工具,病人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下降,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5月 2011年12月,我科收治脑出 血病人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按临床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病人均经CT 或MRI 证实, 经临床医师及病史确认为初发者且神志清楚。排除以下条件:既往脑出血病史;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肺并发症者。1.2方法 1.2.1 临床路径的制定 科室成立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 师、 责任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整合一套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内容包括入院检查、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2 临床路径的实施 责任护士从入院安排床位开始即 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观察组病人给予临床路径护理,采用CNP 制定的表格式病例, 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对已打勾的内容进行签名, 而未打勾的内容下一阶段要引起重视。责任护士每次交接班时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沟通、 交流,取得配合。每天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同时进行查房,检查病人情况和护理措施的落实。针对发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如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异,值班护士要详细记录,全科交班,依据具体情况修订护理计划,记录护理偏差,出院前要评价护理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护士长要监督执行情况。而对照组病人按照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传统的医疗方法进行护理。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 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满意度。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两独立样本的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2结 果 2.1 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 较(表1) 表1两组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组别观察组 对照组统计量P 值 例数平均住院费用(元,x ?s )平均住院天数(d ,x ?s )并发症发生(例) 80 2967?13610.5?1.0780 4641?24113.85?3.01654.10671)9.47521)4.11302)<0.05 <0.05 0.0426 注:1)为t'值, 2)为χ2值2.2两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比较(例)组别 观察组对照组u 值P 值 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80781180 60 173 4.0697<0.00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病人何时做何种检查;何时给予何种治疗, 病程到达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说明和记录。护理人员要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并提醒病人和家属怎么做 [2] 。这样,护理就有计划 性、 预见性、效果性、针对性,减少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了病人需求,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人身边,鼓励病人主动参与医疗护理过程,改善护患关系,满足病人的知情权,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本次研究证明,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 · 92·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2期(下半月版)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刘荣珍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刘荣珍 发表时间:2018-04-08T14:49:18.3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刘荣珍 [导读] 阐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骨伤科) 摘要:目的阐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患者86例作为样本,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结果护理组SAS(21.36±0.40)分、SDS (22.00±1.36)分、健康知识(97.92±2.00)分、住院时间(12.70±1.05)分、护理风险发生率2.33%,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 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骨科患者的护理中,可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水平的方式,达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肯定。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心理状态;住院时间;并发症 前言: 骨科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且肢体功能受限,跌倒、感染等护理风险较容易发生,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有研究指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骨科患者的护理中,可使护理安全性得以提升。本文于本院骨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观察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骨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2组。 护理组患者资料:例数:43例。性别:男:女=22:21。年龄(24--82)岁,平均(59.21±2.78)岁。致伤原因:交通10例、跌倒11例、高处坠落12例、其他10例。对照组患者资料:例数:43例。性别:男:女=21:22。年龄(22--83)岁,平均(59.35±2.90)岁。致伤原因:交通11例、跌倒10例、高处坠落13例、其他9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1)成立小组:由骨科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组员,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骨科患者的常见风险,结合患者的护理需求,充分利用循证护理理念,制定护理方案、确定护理流程。(2)路径形式:由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护理路径表格,按照表格的要求,从入院时、围术期、出院后三个阶段入手,对患者加以护理,提高护理路径的持续性,从始至终采用高质量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加以护理,促进病情康复。(3)实施方法入院时,由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的方式,了解发病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指导患者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积极为患者安排病房,并告知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术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禁食禁饮,同时,指导患者如何摆正体位,通过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式,为手术安全性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术中,护理人员应与麻醉医生及术者密切联系,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完成;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若病情允许,需及早拔管,并辅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为之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保证;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随访,了解其病情的康复情况。发现异常时,需立即要求其来院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采用SAS与SDS量表评分,得分与负面情绪正相关。健康知识采用调查问卷法评分,最高100分,得分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正相关。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当p<0.05时视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3 讨论 骨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以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跌倒、坠床等为主。导致各类风险发生的原因,与患者负面情绪严重、对健康知识缺乏了解等因素有关[1]。归根结底,主要在于护理质量欠佳。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护理,骨科患者SAS(30.19±1.52)分、SDS(31.87±1.29)分、健康知识(80.45±2.43)分、住院时间(20.84±1.23)分、护理风险发生率11.63%。临床护理路径为新型护理模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010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O80和脑梗塞(ICD-10 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 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肝阳暴亢证:平肝潜阳,通经活络。 (2)风痰阻络证:熄风化痰,通经活络。 (3)痰热腑实证:泄热通腑,化痰通络。 (4)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2.针灸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等。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 7.康复训练: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2.没有需要住院治 疗的并发症。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1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封丘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科室实施路径疾病病种:

封丘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个案管理员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登记,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研究

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研究 目的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2例传染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有关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四项指标结果分别是5.56%(2/36)、(94.10±1.17)分、(18.40±2.10)d以及(2780.40±430.13)元,和对照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后,可以缩短住院时长,提升医护质量,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医院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方式[1],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开始,医师、护理人员以及专家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诊断,进一步对整个治疗过程提出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针对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提出良好的改善措施,实现对各类不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一步形成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在这种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需要正确指导患者科学用药、饮食、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护理管理,让患者能够有所了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护理质量。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传染病患者,分别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其不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传染病患者,每组各36例。护理组,年龄11~77岁,平均年龄(39.22±17.45)岁。对照组,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39.23±14.47)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 1.2.1制定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在传染病患者入院后,对其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在具体情况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制定完善的护理路径,从患者入院开始为时间横轴出发点,针对每天的护理工作开展制定计划表,然后将其打印一份交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得患者可以对整个住院期间的医护工作开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断提升医护质量水平[2]。 1.2.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计划表执行护理操作,加强对患者的病房消毒和打扫,尤其是对于传染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对患者家属拜访次数的限制和拜訪管理,保证不会出现感染情况,同时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可以避免患者被其他细菌感染,每天对病房进行开窗换气,使得病房内空气流通性更好[3],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护理人员每天也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有一个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